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响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 2020 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学情分析考试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 考生注意:1.试卷共 10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 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 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 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 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 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 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 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 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 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 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 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 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 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 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 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 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 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 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 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 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 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 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 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摘编自《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 解和阐发其意义。 B.因为传统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审美需求 层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其他传统节日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 的思考是相似的。 D.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 断地再生产。 【答案】C(C 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 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不是与“其他 传统节日”相比,而是和“文学”相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 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类比,论证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 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列举了王安石和杜牧的诗歌,旨在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 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 学与文学的关系。 【答案】B(类比论证的侧重点是寻求两个同质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点, 对比则强调两个——可同类,也可不同类——事物之间差异性。根据第 3 段的内容,中 秋节与清明节、中元节,不是类比关系,而是对比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 分)(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能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 思考。 B.传统节日得以保存,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学艺术的功劳。 C.文章论证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同时在工业化背景下,作者表现出了深深的焦 虑。 D.文章论证了文学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肯定了文学在传统节日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D(A.不合逻辑,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 审美活动;B.夸大其词,“从根本上”于文无据,应该是起了重要作用或主要作用;C. 张冠李戴,原文第 2段论述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嬗变,但并未表示“忧虑”或“焦虑” 之情,原文第 5 段分析了科学不断地对神话传说等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的“去魅”, 乃至造成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 世界失去不少光彩,对此作者有一定的担忧,但也不至于“深深焦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一中国人通过观察 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 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 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 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 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 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 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 发生的规律,并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 