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考点掘金系列金脉11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含解析
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考点掘金】 考点展示: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考点掘金: 金脉 7:小说阅读之情节构思 金脉 8: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金脉 9: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金脉 10:小说阅读之语言风格 金脉 11:小说阅读之感情主旨 【金脉分布】 考向 省市 17 课标 1 17 课标 3 浙 16 课标 1 16 课标 2 16 课标 3 考向 7:情节构思 √ √ √ √ √ √ 考向 8:环境描写 √ √ √ √ 考向 9:人物形象 √ √ √ √ √ 考向 10:语言风格 √ √ √ 考向 11:感情主旨 √ √ √ √ √ 【考情预测】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看,高考九套卷有四套(包括山东)考查了小说,和前几年相比,小说的考查似乎 有“退潮”之意,尤其是一直以来坚持考查小说的全国课标卷,卷二文学类“居然”考查散文。但这一变 化并不意味着小说的重要性降低,事实上,相对于散文的文本阅读难度大、命题相对范围小等特点,作为 文学类考查的重头戏,小说考查一直被广泛的重视。这一趋势不会短期内发生根本转变。 以新课标卷为例,小说的考查采取了 1+2 的模式,即一个选择题加两个主观题。不仅题目数量减少, 选择题也从五选二改为四选一,难度降低。考查重点仍然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为主。 由此可以预知,18 年的高考,小说是仍是各省市尤其是新课标的重点,考查重点仍然是兄说的三要素, 复习时,要紧紧抓住这几个重点考向,踏实训练循序渐进,就可以在考试中从容应对,考出理想的成绩。 感情主旨的考查在 17 年的两套课标卷均有涉及,可见其重要程度。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但根据“轮 换原则”,18 年以大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很大。务必重视。 【高考金脉】 真题:【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 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 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 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 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 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 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 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 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 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 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 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 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 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 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 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 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 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 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 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 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 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 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 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 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 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 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 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 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答案】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 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 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 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考查小说的主旨。B 项,“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 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错误。文中说“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 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 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 可见应是“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在这荒寒地带的不可思议转移了顾 客的注意力。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 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 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 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中,B 项对文 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 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 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 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 意。有些句子由于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 辞知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 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 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 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 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风格 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音韵、构图和结 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 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案层次: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 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掘金技巧】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 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 XX 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名师挖宝】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 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或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 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 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 用故事的形式 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小试身手】 一、【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16 题。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 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 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 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 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 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 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 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 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 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 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 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 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 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 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 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 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 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 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 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 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 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 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 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 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 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 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 【答案】 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 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 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 的艺术效果。 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 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 【名师点睛】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比如本题, “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 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14.试题分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 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 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名师点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衬托。直接描写包括:动作、语言、肖像、神态、 心理。间接衬托主要是借助他人他物以及环境对中心人物进行衬托。本题所给的画线句子属于语言描 写,语言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的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人的精神世界。一要抓住说话的具体内容,二要结 合说话时的神态进行分析。