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扬州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五月检测 2020.5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 成 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奇 珍满目,徒惹得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 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 ,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A. 深思熟虑 心猿意马 自欺欺人 B. 深文周纳 心花意乱 弄巧成拙 C. 深思熟虑 心花意乱 自欺欺人 D. 深文周纳 心猿意马 弄巧成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 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此类题型,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 要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 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 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①空,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深文周纳: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 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这里用来形容“习惯”, 故应选用“深思熟虑 ”。第②空,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 重主观本身心思不专;心花意乱:内心喜悦兴奋,思绪杂乱不宁,重客观使然。根据这里的 语境“惹得”,可见是客观使然,故应选用“心花意乱”。第③空,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 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 结果反而坏了事。文段里没有“耍手段却坏了事”之意,故应选用“自欺欺人”。 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意境与意象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 出来的,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 。 , 。 , , 。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情感,是作家的心灵。 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 - 2 - ②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 ③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即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 ④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即更注重作家的主观情感 ⑤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 ⑥作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它们本身,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 A. ③①④⑤②⑥ B. ③①⑥⑤②④ C. ③⑤①②④⑥ D. ③⑤④①②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语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意境与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作家着意表现的是以客观物象为 载体的主观情思”。根据⑤中“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的“这种”,可见⑤呼应③中的 “因而是主客观的统一”的“主客观的统一”,应紧承③后。据此可排除 A、B 项。根据⑤中 “也有侧重”,应指“主客观”两方面有所侧重,而由④“主导方面是主观”推出侧重“主 观”,可见④紧承⑤后。由此可排除 C 项。再根据①中“当然”②中“但”、“这些都不是” 和⑥中的“不是”“而是”的呼应衔接,以及⑥中“载体”与后文的衔接,进一步确认 D 正 确。 故选 D。 3.疫情期间,扬州一包姓老太太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痊愈出院。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激 之情,她想送一面锦旗。以下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锦旗内容的是( ) A.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痛。 B.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C. 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 D. 今日杏坛风似鲁,向来铁砚志如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具体考查根据指定情景理解辨析锦旗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读所给情景,明确题目要求,本题锦旗内容感谢的对象是医护人员; 然后逐一理解分析选项所给锦旗内容,抓住关键信息明确感激对象;最后根据要求选出正确 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以下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锦旗内容的”。 - 3 - A 项,“悬壶济世”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 “妙手回春”是指医生医术高超,能把垂危 的病人治愈。“医苍生”“解疾痛”直接点明医者价值。 B项,出自宋代张景的《题董真人》一诗中。晋代葛洪《神仙传》中记载了董奉与杏林的故事: “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 郁然成林,而山中百虫群兽,游戏杏下,竟不生草,有如耘治也,于是杏子大熟……以其所 得粮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岁消三千斛,尚余甚多。”这个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医者道德 操守的殷切期望,因此广为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代表美好愿望的成语如杏林春暖、虎守杏林 等。 C项,“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直接表明对医护人员技术德行的赞颂。 D项,“今日杏坛风似鲁”中的“杏坛”,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之处。泛指授徒讲学之处。 今喻教育界。所以此锦旗内容适合送给学校、老师。 故选 D 4.对下列材料理解不贴切...