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04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中语文04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 本课话题 ——四季美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这当中自然有所以致然的道理。春夏之间, 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 风荐爽”,都是要叫人眷眷不易忘情的。于此时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 谁说不应该呢?但是春花固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 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点评:将春夏与秋冬游览西湖的不同作对比,反衬冬季游湖的妙处,抒发与多数人不同 的情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 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在南宋之后,又分别有元代钱塘十景,清代西湖十八景,清乾隆杭州二十四景,1985 新西湖十景,2007 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西湖十景。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 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春题湖上》 2.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杨万里《秋山》 3.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宋濂《湖上》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拂袂.(mèi) 雪霁.(jì) 繁遽.(jù) 毡.毯(zhān) 俯瞰.(kàn) 涟漪.(yǐ) 低斟浅酌.(zhuó) 二、多音字 薄 báo 薄冰 bó 薄利 bò 薄荷 差 cī 参差 chā 差池 chà 差劲 第 2 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 3 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情趣·兴趣 二者都有“趣味”的意思,但前者是指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后者则指一种喜好的情绪。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有人认为江南水乡,本就是应该垂柳依依,桨声灯影。钓钓鱼、挖挖蛳螺是一种生活情 趣(情趣/兴趣),可也有人认为是破坏生态,你认为呢?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连日的焦灼与痛苦、不吃不喝,已经让他头发白了一半,人也骨瘦形销....。(√) 请说明理由:“骨瘦形销”,形容瘦削到极点。 (2)他一直在乡里称王称霸,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连当地官员也让他三分。(×) 请说明理由:“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多用于褒义,用在此处褒 贬失当。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 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广东海丰人。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始者和 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与朱自清、谢冰心、郁达夫、徐志摩、鲁迅和林语堂等人一起被 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十六家。其散文作品《西湖的雪景》、《花的故事》、《黄叶小谈》等 被作为五四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重要收获,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中。 日本著名小说家——德富芦花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德富健次郎,芦花 为其号。其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黑潮》,散文集《自然与人生》。 [探背景] 《西湖的雪景》写于 1929 年 1 月,是作者在杭州任教时重游西湖的观感名作。文章以 山水草木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之钟先生浓厚的国学素养,通篇洋溢着诗情古韵,显得 空灵隽永。 《晚秋初冬》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这本集子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 描写自然的典范”,里面的文章大多写于 19 世纪 80 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 上,并在 1900 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 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 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 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整体·感知] 《西湖的雪景》是作者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雪天的西湖赏玩,描绘了清寒寂寥的西湖雪 景,展示了雪中西湖独特的清幽与纯美,营造出一片超逸尘俗的净空天地,情感丰富而深刻, 情致幽雅而独特,同时,在看似有限的情思中,暗含对时代纷乱的深切忧思。 《晚秋初冬》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整篇充满了诗情画 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 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 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文脉·梳理] 晚秋初冬 落叶——贴切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凄美 一 寂静——以动衬静,静之愈甚 二 清静—— 夜晚的静 ② 人的静 宁静、超然 三 夜景—月光——夜气——空寂之情 四 【答案】 ①详写 ②雨中的静 [文本·层析] 一、通读《西湖的雪》,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作者是一开始就描述冬日游览西湖的所见所闻吗?作 者这样写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本文题目是《西湖的雪景》,但开头却是先宕开一笔,谈了一般游 人都会选择春夏两季游览西湖,而自己却选择在秋冬之时,这样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探寻原 因。 (2)通过这样的开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游览的关键 并不在季节,而是在游人内心的体验。