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复习 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

‎2015级高二学期末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 薛宝钗虽然常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开导别人,思想上并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但她自己却既善写诗又善论诗。她论诗时,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大观园里结诗社,青年男女共赋海棠诗。迎春提出疑问:“都还未赏,先倒做诗。”这时宝钗说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有这些诗了。”这里宝钗提出一个“寄兴写情”的观点。脂砚斋对此评曰:“真诗人语!”批得非常好。薛宝钗的那首咏白海棠诗,正是她这个创作主张的最好实践,诗不拘泥于赋白海棠之形,而是重在传达出白海棠之神,重在比兴寄托,于是有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的传神之笔,有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寄兴之意,因而这首诗也成了宝钗性格的一个形象写照,人们由这首诗便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她那特有的端庄稳重、敦厚温柔的品格,乃至她的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特别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二句,深蕴哲理,更能引人遐想。有人说宝钗倡导“寄兴写情”,而此诗却并非以“情”、“兴”见长,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此说不免有些欠妥,显然是把“寄兴写情”看得面太窄了。‎ ‎ 宝钗不主张因作诗限韵而束缚人的做法。史湘云问咏菊诗“该限何韵?”宝钗答道:“我平生最不善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派,只出题不限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此而难人。”于是湘云听后说:“这话很是。”这表明,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宝钗更重视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 ‎ 薛宝钗还认为作诗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而要勇于翻出新意来,这才可能写出好诗。在第六十四回中,宝钗曾指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是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对中国古代诗歌熟记于胸中,并且能够显示出她那目光四射、烛照深微的识见。薛宝钗在理论上主张诗要立意新奇,善翻古人之意,在实践上也是这样做的。薛宝钗的《临江仙》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一主张,特别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二句,唱出了古今柳絮诗词的最高音,也让人们透过词句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因深得众人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 第四十九回中,薛宝钗因香菱作诗入魔,史湘云整日大谈写诗,曾对湘云开玩笑说:“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完全可以看出她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诗人的艺术风格还是熟滥于心,了如指掌的,也表明了她的诗歌素养。‎ ‎ (摘编自张庆善、刘永良《漫说红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理论上,薛宝钗主张学习古人的寄兴写情,对此脂砚斋评价很高,认为宝钗深得作诗的精髓。‎ B.在具体创作中,薛宝钗以“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传神之笔实践了自己的比兴寄托主张。‎ C.欣赏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一位端庄稳重、敦厚温柔、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女子形象便会跃然眼前。‎ D.宝钗不喜欢作诗用限韵来束缚人,认为那是小家派,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宋词等评价不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宝钗一方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子读书作诗,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另一方面她却写诗论诗,足见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 B.薛宝钗对“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耳目所闻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评价很高,认为两诗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于其他人。‎ C.