的一项是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 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A. 要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困难害怕失败。 B. 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 C. 要战胜自己,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 D. 要敢于尝试,不要被空想的困难吓倒。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 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 关的句子,后对材料理解准确概括,最后选择不贴切的一项。 A项,从材料看,盲子“两手攀楯,兢兢握固”,“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 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所以,盲人走出困境是出于意外,所发出的感叹实际上是他 自负的一种表现,从本质上讲,盲人内心是拒绝尝试的,而且“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 即实地也’”,但盲人对过路的人的话都不听,更谈不上创新了,A 项表述有误。 故选 A。 - 4 - 参考译文: 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 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 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 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大 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暠俱渡江,为扬州刺史刘机建武 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 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咨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 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 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 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 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 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 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 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 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 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 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 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 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 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讨华轶功 豫:事先 B. 帝使彬劳.之 劳:慰劳 - 5 - C. 彬勃然数.敦 数:列举罪状 D. 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 收:拘押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 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 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 郎。 C. 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 子。 D. 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 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 (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 8. 王应为何劝王含投奔王彬而不是王舒?请简要说明。 【答案】5. A 6. D 7. (1)王敦生气地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你,你这又是为 什么呢!” (2)司徒王导凭借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有人犯有过失,还要宽恕百代,更何况王彬等是 他的近亲。 8. 王应认为(1)王彬不畏强盛、敢抒己见,非常人能比。(2)王彬心地善良,遇困定生怜 悯恻隐之心。(3)王舒则墨守成规,不会超越常规做事。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 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 A项,解释错误,“豫讨华轶功”意思是参与征讨华轶有功。“豫”同“与”,参加。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 6 -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解说错误,“然视其左右”中的“左右”意为“左边右边”或“四周”。而文中“敦变 色目左右,将收彬”意思是王敦变了脸色,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此处“左右”指在王敦身 边侍候的人。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自致,自己招致;刑戮,被处死;遇,对待。 (2)以,凭借;后昆,后人;宥,宽恕。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 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王应为何劝王含投奔王彬,是出于以下原因的:“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 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意思是:王江州(王彬)在别人强盛 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看到别人衰危,必定产生怜悯 恻隐之心。而王荆州(王舒)墨守条规,岂能超越常规行事!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 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 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 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 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 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 - 7 - 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 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王彬字世儒。