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8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8 Word版含解析

第八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0 分,每小题 3 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长安十二时辰》播出后,引发诸多有益讨论,我也收到不少评价,认为这部剧比较真 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若是问我的创作理念是什么,那还是现实主义。我希望通过《长安十 二时辰》架起________古今的桥梁,尽可能地还原大唐的一天,让当下观众通过这部剧感受 到千年之前大唐生活的烟火气、人情味,以及________其间的文化意蕴,为我们拥有如此 ________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影视作品简单将“文化”框定在布景、道具、服装上,却疏于价值 内核的表达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精美的视听表达的确是影视作品重要一环,但不应该止步 于此。《长安十二时辰》在制作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剧组从________的史料着手,大到城市 中每一座坊市的结构布局,小到普通人的礼仪举止,无不细心考究、反复琢磨推敲,力求做 到有典可依、有据可循。当然,下这些功夫并非为了“复刻”唐朝的一切,只是想让剧中角 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共情力、感染力、可信度,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 方式,归根结底,( ),张小敬和李必携手化解危机、保护家园的故事才拥有牢固立足点, 这部剧才能以“家园”之象征唤起观众共鸣,从而传递现实价值和积极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A.沟通 充盈 丰富多彩 汗牛充栋 B.勾通 充斥 美轮美奂 琳琅满目 C.沟通 充盈 丰富多彩 琳琅满目 D.沟通 充斥 美轮美奂 汗牛充栋 【解析】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 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含贬义。语境中“古今的桥梁”知用“沟通”。 充盈,充满。充斥,多得到处都是(含贬义),也有充满的意思。语境“文化意蕴”知“充盈” 合适。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形容“传统文 化”应该用“丰富多彩”。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语境中“史料”用“汗牛充栋”合适。故选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只是想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以契合当时实际 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方式 B.而是想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 够的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 C.而是想以契合当时实际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方式,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 够的共情力、感染力、可信度 D.只是想让剧中角色和故事情节有足够的感染力、共情力、可信度,以契合当时实际 生活形态、面貌和逻辑的方式 【解析】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原句存在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 语序不当的错误,由上句“并非”与之相搭配的是“而是”,故排除 AD;“共情力、感染 力、可信度”语序不当,应为“可信度、共情力、感染力”,故排除 CD。故选 B。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长安”才是《长安十二时辰》唯一主角,只要把剧中人的“家”写实、把长安这 座城市写实 B.只要把长安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家”写实,让“长安”成为《长安十二时 辰》唯一主角 C.“长安”才是《长安十二时辰》唯一主角,只有把长安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 “家”写实 D.只有把长安这座城市写实、把剧中人的“家”写实,“长安”成为《长安十二时辰》 唯一主角 【解析】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 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 辑严密的句子。“只要”在句中语气太绝对,不合适,故排除 AB;C 项,与 D 项相比,更 强调了“长安”的重要性“唯一主角”,与上下语境更相符,尤其契合下文的“这部剧才能 以‘家园’之象征唤起观众共鸣”。故选 C。 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三国演义》中,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如他在安喜县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在瓦口 隘险被张岱生擒,在阆中鞭打末将遭杀害。 B.《阿 Q 正传》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为了革命,砸了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 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C.《茶馆》中,“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这句愤 激的台词中宣泄的是秦仲义对旧社会强烈的不满之情。 D.《家》中,觉新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因处于“长房长孙”地位,只能选择“作揖主 义”哲学,先后失去梅表妹和妻子瑞珏。 【解析】 A 项,“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错误,应是张飞以酒智取瓦口隘;演义中 所述“张郃统兵三万分三寨据守,张飞骂阵五十余日无计可施,后张飞每日饮酒大骂,使得 来巡视的刘备大怒,但诸葛亮却命魏延大张旗鼓地送酒给张飞。张郃见状大怒,夜劫蜀营, 不料中伏。魏延、雷铜领兵夺取三寨,张郃败走”。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自古以来,英雄都是民族精神重要而具体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尊崇英雄, 捍卫英烈尊严也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2018 年 5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 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保护英烈已经纳入法治化轨道,守护和赓续英烈精神已经成为 全社会的神圣职责。同时,2018 年 5 月 7 日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 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形成崇尚、捍卫、学习、关爱英雄烈 士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些都是我们赓续英烈精神的重要举措。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以实现特定的 价值观为目的,政治价值的稳定存在,是凝聚国家共同体信仰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确保各项立法导向更加鲜明、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 加有力。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制 定英烈保护法,表明了我们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英烈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 牺牲和贡献。这一规定,彰显了国家对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让为英雄正名的行为有法可依, 顺应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英烈保护法的颁布实 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人们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让英烈精神融入血脉、内化为文化自 觉、凝聚为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力量。 