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9 学年秋学期高三语文月考检测 2019.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 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________的汉代工艺品,那_________的 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 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直接_____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 灵历史么? A. 美轮美奂 蜿蜒曲折 感悟 B. 琳琅满目 蜿蜒曲折 感触 C. 琳琅满目 笔走龙蛇 感触 D. 美轮美奂 笔走龙蛇 感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 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 法。本题中,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 事物很多。此处形容工艺品,应选用“琳琅满目”。蜿蜒曲折:迂回弯曲的意思。蜿蜒:蛇类 爬行的样子,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此处形容晋唐书法的特点,应选用“笔走龙蛇”。感触:作为名词意思是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 的思想情绪。这里是动词,感觉和接触的意思。感悟: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此处强调感觉和 接触,应选用“感触”。故选 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善醉,艺术需要这醉意,不光因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它引着我们“人人自远”,从凡俗中腾挪开去。 ①这样的心灵“下笔如有绳” ②我们为“常”所包围,所以我们需要醉意 ③“常”是一个被理智、欲望、习惯包裹的心灵 ④处处有束缚,点点凭心机 ⑤所以,在艺术这“花间”我们需要这“一壶酒” 的 ⑥玩的是技巧,走的是前人的熟门熟路 A. ②③④①⑥⑤ B. ②③①④⑥⑤ C. ⑤③④⑥①② D. ⑤②③⑥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第一 个空②最合适,上句说“不光因为酒”,所以下句说“常”中我们缺少“醉意”,需要“醉 意”;③接上句的“常”,①接上句“心灵”,④束缚接上句“绳”,⑤句总结上文,并连接下 句“它引着我们……”故选 B。 3.下面对联各吟咏一相关的人和事,依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甲:锦书难托钗头凤,青渡再遇蝶恋花。 乙: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丙: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丁: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季汉;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A. 李清照、王安石、苏轼、杜甫 B. 陆游、范仲淹、李白、诸葛亮 C. 柳永、王安石、高适、诸葛亮 D. 陆游、范仲淹、陈子昂、杜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 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甲,陆游有《钗头凤》《蝶恋花》词。乙,范 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丙,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杜 甫、高适在开封古吹台相遇,一同登台,饮酒赋诗,慷慨怀古。丁,羽扇纶巾,辅佐季汉, 诸葛武侯祠堂,都说的是诸葛亮。故选 B。 4.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德点亮生活 B. 携手创造光明 C. 节能人人有责 D. 科技驱散黑暗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为下面的公益广告图拟个标题,恰当的一项”,这属于图文转换题。 所给材料是一幅公益广告图,首先分析图上的内容,黑色的画幅上是一个明亮的灯泡,灯泡 上面有两个人,其中一人伸出双手搀扶另一个弯腰驼背拄着拐杖的人;然后分析漫画的主体 和主题,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应是灯泡上的两个人,这就寓意着人们善意的举动、助人的美 德照亮了生活,让生活有了光明,故应选 A 项。B 项,“携手创造光明”忽略了其中一人对另 一人的帮助,这二人并非是“携手”,而是一方帮助另一方。C 项,“节能人人有责”偏离了 公益广告图的主体,图的主体是这两个人,而并非是灯泡。D 项,“科技驱散黑暗”也是偏离 了主体,与 C 项一样都误把灯泡当成了主体。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 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 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 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 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 忽如会面,心所蓄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 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 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 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 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 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 宝也。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 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①矣。“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 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 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 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 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②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 首。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选自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有删改) 【注】①刓:磨平,被削弱。②覙缕:愿意为“详尽地查看”,这里指“纯熟地运用”。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陈:陈述 B. 心所蓄者 蓄:积存 C. 微及豚鱼 微:小 D. 尽工尽善 工:擅长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信的开头,白居易陈述了自己久未回复元九的原因以及写这封信的目的。 B. 白居易认为天、地、人皆各有其文,并将具有抒情性的《诗经》看作六经之首。 C. 信中引用“余霞散成绮”等若干诗句,意在赞美这些诗作缘情而发,用语新奇。 D. 白居易认为李白合乎“风雅比兴” 作品不多,推崇杜甫的《新安吏》等名篇。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2)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8. 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张。 的 【答案】5. D 6. C 7.(1)没过多久,我心里郁结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追想起此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 封信,希望有幸让您试着为我用心看一看。 (2)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贯穿隐密细微的事物,上下沟通而使气息顺畅, 人们忧乐相同而心意和悦。 8. 认为诗歌应感化人心,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倡导继承风雅比兴的传统,肯定对格律的遵 循。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 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 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D 项,尽工尽善,意思是,做到了尽善尽美。“善”,好,完美。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本题中,C 项,“意在赞美这些诗作缘情而发,用语新奇”错误。根据原文“‘余霞散成 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意思是, “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 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可见,不是原文赞美,而是否定和批判。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既而,没过多久;泄,发泄;足下,您;幸,希望;留意一省,用心看一看。(2)孕大 含深,包含博大精深的道理;贯微洞密,贯穿隐密细微的事物;泰,顺畅;熙,和悦。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 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求概括白居易在诗歌创作方面 的主张。做法是,通读全文,抓住表明文学主张的语句:“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概括出, 诗歌应感化人心;“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 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概括出强调诗歌的讽喻功能,倡导继承风雅 比兴的传统;“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概括出肯定对格律的遵 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你还 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明 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诗,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 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 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 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 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 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你到通州去 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象和你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 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你还在面前,竟忘记了你是在遥远的通州。 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 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所谓文,起源真是太久远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 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拿六经来说,《诗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 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 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 为实的。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 而感情一致。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 没有的。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 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 和乐。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 诗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辩明了诗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 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 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 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了。 “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 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大唐已经兴盛 两百年了,其间的诗人不可胜数。值得一提的,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 诗》十五首。还有诗中的豪杰,世人把他们并称称为“李杜”。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 凡响,普通人没办法与之相比!但是,探索其中的六义,在十首之中连一首也不具备。杜甫 的作品最多,可以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多首。至于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 又超过了李白。但是举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 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也不过三四十首。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 杜甫的呢?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 这首七律。 9. 请说明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标题《忆昔》来写的。 10. 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9. 首联回忆往事,共五陵年少,月夜听歌;颔联忆盛时光景,火树银花,乐而忘时; 颈联忆游宴之人,公子佳人,借以讽刺。 10.尾联回到现实,追昔抚今,照应文题诗句以写景作结,景中含情,意味无穷。表达了对时 局的深切忧虑和哀叹之意。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 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前三联如何扣题,解答时,首 先理解题目“忆昔”,指回忆往事。然后理解前三联的内容: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 声清丽月光满楼。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 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全诗以“昔年”领起,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尾联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 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尾联的意思是,如 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前一句回到现实,照应标题。