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2020.5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生一种能够开创中国和世界未来的新型文明,是中华文明复 兴的核心取向,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 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 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 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 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 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 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 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 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 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 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 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 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 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 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 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 - 2 - 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 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 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 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 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 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这是已经被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证明了的史实。 B. 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C. 人们理论上很容易明白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 明是瞻。 D. 中华文明的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例证法,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证明,只有完全抛开西方文明,中华文明才会复兴。 B. 创造出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坚持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是高标准的,反 之则是虚假的。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C. 文章引用罗素的话有力论证了 100 多年前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 论述,最后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合作,符合中华文明复兴传承、创新 和引领的要义。 B. 把中华文明复兴等同于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时势不同也不必 要。 C. 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创新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这与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 义”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D.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有义务引领世界文明按照中国模式 建构和发展。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 3 -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 项,“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错误,原文第四段为“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 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 可见,“复现”与“新兴”二者缺一不 可。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完全抛开”错,原文第三段是说“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可见,并非“完全抛开”,而是要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 项,“引用罗素的话有力论证了 100 多年前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错误,引用 罗素的话“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 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 这是从反面论证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D 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误,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最后并没有 总结观点,从最后一段“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 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可见,这是与前面 的分论点并列的内容。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 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 项,“按照中国模式建构和发展”错,原文最后一段为“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 新元素”,不会强加自己的标准。 故选 D。 - 4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 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 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 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 胡宗波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的怀抱里, 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 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 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 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 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 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 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 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 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 