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含解析)

专题 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概括主题、分析环境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概括主题、分析环境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主题思想 【高考典例】 1、【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陌生的光....(2 分) (2)陌生的气息.....(2 分) 【答案】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 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 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 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这 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 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 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 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 “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 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 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 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 是“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的含义。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 分)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 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 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 机会而愧疚。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语 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答题表达规范: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 物心情、人物特点)。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 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 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 分) 【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 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 一生的特殊“美味”。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 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 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 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结 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 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 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 应,深化文章主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 同的解答方法: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 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 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 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 《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 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三、令人喜悦的 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 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 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 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结构、 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战争 【美】 迈尔尼 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 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 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 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 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 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 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 斯文诺 8829 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 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 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 45 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 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 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 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 一直分居。她今年 36 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 18 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 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 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 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 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 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 12 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 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 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 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 8829 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 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 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 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 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 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 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D 项 3 分,C 项 2 分,B 项 1 分,AE 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 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 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 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 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A 项,“更是为了 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 项,不委婉。E 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 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 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 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 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 者。B 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 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 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 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 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 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 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 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 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 考查物象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 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 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审题要点如下:一审清问的角度 ,看有无限定角度;还是综合角 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 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 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规范答题:自身作用+环境作 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 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 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角度。③从结构 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 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考点精解】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 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 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 【命题规律】 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 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涉 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2018 年高考仍会沿 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 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 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小说 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鉴赏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 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 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 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 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 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 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 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 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 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跟踪训练】 1、【18 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 李冬梅译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 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 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 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 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 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 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 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 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 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们将从这里开始打败瑞典人》, 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 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乔迁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 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 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 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 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整个这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 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 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 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里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 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 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 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 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 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 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 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的矛盾起于一套突如其来的房子,这套房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科利亚家的平静的生活, 也由此激化了科利亚与妻子的矛盾。 B. 科利亚儿子追求时尚,不喜欢用落后的纸质阅读方式,而喜欢用便利快捷的新式阅读方式来获取知 识。 C. 小说用繁笔,铺叙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的遭遇,有力地突出了书籍在科利亚家中人眼中的地位,揭 示了他们只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文化追求的本质。 D. 文中多次写到科利亚较重视姑妈留下的一些书籍,说明他是个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可又拗不过妻儿, 只好随波逐流了。 E. 小说结尾说“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意 味深长,说明科利亚也难经受住环境的影响和物质的诱惑,并不是真正地懂得文化的重要性。 【答案】CE 点睛:此类题目是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考生应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准确的两项”;然后 浏览选项,分析各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如 C 项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E 项考查结尾的含义,这两项都是 正确的。如 D 项,选项中说科利亚是很有文化追求的人,回归文本,从妻子调侃他“没有带图的”,说 明他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 一些零碎的片段,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科利亚之所 以要把这些书籍留下来,只是“装样子”,让人家觉得有“文化”。 (2)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对比的手法。一、用姑妈生活节俭而多购置书籍和科里亚家大量购置家具而变卖书籍对比; 二、用科利亚和妻子对比,一要留下书一要扔掉书;三、用妻子卖书和买主快速买走了书对比;四、 科利亚在对书的处理上前后态度的不同形成对比;五、科利亚表面爱书与内心“没文化”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解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了凸显主题,运用了多种手法,最突出的是什么”,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文 中主要写了姑妈、科利亚、妻子、儿子四个人物,中心事件就是对待书籍的态度,找出这些人物对待 书籍的态度,由此可以发现,本文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如“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 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台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 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而科利亚一家不断添置的是各种家具,最后竟然把书籍卖掉;如一 开始的时候,“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如“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 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如一开始科利亚不愿意卖掉书籍,卖掉之后,“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 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这些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有人自身前后行为的对比。 (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体会或启示。 【答案】 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叙述科利亚全家只求物质享受,没人珍视书籍和真正追求文化享受,表达了 人们没文化不求文化只求物欲的主题。启示:围绕自己生活中少些物质追求,多买书和静心读书,多 些精神追求,做个有文化的人来谈即可。 