后一句,以写 景作结,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 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则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 万物萧瑟。以景结情,有此一结句,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 凄怆。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 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 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 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 志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孟子》) (6)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诸葛亮《前出师表》) (7)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8)________________,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答案】 (1). 鹏之徙于南冥也 (2). 肇锡予以嘉名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畏途巉岩不可攀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 以咨诹善道 (7). 小人穷 斯滥矣 (8). 看似寻常最奇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 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徙、南冥、肇锡予、嘉、锱铢、畏途巉岩、辩、 咨诹善道、滥、奇崛。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食家 陆文夫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 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可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 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 我认识朱自冶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三十岁。别以为好吃的人都是胖子,不对,朱自冶那 时瘦得像根柳条枝儿似的。也许是他觉得自己太瘦,所以才时时刻刻感到没有吃够,真正胖 得不能动弹的人,倒是不敢多吃的。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 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 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却“忘记”在澡堂里。 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 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作 一点讲解。否则的话只有苏州人,或者是只有苏州的中老年人才懂,其余的人很难理解其中 的诱惑力。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 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 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 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XX 面。”跑堂伙计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 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 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 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 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 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 交要过桥,硬点!” 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 “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 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 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①那样躺着不起来,必须摸黑起身,匆匆 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 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 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 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 兴出产的紫砂壶里。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 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 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 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 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结伴远行,每人雇上一辆黄包车,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辆马车, 浩浩荡荡,马蹄声碎,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 叫花子鸡……。 (选自古吴轩出版社《美食家》一书,有删改) 【注】奥勃洛摩夫: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这一形象整 天在计划着人生,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奥勃洛摩夫被认为 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说“美食家”这一称谓“很好听”、“有点美味”,后又说“不妙了”,看似矛盾, 效果却极佳,留下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B. 小说有意交待了朱自冶猎食的每处地点的具体名称,同时还安插了跑堂的、车夫等小角色,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极有生活气息。 C. 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展示了姑苏城里特有的风味美食,人们从细节中可以捕捉特有 的风俗人情。 D. 小说最后写朱自冶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 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 13. “美食家”在朱自冶身上有哪些体现,请作简要概括。 14. 小说第四段围绕跑堂伙计的“稍许一顿”,作者花了较多笔墨给以说明,请对此说说你的 看法。 【答案】12. D 13. (1)从他对穿着的马虎敷衍可见他为专注美食而忽略其他生活细节; 从他准时去“朱鸿兴”吃头汤面可见他吃得有讲究;从他蹲茶楼与吃友探讨吃的去处可见他 已“吃”作为生活日常,乐此不疲。 14. 对“稍许一顿”的解释正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朱自冶对吃面的讲究,有铺垫作用; “稍许 一顿”正表现出这家面馆待客的热情、周到,为小说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这一描 写看似写跑堂伙计,实际指向地域文化,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 项,“在 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理解错误。小说最 后写朱自冶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表现这帮食客人生的最高理想也就在于吃,其专长和乐 趣也在于吃,以吃为业,嗜吃成精。