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新课标必修1精品教案(4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

1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微笑)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的内容,积累了文言字词,理清了写作思路。我 留给大家背诵的作业背了没有? 【多媒体课件打出《烛之武退秦师》“背诵”。】 生(齐声):背好了。 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 【学生齐声背诵。】 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 【学生笑。】 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微笑):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 的故事。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 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 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 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 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 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 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 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 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 埋下伏笔。 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 了一线希望。我们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 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 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这样波澜起伏的文字,读起来很过瘾。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间的一场大战触之即发。晋公讲了一番 “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跌宕多姿的。 师:很好。看得出来,同学们经过上次记叙文作文的失败教训,这次对课文的记叙手法 的学习特别上心。 【学生笑。】 师:我们请刚才发言的同学把要点板书出来,好不好? 2 生:好! 【学生鼓掌。】 【学生板书。】 师:在学习了本文精巧的叙事艺术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出:概括要点。】 师:是的,我们这个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我们小学、初中学过,而高中阶段,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我 们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就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 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现在,我们就来训练训练。 好。我们看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是“退秦师”, 那么,是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的啊? 生:第三自然段。 师: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呢?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这一自然段,然后作出概括。 【学生静静阅读文章。】 师:哪个同学来谈谈? 【学生静默。】 师:看来,有点难度。既然个人完成存在问题,那就小组合作完成吧!请注意:概括要 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阅读,理清思路,分清内容层次,把握住 关键语句,然后利用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恰当、准确地概括。另外,概括内容要点,要分 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作出 简洁、精当的叙述。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怎样?哪一个小组来给大伙谈谈?看来第四组的同学蠢蠢欲动,就请你们上来讲。 【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有关资料。】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三自然段的劝说辞应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到“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层,我们概括为:“亡郑”于秦无利。第二层是紧接着的下一 句,概括为:“舍郑”于秦有利。第三层同样是紧接着第二层的下一句,概括为:晋君没诚 信。而第四层就是直到说辞的结尾,概括为:阙秦利晋不可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对文段的思路把握得很准确,在概括的时候也能抓住关键句, 利用关键词来组合句子,语言也能做到简洁、准确。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和示范,以后大家在 阅读的时候,要多锻炼自己的这一能力。 师: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记事,那么,本文突出的人物是哪一个? 生(齐声):烛之武! 师:没错。那么,烛之武这个人物是怎样的形象呢?现在,请各位同学再阅读一下文章, 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 师: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那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生:(摇头)我可不可以和我同学商量? 师:可以。而其他同学也请认真谈论谈论。 【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 师:现在,讨论得怎样了呢?给大伙谈谈吧。 生:我们经过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并且同旁的小组交换意见后,对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总结如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3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 125 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 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 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 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 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 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我们要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是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我们才能 有这样的结论。 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总结得不错。同时也再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这次的合作是成功的合作,同学 们还能从合作中学会感激对方这一优良的品质。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他们,好不好? 【学生热烈鼓掌。】 师:除了刚才同学所说的他“善于外交辞令”之外,还有些什么性格品质呢? 生:他深明大义。在国家存亡面前,抛开个人对郑伯的恩怨和不满,只身前往秦营。 生:英勇。正如刚才同学说的,他单枪匹马前赴如狼似虎的秦军,面对那傲慢的秦君毫 无惧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佩服。 生:怀才不遇,在此之前一直都没受到重视。从他委婉地对郑伯的话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很精彩!分析也很到位。除此之外,本文的人物语言也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 如郑伯的诚恳的道歉与晓之以大义的话语,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更重要的是春秋无 义战。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图利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 打动了秦君,成功解危难。请大家阅读课后的思考题三,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阅读文章。】 师:通过阅读,大家对晋侯的“不仁、不知、不武”有何认识? 生:我觉得他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他之所以没有进攻秦军的原因,同样是由 于得不到“好处”,因为两虎共斗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 师:说得没错!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巧的叙事方法和精彩的劝谏艺术,以及 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了春秋战争的实质。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 现在,请全班同学再次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完成文言字词的归纳与积累,并默写全文。下课! 板书设计 烛 之 武 : “ 亡 郑 ” 于 秦 无 利 “ 舍 郑 ” 于 秦 有 利 春 秋 无 义 战 “ 保 郑 ” 于 秦 有 利 拓展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①。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 享其生禄②,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③,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 4 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④。 狄人伐廧咎如⑤,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⑥;以叔 隗妻赵衰⑦,生盾。将适齐⑧,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 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⑨。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⑩。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 ,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 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 在其上 ,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 ,曹共公闻其骈胁 ,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 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 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飱,寘璧焉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 ,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 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 ,而至于今,一也。离 外之患 ,而天不靖晋国 ,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 ,而从之,三也。