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题型一 客观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题型一 客观题

www.ks5u.com 题型一 客观题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4选1”的设题模式与选“不正确的一项”的题目要求,降低了该题的难度,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 解答小说文本的选择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一、分析常见错误类型 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依然为四选一的形式,题干要求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思想内容”方面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概括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及作用分析、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等;“艺术特色”方面包括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情节结构的技巧及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及作用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主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及技巧等几个关键词来命题:‎ 设错角度 具体解说 应对技法 情节设错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细读选项,找出关于情节的敏感点,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人物形象设错 选项中对人物性格特点或对人物的作用解说错误,要么将次要的解说成主要的,要么故意夸大人物作用,要么无中生有。‎ 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相关区域;再根据小说主旨判断出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及其作用;最后两相比对,判断表述对象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分析得当。‎ 典型环境设错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再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主旨或情感设错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或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 通过快速读文本环节,把握小说主旨,与选项中表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进行比对,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艺术技巧或语言特色设错 选项对小说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表现主旨等方面所用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断或解说错误。‎ 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二、掌握解题通法 选择题解题“3步骤”‎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圈画出重点信息,如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语言、人物、环境、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的选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应特别关注标注的信息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典例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 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解题思维]‎ 第一步:圈画选项信息点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第三步:逐项排除定答案 A.小说塑造了,同时对其中人物也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①二姥姥三舅妈,四姨……都在被请之列。‎ ‎②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③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 ‎④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 ‎①中的人物再加上二姐,组成了去看“有声电影”的主要成员,小说也就围绕着这些市井妇女的群像展开。②③④分别细致地刻画了二姐、四姨和二姥姥的形象。对人物概括准确,没有出现常见错误类型的第二种情况。选项分析正确。‎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作者眼中当时。‎ ‎①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 ‎②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 ‎①介绍“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这件事。②介绍“公共场所电影院”谈家事而心安理得这件事。“说也奇怪”暗示作者认为这些事“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理解符合作者意图,没有出现常见错误类型的第三种情况。选项分析正确。‎ ‎①‎ ‎①‎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②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为开头部分,叙述了二姐开始对有声电影的无知。②是结尾部分,叙述了大家对有声电影不懂装懂的赞叹。从本质上看他们对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的认识并没有发生“转变”,因而小说并未描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过程”。对文本评述缺乏依据,出现常见错误类型的第四种情况。选项分析有误。‎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 ‎①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 ‎②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①②均写到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结合标题来看,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的拟题意图,‎ ‎“一语双关”这种手法用在此处恰如其分。在这里,技巧判断恰当,没有出现常见错误类型的第五种情况。选项分析正确。‎ 答案 C ‎【即练即悟】‎ 阅读《有声电影》(阅读文本见“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并未交代这场“有声电影”的片名,这是因为大家进入电影院后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找座、开家庭会议、让座、买糖等无关的琐事上,无暇顾及电影的内容。‎ B.文中“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一狠心”写众人的心理,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由于电筒没电,才被迫从忙乱的找座中安静下来的情形。‎ C.“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无所顾忌”这一特点。‎ D.这篇小说关注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表现了物质与精神日益演进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复杂心态,语言平实,读来亲切可感。‎ 解析 D项,“语言平实,读来亲切可感”有误,这篇小说语言机敏,富有幽默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答案 D 客观题 ‎(45分钟 22分)‎ 题组一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 雪窗帘 迟子建 一进腊月,火车就拥挤得要爆棚了,盥洗室也被无座的乘客占满。天已黑了,列车的玻璃窗上蒙着霜花。有淘气的小孩子为了看窗外的风景,就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 一个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她在车厢的过道里一遍一遍地吆喝:“还有没有没换票的?”见再没有旅客回答,就走了。‎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说:“这是我的铺,你咋让我走呢?”