文中没有体现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 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 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限制性。本题要求筛选概括“美食家”在朱自冶身上的体现,主 要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等日常生活来体现。抓住以下关键信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 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 却“忘记”在澡堂里”“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 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①那样躺着不起来,必须摸黑起身,匆匆盥洗, 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使陆续到齐。……会议一结束便 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据此概括即可。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 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 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 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 丰满。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铺垫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人物塑造 上,“稍许一顿”是对跑堂伙计的动作描写,“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 你吩咐做法的”,由伙计表现出这家面馆待客的热情、周到;主题上,使小说主题体现出鲜明 的地域文化特征;结构上,引出下文“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 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为下 文写朱自冶对吃的讲究做铺垫。 【点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 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讽喻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所意味的 是与它所描绘的不同的某种东西”。这和昆提连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的描述大致是吻 合的。但叔本华不赞成在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尤其是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 为“讽喻”使人离开“直观的表象而转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抽象的、非直观的、完全外在 于艺术的东西上去。”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诗歌使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是一 种抽象的符号,读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使其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转化过程中, 讽喻就可以发挥积极的功用。“在一首诗的结构中,可能有些概念和抽象的思想是不可缺少 的,尽管它们自身直接地全无直观看到的可能,这就要用一个隶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使它可 以直观地看到。”讽喻就属于这种隶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 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中介绍叔本华的上述观点时,把“比兴”翻译为“讽 喻”,他确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等值性,如二者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都呈现出某种 “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构”。于是,西方的“讽喻”借助中国的“比兴”从客方语言进入主方 语言,完成了两种语言之间符号意义的交换。 在叔本华的美学里,“讽喻”惟一合理的功用是赋予某种抽象的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 在讽喻的喻意和喻旨之间,一端是某一抽象和普遍的观念,另一端则是体现这种观念的个别 的具体的形象。西方讽喻的“双重结构”主要是由这种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构成的,所以弗莱 在《批评的剖析》中就依据这种关系来区分象征和讽喻。他指出:象征的特征是“从实际事 物的意义开始并向外部的观念和命题发展”,而讽喻则相反,它“从观念开始,然后努力去找 到一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它”。 王国维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认为在某一具体的意象背后必定寓含着某一普 遍的观念和情感。在中国古代也有批评家企图把某种物象和它的意义固定下来,构成某种物 象类型,但是这类书籍通常为诗人所不屑。在“比兴”中,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 范又是灵活多变的,如施补华便指出:“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 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 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诗都是借蝉 托兴,但所托之意却是判然不同的。而要辨别同一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则只能通 过对诗人特殊的历史语境和人生际遇的细心探求才能有所体察。王国维所理解的“比兴”,是 一种“讽喻”式的比兴,这种“比兴”是一种强化诗歌形象性的艺术手法,但是这种理解却 最终使王国维与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和价值擦肩而过。在研究中国文学的时候,“讽 喻”并不能取代“比兴”。 15. 下列对“对于诗歌,讽喻是‘很可容许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须借助读者的想象使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对此“讽喻”可发挥积极的功用。 B. 诗的结构中某些不可缺少的概念和抽象的思想,可以借“讽喻”使其直观地看到。 C. “讽喻”用个别、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可强化诗歌的形象性。 D. “讽喻”呈现出一种“双重意义的结构”,有利于诗人寄寓复杂的人生际遇之感。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叔本华不赞成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中使用“讽喻”,因为“讽喻”会影响其直观的真实性。 B. 因为“比兴”和“讽喻”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所以王国维认为此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意 义的等值性。 C. “讽喻”是从观念开始去寻找表现它的具体意象,而“象征”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去发展 其外部的观念。 D.用“讽喻”的方式来理解“比兴”,忽略了诗人写作时特殊的历史语境,难以对诗中所表现 的复杂情感作出历史性的理解。 17. 结合全文,概括“讽喻”不能取代“比兴”的原因。 【答案】15. D 16. B 17.①西方的“讽喻”用个别、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一普遍的观念和情感,形象背后的观念和 情感是固定的;②而中国诗歌中的“比兴”,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范,又是灵活多 变的,同一物象可以表达境遇不同的个体复杂的情感。