晋、郑 同侪 ,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 ,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 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 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 ,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 获命,其左执鞭弭 ,右属藁鞬 ,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 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 ,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 衰者也 ,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 秦伯纳女五人 ,怀嬴与焉 。奉匜沃盥 ,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 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 ,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 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①及于难,遇到危难;之……也,在……的时候。②保,依仗,依靠;生禄,养生 的禄邑,古代贵族从封地取得生活资料。③校(jiào),同“较”,较量,对抗。④狐偃,重 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 魏武子,魏诌(chóu),晋国大夫;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⑤廧咎(qiánɡ ɡāo)如, 部族名,狄族的别种,隗姓。⑥鯈,读 yóu。⑦妻,嫁给。⑧适,去,往。⑨就木,进 棺材。⑩处狄,住在狄国。 五鹿,卫国地名。 野人,指农夫。 乘,古时用四匹马 驾一乘车,二十乘即八十匹马。 蚕妾,采桑养蚕的女奴隶。 姜氏,重耳在齐国娶的 妻子。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 遣,送。 曹,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 西南。 骈(piá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 薄,逼近。此言重耳浴身时,曹共公到他 身边看他的肋骨,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 僖负羁,曹国大夫。 盍,何不;蚤,同“早”; 5 贰,不一致,不一样。这句是说,你何不早些表示你和曹国的人有所不同呢? 盘飱(sūn), 一盘饭;寘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 宋,诸侯国名,子姓。 叔詹,郑国大夫。 姬出, 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离,同“罹”(lí),遭受。 靖,安定。 三士, 指狐偃、赵衰、贾佗。 侪(chái):类。 楚子,指楚成王;飨(xiánɡ),用酒食招待。 波及,流及。 治兵,晋、楚两军交战。 辟,同“避”;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 所以一舍为三十里。 弭,弓梢。 属(zhǔ),佩带;藁(ɡāo),箭袋;鞬(jiān),弓套。 子玉,楚国令尹。 晋侯,指晋惠公夷吾。 后衰,衰落得最迟。 诸,之乎。这句 是说,或者上天有意树立他吧。 秦伯,指秦穆公;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 怀嬴,秦穆公的女儿;秦,嬴姓,故称怀嬴。奉,同“捧”;匜(yí),洗手注水的用具; 沃,淋水。 盥,洗手。 降服而囚,重耳解去上服,自己拘囚向怀嬴谢罪。 享, 用酒食宴请。 文,言辞的文采,擅长外交辞令。 公子赋,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 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河水》,古代注家以为是《诗经》中的《沔(miǎn)水》; 《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沔水》头两句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说满满的流水, 归向大海,有晋国人士归向秦国的意义。《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 头两句是“六月棲棲,戎车既饬”,意思是六月急急遑遑,兵车已经准备好了。 鉴赏提示: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 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异母弟重耳也被迫逃亡。这篇文章记载他出奔、逃亡的经过。 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到成为有胆有识的政治家,正是得益于流亡 19 年、 经过 8 个国家所遭受的磨难。 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其一,剪裁得当。能表现主人公艰辛苦难和性格特征的,则详写; 反之,则略写。其二,形象鲜明。主人公形象突出,从懦弱无赖、苟且偷安,到胸怀大志、 足智多谋,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真实可信。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 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 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 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 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 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 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 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 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二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多单 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 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 第三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 6 参考答案: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课外练习 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1)夜缒.而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zhuī ɡònɡ B.zhuì ɡōnɡ C.zhuī ɡōnɡ D.zhuì ɡònɡ 答案:B(“缒”读“zhuì”,“共”通“供ɡōnɡ”。)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焉:前一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后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封:前一个活用为动词, “成为疆界” ;后一个是名词,疆界。) 3.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 A.令以责之里正 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C(A 为省略句;B 为判断句;C 为宾语前置句;D 为定语后置句。) 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而”的意义或用法。 (1)今急而求子( ) (2)夜缒而出( )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4)朝济而夕设版焉( ) 答案:(1)才,连词,表顺承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顺承 (4)却,连词,表转折 5.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 (3)越国以鄙远( ) (4)焉用亡郑以陪邻( )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答案:(1)因为,连词 (2)拿,用,介词 (3)表顺承,连词 (4)表顺承,连词 (5)把,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 (2)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1)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7 介推让禄 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④,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 食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⑦;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 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②介之推:又称 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③献公:重耳的父亲。 ④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ǔ)先后继位,称惠公、 怀公。⑤怼(duì):怨恨。⑥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 是粮食的意思,名词。⑦文:花纹,装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之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答案:D(田:封地。)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答案:A(亦,都解释为“也”;焉,“罪又甚焉”中“焉”解释为“句末语气词”,另 一个解释为“疑问代词,哪里”。) 9.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 答案:A(从“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可知。) 10.对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答案:C(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是本文的主旨。) 8 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 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 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 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 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 赏,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 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 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 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 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 的人。” 活动与探究 一、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臣子对君王的劝谏是常见的,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 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但是由于批龙鳞,其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劝谏的艺术 就要很讲究,不然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探究:古人的劝谏 艺术及其对现代人的处事意义。 二、既然是“批龙鳞”,那么作为被批的“龙”往往就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了,就算是怎 样“迂回曲折”也不一定顶事,可见君王的胸怀很重要,请搜集资料,探究这一问题并谈谈 其现实意义,并写成相关的论文或书信,寄给当地的民政部门,或制作成网页,供大家讨论。 设计意图:劝谏成功失败的关键往往是受谏方的胸襟开阔与否,当今中国社会生活正日 益走向昌明,参政议政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话题,但事实上有许多可行的意见与建议并不 能够得到接纳,这一探究题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并动手寻找解决 社会问题的办法。 教学资料:《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臧克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