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台区 2021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2020.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 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 “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必须使用 2B 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 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 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 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 航天发射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早在 2300 多年前,诗人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 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然而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 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 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 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考,作为太阳系里与地球最 为相似且距离较近的行星,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这颗星球有着无限 xiá xiǎng。 从地球上仰望星空,火星仿佛是夜空里的一簇火光,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 明忽暗,忽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 代指火星表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 火星上也有四季更替,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 23 个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 365 天,火星绕太阳一周约为 687 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 文台研究员郑水春说,如果在火星上过日子的话,每天的昼夜长短跟地球上差不多,火星的 一天是 24 小时 39 分 35 秒,比地球长了近 40 分钟。 迄今为止,火星探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的飞越探测,时间跨度为 1960-1970 年,这一阶段国际深空探测刚刚起步,相关国家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 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第二阶段是初步了解火星表面,时间 跨度为 1970-1990 年。以轨道环绕与着.陆探测为主,主要任务包括传输图像,探测大气,磁 场,地表温度等。第三阶段则是探寻火星生命迹象,从 1990 年至今,火星探测活动的探测 方式主要为着陆和 xúnshì探测,其间发射过“火星快车”“勇气号”等多颗探测器,成功找 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启 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 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 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 (取材于央广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 年 4 月 24 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面向深空的中国行 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号”。 “天问”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长诗,中国航天局为何会把行星探测器命名为“天 问”,道理其实很简单,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 自然现象,这正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 《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 172 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 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 实政治。其中许多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 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自 明及晦,所行几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 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 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以后,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 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地山川的神灵,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 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 起来,即为《天问》。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2000 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 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 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 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取材于搜狐网的相关文章) 1. 下列文中拼音对应汉字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暇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ǎn) B. 暇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ǎn) C. 遐想 着.陆(zhuó) 巡视 潜.移默化(qián) D. 遐想 着.陆(zháo) 寻视 潜.移默化(qián)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 解答。 B. 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 惑” C. 火星和地球相似,在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换,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D. 火星上存在着诸多奥秘,经过人类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火星上水存在的证据。 3. 下列有关《天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 B. 《天问》和《国殇》均为屈原的作品,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 C. 《天问》的作者屈原因奸佞进谗而被楚王放逐后,忧思难解,呼号叹息。 D. 《天问》是楚人将墙壁上屈原抒发内心愤懑的文字收集起来整理而成的。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0 年 7 月 23 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B. 若地球气候发生巨变,生物受到威胁,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 D. 屈原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思考,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出“天问”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C 2. D 3. A 4. D 5. ①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科学命题的思索;②体现在人类对 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照;③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 科技创新的文化传承。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 项,暇.想(遐) 潜.移默化(qián) B 项,暇.想(遐) 着.陆(zhuó) 寻.视(巡) 潜.移默化(qián) D 项,着.陆(zhuó) 寻.视(巡)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项,误解文意,“现代天文学仍然无法对其进行解答”错。材料一,“尽管现代天文学已 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可见,现 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了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有关“日月”“列星”的问题。 B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且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好奇,所以火 星最早的中文名叫‘荧惑’”错。材料一,“火星运行轨迹复杂多变,看起来忽明忽暗,忽 大忽小,令观者迷惑,因此火星最早被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其中‘荧’代指火星表 面发射的红光,‘惑’则出于古人对火星运行缺乏规律而感到的困惑”。