宝钗认为林黛玉的五首咏史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从而对黛玉的诗作予以高度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薛宝钗主张诗要立意新奇。‎ D.宝钗作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写出了“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佳句,让人看到了宝钗在贾府中深受喜欢而踌躇满志的得意心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宝钗的咏白海棠诗句未取法唐诗,而是效法宋诗,可见,在此种观点中,唐诗的风格应是重在抒发情兴,而宋诗的风格则重在体现哲理。‎ B.宝钗认为,前人所咏昭君之诗有悲挽昭君的,有讥讽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属于后者,没有悲叹昭君。‎ C.宝钗聪慧过人,常提出很多独特的艺术见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倡导“寄兴写情”;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能因袭步拟古人,要勇于翻出新意。‎ D.由薛宝钗的论诗,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某些诗学主张。他借宝钗之口出来谈诗,并且所谈又见解非凡、有新意,从中足见曹雪芹的独具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 大铁椎传 ‎ 魏禧 ‎ 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因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 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人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 注: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不仕清。‎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C.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D.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7个。中国干支历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专用于标记年份的历法,因60干支以甲子为首,故干支历又称甲子历。‎ B.拱揖即拱手作揖,以示敬意。拱手作揖是中国人传统的见面礼,其历史非常悠久。因为不需要触碰手部,它比外国人的握手礼有更自主、卫生的特点。‎ C.响马是旧时对拦路抢劫的强盗的一种称呼,又叫“响马子”。这些强盗在动手抢劫时会先放响箭,响箭一响,强盗就会杀出,抢劫钱财,故名响马。‎ D.楷书也叫正楷、真书,从隶书发展而来。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通行到现在。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较灵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子部分作者对陈子灿“逢异人乎”的发问说明作者对“异人”有兴趣,实质上也暗示他为“异人”立传是为了能更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和抱负。‎ B.大铁椎“皆不足用”一语,表现了他有知人之明的智慧、豪放坦诚的性格;将军“强留之”则是对大铁椎心有不满,想找机会为难他,杀杀他的傲气。‎ C.大铁椎半夜激战得胜后“吾去矣”一语,既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之语,更是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难于实现抱负、施展才能的叹惋。‎ D.作者在正文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大铁椎的威武形象,只是曲折隐晦地抒写自己的志趣,结尾部分则是借评论大铁椎而明显地袒露了自己的心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5分)‎ ‎(2)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5分)‎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8-9题。(10分)‎ 晚泊济阳 金代 朱自牧 江北秋阴一半晴,晚凉留与客襟清。‎ 水边画角孤城暮,云底残阳远树明。‎ 旅雁为谁来有信,断蓬如我去无程。‎ 寥寥天地谁知己,村酒悠然自独倾。‎ ‎8.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颔联写景的妙处。(5分)‎ ‎9.请简要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 。 (《寡人之于国也》)‎ ‎(2)故木受绳则直, 。 (《劝学》)‎ ‎(3)见贤思齐焉, 。 (《论语》)‎ ‎(4)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屈原《离骚》“ , ”两句揭露了“人们违背准则歪曲事实,彼此间苟合取悦”的社会现实。‎ ‎(6)李白在《夜宿山寺》中曾有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极言楼之高;在《蜀道难》中诗人又以相似的文笔,以诗句“ , ”极言山之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 学 戏 ‎ 田双伶 ‎ 这个故事,我想,是在我推开那扇半掩的木门时,像一把折扇缓缓地展开的吧?‎ ‎ 那个闷热的下午,等母亲睡熟后,我悄悄爬起来,蹑手蹑脚地走了出去。