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二十岁时,不接受州郡的任命。后来与其兄王暠 一起渡江,任扬州刺史刘机的建武长史。元帝召他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兵参军。参与征 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他为尚书郎,因道路险阻没有就任。升任建安太守,调任义 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军谘祭酒。中兴以后,逐渐升任侍中。 堂兄王敦举兵入石头,皇帝派王彬去慰劳。正碰上周顗遇害,王彬向来与周顗友好,就 先去哭周顗,非常悲痛。然后去见王敦,王敦奇怪他面有悲容,就问他为什么。王彬说:“刚 刚去哭伯仁,感情还没有平复。”王敦生气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一般人那样对 待你,你这又是为什么!”王彬生气地数落王敦说:“兄长起兵造反,杀戮忠良,图谋不轨, 灾祸殃及家族。”言辞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王敦大怒,厉声说:“你狂妄悖乱到这种地步, 以为我不能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座,很为他担心,劝他起身谢罪。王彬说:“自从有脚 病以来,见了天子还不想拜,现在怎能下跪!这又有什么可谢罪的!”王敦说:“脚痛哪比 得上脖子痛?”王彬神情自如,毫无惧色。后来王敦商议向京都进兵,王彬苦苦劝谏。王敦 变了脸色,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他严肃地说:“君往年害兄,现在又要杀弟吗?”在此之 前,王彬堂兄豫章太守王棱被王敦杀害,王敦因王彬是亲戚所以容忍了他。 王敦死后,王含想投奔王舒,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含说:“大将 军平常和王江州关系怎么样,你还想投奔他?”王应说:“这就是应该去投奔他的原因。王 江州在别人强盛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看到别人衰危, 必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而王荆州墨守条规,岂能超越常规行事!”王含不听,于是一起去 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投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要来投奔,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 后来他们没有来,感到十分遗憾。王敦之乱平定后,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彬和兄弟之子安成太 守王籍之是王敦的亲戚,都应除名。下诏说:“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 还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呢。”就宽恕了他们。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8 - 初出真州泛大江作① 欧阳修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②田渐下云间雁,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注】①该诗作于作者贬官夷陵的路途中。②滮,水流的样子。 9. 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评价此诗颔联“纡徐不迫”,请简要赏析。 10. 请探究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9. “纡徐不迫”:缓慢从容。 诗人贬官途中,心情抑郁难免;独自漂泊江面,迷 路失向,孤独、迷茫顿生;但诗人“看斗辨西东”——仰看北斗细辨方位,不急不躁、不慌 不乱,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从容淡定。 10. 典故:巧用张翰秋风起思念家乡美味弃官归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被贬却逢秋风起江 南美味正当时的喜悦之情;结构对比反转:与诗歌开端的因被贬孤独前往异地的忧伤迷茫构 成对比反转,表现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 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 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首先理解题干“纡徐不迫”,意思是缓慢从容。赏析颔联侧重于赏析此联表露的诗人的情感。 再理解句意,“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我行到靠水的山脚,将船帆调转,在 夜空中看北斗星来判断东西。“山浦转帆迷向背”写出贬官途中夜行江面产生的迷茫、失落, 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此空旷的场景,内心产生了幽寂、苍茫的 情感。“夜江看斗辨西东”“看斗”“辨西东”这一仰看北斗细辨方位的情态动作描写,又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从容淡定、不急不躁。由此可见写得平易流畅,纡徐不迫。 【10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注意从内容 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 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 9 - 本题要求探究尾联的表达效果。尾联“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意思是,家乡的 莼菜和鲈鱼味道正鲜美,远方归来的我更喜欢秋天的凉风。化用“秋风莼鲈”的典故,用晋 人张翰因为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美食的典故,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远来犹喜 及秋风”直接抒发秋风起归家江南美味正当时的喜悦之情。结构上与首联形成对比,表现作 者由忧伤到豁达的思想转折。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 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 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 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 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 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习句读而自己却耻于学习解惑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_____,_____。”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 乐道的情怀。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惊涛的壮丽景色。 【答案】 (1). 不过数仞而下 (2). 翱翔蓬蒿之间 (3). 小学而大遗 (4). 吾 未见其明也 (5). 南阳诸葛庐 (6). 西蜀子云亭 (7). 