5 -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 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 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 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 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 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 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 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 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 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 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 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与下文父母为“我” 设计的对炊烟的背叛形成对比。 B. 文中“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C. 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对故乡的 难忘之情。 D. “背叛炊烟”是经历痛苦挣扎的,“背叛炊烟”成功后,其实是陷入更深的痛苦挣扎,本 文表达了对“背叛炊烟”的后悔之情。 - 6 - 5. 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 日子改写”。 6. 文章以“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4. D 5. ①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被富裕、先进的现代化生活所取代。②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 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6. ①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②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故乡特有的景致,是游子心 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③抒发情感的载体, 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内容表述的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 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等角度分析, 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 项,“本文表达了对‘背叛炊烟’的后悔之情”错误,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以 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但没有后悔之情。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 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 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通过比较、 选择予以定性,积累常见的语言特色的词语。如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黯淡凄婉、 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清新、华丽)、淡雅肃静等。结合具体内容,通 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 从修辞上看,说“现代化日子”“膀阔腰圆趾高气扬”,是把“现代化日子”拟人化,运用 了拟人手法,写出现代化日子的先进、富裕与强有力;“改写”一词则表明保有传统农耕生 活的故乡,将会被先进的现代化生活所改变甚至取代;结合“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 看不到炊烟”“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 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 7 - 可知,我对村人生活水平提高有欣慰、期望之情,但也有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之情, 对再也看不见“炊烟”的伤感之情,流露出复杂的情绪。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标题作用及意义的能力。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 标题的主旨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 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 文章围绕“炊烟”展开思绪,写出自己童年时依恋炊烟,长大后背叛炊烟,背叛后留恋炊烟 的复杂情感,“炊烟”是全文的线索; “炊烟”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故乡,从“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我 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 不饱我肚子”等语句中可见,炊烟既有着“家”的温暖,是“我”的精神家园,又有着贫困 封闭的特点,让“我”生活艰辛,而不得不谋划“背叛”; “炊烟”的消失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 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这种对家乡深厚的爱意,让“炊烟”具有了强烈的感 情色彩,吸引读者。 【点睛】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 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 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 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 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 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 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 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 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 - 8 - 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数据传输速度突飞猛进的增长和位置服务技术、通信技术的突破,智能交通发展速 度明显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出行等将会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下一 阶段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城镇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面临拥堵、污染等一系列 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强劲增长,交通供 求关系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仅仅依靠 新建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供给能力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严峻交通问题。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能 有效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破解城市交通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 要角色。 