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4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单元素质升级检测4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四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0 分 每小题 3 分) 一、(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成了中国 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 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________,在中国书法的提高 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 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________ 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 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位伟大书法家,他的最伟大成就,就是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 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________的高 度统一,完成了雄浑、宽博的新体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博大精深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B.千姿百态 典范化 浑然天成 含蓄 C.千姿百态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D.博大精深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宛转 【解析】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文段 是在说“书法”,更强调姿态。故选“千姿百态”。“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 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空处意在强调约定俗成为标准,故选“规范化”。应运而生: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 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 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 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 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A.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B.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 C.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D.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 2 - 【解析】 根据前后文,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排除 A、B;先“最小单元”后 “最高代表”,形成递进关系,故选 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B.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最高代表。 C.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D.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解析】 “即使……那么……”关联词搭配不当排除 B、D;根据时间顺序,应该先晋 代,后唐代,排除 A。 4.下面都是名人对名著的评论,评论《官场现形记》的一项是(3 分)( C ) A.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清]章学诚) B.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C.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 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 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 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 (胡适) D.《……》这一作品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它谈狐说鬼,无奇不有;它写花妖狐魅,虽然 满纸荒唐,但多具人情。 (鲁迅) 【解析】 A.《三国演义》,B.《红楼梦》,D.《聊斋志异》。C、D 书名号里均是该作品 名。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2018 年 4 月 27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 雄烈士保护法》。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 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消息大快人心。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英雄不仅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诋毁和亵 渎。一些污蔑英雄的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 象,抹黑了我们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 原则,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曲历史事 - 3 - 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史”和“学术 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 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得出 “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来看,在不 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抗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 作用开始递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 约 60%的侵华日军和 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共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砥 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 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 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 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异,这 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 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形 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正 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思想矛盾通过“互 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 个难关。