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吴忠市2020届高三一轮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吴忠市2020届高三一轮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1891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在制度构建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在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条件下,他们之间通过“合作”构建了稳固的利益共存关系,在“妥协”中寻求“共识”,在“合作”中共获“好处”。这样,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摘编自张跃《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基于上海茶叶市场的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加码导致标价比其竞争对手高,这也是近代华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B.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好市场,华茶的利益受到商会、同业公会和洋商的影响。 C.由于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D.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构建了利益共存关系,从而获得了各自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并对衰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B.文章论述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的博弈,揭示出各方在茶叶贸易中的利益关系。 C.文章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论述中国不能如日、印等国构建有效的茶业制度的原因。 D.对中国茶业的衰落,文章先从体制、政府因素分析,后从外部势力的介入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中国也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如果国家当时能够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中国茶业就不会走向衰落。 C.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导致了体制结构的松散。 D.洋行、买办与茶栈兼具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身份,考虑的必然是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错误。原文第4段只是说“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并不是被排除“介入茶叶贸易”。另外,“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从政府管理的角度”错误。结合“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等分析可知,应为“从中国茶业体制的角度”,而非选项所表述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如果……也能……”推断不成立。文中说日本、印度“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以此为基础,“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可见,“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只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其他条件保障,中国不一定“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B项,“就不会走向衰落”的说法太绝对。结合文本内容“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分析可知,茶业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国家没有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只是原因之一。C项,“都有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了体制结构的松散”因果关系倒置。结合文本内容“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分析可知,原文为“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书香游船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李光洁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进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截至今天,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500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 (摘编自田雪吟《世界读书日2018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2018年4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网)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而2015年,这个数字是4.58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 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3.4%,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 (摘编自张贺《书,还要读得更多些》,2018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 (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201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通过书香节的一系列活动,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如推广至全国,必将能提升全国各地的阅读率。 B.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方法有关。 C. 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 D.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香社会。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高。 B. 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0.01本,这说明纸质书阅读即将被淘汰。 C. 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更加需要这类活动。 D. 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但又能对阅读产生影响,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与阅读的情况都有联系。 4. 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答案】2. A 3. B 4. 材料一侧重报告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盛况;材料二侧重介绍第十五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层出不穷情况,强调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第二问: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材料一为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情况;材料二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为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A项,“如推广至全国,必将能提升全国各地的阅读率”理解有误。“必将”二字太绝对化,且此内容于文无依据,参考材料一可知,北京通过书香节的一系列活动,呈现一幅完美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重和包容。并无“如推广至全国,必将能提升全国各地的阅读率”之意。故此种说法于文无依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B项,“这说明纸质书阅读即将被淘汰”理解有误。参考材料二第一段文句“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可知,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量增长少是有原因的,且已经是很难得的进步了,并不能说明“这说明纸质书阅读即将被淘汰”。故此项曲解原文意思了。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题干问的是“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考生概括三则材料,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从材料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2018年4月23 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下面介绍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第三段说“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借助阅读人群之多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的盛况;材料二开头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后面介绍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开头说“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后面介绍各地所想的办法,第二段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指出这些阅读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第三段说“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考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解答第二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三则材料的出处,把握这三则材料各自的体裁、针对的对象以及各自的目的。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材料一为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情况;材料二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为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菜。附近的小菜市场有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菜,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菜。蔬菜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菜。”我边说边挑蔬菜。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菜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给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菜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菜,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好些天,一说凉拌菜,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菜,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菜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菜。”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菜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说的摊位买了苋菜。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菜啊?”