赓续英烈精神,就要以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 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 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实现富强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捐躯 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凝聚成百折不挠、宁死不 屈的民族气节,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断出现,解构英雄事迹、 歪曲英雄人物的现象层出不穷。“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英雄的亵渎,正是一种“去 史”的行为,关乎民族兴亡。因此,用法治守护民族历史记忆,赓续英烈精神,成为社会各 界的共识,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 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方面有了更加明确、完备的法律依据。 英烈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代表和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瑰宝,贯彻实施好 英烈保护法,就是对英烈精神的最好继承。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造的巍峨丰碑,必将永 远载入史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以贯彻实施英烈保护法 为契机,致敬英烈,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熊梅《赓续英烈精神,守护民族历史记忆》)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方面的法律,是以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目的的。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C.由于人们不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缺少文化自觉,所以颁布实施了英烈保护法。 D.民族英雄都出现在历史上,比如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实现富强的过程中。 【解析】 B 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错误,原文是 “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同时 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C 项,“由于人 们不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规则,缺少文化自觉”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英烈保护法的颁 布实施,其目的就在于强化……的奋斗力量”。D 项,“民族英雄都出现在历史上”错误, 于文无据。故选 A。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围绕着赓续英烈精神,文章层次清晰地论证了赓续英烈精神的必要性和措施。 B.文章从怎样引领立法和怎样守护民族历史记忆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通过赓续英烈精 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文章举反面示例说明用法治能守护好民族历史记忆,赓续英烈精神。 D.捍卫英雄烈士,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前提。 【解析】 B 项,“论述如何通过赓续英烈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错误,文 章要论述的观点是“如何赓续英烈精神”。故选 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保护英烈应该纳入法治化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做到了这一点。 B.如果一个国家要想有希望和前途,那就不能没有先锋,不能没有英雄。 C.相关法律法规之所以颁布实施,是因为我们在尊崇英雄、守护历史方面有了更加明 确、完备的法律依据。 D.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生生不息,就必须让社会共同贯彻实施好英烈保护法。 【解析】 C 项,“相关法律法规之所以颁布实施,是因为……”错误,强加因果,前 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选 C。 三、(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 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 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 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 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 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 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 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 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 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 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 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 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 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 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 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 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 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 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 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 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解析】 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 卿二人,从五品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 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 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 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 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第Ⅱ卷(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5 分) 译文: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 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 (2)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5 分) 译文: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 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 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 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 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我方孝孺吗?”他的父 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 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 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 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 蜀献王听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 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做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座 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 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 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 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 了。”