可见,火星最早被 赋予的中文名字叫“荧惑”的原因之一是“令观者迷惑”,而不是“人们对火星有着无限的 好奇”。 C 项,“只不过火星的一个月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错,材料一,“只不过,如果用地球日 来换算的话,火星上一年大约有 23 个月,这是因为地球环绕太阳一周需要约 365 天,火星 绕太阳一周约为 687 天”,可见,火星的一个月不够地球的两个月。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著作的识记的能力。 A 项,“《天问》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错,正确的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抒情诗。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 项,偷换概念,“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错。材料一,“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 场踏上征程,中国人探索火星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材料二,“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 面向深空的中国行星探测任务以‘天问’系列命名,中国第一艘火星探测器命名为‘天问一 号’”,可见,“天问一号”是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第一艘火星探测器的名字,不 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B 项,“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说法太肯定,错误。材料一,“倘若地球气候巨变、 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 在人们心头”,可见,原文只是猜测,并没有说“火星可以成为人们的避难所”。 C 项,“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故意义不大”错。材料二,“《天问》全诗一共提出了 172 个 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屈原那个时代未能解决的,也有屈原明知故问的”“对自然所提 的问题,如‘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明及晦,所行几 里?’……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 步的宇宙观”,可见,“九天之际”等对自然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屈原明知故问的,意义重大。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 “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太阳系的引力维系着八大行星绕太阳 公转”“屈原《天问》一诗,本就是追问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这正 契合了太空探索的主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 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概括为:体现在人类对宇宙、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对重大 科学命题的思索。 “关于生命、人类、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起源,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也是中国行星探测任 务‘天问’的名字来源”“‘天问一号’的目的地是火星,它的成功发射拉开了向更遥远的 宇宙深处探寻的序幕”“火星和地球的诸多相似,引发着人类对地外生命的猜想和思 考”“无论‘天问一号’从火星身上发掘出何种奥秘,人类都能从探测中获得对自身命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倘若地球气候巨变、生物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何去何从?火星是否会是人类最后的 避难所?这些思考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现有开展的一系列探测火星的活动,都在潜移默化 地培养着公众对火星的感情,这种对火星的好奇和向往,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等重大命题的思索”概括为:体现在人类对自身命运关系的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深 切关照。 “如今我们去探索和解密 2000 多年前古人的‘天问’,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 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天问》全诗内容奇绝,显现出屈原的思想活跃、奇思妙想和多重思考, 与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不谋而合”概括为:体现在中华民族不断探求科学真理、追求科技创 新的文化传承。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 (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向,字子回,亡其世贯,或.曰泾州人。少孤,托.外祖母隐陆浑山。工草隶,能一笔环 写百字,若萦发然,世号“连锦书”。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兼.集贤院校理,侍太子及诸王为文章。时帝岁遣采择天下姝 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天子数猎渭川, 向又献诗规讽,进左补阙。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帝引颉利发及蕃夷酋长入仗内,赐弓矢射禽。向上言:“鸱枭不 鸣,未为瑞鸟;豺虎虽伏,弗曰仁兽。况突厥安忍残贼,莫顾君父。陛下震.以武义,来以文 德,势不得不廷,故稽颡称臣,奔命遗使。陛下引内从官,陪封禅盛礼,使飞镞于.前,同获 兽之所,是狎昵太过。或.荆卿诡动,何罗①窃发,逼严跸,冒清尘,纵醢单于污穹庐,何以 塞责?”帝顺纳,诏蕃夷出仗,久之.,迁主客郎中,专侍皇太子,眷赉良异。 始,向之.生,父岌客远方不适,少丧母,失墓所在,将葬,巫者求得之,不知父在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魂合诸墓。后有传父犹在者,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 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为流涕。帝闻,咨叹,官岌朝散大夫,赐锦彩,给内教坊乐工, 娱怿其心。卒,赠东平太守。 向终丧,再迁中书舍人,改工部侍郎。卒,赠华阴太守。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 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注》。 (取材于欧阳修宋礼等撰《新唐书》) 【注】①何罗,莽何罗,西汉人,曾谋刺武帝。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外祖母隐陆浑山 托:依靠 B. 兼.集贤院校理 兼:一并 C. 陛下震.以武义 震:震 D. 访索累.年不获 累:连续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曰泾州人 或.荆卿诡动 B. 向因奏《美人赋》以.讽 以.起居舍人从帝东巡 C. 强志于.学 使飞镞于.前 D. 久之.,迁主客郎中 始,向之.生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一笔环写百字,若萦发然 吕向能用一支笔环绕着写完一百个字,就像萦绕着的头发一样 B. 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 当时皇上每年派遣使者挑选全国的美女,纳入后宫 C. 帝自为文,勒石西岳,诏向为镌勒使 皇帝亲自写文章,把它刻在西岳的石头上,下诏书任命吕向作镌勒使 D. 同获兽之乐,是狎昵太过 一同享受打猎野兽的快乐,这亲昵太过分了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吕向经历坎坷,少孤,做过隐士,工书法,志于学,边卖药边读书,遂通晓古今。 B. 吕向写了一篇《美人赋》讽谏玄宗,得到了玄宗的赞赏,然后被提拔为左拾遗。 C. 吕向以“鸱枭”“豺虎”为喻,言突厥难改残忍本性,不能不防,否则,或可致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吕向出生后,父亲远游他乡,通过巫者寻找也未果,后在下朝路上父子相认。 10. 《宋史·宋祁传》记载,宋祁给皇帝的奏书中说,“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说明宋祁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也是宋祁为人物写传记时的基本原则,请结合全文,说 说以身作则在吕向这个人物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B 7. C 8. A 9. D 10. ①吕向敢于直言进谏,担任谏官,更是秉承职责,规讽皇帝,使其能够改正错误,是为 官表率。②吕向多年不断寻找远行的父亲,后终于找到,孝行为天下表率。③吕向认为李善 注释《文选》太繁杂,便亲自与其他四位学者重新注释,是治学表率。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 项,“兼”,同时任职。句意为同时兼任集贤院校理的职务。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项,代词,有的人/连词,如果,假如,意义和用法不同。 B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凭借,意义和用法不同。 C 项,都是介词,在,意义和用法相同。 D 项,音节助词/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用法不同。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 A 项,“吕向能用一支笔环绕着写完一百个字”说法错误,句意为:吕向能连笔环写一百字, 就像萦绕的头发一样。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 项,“通过巫者寻找也未果”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吕向未见过父亲,多年寻找而未果,后 来,在下朝路上依相貌判断,方与父团圆。通过巫者寻找的是祖坟的位置。 