“我平时买菜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菜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菜不会携带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菜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一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菜市场的生鲜蔬菜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菜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妹妹家的凉拌菜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心是杆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菜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2017年第4期《小说选刊》)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 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C. 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D. 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6.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7. 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5. C 6. (1)小吴的秘密——卖给“我”凉拌菜的人的哥哥死于肝炎,引起“我”的胃不舒服初起波澜;(2)刘姐的秘密——“我”经常去的蔬菜店的小吴得了肺结核,使“我"的心情不免沉重,再起波澜;(3 )“我”在洗手间无意中得到的秘密——小吴、刘姐告诉“我”的秘密都是源于不正当的竞争,而且刘姐的做法受到了同样在市场做买卖的母亲的警告,令“我”顿时心旷神怡,小说达到了高潮。 7. (1)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2)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令人感动、鼓舞,富有教育意义;(3)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借助“我”惬意、愉悦的感受点明并升华主题。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C项,“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理解有误。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要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这正是这篇小说情节构思情节巧妙之所在。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基本能力。要求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答题时注意找到情节的波澜,从“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净”“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市场卖凉拌菜,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此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效果的题目,考生首先要知道小说的结尾主要方式有哪些:如“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出乎意料) ”、“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但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答该题时,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探究。考生可从文中摘选相关观点加以概括,也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言之有理即可。 具体分析,本文结尾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突出的是人的精神追求,符合人的心理特征,此小说结尾揭示的最后一个秘密与前两个秘密的截然不同与偶然巧合,效果为形成情节上的突转,给读者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享受,颇为耐人寻味。卒章显志,水到渠成。结合“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分析可知,从主旨的角度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契合人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期待与追求,升华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孝庄末,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藩所禽,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即归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王牙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吏部尚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除沧州刺史。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伐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以老病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周书·王士良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B.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C.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D.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字,又称表字。称别人的字表示某种尊敬。 B. 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的“河东”所指相同。 C.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代有京畿道,宋代有京畿路,如今指北京及周边地区。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士良出身官宦,从小行事谨慎。他的曾祖父曾任武将,祖父为官时举家迁居代郡,父亲曾任地方行政长官;他少时就行事谨慎,不胡乱结交朋友; B. 王士良审时度势,劝谏敌军首领。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时被擒,才华受到敌军首领赏识,被授官赐婚,后来他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敌军首领归附朝廷。 C. 王士良双亲早逝,侍奉继母至孝。继母去世后,他为继母守孝,多次上书谢绝齐文宣帝的征召,他还因守丧哀伤过度长期卧病在床,皇帝亲白探望他。 D. 王士良忠心事主,行事认真细致。孝昭帝即位后重视选拔人才,王士良受到皇帝的委派,和同僚到民间为皇帝悉心访求人才,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 11. 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2)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 【答案】8. D 9. B 10. D 11. (1)王士良同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昴分别到地方(搜访人才),只要是有微小善行的人,没有不让皇帝知晓的。 (2)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此次任职)能够回到故乡,还健在的老人和过去的朋友,远近的人都以他为荣。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该断句题注意以下几点:“事”为“侍奉”之意,王世良侍奉继母梁氏,应在“事”前断开,排除A项;“再三不许”的主语是文宣帝,且与后文“乃许之”相照应,因而“再三”前应断开,排除B项;“见其毁瘠”的主语是“文宣”,因而在“文宣”前断开,排除C项。 本句译为: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管理政务,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说法错误,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孝昭帝即位后……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说法错误。张冠李戴,从后文“及武成帝初,……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可知,王士良出京担任地方官是在武成帝初年。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但”,只要;“一介”常见的意思是“一个”,但在“一介之善者”的语境中意为“微小”;“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闻”使动用法,使……闻; 第二句得分点:“临”,到,回到;“耆老”,老人;“耆老故人犹有存者”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犹有存耆老故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管理政务,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 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 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虽住在御楼南畔,却因与僧为邻,显出所居之地的宁静。 D. 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13. 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运用夸张手法”是错误的。诗句并没有夸张的手法。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找到诗句中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诗句,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本诗首联写到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从而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性格特征。颔联写到新居周围的环境,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进一步渲染了“贫”,同时“竹”、“花”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写出了新居主人的志趣高雅。颈联写到因新居在御楼南畔,从而不免嘈杂之音,但因与僧为邻,又显出所居之地的宁静,从而也看出主人志趣高雅。尾联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写出了新居的特点,从而也表明主人的心境,从而看出主人内心的宁静。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声音的类比联想,写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潭周围的树木,着意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答案】(1)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嘈嘈、盈、倚绝壁、悄怆幽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 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 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 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 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 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 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 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 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答案】15. B 16. C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刎颈之交”与上文“交情”“深厚”照应,使用正确。