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文言文翻译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文言文翻译新人教版

课时跟踪检测(七)文言文翻译 一、考点针对练 1.(2016·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 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 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 (1)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译文: (2)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 译文: 答案:(1)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 明相通吗?(关键词:若,像;兹,此,这;谓,说;“至孝通于神明”即“至孝于神明通”) (2)我每次给士大夫们说这件事,听的人一定被感动得哭泣。哪个人没有母亲呢?有母 亲谁没有这样的心呢?(关键词:之,这件事;闻者必泣,被动句;是,这) [参考译文] 颂赞说:孔子说:“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 神明。”像李台州这样,出生时不知道失去母亲,长大后却知道寻找母亲,寻找母亲却不能 找到,找不到却坚持不懈,走访了一半的天下,在老年的时候才找到。过去东坡先生赞颂朱 寿昌,至今歌咏成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 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不是至孝难道能感动天地神明吗?不感动天地神明难道能找到母亲 吗?我每次给士大夫们说这件事,听的人一定被感动得哭泣。哪个人没有母亲呢?有母亲谁 没有这样的心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 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 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 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译文: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译文: 答案:(1)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 就回家了。(关键词:疏、乞骸骨、举、自代、倒装句式、竟归) (2)(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 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关键词:格物致知、诸、喟然、是)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 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 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守仁)忽然 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 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 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3.(2017·柳州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 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shí)闻其名,将推毂之,召 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 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 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 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 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 释不问。 (1)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译文: (2)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 译文: (3)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 译文: 解析:(1)注意句式特点,“民讼皆决于庭”是状语后置句,同时是省略句,省略主语 “侯蒙”。(2)联系上文语境,转运使黄湜想召见侯蒙,而侯蒙“以越境不肯往”。关键词 语:行、翻致、疵、宾礼。(3)“繇”是通假字,通“由”;“是”,这;“是自艾其支体 也”,判断句;“病”,名词作动词。 答案:(1)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2)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 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 (3)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 体不得病,可能吗?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 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 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 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 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 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 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 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 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 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 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 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 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4.(2017·三明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 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 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 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 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 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 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 (1)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 译文: (2)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 译文: (3)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译文: 解析:(1)冒,混在某某中间;是,这;怠,懈怠。(2)讥,讥讽;岁,年;或,有时候; “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判断句式。(3)虚,轻易;妄,随便;“妄受不为忠,妄施不 为惠”,判断句式;“惠”,名词作动词,施行恩惠。 答案:(1)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 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 (2)刘子玄上书,讥讽说:“每年一次大赦,有时一年两次大赦。这是小人的幸运,是 君子的不幸。” (3)君主不应轻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 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恩。 [参考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 授《古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 们讲授《春秋左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 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 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览了各种史书。与他的哥哥刘知柔都以擅长文词知名。 后来考中进士,任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讥讽说:“每 年一次大赦,有时一年两次大赦。这是小人的幸运,是君子的不幸。”又说:“君主不应轻 易地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 官职不是施恩。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 脱’(形容数量多)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 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高智耀,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 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 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 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 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 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 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 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 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 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 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 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 察使。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 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 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 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B.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C.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D.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解析:选 C “召见又力言”混淆了,“召见”和“力言”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分别是 世祖和高智耀;“潜邸已闻其贤”是误把“潜邸”当成人名,不合上下文的语境。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 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B.徭役,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 分,《礼记》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 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庙号是皇帝于祖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 号。汉武帝是庙号而非谥号。 解析:选 D 武是谥号,汉武帝庙号是汉世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智耀家族世代为西夏服务,为西夏望族,本人也考中了西夏的进士。西夏灭亡后, 他隐居于贺兰山。后来,元太宗召见了他,并对他很赏识,打算任用他,他却很干脆地拒绝 了。 B.皇子阔端非常赏识高智耀,想要上奏朝廷给予官职,高智耀却拒绝了。等到阔端登 上皇位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理解并重视儒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宽待儒生,免除了儒生的 徭役。 C.元世祖很早就了解高智耀的才华,即位后召见了他,专门铸了一枚印让其有权力来 免除儒生徭役;后来高智耀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到各个郡县去巡视,最终使得好几千名儒生 脱离了奴仆的身份。 D.西北其他的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世祖就让高智耀出使西北来解 答他们的疑问,不想高智耀行至上京时竟然病逝了。世祖非常伤心,对他追赠官职和封号,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析:选 B “登上皇位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理解并重视儒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是元宪宗,不是皇子阔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 非士亦不可。” 译文: (2)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译文: 答案:(1)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 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 也是不对的。” (2)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 天就派遣他出发。 [参考译文] 高智耀,字显达,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 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 众人推荐了高智耀,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 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把他们视作厮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 算上奏朝廷赐予他官职,他没有答应。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儒生所学 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为君王的,用儒生国家就强盛,不用国家就衰 败。今天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应免除儒生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 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 皇帝说:“好,你说得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皇帝)下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世祖 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他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重要,高智耀引古证 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 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 “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 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 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 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 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皇帝听 了很高兴,赏赐了他。