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8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8课 兰亭集序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三单元 第 8 课 兰亭集序 记一记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通 答案:悟 晤 面对面 二、一词多义 1.修 ①修.禊事也 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③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答案:①动词,做,从事 ②形容词,高 ③形容词,长 ④ 动词,修建 2.引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 ③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答案:①动词,导引 ②动词,举起 ③动词,援引,譬喻 3.次 ①列坐其次. 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答案:①名词,旁边 ②动词,编次 ③动词,特指行军途 中,在一地停留超过两宿 - 2 - 4.信 ①信.可乐也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答案:①副词,实在 ②动词,信任 ③名词,凭证,信物 5.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答案:①动词,至,及 ②副词,周、满 ③名词,期限 6.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居高临.下 答案:①动词,面对 ②副词,将要,临近 ③动词,从高 处往低处看 7.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致.电上海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④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答案:①名词,情趣、情致 ②动词,给予 ③动词,招致 ④动词,说 8.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答案:①介词,把 ②连词,用来 ③介词,因为 9.之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3 - ③夫人之.相与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①动词,往、到达 ②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 陈迹”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结构助词,的 10.因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答案:①副词,依,随着 ②介词,趁机 ③名词,机会 辨一辨 三、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答案:曲水的旁边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今义:种类。 答案:指自然界的万物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 答案:胸怀抱负 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答案: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 答案:这次集会的诗文 四、词类活用 - 4 - 1.形容词用作名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答案:贤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2.名词用作动词 一觞.一咏 答案:喝酒 3.副词用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穷尽 4.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把……看作一样 把……看作相等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死生亦大矣(不带判断词的判断句) 译文: 答案:死和生也是一件大事啊。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表判断) 译文: 答案:(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 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也”表判断) 译文: 答案:(他们)之所以抒发感慨,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 的。 (二)省略句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后省略“之”,应为“引(之) 以(之)为流觞曲水”] 译文: 答案: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用(它)来做流觞的 曲水。 (三)状语后置句 - 5 -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 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 答案: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 为“当其于所遇欣”) 译文: 答案: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不能于怀喻之”) 译文: 答案: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四)定语后置句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 “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译文: 答案: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场面。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 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译文: 答案: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看地上繁多的事物。 填一填 六、作者 王羲之(303—361), 书法家,字 , 号 ,祖籍 (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 江绍兴),写下 ,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有 “ ”之称。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人称“王会 稽”“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 月帖》、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其子 书法亦 - 6 - 佳,世人合称此二人为“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 才辈出。王羲之于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 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答案:东晋 逸少 澹斋 琅玡临沂 《兰亭集序》 书圣 王右军 王献之 二王 七、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各抒怀抱。之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 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 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此引发的对 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 尚 ,追求 、 的生活。正是在这种人文 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 的死亡感慨中,深 藏着他们对 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 可以说是一种源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答案:《兰亭集序》 老庄 清静无为 自由放任 颓废、消 极、悲观 人生、生命强烈执着 八、文化常识 序 序,又名“ ”“ ”“ ”, 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 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 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 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序言有作者本人写的,叫“ ”;也有请他人写的, 叫“ ”。“他序”除介绍著作外,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 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 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是为 ,如韩愈的《送李愿归 盘谷序》。 答案:序言 前言 引言 自序 他序 赠序 骈文 “骈”在古代本为两马并驾之意,后来人们用 - 7 - “骈文”称在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文体,也称 。骈文 是与 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 为主,讲 究 。因其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 骈体。它在声韵上,讲究 ;在修辞上,注意 。 答案:骈俪文 散文 四六句式 对仗 韵律和谐 藻饰和 用典 理一理 九、思路归纳 答案:已为陈迹 终期于尽 若合一契 齐彭殇为妄作 感于斯文 十、主题提炼 《兰亭集序》通过对 的渲染、铺陈引发 作者对 的思考,抒写了 这种人所共有的感情, 彻底否定了老庄“ ”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 ”,表达了一种 的人生态度。 答案:宴游之乐 生命 乐生痛死 一死生,齐彭殇 死生 亦大矣 积极处世 感悟体会 想一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 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 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 8 -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 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 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B 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B 2.文章在第三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 “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答: 答案:①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②向之所欣,俯 仰之间,已为陈迹。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兰亭集序》一经写成即闻名于世,其魅力一直影响到现在, 除其立意深远的原因外,探究一下其语言上的魅力。 答案:应当说文笔的清新流畅、朴素自然也成就了《兰亭集 序》的地位。