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贺州平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答题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 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 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 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 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 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 篇画卷。 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 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 反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 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 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答案。 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 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歌……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 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 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 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扬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 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 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衰弱、难克重任;到了明末 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 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 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 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一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 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 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 上世纪 50- 70 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 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 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形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 久的稳定性。 (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 化中国”有关。 B. 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 色的文化风貌。 C. 《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 经转变为道家。 D. 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 中国文化旅游。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B. 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 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D. 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 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 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 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C. 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 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D. “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 50-70 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 处于紧张的状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材料一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 16 岁高 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 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 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 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 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 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 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 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 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 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 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 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 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 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 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 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 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 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 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 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 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 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 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 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 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 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 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 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 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 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 GDP 已达 8000 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 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 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 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 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 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 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 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 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6.《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不 定,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 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 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 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 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追着他们的背影。我远远地看到母子俩停下了 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的话。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得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 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女人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刚走 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 我快速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 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 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忙完,想 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 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 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我躺在外间屋原本属于这家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 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 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让你看清楚你想看 的。” 或许是怕打扰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赶回城里,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一家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里接这对母 子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 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我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灭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 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 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山里宿营的“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午夜有人上山汲水让“我”不寒而栗; 最后确认,他们只是上山打水的普通母子。这样的设计使情节曲折,能激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 B.文中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手 法,如描写小男孩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C.“我”联系了一家医院,和朋友开车到山里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谢”很 羞愧,因为“我”能帮他们的也只有这么多。 D.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又指 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 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文中说“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我”泪流满面的原因。(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 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 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 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 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 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 11.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 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 家重要经典之一。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 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歌,词中“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 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远眺和近观,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 染”“碧透”则是展示物象的广度、深度、透明度。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5 分) (2)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小题。 