故选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以及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向又献诗规讽”“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豺虎虽 伏,弗曰仁兽……纵醢单于污穹庐,何以塞责?’”可知吕向敢于直言进谏,秉承职责,规 讽皇帝,是为官表率。 由“访索累年不获,它日自朝还,道见一老人,物色问之,果父也,下马抱父足号恸,行人 为流涕”可知吕向多年不断寻找远行的父亲,后终于找到,孝行为天下表率,连皇帝都被他 感动。 由“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诂解,时号《五臣 注》”可知吕向认为李善注释《文选》太繁杂,便亲自与其他四位学者重新注释,是治学表 率。 参考译文: 吕向,字子回,现在已经没有他的祖籍的信息,有的人说他是泾州(今陕西省)人。吕 向年少时就是孤儿,依靠外祖母隐居在陆浑山。他擅长写草书和隶书,能连笔环写一百字, 就像萦绕的头发一样,世号“连锦书”。立志学习,每次卖药,就在集市上读书,于是通晓 古今。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 年),被召入翰林,同时在集贤院校理书籍并且教太子以及诸位 皇子写文章。当时皇上每年派遣使者挑选全国的美女,纳入后宫,称为“花鸟使”。他上奏 《美人赋》来劝谏。李隆基认为他说的好,接受他的批评,升他左拾遗。李隆基多次到渭川 打猎,(扰民误朝政)。吕向又进奏诗加以规劝,(李隆基认为他讲的对),升他做左补阙。皇 帝亲自写文章,把它刻在西岳的石头上,下诏书任命吕向作镌勒使。 凭借起居舍人的身份跟从皇上东巡,皇上引颉利发以及蕃夷酋长进入仪仗内,李隆基赐 弓矢让进京朝见的吐蕃酋长射禽。吕向上奏说:“鸱枭不鸣叫,不是吉祥的鸟;豺虎虽然俯 伏在地,不能说是仁慈的兽。何况突厥安于做残酷狠毒的事情,不顾君臣的道义、父子的情 义。皇上您用武力和道义震慑他们,震以武义,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情势上不得不归顺 朝廷,所以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称臣,奔走效命供您差遣驱使。皇上您招引他们入内像亲近 属臣一样陪侍左右,陪您参加盛大的封禅礼,让他们在您面前射箭,一起享受打猎的乐趣, 这是亲密太过度了。如果他们像荆轲一样诡诈地行动,像何罗鱼(异鱼名,是中国神话传说 中的神兽之一,一首而十身)一样暗中发动,逼近您出行的车驾,冒犯您(清尘,对尊贵者 的敬称),纵然将单于剁成肉酱,踏平他们的老巢,又有什么理由可以责备呢?”李隆基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采纳了他的上奏,下诏蕃夷出仗。后来,升迁他为主客郎中,专门侍候皇太子,受到的眷 爱和赏赐很是与众不同。 吕向出生前父亲去他乡多年不归,吕向少时母亲死了,他不知祖坟在哪里,即将安葬的 时候,请来巫师占卜才得知祖坟的位置。不知道父亲是活着还是已经去世,请来巫师招引父 魂和母亲合葬。后来又有人传言他的父亲还在人世,多年寻访父亲并无消息。有一日他下朝 归来,遇见一位老人,长像酷似自己,一问果然是父亲。他下马抱着父亲的脚大哭起来,感 动的行人也为之落泪。李隆基听后也很感叹,就封吕向父亲一个朝散大夫的闲职,赐给彩锦, 让内府的乐工奏乐给他散心。吕向父亲卒后,朝廷赠他东平太守称号。 吕向守葬归来,李隆基又改迁他为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吕向死后,获赠华阴太守。吕 向认为李善注解《文选》太繁杂,曾经和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为《文选》作注解, 号《五臣注》。 (二) (共 6 分)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如: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③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公冶长》) ④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用见,无道则隐。邦 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值》) 请你从中任选两则....,说说各自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羞耻观”?结合内容说明。 【答案】①以注重物质享受(重视吃穿)为耻。②以轻然诺(不谨言慎行)为耻。③以口是 心非(表里不一)为耻,以言行不合礼仪为耻。④个人贫贱荣辱与国家兴亡相联系,以注重 个人为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注意本题是选做题,考生可以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两句阐述孔子的“羞耻观”。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 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虽然有学习大道的志向,但现实中的利益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易改变他的初始方向,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将目光关注在 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享受上,哪里还有什么志向可言呢?那样的话,所追求的道将带有极大的 功利性,也就等而下之了。可见孔子以注重物质享受为耻。 ②“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 而做不到为可耻。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是做 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可见孔子以轻然诺(不谨言慎行)为耻。 ③“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 思是: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仇恨 暗藏于心,表面上却同人要好,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在这段话里,孔 子表达了他鲜明的是非好恶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是《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 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 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可见孔子以口是心 非(表里不一)为耻,以言行不合礼仪为耻。 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用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 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 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 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 耻辱。孔子认为,只有坚守住大道,才能成就自我。有学问,有信仰,然后依据社会环境发 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 此所谓君子不处危邦。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了我国儒士的进退取舍之道。可见孔子以注重 个人为耻,个人贫贱荣辱应与国家兴亡相联系。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6 分, (一) (共 9 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和韵(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①。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②,几案婷婷点缀出。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①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出自《离魂记》。②俦,同伴。 12. 下列对《咏白海棠和韵(其一)》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突兀而来,说神仙降都门,种得蓝田玉,把初见海棠的惊喜之情和盘托出。 B. 颔联用神话传奇来表现白海棠,“自是”“非关”一正一反,凸显了白海棠的神韵。 C. 颈联采用了拟人手法,“捧出何方雪”“添来隔宿痕”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 D. 尾联既表现了诗人对白海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唯恐其孤独寂寞的关切之情。 13. 下列对《供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弹琴饮酒,更喜同菊花为友:菊花立在案桌之上,点缀清幽。 B. 颔联:隔着座位闻到菊花散发的清幽香气:抛开书本观赏着菊花的美丽。 C. 颈联:菊花为诗人带来新的梦境:回忆起“圃冷斜阳”中的赏菊情景。 D. 尾联:诗人与菊花情趣相投,傲世独立: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 14. 《咏白海棠》中“倩女离魂”《供菊》中“三径”都运用了典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 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已先斑(陆游《书愤》) D.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12. C 13. D 14. A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 C 项,“写出了雪后白海棠的姿态”错。“秋阴捧出何方雪”,以“雪”来比喻白海棠开出 的“花”,这里描写的是“白海棠开出的花”。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D 项,“桃李不抵风霜,驻足于春风中”错。尾联意思是:我同菊花一样傲世不群是因为我 们气味相投,性情一致,面对着像繁花盛开的春天一样热闹的尘世毫不留恋。“春风桃李”, 喻世俗荣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表现手法以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项,“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了谐音的手法,“晴”谐音“情”。 