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 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于表 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 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 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 峻 岭 ”“ 茂 林 修 竹 ”“ 天 朗 气 清 ”“ 游 目 骋 怀 ”“ 情 随 事 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 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 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 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2.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答案: - 9 - 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又借“兴感之由”与古人“若 合一契”,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 今人之文,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 的“悲”叹。一悲“昔人”,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 似;二悲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对个体之痛的 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之“悲”, 更加深刻感人。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 的感慨与共鸣。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 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体味作者对短暂生 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二、细节探究 1.文章第 1、第 2 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 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答案: 原句 原因分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来聚会的人多,是产生这种感受 的原因之一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是产生这 种感受的原因之二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 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 足以畅叙幽情 聚会时的活动、文人雅士的游乐 形式雅趣,是产生这种感受的原 因之三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聚会时的天气晴朗,是产生这种 感受的原因之四 2.文中“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 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 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 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 - 10 - 界。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这与作者的“情” 有何关系? 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其“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 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 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 “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 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 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 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 “明理”和“悟道”。 4.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说“一死生”“齐彭殇”是“虚 诞”“妄作”? 答案:首先从庄子这一观点本身看,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 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 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虚诞”, 是荒谬的。庄子还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 什么差别,因为长短只是相对的。他也同样夸大了这种相对性, 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妄作”。其次从第 3 段内容看,作 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 人、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分,对人生无常悲恨不 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 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说还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三、思维发散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 己高旷的宇宙情怀,同时蕴含着深深的“悲情”,作者的悲从何 处来呢? 答案:观点一 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 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 者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为乐而忘了忧愁, 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观点二 来自生命本体的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当人们“欣 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 - 11 - 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对美的感受不是凝固不变的, 得到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会很快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观点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快速 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 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悲 啊!悲来自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素材化用] 珍爱生命 通过一次兰亭集会,王羲之感受到生命的快乐,也感悟 到生命的可贵。他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 识到混同生死乃虚妄之言,生而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度而 毫不珍惜生命,应该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给生命留下可以纪念 的东西。 王羲之把兰亭集会的诗作记录下来,以便与后人进行精 神交流,也充分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爱。 用生命歌唱的天使——姚贝娜 2011 年,面对上帝为她年轻的生命制造的一次大劫难 ——乳腺癌,她没有消沉颓废,而是在手术过后顽强地坚持追求 自己热爱的事业。一首《红颜劫》,一曲《也许明天》,她带着超 乎寻常的乐观演绎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执着,成为流行乐坛冉 冉升起的新星。直到 2015 年 1 月,在和恶魔斗过几个回合后,她 依然用捐献眼角膜的方式延续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珍爱。姚贝 娜——顽强的歌者,用自己的方式让生命绽放出更多的精彩。 请你也写一个关于珍爱生命的典例: 答案:(略) 关于珍爱生命的名言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法)蒙田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瑞典)诺贝 尔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古罗马) 西塞罗 - 12 -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 间来衡量生命。 —— (古罗马)小塞涅卡 ○即学即练 以“珍爱生命”为话题,任选上面的素材(至少运用一个) 写一段文字。不少于 200 字。 答: 答案:蒙田曾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 无比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了魏晋名士们所崇尚的 虚无的人生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生而 为人,决不能忽视生命的长度,毫不珍惜生命。当我们欣赏满天 繁星,感叹宇宙的神奇时,霍金正用他仅能活动的手指探索着宇 宙中的未知物质;当我们打开音响,静静欣赏优美的乐章时,无 臂钢琴师刘伟的十个脚趾正灵活地跳跃在琴键上,演绎着优美的 旋律;当我们翻开手中的书本,欣赏一篇赏心悦目的文章时,张 海迪也许正在床榻上吃力地叙写她对生命的渴望。他们都在为了 生命无悔而努力,因为他们知道生命不屈,生命可贵。 [写法借鉴] 1.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写水,短短的 16 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 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用 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过程中所有重要的 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 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 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 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 - 13 - 相得益彰。如: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 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句写回望大地,万物葱 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 动谈到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 思想倾向,使文章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 先叙事,前两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 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 3 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 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文 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法,就是通过对现实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 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把自己 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景物便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也就是寓情于景。