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寒假远程授课考试(四)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寒假远程授课考试(四)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0届高三年级寒假考试语文试题(四)‎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②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③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④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⑤‎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但道德的强心剂,并不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20 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当然,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己特有的韵律。‎ ‎(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 B. 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 C.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 20 世纪初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 D. 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精神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B. 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条理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 C. 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基础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 D. 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待,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 B. 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当然,儒家这个复合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C. 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D.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 ‎ ‎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 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 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6. 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名 医 袁炳发 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 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苇子沟。‎ 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数的殷实人家了。‎ 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为他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祖父的教导下,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解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对待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 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试一试。‎ 梅子涵一边细听病人的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梅春鹤。待药配好后,‎ 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剂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 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逸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 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事,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 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配了一剂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 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 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 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死地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交代“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B.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医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 C.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 D.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梅子涵的医术高超,不负“神医”盛名。‎ ‎8.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6分)‎ ‎9.小说以“想不到救人于死地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种可悲结局的原因。(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荣,字孟仁,其先西域人。元时入中国,家闽县。舅萨琦,官翰林,从入都,以能书授中书舍人。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拥上皇【注】至大同,知府霍瑄谒见,恸哭而返。也先遂犯京师,奉上皇登土城,邀大臣出迓。荣慨然请行。大学士高谷拊其背曰:“子,忠义人也。”解所佩犀带赠之,即擢大理右少卿,充鸿胪卿。偕右通政王复出城朝见,进羊酒诸物。也先以非大臣,遣之还,而邀于谦、石亨、王直、胡濙出。景帝不遣。改荣太常少卿,仍供事内阁。景泰元年七月擢工部右侍郎,偕杨善等往。敕书无奉迎语,善口辩,荣左右之,竟奉上皇归。进左侍郎。行人王晏请开沁河通漕运,再下廷议,言不便,遣荣往勘。还,亦言不便。寻奉敕会山东、河南三司相度河道。众以荣不由科目,慢之。荣怒,多所挞辱,又自摄衣探水深浅。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法司言,荣虽失大体,终为急于国事,鬻米从人所为。‎ 诸臣侮大臣,抗敕旨,宜逮治,希琏、琛亦宜罪。帝令按臣责取诸臣供状,宥之。天顺元年,进尚书。曹钦反,荣策马大呼于市曰:“曹贼作逆,壮士同我讨罪。”果有至者,即率之往。贼平,英宗与李贤言,叹荣忠,命兼大理寺卿,食其俸。七年,以疾罢。成化十一年卒。赐恤如制。‎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注】上皇:明英宗朱祁镇,是明代宗(景帝)朱祁钰的异母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 B.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 C.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 D.