B 项,“庄生”句:《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李商隐此引庄周 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望帝”句:《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 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 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 规。 C 项,“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 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D 项,“停机德”,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一种妇德,这里指薛宝钗。东汉乐羊子远出 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线径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见《后 汉书·列女传》。“咏絮才”,女子敏捷的才思,这里指林黛玉。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 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飞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 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 故选 A。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史湘云《供菊》中写菊花,菊花是古诗文中的典型意象。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 谓菊。_________;牡丹,________;莲,花之君子者也。” (2)李清照《声声慢》中也有写菊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分辞》中表现纵情山水,吟诗作文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 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多边合作是当今世界大势,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______毕竟东流去。 (5)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1). 花之隐逸者也 (2). 花之富贵者也 (3). 满地黄花堆积 (4). 憔悴 损 (5). 如今有谁堪摘 (6). 登东皋以舒啸 (7). 临清流而赋诗 (8). 青山遮不 住 (9).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10). 可以无悔矣 【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注意易错字:如“隐逸”“憔悴”“损”“堪摘”“皋”“舒 啸”“临”“赋”“志”“至”。 (二)(共 7 分) 16. 《红楼梦》第 49 回中,史湘云自称“真名士自风流”,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的两 个情节,解说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 【答案】答案示例一: 史湘云洒脱不羁,率性自然。她喜穿男装,“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 儿更俏丽了些。”曾经偷穿贾宝玉的衣服,被贾母误认为是贾宝玉。和宝玉在雪天里,割腥 啖膻,烧烤鹿肉,黛玉嘲笑他们是叫花子,可是湘云自称“真名士自风流”,女扮男装,大 嚼腥膻,体现了史湘云的个性,和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如出一辙。 答案示例二: “真名士自风流”强调的是人物的才情、个性。“海棠社”中,史湘云后来居上,一口气和 了两首诗,成为海棠诗社的压卷之作,最终被大家推举为榜首,咏雪联句湘云抢的最多,填 柳絮词也是她先起的头,再如,喝醉了,很随意地就躺在了那里。“湘云醉眠”可见其娇憨 率真。这些都是史湘云如魏晋名士的才情个性的表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 49 回的相关两个情节,解说史湘云“真名士自风流”的特点。第四十九回是: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考生注意回忆相关情节。 名士风流从魏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在混乱不堪的魏晋时代,名士们放浪形骸,寄情山水。 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这样的主张超越了儒家的束 缚,张扬了人的个性,显得潇洒,通脱。而史湘云身上则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名士风流。 史湘云,这位小说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少女,一直以来广受世人喜爱。有许多人不喜林妹妹那 样的病美人,却更欣赏史姑娘那样活泼淘气的假小子。史湘云在四十九回中表现十分活跃, 从着装上就可看出她爱玩爱闹、喜欢男性打扮、不爱拘束的性格。当众人身着各种斗篷站在 雪地里时,史湘云是后到的,只见: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 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 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 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 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麀皮小靴,越显 的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 俏丽了些。”湘云道:“快商议作诗!我听听是谁的东家?”这样一身打扮,真是英气逼人, 尤其“鹤势螂形”四字将这样一位身材纤瘦、衣着便悄的少女刻画的十分精准,连脂砚斋也 禁不住感叹:近之《拳谱》中有“坐马势”,便似螂之蹲立。昔人爱轻捷便俏,闲取一螂, 观其仰颈叠胸之势。今四字无出处,却写尽矣。史湘云这一身“小子打扮”给这原本就欢乐 的气氛更增添了一份乐趣。让自己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她的强项。尽管父母早 逝、婶娘欺凌,生活十分艰辛,但她依然有着坚强乐观的性格,干脆利落、坦荡大方、心直 口快,爱玩爱笑。她在本回中说了一句“是真名士自风流”,加上给丫鬟取名时引用的“惟 大英雄能本色”,正好凑成一副对子,构成了她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 诗酒风流是名士风度的另一个体现。史湘云爱诗是显而易见的。大观园成立诗社之后,她显 得很兴奋。甚至说自己“扫地焚香”也要入社。进入诗社之后,史湘云的表现很亮眼。她写 的两首《咏白海棠》清新自然,她写的《对菊》,《供菊》和《菊梦》明丽,流畅。其中“圃 冷斜阳忆旧游”一句被林黛玉评为最佳,赞为“背面敷粉”。在咏雪的时候,她更是如抢命 一般积极。因为和香菱讨论诗歌, 她还被薛宝钗打趣为“疯湘云的话多”。 爱酒也是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之一。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唯一喝醉了醉卧在芍药丛当中的就 是史湘云了。湘云醉卧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行为艺术,浑然天成至极。史湘云并 非刻意醉卧在青石板上,也不是有心醉卧在花丛中,而是喝醉了,很随意地就躺在了那里。 在她醉卧的那一刻,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好让人沉醉。湘云醉卧非常能体现 史湘云率性而为,放任自然的性格特点,和魏晋名士的潇洒风度如出一辙。 史湘云性格旷达,随遇而安。她从小失去父母,叔叔家为了节省费用还经常让她做针线活做 到三更半夜。对此,她的态度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坦然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她也愿意帮 助袭人做针线活,可见其热心肠。她曾经劝慰林黛玉,让她心宽。就是“抽身一步天地宽” 的人生准则造就了史湘云乐观开朗的性格。我相信,在家族败落之后,史湘云在凄风苦雨之 中也依旧可以保持不屈的风骨。因为史湘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她能够做到“也宜墙角也宜 盆”。如果说“寒塘渡鹤影”是史湘云命运的谶语的话。那么,帮助史湘云度尽劫波的,就 是她的昂扬和那宽广的胸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 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 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 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 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 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 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 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 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 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 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 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 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 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 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 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 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 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 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 