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3

‎6 琵琶行并序 一、读准字音 ‎(1)湓江(pén)  (2)商贾(gǔ)  (3)悯然(mǐn)‎ ‎(4)迁谪(zhé) (5)荻花(dí) (6)慢捻(niǎn)‎ ‎(7)霓裳(cháng) (8)六幺(yāo) (9)嘈嘈(cáo)‎ ‎(10)间关(jiān) (11) 舫(fǎng) (12)虾蟆(há ma)‎ ‎(13)名属(shǔ) (14)教坊(fāng) (15)绡(xiāo)‎ ‎(16)钿头(diàn) (17)银篦(bì) (18)偏僻(pì)‎ ‎(19)呕哑(ōu yā) (20)嘲哳(zhāo zhā)‎ 二、一词多义 ‎(1)命 ‎(2)数 ‎(3)辞 ‎(4)为 ‎(5)于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 12 -‎ ‎(3)梦啼妆泪红阑干 ‎(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4)江州司马青衫湿 ‎(形容词用作动词,浸湿)‎ 四、古今异义 ‎(1)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弟走从军阿姨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2)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3)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今义:母亲的姐妹;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4)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 [资料链接]‎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珪(今陕西渭南),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傅,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 12 -‎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今存诗三千多首,诗风平易通俗,为时人广为传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失意,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于是创作出这一传世名篇。‎ 歌行体 ‎《琵琶行并序》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是在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 [文本鉴赏]‎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 12 -‎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银瓶铁骑 ②感伤自己遭贬 ‎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诗前小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诗歌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寻声”以下四句中的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中“寻”“问”“移”“邀”“添”“回”‎ ‎“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4.诗歌第2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请填写下表。‎ 手法 例句 效果 总结 ‎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转为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转为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④‎ ‎②‎ - 12 -‎ 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而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③‎ ‎[答案] ①比喻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③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进而猛然煞住;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④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系列的贴切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声,可谓声情并茂,犹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5.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是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有声”的音乐效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给整个音乐效果补足了画龙点睛之笔。‎ 三、阅读诗歌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琵琶女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身世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琵琶女首先叙述了她年轻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接着讲了自己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②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7.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相似,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 - 12 -‎ 于是就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四、总览全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8.诗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填写下表。‎ 早年的境况 现在的境况 不同点 相同点 琵琶女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②‎ 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 ‎③‎ 诗人 ‎①‎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答案] ①“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②“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③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9.《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月?前后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于月色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主客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只有江月照着离人泪。第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急奏之后,乐声戛然而止,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第三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寒夜,冷月无声,琵琶女孤寂伤感,冷落愁苦之情溢于笔端。江无变化,月亦无变化,这三处描写,因情不同,景就不同。景随情变,这是文学描写的一般特点。‎ ‎10.《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依据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 - 12 -‎ 再次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品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琵琶女的心绪神情;写诗人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显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观点二)依据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串全诗的,从“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羽衣曲》《六幺》,后是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观点三)依据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氛围。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观点四)依据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露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叹息”和“唧唧”,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难以阻挡。‎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定义: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对中心表达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作用:(1)交代故事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写法指导 - 12 -‎ 运用环境烘托“三注意”‎ ‎(1)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2)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运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题,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一两颗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同情弱者 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同情、帮助弱者,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应用角度】 “同情”“和谐”“关注弱者”等。‎ ‎2.素材应用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凉,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他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谪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 - 12 -‎ 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 ‎[群文阅读]‎ 导读:白居易是一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一枝一叶总关情 ‎——白居易的民生疾苦诗 他是唐朝一位有着平民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明白如话,通俗易懂,他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他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他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为妇幼喜爱,为引车卖浆者传诵。而他的另一类作品,字字情,句句泪,关心百姓疾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一字字一句句,一枝一叶总关情,都是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关心,尤其为后世百姓喜爱。‎ 白居易少时便有诗名,十六岁初举,来到京城长安拜见文豪顾况,顾况看见白居易的名字便戏谑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白居易即奉上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顾看罢说道:“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亦易矣,休说长安,便是走遍天涯海角,也照样通行无阻。”‎ 后来白居易中进士做官,他做官一方,造福百姓一方,在杭州做官时,治理西湖的白堤;在被贬重庆忠县时,修建了白桥,他特别写出了许多关注百姓疾苦的不朽之作。他的《秦中吟》《琵琶行》《卖炭翁》《买花》等都道出了对下层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人们耳熟能详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百姓烧炭生活的艰难,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是身上衣服正单,却担忧炭的价格低贱,唯愿天再寒冷一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宫使的巧取豪夺,老百姓的敢怒不敢言,为民生叫屈,为百姓的生活担忧。‎ ‎《轻肥》诗名取自《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作者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示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百姓生活的痛苦。‎ ‎《买花》是白居易关心民间疾苦的又一首诗歌。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首诗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 - 12 -‎ 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贵族官僚生活的腐败奢华,老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已经触及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时光已经过去了千年,古代的帝王将相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轻轻散去,而白居易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为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永远被后人爱戴喜爱。‎ 一枝一叶总关情。‎ 悲天悯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观刈麦》就是这样一首饱含血泪的动情之作。‎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歌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写事写心,抒情抒愤,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写事触目惊心,令人心碎。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接着,诗歌又描写了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的母子俩只能在如此尴尬的艰辛、屈辱中苟且生存。两幅劳动场景,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敲骨吸髓的罪恶。‎ 写心惊心动魄,令人悲愤。白居易在真实地描写劳动人民农事的艰辛忙碌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反常心理,深刻地揭示诗歌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卖炭老人,尽管寒风凛冽,衣衫单薄,他还是愿意天气更加寒冷,如此炭才可以卖个好价钱。老人为衣食所迫而心态反常。《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反常心理。尽管烈日炎炎,炙烤大地,尽管土气蒸腾,酷热难当,可是,已经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农民还是不觉得热,他反而希望如此炎热的白天能够再延长一些,这样他就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收割更多的小麦。劳动到了一种不知疲倦,不知苦累,有始无终的程度,我们只能说,劳动使人异化了,劳动剥夺了人感受生活,享受快乐的天性!‎ 抒情将心比心,引人共鸣。白居易的可贵在于,他不是站在田野旁边为农民的艰辛苦况悲鸣哀叹,也不是以身份等级来居高临下地给予农民怜悯和同情,他是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急农民之所急,‎ - 12 -‎ 忧农民之所忧。他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省自己,深感愧对农民。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了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馀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而且反思自己的不是,体恤农民的艰辛,为他们鸣抱不平,这的确难能可贵。杜甫由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白居易由农民的千辛万苦,生死挣扎而想到自己养尊处优、袖手旁观的愧疚和羞耻。两者实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那个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时代富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能够坚持道义,秉持良知,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号的作家,都是能够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体察他们的忧乐悲喜的人道主义者。尽管,农民的艰苦生活,悲惨处境并不因为他们的怜悯、呐喊而有所改变,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他们这种关注民生,体察民情的人道主义情怀绝对可以划破历史的夜空而光照千古!‎ 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身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这种思想,这种体验,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建议阅读篇目:‎ ‎《观刈麦》 白居易 ‎《卖炭翁》 白居易 ‎[积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 12 -‎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如《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选自《论语·子路》)‎ ‎[古文今译]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统治者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知行启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共中央把“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