胖男人说:“这是我的铺,我刚刚补的铺!”‎ 一个吸着烟的男人提醒老女人:“你再看看你的票,是不是这个铺的?”‎ 还有的人说:“你是不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的假票啊?”‎ 老女人很委屈地说:“这票是我闺女早晨四点钟上火车站排队给我买的。”说着,从裤兜里掏出票来。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可是,她没有跟列车员换票,所以她的铺被当作空铺卖给了别人!大家把她犯的过失说给她听时,她几乎要急哭了。‎ 酒气熏天的胖男人用轻蔑的语气说:“连火车都不会坐,出的什么门呢?”‎ 那个吸烟的男人对新来的铺位主人胖男人说:“哎,跟老太太说话客气点,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出趟门容易吗?”‎ ‎“你想当雷锋是不是?那行啊,你把自己的铺让给老太婆睡不就行了么!”胖男人咄咄逼人。‎ ‎“你这人怎么这么说话呀?”‎ 吸烟者掐灭了烟,跃跃欲试地朝胖男人挥舞了一下胳膊。‎ ‎“怎么着?是不是过年回家没什么带的,想挂点彩回去呀?!”胖男人挑衅地说,“过来呀,老子成全你!”‎ ‎“你们可别因为我打架啊,这大过年的,把谁打了都不好。”老女人起身拉住胖男人的毛衣袖口说。‎ 那个女列车员过来了。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说:“那我这票就等于作废了?”‎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 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 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了。”‎ 老女人说:“不用,你们年轻人觉大,你去睡吧。”‎ 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那个吸烟男人连连摆着手说:“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 ‎“别说爬个上铺了,就是让我上树都没问题!”老人拍着胸脯保证着。‎ ‎“哎,那可不行,万一你有个闪失,我可负担不起!”那人的脸涨红了,他急忙说自己拉肚子,得赶快上厕所,逃之夭夭……‎ 天逐渐地亮了,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所以即使它没有挂窗帘,却仿佛挂了似的,那是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大量语言描写,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了形 形色色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鲜明,“老女人”是一个朴实、不常出门的形象。‎ B.“像小孩子一样”“刮开”“朝外张望”这一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出“老女人”坐火车时候的好奇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列车员召唤换卧铺票,是为下文“老女人”无铺位做铺垫,这样更给人真实感,跟后文“铺被当作空铺卖给别人”相呼应。‎ D.头发花白的老人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把吸烟男子一步步推向尴尬的境地,也说明了做人不要把别人弄得太尴尬。‎ 解析 D项,“也说明了做人不要把别人弄得太尴尬”理解有误,作者只是想展现各种人物形象。‎ 答案 D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淘气的小孩子“不停地用手指甲刮着霜花”的声响“就像给鱼剐鳞的声音”,这个细节折射出人们心里的烦躁,烘托了春运时列车上人多拥挤的混乱氛围。‎ B.“老女人的话引来一片笑声”,这笑声是车厢里的乘客对老女人的肆意嘲笑,与乘客形成对比的是善良的女列车员,她告诉失去铺位的老人去边座坐并教给她坐法。‎ C.作者文笔朴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在春运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火车车厢中相关人物的各种表现,铺展和透视了世事百态,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D.女列车员召唤旅客换卧铺票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它交代了“老女人”买了卧铺票却没有铺位的原因,也为后面矛盾的展开作了铺垫。‎ 解析 B项,“与乘客形成对比”错。结合“她对老女人说:‘这事情怪不了别人,我喊让乘客换票,嗓子都要喊破了,大家都能证明吧?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这铺属于人家的了’”“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着了”“‘坐边座上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女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要是一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等分析,原文没有说女列车员是否笑了,而且女列车员对待因为不知道而没有换成卧铺票的老女人比较冷漠。‎ 答案 B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16分)‎ 回家过年 东方晓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望。‎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心里默默念道: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不停地跺地驱寒。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坨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娘,回家吃饭吧!”‎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来了。‎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真的回不来了!”‎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是儿子写来的!‎ 爹,娘:‎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儿拜上 ‎1988年1月5日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母亲埋怨大雪的情节,与懂得“瑞雪兆丰年”道理的农民身份相矛盾,可见母亲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C.母亲在雪中等儿子回家过年这一情景,既能表现母亲等儿子回家的执着,也能让雪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D.小说两次写女儿唤母亲回家吃饭的情节,既推动情节发展,也写出盼儿回家的急切,突出了母爱主题。‎ 解析 B项,“母亲是一个很自私的人”错误,表现母亲盼望儿子回家过年的心情迫切。‎ 答案 B ‎★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前文的叙述看,母亲对儿子不能赶回家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这既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又为儿子因突然有任务不能回家作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通过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两次写到主人公执意要站在雪窝子上等儿子,反映了她对儿子回家的期盼。‎ C.结尾处的“……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是母亲的一种自我宽慰,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 D.在读者都认为主人公因儿子不能回家只好在遗憾中过年的时候,却收到了儿子的信和照片,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C项,“也表现出不能与儿子团聚的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应该是母亲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欣慰。‎ 答案 C ‎5.开头写大年三十母亲在大雪中等当兵的儿子回家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儿子抗雪灾不能回家的事,为下文接到儿子信的情节作铺垫;②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③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描写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6.当兵的儿子过年时没能回家,但小说却以“回家过年”为题,你认为这样拟题有什么合理性?(6分)‎ 答案 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是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③‎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