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法,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 心情不同,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 有选择,要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有的特征,互不相同,抓住景物的 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 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要抓住所描 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的不同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 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 - 14 - 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 虚假。 (4)景物描写一定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 ○尝试练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景物 描写富于特色。请你写两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春(夏、秋、 冬)天景物。 答: 答案: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喜欢那干净的天空和明亮的风。 那些松软的土壤在老黄牛拖着犁走过后便咧开了嘴,如果仔细听 还可以听到它们咯咯的笑声,像白开水路过咽喉唱下的歌,响亮 而轻快。麦苗也开始向天空深处疯狂蔓延,只是它会在离云朵很 远的地方累得弯下腰去,连带着它的梦一起被收割到粮仓里。 天空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表情,就像 那些长在土地里的花,从来都不会厌恶自己开在春天的时令。去 年砍掉的那棵老枣树的周围又开始冒出了新芽,像是剩下的满满 的春天。春暖树繁,空气里静静地流淌着安逸的清新,一点一滴。 语言应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大鼓传人孙克 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②共享的理念一经获得共识,就迅速在美国、欧洲等信息经 济发达的国家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实践。 ③随着时间流逝,“卓筒井”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创作构思中 越来越丰满,小说《蜀盐说》也终于瓜熟蒂落....。 ④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 活跃的创新构思,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⑤北方地区端午节采摘的鲜艾草,散发着令蚊虫进退维谷....的 抑制性气味,可以起到驱虫的独特功效。 ⑥在很多地方,由于收入保底,参保农户还可以将保单拿去 银行进行质押贷款,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 15 -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①瓦釜雷鸣: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望文生义。②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③瓜熟蒂落:指 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④行云流水:比喻诗文纯任自然, 毫无拘执;比喻无足轻重。对象错配。⑤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 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不合语境。⑥迎刃而 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用智能科技完美 营造了唯美中国的气度和神韵,展现了文明古国的现代活力。 B.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不少 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的经 验。 C.金砖合作契合五国发展的共同需要,其之所以得到快速发 展,关键在于找准了互尊互助走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合作之道的 结果。 D.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即使学校不作统一要求, 对学生而言,实习仍旧是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方 式。 解析:A 项,搭配不当,“营造”和“气度”搭配不当。B 项,成分赘余,“合理”和“借鉴”重复。C 项,结构混乱,“关 键在于……的结果”句式杂糅。 答案:D 3.某校拟制作“走进文化名人”的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 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王羲之简介,再就人物言行、品质 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 ①王羲之,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生于公元 303 年,卒于公元 361 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在琅玡,后长 期居住在会稽山阴。 ②王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十三岁时,去 拜见一位大名士,这位大名士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极力赞 扬。 ③长大后,王羲之极善言谈,为人耿直、率真。一次太尉郗 - 16 - 鉴派门客向丞相王导求女婿,王家子弟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 很矜持。但王羲之坐在东边的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 回事似的。郗鉴非常赏识王羲之,于是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④王羲之在书法上造诣极高。《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从 文学角度看,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从书法的角度看,被誉为“天 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中的名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殇为妄作”是对东晋时人们漠视生命、崇尚虚无的思想的有力纠 偏。 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人物简介要涉及姓名、生 卒年、字号、朝代、籍贯、成就及代表作。对人物的评价则要紧 扣材料,有理有据。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 法家,琅玡人。曾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为人耿直、 率真。对书法造诣极深,《兰亭集序》是其代表作。人物评价:“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王羲之对生命的珍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它记载着中 华 民 族 前 进 的 步 伐 , 即 使 从 其 偏 旁 部 首 的 形 成 过 程 中 , ① 。远古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 牛、羊、犬等部的文字;由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 ② 。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 果。不仅如此,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 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等,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因此, ③ 。 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可知 应该填写“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第②空根据前面的“马、 牛、羊、犬等部的文字”“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可知 应该填写“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第③空根据前文 “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可知应该填写“民族的文化,必然 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答案:①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 ②又产生了玉、石、金 等部的文字 ③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 17 - 5.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 (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 30 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 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 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状况,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 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 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 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 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 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让行书有了与篆隶 楷草并列的地位。 6.请仿照下面示例,就王羲之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符合人 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 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 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答: 答案: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 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 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伟大。