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此处不存在“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还要要注意句子的前后成分和句式特点。括号后强调“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到朋友”,与“秉性不同”相对应,所以排除AD;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 以期与后文“很难交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项;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首先应判定选项中句子的成分,看有无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然后关注上下文,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与上下文保持一致,从而选出最佳选项。原文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该做状语,放在“能有”之前。故选C。 18.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①_______,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②________”;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也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③_________。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答案】①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②音乐的语言。③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就“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谈论“语言的形式美”的话题,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和后文“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可知应填“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第②空是说“音乐理论”与“语言形式美的理论”的关系,根据后面的“语言的音乐”推知应填“音乐的语言”;第③空根据前文“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说的是“音乐与语言的共同点”,再根据后文“声音和谐了就美”,推知此处应填“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19.下面是一则寻物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十月二十日上午,本人在金路易西餐厅吃饭时,不慎丢掉了一个白色提包,包内东西有身份证、信用卡、钱包等。另有一本小说《围城》,多方寻找未果。如有人见到或代为收起来,请给本人打电话,手机号13612345678,本人必会重谢。 【答案】答案示例: ①“吃饭”改为“用餐”; ②“丢掉了”改为“丢失”; ③“东西”改为“物品”; ④“收起来”改为“保存”; ⑤“给本人打电话”改为“联系本人”。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并修改“寻物启事初稿中的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地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因题干要求“书面语体”,这就要求考生圈出语言表达过于口语化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 “本人在金路易西餐厅吃饭时”中“吃饭”是口语,可以改为“用餐”;“丢掉了一个白色提包”中“丢掉了”是口语,可以改为“丢失”;“包内东西有”中“东西”是口语,可以改为“物品”;“代为收起来”中“收起来”是口语,可以改为“保存”;“给本人打电话”改为“联系本人”。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李大钊曾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假如把历史比作一条蜿蜒的山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条路上错错落落地奔跑、行走。当接力棒传到每一代人手里,时代会给出全新的考题。而如今接力棒已到我们21世纪的青年手上,我们也理应做好准备。 从一百年前五四青年的振臂一呼,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人,再到即将步入成年的“00后”,无论什么时代,青年总怀着最纯真、最朴素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我们深知时代重任在肩,每个个体都展现着无与伦比的坚毅、从容与果敢。 我们要接力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李克强总理这样说:“国难不可低估,信心不容动摇。”的确,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各处公平效益亟待落实,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高铁“霸座女”、随意吐痰的男子一直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时代的命题困难,时代的任务艰巨,我们责任之重,不可停歇。 好在,我们青年一辈也一直令世人欣喜。北大女生宁玺远赴亚丁湾护航,怀揣着“万里赴戎机”的壮志;“你退后,让我来”,27岁的杜富国为人民扫除雷患;“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年仅29岁,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长征七号科研团队,梦想着探寻宇宙深处的灿烂星空……不计其数的青年,向时代证明,奋斗、拼搏这样的字眼永远出现在青年词典的第一页。 我们这一辈青年,面对物质和功利心态膨胀,浮躁风气的侵袭,面对生活的不易与焦虑,偶尔会有些颓废,偶尔会有些“丧”,有点“佛系”,但这些永远都只是支流的戏谑与嘲讽,不会汇入主流,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旋律。只有每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成时代的大潮,我们才可以一起流向实现你我之梦的大海。 吾辈青年,要如梁启超先生笔下的乳虎与春草永远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行囊里带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期待着在时代巨幕下大展宏图,有所作为。朋友,请坚信:不舍昼夜的岁月,总会为风雨兼程的人,敞开一道希望之门。我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万水千山只等闲,快马加鞭未下鞍。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由六个材料和一个核心句构成。审题中要对每个材料进行解读:材料①,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人拿起武器,保卫祖国。材料②中,新中国刚成立,青年人到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材料③中,青年人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到军营的大熔炉中,磨练、锻造自我。材料④中,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渴求知识,希望提升自我。材料⑤中,青年人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经济特区创业、发展,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材料⑥中,跨入新世纪,青年人希望到发达的一线城市奋斗拼搏,寻找机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材料的核心是: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每个时代青年流行的追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论述过程中要抓住“时代”和“青年的追求和向往”这两个关键词语来谈。可以综合整个材料来谈,也可以以其中一个或几个时代的现象为主来谈。 立意:本次作文围绕“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来谈“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提升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时代需求、国家命运前途相统一”等皆可。“青年的追求顺应时代要求,能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这一立意应该是最佳的。对材料中给出的“青年流行‘到国外去’‘到北上广去’”等,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做辩证分析。参考立意如“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将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代代追梦无穷已”“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高举理想信念大旗”“融入时代的大潮中”“扬时代风帆,担历史重任”“与时代并行,做时代新人”“和祖国一起追梦”等。 素材:1、人民日报:为什么数万青年奔赴延安(节选)作者:文世芳 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独特风景线。诗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占了71%,初中约为30%。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实,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闺秀”和“豪门公子”,在当时可以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还有一部分人更为特殊,是不远万里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青年。 奔赴延安的路漫长而艰辛,要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梁漱溟形容通往延安的路:“车是军用大卡车,无篷。路是军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愈走愈高,缺乏桥梁涵洞,车行危险而且费事。”作为社会贤达,梁漱溟进入延安尚且如此艰辛。对于知识青年而言,每一步都是惊险,每一步都是一次人生的考验。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一位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于是,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摄影家吴印咸的答案是延安乃“理想所在”。丁玲的答案是“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 2、下海:改革开放初期,放弃或保留原来的工作去经营商业和创业。下海成就了一批风流人物,如个体户、民营企业主、国企改革家、下海创业者、农村大包干承包者、边贸开拓者等等。发展至今,或成功、或失败、或归于平淡,他们的经历,是这段伟大历史的生动纪录。 夜校:即夜间上课的学校。多指业余学校。夜校是为了给一些想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志机会,利用晚上、非工作时间进行再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北漂:也称北漂一族。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即传统上的北京人)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包括外国人,外地人)。因这类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 3、习近平对青年的寄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实现“两个一百年”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4、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 5、名人名言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大仲马 青年时鲁莽,老年时悔恨。——富兰克林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莽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培根 真诚个性的基石,若不在青年时代稳固地奠定,以后那基石上必将永远有一个脆弱之点。——戴维斯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闻一多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结构:引材料+“青年,热心于为人民服务”“青年,将理想扎根于祖国”“青年,要扛起时代的使命”(三个排比段)+回扣材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