③虽然两者都呈现出“文本与意义的 双重结构”,但在具体的物象与意义的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同文化的差异。用“讽喻”来取 代“比兴”,不利于我们观察、研究中国文学特有的现象。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分析概括文中句子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根据句子的上下文,抓住句子里面的关键词, 理解句子含义,并与选项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对于诗歌,讽喻是 很可容许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D 项,“有利于诗人寄寓复杂的人生际遇之感” 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讽喻”表现普遍的情感,不寄寓诗人特定人生际遇下的个人特殊的 情感。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 对。本题中,B 项,强加因果。原文“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是王国维“确信二者之间存在一 种意义的等值性”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的原因。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 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看清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 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讽喻”不能 取代“比兴”的原因。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二至四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 段,可以从中筛选出“二者都具有某种譬喻的性质,都呈现出某种‘文本与意义的双重结 构’”“在叔本华的美学里,‘讽喻’惟一合理的功用是赋予某种抽象的观念以具体可感的 形象。在讽喻的喻意和喻旨之间,一端是某一抽象和普遍的观念,另一端则是体现这种观念 的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在‘比兴’中,物象与意义的关系既存在某种规范又是灵活多变 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 此。三首诗都是借蝉托兴,但所托之意却是判然不同的。而要辨别同一物象背后所包含的复 杂的情感,则只能通过对诗人特殊的历史语境和人生际遇的细心探求才能有所体察”“王国 维所理解的‘比兴’,是一种‘讽喻’式的比兴,这种‘比兴’是一种强化诗歌形象性的艺术 手法,但是这种理解却最终使王国维与中国诗歌中一些重要的传统和价值擦肩而过。在研究 中国文学的时候,‘讽喻’并不能取代‘比兴’”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讽喻”不能 取代“比兴”的原因。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 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 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 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 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 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 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 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 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虽然看起来神秘莫测、难以触及,但它其实也有着坚实的生理基础。神经科学的教科 书是这样说的:两个相邻的脑细胞通过连结的突触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时,记忆就形成了。 当大脑再次回忆时,这些连接就会被重新激活,并得到加强。一个多世纪以来,认为记忆存 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点,不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新 研究很可能会颠覆这一看法。 新的研究认为,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 如果这个结论正确,将会给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带来重大突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 表现就是患者会不断遭受痛苦回忆带来的侵扰。 十多年前,科学家开始研究用一种叫做普萘洛尔的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普萘洛尔可以 阻碍一些蛋白的合成,而这些蛋白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因此这种药被认为可以阻止 新记忆形成。可惜,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不能解决问题——除非痛苦的事件发生后立即服用该 药物,否则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 近来,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有研究表明,当人回想一段回忆时,被重 新激活的连接不仅增强了,而且会暂时变得更容易改变——这个过程叫“记忆重固化”。在此 时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治疗手段,如电刺激或使用其他药物)可以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 清除相关的突触。这种减少重固化的机制,吸引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生物学 家戴维·格兰茨曼的注意,他开始用海兔(一种像鼻涕虫的软体动物,是神经科学研究中常 用的动物)来开展研究。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关于该事件的记 忆,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突触。然后,再将海兔的神经元转移到培养皿中,并用化学方法触 发这段记忆,紧接着施用普萘洛尔。 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些细胞的 记忆后,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格兰茨曼说:“记忆完全恢复了,所以我猜测, 记忆并非完全存储于突触中。” 如果记忆不是存储于突触中,那又被存在哪了呢? 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 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 码在细胞的 DNA 中,这些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格兰茨曼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都倾向 于后一种解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埃里克·R·坎德尔因对记忆的研究,获得了 2000 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新的研究,他谨慎地注意到,实验结果是在施加药物后 48 小时之内 获得的,而在这段时间内,记忆的固化过程并不稳定。 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新研究确实表明,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 苦记忆。格兰茨曼说:“如果你两年前问我,用药物能否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我很可能会 回答可以,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过,他补充道,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新发 现,应该有助于治疗另一种与记忆有关的疾病——阿尔茨海默病。 (摘编自《大脑把记忆存在哪》,《环球科学》2016 年 09 月 26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触是两个相邻的脑细胞的连结部分。认为记忆存储于突触,一直是神经科学界的主流观 点。 B. 普萘洛尔被认为可以阻止新记忆形成,是因为它可以阻碍一些对于形成长期记忆必不可少 的蛋白的合成。 C. 减少记忆重固化就是使用普萘洛尔或其他手段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的突触。 D. 突触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这证明了记忆并非存储于突触 中。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痛苦的事件发生后未立即服用普萘洛尔,人依然会有不愉快的回忆,应该是由“记忆重固 化”造成的,因为当人回忆时,被重新激活的连接增强了。 B. 电刺激可以使动物形成记忆,在大脑中形成新突触,从而阻止记忆的重固化,并清除相关 的突触。 C. 格兰茨曼认为药物治疗很可能无法驱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痛苦记忆,而治疗阿尔茨海 默病有新希望的主要依据都是记忆可能存储于细胞内部这一推断。 D. 科学家格兰茨曼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说“我猜测”以及坎德尔对于新的研究“谨慎地注意 到”,都体现了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审慎态度。 20.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这一结论的依据 和研究步骤。 【答案】18. D 19. B 20. 依据: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步骤:(1)刺激海兔形成记 忆后触发这段记忆,并用药物等手段清除相关记忆的突触;(2)再次触发脑细胞记忆回复后, 检查神经元依据两种可能做出结论猜测。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本题 D 项,“但细 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表述错误,原文是说“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了 记忆的痕迹”,表明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能作为绝对的证据得出结论。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 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B 项错误,“从而” 前后的逻辑关系在原文无依据,原文说“他和同事先对海兔施以轻微的电刺激,使海兔形成 关于该事件的记忆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首先要审题,题干是“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研究人员推断‘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 内’这一结论的依据和研究步骤。”,要抓住题干中“结论依据”“研究步骤”关键信息。然 后需找到题干中的结论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即“记忆很可能被存储在了脑细胞内”,最后 需定位这个结论在文中的相关科学研究过程和描述概括性性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结合相关 语句,如“和早前的研究一样,普萘洛尔清除了这段记忆相关的突触。但是,当再次触发这 些细胞的记忆后,这段记忆在 48 小时之内完全恢复了。……科学家仔细检查神经元后发现, 虽然突触已被清除,但细胞内部的分子和化学变化却保留了下来。可能是这些永久变化留下 了记忆的痕迹。另一种可能是,记忆通过表观遗传修饰编码在细胞的 DNA 中……”,可归纳依 据是清除相关的突触后,触发相关细胞,记忆还能恢复。研究步骤则从其中的研究过程按照 先后顺序概括出来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哪里去,它都会跟 着你一生一世。”这句话现在还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 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答案】眼界与见识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只有打开眼前促狭的窗户,你才能欣赏远处的美景;只有跃出 阴暗的井底,你才能拥抱广阔的蓝天;只有踮起脚尖,你才能收获人间的四月天。只有提高 眼界,才能如鸢直冲高空,才能如鱼跃于深渊。 眼界是见识的多少、胸怀的大小、志向的高低。 提高眼界需要拒绝平庸,心怀大志。曾记否,2000 年前,陈涉仰天长叹:“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他不愿以氓隶之民为伍,他敢于向九五之尊挑衅。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 长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领兵数万,直逼咸阳,何等气概,壮哉。曾记否,曹操当 年登临高山,直临沧海,睥睨苍生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 何等壮志凌云。曾记否,周恩来曾扪心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又是何等的气魄, 令人自惭形秽。正是因为他们胸怀丘壑,心有天下,拒绝平庸,眼界开阔,才使得他们短暂 的生命重如泰山,才使得他们成为历史滚滚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提高眼界需要执著梦想、勇于追求。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寻梦 旅途是 对心性的磨炼、是对理想的追逐,也是对眼界的提高。热血青年骑行西藏,去寻求一方心灵 的净土。一路上也许有苦有泪,但也得到了旅途的收获、心灵的救赎、眼界的提高。北漂青 年独自到京城闯荡,蜗居于几平方米的平房中,流连于皇城根下。也许你会问:值得吗?但 他们会回答你:我努力过,我收获了,我不后悔。是的,也许在这追梦的路上,我们不一定 能收获梦想,但至少我们开阔了眼界。 提高眼界需加大积累,身体力行。王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试问如果没 有过硬的积累、学识的积淀,我们的目光又怎能长远、眼界又怎能开阔呢?然而光有积累不 行,陆游曾教导儿子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 否则只能落得赵括纸上谈兵的下场。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 一部分。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让我们拒绝平庸,踮起脚尖, 立下凌云之志,铸就开阔的视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我们冲破枷 锁,踏遍荆棘,执著梦想,在寻梦中扩充视野,在实践中提高眼界。 眼界——让我们划开那一道限制的“界限”,用你的眼睛去探寻更为广阔的蓝天。 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有两句话组成。海明威的话“年轻时到过巴黎”“它都会跟 着你一生一世”,生活流行语“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你身体和思想的一部分” 都强调的是,人在年轻时的经历、眼界与见识,将会影响人的一生。据此,考生可以着重分 析“经历、眼界与见识”的重要性,强调人在年轻时 应该多见、多读、多出去走一走,积累 经验,增长见识,提高眼界。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 世界的境界。 参考立意:1、眼界决定高度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就是 你的见识 4、眼界和见识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参考素材: 1、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见世面的重要性。如果说,读万卷书是提 升思想认识的深度,那行万里路就是开阔你视野的广度。对此,我深感认同。读万卷书不如 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因为见过世面,人就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 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他们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而是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他们会知道,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非常努力,就可以有机会 成功。