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 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 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 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名师点睛】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二是人物形象上,刻 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 情 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 (内容) 【名师点睛】作为探究题,首先要审题,从题干中审出探究的方向和答题的模式;然后要回顾所学的知识, 寻找探究的角度。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 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 情感态度。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 二、【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4)题。(25 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 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 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 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 “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 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 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 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 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 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 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 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 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 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 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 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 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 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 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 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 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 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 分) 【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A.B 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 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 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 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 借机发财。(每答出一点得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 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 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 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 无益。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给 8 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 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鉴赏题。本题共五个选项,A 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我”约王有福在电 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如该项所说的模仿;B 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无“‘我’ 有打官司的经验”的内容;C 项不妥之处在于,王有福不愿索赔,还有害怕上当受骗的因素。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 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 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 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 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 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 概括不当。 【名师点睛】一般来说,小说利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 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由“我”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 “我”主张 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欣赏能力。分析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应根据小说 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其他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 【名师点睛】从小说中王有福说话谦和、见了晚辈也要鞠躬等行为可知他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的性格; 从小说中他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这些是可以看出他胆小怕事、有点狡黠的性格; 从小说中他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等行为可看出他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 的性格。 【名师点睛】考生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可从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 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考生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可从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 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掘金实战】 一、【2017 届山东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包祭 铁凝 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你却要去追赶你的飘浮,锛凿你 的冥顽。你的成功大多在半信半疑中,这实在应该感谢你冥顽不化、颠扑不灭的飘浮,还有相应的机遇和 必要的狡黠。于是,你突然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了,你突然会游泳了,你突然会应酬了,你突然会烤面包 了。 “文革“中,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我和妹妹也从外地亲戚家回到了他身边,那时我十三岁,妹妹六 岁。 那时的父亲是个安分的人,又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原是一家省级剧院的舞美设计师。 他要研制面包。面包在那个时代是高不可攀的。 许多年后我像个记者一样问父亲:“当时您的研制契机是什么?” “这很难说。一种向往吧。”他说。 “您为什么单选择了面包?” “它能使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那时,父亲画了一个新烤炉,立面、剖面都有,标上严格的尺寸,标上铁板所需的厚度。他会画图, 布景设计师都要把自己的设计构想画成气氛图和制作图。他画成后便骑上他的“吉勒”沿街去找小炉匠, 一个小炉匠接了这份活儿,为他打制了一个新炉子。新烤炉被扣在火炉上,父亲又撕块面团放进去。我和 妹妹再观察他的表情时,他似有把握地说:“嗯,差不多。” 面包出炉了,颜色真有点像,这足够我们欢腾一阵了。父亲嘘着气把这个尚在烫手的热团掰开,显然 他又遇到了麻烦——他掰得很困难。但他还是各分一块给我们,自己也留一块放在嘴里嚼嚼说:“怎么? 烤馒头味儿。”我和妹妹都嘎嘎嚼着那层又厚又脆的硬皮,只觉得很香,但不像面包。 我们也不说话。后来父亲消沉了好一阵,整天翻他的旧书旧画报,炉子被搁置门后,上面扔着白菜土 豆。 一天,父亲终于又从外面带回了新的兴奋。他进门就高喊着说:“知道了,知道了,面包发酵得用酒 花,和蒸馒头根本不是一回事。真是的。”我听着酒花这个奇怪的名字问他那是一种什么东西,他说他也 没有见过。 那天,酒花使父亲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便远征那个“一食品”找到了那东西。他用酒花煮水烫面、 发酵、接面、再发酵、再接面、再发酵……完成一个程序要两天两夜的时间。 一天晚上他终于从那个新烤炉里拽出一只灼手的铁盘,铁盘里排列着六只小圆面包。他垫着屉布将灼 手的铁盘举到我们面前说:“看,快看,谁知道这叫什么?早知如此何必如此!” 我已知道那铁盘里发生了什么事,放下正在写着的作业就奔了过去。妹妹为等这难以出炉的面包,眼 皮早打起了架,现在也立刻精神起来。父亲发给我们每人一只说:“尝呀,快尝呀,怎么不尝?”他执意 要把这个鉴定的权利让给我们。那次他基本是成功的,第一,它彻底脱离了馒头的属性;第二,颜色和光 泽均属正常。不足之处还是它的松软度。 不用说,最为心中有数的还是父亲。 之后他找到了“一食品厂“工厂里的以为刘姓技师那女工,他从刘技师那里了解到一些关键所在,比 如发酵后入炉前的醒面,以及醒面时除了一丝不苟的温度,还有更严格的温度。 后来,当父亲确信他的面包足已超过了“一食品”(这城市根本没有“二食品”)所生产的面包时, 他用张干净白纸将一个面包包好,亲自送到那面包师家去鉴定。面包师品尝了父亲的面包,并笑着告诉他 说:“对劲儿。自古钻研这个的可不多。我学徒那功夫,也不是学做面包,是学做蛋糕。十斤鸡蛋要打满 一小瓮,用竹炊帚打,得半天时间。什么事也得有个时间,时间不到着急也没有用。”他又掰了一小口放 在嘴里品尝着,还把其余部分分给他的孩子,又夸了父亲“对劲儿”。 父亲成功了,却更不安分起来,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他决心把他的 面包提到一个更高阶段。 这些年父亲买到了好几本关于面包烘制法的书籍,还买了电烤箱。面包的生产已不再是当年连车间都 不许他进的那个秘密时代了。然而父亲不再烘制了,他正在安分着他的绘画事业。只在作画之余,有时任 意翻翻这书们说:“可见那时我的研究是符合这工艺的。”后来我偶然地知道,发酵作为大学里的一个专 业,学程竟和作曲、高能物理那样的专业同样长短。 一只生着锈的老烤炉摆在他的画架旁边,作为画箱的依托。也许父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它却像是从 前的一个活见证,为我们固守着那不可再现的面包岁月。 (本文有删改) 19.文中”不用说,心中最有数的还是父亲“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0.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 (2)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 21.如何理解文中父亲的不安分。 22.标题“面包祭”中的“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承上启下。上承父亲做面包成功,但是仍有不够松软的不足;引出下文,父亲向面包技师学 习做面包。 20.(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父亲的头脑比喻成“漂浮不定的云”和“冥顽不化的岩石”写出了父亲思 想(追求)上的不安分与安分。(2)运用了拟物(比拟)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父亲 孜孜以求的精神。 21.①“不安分”是指父亲有追求,做事执着,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成就);②“不安分“指父亲作 为一个艺术家生活的一种情趣。 22.①对那个时代的祭奠与反思。②对像父亲那样,在艰难之中不忘追求的赞赏。③对在艰难岁月中,父 亲带给我们的欢乐童年的怀念。 【解析】 点睛: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 /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本题就 属于第二类。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 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 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 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 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 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 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 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 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 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 关键词“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考生答题时,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体会情感。 