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8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8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三单元 8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8]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纯粹 浮雕 夹道 一幅梁架 B.游廊 点缀 贯例 砖石墁地 C.牵搭 素来 装饰 辉煌成就 D.典范 庭院 横额 匀齐对称 【解析】 A 项,幅—副。B 项,贯—惯。D 项,匀—均。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 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 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 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解析】 A 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 项,括号放句号前。 C 项,“影壁”后的顿号应为逗号。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 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解析】 这类题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隐藏信息。首先应当注意 ②⑤⑥句,因为⑥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句又明显被镶嵌在⑥句之中, - 2 - 先说文化,后说历史,也就是⑤必在②前面,而只有 C 选项符合推测,所以答案很轻松就选 出来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 过去五年,中国科技进步对 GDP 的贡献率从 2013 年的 52.2%升至 57.5%,国家创新能力全 球排名从第 20 位升至第 17 位。蓝鲸一号、天眼、大飞机、国产航母,让国人自豪,让世界 赞叹。而这些( )的成就背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力量的独有优势。中国的创新机制,如同 细密如织的神经网络和血管,正不断滋养着中国的经济之躯。 重要的是中国有制造重器的另一种重器——中国独有的制度沃土,正( )起最持久、最 深层的创新力量。携带着小乌龟的飞行器已进入云端,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在飞翔蓝天, 一流的高压输电技术正争宠世间,中国的芯片靶材制造已让人惊叹,年产 18 季蔬菜的生产线 正风光无限。这一个个大国重器的精彩亮相,使中国成为全球创新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 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 4.下列各项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A. 支撑 举世瞩目 汇聚 B. 支撑 举世闻名 会聚 C. 支柱 举世瞩目 会聚 D. 支柱 举世闻名 汇聚 【解析】 ①支撑:顶住压力使不倒塌。支持局面使不崩溃。作动词或名词。支柱:起 支撑作用的柱子,比喻中坚力量。作名词。语境说的是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 济高质量战略中起到支持局面使经济不崩溃的作用,故选用“支撑”。②举世瞩目:全世界 的人都注视着。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结合语境中的“蓝鲸一号、天眼、 大飞机、国产航母,让国人自豪,让世界赞叹”理解,此处强调的是中国科技进步引起全世 界的关注,故选用“举世瞩目”。③汇聚:聚集。会聚:成群地聚集。结合语境中的“这一 个个大国重器的精彩亮相”分析,此处说的是创新力量在中国大地上聚集,故选用“汇聚”。 5.下面的课文文句与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B.“哦,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D.“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 【解析】 A 项,拟人。B 项,谐音双关。C 项,比喻。D 项,猜测性类比,没有修辞格。 6.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写成“争宠世界的有一流的高压输电技术,中国的芯片靶材制 造也让世人惊叹”,但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你结合语境进行简析。 答:__[示例]原句好。原句是整句,句式整齐,连贯顺畅,音韵和谐。__ - 3 - 【解析】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采用主谓结构,采用整句,句式整齐,这样就使 语意连贯、顺畅,音韵和谐。改句是把原句的主语“一流的高压输电技术”改为句子的宾语, 把谓语部分的“正争宠世间”改为定语“争宠世界的”,但是语境强调的是“输电技术正争 宠世间”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而改句“争宠世界的有一流的高压输电技术”表达的是有这样 一件事情,至于现在这件事处于何种情况,不知道。所以,无论是从强调的语意 ,还是从句 式的使用等方面看,还是原句好。 7.榫,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请根据下面的图示,给“榫”下定义。(不 超过 50 字) 答:__[示例]榫是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在梁与柱之间,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 突出的部分。__ 【解析】 示意图中列举了不同种类的“榫”,提取其使用的不同位置的关键词,结合 题干中“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下定义即可。 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 超过 5 个字) 。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 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 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 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 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 式。 ①__服务人类(或“以人为本”)__ ②__生态和谐__ ③__空间舒适__ ④__生活节能__ 【解析】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 - 4 - 为核心”,这一句是说设计的理念,因为后面说“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 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 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 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住宅的特 点。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 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 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斗口”是紫 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 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 1 斗口。比如紫禁城某 古建筑,柱子直径为 6 斗口,柱高为 58 斗口,那么只要确定 1 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 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 口尺寸放大而来。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 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 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 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 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 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 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 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5”融入建筑中,来体现紫禁 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 的平面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 9 间、宽度方向为 5 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 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 “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相距 234 米,东西相距 130 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 9 5。