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3课解题锦囊(含解析)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基本原则:依据具体语境,避免望文生义。具体如下: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上面提到的“杰 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它就应解释为 “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再如,上面提到的“干瘪”“残缺”,依据所在句子“我看到 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就会发现“干瘪” “残缺”在这里不仅不含贬义,而且贮满歉疚、感激之情。(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 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依据。例如:当我 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 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 “议论”本是“谈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从“议论”的内容和其中引用的那个成语。 不难知道它是“造谣毁谤”。(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 靠当句或前后句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比 如,《湿湿的想念》中的“书”,内涵是什么?文章开头有:爷爷(沈从文)沿着一条河水, 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也写了许多 本小书和大书。文末还写到: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 是否来得太晚? 可见,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 人生。如果不将分散的这些相关内容作一番清理,理解就很难到位。(4)理解重要词语应注 意的问题。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是脱离语境,凭空猜想。这里提醒三点:①注意相同词 语的不同指向。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是明确甚至单一的,但是作者在运用过程中往往赋予不 同的含义,这就需要辨别。比如,雪野里的精灵》阅读题中就有: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 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如果仅看词面而妄断肯定 不合要求,这就需要运用上面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辨别。②注意不同词语的相同指向。众所周 知,要理解的重要词语如果是多义词,答案一般都应排除其本义。可有一些词语在文中的意 义与词典意义毫不相干,就必须充分借助语境。还有的是作者为了追求语言的变化,给不同 词语以相同的含义,比如“辖制”和“影响”的词典义不同,但在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中,却相同,都表示“管束”。像这样的语言现象不能不分外留心。③注意非词语题所涉及 的词语。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命题并不是放在词语理解题中考的,而是其他试题涉及的,这 也应该注意。比如,茅盾的《海南杂忆》)阅读题: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 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如果不明白“天涯” 一词的本意是天之尽头,又怎能理解作者有此一问的原因?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针对这一题型在散文阅读专题复习中怎样才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取得实效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尝试用以下六种方法求突破:(1)关键词语 突破法。即分析句子中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一般来说,命题者出题的“重要句子”多 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而认真研 读这些语句,这些句子中都有凸显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 拿到了开启整个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只要把句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 整句的意思。如:分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 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句所蕴含的深意。只要抓住句中的“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 和“淋漓的鲜血”这些关键词,理解它们的意思,“真的猛士”指那些为革命不惜牺牲的真 正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爱国学生 运动的黑暗现实。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意基本也就明晰了,即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 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无比哀痛,他们为了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勇往直前、奋 不顾身。理解以上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只要先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突破,然后从整体上 把这句话的意思用平实、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就得出了考查所要给出的答案。(2)感情色 彩剖析法。即分析句子和句中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此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爱憎、好恶 等等。如: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 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的含义。我们只要扣住第一句中的“这”指代 “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 绩”“武功”都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就能准确理解这句话就是在赞颂 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 心情。准确把握句中关键词的感情色彩,是正确分析句子含义的前提。否则,就会犯“是非 不分”、“南辕北辙”的错误。(3)修辞手法还原法。即分析还原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弄清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含义之所在。还原修辞句 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等等。如: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 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个句子。我们只要对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进行还原,弄清楚“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 大的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是由大量木材烘烤转化而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 点进步,而请愿又如何能轻易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是持 否定态度的。这里采用“木材形成煤的过程”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惨烈的流血斗争只能换来 了社会的一点点进步”这样一种深刻的历史感悟。(4)结合语境分析法。 即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结合全文语境,可以帮助我们整 体把握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对揭示全文主旨的作用。如:如何理解杨绛《老王》文末 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所饱含的 丰富的意蕴?首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具有收束全篇、卒章显志的作用。这句话既交代 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本文的“文眼”。“幸运者”是杨绛的自 称;“不幸者”指“老王”;“愧怍”是惭愧的意思。作者回想起来为什么感到惭愧?可谓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在和老王相识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 读懂老王、理解老王和尊重老王,作者对老王的关爱似乎只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与老王对 作者付出的爱,是不能等同的,是不平等的,所以,作者为此深深感受到“愧怍”。(5)句 子结构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抓住主干去除其枝叶,让句子的主要意思凸显出来。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 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如:“正像达尔 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 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理解上 面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可以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 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 限制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再来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 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 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 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理清了全文中心论 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6)所处位置定位法。即通过分析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或者顺藤摸瓜,或者追根溯 源挖掘出句子所饱含的丰富意蕴。有时候,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常常需要根据这个句子 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推断。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是全段或全篇的统 领句,那么理解这个句子的句意时,则要从后面的语段中进行内容层次的梳理;如果出现在段 落与段落之间是前后过渡的语句,则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出 现在文末或者段末则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谈谈“我 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这句话的理解(余秋雨《都江 堰)》。由于这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除了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解释外,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 容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对其结构作用进行说明: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六种方法,是彼此独 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针对具体的问题,常常又是多种方法交错使用,相互补充,相互印 证。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对待,融会贯通方为得法。 【真题演示】 一、(2011 年北京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 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 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 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 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 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 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 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 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 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 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 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 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 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 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 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 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 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 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 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 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 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 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 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 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 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 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 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 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 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 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 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 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 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 相难以认清。 D 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 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 的历史感。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 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 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 20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BC 17.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 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 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 绪。 18 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 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 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19.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 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 作者的历史感。第二问(略) 二、(2011 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 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 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 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 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字里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 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 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 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 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 ‘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 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 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 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 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 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 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 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 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 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 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 树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 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 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 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 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 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 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 揸:把手指伸张开。 16.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稿,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搞起死回生。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 C 17.(1)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 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 (2)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 “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18.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 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 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 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 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身 后感情。 19. ①最后一段主要写赵树理农民式的幽默:他在作品中描写人物,现实中抨击时事,都富 有乡土气息的风趣语言出之。②反映出赵树理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的关注和体恤,展 现了有良知的作家的赤子情怀,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