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融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 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蕴含的 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 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 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 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 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 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 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 材料二: 约公元前 1200 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 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 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 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 定方法。 自 1645 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 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 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 15 度所到达的位置。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 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郑州晚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 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 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 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 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 4.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 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阳历),又被人们融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 统互有交叉成分。 C.“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 成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今天,“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 在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状况。 【答案】B(B 项,“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的说法于文无据,根据文意农历是 阴阳合历,其中有阳历的成分,但文中并未介绍阳历中是否有农历的成分。) 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 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近九成接受调查者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C.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三 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吕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 南子》,是两部和清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答案】C(A 项,“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错误,原文 是“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而“四方风”只是反映了“二分二至”和 四季的变化,故甲骨文并未记载“二分二至”的名称。B 项,前后逻辑不成立,“两千 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的结论太武断,材料二中的饼状 图只是就今天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的统计,不代表两千多年来的变化趋势。 D 项,《时宪历》是一部历书,《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一般被认为是两部杂书。) 6.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次”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①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 化贡献,促进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共 6分,每点 3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清香楼主 聂鑫森 在古城湘潭,矮矮胖胖、年届半百的甄仁,称得上儒商。 他在雨湖边的文昌街租赁下一家中等规模的三层店铺,悬一横匾,上书“清香楼” 三个隶书大字。一楼是门面,右边专卖名酒,漂亮的陈列柜里摆放着轻易不卖的名酒样 品,如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五粮液、杜康等。左边专卖纸、墨、笔、砚、印石、画 框、笔……二楼、三楼是吃饭喝酒的地方。一楼门面两边的楹柱上,是甄仁撰稿、名书 法家书写、名刻手雕刻的一副对联:美酒佳肴舌尖滋味,宣纸端砚腕底风云。 凡是有些文化情结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 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 清香楼的总经理是甄仁,具体的事由他的夫人操持。甄仁主要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 情,尤其对那些名家大腕访之甚勤。凡有头有脸的人来此设宴,他必自始至终地款待, 绝不出半点儿差错。 那一次,年近古稀的雷默在这里宴请外地的几位友人,幸亏甄仁在场,要不就会闹 得不愉快。 雷默为湘潭书画院退休画家,是全国少有的书画界全才,诗、书、画、印都让人称、 赞。诗擅长古风,起承转合,气势宽博;书法诸体皆能,尤以隶书得彩;治印师法汉宫 印,又多有自悟,一刀既下,神采奕奕;画风狂野,大写意花鸟,色墨淋漓,画松最让 人称道,铁干铜枝,龙鳞粗拙,针叶鲜茂。虽每平方尺万元以上,他却不肯轻易出手。 雷默设宴,只点菜,不要酒,他自带了两瓶贵州茅台酒三十年陈酿。 按礼数,甄仁先在大门外迎客,再引之入雅间,然后亲自沏茶,并记下客人所点的 菜名,退下,去厨房细细交代。酒过三巡后,甄仁自备一杯酒,到雅间来敬雷默及客人。 雷默很高兴,向客人介绍甄仁:“他与书画界长年交往,亦是名人矣!”