材料二: 大数据应用的最核心功能之一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优化。从现实来看,因信号控制不 合理导致的通行资源浪费和交通延误十分明显。在系统控制软件方面,目前中国依然主要依 靠 SCOOT、 SCATS 以及美国、西班牙等研发的系统,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应用很少。 对于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由于其算法的复杂度以及目标行为的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一 直比较缓慢。在国外已有成熟的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可以在监控系统中实现异常状态自动报 警的功能。中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智慧化,再到智慧网联,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不断升级换代。信息化 改造了以往传统公共交通模式;大数据则助力城市公共交通提升运行效率。让公交集团更加 优化资源、实现更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线网优化配置,实现对交通、人流的精准管理。与此 同时,通过分析用户的出行习惯,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有关候车、实时路线轨迹等信 息,乃至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也是痛点之一。目前数据的碎片化所形成的分割,以 及企业之间的壁垒等,容易造成一种“孤岛”现象,很多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要 使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服务模式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离不开共享数据。 材料三: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三号卫星经过在轨测试,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达到 0.5m,系统定 - 9 - 位精度达到 2.5m-5m。除了加快编织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网络之外,我国正在同步开展北斗星 基增强系统建设,形成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 cm 级、mm 级高精度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应用目前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截至 2018 年,已经有 500 多 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北斗系统,车联网平台通过提醒驾驶员超速与疲劳驾驶等信息,使得道路 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近 50%。在高速公路沿线利用北斗等技术,可对车流情况 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整合报警手机定位、路况预判等功能,实现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置。上 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了智能公交位置服务系统,能够对公交到站时间进行精准预 报,误差时间<1min,通过公交调度、实时信息采集,降低公交公司 10%以上的运营成本。北 斗智能支付方案要求每辆车安装北斗模块,手机安装 APP 后即可使用支付服务,该模式相对 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车牌识别技术的支付场景可延展性更强。随着北斗系统应用的 推广,力争把中国的 ITS 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实时、准确、高效和可靠的综合性交通管理系统。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能交通系统下一阶段技术发展的关键方向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 出行等。 B. 大数据可以改造传统公交模式,提供便捷、个性、精准的智能服务。 C. 自主开发的软件应用不多、很多数据没有形成共享,也是制约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原因。 D. 加快编织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网络,同步开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建设,可以提供实时高精 度定位服务。 8. 下列选项不属于...“智能交通”服务的一项是( ) A. 通过报警手机定位,实现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置。 B. 安装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车道的通行能力。 C. 在地铁售票机上选择出发地和目的地,然后投币买票。 D. 对被盗车辆进行远程断油锁电操作并追踪车辆位置。 9.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发展智能交通有何意义。 【答案】7. B 8. C 9. ①有效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解决城市交通等问题。②先进的交通管理系 统,实现对交通、人流的精准管理。③提供实时路线轨迹等信息和支付等服务,让人们出行 更便捷。 【解析】 【分析】 - 10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 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大数据”偷换概念。原文材料二第三段是“信息化改造了以往传统公共交通模式;大 数据则助力城市公共交通提升运行效率”。可见应该是“信息化”改造了传统公交模式,而 不是“大数据”。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 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 项,答非所问,这是用户自己的行为,不属于运用大数据等智能化服务。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 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从材料一“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在破解城 市交通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中,可概括出它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 务水平,破解城市交通问题; 材料二第三段“让公交集团更加优化资源、实现更符合市民出行需求的线网优化配置,实现 对交通、人流的精准管理”中,可概括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交通、人流的精准管理; “通过分析用户的出行习惯,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有关候车、实时路线轨迹等信息, 乃至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可概括出,能提供更丰富的实时路线信息,方便人们 出行。 材料三“通过公交调度、实时信息采集,降低公交公司 10%以上的运营成本。北斗智能支付方 案要求每辆车安装北斗模块,手机安装 APP 后即可使用支付服务”中,可概括出还能方便人 们使用支付服务。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 - 11 - 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 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 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 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 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墓志铭(代裴舍人作) 白居易 公讳.