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某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永川区某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语 文 试 题 卷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试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 ‎ ‎②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方”听的,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以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这么做是为了说服中立的第三方——法官或陪审员。 ‎ ‎③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等要素。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方(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 ‎④形式逻辑的论证是以说理结构为准的,对于说理的具体听众以及他们的疑问不够重视。然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 ‎ ‎⑤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辩论者在说理时,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庭上,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方听众。而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方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在第三方眼里都是不值得尊敬与信任的人。 ‎ ‎⑥‎ 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方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像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面目出现,习惯于用暴力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 ‎(摘编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 ‎(原创)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这样做很难说服对方。 ‎ B.公共说理主张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第三方听众的支持。 ‎ C.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运用该模式的说理者应该对论辩做好精细的准备。‎ D.形式逻辑论证只关注说理结构,导致其在公共说理中不一定能说服他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层层深入,从为何向第三方说理、如何向第三方说理等层面展开论证。 ‎ B.文章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以此说明前者的优势与特点。 ‎ C.第五段将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以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 D.文章举粉丝起哄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听众素养的重要性。‎ 3. ‎(原创)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等理性素养的高低。‎ B.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是提高公共说理的水平的有效方法。 ‎ C.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 D.良好的舆论机制可以有效监督说理双方,有助于形成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氛围。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心理学依据。现代西方学习心理学联络派的代表斯金纳认为:愉快的结果可强化其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可抑制其行为。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 ‎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教育学依据。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生活充满着各种规则和惩戒,教育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就不能一厢情愿地否定教育惩戒,否则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能锻炼出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 ‎ 教育惩戒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职责与权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管理学生的职业权力。权力意味着不可放弃,否则就是不作为,就是失职。同时,教有惩戒权还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力,教师必须具有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惩戒权是其专业自主权的必然组成部分。 ‎ 教育惩戒绝不是一罚了之,而应该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刚性之外保持灵活性,要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惩戒终归为了教育。只有目的正确,才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定,继而选择适宜的方法。‎ ‎(摘编自“360百科”“教育惩戒权”)‎ 材料二:‎ 从 9月24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规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罚跑”,到11月15日《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删除“罚站罚跑”,前后不到两个月,教师惩戒权因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又回到了讨论的原点。 ‎ 教师惩戒权无法兑现,还与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师惩戒有关。对于教师惩戒,大部分家长只能接受口头训斥。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学校主管部门。可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谁会去出台容易刺激家长的具体惩戒规定呢?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从现阶段来看,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并没有受到上位法的保护,教师惩戒权从纸上落到地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维扬书生《别让教师惩戒权成为纸上权利》,“红网”2019年11月18日)‎ 材料三:‎ 事实上,对于“罚站罚跑”条款被删除,不必过度解读和担心。“罚站罚跑”的提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而是基于现实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更理性、更审慎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其一味在“罚站罚跑”上纠结,不如多方倾听,将更有利于完善整个条例。