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八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考点链接八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4

- 1 - 考点链接(八) 古代诗文阅读 作业时限:50 分钟 作业满分:56 分 第一组(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也。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及魏孝武西 迁,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统初,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间,众至千人。与 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东魏洛州刺史 韩贤以状闻,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 为贤所获,将以为戮。乃遣人告雄曰:“若雄至,皆免之。”雄与其所亲谋曰:“奋不顾身 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于 是,遂诣贤军,即随贤还洛。乃潜引贤党,谋欲袭之。事泄,遁免。 时太祖..在弘农,雄至上谒。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 雄乃招集义众,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俄而领军 独孤信大军继至,雄遂从信入洛阳。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雄击走之。又从太祖战于河桥。 军还,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颇为边患。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 道侧。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服东魏人衣服,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雄自后射 之,再发咸中,遂斩略首。除河南尹,进爵为公.。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河南邑中正。孝闵帝践阼,进爵新义郡公,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 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雄久在边,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 不避艰难。前后经四十五战,虽时有胜负,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天和三年,卒于镇。 赠大将军。谥.曰威。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五)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 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B.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 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C.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 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D.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谓我何/既免之后/ - 2 - 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解析:原文标点: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人 谓我何。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字: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取字。在他人面前说自己一般说名,以示谦虚与礼貌。 B.太祖:与文中大统称呼一样叫做庙号,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公:古代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解析:“大统”不是庙号,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韩雄有立功的志向。他在孝武西迁的时候率领属下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 就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掎角之势。 B.韩雄为人有担当。在他与韩贤交战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即将被杀 掉,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 C.韩雄在军事上很有才干。他派都督韩仕穿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使得 郭叔略出城追赶,乘机杀死了郭叔略。 D.韩雄深受太祖赏识。韩雄拜谒太祖后被封为武阳县侯,并被派遣返回故乡图谋大举 动,后又随从太祖战。 解析:“韩雄主动前往敌军中营救亲人”与原文不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每抄掠东魏,所向克获。徒众日盛,州县不能御之。(5 分) 译文:每次袭掠东魏,所到之处皆有所获。部众势力一天天强大,州县无法抵挡。 (2)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5 分) 译文:韩雄暗中算计,于是轻装率领十名骑兵,乘夜潜入郭叔略的境地,埋伏在路边。 解析:(1)“抄略”,掠夺;“所向”,所到的地方;“日”修饰“盛”,一天天;“御”, 抵挡、抵抗。(2)“图”,图谋、算计;“轻将”,轻装率领;“夜”修饰“入”,在夜间; “道侧”,路边。 参考译文: 韩雄字木兰,河南东垣人。