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杖伤县官/鬻廪米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佥都御史徐有贞核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汉民族文化重要的发源地。 B.内阁,明清时指朝廷的政务机构,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力,按照皇帝旨意办理各项事务。 C.元年,特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景泰元年,指明代宗朱祁钰代替明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后的第一年。 D.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荣勇敢忠义。也先挟持上皇进犯京城并邀约大臣相见时,他毅然请求前去,也先因他忠义把他放了回来。 B.赵荣仕途顺利。赵荣因能书写而进入仕途,后来不断得到升迁,虽然曾被人向朝廷检举,但得到了皇帝赦免。 C.赵荣内心要强。朝廷派他去测量河道,众人因他不是科考出身而轻视他,他便亲自下到河里探测水的深浅。 D.赵荣一心为国。赵荣做尚书时,曹钦谋反,赵荣于是骑马到街上号召壮士讨伐,最终带领一些人平定了叛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敕书无奉迎语,善口辩,荣左右之,竟奉上皇归。 ‎ ‎ (2)法司言,荣虽失大体,终为急于国事,鬻米从人所为。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作者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B. 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C. 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D. 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15. 整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的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的原因。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反复论证了苦难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并深切指出: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价值正在于以“礼”正国,以励率民,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________。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与其说它是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不如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句话,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国情怀。( )人民共和国70年基业上,镌刻着无数为家为国奋斗不已的名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模人物褒奖工作,在全社会汇聚起________、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到________的改革先锋,从勇攀科学高峰的登攀者,到创业浪潮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每个人都能向英模人物学习,就能汇聚起闯关夺隘、滚石上山的磅礴之力。‎ 乔木亭亭倚盖苍,________自担当。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以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为契机,让拼搏奋斗、报效祖国涌动在普通人内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因为亿万追梦人英雄般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前仆后继 见贤思齐 一壶中流 凄风苦雨 B. 前赴后继 从善如流 一壶中流 栉风沐雨 C. 前赴后继 见贤思齐 击水中流 栉风沐雨 D. 前仆后继 从善如流 击水中流 凄风苦雨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与其说它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不如说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B.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而言,不仅是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的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而且还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C.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不只是它高度肯定了获奖者本人的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D. 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既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 B.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大国”同“小家”同声相应。 C.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 D. 家国大义历来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大国”同“小家”同声相应。‎ ‎20. 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稿启事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华表散文奖”创刊于1978年,是《中国散文》编辑部鼎力打造的散文大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散文奖项之一,旨在奖掖上一年度在全国散文创作中成绩突出、具有影响力的散文家。“华表散文奖”以“颁发一个奖项、出版一本散文集、召开一次研讨会”的“三一”方式,在奖项繁多的中国文坛独占鳌头,获得了广泛赞誉。2019年“华表散文奖”将继续采取“公开征稿、自荐参评、严格评审”的方式评奖,真诚欢迎广大散文创作者惠赠稿件。‎ ‎21. 根据下面文字,编写设计理想住宅的流程图,要求每个空不超过5个字。(6分)‎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设计的理想住宅,应具有以下特征: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①②③④⑤⑥‎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日,一网友发布了一条千字长微博,表示自己和妈妈在某超市目睹了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熟食、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痛斥浪费;有人表示理解,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也有人说,尽量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 ‎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模拟试题卷(四)参考答案 ‎1. C(A.张冠李戴,普遍迷茫的是民众,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不切实际的运动的发起者。B.曲解文意,原文认为后者是最大的挑战。D.或然成必然,原文有“也许是”的表述。)‎ ‎2. B(第二段的论述顺序是先谈历史与现实问题,后谈重要性和方法。)‎ ‎3. C(A.意义体系的重建是当下面临的挑战,尚未完成,不能说成已然。不能用“扬弃了、满足了、耦合了”。B.曲解文意,“基础”不等同于“元素”。D.过于绝对,用“无法”否定了儒家自我有另辟出路的可能,与文意不符。)‎ ‎4. D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说法错误,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故选D。)‎ ‎5. C (“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C。) ‎ ‎6. (1)材料三侧重讲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面临的问题。