某,字士宽。父讳升,为京兆府咸阳令、河南府伊阙令,有文行学术,应制举对沈 谋秘略策登科,诗入《正声集》。 公即伊阙第三子,好学善属文。天宝中应明经举及第,选授婺州义乌县尉,以清干称。 刺史韦之晋知之,署本州防御判官。无何,租庸转运使元载又知之,假本州司仓,专掌运务。 岁终课绩居多,遂奏闻真授。永泰中,敕.迁越府户曹,属邑有不理.者,公领之,所至必理。 大历中,本道观察使薛兼训以公清白尤异,表奏之,有诏权知余姚县令。时海寇初殄.,邑焚 田荒,公乃营邑室,创器用,复流庸①,辟菑畲②,凡江南列邑之政,公冠其首。其制邑、辟 田、增户之绩,则会稽之牒、地官之籍载焉。建中初选授扬州仓曹参军。至五年七月二十六 日,疾殁于江都县之私第,春秋六十二。 夫人清河崔氏,凤阁舍人融之侄孙,郑州司户法昂之女,妇顺母训,中外师之。贞元二 十年十一月十三日,疾终于三原县之官舍,享年六十二。有子曰播、曰炎、曰起,咸以进士 举及第。播应制举对直言极谏策,授集贤殿校书郎,累迁.监察、殿中侍御史、三原令;炎既 第未仕;起应博学宏词科,选授集贤殿校书郎。昆弟三人,不十年而五登甲第,时论者荣之。 呜呼!夫懋.言行,蓄事业,俾道积于躬者,在人也;践大官,赞元化,俾功加于民者, 由命也。有其人,无其命,虽圣与贤,无可奈何。维公在家以孝友闻,行己以清廉闻,莅事 以干蛊闻,如金玉在危,动而有声。又常以致君济人为己任,有识者深知之,宜乎作王者心 膂耳目之官,以经纬其邦家。而才为时生,道为命屈,名虽闻于天子,位不过于陪臣,郁郁 - 12 - 然殁而不展其用者,命矣夫!古人云:“有明德大智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馀庆。”今其 将在后嗣乎?不然,何乃德行、政事、文学之具美,聚乎公之三子乎?天其或者殆将肥王氏 之家,大王氏之门,以甚明报施之道者也。某不佞.,与炎同升诸科焉,祗命于宪府也,与播 联执其简焉,及为考文之官也,又起在选中焉,辱.与公之三子游,而聆公之遗风甚熟,故作 斯文,无隐情,无愧辞焉。 (选自《全唐文》第七部卷六百七十九,有删减) 注:①流庸:亦作“流佣”。流亡在外受人雇佣的人。②菑畲:耕耘。 1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邑有不理.者 理:条理 B. 时海寇初殄. 殄:消灭,灭绝 C. 夫懋.言行,蓄事业 懋:勉励 D. 某不佞.,顷对策于王廷也 佞:才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旧时直呼尊长的名字为大不敬,但某些情况下又不能不说,就用讳某某,表示避讳之 意。 B. 敕:指帝王的诏书。与圣旨常用的“召”“制”相比,“敕”有告诫官员不要恃宠而骄的 意思。 C. 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词语“迁进”“迁除”“迁延”等都表示升迁。 D. 辱,谦辞,表示承蒙。古人常常用谦辞表示自己的谦虚,这样的谦辞还有 “鄙”“愚”“拙”“老”等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士宽为官清廉干练,所到之处都治理得很好。他担任余姚县令时,积极建城、开田、增 加人口,政绩在江南城市中居于榜首。 B. 王士宽的夫人清河崔氏为妇顺从恭敬、为母谆谆善教。她精心养育的三个儿子均高中进士,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很荣耀。 C. 即使有人在言行、事业上不断精进,使自己堪比圣贤,也不一定就能做大官、辅佐国君教 化天下、对百姓有功绩。 D. 作者认为王士宽虽有治国之才,却因为命数不好没有机会成为君主得力的重臣,一直压抑 到去世,宏才也没能施展。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3 - (1)有明德大智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馀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有高尚品德和大智慧的人,如果没有为世所用,他的后人一定会有福泽。 (2)(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 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 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 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 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 项,这句话意为“下属邑中难以治理的门户”,因而“理”应为“治理”。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迁延”是指延后或拖延,不能表示官职升迁。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她精心养育的三个儿子均高中进士,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很荣耀”错误,原文“昆弟三 人,不十年而五登甲第,时论者荣之”,当时人们是认为兄弟三人不到十年就五次升迁这件 事儿很荣耀。 - 14 -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1)中,“者”,……的人;“当世”,被动义,为世所用;“其后”,他的后人/后 代;“馀庆”,福泽。 (2)中,“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变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王某字士宽,他的父亲叫王升,做过京兆府咸阳令和河南府伊阙令,他善写文章德行高 尚,有治国之术,应诏考对沈谋秘略科被录取做官,诗歌被收入《正声集》。 王公是伊阙的三儿子,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宝年间王公应试通过明经科中选,被选 定授以婺州义乌县尉,因清廉干练被称道。刺史韦之晋很赏识他,让他代理该州防御判官。 不久,租庸转运使元载又很欣赏他,让他担任该州司仓,专门负责运输事务。年底王公的考 核政绩很高,被皇帝授予实官。永泰年间,皇帝下诏让他担任越府户曹,管理邑中难以治理 的门户,王公领命后,所到之处都治理得很好。大历年间,本道观察使薛兼训以王公为官端 正廉洁上表奏请皇帝,皇帝下诏让他暂任余姚县令。当时海盗刚被消灭,城市被烧田地荒芜, 王公就建造房屋、打造器用、赎回流亡在外的佣工、开辟耕地,在江南各城市的政绩比较中, 王公位居榜首。他建城、开田、增户的功绩,被记载在会稽的牒文和地方官员的籍簿中。建 中初年他被授官扬州仓曹参军,一直到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因病在江都县的私宅中去世,享 年六十二岁。 - 15 - 王公的夫人清河崔氏,是凤阁舍人崔融的侄孙,郑州司户崔法昂的女儿,她为妇顺从恭 敬,为母谆谆善教,家庭内外都很尊敬她。她在贞元二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在三原县的官舍 里病逝,享年六十二岁。生有三子王播、王炎、王起,都中选进士。王播考中直言极谏科, 被授予集贤殿校书郎,后又连续升迁为监察史、殿中侍御史、三原令;王炎考中之后没有做 官;王起考中博学宏词科,被选定授官集贤殿校书郎。兄弟三人,不到十年就五次升迁,当 时人们都认为这事儿很荣耀。 唉!勤勉练习说话做事、积蓄个人成就、在实践中积累治国之道,这些在于个人努力; 而做大官、辅佐国君教化天下、对百姓有功绩,成就这些靠的是命数。有个人努力,却没有 好的命数,即使是圣贤之人,也无可奈何。王公在家以孝敬友善闻名、律己以清正廉洁闻名, 做事以干练有才闻名,(他约束自己)就像是把金玉放在危险的地方,一动就会发出声响。他 又常常以辅佐国君、救助世人作为自己的使命,有了解他的人深知,他更适合做君主的亲信 得力之人,来辅助规划治理国家。可他的才能因时而生,治国之道却因为命运得不到展示, 虽然名声被天子知晓,却并未担任要职,一直压抑到去世都没能施展他的宏才,这也是命数 啊!古人说:“有高尚品德和大智慧的人,如果没有为世所用,他的后人一定会有福泽。” 如今福泽显现在他的儿子身上了吗?要不然,他的三个儿子怎会都在德行、政事、文学上造 诣颇高。或许是上天要让王家变得昌盛繁荣,来彰显施与和回报的道理啊。我是不才之人, 曾和王炎一同考中,一起在御史台待命,曾和王播一起手持简册上朝,等我做考官的时候, 王起又在中选名单中。我有机会能和王公的三个儿子交游,又详细了解了王公的事迹抱负, 所以写作这篇文章,没有隐瞒情况,也没有虚假言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腊日①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②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③随恩泽,翠管银罂④下九霄。 【注】①腊日: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7 年)十二月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长安时。②侵陵: 亦作“侵凌”,侵犯,欺凌。③口脂面药:防口唇龟裂的油膏香药。④翠管银罂:盛“口脂 面药”的器物。 - 16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对比了今年腊日与往年在气候上的巨大差异,“尚”“全”二字透露出诗人浓浓 的喜悦之情。 