这些精神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抹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 准。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 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3 分)( B ) 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邱少 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B.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史 实,但内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C.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对抗, 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机发 - 4 - 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解析】 B 影视剧作为文艺作品,是允许虚构的,也没有“否定和抹杀”历史,不属于 历史虚无主义。A 借“不符合生理学”的个体取代整体,进而否定英雄邱少云的事迹。C 用个 人主义的假设取代事实,否定了历史。D 用主观取代客观。ACD 三项都是通过断章取义、以 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都属于历史虚 无主义。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 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历史虚无 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入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则,用 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抗日 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等方法,剖析了“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揭问题实质”“挖问题根源”“说问题危害”“谈解决 办法”的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的。 【解析】 原文没有“谈解决办法”的内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 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B.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 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混乱。 C.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 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D.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才能 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三、五段可知,C 项判断历史虚无主义的标准错误。 三、(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 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 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 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 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 - 5 - 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 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 是时征役敏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疏曰:“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乂,三军有无 已.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 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闻此之日,心若焚燎。思寻所由,小民无知, 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 恋本畏远,同之于死。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间,留神思省, 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权感统 言,深加意焉。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 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 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年三十 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数.问其故 数:屡次 B.诚.如是,何不告我 诚:确实 C. 三军有无已.之役 已:停止 D. 愿殿下少.以万机余间 少:不多 【解析】 少:稍微。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骆统心系黎民的一组是(3 分)( B ) ①事适母甚谨 ②统为之饮食衰少 ③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 ④统志在补察,苟所闻 见,夕不待旦 ⑤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 ⑥统与严圭共拒破之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写其孝心;④指其敬业;⑥指其战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骆统身世坎坷,幼小父亲遇害,母亲改嫁,但他心胸开阔,不仅理解母亲,而且担心 母亲对其放心不下,与母亲离别时故意不回头看。 B.当时因为战乱,赋税兵役繁多,又遭瘟疫流行,百姓农户数量减少,骆统非常担忧, 上奏疏请求孙权思考察省,深谋远虑,体恤民情。 C.骆统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滋生出离心叛逆思想,应当急速停 止,孙权和他反复商讨,最终实行了他的主张。 - 6 - D.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 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严圭任濡须督。 【解析】 是骆统后来担任濡须督,而不是严圭。 