材料四侧重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1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校园文化方面: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3教师方面: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4资源方面: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7.答案 B “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过于绝对。梅子涵成为名医的因素有很多,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等,祖父的悉心教导并非决定因素。‎ ‎8答案 ①情节上: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②人物上: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慑于师父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父用药,以致延误了师父的病,导致了悲剧的发生。③主题上:最后由年轻医生点明故事的主题,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般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9.答案 ①医术传承断档:梅子涵药方不外传,亲自配药,没有及时找到医术传承人。②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徒弟,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③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两个徒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开出药方后却不敢轻易下药,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④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解析 可将本题理解为因果探究题,即探究名医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可以找到名医的遗憾之处、可悲之处,即答案所在。‎ ‎ ‎ ‎ ‎ ‎ ‎ ‎ ‎ ‎ ‎ ‎ ‎ ‎ ‎ ‎ ‎ ‎10.B【解析】本题四个选项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处,“荣单马驰走惊骇军民”,“荣”‎ 是赵荣,作主语,“惊骇军民”是“单马驰走”的结果,所以应在“走”后断开。第二处,“亦以闻章下治河”,“亦以闻”的主语是薛希琏和张琛,意思是“也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章”是“奏章”的意思,作主语,所以“闻”后应断开。‎ ‎11.C “特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错,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也称元年。‎ ‎12.A 原文“也先以非大臣,遣之还”的意思是“也先因为他们不是重臣,让他们回去”,所以,“也先因他忠义把他放了回来”错误。‎ ‎13(1)敕书中没有逢迎的言语,杨善舌战辩解,赵荣从旁帮助他,最终迎奉上皇回来。‎ ‎(2)司法官说,赵荣虽做事不合原则,(但)终究是因为为国家的事情而着急,(且)卖官粮是(他的)随从做的事。‎ ‎【解析】(1)关键词:口辩:争辩、辩解。左右:帮助、辅佐。竟:最终。(2)关键词:鬻:卖。从人:随从、仆人。判断句式。‎ ‎14. A “借代”错,是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15. 主要手法: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表达情感1作者借四散惊飞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2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7. C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奋勇向前,后面的人紧跟上去。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前仆后继:形容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后常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前进。前者侧重奋勇,后者侧重壮烈和牺牲。文段语境强调“珍惜并奖励英雄”“召唤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选择“前赴后继”更恰当。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文段语境强调“崇尚英雄、争做先锋”,选择“见贤思齐”更恰当。一壶中流: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击水中流: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修饰“改革先锋”,应该选择“击水中流”。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栉风沐雨:意思是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段语境强调“担当”“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应该选择“栉风沐雨”。故选C。) ‎ 18. D (A项,“对于……而言”介词使主语缺失;不合逻辑,语义欠佳,“与其说……不如说”为选择关系关联词,此语境应使用表示并列关系或者递进关系的关联词。B项,“对于……而言”介词使主语缺失;主谓搭配不当,“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与“高度肯定了”搭配不当,可改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的高度肯定”。C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只是……而是”可改为“不只是……而且是”:关联词与主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它”应该位于第一个关联词“不只是”之前:主谓搭配不当,“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与“高度肯定了”搭配不当,可改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对……的高度肯定”。故选D。) ‎ 19. C (首先,前后语境强调的是“家国情怀”“为家为国”,语序上“家”应在“国”之前,排除B、D,其次,从句子内部逻辑看,先阐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的态度立场,再分析“小家”“大国”的关系,更恰当。而且“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均在阐述“小家”与“大国”的关系,紧密相连更好。故选C。)‎ ‎20【答案】①“创刊”改为“设立”;②“鼎力”改为“全力”“着力”;③“奖掖”改为“奖励”;④“独占鳌头”改为“独树一帜”;⑤“惠赠稿件”改为“踊跃投稿”。‎ ‎21.①设计理念;②住宅特征;③环境良好(生态和谐);④空间舒适;⑤生活节能;⑥理想住宅 ‎【评分标准】6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2、范文 ‎ 珍爱粮食,杜绝浪费 亲爱的广大食品经营者:‎ 你们好!‎ 今日在网络上看见一篇长文,该网友表示目睹了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的场面。对此,我深感痛心,想与您们分享一下我的拙见。‎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爱粮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在我看来,作为食品经营者的你们应该改善管理体制,既要保证食品安全,又要杜绝浪费。‎ 念食物之来之不易,扬中华之优良传统,坚决杜绝浪费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犹记得几十年前,中国的老百姓吃不饱,或者根本就没有粮食吃的情景,也记得爷爷奶奶们在收获庄稼时的笑逐颜开的样子。对经历过饥荒的人们来说,粮食就显得尊贵而神圣。而在当今这个温饱早已不是问题的现实社会,人们浪费粮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家超市将临期食品全部丢弃,这实在是不应该啊。