甄仁谦和地笑着 说:“我只是附名人骥尾,惭愧,惭愧。请雷老和各位先生尽兴,有事只管吩咐。” 不到一个小时,一楼的店堂里传来争吵声。跑堂的小伙子急匆匆告诉甄仁:雷默和 客人把酒豪饮一尽,指名要买陈列柜里的两瓶茅台酒三十年陈酿,但甄夫人执意不肯。 甄仁心里骂了一声“蠢婆娘”,忙去了店堂,把夫人拨到一边,拿出酒来,说:“雷老, 贱内不懂事,请您海涵。这样的好酒,雷老不喝谁喝?我送给您,算是赔罪。” 雷默仰天大笑:“酒不能让你送,酒饭钱用不了我的一尺画哩。你的话让我快意, 雅间靠墙立着画案,你很有心啊。快把大册页、色、墨、笔等物摆上去,我和朋友边喝 酒边轮流为你作画,算是答谢!” 甄仁常备的大册页本,一折一面等于一张四尺斗方。书画家在酒酣耳热时,或遣兴 或应甄仁之请泼墨挥毫。这些作品,为甄仁变了不少现钱回来。 这一次,雷默及友人又画了十张。遗憾的是,雷默没有画松,画的是一篮荔枝,题 识是“大利年年”。 甄仁的母亲快满八十了,住在乡下的青松镇。甄仁的父亲过世早,母亲这一生吃过 不少苦,现在生活好了,他要隆重地为母亲贺寿。他备了一个大册页本,题签为“百松 多寿图”,亲自写了序,概说老母生平及儿孙的感恩之心,然后登门求请本地名画家各 画一幅。 夫人问:“怎么不请雷老 画松?” “先让别人画,中间留出连着的两面再请雷老画,他不画就不好意思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午后,甄仁先打电话预约,然后打的去了雷默的家。 两人坐在宽大的画室里,喝茶、聊天,甄仁动情地说明来意,再打开册页本,请雷 默观赏一幅幅松画。 “还留了两面,想请先生赐画,不知行否? “大家都画了,我不画有违常情。早些日子,有个房地产老板,说要为一个领导之 母贺寿,愿出十万元购一张松画,我一口回绝了。这两人口碑都不好,我没有兴趣画。” “雷老,您的画无价,我不能说用钱买画,我是求画,请成全我这份孝心。” 雷默拎起毛笔蘸上墨,画几株南方的马尾松,再画峭峻的石头。 松干、松枝、松针,凸出土的松根,多棱多纹的石块,下笔沉稳快捷,浓淡兼施; 再以赭色染干染枝,以绿汁涂松针,生意盎然。 甄仁说:“先生 画松得南宋李唐之气韵,但他画的是北地之松,而你画南方马尾松, 是多年写生所获,透出一个秀字,了不得,了不得!’ 雷默说:“你没有说外行话,我很高兴。” 画完了,雷默题识:松谷云根图。癸巳春应邀。 过了些日子,有人告诉雷默,在那位领导干部之母的寿宴大厅里,他看见了那幅《松 谷云根图》,画的上边临时夹着一张大红纸条,上写寿者的姓名和贺寿者房地产老板的 姓名。 雷默马上明白了:他在册页上画的画,被甄仁挖截下来,卖给了那个房地产老板。 “什么东西!”雷默狠狠地骂一句。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甄仁把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清香楼”,有自我标榜高洁、高雅之意,但其言行不一, 作者以“清香楼主”称之,有讽刺之意。 B.甄仁主要负责店铺的对外联络,妻子则负责各种具体事务,两人各司其职,使清香 楼生意兴隆,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 C.雷默是德艺双馨的老画家,他精通多门艺术,所画松树每平方尺能卖万元以上,却 不肯轻易出手,求画人口碑不好,即使出高价他也不答应。 D.小说借雷默之口写房地产老板想要高价购买松画一事,不仅凸显了雷默耿直的性 格,也为后文甄仁将《松谷云根图》转卖给房地产老板埋下了伏笔。 【答案】B(“书画界大小名人因此纷纷慕名而来”错误,从“凡是有些文化情结 的人,经过清香楼,总会停下来,细看这副对联,书法雅逸、刻工精妙。于是忍不住进 店去,或买东西,或饱口福”可知,“有些文化情结的人”与“书画界大小名人”并非 同一概念,也非“纷纷慕名而来”。) 8.小说中的甄仁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①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店铺命名、自撰楹联不俗,与画家谈论绘画很内行。②精通 商道,心机缜密。用文化气息吸引顾客到他店里;奔走于书画界联络感情;店中常备空 白大画册,以便书画家酒酣耳热之时留下墨宝;在“百松多寿图”册中预留两张空白页 让雷默画松等。③见利忘义。明知雷默不愿意,但为了钱还是把雷默为自己母亲贺寿的 《松谷云根图》挖截下来卖给房地产老板。 9.聂鑫森的小说因其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被称为“文化小说”,这篇小说的文化味体现在 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 分) ①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一是具有极高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的“儒商”,一是德 艺双馨的老画家,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②讲述画家与“儒商”之间 的故事,有丰富的文化信息。③故事发生的场景“清香楼”,名称雅致,门口的楹联趣 味高雅,书法雅逸,刻工精妙,店铺内的摆设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④小说语言典雅, 人物对话多用文言词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也。举进士,累转司列大夫。坐与上官仪文章属和,配流..岭外。 上元初赦还。工部尚书刘审礼荐玄同有时务之才,拜岐州长史。累迁至吏部侍郎。玄同 以既委选举,恐未尽得人之术,乃上疏曰:“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 以莅官。匠之不良,无以成其工;官之非贤,无以致于理。君者,所以牧人..也;臣者, 所以佐君也。君不养人,失君道矣;臣不辅君,失臣任矣。任人者,诚国家之基本,百 姓之安危也。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 也。官之不得其才者,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疏奏不纳。弘道初,转文昌左丞,兼 地官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则天临朝,迁太中大夫、鸾台侍郎,依前知政事。垂拱三 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纳言,封钜鹿男。玄同素与裴炎结交,能保始终,时人呼为 “耐久朋”。而与酷吏周兴不协。永昌初,为周兴所构,云玄同言:“太后老矣,须复 皇嗣。”太后闻之,怒,乃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谓玄同日:“何不告事,冀得召见, 当自陈诉。”玄同叹日:“人杀鬼杀,有何殊也,岂能为告人事乎!”乃就刑,年七十三。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 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 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 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更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B.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C.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D.方今人不加富/盗贼不衰/狱讼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也 【答案】B (“方今人不加富, 盗贼不衰,狱公未清,礼义犹阙者,何也?下吏不 称职,庶官非其才也。”