第Ⅱ卷(120 分) 四、(23 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5 分) 译文:(骆统的姐姐)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 为骆统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因此出了名。 (2)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5 分) 译文:孙权赞赏他,征召他做功曹,代理骑都尉,将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他。 【参考译文】 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骆统的母亲 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 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骆统说: “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他服侍嫡母非常恭谨。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 方的客人很多生活困乏,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饮食。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 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骆统说:“士大夫们粗劣的食 物都不够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姐姐说:“确实像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 这样苦自己呢?”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 有贤德,于是就分发施舍,骆统因此出了名。 孙权以将军身份兼任会稽太守,骆统年纪二十岁,试用做乌程相,乌程民家超过一万户, 都赞叹他恩惠的治理。孙权赞赏他,征召他做功曹,代理骑都尉,将堂兄孙辅的女儿嫁给他。 骆统立志弥补省察帮助孙权,他一旦有听说看到的,就不将晚上的事留待天亮。 这时候,赋税兵役繁多,加上瘟疫流行,百姓家户减少,骆统上奏疏说:“如今强大的 敌人没有消灭,四海之内没有平定,三军有不尽的兵役,长江边境有不懈的戒备,赋税征调 繁重,从开始以来将近十二年,加上瘟疫死丧的灾祸,郡县空虚,田地荒芜,听说属下的城 邑,百姓家户逐渐减少,又有很多是老弱病残,很少有壮年男子,从听到这消息那天,我心 急如火烧。思索其中的缘由,平民百姓没有见识,既有安居本土看重迁移的品性,而且又有 先后出外当兵的人,活着生活困苦没有温饱,死后尸骨丢弃不能送回,因此尤其留恋故土害 怕远出,将远出看成是死一样。治疗疾病要赶在病情没有很重时,除灭祸患贵在祸患没有很 深前,希望殿下稍用繁忙政务的余暇时间,注意思考察省,弥补恢复荒疏不足,深谋远虑, 抚育残余百姓,增加人力财力。这是臣骆统最大的愿望,足以死而不朽了。”孙权被骆统的 话感动,给予特别的重视。 - 7 - 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 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濡须督。 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 尤其是他认为占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滋生出离心叛逆思想,应当急速停止, 孙权和他反复商讨,最终就实行了他的主张。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去世。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 分) 九日水阁①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 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 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C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 日”。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 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严格对仗,以“老圃”对“黄花”, “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的持续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 洁的人品。 【解析】 A 项,“七绝”应为“七律”。C 项,应为“虽然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 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4 分) 【答案】 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②首联两句写虽然诗 人住处的水阁古榭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客欢度重阳,表现了 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的性格。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③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 菊花虽晚开却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这里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 并自勉要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 8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__众女嫉余之蛾 眉兮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__。” (2)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__南阳诸葛庐__, __西蜀子云亭__”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3)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表 现其感情不可遏止的两句是:“__才下眉头__,__却上心头__。”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九 爷 杨 桦 融城郊外枫林村,村前碧水环绕,村后山高林密。九爷的家在村尾那棵高大的枫树下。 九爷是个孤寡老头。但九爷似乎并不孤独。晚上,低矮的泥房里,孤灯残烛。一碗红薯 饭,几条煎鱼仔,舀一碗自酿的酒,九爷眯缝着眼,悠悠地喝着。一条瘦瘦的小黄狗蹲在一 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出舌头,流着口水。 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 村前良田千亩,却无九爷一亩三分,他靠酿酒卖酒为生。肚子都填不饱的穷人,没有谁 舍得用稻米来酿酒。九爷就租两亩山地,种上红薯木薯,收成除交租和糊口外,就拿来酿酒。 量虽然不多,但九爷有办法,进山中有的是各色野果。夏天的杨梅,秋天的酸枣子、野柿子, 冬天的野栗子都是酿酒的材料。他时常背着竹篓,带着小黄狗,钻到大山里采野果。回来后, 九爷把野果捣碎、蒸熟,放凉后撒上秘制的酒饼,倒入清冽的山泉发酵几日后,就能酿出醇 香的酒。 甲申年秋,日本鬼子进犯融域,在城里烧杀抢掠。村人担心鬼子侵扰,纷纷拉牛赶猪, 拖儿带女,跑到山上躲了起来。 但九爷不走。晚上,两个侄儿上门劝说,他正喝得兴起,瞪着发红的眼睛说:“怕他个 卵,来了请他们喝酒!” 