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0 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 - 18 - 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 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发语词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许 C.虽.趣舍万殊 虽:即使 D.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乃,竟 解析:或:有的人。 答案:B 8.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解析:例句与 A 句的“以”,均为“因为”。B 项,可作介 词,译为“凭借”;C 项,是介词“用”。D 项,连词,表目的, 可译为“来”。 答案:A 9.下列对《兰亭集序》的说明,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描绘兰亭周围秀美清幽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 与会者的诗兴。 B.本文在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的同时,又以“惠风和畅”来 反衬自己心情的低落。 C.本文先写“乐”,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时,引出一个“痛” 字,联系古今,又引出一个“悲”字,使上下文有机地贯穿起来。 D.本文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这是他旷达性格所致, 但也流露出了低沉的调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将其 放到原文中去对照分析。B 项中“惠风和畅”是盛会时的景象, - 19 - 体现了作者观景之情致浓,借以烘托宴游之乐。 答案:B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译文: (3)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答案:(1)放眼观察广大的宇宙和地上繁多的物类。 (2)过去所喜爱的很快就会成为旧迹,尚且因这而引起心中的 感触。 (3)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而因之引起心中的感触的情 趣也会是一样的。 二、课外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 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楷隶,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 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 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 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 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 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 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 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 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 - 20 - 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 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 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 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 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 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 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 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中,“池水尽黑” 是完整的主谓句,前面当断开,排除 A、C 两项。“池水尽黑使 人耽之若是”是两个句子,应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答案:B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 “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 “隶书”。 B.东床就是女婿。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 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王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 20 岁、 女 15 岁)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 貌和尊敬。 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 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 - 21 - 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解析:《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 《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 之列。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 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 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 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 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 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 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遗 憾。 解析:D 项,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郡里。 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 志。 译文: (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由是情好不协。 译文: 答案:(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 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 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 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 - 22 - 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可称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 敦、王导看重。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 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人来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 “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 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 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 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 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 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好友在 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 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 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 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 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 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 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 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 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 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 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又曾经写 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 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 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 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 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 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 不去拜访他,王述深以为憾。 - 23 - 备考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18 题。