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练含解析

专题 12: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思想情感 【基础训练】 1、(17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 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 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 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 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 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A 项,“萧瑟凄凉”不符,D 项,“千村杵” 是作者想象。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 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 越显苍老。 点睛: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 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17 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曹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 879 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 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手法。B 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应是以“樵苏”之乐 亦不可复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E 项,“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的理 解和赏析不正确,诗句直截了当,掷地有声,并非“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 (2)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 以欣赏。 【答案】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 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 “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 的现实本质。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 情。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 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点睛:考查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 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 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 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3、(17 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鲜于子骏、 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 送给子骏等三人。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春雨,当时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最后两句用“玉冰壶”意象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格,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答案】AE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 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 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 【解析】本题答题关键词“情感”“全诗”。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园僻”“玉壶冰, 未应比明洁”。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 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 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 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 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 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 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 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 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 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 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 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 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 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 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4、(17 届内蒙古赤峰市高三 4 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蓬莱镇 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①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②。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注】①“疑”同“凝”。②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边城夜望高”一句中,“夜望高”是诗人的感觉,而这又和“断”字紧密联系, 因城高阻绝而心乱,因心动而倍觉城高。 B.“野楼疑海气”一句中,用“疑(凝)”字,描绘出蓬莱阁周围雾霭凝而不固,于 大静之中缓动向上的奇妙状态。 C.“白鹭似江涛”一句,承接上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群集,参差翱翔,上 浮下沉,波澜壮阔的气势,实是生动传神之笔。 D.“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两句,言自己一直在做官,在官场中疲于奔命,不觉 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E.骆宾王,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这是一首伤己诗, 诗人借蓬来夜望,抒发了自己的情思。 【答案】CD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客居在外的忧愁。从“旅客春心断”一句可知,诗人此时是以客居的身份, 眼见满眼的蓬勃春景而暗自神伤。(2)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承冠泣二毛” 一句可知,面对自己的白发,悲伤流泪。(3)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将飞”“欲 济”两句,写出诗人想要展翅高飞,无奈羽毛未丰;有济世之志,却无轻舠可乘。(4) 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执着。以阳春曲(阳春白雪)暗喻自己坚持理想、誓不逐流的高 洁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考生要注意情感的丰富性。抓住关键字词: “旅客春心断”主要是客居在外的忧愁;“承冠泣二毛”中一个“泣”字表达了诗人对 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喟;“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中的“怜”“乏”两字表达 了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无奈。“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表达了诗人坚持理 想、誓不逐流的执着。 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 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 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 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本 题中的“断、泣、怜、乏”等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分析情感时可从这些词入手。 5、(17 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无稹(微之)在越 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答案】CE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 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 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 的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 要赏析。”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 赏析”,答题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 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 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 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 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 (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 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 背术语。 【提升训练】 1、(17 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 问几时、鸾台整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 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②鸾台:措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鳌署: 指翰林学士院。③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 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 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来源,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下片划线句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案】BD (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羁旅漂泊的悲苦,如“感羁游……何处”句,以柳絮为喻,抒发了四处漂泊不知 归根何处的悲苦。②年华老去事无成的自伤和无奈,如“镜里”句,写镜里白发新生而 自伤,又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③未及早归隐的遗憾/对隐逸 的向往,如“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句就直接用“悔”字写自己没有“早扁舟归去” 的遗憾,“醉下”句描绘出一副醉看夕阳鸥鹭的闲适图景,含蓄地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 ④报国无门(仕途不顺)的牢骚与愤激。综合“儒冠多误”“菰菜莼羹……青衫尘土” 等句,可见词人有才无位、仕途坎坷的牢骚,而其未及早归隐的遗憾和对归隐的向往, 其实也饱含报国无门的愤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 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 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 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 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 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 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 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诗歌应为羁旅词,词中有诸多的情感词, 如“感”“自悯”“悔”,同时有对自己处境的描写,如“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 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等,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2、(17 届四川遂宁高三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女冠子•元夕 蒋 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 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 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 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 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 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 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 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 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 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答案】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B 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 项 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 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 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 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 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 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3、(17 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陈克 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 盐 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 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 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 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 “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 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 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 感人至深。 【答案】B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B 项“拟人”错误,E 项“语言清新淡雅” 错误。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 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 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点睛: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 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内容——这 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 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4、(17 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 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 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仙 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 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 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 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人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 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 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答案】A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A 项,“从海上”错,“碧海”是指“像海 一样的天空”。E 项,无“通感”。 (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 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 楼,彻夜赏月。②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 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 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5、(17 届云南楚雄市高三下学期统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 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 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 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感。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 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乡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 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A.“渲染 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解读错误,“却 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 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 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真题训练】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 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 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 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 分)作者以此为下 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 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 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 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 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 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 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 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 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 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 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 (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 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 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1)采用的写作手 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 13 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 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 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 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 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 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 么感情。)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 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 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 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 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 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 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 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 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比如本题,从提问来看,应是考查篇章结构的技巧。 3.【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 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 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 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 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 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 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 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 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 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 “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 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 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 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 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 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 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 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 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 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 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4.【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 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 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 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 【答案】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 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的上阕寥 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 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 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 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桑麻杜曲” 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 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 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 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 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 深沉,讽刺极强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 情。比如“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 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5.【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 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 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 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 A。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 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 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表现手法,结 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 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 描写,故符合题干要求,所以选 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 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 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 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 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 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 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 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 分)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 《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 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 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 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 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 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 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 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6.(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 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 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写 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 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 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 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 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 “叶”等,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的特点,并点明氛围。本 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 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再现画面的时候,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 “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 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 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 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 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 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 “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7.(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21——22 题。(7 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 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 分)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 关的诗句即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变相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看出答题范 围是白居易《琵琶行》,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所以此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关 键是写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筛选。因此学生 在平时的记忆名句过程中,不可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记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 分)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 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写作手法鉴赏,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描写角度有哪些, 然后再结合原诗分析判断。描写角度有从描写景物的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 从写作手法的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正侧面角度、直接间接角度等。本题描写琵琶演奏 的角度,结合原诗分析应属于写作手法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此题不仅需要判断正确 描写角度,还要结合诗句分析出。关键是写出“正面描写角度”或“直接描写角度”“乐 曲本身”和“侧面描写角度”或“间接描写角度”“听者角度”。因此学生平时要掌握 诗歌的写作手法,同时学会结合诗句分析。 8.(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 城郭为虚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 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 分) 【答案】春江花月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 A。 【名师点睛】回答此类题目,功夫在平时。对于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著名作品,平时一 定要多读多诵,常念于口,下力气记住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名字。同时顶好还要动动笔 头,着重把那些自己容易写错的字写正确。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 分) 【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 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 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 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 的追求与热爱。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县分析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然后 抓住题干中“人生感悟的差异”一语,对两首诗中抒发人生感悟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 才归纳作答。 【考点定位】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回答此类题目,要先将两首诗的大意读懂。第一首张说的《邺都引》,是作者 纵观魏武帝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壮历史和身后遭遇时,联想自己被奸佞小人攻讦的现实, 不禁感慨万千而写的。写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但诗情又紧和缅怀魏武的题旨,做到 诗情恣肆而有节制,思想内蕴而易外传。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 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 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 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诗人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