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 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至元五年(1268)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 建议的结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恰好此时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问: “本朝习俗与汉人不同,现在我们占有了汉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礼仪文化制度要遵用汉人 的,这是什么原因?”皇帝寻求能回访的使者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 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高智耀行至上京 竟然病逝。世祖为之惊愕悲悼。后来追赠高智耀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 追封为宁国公,赠谥号“文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敏慧夙成,济阴王晖业每云:“此子王佐.才也。”晖业 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河间邢卲试命文遥:“诵之几遍可 得?”文遥一览便诵,时年十余岁。济阴王曰:“我家千里驹,今定如何?”邢云:“此殆 古来未有。” 起家员外散骑常侍。遭父丧,服阕,除太尉东閤祭酒。以天下方乱,遂解官侍养,隐于 林虑山。武定中,文襄征为大将军府功曹。齐受禅,于登坛所受中书舍人,宣传文武号令。 杨遵彦每云:“堪解穰侯印者,必在斯人。”后忽被中旨幽执,竟不知所由。如此积年。文 宣后自幸禁狱,执手愧谢.,亲解所著金带及御服赐之,即日起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摄政, 除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曲机密。及践祚,除中书侍郎,封永乐县伯,参军国大事。及帝大渐, 与平秦王归彦、赵郡王睿等同受顾托,迎立武成。天统二年,诏特赐姓高氏,籍属宗正,子 弟依例岁时入朝。 文遥历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敕,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齐因. 魏朝,宰县多用厮滥,至于士流耻居百里。文遥以县令为字人之切,遂请革选。于是密令搜 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 始也。既与赵彦深、和士开同被任遇,虽不如彦深清贞守道,又不为士开贪淫乱政,在于季、 孟之间。然性和厚,与物无竞,故时论不在彦深之下。 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魏之将季,宗姓被侮,有人冒相 侵夺,文遥即以与之。及贵,此人尚在,乃将家逃窜。文遥大惊,追加慰抚,还以与之。彼 人愧而不受,彼此俱让.,遂为闲田。 (选自《北齐书·元文遥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子王佐.才也 佐:辅佐。 B.执手愧谢. 谢:表达谢意。 C.齐因.魏朝 因:沿袭。 D.彼此俱让. 让:谦让。 解析:选 B 谢:道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 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B.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 /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C.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 名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D.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发敕用之/犹恐其披诉/总召集神武门/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 厚加慰喻/士人为县/自此始也 解析:选 D 解答本题,应该整体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于是密令搜扬贵游子弟” 句子结构完整,其后需要停顿,排除 B、C。“恐”的宾语应该是“其披诉”,“诉”后要 停顿,故选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文遥少年聪明,受人赞美。元文遥被济阴王晖业称赞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河间 人邢卲看到十来岁的元文遥背诵文章的情况后说,元文遥大概是自古以来没有的神童。 B.元文遥突然入狱,数年后皇帝道歉。齐朝时,突然有圣旨将元文遥囚禁,过了好多 年,文宣帝亲自到监狱,握着元文遥的手道歉,并解下佩带、脱下衣服赏赐给他,任命他为 尚书祠部郎中。 C.元文遥分析时事,看法准确。齐朝的制度是沿袭魏朝的,朝廷任命的县令多是随便 挑选的人,造成那些士流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于是请求朝廷选 拔任用。 D.元文遥为人平和,不用官威。魏将灭亡时,有人侵占了元文遥家的土地,后来元文 遥在齐朝官位显赫,这个人吓得带全家逃跑,元文遥知道后就亲自劝慰,态度特别谦和。 解析:选 C “随便挑选的人”错误,“厮滥”的意思是出身低下的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晖业尝大会宾客,有人将《何逊集》初入洛,诸贤皆赞赏之。 译文: (2)初文遥自洛迁邺,惟有地十顷,家贫,所资衣食而已。 译文: 答案:(1)晖业曾经宴请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初入洛阳,文人学士们都称赞《何 逊集》。(关键点:“尝”“会”“将”) (2)当初元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顷地,家境贫困,只够提供穿衣吃饭罢了。(关 键点:“迁”“资”“衣食”) [参考译文] 元文遥,字德远,河南洛阳人。元文遥敏捷聪明、成熟早,济阴王晖业常说:“这孩子 有辅助君王的才能。”晖业曾经宴请宾客,有人带着《何逊集》初入洛阳,文人学士们都称 赞《何逊集》。河间的邢卲测试元文遥:“读几遍可以背诵?”元文遥看一遍便背诵,当时 他才十多岁。济阴王说:“我家的千里驹,今天到底怎么样?”邢卲说:“这大概是自古以 来没有的(神童)。” 他被朝廷征辟,离开家任员外散骑常侍。他的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后,任太尉东閤祭酒。 因天下动乱,便辞去官职回家奉养母亲,隐居在林虑山。武定年间,文襄召为大将军府功曹。 齐接受禅让,在登坛时受中书舍人,宣布传达文武号令。杨遵彦常说:“能够解穰侯印的, 必定是这个人。”后来忽然有圣旨将他囚禁,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这样过了好多年。文 宣帝后来亲自到监狱,握着他的手惭愧地道歉,亲自解下身上所佩带的金带以及御服赐给他, 从这一天起他被任命为尚书祠部郎中。孝昭帝代为管理国家朝政,任命他为大丞相府功曹参 军,掌管机密。等到孝昭帝即位时,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封为永乐县伯,参与军国大事。等 到皇帝病重,他与平秦王高归彦、赵郡王高睿等一起受孝昭帝的嘱托,迎立武成帝。天统二 年,诏令特别赐姓为高,户籍属于掌管王室亲族的官吏,子弟们依例每年一定时间入朝。 元文遥先后侍奉三位帝王。他通达社会上的事务,天子每到前殿,多命他宣读朝廷的政 令,号令文武百官。他的声音清晰响亮,说话流利顺畅。北齐沿袭魏朝的制度,县令多任用 出身低下的人,以至于士人都耻于做县令。元文遥认为县令是治理百姓的关键,便请求朝廷 淘汰选拔。于是朝廷秘密访求举拔无官的贵族子弟,下诏任用他们。还害怕他们陈诉,便将 他们召集在神武门,命赵郡王高睿宣布圣旨,按名册喊出他们的姓名,深加抚慰晓谕。士人 担任县令,就是从这里开始。元文遥与赵彦深、和士开一起被朝廷重用,他虽然不如赵彦深 清贞守道,也不像和士开那样贪婪好淫、祸乱朝政,处在季、孟之间。然而他的性情温和厚 重,与人无争,所以当时的评论认为他不在赵彦深之下。 当初元文遥从洛阳迁到邺城,只有十顷地,家境贫困,只够提供穿衣吃饭罢了。魏将到 末世,皇族宗室都被侵犯,有人贸然侵夺他的土地,他便给了这人。等元文遥官位显赫,侵 夺他土地的这个人还在,就带着全家逃跑。远文遥听说后十分吃惊,追上他加以宽慰,把土 地还给他。那人因惭愧而不再接受,彼此互相谦让,这块地竟被闲置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