‎ 广东在全国率先用立法赋予老师教育惩戒权,其意义不在于制定出哪些具体的惩戒措施,而在于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提出教师拥有惩戒权,并给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 ‎ ‎(摘编自陈广江《比“罚站罚跑”更值得关注的是恰当行使惩戒权》,《工人日报》2019年11月19日)‎ 材料四:‎ 日前,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此前,上述条例草案中,教师可对学生采取“罚站罚跑”条款曾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争议,经过意见征求后,已被删去。‎ 通过后的条例用专章予以归纳规定,列举了适用教育惩戒的情形,也给惩戒划定了尺度。惩戒不等于惩罚。近年来,个别失去边界的体罚打着“惩戒”之名,造成令人心有余悸的后果,破坏了师生关系,妖魔化了教师群体的形象,也完全背离了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犯错误的教育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条例对于草案中“罚站罚跑”等表述的删除,使教师行为有度,也符合我国上位法的规定。‎ 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运用不当的“惩戒”都源于教师本人的情绪化举动,这时候,单单依靠师德的“人治”还不够,“法治”必须先行。在推动教育惩戒立法的过程中,必须谨慎,以保障学生基本权利、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出发点,遇到问题须及时纠正与修订。‎ ‎(摘编自谷珵《“戒尺”归位,有法撑腰与有度可依并举》,《教育家》2020年5月1日)‎ 4. ‎(原创)下列对“教育惩戒”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惩戒具有心理学依据。斯金纳认为,当人的行为带来不愉快结果时,应予以抑制。‎ B.教育惩戒具有法理依据,是教师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合理行为,应受法律法规保护。 ‎ C.教育惩戒应保持灵活性,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会存在差别,惩戒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教育惩戒与惩罚性质不同,但在程度上较难把握,这也是“罚跑罚站”引发争议的原因。‎ 4. ‎(原创)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想要培养规则意识、培养承担责任与挫折的品质,最有效的方法是接受教育惩戒。 ‎ B.大多数家长不支持教育惩戒,是因为对惩戒的目的认知不足,没能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 C.教师明确教育惩戒目的并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有助于其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选择合适方式。‎ D.立法部门将教育惩戒权的具体规定下放,是在逃避棘手问题,这将使立法变得更加艰难。‎ 5. ‎(原创)针对《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中“罚站罚跑”条款从提出到被删除这一变化,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态度和观点分别是什么?请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的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见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的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刻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小喽啰们连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是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人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的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 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的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也。”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7. (原创)《桥》被认为是中国诗化小说的代表,以下不属于其诗化特征的一项是(3分)‎ A.生动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B.情节突转叙事断裂所产生的跳跃性。‎ C.人物内心彼此竞争所包蕴的文学张力。‎ D.文字简约意象繁密所带来的语言魅力。‎ ‎8. (原创)小说使用了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6分)‎ ‎9. (原创)小说叙述了家家坟的悲惨来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补隰城尉。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 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太子即位,为中书令。第功班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第一,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进尚书左仆射,更封魏。帝尝问:“创业、守文孰难?”玄龄曰:“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魏徵曰:“既得天下,则安于骄逸。国繇此衰,则守文为难。”帝曰:“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疾甚,帝命凿苑垣以便候问。薨,年七十一,谥曰文昭。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B.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C.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D.玄龄从我定天下/冒百死遇/一生见创业之难/徵与我安天下/畏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见守文之不为易/‎ ‎11. (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器,指国家的珍宝重器、国家所需的器材用具,文中指治国之才。‎ B.中书令,古代官职名,唐时与侍中、尚书仆射并为宰相,共议国政。‎ C.食邑,古代中国卿、大夫世代为食禄的田邑,不含土地上的劳动者。‎ D.守文,本指遵循文王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意义类于“守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文思机敏,善写文章。他在秦王王府任职十年,各种军事文书和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而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 B.房玄龄心忧天下,尽心为国。他年纪轻轻就心忧天下,因此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称赞胜过当时许多年轻人;他尽心竭力治理国事,审议法令,也务为宽平。‎ C.房玄龄位居宰相,深受皇恩。他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到了晚年身体多病留守京城时,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 D.