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学案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学案7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 学案 考点一 分析情节结构 ‎——梳通文脉,把握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一、掌握小说情节的核心知识 作为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设计。它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一)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 情节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开,这些事件展开的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不同的情节有它不同的运行轨迹和方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通常以时空为本位,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情节。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情节线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3)蒙太奇式结构:或叫“镜头组合式”,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一种思想和愿望。这种形式富有立体感,同时可以省去冗长的交代和过渡。‎ ‎2.外国小说模式 外国小说在结构上赋予了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1)“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2)突转式结构: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意识流式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二)情节的结构要素 结构依靠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有:‎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2.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1)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2)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掌握整体概括分析情节结构题的阅读方法和规范要点 ‎(一)概括情节脉络和情节线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女巫的面包 欧·亨利 玛莎·米查姆小姐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女老板。她今年四十岁了,有两千元的银行存款、两枚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很多结了婚的人都没有玛莎小姐这么优越的条件。‎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衣服破旧,有几处补丁,而且宽松皱褶。但是,他外表整洁、很有礼貌。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两个。他从来不要别的,只买陈面包。‎ 有一次,玛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块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这位顾客是艺术家,并且非常穷困。玛莎小姐坐下来吃肉排、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好端端地叹起气来,希望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够分享她的美味的饭菜,不必待在阁楼里啃硬面包。玛莎小姐的心,我早就告诉过你们了,是多情的。‎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的职业的猜测,她把以前从拍卖会拍得的一幅绘画从房间搬到外面。那是一幅威尼斯风景,一座壮丽的大理石宫殿矗立在前面的水景上,有许多明暗烘托的笔触。艺术家是不可能不注意到的。‎ 两天后,那个顾客来了。‎ ‎“两个陈面包,劳驾。”‎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小姐说,她看到自己的计谋得逞了,便大为高兴。“我最爱好艺术和——”(不,这么早就说“艺术家”是不妥的)“和绘画。”她改口说。‎ ‎“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 ‎“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再见,夫人。”他拿起面包,欠了欠身,匆匆走了。‎ 是啊,他准是一个艺术家。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可以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假如天才有两千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为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但这只是白日梦罢了,玛莎小姐。‎ 最近一段时间他来的时候往往隔着货柜聊一会儿,他还是一直买陈面包。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她不敢冒失。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温棒子和硼砂的混合物。有许多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个顾客又像平时那样来买他的陈面包。玛莎小姐去拿面包的当儿,外面响起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隆隆驶过。顾客跑到门口去张望,玛莎小姐突然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往两个陈面包里各塞进一大片黄油,再把面包按紧。‎ 顾客再进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顾客走了,玛莎小姐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可是心头不免有点着慌。‎ 她是不是太大胆了呢?他会不高兴吗?‎ 那天,她的心思老是在这件事上打转。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他会切开一个面包……‎ 想到这里,玛莎小姐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前门上的铃铛恼人地响了。有人闹闹嚷嚷地走进来。玛莎小姐赶到店堂里去。那儿有两个男人。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另一个就是她的艺术家。‎ 他的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得乱蓬蓬的。他攥紧拳头,狠狠地朝玛莎小姐摇晃——竟然向玛莎小姐摇晃。‎ ‎“笨蛋!”他拉开嗓子嚷道,接着又喊了一声类似“五雷轰顶”的话。