‎ ‎ 只有五岁的我在街上燥热的太阳下走,咿咿呀呀地唱着自己编的调子,没有人听,也没人听得懂。我走走看看,唱唱停停,仰起头在繁密的枝叶间寻着只听唱不见影儿的知了。我走进一条狭长的小巷里,走过一扇扇或半掩或深闭的门,忽然一朵白色的花轻轻落在我的头上,我停住了唱,抬头一看,一枝夹竹桃从墙里探出来。我轻轻推开旁边那扇半掩的木门。‎ 院子里,一个女人坐在竹椅子上,惊讶地望着我。她身后是一株夹竹桃,叶繁花茂,像一把高擎的花伞遮起一片阴凉。‎ ‎ 妞妞。她轻唤了一声,声音哑哑的。来,妞妞。她目光柔柔地朝我笑着,伸出手拉住我。刚才是你唱的吗?真好听。我教你唱戏好不好?‎ ‎ 我看着她,尖尖的下颚,眉毛弯弯的,眼睛亮亮的。我点了点头。‎ ‎ “九尽春回杏花开……”她嗓音沙哑,调却很好听。她唱一句,我乖乖地学一句,眼睛紧盯着她的咽喉,总觉得那里藏着一个丑陋的人在撕扯着她的嗓音。她笑吟吟的,站起身,跷起细长的手指摘下两朵白花儿插在我的辫子上,又在自己鬓旁插了两朵,然后拉起我的手,脚尖轻轻跷起,莲步轻移。我跟在她身后,随她轻盈地在夹竹桃旁翩然如飞。我们舞啊,唱啊,小小的院子成了我们的舞台。当白色的夹竹桃渐渐染上落日的曛黄,我听到不远处母亲焦急的呼唤声,心里一阵惊慌,就往外跑。‎ ‎ 她追到门口,倚着门框幽幽地说,妞妞,还来啊!‎ ‎ 母亲在小巷口见到我,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乖,怎么跑这儿来了?‎ ‎ 常常是在母亲睡熟后的中午,我就悄悄地来到女人的院子里,在那株夹竹桃下和她学戏。她爱唱秦香莲、白蛇的戏,哀怨的调子,嘶哑的嗓音,听起来更显得凄怆悲凉。唱着唱着,她的泪水就扑簌簌地落。我惊疑地看着她,都说戏里的人和事都是假的,为什么她会真的落泪呢?‎ ‎ 五岁的我会唱好几段戏,邻居婶子大娘很是惊喜,来家里听我咿咿呀呀地唱,笑着看我煞有介事地弄姿作秀。那天,她们在院子里闲聊,忽然一位婶子对着身旁的夹竹桃惊叫了一声,母亲赶忙上前看,原来花萼处抽出一条青绿色的棒条儿。‎ ‎ 不吉利啊。你们家遇上不净的人了,夹竹桃才长出这来驱邪的。‎ ‎ 母亲扒开浓密的花叶,惊疑地看着那根棒条儿,眉头皱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目光落到我的身上。妞妞这些日子老是自己跑出去,那天头上还插朵白花回来了。‎ ‎ 几个女人霎时围住了我。我仰起脸,那一双双惊疑的眼眸里,一个个小人儿在呆呆地和我对望。‎ ‎ 那天中午,我仍独自跑到那个院子里。女人笑意盈盈地坐在夹竹桃下的竹椅上,膝上放着一个木匣子。‎ ‎ 来,妞妞。她伸出长长的手臂,把我牵到她的面前。木匣子打开了,里面是盈盈亮亮的珠花,玉簪……她拿起一根带坠儿的簪说,这是步摇,插在头上一走路就摇晃。她捋了一下我的头发,给我插到朝天辫儿上。妞妞,真好看。‎ ‎ 忽然她的眼眸里闪过一丝惊诧,那里映出了一个人影。我回头一看,是母亲。‎ ‎ 母亲叹了口气,从我头上拔掉簪子,递给女人,脸上微微浮起了一丝笑,只一瞬,便收回了,抱起我走出了院子。她蓦地站起,追上来,妞妞……‎ ‎ 她扑倒在门框上,神色凄然地望着我们一步步离去。我用胳膊环住母亲的脖子,恋恋不舍地望着她,直到走出小巷。‎ ‎ 母亲不再让我独自出门。我只有坐在石榴树下百无聊赖地翻画书,几天后便生病了,像只软塌塌的猫儿。那天,听见来串门的几个邻居婶子大娘在说唱戏的“白兰花”。“……那个土匪看上她了,非得逼她嫁给他……也不知是谁给她碗里放的药……可怜啊!”在大人的长叹声中我断断续续地听着,白兰花……药……嗓子……克夫……听着听着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 入冬时候,县城里又唱大戏了。听说歇戏多年的“白兰花”要出场了,街上的人议论纷纷。我坐在胡同口的青石板上,又听到几个人说,当年她演《泪洒相思地》,唱哭了好多人呢。那软软的腰肢儿啊,那水灵灵的眼波啊!唉,可惜嗓子坏了,哪还有戏啊……‎ ‎ 开戏那天,我跑到后台,在忙乱的人影中找到了那个教我唱戏的女人,她正静静地对着镜子往脸上打白色的底油,描眉,缠头,扎花……锣鼓响时,我急切切地挤到戏台最前面仰着脸等她出场。那次唱什么戏已恍然不知,只记得戏正顺顺当当地演得好呢,就在她落座时,有人一脚把椅子钩到一边,她一下子坐空了。台下顿时惊叫声笑声呼哨声混成一片……我呆呆地望着翻倒在地的她用水袖遮住了脸,眼里噙满了泪水。‎ ‎ 初春后,我们家搬离了小县城,就再也没见过她。‎ ‎ 隔了将近二十年的时光,一次半梦半醒中,我又推开了那扇半掩的油漆脱落的旧木门。那株夹竹桃依然盛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微风吹过,一朵朵小白花扑簌簌地落在地面的青苔上。那儿曾经是我们的舞台,只是戏已经散场了。我恍然听见那个女人用她沙哑的嗓音在对我说,幽幽地宛如戏里的道白:“请别为我的故事伤悲,也别为我的故事流泪。今生今世,我只是一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只有五岁的“我”唱着自己编的没人能够听得懂的调子,“白兰花”无意中听到了,觉得“我”很有唱戏的天赋,于是主动决定要教“我”唱戏。‎ B.主人公“白兰花”教“我”唱戏时,“唱着唱着,她的泪水就扑簌簌地落”,这既是在为戏中人物的命运而悲伤,也是在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悲伤。‎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写故事,既使情节杂而不乱,又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情感也更为动人。‎ D.文中多次写到夹竹桃,既交代了主人公所处的自然环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又暗示了社会环境,预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E.小说最后一段写“我”恍然听见“白兰花”在幽幽地道白,既表现了“我”对“白兰花”的怀念,也表现了主人公对不公命运的愤慨和勇敢的抗争。‎ ‎ 答:( ) ( )‎ ‎ ‎ ‎1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注意了前后照应,请结合文意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多次写到邻居的婶子大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6分)‎ ‎14.