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八单元 15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7]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B.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拜谒 C.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交往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 【解析】 B 项,“垂拱”,是指垂衣拱手,这里比喻天下很轻易地实现大治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若鸡犬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 A 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 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 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 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 与“为”共同表被动;D 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D.何必劳.神苦思 【解析】 A 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 项,“正”,使动用法, 解释为“使……端正”。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从事。D 项,“劳”,使动用法,解释为“使…… 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则思知足..以自戒 D.凡百元首.. 【解析】 A 项,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B 项,古义:书信往来;今义:主 要由于内心无明确目标而无法取舍导致抉择不定的状况。D 项,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 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 - A.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解析】 例句与 C 句都是判断句;A 项,状语后置;B 项,被动句;D 项,陈述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规律的句子是:__有善始者实繁__, __能克终者盖寡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 子是:__竭诚则吴、越为一体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而议事每不合__,__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两句直接点明王 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在 4 月 24 日举行的 2020 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根据计划,我国将在 2020 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火星 环绕、着陆巡视、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等活动,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 使我们真正走近火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不 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和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是人类开展行星际探测的首选 目标。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天问”的名称源于屈 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 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答:__示例一:我国将在 2020 年实施名为“天问一号”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对人类行 星际探测首选目标的火星开展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 示例二:我国将在 2020 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开展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该 次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火星是人类行星际探测的首选目标。(“2020 年”“天问一 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首选目标”“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的能力。本段文字共五句话。第 1 句是说“天问一号”的 命名以及它的任务,关键词有“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第 2 句是“天问一 号”执行任务的时间以及具体任务,关键词有“2020 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开展 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第 3、4 句是解释为何要对火星进行探测,不属于本次新闻的主 要内容;第 5 句是命名缘由,也不属于本次新闻的主要内容。据此整理即可。 8.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积累资料, 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把“看书”和“动笔”相提并论,这对我们中学生不无启发。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以下其中一 篇课文,也写上几句札记。 - 3 -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 示例:或许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缤纷的梦撞碎,或许虚伪的本心注定要让生活疲惫,或 许岁月的艰辛注定要让美丽的容颜消退,但在这痛苦的磨砺中,坚强的人会使自己因充实而 更美。让我们在《项链》中一起领略主人公的美吧。 答:__无论是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亦难” 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魏征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 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 符号。__ 【解析】 写读书札记可以点评文章的主旨,可以赞扬人物的品格,可以评作品的意义。 只要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 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 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 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读言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 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 明,实同古义。”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 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 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 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 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 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 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 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 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 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 幸甚!” (摘编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 4 -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B.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解析】 “安”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天下”,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 D 两项;“正”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宾语是“其身”,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 两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太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庙号 多为“太宗”。 B.谏议大夫,官职名,秦代开始设置,专掌议论。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 诏书。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的台阶下,后来演变为臣子对 帝王的尊称。 D.顿首,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尊敬的礼仪,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也是书信用语,表 示致敬。 【解析】 D 项,“顿首,……见面时行礼人低头拱手”错误,“顿首”不是“低头拱手”, 应该是“以头叩地而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太宗论君道,百姓为要。他说不能损害百姓利益,不能扰害百姓,也不能说不合事理 的话,魏征认为这符合古理。 B.太宗论财物,妄受殒身。他认为用宝贵的性命来博取财物,比用明珠弹射鸟雀还得不 偿失,为此而死,实乃可笑。 C.太宗论贪鄙,鉴戒奢侈。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无 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 D.太宗论君臣,生死与共。他认为朝政不管是混乱还是安全,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臣 子进直言,君主纳忠谏,古来所重。 【解析】 C 项,“太宗……他以隋炀帝为反面例子,告诫臣子们不要任性放纵,奢侈 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诚之人”错误,从文中来看,隋炀帝的例子不是告诫臣子,是告诫 自己的,他说“帝王亦然”。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译文:__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 回答。__ - 5 - (2)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译文:__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 就会远离仁义之道。___ 13.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实施仁义的认识。 答:__①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②实施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③不断将仁义 推行下去,不能懈怠。__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由此可知,重点在 后面太宗所说的话。如“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意思是“树林广袤 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由此可知,太宗认为 多施仁义,百姓自然就会归顺;如“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意思是“人 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由此可知,太宗认为实施 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如“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意思是“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 远离仁义之道”,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不断将仁义推行下去,不能懈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 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 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 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 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追求欲望才酿成灾祸。如一味 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 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 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 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 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 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 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 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 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 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 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帝王也是这样, 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 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 - 6 -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 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 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为人暴虐,臣下不敢进言, 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 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 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 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 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才能够维持生命。”王佳 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 “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 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 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 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 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 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 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 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 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 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 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 - 7 - 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 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 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解析】 “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 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 A、C。比较 B、D 两项,主要区别在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这句的断句中,首先找到这句中的名词或名 词性词组,有“有勇力者”“罢夫羸老”“骨”;在找出句子中的动词和动词性词组,有“聚 徒”“衡击”“易”“咬”,然后根据主谓宾句子的结构组织句子,“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和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这样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可排除 D 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故其畜积足恃. 