带他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将在他们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永生留存。 2、作家龙应台也曾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 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 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3、自古文人士大夫犹爱登高作赋。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明代徐文长叹 日:“八百里山河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登高而观,眼界开阔,方能遍 览山河美景,激发胸中恣意的豪迈之情,留下一句句千古绝唱,令人叹服。尝孔子登东山而 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开阔的眼界能让人对事物拥有更全面的理解,蕴育更博大的胸怀。 今人做学问也应学习古人登高作赋之豪情,用更开阔的眼界以求得学问的全境,从而达到更 高远的境界。沈括一部《梦溪笔谈》,天文、地理、算术、医药包罗万象,且叙述精当见解独 到,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又如马克思不仅在政治和哲学上有杰出贡献,在数学上 也颇有建树。眼界宽广了,オ能博古通今,融会贯通,博而更专。真正的大师大抵如是。 结构示例:“眼界与见识”,文体:议论文。开篇以排比段引入,引出观点:只有提高眼界, 才能如鸢直冲高空,才能如鱼跃于深渊。正文部分主要论述如何提高眼界,采用并列结构, 设置三个分论点:提高眼界需要拒绝平庸,心怀大志;提高眼界需要执著梦想、勇于追求; 提高眼界需加大积累,身体力行。结尾呼吁打开眼界,去探寻更为广阔的蓝天。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 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 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 进行适当的筛选。 附加题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然其间自有优劣: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故虽澜翻不穷,而 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且坡使 事处,随其意之所之,自有书卷供其驱驾,故无捃摭痕迹。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 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 反为所掩。 (节选自赵翼《瓯北诗话》) 22. 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限六处)。 山 谷 则 书 卷 比 坡 更 多数 倍 几 于 无 一 字 无 来 历 然 专 以 选 材 庀 料 为 主 宁 不 工 而 不 肯 不 典 宁 不 切 而 不 肯 不 奥 故 往 往 意 为 词 累 而 性 情 反 为 所 掩。 23. “山谷”指,为宋代诗派之首。 24. 作者认为苏优于黄,具体表现在哪两点? 【答案】22. 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 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 23. 黄庭坚(黄鲁直) 江西 24. 作诗信笔从容,使事不落痕迹。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解答此题,首 先要理解划线句意:而黄山谷引用的典故比苏东坡要多数倍,几乎没有一字无来历,这样专 以选材备料为主,宁可不精工也不肯没有典据,宁可不贴切也不肯不深奥,所以常常意思为 言辞所累,而思想感情反而被掩盖。在基本硫通文言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材料中的观点句; 其次留意文本中的提示性词句,如“然”“而”表转折,“故”表总结,应在其前面断开;“宁 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不肯不奥”是对称结构,之间应该断开。最后的断句为:山谷 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于无一字无来历/然专以选材庀料为主/宁不工而不肯不典/宁不切而 不肯不奥/故往往意为词累/而性情反为所掩。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 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 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山谷”指,为宋代诗派之首。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作者认为苏优于黄, 从以下句子中筛选概括:“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 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作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意思是:苏东坡按客观事 物的本来面貌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随手写来,毫无拘束,所以虽然作品气势奔放跌宕, 变化多端,却看不到有拘道做作的地方;黄山谷则专门以不同于常调而峭劲有力来避免陷于 流俗,不肯创作出一句寻常之语,因而没有悠闲舒缓地在水中自由游动的趣味。“且坡使事 处,随其意之所之,自有书卷供其驱驾,故无捃摭痕迹”意思是:并且苏东坡在诗中引用典 故,随着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有书巻供其取用,所以没有一点摘取抄录的痕迹。据此 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 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 【 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 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北宋诗首推苏轼和黄庭坚两家,但是他们之间自然有优劣之分。苏东坡按客观事物的本 来面貌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随手写来,毫无拘束,所以虽然作品气势奔放跌宕,变化多 端,却看不到有拘道做作的地方;黄山谷则专门以不同于常调而峭劲有力来避免陷于流俗, 不肯创作出一句寻常之语,因而没有悠闲舒缓地在水中自由游动的趣味。并且苏东坡在诗中 引用典故,随着心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自有书巻供其取用,所以没有一点摘取抄录的痕迹。 而黄山谷引用的典故比苏东坡要多数倍,几乎没有一字无来历,这样专以选材备料为主,宁 可不精工也不肯没有典据,宁可不贴切也不肯不深奥,所以常常意思为言辞所累,而思想感 情反而被掩盖。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当哈姆雷特回到王城时,从英国回来的雷欧提斯正在为不幸夭亡的妹妹奥菲利亚举行葬礼。 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和所有重要的朝臣都到了。 B. 《家》描写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高老太爷专制且顽固;觉新厚道而软弱;觉慧血气方 刚,敢爱敢恨;鸣凤心灵纯洁,性情刚烈。 C.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将狂人恐惧、多疑等“迫害妄想型”的精神病特征描写得鲜明突 出,通过这样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D. 棒球明星狄马吉奥是《老人与海》中未出场的人物,但他鼓舞了老人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 击退鲨鱼,展现硬汉精神。 E. 欧也妮曾将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后又将母亲遗产给了父亲。她渴望亲情,但父亲对 她极其冷漠;她渴望爱情,但查理的归来并没使欧也妮重获幸福。 