2、【18 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高三(重点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 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 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 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 “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 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 没这人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 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 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 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 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 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 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 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 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 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 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 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进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 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 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 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 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 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 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 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 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 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 有人间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 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 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 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 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 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 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自知自重。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②豁达善良。别人取笑她,她不往心里去。 ③吃苦耐劳。她吃得起苦,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④爱岗敬业。身为农民工的她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 任劳任怨。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等情 节中概括出其“自知自重”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 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 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知自重”“吃苦耐劳”“豁达善 良”“爱岗敬业”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并作分析。 【答案】 ①标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乡音”是全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故事情 节的发生、发展、高潮与“乡音”密切相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通过叙述阿秀以浓浓乡音及其优秀人品、踏实作风赢得老华侨赏识、器重,从而拯救了濒临倒闭 的大厂的故事,揭示了本色是真、本色可爱的哲理。 【解析】注意按着题干的提示从“标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的角度进行分析。 3、【18 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巴施蒂希追踪记 【捷克】兹丹涅克•斯维拉克 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我跟巴施蒂 希相遇,纯属偶然。 1965 年春日的一个傍晚,我去西里西亚大街的淋浴房洗澡。我刚脱下外套,一个五十岁开外的男人身 穿雨衣闯了进来。没等我答应,便穿着雨衣径自进了淋浴房。不一会儿,浴室门“砰”地打开,那个男人 走了出来,湿淋淋的头发打成绺,水从雨衣上往下滴落。他疾步走出门,身后留下一路水渍。 他就是巴施蒂希。在那一刻,我还一头雾水,但直觉告诉我,这个半路冒出来的怪人,肯定能成为“周 日随笔”栏目绝好的题材。我马上套上衣服,冲出门紧随他而去。突然,他身子一闪,消失在“苏佩塔尔 酒吧”里。我以几秒的时差紧跟上他,吧台里的女招待,仿佛知道他会来似的,已经为他倒好了一杯雅卡 玛如斯酒。巴施蒂希并没有跟她搭话,而是端起酒杯慢慢呷了一口。当女招待去给其他客人送酒时,巴施 蒂希起身离开了酒吧。我提醒女招待,说那人还没付账,女招待表情漠然地说:“我知道,您犯不着操心。” 我赶紧夺门而出,继续跟踪巴施蒂希到“地窖酒吧”,我刚在吧台前坐下来,巴施蒂希湿漉漉地来了, 直接坐到我旁边的座椅上。侍者不发一语,为他倒上一杯雅卡玛如斯酒。他瞥见了坐在一旁的我,随即把 头扭过去。 “对不起,”停顿片刻后,我开口,“我不想给您留下窥视癖的印象,我是一名记者,您的行为让我非 常感兴趣。” 巴施蒂希并不理睬我。等巴施蒂希杯中的酒见底后,我便试探他能否跟我一起再来一杯雅卡玛如斯酒。 他欣然同意。 “很遗憾,先生,您是记者。”他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晾晒在法律面前,我无愧于自己的良 知。唯独您将关于我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这行不通。” 在巴施蒂希的遗物中,或许还能找到那一张地窖酒吧的酒水单。那天,我在酒水单背面立了一份声明: 巴施蒂希对我陈述的一切,我仅留给自己,藏在心底,唯有待他辞世之后方可公之于世。 “先生,我是一个鳏夫,是小城区家居装潢社的一名职员,我竭尽所能让膝下五个孩子生活得像模像 样。每天,我要送长女奥尔伽去学舞蹈,送小儿子雅罗谢克去幼儿园。下班回到家里,我要打扫屋子、洗 衣服、煮饭,还要监督孩子们做功课。在这种无穷无尽的生活轮回里,每个星期,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晚 上,就好似松鼠跳出飞转的轮盘那样,逃出来喝一杯雅卡玛如斯酒,在轮盘快要停止转动前再跑回去。先 生,今天这个夜晚就是其中之一。” “我选择的这一个晚上是不固定的,前提必须是那天不下雨。” “为什么必须是这样的前提呢?”我急切地发问。 “先生,我的良知不允许我,”他继续往下讲,“把钱花在买一杯酒上。一想到灌进喉咙里的那些液体, 可以给克薇塔买连袜裤,或者给雅罗谢克添置一双溜冰鞋,那么,即便最美味的酒,也是苦涩的。一天晚 上,我在酒吧小坐,走进来一位浑身湿透的客人。酒吧里的酒徒们看到他的模样,发出一片惊呼:外面的 雨那么大!那些准备结账离去的客人,便又坐下去,招呼侍者再来一杯。这件事启发了我。我计算了一下, 对酒吧老板来说,免费给我提供一杯烈酒是十分划算的交易,因为我在酒吧一出现——您肯定也注意到了, 我专门去那些没有窗户的酒吧——身穿湿淋淋雨衣的我,给人再真实不过的印象: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 酒水的消费量顷刻得到提升。” “这个想法确实很好,”我说,“但本质上您是在欺骗公众,旨在谋取利益。您不害怕吗?”我的这番 质问让他激愤得满脸通红。的确,我的话触及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我没有欺骗任何人,先生。”他说,“不止一次,有人看着我湿透了的外套发问:‘外面在下雨吗?' 对这个问题,先生,我始终这样回答:‘不,我刚才淋浴了。’我说的可是事实,我也承认,人们一般不会 相信我来酒吧之前刚刚淋浴过,但这不关我的事。我仔细通读了《刑法》,先生,法典里没有哪一条提到, 如果天没有下雨,人就不能穿雨衣!” 这就是普舍梅克•巴施蒂希。由于夜间洒水车司机的疏忽大意,让布拉格失去了一位个性独特的人物, 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 (2016 年 05 期《小说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开头,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来记叙主人公的故事,同时文章 中多处巧妙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生动性。 B. 从“火葬场里,前来告别的,只有稀稀拉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可以看出巴施蒂希在生活中是个 并不受大家欢迎的孤独、落拓的人。 C. 巴施蒂希身穿雨衣闯进淋浴房,不久又甩门而去,表现了他行为诡异、举止粗野、缺乏修养。 D.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刻画酒吧女招待和侍者的形象,从“女招待表情漠然”“侍 者不发一语”可以看出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E. 小说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文章正是通过“我”的追踪和发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 展,使巴施蒂希的品质一步步得以体现。 【答案】 AE (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具有记者的敏锐的职业感觉。②诚实守信。③对不幸者充满同情。④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 具有记者的敏锐的职业感觉;诚实守信;对不幸者充满同情;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吧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 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 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3)文章结尾说“也让这座城市缺少了一种神奇和诗意”,作者所说的“神奇”和“诗意”指什么?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示例一:同意。