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实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 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 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 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 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 “得意楼”是常数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 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 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少佳、 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 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 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 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 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 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 饼,叫化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 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 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 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 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 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 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 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 年 10 月 1 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 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 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 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 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 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 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 人间己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 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 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常熟变化根大 B. 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对所讲故事很熟悉 C. 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编织:指人们规划,经营自己的生活 D. 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 镌刻:用刀雕刻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 的特点。 B. 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幽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 生活。 C. 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 可读性。 D. 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 自豪之情。 19. 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 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 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 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7. D 18. D 19. 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人也一样,一代 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 20. 第一处旧得意楼上前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 命途多舛的无奈;第二处新得意楼上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国 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欣慰之情。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既强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又使文章含蓄蕴藉。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重要词语的能力。 D 项,“镌刻”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不是本义,这里指见证、记录的意思。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D 项,“目的在于说明南门坛上人生活富裕”错,由原文“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 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可知目的是为了介绍常熟的特色小吃。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由“‘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 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 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 春”可知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由“老屋年 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 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 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 提醒我们不断向前”可知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一处由“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 熟老家,……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 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 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可知旧得意楼上翁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 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第二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在“南门 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重新焕发活力与历史古韵的时候,作者仿佛看到翁老先生远眺 的背影,这时的翁老先生应当感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与自豪之情。同时,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既强化了主题,又使文章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语基础运用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突发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1. 将下面五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晚宴上第一次遇见朱丽叶时,立刻被朱丽叶那妩媚动人的姿色所吸 引,一见钟情 ②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整天忍饥挨饿,根本没有审美情趣。_________【甲】碰到最美丽 的景色,_________【乙】不会产生感觉,_____________【丙】谈不上美感的萌发了 ③美感的突发性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美感纯属某种“直觉”的心理现象 ④当客观美与审美主体的美的观念相一致或越过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时,美感就突然萌发出 来 ⑤其实美感之所以突然萌发,是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分 不开的 A. ④①③⑤② B. ⑤①③④② C. ④②③⑤① D. ⑤①④③② 22. 给第②句甲、乙、丙横线处分别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 却 也 B. 不论 也 就 C. 就是 也 更 D. 只要 就 更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④是对前文“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具有突发的性质”的阐述,应紧随其后。①是以罗密 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的例子说明美感的突然萌发,所以应紧随④后。