B. 颔联选取了残冬早春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侵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了春天的来势汹 汹、不可阻挡。 C. 颈联和尾联表述了作者在时局稳定之后重回长安、仕途理想得以实现后的激动感恩之情。 D. 全诗情景交融,满怀对寒冬结束春日即将到来的期盼之情,体现了诗人不计个人荣辱心系 天下的高尚情操。 15. 为什么在杜甫《登高》中,我们感受到秋之悲凉,而本该是一年中最冷的“腊日”里, 我们却感受到冬之暖意,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对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两首诗都借景抒情,融情入境。写作本诗时,杜甫因为回到长安,在 朝廷担任官职(还家初散紫宸朝),并在腊日获得了皇帝的恩赐关心(口脂面药随恩泽),内 心十分温暖,因此所写景色为冻消、雪化、柳条返绿,也温暖明亮,充满希望。写作《登高》 时正值重阳,作者远离家乡和亲人,仕途失意、老病孤愁,境遇使他的内心冷寂悲伤,因此 所见景色如高天、急风、猿啸、落木、江水,也都悲凉寒冷。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不计个人荣辱”分析有误,从尾联“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能看出诗人 深感皇恩浩荡,赠予自己御寒药膏,主要是表达个人的喜悦心情,说“心系天下”也过于拔 高。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 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 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 17 - 这两首诗都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在寒冷的冬季感到暖意,其实是他心境的投射,从注 释“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长安时”中可知,此时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回到长安,“还家初 散紫宸朝”,且任职朝中,既有天下重定的喜悦,又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的可能,心情 自然愉悦;同时又受到“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皇恩,在寒冷的腊日蒙受皇 帝赐予油膏香药,怎么不让诗人内心感到温暖呢?因此,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但诗人仍旧看 到的全是乐景,“冻全消”“侵雪色”是寒冬过去的意思,“萱草”“柳条”等透露春光的 景色则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而写《登高》时正逢人生暮年,他常年居住在小船上,“漂泊西南天地间”,回乡无望,与 亲友音信断绝;此时遇到重阳佳节,而诗人“常作客”“独登台”,抒发的是远离家乡,在 外漂泊的孤独凄苦。也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伤,仕途失意,年老多 病的伤感。故而在其笔下秋景是“急风”“高天”“猿哀鸣”“孤鸟”“无边落木”等等, 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 【点睛】诗歌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 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其中应用最多的便是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中,有即景抒情(即选取眼前所见景物即兴抒情)、借景抒情(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 而有意识地选取含有那种情感的景物来抒情,如杜鹃——思归、柳树——离别等)、移情于景 (将人的情感转移到景物之上,写景物有了某种情感,通常都用了拟人手法,如本诗中“长 江悲已滞”)、融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没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但景物本身所蕴含的特点 已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如凄凉景象往往代表心情悲伤,秀美景色往往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 等) 这些手法并非泾渭分明,常会混合使用,总之,“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要注意把握景中 所含之情,才能将顺利答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 ,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乘小舟进入港口时,发现水中大石能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 是: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借饰以香草来表现诗人注重自身修养的两句是: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自然凶险的描写, 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 18 -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不同的比喻描写了琵琶弹奏出的不同乐音,其中表现力量崩 泻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有善始者实繁 (2). 能克终者盖寡 (3). 空中而多窍 (4). 与 风水相吞吐 (5). 扈江离与辟芷兮 (6). 纫秋兰以为佩 (7). 其险也若此 (8).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9). 银瓶乍破水浆迸 (10). 铁骑突出刀枪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善始、繁、克、寡、 空中、窍、扈、辟芷、纫、嗟、乍、浆、迸、鸣。 三、课外名著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7.下列关于《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控诉了浓厚封建色彩的大家庭对生命的戕害与罪 恶,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B. 觉慧是受五四影响的新青年,他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反对专制礼教与封建迷信, 不满于觉新与觉民的“作揖主义”和 “无抵抗主义”。 C. 觉慧的恋爱悲剧和觉新的婚姻悲剧,主要是因为他们追求的爱情、婚姻与封建礼教及封建 专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爱情被旧制度扼杀了。 D. 《家》在艺术结构上设置了鲜明的对立模式,一方是以专横顽固的“高老太爷”为代表的 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一方是以勇敢真诚的“觉慧”为代表的反抗封建的叛逆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 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 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B 项,“不满于觉新与觉民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解说错误,“作揖主义”和 - 19 - “无抵抗主义”都是觉新的思想,觉民具有进步新思想的新青年。 故选 B。 【点睛】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 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 情节记忆紊乱。 