译为:现在的状况是百姓没有变富,盗贼也没有减少,狱讼冤 曲也未理清,礼仪法度也不齐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称职,众官非其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配流,是古代惩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流”指 流放,封建社会的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 B.牧人,古代指掌管畜牧的人,也指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或指治理百姓。文中魏玄同 认为:国君,是来治理天下百姓的。 C.魏晋时期,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 大夫;唐代银青光禄大夫是知政事的实职。 D.皇储,又称“储君”,为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中国古代皇储一般是指 皇帝册立 的“皇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嫡子。 【答案】 C (唐代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的文散官,有官名而无职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玄同科举得意。他原是定州鼓城人氏,考中进士科,后官至司列大夫,因为与上 官仪文章唱和而受牵连获罪。 B.魏玄同为官尽职。他主管选拔人才,担心不能很好选人定职,就在这方面写了很有 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 C. 魏玄同珍视友谊。他和裴炎交情深厚,而且能善始善终,被世人称为“能长久保 持友谊的朋友”。 D.魏玄同为人忠厚。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被周兴告发而赐死,他宁死也 不愿诬告别人来偷生。 【答案】 D (“他讲太后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错,这话魏玄同没有讲,是周兴的 诬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制器者必择匠以简材,为国者必求贤以莅官。(5 分) 我听说制造器物的人一定要择其好工匠并挑选材料;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访求贤才 并任以官职。(“简材”“为国”“莅官”各 1 分,句意 2 分) (2)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5 分) 魏玄同擅长词学,公正任官公平处事,当他担任主持考选之时,详细陈述选拔人才 的道理。(“权衡”“典选”“备疏”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魏玄同,定州鼓城人。他中举进士,多次升迁担任司列大夫。因与上官仪文章唱和 而受牵连,流配岭外。上元初年赦免回京,工部尚书刘审礼推荐他,称赞他有时务之才, 拜岐州长史,直升迁到吏部侍郎。 魏玄同因自己担当了选拔人才的职责,担心不能很好运用选人定职之术,就在这方 面写了很有价值的书面意见上呈皇上,内容大义是:“臣闻制造器物一定要择其好工匠 并挑选材料;治理国家一定要访求贤才并任以官职。匠不良,无法做出好器物;官不贤, 无法按规律治国。国君,是来管理天下人民的;臣子,是来辅佐国君的。如果国君不能 安养百姓,就失去了君道;臣子不能辅佐国君,就丧失了臣子的职责。任用人才,实在 是国家的根本,与人民的安危相联。现在的状况是百姓没有变富,盗贼也没有减,狱讼 冤曲也未理清,礼仪法度也不齐全。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下吏不称职,众官非其才。 官之不得其才,取人之道,也就有没有用好的地方。” 魏玄同的建议未被采纳。 弘道初年,魏玄同转任文昌左丞,兼地官尚书,代理宰相。武则天临朝,调任太中 大夫、鸾台侍郎,仍然行宰相之职权。垂拱三年,魏玄同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之职,加任 检校纳言,封钜鹿男。 魏玄同平时与裴炎交好,能始终保持友好,时人称赞为“耐久朋”;但他与酷吏周 兴不协调。在永昌初,被周兴陷害,说魏玄同讲太后已经老了,应当让皇位给皇帝。武 则天听了,大怒,于是赐他死在自己的住宅。监刑御史房济对魏玄同说“:何不申告, 如能得到召见,当自陈冤曲。”魏玄同叹道:“人杀鬼杀,有什么不同,哪里能做诬告 他人的事?”于是就刑,死时七十三岁。 魏玄同擅长词学,任官公正,当他主持考选之时,详细陈述择才之理。只因高宗死 去之后武则天篡位之时,一心图谋改朝换代,拥护自己的人受到亲近,如果一句话不合 心意,就会全族难逃被杀之祸。所以唐室名臣,难忘恢复唐室大计;周室酷吏,经常阴 谋谗言并进。魏玄同打算恢复皇储的皇帝身份,本来就难免死罪,死而无过,被杀又有 何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寄秦州田元均① 欧阳修 由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 梦回夜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②在,北潭③桃李正氛氲。 [注释]①田元均:在镇阳做官时与欧阳修交好,后调任秦州。②遗爱:遗留于后世而 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贡献等。③北潭:镇阳一处风景幽丽的池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强调田元均虽以儒臣身份出任边将,却能凭借其威盛的名声来安定军心。 B.战马没有嘶鸣,与将士静听号令,军容整肃,此描写是诗人对田元均的赞扬。 C.边疆无战事,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绩。 D.北潭桃花李花芬芳馥郁,象征田元均曾化育一方,也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C (C 项,“诗人勉励友人当带领军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建立守边新功 绩”错误,诗句“诸蕃无事著耕耘”的意思是边地的外族都安定下来农业生产,不再进 行掳掠和战争,此句用来表现田元均对于边疆安定的贡献。故选 C。) 15.中间两联是如何刻画田元均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1)颔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1 分)刻画出一个军事才华出众,能保境安 民,为国尽责的边关将士形象。(1分)颔联通过描写“万马不嘶”安静等待号令侧面 体现田元均治下军容整肃,通过描写蕃镇边民不想战事安于农耕侧面体现田元均出众的 军事才能和保境安民的能力。(1 分) (2)颈联运用景物烘托及正面描写的手法,(1 分)刻画出一个思乡情切,文才 超众,同时心忧家国、心系亲人的士子形象。(1分)颈联写田元均夜深梦醒,难以入 眠,听闻羌笛,寄寓了他浓烈的思乡之情,“诗就高楼对陇云”既正面写出了他文采超 众,又通过“陇云”烘托了其心系家国的形象。(1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写了无数豪门公 子争相赠送礼物的场面,从侧面说明了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⑵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阐述说话谨慎,做事敏捷,并且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看齐的两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3)李白的《蜀道难》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句描写了飞流直 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春节回家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心声,不过,许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每逢过年 回家,都要默默 财产的流失、攀比的伤害、逼婚的压力、“逆耳”忠言的扎心…… 而在这样的过年氛围中谁也高兴不起来。