这 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摘编自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 材料二: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 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 - 5 - 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 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 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 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 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有云:“万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 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 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 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 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 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 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 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 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 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 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 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 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摘编自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 材料三: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 的采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紫禁 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 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南立面共有 11 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 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 1/3 左右), 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 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 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 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 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 - 6 - 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 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 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 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 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 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 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 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 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 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 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所用窗户 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 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 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摘编自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 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 9.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B.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解析】 D 项,“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错误,颠倒 因果,原文是“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 10.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答:__[示例]背山面水(前水背山)、取正向心__ 【解析】 第一处,根据前文“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和后文“紫 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 窄,很像一座屏风”可知,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第二处,由“‘取正’即建筑布局 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 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 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 - 7 - 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可知特点是“取正向心”。 11.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解析】 A 项,“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错误,原文是“城内所 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可见是“所有重要宫殿”,选项扩大范围。 12.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D ) A.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 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 【解析】 D 项,由“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 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 可知,“青绿色的顶棚”不利于反光。 1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 答:__[示例]紫禁城喜欢使用“九”“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至尊,帝王权 威至高无上的思想,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 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答案 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等。]__ 【解析】 由材料一“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 ‘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 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 权威的至高无上”可以概括出第一点;由材料二“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 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 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 窗”可以概括出第二点;由材料二“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 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可以 概括出第三点。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1925 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 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 书。 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 - 8 - 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 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 6 种规格。《营造 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 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 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 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 面积大概 3 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 10 个月时间建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 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 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编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 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 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 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 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 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 案性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 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的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 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 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 