恃:依靠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降顺 C.故治.国常富 治:治理 D.有.人之涂 有:保有 【解析】 C 项,“故治国常富”根据句子结构特点,“治国”应该是作名词,翻译为“治 理好的国家”,所以此处的“治”应该是形容词,可翻译为“安定的、太平的”,而不是“治 理”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 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 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 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 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 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 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 - 8 - 国强民的主张。 【解析】 D 项,“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中“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 上”分析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安乡重家”“民贫则危 乡轻家”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先安于民”的中心论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译文:__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__ (2)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译文:__不生产粮食的国家会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 又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__ 【解析】 (1)生之者:从事生产的人,“生”作动词,从事生产;靡之者:浪费粮食的 人,“靡”浪费;何得:怎能;蹶:竭尽、耗尽。(2)粟:代指粮食;亡:灭亡;粟生而死者: 指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霸”名词作动词,称霸;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5.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答:__①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②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 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__ 【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回答本题要根据 原文的具体内容来概括。如甲文第三段中的“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可提炼出战 胜外敌;“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提炼出招来远人;“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 为富安天下” 可提炼出国富民安。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可提炼出促进 物产流通;“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可提炼出吸引百姓归附;“入粟多 则国富”可提炼出国家富足;“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可提炼出成就王业。 【参考译文】 甲文: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 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 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 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 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 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 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 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 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 - 9 - 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 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 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 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 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 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 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 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 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 陛下痛惜啊! 乙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 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 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 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 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 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 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 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 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 檄。 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 久之未知名。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①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 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 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即位,擢拜谏议大夫, 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 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 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 - 10 - 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婴祸诛,君陷昏恶,丧 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七年,为 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 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 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它日,宴群臣,帝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 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亲解佩刀, 以赐二人。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 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 日乃还。征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 贞,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 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李建成。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B.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C.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D.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 有所归也 【解析】 “始魏公起叛徒”的意思是“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句意完整,中间不能 断开,所以“徒”后断句,排除选项 A、C;“然而一败不振”的意思是“但一失败就不能振 作”,句意完整,应该断开,所以“振”后断句,排除选项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唐朝定都于长安(今西安),武则天建立武周时曾迁都洛阳。 B.男,春秋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以后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名位和权利。 C.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D.贞观:是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 等。 【解析】 D 项,“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甲辰、康熙等”错误,“甲 辰”是干支纪年法,不是“年号纪年法”。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 11 - A. 魏征精通文献,因才被用。元宝藏让其掌管文书,李密收到元宝藏的来信,知道是 魏征所做,急切召来魏征任职。 B. 魏征眼光过人,循循善诱。他给李勣写信,用“天命归唐和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 险”的理由成功劝其归附于唐。 C. 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 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却无正寝。 D. 魏征直言敢谏,身享哀荣。太宗称赞进献忠诚劝告,纠正皇帝过错,只有魏征;死 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 【解析】 D 项,“死后亲自临哭,而且让太子号哭”错误,由原文“太子举哀西华堂” 可知,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举哀。由此可知,号哭是太子自身行为,并不是太宗让太子号哭。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古名臣,亦何以加! 译文:__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 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 (2)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 译文:__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仅用五天完工。 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__ 【解析】 (1)“正”,匡正;“虽”,即使;“加”,超越。 (2)“辍”,停建;“毕”,完;“尚”,意愿。 10.魏征的“坚守”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选文及《谏太宗十思疏》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__(1)坚持己见,面对秦王责备,承认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2)实事求是,针对审问, 实话实说;(3)坚守原则,对法律问题,凭原则照实处理;(4)坚守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劝谏唐 太宗要节俭。__ 【解析】 由原文“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 言,不死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可知,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 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 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由此可知,魏征坚持己见,面对秦王责备,承认 自己的做法并不后悔;由原文“征见帝,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 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帝曰:‘善。’”可知,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 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 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 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 - 12 - 区别。”太宗说:“好。”由此可知,魏征实事求是,针对审问,实话实说;由原文“尚书 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可知,当时尚书 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 都心悦诚服。由此可知,魏征坚守原则,对法律问题,凭原则照实处理;由原文“贞观以前, 从我定天下,间关草昧,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为国家长利,征而已。虽 古名臣,亦何以加!”可知,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 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 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由此可知,魏征坚守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劝谏唐太宗要节俭。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 应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 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 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都城,很长时间也没出名。当时李勣还 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 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 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 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 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 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 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秦王即帝位后,拜 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 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温 彦博说:“魏征作为臣子,不能注意行迹,远避嫌疑,因而受到诽谤,这也应该被责备。” 太宗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 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 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 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 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 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 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 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 失。太宗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草创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 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 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 13 -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营构, 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 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 日才回宫中。魏征逝世。太宗亲临哭吊,极为悲痛,为之罢朝五天。太子在西华堂为魏征举 哀。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定谥号为文贞,太宗亲做碑文,并书写出来刻在石上。还赐 给其家封邑九百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