①“神奇”一方面指巴施蒂希淋浴后去酒吧换酒的行为,另一方面指主人公是一 名普通职员,独自抚养着五个孩子,生活的窘迫并没有磨掉他的精神和个性的棱角。 ②“诗意”指巴施蒂希在喝雅卡玛如斯酒时的悠然快乐,同时也指他贫困辛劳中的精神富有。 ③作者认为巴施蒂希的去世是布拉格这座城市的缺失,表现出作者对在艰苦生活中仍追求诗意精神生活 的底层民众的赞美。 示例二:不同意。①巴施蒂希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独自抚养着五个孩子。“淋浴”后去换杯酒,在困顿 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种行为虽然在法律上没有违背法理,但本质上仍是欺 骗公众,旨在谋取个人利益,谈不上“神奇”。 ②巴施蒂希的行为表面上看来富有“诗意”,实则只是对生活的暂时逃避。他只是个钻法律空子,占小便 宜的自欺欺人的庸俗的小市民。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明确是否同意作者的观 点,然后分析“神奇”和“诗意”的含义,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同意,“神奇”可以指巴施蒂希淋浴 后去酒吧换酒的行为,也可以指主人公是一名普通职员,独自抚养着五个孩子,任然有精神和个性。“诗 意”指巴施蒂希喝酒时的悠然,也指他贫困辛劳中的精神富有。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作者情 感的分析,需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如表现出作者对在艰苦生活中仍追求诗 意精神生活的底层民众的赞美。 4、【18 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 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 2000 只。虽然乡里在农行贷了 100 万元的款, 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 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 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 6 月 8 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 日是县政府 领导,10 日扶贫办,11 日县委办,12 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 3 月 19 日,把县直各单位、 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 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 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 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 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 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 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 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 12 点, 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 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 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 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 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 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 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 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 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 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 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 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 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 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D. 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 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E.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答案】BD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 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 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 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 出现。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③给读者留有 想象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 【解析】答题是注意是对情节的安排的作用,情节的安排主要是照应,推动情节的发展,留下想象的空间, 余韵无穷,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等,答题是先答出作用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说到小说情节的作用,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尤为常见。小说情节安排一般在结构上:设置悬念,为 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线索,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 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答案】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 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 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各 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 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④ 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 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 点睛:探究题的解答,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 作者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 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 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的态 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 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 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 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考点二:环境描写 【高考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 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 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 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 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 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 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 受,使主题更突出。(3 分)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作用题采用三位一体分析法: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 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 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结尾的作用,结尾的类别,读者的作用。 2、【2014 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 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 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 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 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 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 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 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 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 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 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 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 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 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 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 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 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 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 —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 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 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 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 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 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 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 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4.