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练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练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新题型)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 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 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 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 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 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 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 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 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 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 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 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 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堡到鲍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 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 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 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 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 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 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 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 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 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 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 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 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 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 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 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 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矛盾而本性善良的支 教教师的形象。 B.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 发自内心的爱。 C.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到学校,她学习刻苦优秀,说明她想通过 学习走出大山。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呆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 升华的复杂过程。 2.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 分) 3.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呆下去,并谈谈理由。(6 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 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寐“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 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 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 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 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 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 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的日子, 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 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 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 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怍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 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 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 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 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 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 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 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 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 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 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 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篇交代了淮城兴盛的裱花市场,然后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接着介绍了徐家裱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的历史渊源,这些内容都交代了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 充介绍,有利于读者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C.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 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D.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 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2.“裱画徐”除了裱画技艺高超外,还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3.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橘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 在腮帮上拐了个 S 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 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 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 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 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他说了 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 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 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 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 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 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 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 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 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 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 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 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 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 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 2 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 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 2 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 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 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 8 桶汽油,避免了 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 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 4 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 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 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 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 2 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 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 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 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 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 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5 分) 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奶奶 曹文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 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 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 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 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 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 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 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 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 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 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 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 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 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 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 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 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 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 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 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2.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3.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 57 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 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 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 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知道局长的业余癖 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 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 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域经济专业,有心去竞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 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行啊!报名后的小黄, 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 5000 元买了套 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说是顺路给局长带了套装备。局长有心拒 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 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大 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 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 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鱼玩, 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 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 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 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 了。 后来的竞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测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出的小黄,终成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 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副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 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 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 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 5000 块啊!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 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您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那全是你自己的努力,我没给任何人打过招呼,可不想领那份情。 小黄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 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 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 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 年第 20 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黄送了套高级钓具给局长,并邀局长去钓鱼,局长“心痒痒”的,可见局长在自己心爱的 事物面前暂时动摇了,接受了小黄变相的贿赂。 B.小黄和局长吃鱼喝酒过程中,听局长讲话先是“似懂非懂”,接着是“点了点头”,后来是“哭 笑不得”,表明小黄并不完全明白局长的意思,两人之间没有默契。 C.局长把买钓具的钱还给了小黄。小黄“有些发颤”是因为局长帮了他大忙,却不收他的礼, 他为局长的热心和无私帮助而感动。 D.小说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局长和小黄的形象。这 两个人物互为映衬,反映了现实官场的乱象,表达了作者对贪腐行为的强烈批判。 8. 作品中局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 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A.小说中没有对“我”的肖像描写。C.小娜心中可能有走出大山的愿望,但作 品中没有明显的表现。D.“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说“精神蜕变”“人格升华” 有些夸大。 2.①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②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作用; ③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 ④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 解析: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从人物形象和主旨考虑;结构上 一般是呼应、伏笔、铺垫、过度等。 3.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 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 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 留下来。 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观点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 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 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 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 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 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解析:探究理由可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外因包括他人和社会。 二、1.D 解析:D 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 2.【答案示例】①综合素养好。他善裱,能画,工篆刻。②坚守诚信,人们的名画旧藏他不作 伪。③被逼迫做的赝品他都留有标识,并向公安局举报。 解析: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重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征, 可以结合小说中的“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 机作伪”“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 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在他的仿作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 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等内容考虑;然后,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 即可。 3.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 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赝品中得到照应;④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响 应。(答出 3 点即可)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小说中找出照应的部分和属于伏笔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内 容分析。如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能溺、工篆刻等技艺,是为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做伏笔; 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等等,言之成理即可。 三、1.A 解析:B“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理解错误;C“有得到两万块钱的的激动” 理解错误;D“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无中生有。 2.①第一次来是因为饥饿难耐想抢橘子。小说中写到他“又渴又饿”“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 鼓鼓的裤袋……” ②第二次来是为了报恩。“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想让摊主发现他是罪犯并 报案领奖金。 ③第三来是为了自首。即让摊主领了奖金,也想结束自己的逃亡生活。 解析:结合故事的情节发展分析概括即可。 3.①情节(艺术效果)上,结尾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增强了阅 读的兴趣。 ②人物形象上,使摊主的形象更加丰满。他善良、不贪、踏实做人。 ③主旨上,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一个单纯的感恩主题,深化为踏实做人,本分做事。 解析:探究情节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 四、1.B 解析:A 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 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 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D 项,“对爸爸的责备” 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2.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 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解析: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 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 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 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 (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 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解析:人物形象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描写等方面分析。主旨要从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的 情感态度分析。 五、1.B 解析:A.不能抵制诱惑,错。后文谈到局长是不想明确拒绝小黄,影响他在竞争中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发挥。C.局长没有帮他的忙,且小黄发颤主要是为局长不收礼而疑惑和担忧。D.对小黄没有肖像描 写,局长没有接受小黄的贿赂,没有贪腐行为,并非对贪腐行为的强烈批判。 2.①清醒睿智:当别人奉承他字写得好,当小黄送给他高级钓具时,他没有得意忘形。对小黄 送高级钓具的用意心知肚明,却不揭穿。②质朴,知足:保留小时候的习惯,对生活很满足,没有 贪念。③爱才惜才,对小黄的才干很了解,希望他能走正路,凭自己努力走上正路。④为官清廉正 派:不收贿赂。(答到 2 点即可,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可从情节发展中以及人物的行为中入手分析。 3.①“鱼”是小说的线索,钓鱼和做鱼、吃鱼是局长的爱好,“鱼”也是局长和小黄交往的重要 媒介。②“局长的鱼”含义深刻,表面是局长钓鱼、做鱼、吃鱼,深层的意思是“局长”的位置和 权力非常敏感,能钓来像小黄那样意图走不正之路的人的“鱼”。③“局长的鱼”揭示小说主旨,不 管是掌权的还是办事的,都要守住底线,不要受到权力的诱惑而走上不正当之路。 解析:本文以某物即“鱼”作为题目,那么可从几下几点分析: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 括故事情节;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情感;③揭示文章主题;④表层义和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⑤设置 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的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