两侄儿知道,他是舍不得满屋的酒,只好摇着头走了。 九月初九的早上,九爷从门前的枫树下拉了一把深绿色叶子,用石碓捣碎,再用块粗布 包起,加少许水挤出半碗浓绿的叶汁,放在了灶台上。 中午,九爷装锅酿酒。厨房里水气弥漫,酒香四溢。从酒井槽流出的热酒,滴滴答答地 注入酒坛。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唔哩哇啦”的说话声,小黄狗警觉地抬起头,“嗖”地一 声冲出门去,汪汪地狂吠着。 蹲在灶前的九爷像没事般,平静地站起身,伸手在木制酒井上的天锅里搅了搅水,喃喃 地说:“又该换水了啰。”便拿起葫芦瓜瓢,把热水舀起,哗哗地泼到灶台后通往屋外的水 - 9 - 沟里。 忽然,传来“砰”的一声枪响,小黄狗惨叫两声便无声息。像触电般,九爷身子一抖, 水瓢“啪”地一声掉到地上。愣了片刻,九爷的目光落在那碗叶汁上,便伸手端了过来,倒 入了那坛酒里。刚用碗搅了两下,木门就“哐啷”一声被撞开了,三把晃眼的刺刀一下就伸 到了九爷面前。 “哟西!”看见酒,三个鬼子兴奋得手舞足蹈。 九爷不理他们,不慌不忙地拾起水瓢,从水缸里舀起冷水,哗哗地倒进天锅里。水添满 后,九爷又舀起一碗酒,坐到地上,从灶中执出几个煨熟的红薯,抓了个捧在手中,用嘴吹 吹,剥去焦皮,咬了一口,再“噬”地喝了口酒,眯缝着眼,一脸陶醉之色。 三个鬼子站立在那里,眼露贪婪之色,凸起的喉结像抽了筋般抖动着。忽然,一个鬼子 冲上去,抢过九爷手中的碗,张开臭烘烘的嘴,“咕咚咕咚”,把半碗酒倒进肚里,竖起拇 指冲看九爷乱叫。另两鬼子瞧见,也一人抓起个碗,抢着从酒坛里舀起了酒。 九爷倚坐在灶台边,冷冷地看着。 黄昏时分,三个鬼子躺在地上,口吐白沫,表情扭曲,肚子胀得像蛤蟆。这时,九爷艰 难地站起身,跌跌撞撞地走出房门,弯腰吃力地抱起早已僵硬的小黄狗,然后靠着枫树坐下, 慢慢地闭上了双眼。他怀中的小黄狗,此时就像个熟睡的孩子。 秋风乍起,金黄的枫叶像起舞的蝴蝶,悠悠落在九爷身上。不远处,长着几簇叶子深绿 的藤蔓植物,叫断肠草,剧毒。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8 年第 04 期,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 分)( B ) A.小说开头描写了九爷生活的小山村静谧的环境特点,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与 日寇进犯使这里变得鸡犬不宁形成对比。 B.小说开头及中间都交代了枫树之下生长的断肠草,使情节的发展处处有伏笔,从而使 情节跌宕起伏,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故事简单明了,在叙述故事时不蔓不枝,即使只有不多的笔墨来写日本鬼子,也 通过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显露出凶神恶煞的画面。 D.小说选取抗战时期偏僻山村中的普通村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可歌可 泣的事迹,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 小说的开头只写了九爷家边的枫树,并没有写断肠草,伏笔是使情节紧密相 连,并不能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 15.小说中的九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7 分) 【答案】 ①热爱生活,贫乏的物质条件,简单的生活就能自得其乐。②有着精湛的手 艺,用野果子就能酿出醇香的酒。③勇敢反抗,抗击侵略者,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他不肯 同村人一起躲避,用毒酒杀死日本鬼子。 - 10 - 16.小说中“小黄狗是九爷的伴,酒是九爷的命”这一句话如何理解?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 分) 【答案】 (1)这句话写出了九爷的生活状况:他酿酒卖酒为生,是一个孤寡老人,与小 黄狗相依为命。(2)这句话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由小黄狗和酒串联起来, 小黄狗与九爷为伴儿,而被日本鬼子枪杀,九爷要毒死鬼子为小黄狗报仇,九爷杀鬼子的武 器就是酒。 六(15 分) 17.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想象练习”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 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4 分) ①想象练习不进行真正的实践练习,而是把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运动场面等在脑海中反复 地呈现。 ②它可以保证比赛时发挥出较高的水平。 ③这种训练可以稳定和改善技能,并能防止技能下降。 ④想象练习是一种练习的方法。 【答案】 想象练习是一种不进行真正的实践练习,而是把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运动场面 等在脑海中反复地呈现以稳定和改善技能,防止技能下降,保证比赛时发挥出较高水平的练 习方法。 18.下面是某校园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的构思,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 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答案】 此次诗歌朗诵比赛分为筹备阶段和比赛,筹备要求工作人员事先定制规则、 参赛的各班组建代表队、邀请评委和购置奖品,比赛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以抽签上台的 方式进行,共评出四名优胜奖。 19.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 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 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__①__。“好书 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 __②__,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③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 气质;多读如果肤浅,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答案】 ①不如一部书精读十遍__②多读不能算是荣誉__③少读如果深刻 - 11 - 七、(60 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全民抗击疫情行动中,“云生活”一下子成为新趋势。博物馆“云展览”、教学“云课 堂”、毕业“云答辩”、居家“云办公”、求职“云招聘”、武大“云赏樱”、环保“云植 树”、清明“云祭祀”……工作、生活和娱乐纷纷转向“云端”,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 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有人说,“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也有人说,“云” 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依托;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也有人说“云”是生活的最终归 处;还有人说…… 对于“云”生活,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 意。 