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 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 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地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 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 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 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 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 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 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 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 9 - 材料三: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 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 其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 含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 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地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 也要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 建筑的外部环境。 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 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 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设 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 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的 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 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 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 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 (摘编自郗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 筑设计中的传承》,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1925 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 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 6 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 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 个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解析】 A 项,以偏概全。“时光太久远,所以……”原因分析错误,从整个材料一来 看,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久远,更在于数据、概念难懂。C 项,以偏概全。“仅赖于建筑构件的 标准化生产”错误,应该是在于“建筑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D 项,偷换概念。 “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错,梁、柱、枋、檩、门等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 的构件和因素,而“文法”是指运用这些构件建造时沿用的惯式、法式。 - 10 -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 多。 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 相成。 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 和谐。 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 庸理念。 【解析】 A 项,无中生有。“种类比国外多得多”错,文中没有进行种类的对比。用外 国的文法典范,意在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也有自己的文法或法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 A ) 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 B.“斗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解析】 A 项,“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料,不属 于“文法”。 4.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 答:__[示例]①全文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②二、三、四是并列段落, 从天人合一、中庸、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__ 【解析】 分析材料三,首段“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提出问题,然后从“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进 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角度回答问题,进行并列论证。全文呈总 分式结构,层次脉络清晰。 5.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 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 答:__[示例]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②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 定的“文法”(风格和手法);③融合进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__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 省”概括出答案第一点;②根据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 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 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 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概括出答案第二点;③根据材料三“对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 学习”“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概括出答案第三点。 - 11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 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 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 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之国及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 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 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 《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 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 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 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 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 郎的岗位;王世贞《奔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 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 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 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 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 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 绽放异彩。 (摘编自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二:少府和大司农这两大机构主要管辖着汉代的官办手工业,少府的收入归皇室, 大司农的收入归国库。就其类型而言,主要有官府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两种。 官府手工业,是指汉朝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并直接为政府服务的手工业,其主要目的一方 面是为皇室、贵族及官僚提供各种日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另一方面是向军队提供兵器武备等。 因此,汉代的官府手工业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属于商品生产,而是一种“专供生产”。就其经 营管理来说,汉代的官府手工业又可分为中央政府所属的手工业和地方郡国所属的手工业两 类。 中央政府所属的官府手工业,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西 - 12 - 汉时负责供给天子及皇室之用的少府属下设有考工室、东织、西织、东园匠、尚方和御府等, 其长官为令和丞。东织和西织,其下设有丝麻纺织工场,专门负责为皇室及贵族制作祭祀时 穿用的衣物服饰。 