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查妮 校对:琚书萍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而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衹。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这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特别是今天看来,这一特色更为明白。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面关于饕餮形象在青铜器中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大多借助饕餮形象来炫耀暴力和武功,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进行歌颂和夸扬。 B. 古人为了借狞厉可畏的神秘力量来威吓、压制、践踏异氏族和部落,便创造出代表威惧恐吓的饕餮等狞厉形象。 C. 饕餮形象既有积淀着历史力量的崇高的美,又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被不同时期的人们欣赏、喜爱。 D. 饕餐形象蕴涵某种宗教神秘力量,是原始崇拜的具有保护意义的神祗的化身,具有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它的产生和古代战争密切相关。 B. 饕餮形象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对异氏族、部落是恐吓的符号:另一方面是保护的神衹,对本氏族、部落具有保护的神力。 C. 中国的青铜饕餐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这些粗野甚至狞厉可怖的事物,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积淀着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 D. 饕餮纹饰的崇高之美体现在,它不仅代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也是人类祖先自身光荣与骄傲形象的化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青铜艺术和希腊悲剧虽然都给人以恐怖效果,但是同时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都赋予人们美的感受。 B. 由于受早期宗法制的直接影响,饕餮形象有着某种原始、天真、拙朴的美,体现出一种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 C. 后世的狰狞形象没有了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显得空虚可笑,缺乏美感。 D. 只有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宗教观念已经淡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喜爱饕餮之美。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被不同时期的人们欣赏、喜爱”错误,扩大了范围,饕餮形象在远古时代并不能被人们欣赏、喜爱,它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在文明社会中才得以体现。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是人类祖先自身光荣与骄傲形象的化身”错误,曲解文意,第一段中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表明饕餮与人类形象无关。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由于受早期宗法制的直接影响”错误,表达绝对化,强加因果 ,饕餐原始质朴的美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与宗法制有关系,却不一定有直接关联。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都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日:“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撾,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授予官职 B. 又能以谲数发摘奸伏 数:多次 C. 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亡:死亡 D. 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踵:脚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太守陈宠功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 在郡何以理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 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6.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永元,是一种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大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2)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答案】4. C 5. B 6. D 7. (1)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 (2)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恒亡其半”,“亡”如解释为“死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是说“(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亡”意思应该是“损失”。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本题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拿。A项,“为太守陈宠功曹”中“为”是动词,担任;“为天下笑”中的“为”是介词,被; C项,“皆尽其能”中“能”,是名词,能力;“不能及”中“能”是能愿动词,能够、可以; D项,“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中“之”,是代词,指代洛阳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好侠”应理解为“喜好行侠仗义”,“尚”应理解为“崇尚”,“气力”应理解为“力气和武艺”,“数”应理解为“频繁”,“剽轻”应理解为“强悍轻捷”;第二句中,“德”应理解为“恩德”;“立祠安阳亭西”应理解为“(为其)立祠(于)安阳亭西”,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即“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弦歌”应理解为“伴着礼乐”;“荐之”应理解为“献上祭品”。