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 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 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 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 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 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 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 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 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 18.《红楼梦》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判词写的是___________,她玩弄 手段,借刀杀人,致使___________吞金自杀。最后自己也身败名裂,万事皆休,并将孩子托 付给___________。 【答案】 (1). 王熙凤 (2). 尤二姐 (3). 刘姥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 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 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分析可知,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其中的“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顺从最高 统治者贾母;“二令”是她在贾府可以发号施令;“三人木”的“人木”合成一个“休”字, 是指她最终要被休弃的。王熙风的娘家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被休后的她只有哭着回去, 下场更悲哀。王熙凤善于玩弄手段,得知贾琏偷偷地纳尤二姐为妾,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 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方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加上尤二姐 服下胡太医的虎狼药后小产,十分痛苦,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王熙凤最 后自己也身败名裂,万事皆休,并将孩子托付给刘姥姥。 - 20 - 【点睛】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 它写的是和人何地何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 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必须熟悉并把握故事情节。小说情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八个字以上,即“出 其不意,写其不备”。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 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抓住人物思 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 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5、感悟 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 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 感到这种情趣。他 不迎合社会心理去 ,但是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 世有知音同情。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 能“传达”。艺术好比一棵花,社会好比土壤,土壤比较肥沃,花也自然比较 。艺 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 A. 泰然自若 当然 沽名钓誉 蓊郁 B. 自得其乐 固然 沽名钓誉 茂盛 C. 自得其乐 当然 故弄玄虚 茂盛 D. 泰然自若 固然 故弄玄虚 蓊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自得其乐: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多用于紧急情况)。 根据“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可知,此处应填“自得其乐”。 当然: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 折。根据“但是他是一个热情者”可知,此处应填“固然”,引起下文的转折 - 21 - 沽名钓誉: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谋取名誉。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根据“总 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同情”可知,此处应填“沽名钓誉”。 蓊郁:形容草木茂盛。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根据“土壤比较肥沃”以及“花”可 知,此处应填“茂盛”。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 。 。 。 。文法和艺术就 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①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 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②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 ③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 ④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⑤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A. ⑤③①②④ B. ②①④⑤③ C. ⑤②③①④ D. ②④⑤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阅读语段,分析空缺处 前后的句子,关注语意上的联系,做到补写的句子与前后句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 逻辑。 根据结尾处的“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排在最后的应该是④,④句的 “讲究文法,讲究艺术”与结尾连接紧密。故排除 B、D 两项,根据句②的“文字之成为传情 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可知,后面应该衔接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句② 后面应该是句④。故排除 C 项。 故选 A。 2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其无礼于晋 B.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虽董之.以严刑 C. 臣乃.敢上璧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22 - D.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 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这也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 A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 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百姓。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C 项,第一个“乃”都是副词,才;第二个“乃”是连词,于是。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D 项,第一个和第二个“于”都是介词,在。意义用法都相同。 故选 D。 22.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非我也,岁也 ④具告以事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此世所以不传也 ⑦古之人不余欺也 ⑧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 ①/②/③⑥/④/⑤⑧/⑦ B. 