③是进一步的阐述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突发性给人的错觉。⑤中“其实”呼应③中“似乎……”,应紧随③后。②是对⑤中“与 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长期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分不开的”的具体阐述,应紧随⑤后。 所以正确排序为④①③⑤②。 故选 A。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碰到最美丽的景色”与“不会产生感觉”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即使……也”、“就 是……也”等关联词。“美感的萌发”与“产生感觉”是递进关系,可以用“更”。综上只 有 C 项符合。 故选 C。 微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 家访,这一听上去颇有年代感的词,近来又重回人们视野。你对教师家访有何看法,请 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 字左右。 【答案】“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亲近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家 访正是一条暖心的纽带,是温情教育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到学生家里坐一坐,和家长 面对面聊一聊,更能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进而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依据。恰如一位老 师所言,“家访能帮助老师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对老师来说,烈日严寒, 走家串户,虽然辛苦,实则一举多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阐述对教师家访的看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或者辩证看待。90 后教师家访四 年,手写十万字暖心日记,为孩子留下“成长档案”;女教师驱车 1400 公里,只为看看每 个学生的家,体会民工子弟对知识的渴望……点滴努力,无疑是丰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 率的有益尝试。近些年来,由于家校双方缺乏良好沟通,引发的矛盾并不少见。老师该不该 体罚学生,家长要不要“代劳”作业,谁为昂贵的培训班买单……种种事件中,家长按照自 己的想法揣度老师,老师们只图省心或力不从心,难理解每个孩子和家长,一来二去,隔阂 与误解便暗自滋生。由此来看,新技术赋予了我们更多沟通方式,却反而使得交流减少甚至 “变质”。就眼下来看,要求所有老师定期家访不太现实,但作为一种沟通姿态,家访点对 点、心对心的交流仍是当下所需要的。教育的本质在于传递知识,也在于传递情感。以上是 提供给考生的思考,注意观点鲜明,论述清晰,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拟写一份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招募书,要求:说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招募志愿者 要求,并号召志愿者参加,语言有感染力。150 字左右。 【答案】例文 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招募书 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 4 亿吨左右,多年来我们因垃圾处理不善,付出了沉重的环 境、健康代价,影响着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谁也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除了我们自 己!在此我们急切招募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 活动内容如下: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让人们了解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的危害,引导大家 在家中实践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的源头减量。 活动时间:XX 年 X 月 X 日(下午两点) 活动地点:书院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招募人数:30 人 岗位要求:有团队精神,有志愿服务精神。 报名方式: 下载北京志愿者 APP 注册成为书院社区志愿者 注册完成后,扫描二维码进行报名 让我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共同呵护绿色家园! 街道书院社区居委会 X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注意本次要求写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招募书,要写明活动的目的(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拯救 我们的家园)、内容(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让人们了解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的危害,引导大 家在家中实践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的源头减量)、时间、地点等,当然还要有志愿者的要求、 报名的方式。最后号召志愿者参加,如“让我们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共同呵护绿色家 园吧”。注意不要有错别字和病句。 25. 对于桥,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请以“桥”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歌或一段抒情文字。要 求:有寓意,感情真挚。150 字左右。 【答案】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边是朦朦胧胧 右边是碌碌庸庸 桥上 一瞬间凝固了一个 美丽的 背影 前面是波光粼粼 后面是涛涛不穷 桥上 一瞬间绽开了一个 灿烂的 笑容 昨天是渐行渐远 明天是柳暗花明 桥上 一瞬间留下了一个 泯灭的 爱情 那时是紫陌轻红 此时是知与谁同 桥上 一瞬间记起了一个 窈窕的 身形 方寸是竹杖芒鞋 身外是万古长空 桥上 一瞬间成就了一个 早已不见的 永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 本次微写作题目是“桥”,要求写对于桥的体验和感受,要有寓意、要感情真挚。“桥”的 本义指桥梁,架在河面上,把两岸接通的建筑物,这是有形的桥。引申义指能起沟通作用的 人或事物,这是无形的桥。针对有形的桥,我们可以写什么内容呢?可以说明桥的结构、建 造、历史、发展、种类等,也可以写有关桥的事件、故事、寓言;可以写拆桥和搭桥的人或 事,还可以抒发有关桥发展的迅速、质量高超、方便或桥毁人亡方面的感慨……针对无形的 桥,我们又可以写什么内容呢?在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叔叔 阿姨老师就是我们的桥。他们承载着我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所以可以歌颂他们。人与 人之间常常产生误解,所以需要感情沟通、信息交流的桥。我们不妨对话题进行连续设问: 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除了具体的桥以外,还有哪些事物和“桥”有相似的特点?我选择的 立意角度怎么能与别人有所不同?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调集头脑中有关“桥”的资料,从桥 的历史变迁、结构形式、种类特点等角度,向读者作介绍,或通过桥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 来突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力量;以“桥”为线索,写一段与“桥”有关的人 或故事,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景;以“桥”为中心词,在前面加上修饰语言,例如“心 桥”“理解之桥”“友谊之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或综合几个角度来写。体裁可以是现代 诗歌或一段抒情文字。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6. 根据要求作文。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人”,强调自我,小我,是特立独行,也会孤独寂寞。 “从”,表示相随,相伴,我追随人,也有人跟从我。 “众”,指多人组成一个群体,可万众一心,也可能盲目从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那么 14 亿人是什么呢?我想,是力量是希望,当中 华民族万众一心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翻开中国的奋斗史,你会发现,正是亿万人民万众一心,才造就出令人企及的丰碑。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沙肆虐、黄土漫天的赛罕坝上升起一片绿色海洋;当道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贵州山间,建 起一座可观宇宙的巨大望远镜;当神秘未知、难以企及的宇宙间连出了完整的北斗系统…… 你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 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 看到中国的 2020 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国家从一片热闹喜 悦中沉寂下来,可每当灾难来临之时,便有无数人民挺身而出,万众一心,就地凝聚起风雨 无阻的力量。从 84 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的坚毅与刚强,到张伯礼院士行大医之道 传承中医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 迈与力量……岂止是他们,跟随在他们身后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万万千千的快 递小小哥、千千万万的建筑工人,全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举国同心,为这个国家撑起前行 的希望,指引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已万众一心地踏过如铁的征程。