惠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 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 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 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 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 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 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 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 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 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 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 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 分) 曲江①对雨② 杜 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 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 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 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E )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C.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D.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E.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解析】 A 项,“‘覆’为全诗诗眼”错。E 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错。 (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 分) 【答案】 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 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 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 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 “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当有人纠结于取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借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二者不 可得兼__,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句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2)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不如把《论 语》中孔丘的“__岁寒__,__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有异。 (3)困难重重,前途渺茫,似乎“__山重水复疑无路__”,但是只要不灰心,不放弃, 何愁不会出现“__柳暗花明又一村__”的景象呢?(均填陆游《游山西村》语句)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张开的嘴巴半天也合不拢了。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 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 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 起来。 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 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 片混乱中。 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 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 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 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 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高加林听见他父母亲哭,猛地从铺盖上爬起来,两只眼睛里闪着怕人的凶光。他对父母 吼叫说:“你们哭什么!我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说罢他便一纵身 跳下炕来。 这一下子慌坏了高玉德。他也赤脚片跳下炕来,赶忙捉住了儿子的光胳膊。同时,他妈 也颠着小脚绕过来,脊背抵在了门板上。老两口把光着上身的儿子堵在了脚地当中。 高加林急躁地对慌了手脚的两个老人说:“哎呀呀!我并不是要去杀人嘛!我是要写状 子告他!妈,你去把书桌里我的钢笔拿来!” 高玉德听见儿子说这话,比看见儿子操起家具行凶还恐慌。他死死按着儿子的光胳膊, 央告他说:“好我的小老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 得地皮响。你告他,除什么事也不顶,往后可把咱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 还嫩,招架不住人家的打击报复。你可千万不能做这事啊……” 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规劝,大声说:“反正 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 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但那 四只手把他抓得更紧了。两个老人哭成一气。他母亲摇摇晃晃的,几乎要摔倒了,嘴里一股 劲央告说:“好我的娃娃哩,你再犟,妈就给你下跪呀……” 高加林一看父母亲的可怜相,鼻子一酸,一把扶住快要栽倒的母亲,头痛苦地摇了几下, 说:“妈妈,你别这样,我听你们的话,不告了……” 两个老人这才放开儿子,用手背手掌擦拭着脸上的泪水。高加林身子僵硬地靠在炕栏石 上,沉重地低下了头。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 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 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 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 做饭的老伴安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 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 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 加林妈,你听见了没?”“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 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 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节选自路遥的《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注:民办教师:高加林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回村当上了临时代课教师,就是没有编 制的民办教师。 14.下列对小说分析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 分)( A ) A.高加林被辞退民办教师,既痛苦又愤怒,父母又惊又急,小说突兀而起,先声夺人, 与《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出场的手法、效果等相同。 B.小说人物描写精细。文中画线句的“慌”“跳”“捉”“颠”“绕”“抵”“光” “堵”等描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母的惊慌害怕,可谓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C.在高加林被辞退民办教师后,父母和高加林态度完全不同,体现了当时农村老一代 和年轻一代、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差异。 D.高加林的父亲显得胆小怕事,有对领导与村霸的畏惧,也是出于对儿子的保护。 【解析】 “手法相同”错。王熙凤出场的手法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效果不同: 文本中是突出人物心情,王熙凤的出场效果是塑造人物性格。 15.请概括分析选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7 分) 【答案】 示例 1:(1)烘托气氛。文中写雨越来越大,到山洪暴发咆哮怒吼,将从气氛 压抑紧张推向激烈狂暴。(2)暗示情节。