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0级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第I卷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①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②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③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④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⑤‎ - 14 -‎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 ⑥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科学美”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审美现象会启发科学家的灵感,科学之美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无限创造力。‎ B. 科学美是人们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 C. 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都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给人们带来精神震撼。‎ D. 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在人们心灵中的映射,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 ‎2.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②段加点“这种现象”指“虹与霓”呈现的自然之美,其中蕴含有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B. 第③段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科学的本质、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C. 第④段以三个事例论证了不少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D. 第⑤段论证了如果在教育中不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美,就不可能认识科学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都体现了数学与艺术美的结合。‎ B.如果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科学就会丧失美感,也很难到达真理的彼岸。‎ C.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异化为让孩子沉浸题海的时候,孩子们就难以享受到科学之美。‎ D.尽管科学家对科学美的阐述虽然还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和重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电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不出意料地占领了春节档票房和话题榜首。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作为中国科幻文学最知名的代表,刘慈欣始终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尝试用科幻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 14 -‎ 在评论人飞氘看来,刘慈欣的文字体现着卡尔维诺所谓的“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他的轻来自宇宙的空灵,他的重则来自对中国的贫穷和落后的深刻体验,无论《乡村教师》还是《中国太阳》,人类情感都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卑小的个体与壮阔的时空实现了联结。而最能体现刘慈欣对“重量”感受的,莫过于《流浪地球》。这个关于“逃逸”的故事以不断“叠印”沉重感为乐事,命运在逃出死亡之前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 与此同时,刘慈欣还在他的科幻世界中完成了对近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即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和对科学的崇拜。《流浪地球》中,人类正是依靠残损的工业体系来实现对灾难的抗争,为自身文明赢取新的生机。‎ ‎(摘编自“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洞见》)‎ 材料二:‎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横认为:“看到了外太空,看到了灾难之后的地球,我看到了我没有办法想象的地球行星发动机,看到了未来这种驾驶的技术,这一切在普通观众的心里面他自然会判断说这个里面是有诚意的。创作者用尽心思,让我看到一些来自未来的景观。”‎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乃至空间站里每一块显示屏上的动画,都是真实设置的。‎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跟好莱坞大型科幻电影非常接近了。‎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说:“它很好地建立了一个各方面对中国科幻、高成本科幻电影的信任。”‎ ‎(摘编自央视网《焦点访谈》“《流浪地球》赢在哪?”)‎ 材料三:‎ - 14 -‎ 在选取国外观众的观点时,已经剔除了这部分影迷和他们与国内无异的对影片的赞誉。在批评的意见中有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就认为《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因为影片在科学上的漏洞太多,也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例如为啥地球停止了自转后还能有相对稳定的大气层存在,为啥地球远离太阳后地表温度没有逼近绝对零度,以及为啥在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下机器还能运转。在国外影片网站IMDB上,有国外的观众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中国电影在科幻领域还是“非常幼稚”,科学知识“极为有限”,因为没有太阳,地球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可供生命存活的环境。‎ 不过,也有一些国外影迷因为影片这个“用发动机推着地球逃离太阳”的设定太过魔幻,而觉得这部影片的故事还挺有趣的。但即便是这样的外国网友,也仍然指出了影片中另一个过于明显的问题:人物的刻画和演员的演技。比如下面这位名叫Calvin Powers的外国影迷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写道:“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能让我产生共鸣。”‎ ‎(摘編自《环球时报》“公众号")‎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探索着汉语表达宇宙、时空、技术的可能性,抒发当代中国人的豪迈和悲悯。‎ B.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流浪地球》的工业制作标准,包括影片节奏的处理上,已经赶超了好菜坞大型科幻电影。‎ C. 有国外的科幻电影网站认为《流浪地球》“算不上一部伟大的科幻电影”,一些国外影迷认为在人物刻画、演员演技等方面不能令人满意。‎ D.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大量的概念设计图,分镜头画稿,制作了大量道具,还利用电脑技术模拟了巨大的虚拟场景搭设。‎ ‎5.