从今天到明天,我们仍然要万众一 心迈向如铁的难关。我们都应明白,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越是梦想触手可及之时,越是“船 到中流浪更险,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就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向着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体。无论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 人、团队,还是办公室中编辑文本的工薪职员,都挥洒汗水在自己的团队之中。只要大家劲 儿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定能在中国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打不倒的。”我相信,人们万众一心,中国 梦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目。写好作文的前提保障是审准题立佳意。所以先细读材料,审清 题意确定题旨。材料主体有四段构成,每一段为一行,都属于对汉字的注解内容,后三行是 对第一行中三个词的具体阐释,可见是总分关系。立意若是综合而言,取自第一行(段): 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但开口太大不好写,所以可以适当放宽审题, 从四段中哪个角度立意都可以,学生的角度可能会五花八门,关键看行文。 1.从“人”立意——个人的作用 选第一或二则“人”的立意,谈独自、特立独行可以,但单写独立,谈孤独寂寞的价值就偏 题了。因为第二则材料是从褒贬两个角度辩证而言的,原文语境也是“个人"与“众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中谈“人”的。这里的“独”应是”众”的反义词。应该从特立独行和孤独寂寞两个角 度辩证而言。 2.从“从”立意——谈如何从,如谈盲目从众 “从”这个立意,谈“盲目从众”这个小切口论题可以,但”谈盲从”就扩大内涵了,有些 偏题。”众”没有了。 3.从“众”立意:——众人的作用(万众一心) 从“众”的内容关系:“万众一心”和“盲目从众”——可单独立意,也可以辩证而言,如 万众一心好,但也不能盲目从众。 4.从“人”与“众”二者的关系立意——但行文中能谈清二者辩证关系的文,要高于割裂谈 的。如独也好,众也好,各有各的好,就结束了。 人与众的关系,写成谈量变与质变、谈积累——也偏题。 5.从“人”“从”“众”三者的关系立意——立意切口太大。行文中要谈三者的辩证关系, 不能三者是独立的,各是各,仍然割裂。 如果仅仅是各写各的好,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行文再好最多 40 分。 参考立意: (1)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 (2)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当代社会“众”的重要性。 (4)人不可盲目从众。 (5)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可用素材: (1)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古之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我看来,人多才有的力量,归根究底源于个人,即便是小我,也 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其能何巨?小我虽小,日累成巨。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教授不会有什 么大作为,但正是 70 多岁的退休教授肖鑫,连着数十年省吃俭用,将涓涓小流汇成达 70 万余元的巨流,付诸医学教育事业;我们认为一个盲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正是盲人按摩 师朱丽华,坚持免费教授残疾人技艺,免费为军人提供按摩治疗,日以继月,帮助了千余名 残疾人,千余名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我们认为一个退休的装甲师士兵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但 正是退休数十年的陈荣超,与妻子一同省吃俭穿,将平日的苦涩化作两所希望小学学子们的 甘甜。他们都是平凡的小我,但他们都选择尽力做些什么,于是小小的力量变得巨大,为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撑起一片绿荫。其能何巨?小我之巨,在于先驱引路之贡献。在那个非洲人们饱受苦难的 时期,是史怀哲抛弃优越生活,去非洲行医与疟疾抗争,“非洲之父”带给了非洲人以希望; 在民国刚刚建成,民众饱受封建思想荼毒时,是鲁迅以一人之力发出呐喊,指明精神与文化 的方向;在中世纪欧洲人普遍信奉“染色盘式”遗传时,是孟德尔多年种植豌豆,开拓了遗 传学正确的先河。还有达尔文、伽利略、邓小平……他们都是敢于开拓的小我,无论是社会 文化、科学政治,总要有那么一个小我先挺身而出。这样的小我,背影是巨大而伟岸的。当 然,小我也有小我存在的问题,小我行之不当也会导致大错误。英明的毛主席因为晚年过于 重视阶级斗争而犯了错,树立不世之功的韩信,因为被名利蒙住了双眼而犯了错,而具有不 世才能的希特勒,更是因为种族主义、纳粹主义而犯下滔天大错。由此看来,小我也会犯错, 所以独立独行之人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不免落入深渊。从则有伴,众则有力,但 我独爱人之小我,即便是小我,也可以发出巨大的能量。安能言萤火之微不能及皓月之辉哉?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是永恒的人类命题,张载曾做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谓箴言彪炳青史。实现人生价值,既要坚守本心,秉持 高洁节操,也要鞠躬尽瘁,努力为国效力。于个人,要自怀当世之志,自任济世之责。明初 政治家宋濂出身贫苦,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里,道德式微,民不聊生,他却在混乱芜杂的 生活中寻觅出努力精进的方向——不自暴自弃,努力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寒 冬腊月,“手指不能伸屈”也要抄完书,面对同学锦衣玉食的生活也不动摇。也许是在奋斗 过程中,会有孤独与艰难,但是我想,一切成功的美好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 一样重开。于社会,要默默奉献,无问西东。无论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身陷囹圄也要奋力呐喊的赵一曼,还是“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里稻香”的袁隆平,亦或是 鞠躬尽瘁为“中国天眼”耗尽毕生心血的南仁东,甘愿奉献投身祖国基层建设的耶鲁村官秦 玥飞,荦荦大者,都是把社会责任与报国理想置于生命的高地。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短暂的, 名利、地位永远只是虚幻的荣光,唯有历史滔滔而过成为永恒,个人的价值唯有注入历史岁 月变迁发展的潮流,才能历久弥新,成为闪亮的光彩。然而,纵观古今,总有一些不和谐的 音调:有的人身处乱世则避世推诿,世间太平则贪图享乐;有的人看到老人倒身扭头便走, 苹果车倒地哄抢一气……“佛系”与平庸固然舒适,却是人生最单调的色彩,蹉跎一生徒留 遗憾;一时随大流占小便宜,或冷漠对待世情冷暖,看似“聪明”明哲保身,实际上是自遗 其咎,身在黼蔀黻纪,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先人之志,不负时代之托。“雄 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不必如前任那般面临艰难的 人生抉择,可前方亦非康庄大道,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紧承先辈们优良传统和高尚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共书祖国发展之大美华章。 (3)在当代社会,一个人办成一件事容易还是一群人办成一件事容易?显而易见,一群人! 所以我认为,当代社会群体是十分重要的,但智慧从众也十分重要。万众一心可以少走弯路, 不盲目。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到目前为止,中国是疫情发现最早的地方,也是疫情控制最 好的地方。对比来看,美国疫情 800 万人还在迅速增长。原因就是美国人并不团结,单从戴 口罩一件事来看,中国落实得很好,几乎没有人不戴口罩,而在美国疫情刚开始的阶段,“个 人主义者”认为不戴口罩是他们应有的权力,所以导致了现在的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患新 冠肺炎的事情更是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所以万众一心可以少走弯路,疫情防控不可盲目。万 众一心可以提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任务。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屠呦呦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 付出得来的,她的背后是整个团队所有人的付出。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团队不断 地经受挫折,失败,再研发,再失败,最终青蒿素研制成功,如果不是所有人的努力坚持, 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招致失败。所以万众一心可以高效率超水平地完成任务。当然,盲目的 万众一心是无用功的,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导致 人们会接收各样的信息,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在微博热搜上,经常会出现“某某明 星黑料曝光”,“某某人三观不正”这样的字样,评论中都是辱骂、带有攻击性的词语,人 们甚至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是谁的对错,就盲目从众,不计后果地辱骂攻击他人。所以要智慧 地从众也十分重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的老话,万众一心可少走弯路,高效率、保 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但面对盲目从众的弊端,我们是否要拉开智慧的界限,不再推卸责任, 无底线地诋毁他人。所有人都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要谨慎地思考,严防“祸从口出”。 (4)人类自古以来便是群居动物,但人类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类有独立自我的思考能力, 这显示了我们的不同。