惊涛拍岸 (8). 卷起千 堆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 同 音 字 、 形 似 字 、 通 假 字 、 难 写 字 等 字 的 写 法 。 如 “ 仞 ”“ 翱 ”“ 蓬 蒿”“庐”“蜀”“涛”,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 10 - 一个护士的遗憾 吕斌 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着大家,而是盯着屋 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张的时候,她却置身 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 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于湿润的原野、路旁。 主持会议的院长忽然喊一句,陈菊花,大家把眼光转向她,身旁的同事捅她,她才回过 神来,看着院长,院长说,有人提你当今年的先进个人,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菊花非常意外,她刚来这个医院三年,怎么能和在座的老医生老护士比呢。去年评选 时也有人提她,说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 人都喜欢她。就像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 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她这一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都 说,是呀,她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她见大家都望着她,她还是那句话,我还年轻,不应该过早地获得荣誉,还是把 先进的名誉给老医护人员吧。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是呀,她虽然人好,工作好,但是还年轻,应该把先进评给老医护 人员,她以后有的是机会。 她的工作场所是药房,天天就是为患者拿药,她要记住每种药的药理,要记住每种药放 的位置,要记住每种药的价格等,在递给患者药时,她总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见到 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除。 听到人们的这种评价,她只是笑眯眯地不说话,她在医学院读书时,就熟悉茵陈这种药, 三月份从平民百姓的菜桌到高档饭店,是常见的佳肴,作为一种野生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 食用,加上本身具有的中药身份,追求健康的人们更是喜爱。 她要像三月的茵陈一样被人喜爱,她心里暖洋洋的。 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 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 时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转眼间,她眼角有了鱼尾纹,头发白了几根,且已经是药 房主任。药房里又来了几个年轻人。 年终的评选先进,她依旧坐在角落里,听大家纷纷提名、争论不休,又有人提到了她。 主持会议的院长已经是新人,他不知道之前的事,也不知道陈菊花有一个别名叫茵陈, - 11 - 他看看人到中年的陈菊花,征求意见似地对陈菊花说,老陈,咱们医院这几年新进了一批人, 从培养新人、鼓励新人的目的出发,先进个人在年轻人里评选,就不考虑你这样的中年人了。 陈菊花点头同意。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何况自己已经过了青春期,荣 誉对于她并没有什么意义。 陈菊花依然故我地在药房里忙忙碌碌,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她也渐渐地变老,额头爬上 了皱纹,白发更多,动作也变得缓慢了,人们似乎忘记她曾经有过的茵陈称呼。 又是年终的评选先进,角落里,坐着的是一个老医护人员,头发斑白,满脸皱纹,望着 屋子的某一处,再有一年,她就退休了。 人们在提谁该当选今年的先进个人时,交锋很激烈,虽然都在为别人争,实际是在为自 己得到这份荣誉而暗战。整个过程,没人提起角落里的陈菊花,甚至忽略了屋子里还坐着这 样一个老医护工作者。 陈菊花望着窗户外的院子,花坛里的花已经谢了,冬天什么时候来的她都没注意,冷风 就呼呼地刮起来了。她习惯性地默念一些药品的药理,或者回顾一些药品的习性,这是她念 大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多年不变,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太远,三月的时候,阳气上升、百草 发芽,茵陈也会旺盛生长,是采茵陈中药的最佳时间。而到了四月,便成了蒿,药性渐减, 多被普通百姓作为食材。而到了五六月只能当柴烧。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 她,陈菊花,已经是五月、六月的茵陈了。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一个护士的遗憾”为题,既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又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表达了 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感情真挚。 B. “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 者心里敞亮”,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陈菊花对患者的关爱。 C. 陈菊花退休前一年,在评选先进个人时,大家不再重视她了,说明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 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 D. 小说用茵陈的特性来象征陈菊花的品质,抒发了对陈菊花的赞美之情。全文语言朴实有味, 叙事自然平实。 13. 小说在刻画陈菊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14. 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 【答案】12. C 13. ①任劳任怨,敬业务实: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能记住每种 - 12 - 药放的位置和价格;②性情淡泊,谦虚礼让:能主动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③富有爱心, 体贴周到:递药时总是保持微笑。 14. ①情节:以点带面,运用典型场景复现的手法突出了陈菊花一生的经历,构成小说主要 情节;②人物:通过叙写四次经历中人们的争名逐利,反衬陈菊花的淡泊名利;③主题:深 化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凸显 小说主题。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说明大家已经了解并且接受了陈菊花不争不抢、总是谦让的性格”分析错误。不是“了 解并且接受”,而是大家都忽视了这个谦让淡泊、不重名利的老护士。