【写作指向】 越来越关注国计民生,也越来越坚持应用导向,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此,作为 2020 年上半年的重大社会性事件,与新冠肺炎事件相关的热词,也是高考作文备 战中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间,原本似乎离生活还有一段距离的“云”技术,在为疫情防控提 供助力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社会的运转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而且,作为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亲历者,每一个学生都真切地经历和感受过“云”生 活,因此,这道题目的情境创设,既结合了社会热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有 话可说,也更便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特色或有思想深度的观点,使得他们的表达“言之有物”。 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材料的要求是结合材料谈对“云”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分析材 料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中对“云”生活相关现象和讨论的展示主要涉及两大主题,这两大主 题就是我们审题立意的两大角度: 1.“云”生活的内涵或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改变。 材料中前半部分展示了工作、教育、娱乐中的种种“云”生活,说明其普遍性,而后半 部分则是对“云”生活进行理性剖析。“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 地发生着变化”“‘云’是更美好的生活”两处,前者谈“云”生活的好处——帮助人们在 紧急时期进行正常生活,推动社会发生改变;后者中的“美好”一词,则是对“云”生活内 涵的概述,“美好”一词意蕴丰富,结合之前各行业的“云现象”,我们可以概括出“便 捷”“创新”“和谐”“文明”“自救”“沟通”“双赢”“科技”等具体内涵,而材料中 “云”现象列举的省略和最后一句“还有人说……”,则提示我们,在这些已经提及的具体 现象和内涵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体验和实际,有更多元的思考和发散,只要能够言之成理 即可。写作时,既可扣住某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思考,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谈“云”生活的内涵 参考立意: 美丽生活,“云”上绽放 - 12 - “云”生活中的共赢智慧 创新,让我们乐在“云端” 腾“云”而上,便捷生活 携手聚力,共建和谐“云” 科技之光,照亮“云”上 “云”生活——更舒心的生活 “云”中有爱,“云”上有光 感谢有“云”,伴我同行 2.对“云”生活的负面效应的剖析,以及对“云”生活的辩证思考。 材料后半部分有可以直接帮助立意的观点型分析,其中一个观点说“‘云’让我们的灵 魂没有依托”,这句话与后面的“有人说‘云’是生活的短暂过渡”彼此呼应,表现的是对 “云”生活的弊端的思考——对一部分人来说,缺乏现实的接触与交流,缺少打动人心的真 实互动,所以同样难以收获基于现实而产生的归属感。 而对于“云”生活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观点列举,也让我们能够从辩证分析的角度立意, 既承认“云”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正视“云”本身具有的一些不足,对某些行业和我们的生 活而言,“云”技术既是一种冲击与危机,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云”与现实的互联、 互通、互动中,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参考立意: 让灵魂从“云”中落地 走下“云端”,才有更真实的生活 “云”上聚,新机遇 “云端”“地上”,都是美丽生活 生活在“云”上,更在脚下 “云”中有危更有机 “云间”“地上”,互通共进 正视“云上”挑战,创造更美生活 【佳作赏读】 生活在“云端”,更在脚下 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让线上的“云”生活成为新的生活趋势,“云种树”“云展 览”“云旅行”……让许多人沉醉“云”间,乐此不疲。不过,“云端”再美,也要记得时 常看看脚下,在亲历与实感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毋庸置疑,在“足不出门户、行不逾小区”的疫情防控大背景下,纷繁多样的云,让我 们几近停摆的生活重新充实多彩。在“云”上,我们同看展览,在穿越历史的文物图像里, 侧耳聆听文化久远的回响;我们共赏樱花,在如云似霞的胜景中,用心感受春天温暖的气息; - 13 - 我们一起学习,在强大技术的支持下,身临其境地沐浴知识的阳光……疫情让我们在现实中 拉开了距离,但科技让我们在线上相聚,在非常时刻,一个个现实中停摆的阵地转移到“云” 上,在汇成一片自救自强的便捷晴空。 但欢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云生活的种种不便之处。“云课堂”上远低于真实课堂的学 习效率和远高于平时的近视风险;“云办公”时被延长的办公时间和棘手的部门管理;“云 植树”怎样落实和管理,“云旅游”如何带来收益,“云数据”怎样保证安全……倘若不能 够正视云上生活产生的问题,不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只看到云上的热闹蓬勃便一拥而上, 那最后一定只能坠下云端,落得一地鸡毛。 更何况,在可以解决的技术和策略问题之外,“云”生活最大的弊端还在于与真实的隔 绝。诚然,我们可以在云上学习、办公、娱乐、交流,但所有的数据都缺乏真实的触感。“云 赏花”缺了花朵的娇柔与芬芳,“云植树”少了劳动的体验和流汗的喜悦,“云交流”更是 没有牵手的热度和拥抱的温暖,而生活,本应该是充满真实体验的温热和鲜活。 生活是什么?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柔感受,是“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的新鲜滋味,是回家后,一双能握住的真实的手,是拥抱时,一颗在跳动的真 实的心,是荷塘边的行走,是月下的苦吟,是舌尖的甜,也是眼泪的咸……而我们每一个人, 就在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真实碰撞与经历中,感受成长的滋味,明白生活的真谛——是的,生 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沧海虽广,也要在大地上奔流,云朵自高,也跑不出天空的怀抱,“云”是一种生活, 但生活远比云上宽广。只有扎根于脚下真实的生活,我们才能登临“云端”,收获人生的充 实与丰盈。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层进式”议论文。面对材料中对于“云生活”的种种争议,作者立足 于生活现实,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在分析时又采用辩证的思维,承认“云生活”的优势, 并不因为自己论证的角度是“生活在脚下”就把“云生活”一棍子打死。 文章采用“材料+论点”的方式开头,这种开头方式,既能保证对于材料的贴合,也便 于开门见山地揭示中心论点。第二段则论述“云生活”的好处,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地把各 种现象串联起来,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议论文字,叙中有议,富有文采。 第三段从技术实际应用的角度,谈“云”生活在具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之处,段首 的转折自然流畅,值得我们学习。第四段阐述“云技术”本身的弊端,引出下文对于人生意 义的论述。第五段则用散文式的语言,对生活的种种内容进行描述和概括,引出最后总结的 点睛之笔——生活,不是在线,而是在场。 结尾用类比手法,以自然现象引出,既生动自然,富有哲理,深化主题的句子与开头呼 应,使文章成为首尾圆融的严谨整体。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