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刘慈欣的文字,使人类情感在冰冷宇宙中得以释放温度,使卑小个体与壮阔时空实现联结,体现了卡尔维诺所谓“轻与重”之间的巨大张力。‎ B. 为了能突出“命运在逃出死亡之前必先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重”,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断“叠印”故事的沉重感。‎ C. 尽管人们对科幻片《流浪地球》的评论褒贬不一,但这部影片还是在科幻电影领域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话题。‎ D. 西方网站对于中国电影的评论和指摘片面而狭隘,他们没有看到《流浪地球》在普遍意义上的认同,他们吝啬于表达对中国电影的赞美。‎ ‎6. 请根据材料,概括《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的意义。(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 箬叶飘香 - 14 -‎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 14 -‎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14 -‎ ‎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8. 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9. 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 ‎【注】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 14 -‎ 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 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立即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劝谏,代宗深为感动,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 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良苦用心。‎ 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如今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译文:  ‎ ‎ (2)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译文: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9分)‎ 对雪①‎ - 14 -‎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中“绿”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时的窘迫。‎ C. “炉存火似红”中的“似”字以虚写实,作者面对微弱的炉火想象出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5. 《杜臆》中“乱云”一联,写雪景甚肖,而自愁肠出之,便觉凄然。请简要赏析这一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6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个句子最能表达离别时的豁达情怀。‎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 两个句子运用典故,突出表现了游子对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 。” 两个句子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得强烈愿望。‎ ‎(4)崔颢的《黄鹤楼》中“ , 。” 两个句子运用对偶手法写出了黄鹤楼远处环境之美。‎ ‎(5)杜甫在《春望》中“ , 。” 两个句子表现了他因忧愁而日益衰老。‎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 - 14 -‎ 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90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所藏的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本绘画品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一些丰富多彩的壁画、 的彩塑正面临着“不可逆”的退化。‎ 为破解这个困局,上世纪90年代,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地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目前,数字敦煌展览已经走出敦煌,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重放光彩,是因为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是密不可分的。在这几代敦煌莫高窟文物工作者身上凝练形成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莫高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 、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精神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史无前例 口口相传 B.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史无前例 薪火相传 C. 浮出水面 惟妙惟肖 继往开来 薪火相传 D. 重见天日 栩栩如生 继往开来 口口相传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 B. 一方面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了培育和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 C. 它一方面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 它一方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提升了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的原因,是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带来的。‎ - 14 -‎ B. 由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 C. 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几代文物工作者经过不懈奋斗,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终于能重放光彩。‎ D. 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能重放光彩,这与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密不可分。‎ ‎20.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专家告诉记者,人工催熟与自然成熟在原理上没有区别,从这个角度讲,两种水果从外形上较难区分。相对而言,② 。让果实散发出香气的物质是在成熟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短时间催熟达不到这种效果。比如,自然成熟的西红柿闻着很香,③ 。‎ ‎21.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把下列十二个词语组合成一幅对联。