因此,我认为,人不可盲目从众,而是要在保持自我思考的同时,融 入集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繁多复杂,人们要在繁杂中保持自我, 不盲目跟风。在各大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红”这样的字眼出现在各种地方。 景点、餐厅,甚至是某一用品,都在被“网红”修饰。许多人处于从众心理,不想清楚自我 是否需要,是否有能力承担就盲目消费,到最后不仅没有好的体验,还会在心里留下无尽的 悔憾。盲目从众甚至能带来惨重的后果。几年前的上海滩跨年夜,无数人抱着“凑热闹”“别 人都去我也去”的心里涌到江边,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故。盲目从众导致缺少思考的空间, 难以静心提升自我能力。如果人人都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或生活,那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因此,保持自我思考、选择的自由权利,不盲目跟风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保持自我并不 是封闭自己,使自己离开群体。群体与社交是我们无法避开的,我们应懂得选择,明白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齐心协力,什么叫盲目从众,当一群人都有目标,互相扶持着一起朝目标努力才是我们所 追求的。正如我们的学习,只一味地跟着尖子生屁股后面追赶,不清楚自己目标的学生只会 被累垮,拥有自我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进步和大幅度提升。在集体中保持自 我思考能力,与集体共同进步是集体与自我的平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记牢孔子那 句“三思而后行”,不要被信息搅扰了大脑,不要盲目从众,保持自我的创新思考能力才能 成为国家的栋梁。我想新时代青年应作为集体中的引领者,思考者,而不是成为浑浑噩噩过 完一生的盲目追随者。这样才可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总而言之,人不应盲目从众,而是在 融入集体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文思路: 拟题“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借代、比拟修辞,非常具有感召力。 开篇引述材料内容并顺势以设问句逗出话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第二段从现当代中国的奋 斗历史写起,三个经典事例铺排,巨大的成就鼓舞人心,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以第二人称 撩拨出信心和希望:“你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家从 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第三段联系当下的疫情而言非常 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建筑工 人,铺排列举点面结合,事例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有力。第五段“从昨天到今天,我们已万 众一心地踏过如铁的征程。从今天到明天,我们仍然要万众一心迈向如铁的难关”,以对称 句总结,结构严谨完整。第六段“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 体”发出呼吁和召唤。结尾段“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是打不倒的。’我 相信,人们万众一心,中国梦的彼岸就在不远的前方。”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 度。 27. 根据要求作文。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中国,这是亿万民众进出公共场所最熟悉 的一句话。在这场防疫抗疫行动中,健康码构筑了一道有效防线,也成为中国人民一段刻骨 铭心的生活历程、家国记忆。 以“请出示您的健康码”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请晰。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 今天早上,当爸爸穿着红背心出门的时候,我瞪大了眼睛,大喊:“爸爸,你今天怎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穿着红背心上班?”爸爸笑嘻嘻地背过身去,红背心上“志愿者”三个大字映入我眼帘。哦, 原来如此! 我又好奇地问爸爸:“你去哪里做志愿者?是做些什么事情?”爸爸说:“响应政府号 召,我去社区做“健康码”的推广及检查啦。”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查了什么是“健康码”。我了解到的信息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防控期间,国家为做好广大市民的健康监测,方便大家出行,从 2020 年 2 月 11 日起启用“健 康码”,本地广大市民和拟入人员可自行在支付宝、钉钉、微信等申报,审核通过后会产生 颜色码,颜色码有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如果显示绿码,市内亮码通行,进出扫码通行; 显示红码者,14 天隔离;显示黄码者,7 天隔离。红码、黄码的人在隔离期间每日申报健康 打卡,正常后可转为绿码。 爸爸来到社区门口,立即加入了检查出入人员“健康码”的行列,我看到,一个个志愿 者们不辞辛苦的穿梭在往来车辆和人群中,他们认真地工作,一方面给不太了解“健康码” 知识的人员耐心讲解,一方面让有“健康码”的人员拿出进行验证。他们忙碌的身影,让我 看到了疫情当下,志愿者们极高的服务意识,极强的社会责任心。一句句“请出示您的健康 码”带来了对方的理解;一句句“请出示您的健康码”也架起了陌生人之间温暖的桥梁。 在现场也使我明白了在疫情期间,健康码作为“信息化抗疫”的创新产品横空出世,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疫情期间,政府或媒体每日发布的疫情信息是相对静态的数据,但 类似“健康码”这样的小程序将“静态数据”转变为可以实时更新的 “动态数据”,用直 观的方式显现出来,并和人们在一座城市里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密切挂钩。对大部分人而言, 相比起面对面问答、拿起不知是否经过消毒的纸笔填写个人信息而言,无声地出示手机里的 二维码,无疑是更安全便捷的方式。 我为像爸爸一样的志愿者们点赞!更为“健康码”构筑了防疫抗疫的一道有效防线点 赞!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历程、家国记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健康码”,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健康码”。关于健康码,百 度百度的词条解释为: 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 上申报,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该二维码作为个人在本地区出入通行 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全市通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中国,一句“请出示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健康码” 随处可以听到,每一位公民为守护社会活动的健康安全付出努力,表达了对国家、 对社会、对他人的赤诚与信任,成为举国同心、共克时艰这一动人时代画卷中的厚重笔墨。 中国秉承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权价值理念,也将得到永恒的感怀。注意要求是写一篇 记叙文,来体现这个主题。 立意: 传播科学精神,彰显社会责任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让彼此架起爱的桥梁 出示健康码,健康你我他 素材: 1. 健康码是浙江省杭州市于 2 月 11 日率先推出的一项数字化健康评估证明,旨在将通行证 电子化,实现“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也就是说,健康码是进入相关地市的通 行证,适用于所有在相关地市的人员以及待返回人员。健康码实施“ 绿码、红码、黄码” 三色动态管理,并与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 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 2. 首版健康码出现于 2 月初疫情暴发初期,很快从诞生地杭州走向全国。从最初的扫码填 报,到支付宝客户端自行申请、自动生成,而后在疫情防控下半场通过对感染风险的识别和 区分管理,发挥了关键性支持作用。健康码是数字化能力在紧急应用场景下的体现,构筑了 防疫抗疫的一道有效防线。这不只是几行代码,更是一段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生活历程、家 国记忆。家国一体、上下呼应,在这场抗疫行动中,中国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视为重中 之重。 3. 为了能够让健康码按时上线,腾讯各个城市参与微应急项目开发团队的成员在那期间几 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开发人员在家远程办公,每天工作到凌晨 3、4 点睡觉,第二天 7、 8 点又被电话叫醒,有时甚至要通宵加班。整个团队都在这种疲劳作战中前进。当时罗军和 团队在线下临时的办公地点被设立在重庆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内的一间会议室里,大家 都在一张大长椭圆桌办公。房间里有一整面窗户,那几天正好遇上强降温,因为疫情防控要 求保持通风的缘故,每个人都在室内穿着羽绒服办公,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 4、5 点,打 算在工位上眯一会,却很快被冻醒了。于是大家各自去楼下自己的车里休息,不到四个小时, 重新回到工作状态,“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有人在负重前行。 结构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记述了“爸爸”为响应政府号召,去社区做“健康码”的推广及检查服务工作的事情, 并借此介绍了“健康码”的来历及作。一句“请出示您的健康码”,肯定了在这场防疫抗疫 行动中,“健康码”构筑了一道有效防线。有叙事,有议论,夹叙夹议,突显了举国同心、 共克时艰的主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