也因此,“春节社交恐惧症”以及“恐年族’ 也成为不少年轻人的 ,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春节“亚文化”的作 用 ,它确实反映出社会的真实境况——“房子、票子、孩子”成了亲戚眼中“出 息”的标签,拥有了这一切便仿佛站在了人生巅峰,如此价值观,混淆了“过程与结果” 的顺序,却能大面积、迅速得到 ,形成一股春节“亚文化”潮。如果让春节这种 “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就会受到伤害。春节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卸下心理负 担、抛下包袱,更是许多人的夙愿,因春节“亚文化”导致的近乡情怯,是一种尴尬的 存在。当然,一些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改变自己做起。保持平和的心 态,尤其面对父母的“灵魂拷问”无须过度敏感,要知道这也是一种爱。( ), 也只有自己强大了,春节“亚文化”才不会干扰到自己,更不会让自己近乡情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承担 真实反应 不可估量 景仰 B.承担 真实反应 不容小觑 景仰 C.承受 真实写照 不容小觑 拥趸 D.承受 真实写照 不可估量 拥趸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用法和辨析能力。承受,1.接受,承担 2. 支承或经受重量或压力。承担,负担或担当。由语境可知选“承受”。真实写照是一个 汉字词语,意思是对某事物或者某类事物的真实的描写或刻画。真实反映,有机体受到 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引申为对一事情的发生所引起的真实的意见、态 度或行为。根据后文的“近乡情怯也未尝不是一种隐痛”可知应选“真实写照”。不容 小觑,不能小看或不能轻视。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从后文“它确实反映出社会 的真实境况”可知选“不容小觑”。拥趸,指支持者;拥戴者。起源于粤语,起初多用 于香港、广东地区。景仰,景仰,意思是仰慕;佩服尊重。用作敬词。由前文“能大面 积、迅速得到”可知所填词语是名词,应为“拥趸”。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B.如果让这种春节“亚文化”占据主流,年轻人难免会受到伤害。 C.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伤害的未尝不是年轻人。 D.如果占据主流的是这种春节“亚文化”的话,年轻人未尝不是受害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前文说“形成一股春节‘亚 文化’潮”,所以 AB 中选,后半句讲春节“亚文化”潮对年轻人产生的伤害。本段的 陈述对象是“亚文化”,从语意表达上看,“未尝不是”表明客观上如此,同时加强了 语气,所以选项为 A。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B.而尤为重要的是要摆正位置,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 C.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D.而尤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摆正位置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表达的连贯能力。文段的陈述对象是“春节回乡 的年轻人”,所以,排除 A、C 项,从逻辑顺序看,应该先“摆正位置”,再“认清自 己的奋斗目标”,所以选 B 项。 20.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字数不要求完全相同) (6 分)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是哈佛这所世界顶尖级大学的图书馆的一句训言,它时 刻提醒着在书山中学海里因产生困惑而欲停歇的人们。在中国文化里,也早就有“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誓言,也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断语,还有 ① ,也还有 ②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才有昔日辉煌的历史和 今日民族伟大复兴的英雄气概。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 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的警言 【解题思路】此题除了题干中仿照画线句的句式进行模仿造句的显性要求外,还要 审读材料中的隐性要求,即仿写的句子必须引用符合材料内容的古代诗文,且必须是对 句;另外还要关注画线句中的中心语“誓言”“断语”,暗示仿写的句子中的中心语也 应选择不同的中心语。 21.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 15 个字。(5 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 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 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表明了中国渔民在钓 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 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国际法则 相关资料 行使主权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进行整体阅读,把握文段思路。根据标点,此段文字共有 四句话,前三句话是主体,每句话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将前三句的内容分别进行整 合,筛选出关键信息即可。还要注意题干中“哪些方面”的暗示及字数要求。5 分,答 对一个给 1分,答对两个给 3 分,答对三个给 5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浪费可耻、节约为荣,不仅是倡导一 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家庭成员在其中涵养道德品质。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 家庭不理解勤俭节约的时代意义。有的家庭以生活富裕为由,任由铺张浪费导致孩子积 习难改。有的家庭对用电、用水和用餐浪费行为不以为意。还有的家庭在自己家节约水 电,去了宾馆或公共场合则大肆浪费。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注重勤俭节约的 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 有;范女士(家庭主妇、李同学母亲),郎先生(市政府官员),费女士(时事评论员), 尤老师(教育工作者),李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些家庭和其他感兴趣的市 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 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