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自己欣赏雪景的过程的?请找出能够体现全文写作顺序 的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在写作中按照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来组织材料。 (2)具体表现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了;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当车过了白堤时;车 过西泠桥以后;到了灵隐山门;向韬光庵去;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步行到岳坟;在岳王 庙前登舟时;舟将驶到断桥时;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3.作者在描写第二次雪景时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手法:移步换景。 (2)作者从白堤、西泠桥,到灵隐寺、韬光庵,最后泛舟过断桥,直至登岸,从不同的 角度,以多变的笔法细致地勾勒出各个景点雪景的不同情态,将西湖的雪景写得气象万千、 丰富多彩,并以细腻的笔调挖掘出远处的、眼前的、树上的、湖面的、漫漂的、堆积的等形 态各异的雪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西湖雪的色彩之美、朦胧之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如 同亲临现场“幽赏”一般。 二、阅读《晚秋初冬》,回答问题。 4.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写落叶的。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 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5.第(二)部分是写晚秋初冬的静谧,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文中 找出相关依据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如:(1)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2)一只苍蝇飞来, 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 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之愈甚。 6.第(三)部分同样写景,与第(二)部分相比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景角度不同,第(二)部分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而这一部分写夜晚、 雨及人的静。月夜——树影斑驳,炊烟升起;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人——默然独坐, 顾影自怜。写景至此,由物及人,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人 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7.本文构思新巧,采用了片段式的构思方法,请简要赏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行文独特,具有跳跃性,有诗歌一样的节奏,自由、灵活,各个片段 之间留出的空白,能给人余味与想象。文章写晚秋初冬,一会儿写户外景色,一会儿又写内 宅的景象,笔墨集中;一会儿写白昼,一会儿写夜晚,随意放松。各节文字都比较短小,如 同一个人说了不多几句话即陷入深思,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禅意与理趣。 (教师用书独具) [话题·互动] 话题:格非说:“要将风景写活。要写出它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按此标准有人认 为《西湖的雪景》让人感觉不到色彩和温度,也有人认为《西湖的雪景》传达出来的景与情 更加超越尘俗,你将如何评价? 学生甲:《西湖的雪景》所描绘的是冬天下雪季节特有的灰白,传达出的感受是冬季雪 天的清寒,让人感受不到西湖应有的色彩与温度。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湖的雪景》正是通过这种灰白的色彩和清寒的感受,表达作者的孤寂和 超凡脱俗的心态。相比较而言,西湖的冬天没有其他季节热闹与色彩丰富,但正是这种冬景 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景与情相得益彰。达到了融情入景、因景生情的艺术效果。作者说:“真 赏者各得其佳趣。”冬天雪中的西湖自是一种妙景,此时游西湖自是一种妙趣。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妙处多 《西湖的雪景》在描写第二次雪景时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作者的行踪变 化,从不同的角度,以多变的笔法细致地勾勒出各个景点雪景的不同情态,非常形象生动, 引人入胜。 2.写法指导 移步换景两注意 定义:移步换景法.....即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的一 种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一般适用于游记类文章。 作用:(1)能够丰富写作的内容。 (2)能够使叙述、描写等更条理。 写法指点:(1)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2)设定一个中心,移步换景中心不能分散。 3.迁移应用 你参观过什么自然风景或者人文景观吗?请用移步换景法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在我的顶部,坐南向北有一片长方形布局的建筑群,那就是“诸葛亮 庙”。走进写有“汉室孤忠”、“西蜀贤相”、“南阳纯儒”十二个苍劲有力大字的庙门, 环视一周,你一定会为庙墙四角都有的碾盘粗的古槐树而惊叹不已。这四棵古槐树虽然年代 久远,可它们至今仍郁郁葱葱。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它们竟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你进入的第一个大厅堂叫献殿。献殿两面的墙壁上,共镶嵌有四十块二尺见方的大青石 板,其上有字,小的似拳,大的如斗,错落有致,形神兼备。若仔细来看,你会发现上面刻 着的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全文,而这还是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亲笔书写的呢。正因 为这样,我把它们看成是我最心爱的宝贝,唯恐有人损害了它们。 [素材·应用] 课内素材 诗情画意,融身于自然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乏味,负 担沉重。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像德富芦花那样融身于美妙的自然,捕捉生活中每一处值得感 叹的瞬间,那我们就会让自己的心灵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平和地对待任何事情,从而收 获一种从容、豁达的心境。如此,我们的生活想念也会变得更富有诗情画意。 【应用角度】 “自然”、“心情”、“自然与心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