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 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 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 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 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答题时,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 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可从“任劳任怨,敬业务实”、“性情 淡泊,谦虚礼让”、“富有爱心,体贴周到”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 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年终评选先进个人时,陈菊花习惯坐在角落里,她的眼神不是看 着大家,而是盯着屋子的某一处,一副深思的样子。大家在争着抢着提名、并且气氛逐渐紧 张的时候,她却置身事外,认真地背诵药名、药性和药理”、“去年评选时也有人提她,说 她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接触她的人都喜欢她。就像 三月的茵陈,给患者带来福音。她却说,我还年轻,应该把荣誉让给老医护人员”、“她总 是一副微笑的神态,每个患者见到她,心情舒畅,都赞扬地说,她真是三月的茵陈,药到病 除”、“陈菊花天天默默地工作,她的微笑招牌一样展现在人们面前,白净的面皮和大大的 - 13 - 眼睛,像明亮的窗户一样让患者心里敞亮”、“她向来对这种事礼让三先,不争不抢”。综 上,本题围绕她是一位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患者态度和蔼、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性情淡 泊,不重名利,谦虚礼让的护士来分析即可。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 请简要分析这样设计有哪些作用”,这属于分析某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 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反 复出现这一情节,可从突出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的角度分析。 本文中反复出现年终评选先进的情节,而且这一情节贯穿了陈菊花的一生,从年轻到老年的 人生历程用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展现,构成了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大,重点突出, 抒发了对陈菊花的赞美之情。所以可从突出人物形象,前后情节互相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的 角度分析。这四次评选先进的经历看似简单重复,实则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倾向愈加鲜明, 深化了小说对评选先进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引导我们关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所以还要从深化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 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 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 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 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 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 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 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 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 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 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会意 汤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 - 14 - 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 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 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读书教书,还 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 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 要。 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 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 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 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 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 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 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 “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 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 是唯一正确的。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 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是不能都要求“甚解”的,知 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 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 是更为重要的。 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 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 15 -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人章句之学强调详加解释,故而出现《汉书》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现象。 B. 儒师素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日若稽古”三万言,是章句之学的典型表现。 C. 郭象用自己对《庄子・道遥游》的注解,从事实上否定了章句之学的“曲与生说。” D. 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汉朝到魏晋时代,对于经典的注解,风气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详加解释转变为言简意 赅。 B. 追求“甚解”,容易产生阐释的生硬牵强,“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 的彻底解放。 C. 一般阅读,“不求甚解”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但专业领域研究的阅读,则需要深 入一些。 