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

考点 2 艺术手法 探究 时间:40 分钟 分值:40 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 年 12 月 16 日晚 8 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 8.5,裂 度 12,死 27 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 1976 年的唐 山大地震和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 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 6 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 6 次因较 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 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 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 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 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 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 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 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 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 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 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 100 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 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 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 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 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 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 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 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 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 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 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 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 27 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 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 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 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 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 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 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 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 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 出来,反衬了震柳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 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 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答案 B 解析 A.“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 C.“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 现的是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 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 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作铺垫。(答对一点给 1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解析 从题干上来看,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 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观察画线句,使用了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最后 就是从结构上分析,它与前后照应的关系等。 (3)“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 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 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 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标题的意蕴是指标题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因此应细读文 本梳理内容和思路,结合议论抒情句来揣摩感悟。“震柳”历经百年,见证了那段历史,虽被撕为两半, 但仍顽强地活了下来,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震柳”的至坚至柔,适应性强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灾 后之柳,向后人宣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雄风不减的老树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人们从中受 到启迪。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11 分) 满江红① [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②如雪。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 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 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蘼: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 后即表示春季结束。③龙孙:笋的别称。 (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 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 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乱的心绪。 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 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 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 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E.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 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答案 AC 解析 A.写“龙孙”“雏燕”不属于听觉范畴,结合前面的动词“见”也可理解。C.“春山”不是 词人登临的对象,是视线的阻隔;烟波阻隔了道路。 (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客子的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常见的情感内容,但作者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 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②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 堪。③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理解的能力。关键词是“古今遗恨”,所以在解答时要体现“恨”。 首先说这是一首羁旅词,所以体现的是客子的思乡之愁,但从“家何在”可以看出词人思乡难归的遗憾, 这份情感更显广度。再看注释,该词写于国破家亡之时,所以词人之所以有家难回,主要是山河破碎,情 感更加沉重。但从该词整体来看,词人体现的是壮志难酬,所以这份乡愁就更深了一层意思。 白话诗歌 似火樱桃,如雪荼蘼,映辉斗艳。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 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 登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家乡在哪里呢?视线全被烟波阻隔。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呢?就连梦 中也见不到千里外的故乡,只听到半夜时分子规悲啼。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 被追捧。 ②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 ③“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 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④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 3000 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 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 ⑤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 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⑥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 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D 解析 ①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用错对象。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 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望文生义。③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 易发现的事物。使用正确。④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 意深厚。使用正确。⑤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派的人。使用正确。 ⑥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去同流合污;也指只顾自己,怕惹是非。此处使用前一个意思,使用正 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推行 4 到 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 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 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保用血安全,是防止艾滋病通过采血与供 血途径传播的关键措施。 D.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 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答案 C 解析 A.“推行”缺宾语,应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读好书” 后加“的活动”。D.句式杂糅,去掉“为”“吐槽发声”。 5.下列语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令爱这次获全国作文竞赛大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感谢您。 B.本学会于明晚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敬请王先生莅临指导。 C.我在雅正兄长的这本文集时,发现其文辞优美,内涵深厚,实为难得的佳作。 D.这次办理出国手续,多亏你帮忙。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答案 B 解析 A.“令爱”是敬辞,称对方的女儿。此处用于称自己的女儿,不恰当。C.“雅正”用于请人 校正时,用在此处不恰当。D.“恭候”是敬辞,指恭敬地等候,多指自己等候别人。此处用于别人等候自 己,不恰当。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虽然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与黄斑变性没有直接关联,但并不是说__①__。眼睛是通过调节睫 状肌的收缩或舒张来改变晶状体的曲度的,视力正常的人能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 体。如果在黑暗中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睫状肌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__②__。 不仅如此,黑暗中过于专注地盯着太亮的屏幕,会使眨眼频率显著减少;而眨眼的作用主要是使眼角膜湿 润,__③__,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症。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害 ②导致视力下降 ③眨眼次数减少(会使眼角膜干涩)(意对即 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前面“没有直接关联”及“但并不是说”可以推知第①空可填“这种行为对眼睛没有损 害”。再根据“使晶状体过度屈曲,进而”可以推知第②空可填“导致视力下降”。再根据“会使眨眼频 率显著减少”及“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干眼症”可以推知第③空可填“眨眼次数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