房玄龄孝顺老人,谨于治家。他衣不解带地服侍生病的父亲百天,待父亲去世后,又五天滴水不进,还收集古今家诫并写在屏风之上,以告诫子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2)让,诚美德也,然国家相眷赖久,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四两句写出织妇因为忙于给富人家织布,无力照顾近在咫尺的公婆的无奈。‎ B. 五、六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焦躁。‎ C. “两日”句写织妇织布速度快,两天就能织成一匹半,着力突显其技艺不凡。‎ D. 此诗语言浅近而寓意深远,表达作者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慨与对劳动者的同情。‎ ‎15. 本诗为新乐府名篇,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为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 磨难对弱者来说是阻碍,对强者来说是财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 ”两句,概括了经历磨难的好处。‎ ‎(2)《劝学》中用“ , ”两句,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3)《赤壁赋》用“ ,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战国时期,诗教与礼制相互乖离,《诗》成为少数经师传习的文学文本。当时,七雄争霸, ,就连儒家在传播《诗》上也 ,其他学派如纵横家引述《诗》完全是出于论辩术的需要,法家则 ,认为如果用诗、书、礼、乐治国,“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商君书·去强》)。秦王朝建立后,更是以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毁灭诗礼文化,《诗》既在被灭之列,诗教自然也无施展空间,这样它就从国家和民间两个领域完全退出,只能 地苟活于少数经师之手了。两汉时期,诗教与礼制完美结合,诗礼文化上升为皇权制国家的政教样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诗教走向了它的终极形态——政教化。当时,上有官学,下有私学,形成了诗教彬彬之盛的局面,国家政教道德得到了强化。( )。由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吸取历史教训,也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 ‎17. (原创)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风日下 力不从心 耸人听闻 奄奄一息 B.礼崩乐坏 无能为力 危言耸听 行将就木 C.世风日下 无能为力 耸人听闻 行将就木 D.礼崩乐坏 力不从心 危言耸听 奄奄一息 ‎18. (原创)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 B.其他儒家经典和《诗》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C.《诗》和其他儒家经典一道,参与了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 D.汉代国家礼制的建设,其他儒家经典和《诗》一道参与了 ‎19. (原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不仅可以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吸取历史教训。‎ B.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不仅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也可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 C.由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不仅可以透视出历史文化的演变与运行规律,也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吸取历史教训。‎ D.诗礼文化的起落兴衰,不仅可以透视出历史文化的运行与演变规律,也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历史借鉴。‎ ‎20.(原创)语文老师对张艳军同学的作文片段作出以下修改,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 ‎ ‎ ‎ ‎ ‎ 论点与后文内容不相符 顿号改为逗号 ‎ ①艺术家不必致力于个人才华的提升。画家布莱克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做,神灵通过我完成一切。”《蝴蝶夫人》的作者普契尼也说:这部歌剧的音乐是直接由上帝口述给我的;我只不过是功能性地将它写在纸上,然后分享给大众。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②大块假我以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神灵”等词语理解为灵感。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并没有将成就归功于个人的才华,而是以极其谦卑的姿态称:个人③充当、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将创作的灵感和大众联系起来。‎ (1) 请参考①处的修改意见为文段设置合理的分论点(20个字以内):‎ (2) ‎②处论据不恰当的原因是张艳军同学对“文章”一词的理解有误。请在以下选项中选择 “文章”在②处诗句中的正确含义 ‎ 甲.过人的文采、才华 乙.字词的隐蔽、曲折的含义 丙.社会纲纪中的礼乐法度 丁.自然界中美好的形象、声音 ‎(3)请说明③处的修改理由: 。‎ ‎21. (原创)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指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序。根据下面文段,概括疫情期间App在用户手机上出现崩溃的五点直接原因,每点不超过6个字。(5分)‎ 疫情突袭,全国人民被迫宅在家中,众多需求只能依靠“云”满足,这使得一众App难以承受,纷纷宕机、崩溃。‎ 全民在家做凉皮、用电饭锅蒸蛋糕……于是下厨房App崩了。‎ 视频平台也纷纷出现宕机,“爱奇艺崩了”“小米电视崩了”“韩剧TV崩了”登上微博热搜榜,急坏了一众追剧网友。众多用户声称期待许久的热播剧《想见你》大结局于2月16日22:00在爱奇艺播放,几分钟后爱奇艺App就出现了崩溃。‎ ‎16日晚22:58,爱奇艺表示经过紧急修复,网络带宽较高的用户已经可恢复正常使用。专业人士建议先清理设备内存,释放更多的空间后再打开App,进入App后不要点击广告等第三方服务的内容,这样也可以有效保持App的稳定运行。‎ 原因: 、 、 、 、 。‎ 四、写作(60分)‎ ‎23.(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某次教育论坛在我校召开,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论坛上发言,请以上面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答案 1. C A.论辩说理者并非有意忽略软化对方,而是论辩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无法软化对方;B.这是图尔敏模式的主张,张冠李戴;D.“只关注”于文无据,“导致”也不成立。 2.C 将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意在引出公众的不同作用。 3.A 第三方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力,才能使公共说理的结果趋于公正,见原文第二段“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 ‎ ‎ ‎4.A 考查前后文关联的句子的理解。由后文“惩戒就是要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施以不愉快的结果,以抑制其不当行为”可知,斯金纳所说的“不愉快的结果”不是学生的行为后果,而是“教育惩戒”。