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翻译: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都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浮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 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 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几案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观 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观兵”,“观”指观看,“兵”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出战前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B. 颔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首联中的“虎”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9. 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8. A 9. ①含义:斩鲸,即斩首,指直剿安史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②情感:一是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二是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三是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本诗写出战后的喜悦心情”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本诗的奇案四句写观北庭之兵,后四句写筹划攘边之策。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例如本题中,联系注释“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斩鲸辽海波”指的是直剿叛贼史思明的老巢,“斩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含义是剿灭史思明的叛军。从“壮士”“貔虎”“精锐”等词语,可以看出军队战斗力极强;而“斩鲸辽海波”表达了平定叛乱的必胜信心;“莫守邺城下”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点睛】诗歌鉴赏 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小题,4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句,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锲而不舍 (4). 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涯”“逢”“锲”“镂”。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已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的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表现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开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插叙,回忆祖母艰辛的一生,结尾回到现实。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这句话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人幸福。 12.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13.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11. C 12. ①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②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③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强忍着剧痛。④乐观、无私,直面苦难,从未消沉,为了家庭,付出一切。 13. ①读者角度,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人物形象角度,暗喻手法突出祖母的高贵品格: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顽强和乐观的态度:③主题角度,深化小说的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思考。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鉴赏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 本题A项,“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错误,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 B项,“表现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错误,因为原文中有“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所以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 D项,“这句话将‘苦难’拟人化”错误,应为比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有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本文提到祖母独自养大父亲和叔叔,还从侧面写了作者和其他人对祖母的评价,如“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尊严和坚守”、“忍着疼痛”等,表现了祖母的坚忍和顽强;提到不愿别人擦洗自己的身体,表现了祖母的自尊、好强;写祖母不愿喊叫惊醒儿孙,表现了祖母对儿孙的体贴;写祖母“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表现了祖母的无私。把这些信息分类整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祖母的性格特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妙处以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抓住关键字词分析技巧或体会其深层含意。“倾听黑暗的蜡烛”很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祖母的高贵品格;从全文思想意蕴来看,“黑暗”和“蜡烛”分别象征着人生的晦暗和光明。“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顽强和乐观的态度,寄托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另外,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会对小说各要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突显作品主题等,本文可根据这些角度分析出标题反映了祖母的经历,烘托了祖母形象,“蜡烛”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对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要简要举例。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敛裾(jū) 猗郁(yī) 愆期(qiān) 夙兴夜寐(sù) 胳肢窝(gā) B. 