‎ 年轻的那个竭力想把他拖开。‎ ‎“我不走,”他怒气冲冲地说,“我非跟她讲个明白不可。”‎ 他擂鼓似地敲着玛莎小姐的柜台。‎ ‎“你把我给毁啦。”他嚷道,他的蓝眼睛几乎要在镜片后面闪出火来。“我对你说吧,你是个讨厌的老猫!”‎ 玛莎小姐虚弱无力地倚在货架上,一手按着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 年轻人抓住同伴的衣领。“走吧,”他说,“你也骂够啦。”他把那个暴跳如雷的人拖到门外,自己又回来了。“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那个人是布卢姆伯格。他是建筑图样设计师。我和他在一个事务所里工作。他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辛辛苦苦地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他昨天刚上完墨。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的。上好墨之后,就用面包屑擦去铅笔印。陈面包比擦字橡皮好得多。布卢姆伯格一向在你这里买面包。嗯,今天——嗯,你明白,夫人,里面的黄油可不——嗯,布卢姆伯格的图样成了废纸,只能裁开来包三明治啦。”‎ 玛莎小姐走进后房。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换上那件穿旧了的棕色哔叽衣服。接着,她把温棒子和硼砂煎汁倒在窗外的垃圾箱里。(选自欧·亨利《女巫的面包》,有删改)‎ ‎1.请按故事进程有层次地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玛莎接触布卢姆伯格并产生好感;她猜测并“证实”了布卢姆伯格的艺术家身份,希望与其发展感情;玛莎关心布卢姆伯格,往他买的两个面包里塞黄油;玛莎塞的黄油毁掉了布卢姆伯格的劳动成果,从而结束了一个情感故事。‎ ‎2.小说的明线、暗线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明线是玛莎小姐与设计师围绕两个陈面包的买卖和交往,暗线是设计师工作的进展过程和完败结局。‎ ‎1.阅读方法 梳理、概括情节结构需要对小说情节内容有个最基本的理解,在阅读理解情节的过程中,有两项基本工作要做:‎ ‎(1)切分情节 情节的切分是指把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按照一定的原则切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小事件、小情节。情节的切分要以事件的相对完整性为标准,根据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新的人物出场来灵活切分。情节的切分还要注意区分情节和环境描写及插叙、补叙内容的不同,一般而言,情节是附属于整个故事情节中的所有小事件,环境描写不是事件,不属于情节,但可以依附情节切分;插叙、补叙的内容是独立于事件之外的相关内容的交代,也不属于情节,切分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独立切分,也可依附情节切分。‎ ‎(2)概括情节 把情节切分好了,剩下的是对切分好的情节进行概括。情节的概括一般多概括为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是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个情节内可能包含着多个事件,有主要事件,有次要事件;有主人公做的事件,有次要人物做的事件。概括时要依据主人公做的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双线结构的情节概括要按照明暗双线的主人公各自概括。‎ 既然概括要围绕主人公进行,确定谁是主人公就至关重要,因为主体情节都是围绕主人公发生的,如果主人公判断错误,则情节梳理会混乱不清。确认主人公往往是要把主人公和线索式人物区分开来,线索式人物一般只是事件的旁观者、参与者,但主人公应该是事件的执行者和主要承担者。双线结构一般有明暗两个主人公,因此要各自梳理其情节结构。双线结构的情节结构的梳理还要注意两条情节线的并行、融合以及明暗情节的转换。‎ ‎2.规范要点 A.梳理、概括情节题 ‎(1)审清该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 ‎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②用简洁的文字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情感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模式 ‎①梳理情节三法 a.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叙述顺序、情节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b.寻找小说的线索并按线索来梳理。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c.抓住场面,梳理情节。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用此法梳理: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等。可使用一个基本句式:主人公做了什么事。有时为了简洁,可省去主人公。‎ ‎②运用答题模式,准确概括 a.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b.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尤其是“何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c.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B.分析概括线索题 ‎(1)审清该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掌握该题型的答题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 可以作为小说线索的事物很多,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象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还有双线(明暗两条)‎ ‎。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物)就是线索,有的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 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 c.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主题更加丰富。‎ ‎(二)分析概括情节结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趁机勒索 乔治·布鲁克斯 被告南方铁路公司的律师林顿·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瞥了一眼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在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那个女人会得到她要求赔偿的每一分钱,陪审团是站在她那边的。‎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前,他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在他如针芒般的目光注视下,罗杰斯太太的脸有些发热。‎ ‎“罗杰斯太太,”戈尔德礼貌地开始发问了,“你声称在那次铁路意外事故中受到了某些伤害。