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提分攻略3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题“4大题型”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提分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提分攻略3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题“4大题型”讲义

提分攻略 3 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题“4 大题型” 2018 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Ⅲ均在诗歌阅读选择题中考查了与教材诗歌的比较阅读,目 的是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令人耳目一新。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 ——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求“同”探“异”。 一、形象类比较 答题 角度 分析形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把握诗人情感和形象的内 在关系。如果是意象,诗人的情感影响、决定着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 聚、表现着情感。不要单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 答题 模板 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步骤 1)前者侧重写了……,(步骤 2)抒发了……的情感; (步骤 3)后者则着重写了……,(步骤 2)抒发了……的情感。(步骤 3) [即时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 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 ② 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作于诗人任徐州宝丰监时。 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出诗人的歆羡之情。此联侧重于 想象联想,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 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由上联的回忆转入实写,说乌鸦带引斜阳之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 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病后思归,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故 乡亲友的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A [A 项,“想象联想”错,诗中没有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而是前一句写听觉,后一 句写视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本诗写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等冷色调意象,(步骤 2)营造出凄清 萧瑟的意境。 (步骤 3)杜诗写急风、高天、落木、长江等意象,(步骤 2)营造出雄阔苍凉 的意境。 (步骤 3) 二、语言类比较 1.两首诗歌用语的比较 答题 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 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 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答题 模板 (一)炼字 两诗中都用了……字。在前诗中,……字意思是……(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 的……(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后诗中的……字,意思是……,写出了……, 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的情怀。 (二)炼句(略) (三)语言风格(略) [即时训练] 2.(2017·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归王官 ① 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② 。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 ③ 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④ 。 【注】 ①王官: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 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 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 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心 机、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C.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 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一个隐士,与扰攘争夺的 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C [C 项,“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错误,从“鹤疏”分析,主要反思 的是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而不是没有早辞官。]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的异同。(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情感、形象、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 题,可从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技巧上分析两句诗的异同。从所描写的意象可概括出两句 诗的相同之处。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 春光和煦、早莺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由此可知,两句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 种生机盎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但本诗还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 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从所用手法上看,本诗颈联动静结合,而白诗都 是动态描写。 【答案】 相同点:①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新明媚、生机盎然的意境。 本诗描写了水满春池、孤屿留痕、春花盛开、雨后初晴的景色,白诗描写了春光和煦、早莺 争树、春燕啄泥的景象。②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2 分) 不同点:①使用手法上,本诗颈联化静为动,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下句为静态 描写,动静结合;白诗都是动态描写。(2 分)②表达情感上,本诗通过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 爱之情来表达归隐田园后的快乐之情,白诗主要表达对春天景色的喜爱。(2 分) 3.(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 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 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 分) 【解析】 精卫即精卫鸟。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 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 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第一、二句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 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第三、四句回答了第一句的设问: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 鱼龙再也不能作恶。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 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最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 吻表达决心: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全诗语言质朴无华, 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 【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 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 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答题 角度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说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 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 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题 模板 我认为……句更好,(步骤 1)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 凝练、更具表现力等),(步骤 2)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步骤 3) [即时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 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 ② 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 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桃 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 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 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回朝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 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 意境,虽无大波澜,但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B [B 项,“比喻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2)诗歌首联“年来似觉道途熟”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年来犹觉道途熟”。 你认为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6 分) 【答案】 我认为“年来似觉道途熟”更妙。(步骤 1)(1 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 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步骤 2)“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 更”一词。“犹觉” 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步骤 3)(5 分) 三、技巧类比较 答 题 角 度 ①明确题干要求,注意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分析“不同点”。②运用先分析相 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③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 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④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诗歌所用的手法, 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 题 模 板 相同点: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手法(步骤 1)……(效果)(具体分析)(步骤 2)。 不同点:(甲)诗运用了……手法(步骤 1)……(效果)(具体分析)(步骤 2);(乙)诗运 用了……手法(步骤 1)……(效果)(具体分析)(步骤 2) [即时训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 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 “情”“感”“病”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在“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 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 C.上阕前两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两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 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首词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有喜有忧,喜 忧参半。 D [D 项,词中的情感以“忧”为主。]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 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 分)(步骤 1)“斜照江天一抹 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2 分)“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 (步骤 2)这两句都写出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中的状态。(步骤 1)此刻 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绝妙动听,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2 分)(步骤 2) 四、情感类比较 答题 角度 ①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作者所 表达的感情。③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答题 模板 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步骤 1)表现出……的心情。(步骤 2) 不同点:(甲)诗通过……景象(情景),(步骤 1)表现了……情;(步骤 2)(乙)诗则 描写了……景象(情景),(步骤 1)表现了……情。(步骤 2) [即时训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 ① 石。 不谒承明庐 ② ,老作平原客 ③ 。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 ④ ,归问时裂帛 ⑤ 。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 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客游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记载,冯 谖才华出众,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之一,曾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 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 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 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事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 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D [D 项,“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 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语,杜诗中的“家书”指家信, 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诗,都有思乡怀 人之情。不同的是杜诗除了个人情感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感情更加深沉。李诗中,诗人 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 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痛苦。 【答案】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 1)(2 分)异: 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步骤 1)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 家人的情感;(步骤 2)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 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步骤 1)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步骤 2)(4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