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4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

- 1 - 第 2 课 庖丁解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可以悟出真理。那么,一个解牛的厨师在解牛的过 程中,又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有独特性格的就是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 ——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 什么启示。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 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周对 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 的精神境界。 《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 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需像庖丁 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 规律,才会有好的效果。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庖.丁解牛 páo 肯綮. qìng 膝之所踦. yǐ 大 gū 砉.然向然 huā 新发于硎. xíng 奏刀魙.然 huō 怵.然为戒 chù 批大郤. xì 饡.然已解 huò 导大窾. kuǎn 2.识通假 (1)砉然向.然 向:通“响”,响亮 (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怎样 (3)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3.解多义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 动词,做。这里指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连词,因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介词,被 乎 技盖至此乎. 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助词,表反问语气,吗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无意义 进乎.技矣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 良 良.庖岁更刀 形容词,优秀的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副词,甚,很 - 2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形容词,善良 4.分古今 依乎天理.. 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 否认乙事实。 5.明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4)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6.积名句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 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魙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绘形摹声、夸张比喻,使人可见、可闻 点评:这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 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写得出神入化。这一段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写成了一首 劳动交响曲,一首劳动的赞歌。 作者描写解牛的场面,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 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 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进刀时而发出的声音,用 了两个拟声词——“砉”“鱣”;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 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庖丁解牛的场面,使 人可感、可见、可闻。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我提刀站立,环顾四方,觉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拭擦干净,收藏起来。 点评:这几句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动作。所谓“四顾”是示 意观赏的人看一看自己的“神技”。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 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 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 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所见无非牛者”)过渡到认识规律(“未尝见全牛”), 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必有余地”)。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 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 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 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 - 3 - 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 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解牛经验本身所 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可以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 益的启发。从故事中我们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 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精短美文 深远意蕴 庄子善用寓言,《庖丁解牛》就是一则构思巧妙、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其主旨是阐述作 者的处世哲学: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自然,适应环境,避开矛盾,与世无争, 才能终其天年。这样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在庄子笔下写得轻松自如,意趣横生。 文章结构完整、紧凑、前后照应。首先以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精 湛技艺,然后以文惠君的惊叹从侧面烘托庖丁解牛的技艺确实非凡,同时又引出下文的对答; 通过对答,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庖丁解牛的经验,从而得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善藏敛的 养生之道;最后,又以文惠君之语呼应开头,说明不但解决了“技盖至此乎”的疑问,而且 从中得到了很大收益,也就是领悟了养生之道。 全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牛的复杂机体比喻社会,以刀比喻人的身体和生命,要保 全刀,就要避开筋腱骨骼,要保全个人,则要善于避开社会的矛盾斗争。“手之所触,肩之 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等排比句,令文章气势磅礴,更具说服力。借“良庖”“族庖” 衬托庖丁的技艺高超,突出文章的主题。 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如写解牛的动作以“触”“倚”“履”“踦”进行描写, 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另外,出自本文的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 余”“踌躇满志”流传至今,仍有活力。 总之,这篇文章短小而文辞精粹,寓意丰富,富有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