怎样理解文中“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 皮匠”这句话的含意?(2 分) 【答案】(1)陈皮匠聪明灵巧有文化,志向却与众不同; (2)古城人不理解陈皮匠的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深奥,只消透过表面意思把话里的话解读出了就行了。 一是陈皮匠是灵巧的老高中生,有文化;二是人们认为这样有文化的人不应该从事皮匠这样的低贱行 业,对皮匠的职业选择不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 分) 【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陈皮匠的藏书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本予以说明。(4 分) 【答案】(1)内容与古城文化、家族历史紧密相关,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充史志》《保宁府志》《重 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等。 (2)数量多:陈皮匠用大半生的时间收集老书,教授及其助手在书房忙活六小时时,陈皮匠用十多天才把 书整理完。 (3) 具有研究价值: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文章⑤——⒀段具体介绍了皮匠喜欢藏书和藏书情况。从 文中列出的书目可知藏书内容与古城文化和家族历史有关;从皮匠每天下午都是买书、教授和皮匠父 女在藏书室整整待了六个小时以及皮匠“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可以推知皮匠的藏 书丰富、数量多;“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说明皮匠的藏书完全可供教授研究之用,即藏 书极具研究价值。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陈皮匠为什么要把自己费了不少心血得来的藏书送给牟汉达教授?(5 分) 【答案】(1) 陈皮匠藏书不只是爱好,其心愿更是在于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和家族的历史荣光; (2) 他并非专家,难以深究藏书的学术价值和丰厚内涵; (3) 他认真阅读了牟教授的论文和相关评论,认定牟教授是能进一步挖掘藏书价值的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 讨。(7 分) 【答案】(1)评价:①作品表现了陈皮匠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他在 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无奈,显示了守护者的孤独; ②其他古城人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带 来的商业价值,这种对待古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失偏颇。 (2)探讨:肯定守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 化的社会现象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此题设计的内容在文章最后 3 段。根据这几段相关内容加以 概括提炼就能够探究得到试题要求回答的信息。“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 得疯狂了”,而皮匠却担心“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显示了他对商业大潮的冲击的无奈; 他把家里的藏书“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过上了普通皮匠一样的生活,说明他面对商机冲击时恬静 淡泊的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描写古城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的轰动效应,引发的宣传开发古城的热潮,引出的商机、人们的疯 狂以及皮匠的担心、皮匠的赠书、仍然过着原来一样平淡的生活等等,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肯定守 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批判将传统文化遗产过度商品化的社会现象,表达对时下强烈功利化的社会现象 的忧虑。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考点精解】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 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 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景物描写。 【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与鉴赏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析 写作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环境描写类题目命题的重心有两点:一是环境描 写的方法;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 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鉴赏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环境描写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环境描写部分的分析鉴赏能力。 3.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暗示、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6)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7)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4.掌握鉴赏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解题思路: ①三个注意: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②思路定位: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定向定位思路。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 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组织语言表达: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 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3)续写类题目: 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像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 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 【跟踪训练】 1、【18 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 亡,步步紧通。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者。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圈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踢鹉而行,,陇如两只小小的蚂蚁, 拈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澳的凶险,艰难,它跳致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恢儿恢儿地鸣叫着, 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婆地吸 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篮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于。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旅咬死的。沙澳上,有一种狠,凶 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卷,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 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寿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看 长空,吸儿吸儿叫着,声音苍凉,忧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敲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澳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扔,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涣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 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 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 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 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 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偏,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地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 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墓色里扩散-,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拘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澳。