【答案】A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 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A 项,雷欧提斯是从法国回来;C 项, 《狂人日记》是小说,不是纪实类的作品。故选 AC。 26.简答题。 (1)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一贯穿全文的人物,他与贾府的直接联系体现在哪些重要事件上? 请简述。 (2)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经鲁肃引见,得见孙权。他是如何智激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的? 【答案】(1)①借林黛玉的家庭教师身份攀附贾家,官复原职;②徇情枉法,包庇贾家亲戚薛 蟠;③抄没石呆子的古扇,讨好贾赦。 (2)故意夸大曹操兵力数量;劝孙权充分估量自己力量,如不能与操抗衡,不如早降;强调刘 备是英才盖世,守义不辱,不能屈处人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概述故事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 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尤其要注重细节,注意字数要求。名著阅读考查, 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 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本题考查《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相关人物和情节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贾雨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他 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 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 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后来包庇贾家亲戚薛蟠,贾赦想买石呆 子家的古扇,石呆子不肯,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问罪,把扇子抄了来, 送给贾赦。贾雨村与贾府的直接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件事。 (2)诸葛亮智激刘备和孙权 情节,主要从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层面,运用捭阖之术,巧 施激将法:夸大曹操实力,震慑孙刘;劝孙权用激将法,故意激怒孙权,使得他放弃与曹操 联合的念头;渲染刘备的英雄形象,激发他的自尊心。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探讨文学美的发现和发展史,就要观察产生美学观念的原因。作者的特殊的心理因素会 产生特殊的美学观念,进而创造特殊形态的美。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 例如杨震碑跋说“褚登善书如美女簪花”,元遗山《论诗绝句》说秦少游诗是“女郎诗”,虽 然都用女郎之美来形容艺术之美,褒贬却不一样。另外,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 感标准必有不同,表现在文学里,即成为每个时代或社会的美学特征。像南北朝期间,北朝 乐府与南朝歌谣,就具体显示了不同社会的美感形态。美的问题,最初皆与哲学相混。时至 的 今日,哲学美学仍然是美学研究的中坚,因此美学必然受哲人意见的引导。这是我们探究美 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时,很容易疏忽的一点。 熟悉中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香草美人”是我国传统的譬喻方式,知识分子不得意时, 往往自托为美女。其源则出于《楚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么,什么才算 是美呢?《说文解字》:“美与善同义。”《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庄子·知 北游》:“德将为汝美。”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春秋战国以来一般对美的看法。所以才用美 女来譬况君子。苏东坡《赤壁赋》也说:“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今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学作 品中大量以美女喻人的情况,却怀疑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妾妇心态”,实 在是因不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所致。 反观西方,一方面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问题,殷殷致意; 一方面又认为美不是善,而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颤动,即使达到和谐,也是起自差异的矛盾 统一。不同的美学观念,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而美感观念的产生,又来自哲人思想的引 导或感应,不是十分明显吗? (选自龚鹏程《文学散步》,有删改) 27. 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8. 中西方对于美的认识有何不同? 29. 依据文意,概括作者对“香草美人”的认识。 【答案】27. 作者心理,时代趣味,社会制度,哲人的引导。 28. 中国认为美善合一;西方认为美不是善,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 29.“香草美人”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美人是指德善之人;把“美女喻人”疑为“妾妇心 态”,是对“香草美人”的误解。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答题步骤:泛读—— 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 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 即材料第一段,可从此段中筛选出关键语句,如“作者的特殊的心理因素会产生特殊的美学 观念”“许多美学观念,本是时代趣味的演绎或呈现”“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人,其美 感标准必有不同,表现在文学里,即成为每个时代或社会的美学特征”“美学必然受哲人意 见的引导”等,由此可提取出答案要点。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 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 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要 求找准答题区间,应是二、三两段。第二段中,中国文学对美的一般看法是美与善有关,而 在第三段中,西方“对美存在于比例、对称、体积等问题,殷殷致意”,认为“美不是善,而 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下的颤动,即使达到和谐,也是起自差异的矛盾统一”。筛选出这些重要信 息后再加以整合即可。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 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要善于筛选重要语句,提取要点。提到“香草美人” 的是第二段,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如“香草美人”是我国传统的譬喻方式”“美与善同义”“如 今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中大量以美女喻人的情况,却怀疑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是否有“妾妇心态”,实在是由不了解他们对美的看法所致”等,然后从不同角度整合答案即 可。 【点睛】文意概括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 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 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 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