D. “六经注我”提升了主观个体思考的价值和地位,“我注六经”实质是对经典过分的信服 与膜拜。 17. 作者强调读书追求“会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B 17. ①阅读量大,无法处处“甚解”;②能够“心领神会”古人的思想;③无法“正确了解” 所有字句;④“把学问深入下去”的需要;⑤可以避免“生说”。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本题 D 项,“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 的否定”表述错误,作者用杨伯峻例子恰恰是来支撑自己“不求甚解”“会意”的观点。选 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 16 -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 B 项,“‘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的彻底解放”,表述错误,错在 “彻底解放,摆脱诸种束缚”,“不求甚解”,仍需抓住主旨精髓。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文本“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可概括出 “阅读量大,无法处处‘甚解’”。根据文本“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 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 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 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可概括出:追求“会意”是因为这样可以 避免“生说”。根据文本“‘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可概括出第三点原因:能 够“心领神会”古人的思想。根据文本“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 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 的”可概括出:无法“正确了解”所有字句。根据文本“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 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可以概括出:“会意”能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公安部交管局召开的全国视频会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严抓机动车不礼 让斑马线现象治理,查处不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同比上升 3.4 倍,因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人员 伤亡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8%和 9.3%。 公安部数据显示,近 3 年来在斑马线上机动车与行人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约 9 成是机动 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 各地要安排民警、辅警在行人过街流量大和未设置交通信号灯的斑马线处执勤,适时组织执 法小分队加强重点路段、路口整治,加大现场查纠力度。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还要对非机动车 - 17 - 道、人行横道及信号灯和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排查整改,确保交通信号设施有效、科学、规范。 公安交管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部门一同参与,如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组织公交车、 出租车等车辆驾驶人带头遵守让行规定;会同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动员各级机关、企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文明交通劝导和体验活动等。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 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促进城市交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 市民文明素质提高和法治意识整体增强。 (摘编自新华社《今年(2017)因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造成伤亡的事故同比下降》,有删改) 材料二: 从长沙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辖区分布情况来看,岳麓区、雨花区、开福 区事故数量最多,占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数的 80%。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时间分布情况来看,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 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高发时段为夜间 18—24 时;雨花区则上午 6—12 时居多,其余 时段分布较为平均。 从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除天心区外,其他 区域,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受害人年龄以 50 岁以上居多。 (摘编自红网综合《大数据告诉你“斑马线上的安全”有多重要》) 材料三: 江苏宿迁是一个地处苏北,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地级市。然而,交通治理工作却走在 了全国前列,甚至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礼让率高达 90%以上。取得这样的成绩, 根本原因就在于交管部门有着较强的责任意识,不断创新交通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对不 礼让斑马线的行为严管重罚,从而使私家车主逐渐养成了礼让斑马线的文明习惯。 (摘编自萍乡文明网《礼让斑马线不应“公”“私”有别》) - 18 - 材料四: 礼让斑马线的本意是深化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改变广大市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增强广大 市民的文明交通意识,让人人都可以享受秩序交通带来的好处。我们不该单单纠结于目前实 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秩序。交警对于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对于 司机来说,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斑马线的 文明需要保证司机与行人之间的平衡。对司机的违法行为坚决惩戒,同时对于行人的违法行 为也绝不姑息。只有建立起车与人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和敬畏,心中都有了“火线”,才能真 正实现斑马线文明。 (摘编自胶东在线《礼让斑马线:彰显城市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引用公安部交管局会议提供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对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 让现象的治理效果明显。 B. 材料二介绍了长沙市发生的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 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 C. 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江苏宿迁交通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严 管重罚是该地区交通管理的主要手段。 D. 根据材料四可知,真正实现礼让斑马线需要设定规矩并人人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广 大市民转变交通法治观念,增强文明交通意识。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看,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中,多数是机动车的责任,说明要 实现斑马线文明,应重点解决司机违规问题。 B. 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事 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 C. 从材料三看,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私家车上。所以,交管部门应该主抓 私家车不礼让行为,效果才能显著。 D. 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材料一、四侧重介绍行之有效的 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侧重分析事故原因。 20.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 做法。 【答案】18. B 19. A - 19 - 20. 交管部门:创新管理举措,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司机:了解政策,遵守交通规则。 行人:不应有恃无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 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 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B项,“材料二……并分别从辖区、时间和受害人年龄三方面介绍了这些事故的分布情况”错 误,从材料二来看,材料从三方面介绍的是全市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分布情 况,不是涉及行人交通事故的分布情况。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在涉及行人事故占一般程序交通事故比率和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占涉及行人 事故比率中,死亡率均超过受伤率”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折线走向来看,下折线显示“未 超过”; C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情况主要发生在私家车上”错误,这一说法无中生有; D项,“虽然四则材料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现象各有侧重点,但是材料一、四侧重介 绍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而材料二、三却侧重分析事故原因”错误,材料二侧重从长沙全市 城区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事故的数据分析得出斑马线上的安全很重要的结论,而材料三 则侧重说明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严管重罚的效果。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礼让斑马线’这个问 题上交管部门和司机、行人应有的做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交管部 门”“司机行人”角度进行概括。如材料一“为进一步整顿城市交通秩序,公安部交管局要 - 20 - 求各地创新管理举措”“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斑马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坚持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像治理酒驾一样,深入推进不礼让斑马线治理,牵引城市交 通秩序整体提升,带动市民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整体提升”,如材料四“对于交警来说,应 对如何礼让行人有权威解读”,由此可以概括出交管部门的做法;如材料四“对于司机来说, 积极了解政策;对于行人来说,也不应有恃无恐,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由此可以概括出 司机行人的做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在墙那地方,我们根本不需要墙: 他那边全是松树,我这边是苹果园。 我的苹果树永远也不会踱过去, 吃掉他松树下的松球。 ——罗伯特·弗罗斯特《补墙》(节选) 【答案】例文: 撞开心灵的“墙” 柏拉图曾说过:我就是我的主宰。可是,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可以这样的肯定、自信、 骄傲与铿锵有力吗? 如果考试考砸了,我们会悲泣;如果比赛比输了,我们会伤心;如果最好的朋友与你绝 交了,我们会流泪;如果为了小事顶撞父母而使他们不快,我们会懊恼不已……是的,所有 的这些心情都会有:交流有了隔膜、沟通有了壕沟、思想有了枷锁、心灵有了厚障壁…… 当你自卑的时候,洞悉“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跪在地上”的道理么? 当你痛苦的时候,想到“人比神伟大,因为神不懂的痛苦;只要还能流泪,就还有希望的种 子”的意蕴吗?聂鲁达在《太阳颂歌》中说:“过去我不了解太阳,但那时我过得是冬天。” - 21 - 但他还是了解了太阳;鲁迅先生不也曾有过“人最苦闷的是猛醒之后的无处可走”的苦恼 么?但他毕竟走出了心灵的“沼泽地”——我们说,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夜的利剑。 就像罗伯特·弗罗斯特不愿意修补他与邻居之间的那堵墙一样,我也不愿意人与人的交 往有一堵墙。有形的墙,我们必须面对;这无形的心灵之墙,我们更难以回避。为了思想的 安全与心灵的自由,为了自己的信念与身后的两行实实在在的脚印,我们必须撞开心灵之墙。 “轰——”我听到了墙的倒塌声,朦胧之中,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自信、乐观、积 极、微笑、言与行的统一、灵与肉的和谐……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才 能走向心灵的成熟。冷静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不必苛求一草一木的完美无缺;智慧地面 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保持健康稳定的心境尤为重要。 