酾酒(shī) 伛偻(lǚ) 楹联(yíng) 渐车帷裳(jiān) 血脉贲张(bēn) C. 溘死(kè) 愀然(qiǎo) 裨益(bì) 便言令才(biàn) 铩羽而归(shà) D. 禊事(xì) 赎罪(shú) 蜷缩(quán) 义愤填膺(yīng) 羽扇纶巾(guā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本题C项,便言令才(biàn),应该改为pián,铩羽而归(shà),应该改为shā。故选C。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看到猫儿吃饱了就在花阴中一躺,百无聊赖,却并不责怪,这恰恰表明他确实已经懂得了养猫的作用。 ②现实中有些人自以为身份高人一等,说话咄咄逼人,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与其说是情商不高,倒不如说是自身素养不够。 ③几乎每位涉毒明星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但无论多么冠冕堂皇,都无法掩盖他们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一事实。 ④婚礼上,司仪高喊“夫妻对拜”台上两位新人面面相觑,红云飞上面颊,幸福喜上眉梢,台下的亲友纷纷送上祝福的掌声。 ⑤在曲阳,漫山遍野的光伏电池并不仅仅是阳光下的风景,它更是让数万身无长物的农民脱贫奔上康的“太阳”。 ⑥痛风患者发病时关节肿痛难忍,康复后,稍不注意,痛风便又会发作,如此反反复复,令患者痛不欲生。 A. ②④⑥ B. ①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①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句中是“猫”,并且是很惬意的画面; ②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③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含贬义 ; ④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句中是新人拜堂,没有“惊惧、无可奈何”的成分。 ⑤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句中表达的是没有特长; ⑥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故选B。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第一艘自航式浮船坞“华船一号”首航成功,这标志着解放军大型战舰修理从岸基定点保障向远海机动保障取得突破性一步。 B. 这款智能茶饮机在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传统茶饮机的滴漏式泡茶原理,不仅能科学掌控每一壶茶的茶汤浓度,还能智能控制茶叶浸泡时间。 C.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制定了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 D. 上海居民在优惠政策出台后,人们普遍预期房价上涨的形势下,开始蜂拥到政府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交易手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本题A项搭配不当,应将“取得”改成“迈出”; B项语序不当,应将“科学掌控每一壶茶的茶汤浓度”和“智能控制茶叶浸泡时间”位置互换。 D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将第一句后的“后”删去,或者把“上海居民”放到“开始”前。 故选C。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语段谈的是分享经济,语段第一句谈的是理性经济,追求的是个人经济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利己主义的假设,它要向分享经济转变必须有条件,即③⑥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 项。根据“不再……”语境推,②紧承④,而横线后面的内容“更……”又紧承①,所以排除A项,选B项。 五、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施与、工作、欢乐与忧伤、房子、罪与罚、时间、友谊、美。 这是巴黎著名诗人卡里·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里的关键词,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对人生、社会、生活等某一方面的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1:时间沉淀出的美好友谊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时间就这样悄悄地从指间流逝。我没留住时间,时间却给我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友谊,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种的“美”。少了它,我们身边会少了温暖,少了知己,少了自己的温馨,而多了孤独。 以前老师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类人是最难以忘怀的,一个是战友,还有一个就是高中的同学。我想,他没说错。在高中这段既快乐而又掺杂着痛苦的岁月里,我们一起走过了失落、一起扛起了风雨、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一起品尝着挫折的苦涩……一起走过了高考那场不见硝烟,却比硝烟滚滚的战场还要残酷的战场。 我认为,友谊的“美”,分很多种:友谊是当你生气时,朋友来陪你,哄你开心;是当你伤心时,朋友来安慰你,替你出气,是当你觉得无聊时,朋友跟你玩的痛痛快快;是当你功课不好时,朋友帮你补习;也是当你委屈时,朋友永远站在你这边;还是当你觉得无助时,帮你走出黑暗的天使……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友谊算什么?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一大把金钱,却一个朋友也没有又有什么用呢?德国一个哲学家曾说过:“金钱买不到的有这4东西:1、甜蜜的笑;2、青涩的爱情;3、永久的友谊;4、深深的爱”没错!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你只生活在金钱与污蔑的视野里,当你贫困潦倒时,你便知道友谊的“美”了! 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友谊是异常珍贵的。由于友谊的形成非常漫长,但是友谊一旦形成,便让两个人密不可分,所以我认为友谊是世界上一种美好的东西。 友谊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只有你善解人意,心胸广大,平易近人才能拥有!友情是比什么东西都珍贵的,比什么东西都值得珍视的,友情是比任何珍珠、宝石还要珍贵的宝物! 友谊,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种的“美”。友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拥有,学会珍惜,因为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时间如流水般流逝,也许有些东西我们会轻易间就给遗忘了,但深厚的友谊会像红酒一样愈加的淳香! 例文2:乐于施与,美好人生 娇美的花不会因为风雨的吹打而放弃怒放,它有对生长最美的渴望;勤劳的蜜蜂不会因为路途的遥远而放弃采蜜工作,它有对生活最美的追求;顽强的小草不会因为沙石的阻碍而放弃生长,它有想要的最美的风景。 美从来都是靠自己来实现,何不尽力去修一架天梯,通往美的地方。 施与是美好的,它能让几近枯萎的生命再次吐露芬芳。 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草根舞者廖智即使双腿截肢,依然笑言:“世界以痛吻我,我愿回报以爱。”