当时,为了逃出沙澳,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 在沙澳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常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 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 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 那份马奶,才能走出草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细节描写,如小马的活泼可爱,老马对月的眼泪,“他”喝水时的幸福,都刻画得细致生 动,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B. 小马“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小说用动物 清亮的眼睛反衬出人的自私与蚀恶。 C. 小说的结尾虽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如小马说是被狼咬死,人与老马 却没被惊动;夜晚,老马走近,人却“吓了一跳”的心虚等等。 D. 小说的段落大多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这种写法,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 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选项错误。“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错误。 此小说段落短小,便于抒情,使文章节奏缓慢,拥有一种凝重的氛围;且文章的叙事内容并不复杂。 (2)小说开篇 1--4 段的场景描写非常精彩。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前 4 段写出了人和老马在沙漠中的渺小,表现了他们生存的艰难,为人因为需要奶水活命而杀 死小马的情节提供了可能。(2)极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 奠定了文章凝重的叙述基调。 点睛:场景描写的作用: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 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如果场景 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展开情 节或转换情节或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如果 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本题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 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 (3)面对失子的老马,主人公“他”多次长叹,面对永远守在自己孩子身边的老马,“他”“突然跪下”。请 结合作品赏析作者写“他”这从“叹”到“跪”的艺术效果。 【答案】(1)多次“叹气”,细腻地表现了“他”杀死小马后面对老马时的沉重,愧疚和感动的心理。“突然 跪下”,表现了“他”良心受到打击后的强烈自责。(2)从“叹”到“跪”的过程,是人对老马的高贵 品质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自责反思的过程。这样构思,使行文内敛而又清晰。(3)“跪”是“叹” 的升级,突显了人的自私与悔悟,突显了老马的忠诚与爱,强化了主题,引人深思。 【解析】本题既考查细节的表现力又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从细节看,和人物心理有关,从整体情节安排 看,从构思线索和主旨方面去思考答案。赏析作者写“他”这从“叹”到“跪”的艺术效果,从“叹” 到“跪”的过程,是人对老马的高贵品质不断认识的过程,也是人不断自责反思的过程。“跪”是“叹” 的升级,突显人物和老马的形象,引人深思。多次“叹气”,表现杀死小马后的愧疚。“突然跪下”,表 现了“他”良心受到打击后的强烈自责。 2、【18 届河南省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猪头李 许宗耀 金堤上有个劁猪匠,姓李,人称猪头李。 在金堤及金堤周围的村落,猪头李的一句话对一头猪的命运 有绝对的决定权。劁了的,活个一年两年便被宰了;留着的娶妻或生子,能活个十年八载。 猪头李到哪村劁猪,小猪仔叫唤,小孩子也围在周围叫唤,抢猪蛋子不说,还喊“猪头李”,猪头李也 不恼,照样给猪蛋子。孩子抢了猪蛋子,撒上盐,用麻叶包几层,放柴火锅底烧,麻叶烧焦取出来,剥开, 猪蛋子外焦里嫩。猪头李当时很受孩子待见。 一个夏天,猪头李游村串乡来到金堤外毛庄。毛庄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孤村一个,地处老黄河身,流 沙多,一起风,沙就聚堆,到处都是一两丈高的沙土岗,土岗上草木丛生,一人穿过,凄凉阴森。 干完活,天已擦黑,有一个人过来拍拍猪头李的肩膀说:毛司令叫你。 毛司令是金堤一带的土匪头儿, 有百十号人、几十杆枪,跟豫北最大的土匪头儿王三祝是换帖朋友,在金堤是人见人怕的人物。猪头李收 拾好东西,来到毛司令家。毛司令见面就哈哈笑:兄弟,你可来了,酒席我已经摆好了,我儿子从市里捎 来的马家烧坊的好酒“一马平川”,今个可得喝醉了! 原来毛司令是惦记猪蛋子!毛司令打小就爱吃猪蛋子,尤其爱吃撒上盐用麻叶包着锅底烧出来的猪蛋 子。猪头李的爹劁猪的时候,毛司令没少和同伴抢猪蛋子。 当即安排人去烧猪蛋子,四五个人就喝开了。约莫近三更时分,几个人都已酒气醺天。毛司令说:五 子,喊几个兄弟起来,干活。又拉住猪头李说:兄弟,今个让你开开眼,见埋过活人吗? 没……没见过,我胆小,就不去了。猪头李说。 你哪天不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还怕啥!今个让你看看兄弟的营生! 月黑风高,毛司令带队,十来个人,有四个人抬着一个麻袋,一起来到庄外土岗深处。 兄弟,见过倒栽葱吗?毛司令问。 倒栽葱是一种埋活人的法,很残酷。挖一个竖直及腰的圆洞,将人头朝下放入,漏屁股在外,用土埋 实,待人一放屁,齐了,人被活活憋死。 猪头李说:毛司令,天这么黑,我也看不清,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天也晚了,听兄弟的。毛司令吩咐抓紧挖坑。挖好一个二三尺的深坑,从麻袋里倒出一个汉子,汉子 双手反剪绑着,嘴里塞了破布,被一脚踹到坑里。 等等,既然埋他,让他睡舒服些。猪头李边说边跳到坑里。 没想到你操刀的还这么磨叽。毛司令嗤笑道。 猪头李磨正汉子的头,顺势塞眉头下一个大坷垃,一拍汉子的屁股,说,趴好!顺势一摸汉子反剪的 手,湿水细麻绳拴着,偷偷拔出劁猪刀,猛往中间一划,绳嘣的开了,汉子含糊地叫了一声。 猪头李,你在劁人呢!众人笑道。 我看人死了没,掐了一把。猪头李也笑道,爬出坑,和众人一起埋土,将地面摊平,回去睡觉。 第二天,猪头李照样劁猪。 一直过了几年,也没听说被埋汉子的事。反正那时候死个人如同死个狗死个鸡,没多大声息。 后来, 解放军从太行山南下。毛司令带领一帮人企图抵抗,全被剿灭。猪头李想起被埋的汉子,不由地叹息:活 不活,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1948 年,工作组进村,队长姓韩,是一个高大的汉子,见有人劁猪,非常激动,一问旁人,劁猪人是 猪头李,急忙上去拉住猪头李:你认识我吗? 猪头李一脸茫然,摇摇头说:不认识。 韩队长伸出右手,手背上有一道十来厘米的疤痕:这个伤疤是你划的! 猪头李还是一脸茫然:领导,你认错人了,我不认识你。 后来,成立农会,韩队长让猪头李当主任。猪头李说:我斗大的字儿不认识一个,让别人当吧。猪头 李怎么推辞也推辞不掉,当了副主任。再后来,县里成立农畜牧委员会,在韩队长的推荐下,猪头李作为 畜牧稀有人才去上班,成了公家人。我见到猪头李时,是在他们村驻队,他早已从畜牧局副局长位子上退 下来,在家养老,每天步履蹒跚地拖把藤椅立在门口看风景,有时候嘴巴下还滴拉着哈喇子。 这时,要有人说他就是猪头李,劁猪时身手如何矫捷,年轻人一定认为是讲笑话。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了猪头李从年轻时劁猪的辉煌时光到年老退休时的悠闲惬意。猪头李虽是劁猪出身,却能 坐上畜牧局副局长位子,凭借的不仅是他的奇遇、善心,还有他的能力。 B. 猪头李虽是操刀者.但却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毛司令残酷的倒栽葱埋人法,让猪头李不敢 目睹直视,只好推说晚上看不清,其实是因为太胆小,没见过那样场面。 C. 文中细节描写比较成功,比如猪头李“给汉子眉下垫坷垃”,这样就可以让汉子有口气,松了手可 以支撑身体,慢慢弓身体,可以爬出来。韩队长的逃生复活也就合情合理。 D. 小说语言质朴、简洁,但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主人公虽无轰轰烈烈的奇遇,但却有高尚的 品质。猪头李的升迁、毛司令的死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B 项,“十分胆小,见不得血腥场面”“只好推说”理解错误,由后面情节可知,猪头李是因为善良, 不忍看活埋人的残酷,想给被埋的人一个逃生的机会,所以才说“还是挖个坑扔里算了”。 (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毛庄”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渲染毛庄荒凉阴森的环境,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这样的环境正是土匪藏舟出没之地。②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在这样的环境中,晚上更加阴森可怕,发生土匪活埋人和被埋人逃生的事 情合情合理。③烘托人物性格。在这可怖的环境及事件面前,猪头李能够机智果断地给被埋人留下活 口,足见他的胆量和智谋。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 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 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3)小说以猪头李在家养老滴拉着哈喇子,年轻人无人相信他当年劁猪时身手矫健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何 意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这样的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猪头李经历了年轻时的风光、能干,到老年时在家养老,悠 闲惬意,滴拉着哈喇子更真实地写出他的老态。②使情节更加完整。小说同绕猪头李这一主要人物展 开描写,情节上始于他的年轻力壮、风光无限,结于他的年老状态,让读者看到他完整的一生。③使 主题更加鲜明。小说结尾写猪头李在家养老,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再干以前的营生,没有一颗善心 就不会有今天的惬意。 