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C. 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 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把握能力。常见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 句、状语后置句、定于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要做好这类题前提是会翻译, 另外就是熟悉语法特点。 ①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 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 置句。 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判 断句。 ④具告以事: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正常语序是以事具告,介词结构后置。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用“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 ⑥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判断句。 ⑦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即“不欺余”,宾语前置句。 - 23 - ⑧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 ①⑦是宾语前置句,②是定语后置句,③⑥是判断句,④是介宾结构后置,⑤⑧是被动句。 故选 C。 五、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欣赏是人们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情趣的一种行为。我们可以欣赏自然风景,也可 以欣赏人文景观……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自选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答案】范文: 生活需要欣赏 当你置身深山老林之中,耳听潺潺流水的时候,你的心中是否只有穷山恶水?当你走 在秋天的画卷中,身旁红叶美似彩霞的时候,你的眼里是否只有落叶凋零?当你与竞争中败 下阵来的对手相向而行的时候,你是否会高昂你的头,对他不屑一顾?如果是的,那么,我 要说,朋友,请你必须要学会欣赏。 欣赏是一种美丽的情绪。懂得欣赏的人,不会戚戚于景物的衰败、凄清。而应对晓风残 月、瘦水寒山,敲窗冷雨、凛冽寒风,他们一样能露出赞赏的眼光和会心的微笑。懂得欣赏 的人,不会因别人有缺点而愤愤然,他们会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认为对方是可敬可爱 的;他们不会因对手以前战败而全盘否定,他们会看到对手在另外一些领域的优势,值得自 己学习。懂得欣赏的人总是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于是,快乐和美丽会在他的心里扎下根 来。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欣赏呢? 学会欣赏应学会宽容。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样你才会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不会因心 胸狭窄而蒙蔽双眼。《三国演义》中曹操就因为嫉贤妒能,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人,以至于杀 掉杨修等人,失去一帮谋士。 懂得欣赏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中的唐僧吧?正因他人 妖颠倒是非不分,硬把一心为他铲妖除害的孙大圣赶跑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呢? 劝架的被人打,被小偷扒了钱包还请求原谅,救人英雄鲜血淋漓而围观者无动于衷。 欣赏别人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一位西班牙学曾说:“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 各有所长,也明白事成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欣赏别人不仅仅是美德, 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聪明的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提升自己,把自己投身到铸 - 24 - 就辉煌的熔炉之中,把孤傲锻炼成谦逊,把自卑冶练成自信,把挫折升华成动力,欣赏别人 不仅能给人以抚慰鞭策,而且还能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海纳百川之胸怀,同时也给自 己前进的道路奠定基础。 朋友,学会欣赏能让我们融洽关系,成就事业,赢得幸福。请开阔你的心胸,睁大你 的慧眼,带着欣赏的目光一路前行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关键词是“欣赏”。材料中首先给欣赏下了一个定义,“欣赏是人们享 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情趣的一种行为”,重心扣在了欣赏的的对象是“美好的事物”, 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呢,应该是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生活中 的每个人的美好品质,都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欣赏的眼 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所以我们从欣赏什么的角 度,从欣赏的的作用的角度,从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角度,都可以拓展思维来组织文章。 立意: 懂得欣赏,就是懂得生活 欣赏使人生处处有美景 一路欣赏,一路快乐 素材: 1.林清玄在当记者时,以前细致地报导过一个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手法,还在最后感叹道: 像这样心思如此缜密的小偷,如果干点别的,我想他必须会有所作为吧!正是这句话,使那 - 25 - 个小偷金盆洗手,他还立志要重新做人。最后,他换骨脱胎,此刻说不定还是北京的哪间羊 肉火锅城的老板呢!他写了一封信给林清玄,十分感谢他的指引。要是没有林清玄对他的欣 赏,他还会有今天的一切吗? 2.落叶飘零,总有人认为平淡无奇,满园春色总有人认为不值得欣赏,但花开花落终有人为 此伤心,好友离去,有人认为不再相遇,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角度欣赏未尝不可。 学会欣赏,便学会了享受,学会欣赏,便学会了快乐。 3.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轼有一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苏轼对佛印开玩笑说,我在打坐时 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师是一团牛粪。佛印说,我打坐时,用我的眼法眼看到你是如来本体。苏 轼回家后得意洋洋的告诉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实在输得太惨了,你难道不知道修行 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内心的投射吗?你的内心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人 家内心是如来,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来。”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描写,提出自己的论点,那就是,朋友, 请你必须要学会欣赏。接下来论述了欣赏别人的好处有哪些。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 才能学会欣赏呢?文章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学会欣赏应学会宽容;二是懂得欣赏需要 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三是欣赏别人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这样使主题更加深化。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