21.试题分析:题干“如何理解文中父亲的不安分”,这是对文本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时结合文本内 容联系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具体语境。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标题‘面包祭’中的‘祭’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 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祭”象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 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答题。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 1.贴近文本, 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 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 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 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 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 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 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 实意义。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 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 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 点简洁,言之有理。 二、【2014 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 79.80 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 80 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 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 80 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 80 元, 是 79.80 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 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 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 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 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 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 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 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 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 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 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 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 182 元, 女友说是 188 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 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 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 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 200 元钱, 女老板找给他 18 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 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 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 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 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 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 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 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 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答案】(5分)A.B 【解析】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经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 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 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解析】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 分) 【答案】(6 分)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 人际交往中情商主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了对小说结构和技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情节的发展、 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①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结尾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起到了 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一年之后数学家还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年前算过的账,表现出他的认真、严谨; 然而当他明白了自己算错账,女老板骗了他时,他便毅然和女老板分手了,这又表明他是一个耿直的 人,也是一个有些偏执的人。同时,这一情节揭示出,从算错账到数学家和女老板成婚,竟然与女老 板最初的设计安排有关,这样,女老板的聪明、柔情和心计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②从情节发展的角 度看,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使本来平铺直叙的情节陡生波澜,这就将小说情节发展推 向了高潮。③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数学家虽然精于数字计算,可谓高智商,但却因对社会懵懂无知, 最后还是被一个不会算账的女人算计了,同时被算计的还有数学家的同样高智商的会计女友,这一切 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人的智商,而是人的情商,所以这样的结构安排也起到了深化 主题的作用。④从作品的结构安排角度看,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作品有了起 伏,增加了作品的情趣,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 示?(8 分) 【答案】(8 分) 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 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 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任 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解析】 三、【2014 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 1944 年的 8 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 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 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 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 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 夫曼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 我鄙视你。”迈尔停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 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 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 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 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 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 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 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 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 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 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 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14.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2 分) 答: 【答案】 答案示例:(1)贝尔蒂高尚的人格震慑了霍夫曼的灵魂,使之感到羞愧和敬畏。(2)表现了霍夫 曼复杂的人性。 【解析】 15.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答案】 答案示例: (1)对比 (2)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的对比;贝 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 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目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解析】 试题分析: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的意义;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文学作品的 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段,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段(如托 物言志、烘托、对比等)都是艺术手法。具体回答时,先通读全文,判断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的主要 方法是对比;结合内容表述对比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与贝尔蒂的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即可。点明手法,1 分;分析 2 点,1 点 2 分。 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 分) 答: 【答案】 答案示例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析】 17.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5 分) 答: 【答案】 (1)作者赞扬了贝尔蒂高尚的品格,但并未将其简单化;贬斥了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但并未 将他脸谱化,也暗示了霍夫曼人格的复杂性。(2)贝尔蒂的风度显示了对战俘人格的尊重与维护,他 的尊严则体现为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对人格的捍卫。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包藏 着对法国人的傲慢与蔑视;所谓的尊严其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解析】 试题分析:(1)通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趋向。先明确点明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的态度,后结合内容 阐述。2 分。(1)找出文中贝尔蒂和霍夫曼有关“风度与尊严”的对话,结合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 象等解答。3 分。 18.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7 分) 答: 【答案】 示例:(1)贝尔蒂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虏既是对国际公约的遵守,也是人道主义精神 的体现。(2)贝尔蒂应该救迈尔。在贝尔蒂看来,让迈尔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 卫了人格的尊严。 【解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