主人公“白兰花”的一生是不幸的,结局是凄惨的。造成“白兰花”不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 四、积累与运用。(20分)‎ ‎15.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吞噬 (shì) 渣滓 纤细(qiān) 别出心裁 刨根究底 B.猿猱(náo) 厮守 间或(jiàn) 朝气蓬勃 九宵云外 C.数罟(gǔ) 避讳 桎梏(gù) 撒手人瞏 索然无味 D.湍急(tuān) 杜撰 岿然(kuī) 貌合神离 沸反盈天 ‎ ‎16.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 ‎①随着电影《我的特工爷爷》在全国各大院线的上映,电影的拍摄地绥芬河 ,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旅游、观光。‎ ‎②在口口相传中,“东北有个刘老根、西北有个魏老根”的口碑渐有影响;近期,魏老根又在新闻媒体上频频亮相,网红“魏老根” ,如日中天。‎ ‎③在湖南株洲合泰大街五中路口,荷塘齐国华诊所以善于针灸而 ,不仅周边的市民前来就诊,甚至宁乡、醴陵的市民也慕名来看病。‎ A.声名鹊起 名声大噪 声名远播 B.声名远播 名声大噪 声名鹊起 C.声名远播 声名鹊起 名声大噪 D.名声大噪 声名鹊起 声名远播 ‎1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现年63岁的赵小兰曾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时期担任过劳工部长,她不但是美国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而且也是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 B.对国内的经济问题,俄罗斯更习惯采取“内病外治”的做法,即通过外交上的丰收来弥补经济上的亏空,通过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弥补GDP的下滑。‎ C.只有不断激发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他们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D.刚刚结束的泸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产业发展突破上,要加强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 ① ,虽然政治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道德也可以形成交叉关系,但它们无法完全相互替代。在人际关系中经常被人引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训诫、中学生主题班会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朋友间“洗洗澡”的善意呵护, ② ?当然很好,但是把它们直接用在国家治理层面,到底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 ③ 。原因是:它没有超越道德要求的层面,甚至没有超越一般民众思索事物和认识事物的水平,仅只是这些东西不足以构成高层次的国家智慧。‎ ‎19.小李去看望重病住院的伯父,以下是小李的说话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5分)‎ ‎ 伯父,请您安心养病,医生刚才禀告我,说您病情不很严重,可能不会危及生命。所以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很多病都是自找的。令侄我今天还有点事,先走了,您有什么需要,请给我打电话,我一定鼎力相助,请您千万不要客气。‎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郑州一老先生拉着孙女猛拍公交门,要在路口强行上车。车到站停下,他带着孙女上车后连卡都顾不得刷便对车长破口大骂。小孙女拿着爷爷的老年卡补刷了卡,并说了几句让车长感动的话:“爷爷!是你不对!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要求依据材料内容,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 ‎ ‎ ‎ ‎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解析】“所以她对格律严格的唐代近体诗、宋词等评价不高”缺乏因果联系:“不喜欢”未必“评价不高”,且“近体诗、宋词”并非宝钗说的“用限韵来束缚人,为难人”。‎ ‎2.A【解析】“对湘云作诗大加讥讽”“口是心非”误。‎ ‎3.B【解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属后者”误,应属前者,诗中有对昭君的悲叹。‎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4.(3分)C【解析】原文断句及标点: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5.(3分)A【解析】干支历还用于纪月、日、时 ‎6.(3分)B【解析】“想找机会为难他,杀杀他的傲气”的说法错误。‎ ‎7.(10分)(1)(5分)(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补出“与人罕言语”的主语、“类”“扣”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宋将军向来自以为很有本事,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或所做的事),就竭力请求与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故”“请客”“偕行”各1分,句意2分)‎ ‎8.(5分)视听结合,远近结合。