韩雄少年时果决勇敢,膂力过人,善于骑马射箭,有将帅之 才。当魏孝武帝西迁时,韩雄就慷慨激昂,有立功的志向。大统初年,韩雄率领属下六十余 人于洛西举兵,数日之内,聚众达一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掎角之势。每次袭掠东魏, 所到之处皆有所获。部众势力一天天强大,州县无法抵挡。东魏洛州刺史韩贤将情况上报, 邺城派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韩贤合势讨伐韩雄。交战数十次,韩雄兵马越战越少,其兄长和 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准备杀掉。韩贤遣人对韩雄说:“如果韩雄来,全部赦免。”韩 - 3 - 雄与亲信计谋说:“我奋不顾身而博取功名,本来希望向上表达申明忠义之心,下使亲人外 戚荣耀显贵。如今如果忍心而不去,人们将会怎么说我呢?亲人被赦免之后,再思谋计策, 还不算晚。”于是到韩贤军中,当即随韩贤回到洛阳。暗中招引韩贤党羽,打算偷袭韩贤。 事情败露,只得逃跑。 当时太祖住在弘农,韩雄前去拜谒。太祖嘉许了他,封他为武阳县侯,食邑八百户。派 遣韩雄返回故乡,图谋更大举动。韩雄于是招集义军,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丢下州 城逃向河阳,长史孟彦举城归降。不久,领军独孤信率领大军到来,韩雄随独孤信入据洛阳。 当时东魏将领侯景等人包围蓼坞,韩雄将其击退。又随从太祖战于河桥。大军撤回后,仍然 镇守洛水以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韩雄边境相接,是个很大的祸患。韩雄暗中算计,于是轻装率 领十名骑兵,乘夜潜入郭叔略的境地,埋伏在路边。派都督韩仕在郭叔略所据之城以东,穿 上东魏人的服装,假称从河阳叛变,投奔关西。郭叔略出城追赶这些人,韩雄从后面射他, 连射两箭皆中,于是砍下了郭叔略的脑袋。被授为河南尹,晋封公爵,随即又升任骠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登基,晋封新义郡公,食邑增至三千八百户, 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560),授为使持节、都督以及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 韩雄久在边境,全面了解敌人虚实。每每率军深入,不惧艰难险阻。前后经历四十五次战斗, 虽然有胜有负,而韩雄志气愈加豪壮。东魏十分害怕他。天和三年(568),在任上去世。追赠 大将军。谥号为“威”。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5~6 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第一句使用了互文手法,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声音、容颜 都显露出喜乐自得。 B.第三句到第六句以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夏粮、夏茧有了好收成。这里作者 抓住收麦、缲丝两件农事,突出丰收景象。 C.“野蚕”两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能自生自灭, - 4 - 可见夏茧的确获得了大丰收。 D.第七句到第十句写官家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感情急转直下,形成一个大的波 澜,增强了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度。 解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述不正确,这两句属于侧面描写。 6.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 分) 答:①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仲夏时节,农民麦、茧喜获丰收,却被官府盘剥一空,无法 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只能过着“衣食无厚薄”的悲惨生活。通过写丰收后的无奈,表达对 百姓的同情。②对残酷的封建剥削的控诉。作者通过将百姓丰收时的喜悦与丰收后的无奈进 行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作答 时,要紧密结合诗句内容。作者在开篇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描写劳作场面,实为下文写农 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作铺垫。后四句看似写乐,实是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 剥削的残酷,也见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组(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当国。世卿奏匡时 五要。居正欲重罪之。吏部尚书王国光曰:“罪之适成其名,请为公任怨。”遂出为楚府右 长史。 迁户部右侍郎,督理仓场。世卿饶心计。凡所条奏,酌剂赢缩,军国赖焉。进户部尚书。 时矿税使四出为害,曩时关税所入岁四十余万,自为税使所夺,商贾不行,数年间减三之一, 四方杂课亦如之。岁入益寡,国用不支,边储告匮,而内供日繁。岁增金花银二十万,宫帑 日充羡。世卿请复金花银百万故额,罢续增数,不许。乞发内库银百万以济边储,忤旨切责。 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帝亦不省。 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 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不报。 诏罢矿使,税亦稍减。然辽东、云南、四川税使自若,吏民尤苦之。云南遂变作,杨荣 被戕。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逾月复奏请捐内帑百万佐军 用,不从。先是,福王..将婚,进部帑二十七万,帝犹以为少,数遣中使趣之。中使出谇语, 且劾.世卿抗命。世卿以为辱国,疏.闻于朝,帝置不问。 世卿素励清操,当官尽职。帝雅重之。吏部缺尚书,尝使兼署,推举无所私。李廷机辅 政,世卿力推之。廷臣遂疑世卿党比。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御史苏为霖等先后劾之,世卿 遂杜门乞去。章复十余上,不报。乘柴车径去。廷臣以闻,帝亦不罪也。家居七年卒。 - 5 - (选自《明史·赵世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解析:原文标点: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 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 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 封王。 C.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与现代社会的“弹劾” 的含义有所不同。 D.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属于上行公文。 解析:“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错,不包括“上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赵世卿敢于进言,不惧权贵。他上奏提出几点纠正时政的建议,得罪了当权者张居 正,张居正要惩治他,被王国光劝阻。 B.赵世卿富有心计,关注边防。他监督清理仓场时,考虑周全,国家、军队都依靠他; 他先后两次请求拨款百万支援边防。 C.赵世卿要求减税,反对奢靡。矿税使到处做坏事,国家经费捉襟见肘,他请求减少 百万税款;福王结婚,皇帝要加钱,他不予执行。 D.赵世卿做官尽职,不恋官位。他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推重李廷机却被怀疑结党,于 是请求离职,没被批准,最终自己坐车离去。 解析:“他请求减少百万税款”错,应是请求恢复百万税款数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世卿复言脂膏已竭,闾井萧然,丧乱可虞,揭竿非远。(5 分) - 6 - 译文:赵世卿又说百姓的财富已经光了,乡村萧条,死亡祸乱(时局动乱)值得忧虑,武 装暴动不远了。 (2)而西北水旱时时见告,世卿屡请减租发振,国用益不支。(5 分) 译文: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赵世卿多次建议减租和开仓救济,国家经费更加不能 支出。 解析:(1)“脂膏”,财富;“闾井”,代指民间;“虞”,忧患、忧虑;“揭竿”, 代指暴动、造反、起义。(2)“告”,告急;“屡”,多次;“振”,赈灾,开仓救济;“益”, 更加。 参考译文: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考中进士。授任南京兵部主事。张居正掌管国家大 权。赵世卿上奏纠正时政的五个要点。张居正想从重以罪名处理他。吏部尚书王国光说:“以 罪名处理他正好成就他的名声,请让我为您承受怨恨。”于是外放赵世卿担任楚府右长史。 升任户部右侍郎,监督清理仓场。赵世卿富有心计。凡是条陈上奏,考虑调节增减,军 队国家都依赖他。升任户部尚书。当时矿税使到处做坏事,过去关税收入每年四十多万,自 从被矿税使侵占,商人不通行,几年间减少三之一,各地各种杂税也像这样。每年收入更加 少了,国家经费不够支出,边防储备缺乏,而宫内的供给日渐繁多。每年增加税收银两二十 万,宫内金库每天有多余。赵世卿请求恢复税收银两百万的原来数额,停止继续增加数目, 朝廷没答应。赵世卿请求拨发国库银两一百万来增加边防储备,违反了皇帝的旨意而被严厉 责备。赵世卿又说百姓的财富已经光了,乡村萧条,死亡祸乱(时局动乱)值得忧虑,武装暴 动不远了。皇帝也不醒悟。 税监刘成因水灾请求暂停征收米税。皇帝认为不应当全部停止。赵世卿上奏说:“从前 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 是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皇帝 没有答复。 皇帝下诏罢除矿税使,税额也稍微减少。但是辽东、云南、四川的矿税使还是原样,官 吏和百姓被他们折磨得尤其严重。云南于是发生变故,杨荣被害。而西北水灾旱灾时常告急, 赵世卿多次建议减租和开仓救济,国家经费更加不能支出。过了一个月又请求支出国库银两 一百万资助军队费用,皇帝不听从。先前,福王将要结婚,收进部里银两二十七万,皇帝还 认为少了,多次派宦官催促他们。宦官口出责骂的话,并弹劾赵世卿违抗命令。赵世卿认为 这使国家受辱,上书报告朝廷,皇帝放在一边不查问。 赵世卿一向用清白的节操磨炼自己,做官尽到职守。皇帝一向重视他。吏部缺少尚书, 曾经让赵世卿兼任,推荐官员没有私心。李廷机辅佐治理政事,赵世卿尽力推重他。朝廷大 臣于是怀疑赵世卿与李廷机结成团伙。于是给事中杜士全等人,御史苏为霖等人先后弹劾赵 世卿,赵世卿于是不上朝请求离职。奏章又上去十多次,皇帝没有答复。(赵世卿就)坐着简 - 7 - 陋的木车直接离去了。朝廷大臣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也不怪罪。(赵世卿)在家住了七年去 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6 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 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上片前两句写词人欲招青山而不得,看似是责怪青山,实则表达了词人对青山傲岸 品格的欣赏。 B.“劝我溪边住”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地邀词人到溪边来住,与它 为伴。 C.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 词人的情谊。 D.该词最后写到,词人有明月相伴,夜夜在青溪听人诵读《离骚》,以解内心的孤独之 情。 解析:应是明月夜夜进入溪水中,听词人诵读《离骚》。 6.联系词人创作背景,简要分析《离骚》在本词中的作用。(6 分) 答:《离骚》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作。辛弃疾一生尽忠尽责, 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其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两句话表 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心情,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 华。 解析:词中引用《离骚》,属于用典。结合写作背景,辛弃疾和屈原的命运有诸多相似 之处,即怀才不遇,渴望为国效力却饱受馋毁。了解了这一点,应明确引用《离骚》是为了 以屈原作比,表现词人的心情。组织答案时,可将两者的相似之处列举出来,然后点明引用 的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