我们承认这一意外事故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且按这里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发生了。事实上,铁路公司答应赔偿你的,仍然会按照承诺赔偿给你。我想,那一大笔钱可以抚慰你的那些伤害了。但是,在你与你的律师商量后,你拒绝了那一笔钱,对吗?”‎ ‎“是的,先生。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背部也受伤了。”罗杰斯太太平静地答道。‎ ‎“依照你的律师的建议,你来到法院要求得到更多的损伤赔偿,也就是要求我的委托人赔偿50万美元,对吗?”‎ ‎“是的,先生。”‎ ‎“罗杰斯太太,我这里有记录,对你声称经受过的伤害的一份宣誓记录。在这份记录上,在事故发生超过24小时,你与你的律师经过一番商议之前,你并没有告诉外科医生你的背部受伤了,对此你怎么解释?”‎ ‎“因为当时X光片还没出来。”‎ ‎“啊哈!真相怎样只有你自己知道。”戈尔德说道,“今天,在意外事故发生整整一年后,你仍然穿着医用胸衣来支撑你的腰吗?”‎ ‎“是的。没有胸衣我就不能坐直。”‎ ‎“检查你的伤情时,你听见了你的外科医生说,如果一个没有受伤的正常人长期被外科胸衣束缚起来就像你整整穿了12个月,一旦没有了支撑,正常人也无法坐直。”‎ ‎“听过像这样的话。”‎ ‎“我问完了,法官大人。”‎ 但他知道他的反诘是没有用的。七个陪审团成员中脸上呈现“恨不得吞了铁路公司”表情的人有三个,而其他四个则在想:“可怜的女人!”‎ 但他还是依照程序做总结陈述:“很明显,罗杰斯太太这是在趁机勒索。南方铁路公司拒绝这一非法要求。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是趁机勒索。你们今后都要提防些。”‎ 主审法官接着做了公正而简洁的陈述。陪审团随后退庭。40分钟后,陪审团重新回到法庭上。一个陪审团成员宣读他们的决定:“我们支持原告提出的5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林顿·戈尔德发出了无奈的苦笑。‎ 第二天早上,戈尔德夹着他的公文包匆匆出了家门。已经是8点整,他得在街上随便买点东西吃,然后赶去办公室。昨天从法庭回来,他受到了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的嘲笑,他的委托人南方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也打电话来把他臭骂了一顿。‎ 他走进地铁站大楼的大厅时,里面空无一人。他跑向电梯。‎ 电梯下来了,但从一层飞速经过时没有停下来。透过格栅和地面玻璃,戈尔德看到那个老人用力拉着控制开关,但电梯没有停。随着一声巨大的坠地声,三层楼面的玻璃都震动了,电梯坠落到坑底。‎ 戈尔德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这是一个多好的对大楼管理机构提出诉讼的机会啊!那部老电梯20年前就应该停止使用了。”‎ 他从安全楼梯跑到地下室。残骸躺在那儿,就像纸板盒一样被扭曲、压扁了。他摸了一下那位老人的身体,已经没有脉搏了。戈尔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幸亏我没在电梯里。”他想。‎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50万美元的赔偿,趁机勒索。他笑了。“再想一下,我其实是在电梯里。”‎ 他爬进了变形的电梯厢,慢慢挪到一根主梁下面,让背部靠着主梁,然后闭上了眼睛。‎ 不久,消防队赶到。戈尔德假装大声呻吟起来。当消防队打算把他抬出去时,他喊道:“哦!轻点儿,轻点儿!我的腰,我的腰啊!”‎ ‎3.本文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以被告律师戈尔德知道自己已输这一情节引出下文,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②文章标题“趁机勒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罗杰斯太太和戈尔德两人分别勒索的故事。‎ ‎③文章先扬后抑,先以罗杰斯太太的故事刻画了戈尔德正直的形象。后笔锋一转,揭露了戈尔德的贪婪虚伪,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审清该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 ‎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在情节设计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③请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2.掌握答题的四个角度 ‎①线索。这是小说情节整体分析首要的思考角度。要看它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特别要注意小说的双线特点,如有的使用明暗双线;有的使用多重线索,如时空线、感情线等。‎ ‎②叙述视角和方式。叙述视角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及平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平叙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③组织材料的详与略。这一点不太常用,也不常考。‎ ‎④安排情节的技巧,如使用了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拆构法及“欧·亨利笔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砸琴(节选)‎ 张 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那儿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穴位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1.简析第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故事的发生创设文化背景。②说明传统文化风俗对“制琴师”“收藏家”性格形成的影响。③“收藏……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与文末收藏家“砸琴”形成对比,因而形成故事的波澜,情节的反跌。‎ ‎2.说说第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情节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下文妻子“大声喊叫”“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一情节埋下伏笔。②与下文制琴师叙述中的“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一句相呼应。‎ ‎3.赏析这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应题目。②在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韵不绝,引人深思。③“欧·‎ 亨利式结尾”,“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的收藏家竟然“砸毁了所有的古琴”,出人意料,但前文对收藏家的善良和爱心已做了充分的铺垫,所以此举也在情理之中。④丰富人物形象,凸显收藏家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⑤“砸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 ‎1.审清题目要求 ‎(1)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小说第××段有什么作用?