除了上述中央官署之外,西汉少府所属的内者,水衡都尉所属的上林和钟官,以及供工、 内官、寺工、右工等也都设有官府手工业工场,制造铜器和漆器等。东汉大司农、太仆所属 的书言府、虎贲官等机构也设有制作铜器的工场。 作为汉王朝官府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政府还在各地设有工官为皇室和政府进行 专门的手工业生产。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共设有八处工官。据汉长安城未史宫官署建筑遗 址出土的骨签刻文及其研究可知,河南工官、颍川工官和南阳工官,是当时规模最大、最为 重要的“三工官”,主要负责铜器和兵器武备等的生产和供给。 汉代的官府手工业,除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外,还有地方郡国经营管理的手工业,其产 品主要供给中央和郡国的统治者使用,或用于装备中央和地方武装。 官营手工业与官府手工业的根本区别在于,虽然同样是政府管理和经营,但其产品并非 只供给特定的人群,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垄断经营”“专营生产”,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盐官和铁官的设置及盐铁专营。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汉朝政府实施盐 铁官营政策,将煮盐和冶铁收归政府。盐铁不再由少府管辖,而是改由主管全国经济的大司 农掌管,大农丞领盐铁事,在全国 27 个郡国设置盐官 37 处,进行食盐的生产与运销,即盐 官招募百姓制盐,并官收、官运、官销;同时,在全国 40 个重要产铁的郡国设置大铁官 49 处,铁官设令、长及丞,主鼓铸;“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销熔旧器铸新 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 (摘编自白云翔《汉代工匠精神是如何铸就的》) 材料三:汉代根据不同的手工业门类设置不同的工官,进行专门的生产,最大限度地使 生产专业化。当时尽管有综合性的工官,但最常见的还是专业性的工官,如河内工官主要制 造弩机等兵器武备;颍川工官主要铸造铜器皿;南阳工官主要制造兵器;广汉郡工官主要制 造铜器和漆器;设在齐郡临淄和陈留郡襄邑的服官,专门为皇室及贵族制作日常生活及上朝 所穿用的文绣服饰。 至于工官及手工业工场的内部管理,一方面采用“物勒工名”的做法,实行生产责任制, 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工艺流程进行细致的分工,以保证工匠的专业技术 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尤其在官府手工业工场中更是如此。 所谓“物勒工名”,是战国以来形成的一种手工业工场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礼记·月令》: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郑玄注曰:“勒,刻也。刻工 姓名于其器,以察其信,知其不功致。”也就是说,在制成品上刻上工匠的姓名和监督管理 者的姓名,表示对产品的质量负责,如发现有残次品和劣质品,即“功有不当”,则会受到 严厉的追责和惩罚。至于工种的划分,则因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异。这种“物勒工名”的 - 13 - 做法和工匠的细致分工,在蜀郡西工的漆器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蜀郡西工是汉王朝设在 蜀郡(今成都)的一处工官,以生产漆器为主,兼及铜器和铁器的制造。蜀郡西工制造的有铭文 的漆器,迄今已发现 28 件之多,充分揭示了蜀郡西工漆器的生产过程、工匠分工及质量管理 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汉代官府手工业工场的产品做工精致、质量优良,形成了汉代工匠精工 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摘编自白云翔《汉代工匠精神是如何铸就的》)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B.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的背后是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作品的虔敬等。 C.官府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区别不在主管部门不同而在产品服务对象有异。 D.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的专业化,汉代官府手工业工场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解析】 D 项,张冠李戴。“为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的专业化……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错,根据原文“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工艺流程进行细致的分工, 以保证工匠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可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质量, 工艺流程分工才是保证了专业化。 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一以意大利比萨斜塔与汴京开宝寺塔作对比,是为突出预浩设计的精益求精。 B.材料二从两方面阐述汉代官办手工业,其中又重点介绍了官府手工业,条理清晰。 C.材料二借助盐铁专营典型事例,阐述官营手工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经营特点。 D.材料三第三段解说“物勒工名”做法与工匠的细致分工,是对第二段的具体阐述。 【解析】 C 项,曲解文意。“阐述官营手工业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经营特点”错,根 据原文“实际上是一种‘垄断经营’‘专营生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盐官和铁官的设置及 盐铁专营”,可见此处是为了说明“‘垄断经营’‘专营生产’”的特点。 8.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不能够体现古代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C ) A.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秘色越器》) 【解析】 A 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说自己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 甚至捻断好几根胡须,现在这一佳句通常被引用来赞扬诗人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符合工匠 精神;B 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是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 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是形容琵琶女技艺高超,符合工匠精神;C 项,“千淘万漉虽辛 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 - 14 - 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 值还是会被发现的,不是强调工匠精神;D 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意思是 秋天的晨风中,露水沾衣,透过风露可见出窑后的成千上万的越窑器(或秘色瓷)堆放在山坡上。 沟壑间,如千峰叠嶂,其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之翠色,强调 工匠精神。 9.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链接材料”中所体现出的汉代手工业的特点。 【链接材料】 朝鲜平壤石岩里丙坟汉式墓出土的一件永始元年(公元前 16 年)漆盘,其口沿背面刻有铭 文:“永始元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髹渝画纻黄釦饭盘,容一斗,裂工广、上工广、铜釦黄 涂工政、画工年、洀工威、清工东、造工林造,护工卒史安、长孝、掾谭、守令史通主。” 答:__[示例]①工序繁杂;②分工细致;③监管严密。__ 【解析】 我们从材料二中“西汉时负责供给天子及皇室之用的少府属下设有考工室、 东织、西织、东园匠、尚方和御府等,其长官为令和丞。东织和西织,其下设有丝麻纺织工 场,专门负责为皇室及贵族制作祭祀时穿用的衣物服饰”,材料三中 “汉代根据不同的手工 业门类设置不同的工官,进行专门的生产,最大限度地使生产专业化……专门为皇室及贵族 制作日常生活及上朝所穿用的文绣服饰”,可以看出在官府手工业工场中,工艺流程有细致 的分工;材料三中“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可见生产监 管也是非常严密的;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链接材料中“容一斗,裂工广、上工广、铜 釦黄涂工政、画工年、洀工威、清工东、造工林造,护工卒史安、长孝、掾谭、守令史通主” 是讲汉代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是十分复杂,分工细而且监管严密。答题时,结合以上分析,进 行整理答案即可。 10.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上面三则材料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__[示例]①尊重工匠劳动,弘扬工匠精神;②政府充分重视,做好组织工作;③建立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监管制度。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找准有效答题区间,根据文中的介绍,分析 和概括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三中“汉代官府手工业工场的产品做工精致、质量优良,形成了 汉代工匠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提示,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 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做好组织工作,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监管制度,弘扬 工匠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本题要从政府的重视程度,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匠的高超 的技术、敬业态度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