‎ ‎5.C C项见于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四最后一段;A“最有效”原文无据;B“对教育惩戒的目的认知不足,没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问题”说法有误,可能原因很多,比如担心教师惩戒过度;D材料二并没有说立法部门下放惩戒权是逃避,材料三的评价“原则性、指导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立法部门的工作原则。‎ ‎6.①材料二持否定态度,认为此举退步,这使教师惩戒权成为了空谈,其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材料三持肯定态度,认为立法本身就已经是进步,此举是理性解决问题的表现。‎ ‎③材料四持肯定态度,认为此举谨慎,既使教师行为有度,保护教师,又能保障学生的权利。‎ ‎7.C 不属于诗歌特征。‎ ‎8.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 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 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9.环境上,坟地的阴冷与蓬勃的自然环境形成反差;情节上,为下文孩子找名字做铺垫;人物上,反衬出孩子们的单纯不谙世事;主旨上,引起对于死与生的感悟。‎ ‎10.C 首先“富贵则骄/骄则怠/怠则亡/”是一组顶真句,“畏”是害怕的意思,语义连贯,所以排除A项与B项;其次A项与D项中的“冒百死遇”语义不通,且“冒百死/遇一生”属对仗句,语义通顺,所以排除A项与D项。‎ ‎11.C 食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12.B 因果关系错误。‎ ‎13.(1)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地相互申好结交,人人都愿尽死效力。 (“争取”1分,“怪珍”1分,“人物”1分,“致”1分,“申结”1分,共5分。)‎ ‎(2)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赖您(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 (“诚”1分,判断句1分,“相”1分,“一日”1分,“良弼”各1分,共5分。)‎ ‎14.C 曲解文意,注意“催”字,诗句着力表现的是织妇被急切地催逼。‎ ‎15. (1)反复。开头“叹息复叹息”反复咏叹,强化情感色彩,为全诗奠定了低沉伤感的基调。‎ ‎(2)起兴。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发端,引出下文表达织妇劳动果实为富人占有的现实,表达婉转别致。‎ ‎(3)细节描写。选取水寒手僵丝涩易断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表现织妇天寒时节依然不得停歇的劳苦,令人倍加同情。‎ ‎(4)典型意象。“草虫促促机下啼”,选取蟋蟀促织的意象,艺术化地表现贫家女赶织布匹的辛劳。‎ ‎(5)心理刻画。重视对诗歌主人公进行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真切可感。前有“续来续去心肠烂”,直接表现天寒丝断难接的焦愁烦乱;结尾两句表现织妇羡慕青楼倡女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表现出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6)对比。织妇与青楼娼女生活境遇的鲜明对比,前者劳苦织作却无衣可穿,“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上缴官府后剩下的零碎布料还不够给婆婆和自己做衣服,后者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强调突出了社会的不公。‎ ‎(7)第一人称。以织妇自述口吻,叙说其劳动的艰辛、痛苦和生活的贫困,显得真实可感,富有艺术感染力。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 ‎16.(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17.D “礼崩乐坏”点明礼乐;“力不从心”说明有心,与其他家派不同;“危言耸听”更强调吓人的话;“行将就木”多用于人。‎ ‎18.C 一是文章的整体上都把诗教放在礼制之前讲,二是文章突出《诗》所以应该放在前面 ‎19.D 原句只有三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由所造成的主语残缺,二是“不仅……也……”的逻辑颠倒,三是吸取教训与主语搭配不当。只有D选项能够准确的改到三处。‎ ‎20.(1)很多艺术家将艺术成就归功于灵感。(“灵感”一词必须出现,将成就归于“灵感”的意思要出来)(2)丁(3)并列谓语间用逗号。(回答“并列动词间用逗号”不得分)‎ ‎21.用户数量多、瞬间(短时)访问量大、网络带宽低、设备内存小、访问第三方。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年幼时机警敏捷,贯通典籍,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著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还没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他日后)一定是国家的栋梁。"补任隰城尉,见中原正乱,慨然而有忧天下的志向。适逢父亲生病,历时十旬,玄龄衣不解带服侍;待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不进。太宗率兵巡行渭北,房玄龄杖策拜见太宗于军门,太宗与他一见如故。太宗被封为秦王后,随即授玄龄职为王府记室。每逢征伐没有不跟从的,(战后)众人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惟独房玄龄收拢人才到幕府,并与诸将暗相深结,人人都愿尽死效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门人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 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房玄龄在王府任职十年,军事文书幕府檄文,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打底稿。太子即位后,任职中书令。按功封赏,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功居第一,晋爵为邗国公,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后来晋升为尚书左仆射,改封为魏国公。太宗曾问说:“创业与守成,哪一个更难?"玄龄说:"在事业开创时期,群雄竞逐,被打败了就归降,战胜之后才能夺取,因此创业为难。"魏徵说:“取得天下后,就会安于骄奢淫逸。国家由此衰亡,所以说守成为难。"太宗说:"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身经百死,而逢一生,看到了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抚天下,害怕因富贵而生骄盈。骄盈就会怠慢政事,怠慢政事就会导致灭亡,故见守成之为不易。"(房玄龄)担任宰相长达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极大,多次上表请求辞去相位,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然而国家依靠您 (治理)已久,一旦失去优秀的辅国人才,如同失去左右手。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晚年多病,当时皇帝出巡玉华宫,下诏玄龄留守京城,听任他卧床办理国事。后来病情加剧,皇帝命令凿通苑墙以方便问候。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为文昭。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尽心竭力,一心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熟悉精通吏事,审议法令,务为宽平。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仗势欺人,于是收集古今家诫,书写在屏风之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