(5分)‎ 飒飒 冷 三冬 寒霜 漫漫 塞边 ‎ 十月 渔翁 江上 惊 朔雪 戍旅 ‎ 上联: ‎ 下联: ‎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等熟悉的人之外,你还会跟很多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这些你不熟悉的人,虽出身平凡普通,工作默默无闻,但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美,浸透着爱的光辉,将你生活的一径长路点缀得花香弥漫。他们值得你关注与铭记。回想一下,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从他们身上获得怎样的温暖与感动?‎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 14 -‎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0级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第I卷 (70分)‎ ‎1. C【原文只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并没有说物理世界也蕴含着这种美】‎ ‎2. D【段意概括错误,这段论述的是要发现科学之美,需要少一些功利之心,多一些对美的追寻之心】‎ ‎3. B【科学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做法确实无法感受到科学的美感,但不会使科学丧失美感】‎ ‎4. C 5. D ‎ ‎6. 意义①是:体现作家理念,是对生存的焦虑、对进化的执着和对科学的崇拜等现代中国核心命题在星际尺度上的再表达;②彰显中国科幻电影的高水平,且带动科学热;③让中国电影反思自身不足,继续提高电影水平。‎ ‎7. C ‎ ‎8. ①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②照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③暗示主题,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④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9. 同:两处“笑”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异:第①处梦境中的“笑”还表现出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的满足感和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幸福感。第②处现实中的“笑”还表现出对箬竹长大后城里人回乡、农村变得热闹的憧憬,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第②处也可答:“表现了李茂老汉对乡村零落的担忧与无奈”或“表现了李茂老汉在无奈中怀抱希望”)‎ ‎10.C ‎11. A【 “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说法错误,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12. B【“立即引用孟子的话”有误,裴谞开始没有回答;“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先后颠倒】‎ ‎13、 (1)本(确实、的确)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询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竟然)拿营利多少询问(责问)我。【“元元”、“ 访”、“ 责”各1分,大意2分】‎ ‎(2)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刚即位,一定认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现在举发他的 - 14 -‎ 小错误,(正好)用来证明(尚父)不依仗权势。【“党附”、“ 发”、“恃”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裴谞,字士明,明经科及第,调任河南参军事。他性格豁达宽厚,举止沉稳而不急躁。多次升官做到京兆仓曹参军。适逢史思明叛乱,裴谞逃到山谷里躲藏。史思明曾是裴谞父亲裴宽的部将,因感念裴宽旧日的恩德,并且早就听闻裴谞名声,于是派出骑兵追踪行迹,找到之后,高兴得连呼“郎君”,授以伪职御史中丞。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裴谞暗中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他曾向朝廷报告叛贼内部虚实,事情泄漏后,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安史叛乱平定后,官拜太子中允,又升为考功郎中,多次被唐肃宗设宴召见。唐代宗避乱陕州,裴谞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代宗感叹地说:“疾风知劲草,果然值得信赖。”官拜河东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大旱,裴谞入朝议事,皇帝把他叫到便殿,问他制酒业全年的利润和收支情况,裴谞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谞说:“我正在想问题。”唐代宗问说:“想什么?”裴谞答道:“我从河东到京师,行经的三百里之内,农民们愁苦忧叹,庄稼全部未能种上。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孟子说过:‘治理国家,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谈论利字?’所以我没敢马上回答。”代宗说:“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也听不到这样的道理。”授官左司郎中,代宗多次向他征询关于政事的意见。元载忌恨他,外调做虔州刺史,历任饶、卢、亳三州刺史,后调回做右金吾将军。唐德宗刚刚登基,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满朝文武震恐顺服。当时,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而禁屠杀的命令尚未撤销,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却在家宰羊,裴谞将此事向皇帝陈奏,唐德宗认为他不畏强权,对他很有好感。有人责问裴谞说:“尚父郭子仪为江山社稷建立功勋,难道你连一点小过也不肯庇护他?”裴谞笑道:“这里的奥秘你就不懂了。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对上我尽了为臣之道,对下则维护了大臣的安全,这不也是可以的吗?”当时朝堂之上特地设置了一个三司合议机构,审决民间狱讼,凡有争辩不服者就来敲击登闻鼓。裴谞上奏说:“谏鼓、谤木的设置,本是用来洗雪沉冤、引进采纳正直的话。如今诡谲狡猾之徒随随便便就来惊动皇帝,所争不过是一些细微小事,这样下去,还要各级官吏干什么?”德宗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各类案件又复归于有关机构处理。裴谞憎恨各级执法官员往往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有的带着旧怨随意判定刑罪的轻重,于是献上《狱官箴》来讽劝警戒。因为朋友受罚受到牵连,被贬为阆州司马。不久即召还为太子右庶子,后升任兵部侍郎,做到河南尹、东都副留守。裴谞因先祖曾有四代都曾担任过河南尹这个职务,所以上任后,一直不肯坐在主位上处理公务。去世时,年七十五,追赠礼部尚书。‎ ‎14. D ‎ ‎15. ①描绘了一幅急雪回旋的薄暮景象。黄昏时分乱云低压,急急下落的雪花在风中回旋。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表达了诗人身处乱世内心的悲凉。‎ ‎16、‎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4 -‎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II卷 表达题(90分)‎ ‎17. B 18. D 19. D ‎20. ①如何判断果蔬是否自然成熟 ②两者的香气差异可能最明显 ③而催熟的西红柿就几乎没有香味 ‎21.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 ‎(对仗不工整扣2分,不是仄起平收扣2分,内容不符扣2分,词语有遗漏不给分)‎ ‎22略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