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教师用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鉴赏语言教师用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考点二 鉴赏语言 炼字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生甲 用“弱”“昏”好。“臂弱”指 手臂无力,“眼昏”指眼睛昏花, 表明作者虽然已经年老体衰,但 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驰骋疆 场,杀敌报国 3 分 该生既表明了态度,又阐释了“臂 弱”“眼昏”的内容,但忽略了诗人的 情感。(短板一:忽 略情感,不明答题角度) 学生乙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已 经忘记自己年老,心中随时准备 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 情 2 分 该生只回答出了诗人的情感,而没有具 体分析两字的意思,且没有表明态度。 (短板二:不明确炼字题的答题 步骤)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本诗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之一。其大意如下: 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 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 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 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 比羞惭!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 “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比较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 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 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 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 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战阵,表达了作者仍欲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一组 字,都能表达作者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 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 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明确态度 1 分,理由一点 2 分。理由阐述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赏析句子 (2016·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诗中的画线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考生答案 得分 误区诊断 学生甲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通过描 写石马的残破、铜驼的哭泣, 描写了陵园、废殿的一派荒 凉衰败的景象 1 分 该生只是描绘了诗句的画面,但既没有点出 诗句中运用的修辞,也没有表明诗句抒发的 诗人的情感。该生不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 路,导致丢分。 (短板三:不明赏析句子题的答题思路) 学生乙 运用对偶、拟人的手法,借 陵园、宫殿的衰败凄凉的景 象,抒发了生不逢时、壮志 未酬的伤感之情 2 分 该生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修辞、画面特 点概括准确,但对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生 不逢时、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的分析不准 确。(短板四:不能把握诗句的表达效果) 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 悲凉的心境。大意如下: 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就使人平添许多愁绪。 想来北宋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是断壁残垣,那立在殿前的铜驼,还在昭示着亡国的悲 哀。 料想着金人的命运不会长久,派人去打听消息,得来的都是一些谣言,对于敌情又得不 到准确的消息。 伤感凄凉的旧京女,还保留着宣和时期的发式。 本题从炼句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 破口: (1)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 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3)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 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 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 融。 【答案】 (示例)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 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 (1 分)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1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一、“4 看”“1 结合”解答炼字题(针对“短板一”) 1.看传神 即分析字词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类别 主要功用 动词 使词语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形容词 (修饰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 物,如临其境 特殊 句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 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表颜色 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2.看表情 即分析词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 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思。 3.看造境 “看造境”就是分析诗人如何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 4.看显性 就是看词语如何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5.结合语境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 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二、解答诗歌炼字题“4 步骤”(针对“短板二”) 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步骤 2:描景象。结合诗歌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具体分析这个字词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 3:点手法。点出该字词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 法(如比喻、拟人)。 步骤 4:析作用。分析该字词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三、答好赏析句子题的“3 个步骤”(针对“短板三”) 步骤 1:确定赏析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 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 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步骤 2: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就是把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 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 准。 步骤 3:点明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四、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 角度”(针对“短板四”) 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 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 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 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 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 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 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 中间句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专 项 练] 炼字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第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将“白” 与“黑”放入句中,分析其表现的画面,再分析其表达效果与作用,特别要点出其在情感抒 发上的作用。一般而言,“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再用一“白”一“黑” 加以渲染,更加突出感情的沉重。 【答案】 ①“白”字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突显霜重;“黑”字写出浓重 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的,突显雾浓。(2 分)②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隐含着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沉重。(2 分) 炼句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导学号:98142019】 蝶恋花 赵令畴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 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 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 称江河为“西江”。 2.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啼痕止恨清明雨”是写花儿沾雨的 情态,如同一位啼哭的女子正在怨恨那无情的清明雨。“恨”字同时也写出了词人的伤春之 情。答题时应从内容、手法与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分别作答。 【答案】 ①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女子,正在怨恨那残酷无 情的清明雨。(2 分)②这句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 感伤之情。(2 分) [综 合 练]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其 一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其 二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3.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隋宫,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有很 多年历史了,其衰败可想而知。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枝残柳在风中摇曳。“数” 与“残”,都渲染了隋宫的衰败,是作者愁情的触发点。答题时要将“数”与“残”置入句 子描写的景象与画面中,分析其表现的情思和隐含的情感。 【答案】 ①“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 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2 分)②“数”“残”从数量和状态 两方面,写出了隋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2 分) 4.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 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异曲同工”即有异有同。在表 达技巧与表达效果上,两首诗歌都以写景为主,都是借景抒情,但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有区别, 一首诗中景象凋零,一首诗中景象葱茏,而对历史沧桑的哀叹却又是一致的。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 败,以哀景写哀情;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葱郁茂盛、景色迷人,以宫树的葱郁茂 盛来反衬隋宫的破败荒芜,以乐景写哀情。(2 分)②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颓,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都表达了作者心中 的兴衰之叹。(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