雅安地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廖智戴着假肢也活跃在现场,为灾民们发放物资、搭建帐篷。一张廖智坐在废墟中的照片迅速流传网络,网友们纷纷称她为“最美女孩”。 施与是美好的,它能让困顿落魄的人感受到炉火的温暖。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一个善举能改变一个村的命运。 只因感受到过这里的苦,便心生恻隐之情;只因承诺过会回来,就用12年的时间去兑现;只因被这里的笑脸感动着,就更坚定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行为。张平宜用尽全力去关爱着麻风病人们,这个台湾女记者放弃了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12年中,百余次往来穿梭在数千公里的路途上,用她纤弱的身体和无畏无惧的大爱,撑起了中国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她用最美的施与托举着幼小的生命,让被社会遗忘的孩子感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施与是美好的,它能让平庸普通的人变得伟大和不凡。 美是影视明星江一燕潇洒告别背景良好的家世,抛弃光彩闪闪人前显贵的声誉,只身前往偏僻、落后、贫穷的山区,默默支教近10年! 美是收藏家马未都大胆裸捐,要将凭一己之力创办的价值几千万的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全部藏品捐赠。在追名逐利的现实世界保持了一颗高洁而纯净的初心。 忘己爱苍生的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心里装着使命,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 想起郭明义,衣着朴素,一个普通的工人,但他却是“最美的叔叔”。是他给予了无数孩子上学的机会,是他给了无数个孩子不一样的人生,给了他们更光辉的未来。他的美不是瞬间一时一次的资助,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累积。那一回回付出,一次次施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扩展,传递,孕育了最美。 他就是那美丽的鲜花。 是否还记得那高原上绽放的并蒂雪莲?他们是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是最美老师。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对无家可归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孩子如父母师长般的关心照顾,不离不弃默默付出着。 这些平凡的人奉献的伟大的爱,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吗?我们需要关爱,渴望施与,这样的世界才温暖宜人。让我们勇于施与,乐于奉献,甘于付出,用行动浇灌美好、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多个关键词,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词语中挖掘其内在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呈现你对人生、社会、生活等某一方面的思考”。关于题干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要求解读如下:选择两个关键词使得立意选择和思想表达更自如灵活,更具开放性;三个关键词使得立意、观点更具体明确,开口小,不易偏题跑题。两种选择各有所长,考生可随心所欲自主定夺,建议选择两个,这样的话思维空间会绰绰有余,便于游目骋怀,畅所欲言、恣肆达意。审题时首先要解读八个关键词:施与、工作、欢乐与忧伤、房子、罪与罚、时间、友谊、美。虽然是任意组合,但一定要注意关联性,选自己能理解、最熟悉的,能轻松自如写满800字的。 参考立意: 1、时间、友谊:真正的友谊经得起时间考验; 2、美、友谊:歌颂友谊的美好; 3、施与、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4、欢乐与忧伤、罪与罚: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5、工作、美:歌颂人的社会价值; 考生也可以选择其他的角度进行组合。 可用素材: 1、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度时,可称之为知己。朋友可以分为很多种,莫逆交、忘年交、生死交……心安,志舒,福至,未来可期,来日方长,爱,永远与你同在。我们会成为永远的朋友。我们,如同走散的星星,汇合,即是世间一道稀景,不汇合,也各自闪着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你们仿佛是世界上另一个我,知我喜好,懂我性情,明我所想,晓我所忆。世界或许没有两片一样的雪花,而我幸而有你们“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感情的厚薄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待到蓦然回首,还是你们就好。 2、友情,是岁月的一种感动,如湖水知道月的冰冷,月的柔美。友情,是心灵的一种呵护,如微风掠过琴弦,是心的共鸣,心的深刻。友情,是生命的一道风景,如花摇曳在风雨中,凋零在狂风里,盛放在心间。 3、耶和华在创世纪的第一天,说光是最好的,于是人间便有了光。于是阳光便忠诚地笼照万物,于是我们便享有了温暖,然后心间便有了感动。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装有光明,也许它不如阳光温暖,但只要甘心奉献乐于施与,你我的温度相加足够暖人心。当阳光被阴云遮盖,心便忧郁;当虚情假意的尘蒙蔽了纯真的心,我们岂不伤感? 4、爱心是可以传递的,需要心与心的交流,爱与爱的碰撞。彼此有共同的爱心,带动其他人,一同投入到爱心实践中去,摒弃那些徒劳的话语,让爱心汇聚,让感动传递,让明天的你我更美丽。 如果道德是拷问良知的守护,一个拥有爱心之人,愿把爱心付诸实践的人永远不会滑向道德沦落的深渊,总是站得更高,审视着爱心洪流的聚集。 我宁愿做一条红丝带,把有爱心之人系在一起,用共同的双手,奉献爱心,你准备好了吗? 5、有一种东西叫爱心,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就是这种东西,让无数人苦苦追寻。 有一种人,整天喊着献爱心,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引以为荣,好不虚荣。 有一种人,奉献自己,关爱他人,默默付出,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没有丝毫作秀的嫌疑,只是匆匆而来,悄悄而去。 微风掠过湖面,留下粼粼波纹;阳光穿过白云,留下丝丝温暖;岁月走过树木,留下圈圈年轮。 奉献爱心,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懂得奉献的人,是从来都不会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是在不远处,默默守护,你需要的时候,就会马上出现,用双手帮你渡过难关,而不只是几句无足轻重的话语。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此话虽然简朴,却着实掷地有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双手做成了感动中国至今的最强音。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勤俭节约,用双手的行动,代替了浮华的话语,所以奉献爱心,献出自己,用手不用口。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友谊,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种的“美”。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