‎ ‎②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文中写了××内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④××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2)审清问法:‎ ‎①是单一问(只要求答情节方面或人物方面的作用,如上面的④问)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如上面的①②③问)。‎ ‎②问的是某一句段的作用还是某处描写文字或情节的作用。‎ 不同的问法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和答题要求。‎ ‎2.阅读思考 ‎(1)精读细读所给文字:看具体内容是什么,有哪几层意思,文字有何特点[语言描写还是动作(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 ‎(2)把握所给文字与上下文间的内在联系。如首先看清所给文字在全文因果情节链中处于何种地位、阶段。‎ ‎(3)思考角度 ‎①综合思考四个作用 a.指向情节(结构)的作用。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形成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里特别注意细节在情节中的作用。细节与情节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它其实也是情节——细小的情节,或者说是情节的一个小部分。与有一定长度的情节相比,短小的细节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它是对情节的一点一点的补充与落实。正是这些具体的细节,才使得整个情节丰满、充实起来。‎ b.表现人物的作用。所谓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展开、成长过程。要看情节是否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人物的心理,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 c.表现主题的作用。看它是否表现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表现环境的作用。看它是否描写或暗示了自然(社会)环境,是否突出了环境的特点等。‎ ‎②结合位置说作用 分析某处情节(句段)的作用与其在文中的位置密不可分。‎ a.小说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间常见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旨,突出(暗示)主题。‎ c.小说结尾常见作用:‎ 情节(结构)作用: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标题);戛然而止;使情节更完整;欧·亨利式结尾。‎ 人物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主题作用:卒章显志,总结(深化、升华)主题,加深情感。‎ 读者作用: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3.答题注意问题 ‎(1)用准、用好术语。如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突转、高潮)等。当然,术语不能乱用、套用。‎ ‎(2)答题既要综合考虑四个作用(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又要兼顾文体特征,更要从文本的具体特征出发,不一定四个作用都写上去。‎ ‎(3)答题绝不可贴标签、套话化,必须与文本的具体文字相结合,学会以文解文。如答开头作用不要总是:交待时间、地点;照应标题,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这些作用是否具有一定要看开头的文字内容。另外,答题不可笼统。如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一定要答出为什么样的情节做铺垫。‎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 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情节的作用。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开头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时语气严厉、措词犀利,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剧评人。‎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让人联想到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情节突转,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但相比之下,又多了一点儿让人忍俊不禁的感觉。分析其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            赏析结尾艺术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云空和尚 李伶伶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有一天,他隐隐地听说他老婆在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他不信,回到他原来的家一看,果然看见了他不想看见的一幕。那一刻,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小说最后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文章结构来看,最后一段老马真正成为了第二个“云空和尚”,照应了小说的题目,构思巧妙。‎ ‎②从情节设置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马本来不想做个真和尚,每天念经诵佛,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最后决意出家在意料之外。然而妻子的背叛令他心痛不已,万念俱灰,所以最后他真正遁入空门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看,从老马成为第二个“云空和尚”可以看出残酷的现实生活已经使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老马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④从揭示主题的角度来看,热爱家人和现世生活的老马最后被生活逼成“云空和尚”,表达了作者对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的同情和对这个物质社会的反思,耐人寻味。‎ ‎1.把握小说结尾类型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把握答题特别要求 ‎(1)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 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注意答题思路: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表现主题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