风雨山洪的变化过程暗示着高加林父子的矛盾,和 高加林与高明楼的矛盾冲突渐趋紧张激烈。(3)烘托人物心情。风雨山洪的自然景物变化, 有力地烘托了高加林从委屈憋闷到骤然发作又到压制暴怒而痛苦伤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示例 2:(1)风雨交加的自然环境描写暗示着社会不同阶层、两代人矛盾冲突不断。(2) 渲染紧张的氛围,为情节发展做铺垫。(3)烘托出主人公反抗的精神和内心的挣扎。 16.请指出小说的矛盾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并结合文本分析高加林的性格特点。(8 分) 【答案】 (1)小说的矛盾冲突是父子之间围绕着告与不告高明楼而展开的。(或“高加 林被辞退民办教师”)(2)性格:正直(疾恶如仇;有反抗精神,也可以):高加林对高明楼的 所做所为,忍无可忍,怒不可遏,决定去告发这个村霸;懂事(明事理):不是要和高明楼拼 命,而是写信上告;孝顺(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违心的听从。 六、(15 分) 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65 个字。(4 分) 记者 8 月 11 日从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获悉,截至 11 日 16 时,超强台风“利奇 马”已致浙江 574.8 万余人受灾,死亡 32 人,失踪 16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18.9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166.3 亿余元。 目前,各地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接下来接受“利奇马”考验的就是山东省了。据 中国气象局消息,台风“利奇马”的中心将于 11 日 20 时 50 分前后在山东省登陆。预计因 “利奇马”而受灾的区域将从福建延伸到辽东半岛。 【答案】 ①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②“利 奇马”接下来即将登陆山东;③“利奇马”覆盖范围极广。 18.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 分) (1)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 (不超过 20 字)(2 分) (2)简述漫画的寓意:眼睛用来看手机而不看脚下的路,讽刺现代社会沉迷于手机的虚 拟世界,不脚踏实地走脚下路的人。(不超过 50 字)(3 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 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__①__?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 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 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延伸开来,__②__,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 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再如,在水利中把来自本地以外的水称为“客水”。 __③__,而当本地水量充沛时,客水入侵则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 ①哪里来的这许多“客”__②凡属外来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__③引进 客水可缓解本地水源匮乏 七、(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风云变幻,流年更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专属的主旋律。在社 会方方面面的光影变幻中,我们都可以窥见时代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 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 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历史无言,时代从不会亲口向我们诉说它的变幻,但我们却能在 事物的古今对比中,感受到旧时代的谢幕、新时代的来临,体味到时代的发展。或是教育方 式的更新与转变,或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或是思想观念的进步与发展,或是科研领域 的转变与深入…… 21 世纪对历史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展翅高飞的时代;21 世纪对世界的中国而言,是一 个脱胎换骨的时代。大地沧桑巨变,时代催人奋进。时代是流动的,是变幻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材料,以“我的时代使命”或“我与这个 新时代”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 【写作指向】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 比如本题中的“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以‘我的时代使命’或‘我与这 个新时代’为副标题”,这两个关键信息已经限定了写作范围——我在新时代中的角色定 位。文中必须要有“我”,要有“我与这个新时代”的关系,展现时代机遇与年轻人的责任。 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 观点来写。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四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这是针对第一点,联系新时代的特 点,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 性分析,确定立意,有“思考者、参与者、创造者”三个角度。 立意: 做时代的主人; 同心共筑中国梦; 新时代,我们一起出发; 新时代,我的使命担当。 【佳作赏读】 于喧嚣中学会思考 ——我与这个新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于时代浪潮中的思考尤为重要。正如《双 城记》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蒋勋先生说:“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处于 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令人咋舌。具有灵敏嗅觉的互联网往往将爆炸性事件 不加掩饰地暴露出来,虽然使我们可以接触到瑕瑜互见的新鲜信息,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 却也无形中造成了泥沙俱下的局面。别有用心之人寻找热点刺激着广大网友的敏感神经,肆 意散播不实言论,利用舆论制造混乱。青少年缺乏洞察力,是非观也未成熟,易被不实言论 蛊惑,加之从众心理的引诱,不知不觉就加入了传播不实消息的群众中。 面对纷纭繁复的网络信息,如若缺少思考与证实,便不能只看一面之词,妄下定论。2017 年 7 月,网爆十二岁女童遭老师性侵,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警方的重视,在调查结果出来 前,不少人义愤填膺地宣泄对此事的不满,充斥着对该名老师的谩骂。后经查实,属不实消 息。老师的冤情得以昭雪,但对其名誉的损害却无法挽回和弥补。伸张正义固然无错,但未 经思索不加以辨析便会导致黑白颠倒,酿成网络暴力的惨剧。舆论在众多网民声音的激荡中 会演变为一场情绪的审判。不做网上的暴民,以思想忖度表象,以法理约束自身,这是一个 新时代青年应尽的责任。 只有穿透身体和感官的重重阻碍,真理的光芒才能够照亮我们的灵魂。面对鱼龙混杂的 网络信息,有主见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智者慎言,想要于纷扰的网络环境中探寻真相,敏 锐的判断力不可或缺。盲从是大忌,人云亦云的从众心态,使不实信息的散播格外轻松,最 终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谣言之所以能如病毒般迅速传播,亦是因为抓住了大多人猎奇与法 制观念淡泊的心理。 不实言论甚嚣尘上,该如何于其中做一个拒绝盲从的思考者?一味屏蔽所有网络信息显 然不可取,这种做法无异于因噎废食,在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抵触迅捷 便利的互联网无疑是违背了时代的大势所趋。正所谓“车唯恐地之不坚也,舟唯恐水之不深 也”。辨析是非曲直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于理论中汲取养分,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知法懂法,不致盲从;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可有担当;君子慎独,方能立足。 国家各项净网举措的实施为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创造了清朗的环境,时代的巨浪滚滚而 来,抱残守缺和盲目追逐都不可取,唯有勤于思考,坚定立场,青年才能作为引领社会发展 的一份子,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领域砥砺前行。知之非艰,行之 为难,愿中国少年于喧嚣中学会思考,积极参加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中去,做头脑清醒的时 代引领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