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 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 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 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 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 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 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 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 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 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 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 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 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 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 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 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 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 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 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 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 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 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 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 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 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虔通,元礼直入宫,炀帝 - 24 - 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 “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 /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答案:A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 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 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 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 和政敌的一种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时,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 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 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 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 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至清朝。 解析:“貌阅”理解错误。是裴蕴提出的一种核实户口的措 施。为了增加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每个户口均由官员检阅,与 本人核实,落实性别、年龄、人数。 答案:C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 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 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 25 -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 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 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时,裴蕴严法究 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 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 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 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解析:“裴蕴想挟持皇上”错,“不成想死于乱兵中”错。 答案:D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 杀,除名。 译文: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 译文: 答案:(1)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 交给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 把苏威除名为民。 (2)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 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 【参考译文】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在陈国时担任兴宁县令。裴蕴判断天 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 陈国后,皇帝越级提拔他当了仪同。裴蕴历任三个州的刺史,都 有能干的名声。大业初,裴蕴的考察成绩连年第一。炀帝听说他 善于为政,征调他担任太常寺的少卿。 起初,高祖派牛弘厘定官乐,裴蕴揣摩到炀帝的意思,上奏 炀帝,把全天下周、齐、梁、陈各国的音乐世家的子弟,都搜来 当乐户。炀帝很高兴,升他为民部侍郎。当时户口登记多有遗漏, 裴蕴历任刺史,素来知道其中的内情,因此逐条上奏,命令有关 部门对百姓一个个目测核实。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 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 - 26 - 告发,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到的那一家为 他交税和服劳役。这一年,诸郡增加壮丁二十四万三千,新近归 顺的人口有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炀帝上朝看了报告,对百官说: “现在增加户口都能从实统计,全都是因为裴蕴用心做事。”因 此,裴蕴渐渐被亲近重用,授他为京兆赞治,官吏百姓都很怕他。 不久,提拔他当御史大夫。裴蕴善于揣摩炀帝细微的心理活 动,炀帝想加罪的,他就枉法徇情,构陷那人有罪。炀帝想原谅 的,裴蕴就按照法典较轻的处罚标准处置,此后大小案件都交给 裴蕴办理。裴蕴也很机灵善辩,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或重或 轻,都由他口里决定,剖析案情明白快速,当时的人们都不能对 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 玄感一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 警戒他人。”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 收家财。炀帝特别称赞他做得好,赐他奴婢十五口。炀帝问苏威 讨伐辽东的方略,苏威不希望炀帝再去打辽东,而且想让炀帝知 道天下有很多盗贼,于是就委婉对答说:“现在这场战役,不需 要调兵,只要下诏书赦免群盗,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兵卒,他们因 为被免罪而感激,必定会争相立功,一年之间,就可以消灭高丽 了。”炀帝不高兴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 苏威出去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 交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 苏威除名为民。 裴蕴又加强自己的权势,招纳奸猾之徒,一起结成朋党,郡 县有不依附他的,就偷偷地中伤他们。当时国家多事,凡是兴师 动众,京师留守,及与各蕃国互相买卖,都让御史监视。来依附 裴蕴的门客,遍布在郡国,侵扰百姓,炀帝不知道这些。 到司马德戡将要造反作乱时,江阳的张惠绍夜里奔驰而来把 这个情况报告了裴蕴。裴蕴与惠绍谋划,想假传圣旨调发京都附 近的军队,交给荣国公来护儿指挥,逮捕在外的逆党宇文化及等, 再调羽林军殿后,派范富娄等从西苑进去,交给梁公萧钜和燕王 指挥,守住宫门,救援皇上。谋划完成,派人报告虞世基。世基 怀疑反叛的事不真实,压下了这个计划。 这个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军从玄武门攻入皇城,裴虔通与 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 - 27 - 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裴蕴感 叹说:“原想与你虞世基这个博学之士谋划,最终却误了大事!” 于是被杀。 写作训练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名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 5 天半从山东到北 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 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 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 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 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 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 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 不相同。你对此又有着怎样的理解?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 谈你的思考或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我的审题: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任务是:不同情况下,不 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你对此又有 着怎样的理解?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或认识。 写作本题不能抛开所给的材料,例如两名大学生为了完成青春梦 而脚踩轮滑鞋代步上路,由山东至北京完成了五百多公里的刷街。 此事刊登到网络上收获的是一片称赞声,但如若没有一位交警指 出这是违反交通法规的错事,引起的可能是更多的轮滑、滑板等 爱好者将他们心爱的运动搬上本就拥挤且人满为患的公路上,造 成更大的交通难题。与之相似的可能是学生为了追求个性美,私 自改动校服或者佩戴饰品上学,也可能是某位歌星为了彰显个性 而写出不合时宜的词曲。这样追求好、追求个性的方式是错误的。 - 28 - 打破常规的一些做法例如书法家为了艺术效果而改变常规笔顺可 称之为好,但规定原则确实不可被忽略务实的东西。无法度不可 定天下,因此,打破规章以求个性的错事,不可被称为好。材料 提供的几个事例,是为了引发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利益群体(或 个体)出发所引发的对于“好”和“对”这个概念的初级界定 ——“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 不一定都是“好”的事。 “对与好”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对于关系型话题各个概 念间的关系的研判,需要推理,推理的结论就是立意,就是中心 论点。“对与好”这个关系型话题之间的关系研判如下: (1)对立选择关系 ①“好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 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 ②“对的事不一定是好的”——而另一面,“对”的事 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 (2)因果或条件关系 ①“只有(因为)对的,才(所以)可能是好的” ②“只要(因为)是好的,终会(所以)是对的” (3)辩证统一关系 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 可见(辩证统一关系)的立意最高,其他两种类型最容易陷 入单方面立意的误区。 这样,这篇文章的审题结果,是一个中心: 又对又好,是做人做事的终极目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