不要因为害怕有的种子难以发芽,就拒绝播种,让自己的园圃一片荒芜;不要因为害怕 别人的嘲讽,就拒绝迈开尝试的脚步,让自己的将来一事无成。既然青春是我们的资本,活 力是我们的骄傲,敢闯敢拼是我们无悔的宣言,那么,我们就可以勇往直前地冲锋——用我 们的睿智做抵押,用我们的青春做本钱,用我们的永不言败做支柱! 相信,撞开心灵的墙,就打开了精美的画卷:清澈见底的淙淙流水,巍峨厚重的绵延群 山,争奇斗妍的各式花草,美仑美奂的崭新建筑! 相信,撞开心灵的墙,就铺设了成功的桥梁:体验尝试的感受,品味奋斗的欣喜,借鉴 失败的启迪,接受未来那让人心醉的灿烂的微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道题属于典型的“喻义类”新材料作文。“喻义类”材料作 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实”题“虚”写,即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分析诠释,拓展 升华,将具体的事物转化为虚指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感悟或领悟到你对题目的创新见解和思 想。“虚”能跳出现实材料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 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 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 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 就叫“避实就虚”法。 这是一首外国诗歌的节选,考生首先需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现实中“墙”有着保护和隔离的 双重作用,那么搁在两家之间的墙是好还是坏? 横在两家之间的这堵墙不知什么原因受到了 - 22 - 损坏,邻居通知作者修墙,而作者明显对“修墙”事件不积极,他阐述两家种的东西各不相 同,一家是松树,一家是苹果树, 就更没有修墙的需要了。可见诗中的“墙”不仅仅是现实 意义上区域的界限,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则小诗的含义与林徽 因的《窗子之外》有某种意义上的相似。那么考生据此可以谈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认为 人与人之间需要界限,交往需要距离;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拆墙”的愿 望;可以从怎么做的角度出发,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消除隔膜,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当然 也可以把“墙”看做心灵的束缚,表达要突破藩篱,找寻自由美好的生活等等。 参考立意: 1.放开怀抱,拆除心灵之墙,主动与外界沟通,使自己放松心情,远离孤独和寂寞,远离猜 忌和恐惧,重新构建人情世界,乐观面对生活。( 父母与子女之间、同学朋友之间、恋人之 间、夫妻之间、萍水相逢者之. ) 2.拆除观念之墙,,坦诚相待,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以便增进友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不仅在人与人之间,还可以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宗教派别之间) 3.于俗世中建起墙,隔绝庸俗,隔绝喧嚣,保护自己的心灵空间,成就高尚的节操。 4.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心的长城,保卫我们的祖国。歌颂爱国者、爱国精神。 5.保留墙的存在,但可以有开窗式的交流,既能保护,也可享受外面的风景,沟通交流。 参考素材: 1. 生活中的墙很多,希望是墙,恐惧是墙;瞻前顾后是墙,信心百倍是墙。因为有墙,人们 的生活才会有想象的余地,墙那边看不到的风景,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接近理想的彼岸;因 为有墙,人们的行程中才有储存永不枯竭的能量的地方,即使身陷墙外的波涛汹涌,也可以 在心中默念墙所在的方向,那里面有最执着的生命原动力。 2. 有人说:因为活着所以我幸福。这是那些承认了墙的存在又跨越了墙的入对生活的诠释, 因为正视了墙而后又跨越了墙,所以他们是洒脱的。也有人说:生活让我好累好累。这是因 为那些人过分看中了生活之墙,对墙显出无奈,他们在夸大墙的同时,墙也就真的变得很跨 越了,对于他们,其实不是生活让他们承受了艰难,而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身上加了过重的东 西,把自己给压垮了。 3.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哥哥、弟弟,年轻时手足情深,共同帮助父亲打下了大唐江山。也许, 他们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共富贵吧?兄弟间的猜疑、嫉妒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墙。他们之间明 争暗斗,终于发展到了兄弟相残的地步。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个人主义泛滥,各种各样的 墙到处都是。上司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比比皆是,致使公司 - 23 - 倒闭,家庭破裂,父子反目。看着这些事实,你难道不想推翻身边的墙吗? 不仅仅在中国,外国的许多小说也都从侧面反映了“墙”的危害。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 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因为与丈夫之间有一层层墙,最终导致卧轨自杀。《茶花女》 中的那个可怜的女子,在失去了她的美貌之后,伴随着疾病的痛苦死去。 4. 我喜欢这世界上的墙。有故宫里赤红庄重的宫墙,也有江南园林中淡雅宜人、雪白古朴的 墙。我常认为,世间再美的风景,倘若没有一堵墙,隔开它与外界,那也是枉然。 比如说,大观园里有墙。如诗如梦的大观园,若没有一入门那“曲径通幽”的大山,那碧透 清绝的沁芳闸,还有“一抔净土”隔开它与外界的一切喧嚣、尘杂、罪恶,那末,只怕这人 间仙境也最终要沾上几分俗气。 5. 庄子说过,外邪不能入侵的世界,必是美好的世界。所以,去爱一堵墙吧! 爱林和靖建一堵诗意的墙。梅妻鹤子,孤山独居,他的诗意与孤绝伴他在孤山度过一生。所 以陈人杰甚至极赞:西湖名胜,只说孤山。 爱李白建一堵狂放恣意的墙。他隐居终南山,一心求取功名,失败后却也不以为意。终日纵 酒高歌,浪荡放舟来去。想世俗的偏见和非议,对他却不过是清风过耳。他回首高吭,自然 云飞风起。 6. 在宿舍楼的走廊里,每次向下面望去,都能看见那座古色古香的小院。它如同一只迷路的 羔羊,不小心走出了它应在的年代,走进了一个不属于它的时代。所以,它只能安静地待在 那儿,也只能安静地守在那儿。 不过,幸运的是,有一堵墙将它与外界隔开。所以,现代的气息、快速的节奏、高耸的大楼、 匆匆的行人,仿佛这一切都与它无关。撇去周围不和谐的现代建筑,将那堵水泥墙换成土墙; 将房顶上的饮料瓶换成落叶;将周围的鸣笛声换成砍柴声,或“之乎者也”的诵读声;将扬起 的灰尘换成袅袅炊烟,那么,它还会寂寞吗? 参考结构:题目是“撞开心灵的‘墙’”。文章从柏拉图的名言入手,展示生活中各种不顺: 考试考砸,与朋友绝交,与父母冲突……总结出交流有了隔膜、沟通有了壕沟、思想有了枷 锁、心灵有了厚障壁。然后引用多个名言谚语等,并以聂鲁达与鲁迅的话引出观点,要努力 冲破心灵的墙壁,找寻光明。然后想象心灵之墙倒塌的美好情景,鼓励读者要走向心灵成熟, 要勇往直前地冲锋,并用美好的画面描绘出撞开“心墙”的美好情景:清澈见底的淙淙流水, 巍峨厚重的绵延群山,争奇斗妍的各式花草,美仑美奂的崭新建筑! - 24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