早兴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5.请结合全诗,简析尾联中诗人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 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 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 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 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 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 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 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 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 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冲锋陷阵指点江山安身立命超凡脱俗 B.赴汤蹈火指点江山安居乐业超世绝伦 C.赴汤蹈火高谈阔论安身立命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高谈阔论安居乐业超凡脱俗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20.诗人艾青以诗歌的形式深情地歌咏了保姆大堰河给予“我”的无私的母爱,季羡林用散文的形式深情 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当今很多人喜欢在母亲节或其他节庆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 感激之情。请根据下列短信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将其补充完整。(5 分)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 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21.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6 分) 康桥河边旷世伟人多情游子橘子洲头作别西天云彩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下联: 四、作文(60 分) 22.请以“爱,深藏在心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主旨明确,形象鲜明,符合文 体特征要求,不少于 800 字。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 A (B 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 想层面;C 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 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 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 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 2. C (C 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 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 3. B(A 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 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 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 4. D 解析:A.“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强加因果。B.“均”这里主要是李定广 的观点。C.陈更没有提到诗歌的不足 5 . B 解析: A.大家一致认为该节目非常成功错。材料一也指出了不足。C.更深刻错。D. 语言幽默诙谐错。 6.(1)激发国人读书的兴趣。(2)反思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3)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亲近 感。 (4)让人们在忙碌焦躁的生活中获得一丝优雅和浪漫。(对三点即可满分) 7.A(B 没有“心理描写”,C“我”的“羞愧”是因为本是他们帮助了“我”,D 没运用比 拟手法。) 8.①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种田。②不怨天尤人。同样 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③善良淳 朴。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 休息。④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答对一点得 2 分,答 对 3 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①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深深打动。母亲疼爱儿子,为了尽快攒钱给患有眼疾的儿子治病,日 夜辛勤劳作,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②对小男孩深表同情。小男孩年仅六岁,却患有白 内障,无法看清这个世界。③由母子二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十分惭愧。“我” 因爱情破灭而选择了放逐和放纵自我,没有考虑亲人的感受。(每点 2 分) 10.C 去:离开 11.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12.C 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这句话错了。 13.①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关键 词:固,目,摄各1分,句意 2 分) ②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思考。(关键词:立,留意各1分,句意 3 分) 【翻译】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 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 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 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 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 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 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 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 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 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 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 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 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 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 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 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 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 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 荆轲说:“谨领教。” 14.B 试题分析:“描绘清晨兴旺之景”有误。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 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 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通过对犬、鸟的传神刻画, 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15.诗歌尾联写诗人夜晚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故而在睡醒后心境空明。这是因为诗人的 身心已经完全陶醉在春天的气息里。(3 分)语言淡雅,节奏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 的热爱。(3 分) 16.(1)万类霜天竞自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3)风 萧萧兮易水寒士皆瞋目 17. A 【解析】“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 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把时代比作“战场”,是说在时代战场上作战,应使用“冲锋陷 阵”。“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 发议论,多含贬义。第二处,句中说“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 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应是说去评说国家大事,应使用“指点江山”。“安身立 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 三处,是形容“人类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 俗,指与众不同。“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第四处,此处形容人类脱离凡俗的精神之 天,应使用“超凡脱俗”。故选 A 项。 18.C 【解析】本题中,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 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 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由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BD 两项中 “无论……还是”是表示条件关系,故排除;再分析 AC 两项,“精神”“灵魂”是与前面“物 质”“生活”相对的概念,而“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 念相对,因而排除 A 项,故选 C 项。 19.B 【解析】“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 仰望天空”,前一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这就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应为“在天 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说“守 卫土地,仰望天空”,对应不当,后面应该也是先说“天空”,再说“土地”。AD 两项,第一 句都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两个主语,且 D 项,“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与前面“天 空和土地”不对应;C 项,后面“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与前面“天空和土地”不对应。故 选 B 项。 20.示例:海,没有母亲的爱浩瀚。(或“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 洁白”)母亲您是大海,我们是大海里的浪花。(或“母亲您是天空,我们是天空里的云朵”; “母亲您是大树,我们是树下的小草”。)(第一空 2 分,第二空 3 分)(注意句式、修辞、喻 体之间的关系) 21.解析:通览对联内容,先将内容分成两类,一类与《再别康桥》有关,一类与《沁园春• 长沙》有关;然后在表达通顺的前提下,将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最后按照上联仄声结束,下 联平声结束的规律,定出上、下联。(2 分) 答案:(上联)康桥河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下联)橘子洲头旷世伟人书写壮志豪情。 22.作文(参考高考评卷标准)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写作的对象是“爱”,关键性词语是“深藏”,只有抓住了关 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选材立意方面,可以抓住一些生活中的 小事从中感悟、挖掘意蕴,把很平庸的事、平庸的材料写得富有新意。像朱自清的《背影》、 冯骥才的《珍珠鸟》、贾平凹的《丑石》等,都是通过写生活小事,表达深刻的中心或哲理。 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思索、感悟、挖掘生活小事中蕴涵的深 情和哲理,学会从小事中挖掘出有意义、有思想的主题,给人回味与启迪。 例文: 爱,深藏在心底 一个削好的苹果。它静静地暴露在空气中,阳光照耀着灰尘,在它头顶上盘旋飞舞。它静静 地枯萎,静静地泛黄,一切都发生得很安静。 回忆回到八年前,那个同样安静的午后。妈妈牵着我的手,走进一座老房子。那个楼梯很长, 很陡,木质的材料在阴暗的环境里散出可疑的气味。我推开一扇虚掩的门,看到我的外公。 他一如既往地坐在他的摇椅上,以万古不变的姿势喝茶。他很凶,像一个大独裁者,我有点 怕他。 他静静地站起身,静静地拿起一个苹果,静静地削好,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然后递给我一个 吃的眼神,又静静地坐回摇椅。 我拒绝了那个苹果,那个在一堆苹果中最大最美的一个。 记得有一次,我央求外公带我出去放风筝。外公牵着我的手,走在蓝天白云下。我一路兴奋 极了,也就忘了脚下的路。那一跤,我摔得很惨。年幼的我只记得外公喋喋不休的责备,却 忘记了是那一双大手将我抱回家。那心疼的眼神,那小心翼翼的动作,那慌乱紧张的脚步, 都被我忽略,忘怀。外公又递给我一个苹果,想让我止住哭泣。我摇摇头,那个苹果连同外 公那份静静地爱,一齐被我拒绝了。 那一次,是我最后一次拒绝外公的苹果,因为那年冬天外公就静静地走了。他走得很安静, 午夜,甚至没有惊动任何人。奶奶那天将我从一群疯玩的丫头中找出来,告诉我这个消息。 我听后,竟没哭。转过身,又跑入疯玩的孩子群里。 第二天,我去了外公家,那个最熟悉却也最陌生的人,竟意外地不在摇椅上喝茶。我走到桌 前,那把外公惯用的水果刀还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我抚过刀柄,竟是温热的。我便抑制不 住地哭泣起来。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是我过年都不肯给他磕头时,他的叹息;是我放假后, 都不愿和他住在一起时,他的叹息;是我数次拒绝苹果时,他的叹息……叹息、叹息,他的 叹息让我在那个阳光温暖的午后,产生了深深的罪恶感。外公,我想,我是爱你的。只是我 们都用错了方式,铸就了一个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它光鲜的果肉静静地暴露在空气中,它泛黄,枯萎。可当你切开它,它的心仍是纯净的。 爱,原来藏在心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