(2分)上句从听觉角度写画角之声,从视觉角度近写水边孤城,视听结合渲染出日暮将至的孤城的昏暗与凄凉(1分);下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远方的云和树,上下两句一暗一明,形象描绘出日暮时分独特的景物特征。(2分)‎ ‎9.(5分)羁旅他乡的孤独;对前途的茫然;没有知己,无人了解的苦闷;面对失意的旷达。(一点一分)‎ ‎10.(8分)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金就砺则利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 杨花落尽子规啼 ‎ ⑤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⑥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4分)B C【解析】A“觉得‘我’很有唱戏的天赋”不准确,有拔高之嫌;D“暗示了社会环境,预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错误;E“愤慨和勇敢的抗争”错误,没有“愤慨和抗争”,只有无奈和隐忍。‎ ‎12.(6分)小说开头写“白兰花”独自居住在深院里,“白兰花”说话和唱戏时嗓音沙哑,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原因。在后文巧妙地设置了“我”生病的情节,通过听邻居婶子大娘们的闲聊,交代了“白兰花”深院独居、嗓音沙哑的原因,这样前后照应,结构紧凑。(设疑的情节3分,解疑的情节和作用3分)‎ ‎13.(6分)①巧妙交代社会背景:写邻居婶子大娘看到夹竹桃青绿色的棒条儿时的惊叫和“不吉利”的话语,表现了小县城人的迷信和愚昧。‎ ‎②补足主人公的相关情节:通过“我”病中断断续续地听到邻居婶子大娘的闲聊的描写,解开了“白兰花”独居、嗓音沙哑等的悬念。‎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母亲终止“我”学戏的经历、搬离小县城和“白兰花”在戏台上受辱等情节作了铺垫。 (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4.(8分)①社会的混乱和动荡,是导致主人公不幸的根本原因。“白兰花”所有的不幸,都始于土匪逼婚。‎ ‎ ②小县城人的迷信和愚昧是导致主人公不幸的主要原因。他们是非不分,缺乏同情心,有意无意地一再伤害本是无辜的人。‎ ‎③主人公“白兰花”对小县城的世风人情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成为别人伤害的对象。‎ ‎④主人公“白兰花”对唱戏的热爱和执着是导致其不幸的次要原因。若在被土匪欺凌、毒坏嗓子后就放弃唱戏,虽然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人,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再次受辱了。‎ ‎(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四、积累与表达。(20分)‎ ‎15.(3分)D 【解析】A.xiān B.九霄云外 C.撒手人寰 ‎ ‎16.(3分)A【解析】A.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的速度;名声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强调知名度的程度高;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强调名声传得远。‎ ‎17.(3分)B【解析】A.语序不当,“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与“美国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交换位置,递进关系才恰当;C.成分残缺,在“才能”后加“为”;D.搭配不当“加强”应为“加快”‎ ‎18.(6分)①智慧不是道德 ②好还是不好呢? ③我持怀疑态度。 (一处2分,共6分,意思相同即可)‎ ‎19.(5分) “禀告”改为“告诉”;“可能不会危及生命”改为“应无大恙”;“很多病都是自找的”改“很多病都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令侄”改为“侄儿”或去掉“鼎力相助”改为“尽力办好”(1处1分,共5分)‎ 五、(60分)‎ ‎20.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参考译文〗‎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将军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当时席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作揖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叠围绕着,就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和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但是现在看来你和你的门徒不能委以重任,我要离开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 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以为很有本事,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与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做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围成环形向前进逼,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马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今年已有四十岁了。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