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失很大,还对不起我们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他带领团队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付出了多少艰辛。但如今,收获到手的粮食经过层层加工编程的食品,却被白白地大量浪费,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让“光盘行动”的精神贯彻到底,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守住食品安全之底线,弘扬诚信经营之美德,拒绝销售过期之食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忘不了。某奶粉公司王奶粉了添加有害物质,影响了很多宝宝的健康成长;忘不了,某超市卖过期产品致使消费者身体不适;忘不了,某小吃店以地沟油为料,却假称是文化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讲,网上曝光的这家超市的做法仍有其良心的一面,他们没有将临期食品卖给消费者。‎ 所以,莫要触碰诚信经营的红线,莫要触摸食品安全的高压线的最好做法是优化企业的管理体系,出台应对食品安全的解决方案,还需人们共同努力。‎ 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超市被曝光的这种场景,我们不也应该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再发生吗?在我看来,食品经营可以采用价格调整的手段。距离保质期还远的食品的价格可以稍贵一些,快过期的食品可以低价销售,这样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热情,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让消费者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实在是双赢啊。‎ 三千年史载,不外乎金戈铁马帝王家;九万里悟道,方知珍惜粮食是不变的美德。杜绝浪费,珍惜粮食,优化管理,阔步发展,祝广大食品经营者们事业有成、‎ 此致 敬礼 李华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广大食品经营者写一封公开信(落款统称“李华”),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并要求考生提出建议。这就要求考生要先理解材料的内涵和主旨,把握材料的重心所在,再联系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立意作文。‎ 具体过程:此题涉及社会热点事件,所针对的事件是“超市大规模丢弃临期食品”。主要是对浪费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之间的辩证思考,注意抓住几个关键词:“大规模”,不是少量;“临期”,不是过期。由此可做一些关联拓展。材料提供了“网友热议”的几个角度。不妨就地取材,将这些观点中的某一个作为文章的主要观点,但不宜将观点割裂独立,或者过于偏激绝对;更好的角度是综合几个方面理性辩证来写,比如:为企业保障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点赞,但也反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虽然此举未免有些浪费,但肯定超市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做法。事实上,节约粮食与食品安全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可以兼顾。总之,写作时要不失偏颇,既要让广大食品经营者牢固树立珍爱粮食的意识,又要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写作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任务要求,即公开信的格式。‎ ‎【立意】1、珍爱粮食,坚决杜绝浪费 ‎2、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是企业绝不销售过期食品 ‎3、经营者要在管理上下工夫,要避免浪费食品 ‎4、节约粮食与食品安全要两者兼顾 ‎【素材】1、“锄和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 ‎2、从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做起,不倒剩菜剩饭,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生活的地球,可供生产粮食的耕地并不多,而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被不断地蚕食。就全世界而言,粮食并不富裕。3、每年都有好几亿人口因贫穷或自然灾害或战乱经受着饥饿。可以这么说:珍惜粮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朱柏庐的《朱子家训》)‎ ‎5、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表示,企业绝对不能销售过期食品,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底线。但法律和专业上都没有说过“过保质期的食品是不能吃的”。要根本解决临保食品浪费的问题,关键在于厘清“不能卖”与“不能吃”之间的界限。除了保质期以外,能不能给商品再制定一个保存期?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难点,企业选择规避风险作销毁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6、从源头保证效率和品质,基地可以直采全程冷链运输。根据门店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保证日日新鲜,严控订货量尽量接近实际购买量。保证商品在无变质无食安问题的情况下对部分商品打折处理。像富含蛋白质等容易变质,但外表看不出实质的商品一律销毁,防止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珍爱粮食,杜绝浪费”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珍爱粮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证如何珍惜粮食。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另外,该题要求写书信格式,首先要求格式正确,但最好能拟个标题,可直接是“致食品经营者的一封信”,或者以此为副标题,主标题另拟。‎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 ‎ 参考译文:‎ 赵荣,字孟仁,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元朝时他家来到中原,住在闽县。他的舅舅萨琦,做了翰林,赵荣跟随他来到京城,因为能书写而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挟持上皇到大同,知府霍瑄拜见,大哭着回来。也先于是侵犯京城,挟持上皇登上土城,邀约大臣出来拜见。赵荣慷慨请求前去。大学士高谷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是一个忠义之人。”解下所佩戴的犀牛皮腰带赠送给赵荣,朝廷立即提拔赵荣为大理右少卿,让他担任鸿胪卿。赵荣和右通政王复一起出城朝见,进献羊酒等物。也先因为他们不是重臣,让他们回去,而邀约于谦、石亨、王直、胡濙出来。景帝不派遣他们。改封赵荣为太常少卿,仍在内阁供职。景泰元年七月赵荣被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和杨善等人前往。敕书中没有逢迎的言语,杨善舌战辩解,赵荣从旁帮助他,最终迎奉上皇回来。‎ 赵荣晋升为左侍郎。行人王晏奏请开沁河通漕运,这件事被两次下交朝廷商议,众人说不利,朝廷派遣赵荣前去勘察。赵荣回来也说不利。不久赵荣奉敕令会同山东、河南三司测量沁河河道。众人因为赵荣不是通过科考出仕的,很怠慢他。赵荣发怒,责打辱骂了许多人,又提起衣服自己试探河水深浅。三司各自上奏章称赵荣单独骑马奔走,使军民惊慌害怕,用棍棒打伤县官,卖公家的粮食获取大量钱财。巡抚、按察使薛希琏、张琛也把这件事上报朝廷。奏章下到治理沁河的佥都御史徐有贞那里,徐有贞核实后上奏。司法官说,赵荣虽做事不合原则,(但)终究是因为为国家的事情而着急,(且)卖官粮是(他的)随从做的事。诸臣轻慢大臣,违抗敕旨,应该逮捕惩治,薛希琏、张琛也应治罪。皇帝命令按察大臣索取各大臣的供状,赦免了他。天顺元年,赵荣晋升为尚书。曹钦谋反,赵荣骑马在市中大喊:“姓曹的贼人谋逆,壮士和我一起讨伐他的罪责。”果然有跟来的,就率领他们前往。叛贼被平定,英宗和李贤交谈,赞叹赵荣的忠心,命赵荣兼任大理寺卿,享用相应的俸禄。七年,赵荣因病免职。成化十一年去世。按制度赏赐抚恤。‎ ‎ ‎ 诗歌赏析:‎ 白话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