3、【18 届湖北省咸宁市高三重点高中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墙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跟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 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跟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 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 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 大夫说再晚点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 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 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墙头上露出来, 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圆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 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 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 虽说暮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 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 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鸡放出来?三枝坐 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 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 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 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小龙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的一声哭了, 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 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 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 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 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摘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春花和三枝两条线索并行,两线交织,既能凸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三枝部分着 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B. 三枝手指蜷成网圈说“欧了”,墙倒后春花提到了德国的“那啥墙”,这些细节反映出三枝和春花对 和睦的邻里关系的渴望,并付诸行动。 C. 天气变得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两人在阳光底下的一番对话,既交代了两人嫌隙产生 的原因,又凸显了两人性格中的狭隘缺点。 D. 小说中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代表美好,三枝则暗含着二三其德,不能贞一,这 与她送十字绣给秋月的情节是吻合的。 【答案】D 【解析】D 三枝并不是一个二三其德的人,写她送十字绣给秋月,主要是为下文作铺垫,看不出三枝的性格。 (2)小说以“墙”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墙作为一个屏障,阻碍了两家交流与互助,因此被推倒。②两家后来各竖一堵墙,明示两家有 隔阂。③墙之间的夹道里,两个小孩亲密无间,大人看后甚羞,暗示两家都存愧意,情感回暖。 (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营造了一种融洽的氛围,强化了小说希望邻里和睦的主题。②表现了春花和三枝的喜悦。③与 下文两家之间的隔阂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小说中场面的描写一般用于渲染环境气氛和烘托人物形象,这里的“春意融融,会餐洽洽”的场 面描写,就是主要用来渲染在拆墙后两家和睦相处的融洽氛围和喜悦的心情。 4、【18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 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 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 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 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 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 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 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 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 “七九”, 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 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 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 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 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 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 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 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 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 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 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 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 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 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 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 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 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 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 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 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 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 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 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 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对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 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 贵。 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 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答案】 A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 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分析 选项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再与文本进行比对。A 项,“妻子在家强势”,原文无依据。 (2)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答案】(1)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 (2)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3)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 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4)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5) 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 (1)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 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2)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 忐忑不安的心绪。(3)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 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是考查环境描写 的作用。首先圈出第六段写雪的内容,概括雪景的特点,“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 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 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 了”;然后再从情节、形象、情感等几个方面分析作用。从情节上来看,上文提到“屋外下大雪”,后 文又写到老夫妻恋爱、新婚等与雪相关的内容,可见“雪”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形象上来看,“雪下得 紧”,这与老婆子此时的心境是相吻合的,起到烘托的作用;同时,“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 生气了”,这暗示了后文夫妻二人的和解。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 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 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 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 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找出第六段中写雪的内容,再圈出上下文与雪相关的情节,最后 从情节、形象、情感、主旨等几个方面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