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20 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 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 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 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 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 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 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 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 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 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 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 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 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 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 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 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 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 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 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 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 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 - 2 - 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 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 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 年 1 月 25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普密切联系,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 值等。 B. 曹雪芹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项王,他的《自题画石诗》中“有志归完现”一句就可见其倾 心。 C. 玉石天资纯素,有至纯至洁之质,使得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宝玉和众乡冰清玉洁的女儿形 象。 D. 作者认为宝钗黛玉各有其美,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宜王 黛玉风魂贺合的爱情。 2. 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 文章第②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 点。 C. 文章第③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 文章④⑤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C. 《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 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 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 - 3 - 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 文意等等。 C 项,“玉石天资纯素,有至纯至洁之质,使得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宝玉和众乡冰清玉洁的女 儿形象”强加因果,且原文未说明“玉石有至纯至洁之质”只说曹雪芹认同“璞玉”(第二 段),而“玉”字,方能喻黛玉“至真至诚。至纯至洁”(第五段)。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分析错误,这一引用是 为了证明曹雪芹对玉“天生丽质”的自然之美的认同与欣赏,对刻意雕琢的反对。 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如果……那么……”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可以推知作者对“玉”文化的青睐,但不 能推出“玉”是决定此书成为经典的决定性因素。 C 项,“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说法错误。小说的结尾是由“石” 收束。 D 项,“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以偏概全,曲解 文意,不能说主要人物名“都和玉有关”。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 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 年 1 月 3 日 10 时 26 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 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 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 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 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 标”。 15 时 7 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 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 16 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 年 1 月 3 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 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 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 又于 5 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 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 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 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他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 年 1 月 3 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 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 35 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 10 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 - 5 - 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 20 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 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 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 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 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 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 年 1 月 4 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 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 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 80 后、90 后,筑就了这条长达 38 万公里的 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 15 万研究员中,10 万人属于 “80 后”,平均年龄为 31~33 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 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 42 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 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 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 年 1 月 5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 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嫦娥四号 B. “嫦娥奔月”背后都是 80 后、90 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 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C. 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 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 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先是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后又 将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 A. 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 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B. 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 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C. 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 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 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 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6.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答案】4. D 5. A 6. ①国家的支持,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持之以恒地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②老一 辈科学家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③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 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 项,“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错,根据 材料一第一段看,应是“月背软着陆”。B 项,“背后都是 80 后、90 后的年轻航天人”错, 材料四原文是“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 80 后、 90 后,筑就了这条长达 38 万公里的奔月路。”。C 项,“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 错误,材料三原文是“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 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A 项,“但其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错,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苏联连续失败 16 次, 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非选项所说的“在探测中最终出现 翻车”。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首先要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而原因无外乎主观 - 7 - 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依据文中探月科学家的相关叙述描写,从科学家队伍参与研 究付出奉献等角度加以概括。客观原因则是国家对探月工程的政策制定、支持指挥推进等。 最后结合文中对探月工程评价的相关语句,找到这些就不难概括出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成 就的原因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 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 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 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夺枪 [墨西哥]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 奇拉姨妈离弃了那位跟她共同生活了七年的先生,此事成了全城的“新闻”。奇拉没向 任何一个人解释,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她叫醒了四个孩子,把他们带到了她祖母特意 留给她的房子里居住。 多年来,奇拉一直织补大量的袜子,为人们腌制腊肠。所以,比起她这些做过的事情, 开办一家服装工厂,批发销售服装并不会费太大的劲。她起早贪黑,最终成了全国最大的两 个商场的供货商,至于定价,也由她说了算。每年,她还会去好几趟罗马和巴黎,据说是为 了寻找灵感。 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奇拉的做法,没有人明白她为什么要抛弃一个那么忠实,双眼充满了 善意的男人。那位对每一位女士行吻手礼、向每一个正直的男士点头致意的和善的先生,到 底有什么地方令她厌烦呢? “因为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一些人说。 - 8 - “她不负责任。”另一些人说。 “心地较诈。“嚼舌头的人挤弄着眼说。 “你瞧,她扔下一个没对她抱怨过一声的男人。” 然而奇拉姨妈忙得很,没时间和他们争斗,她仿佛不晓得别人在背地里对她说三道四, 仿佛连美容厅里有人非议她怪异的做法都未曾察觉。 一天, 正当女人们在美容厅里围坐着,摊开手掌准备修护指甲,披散着头发准备烫卷定 型,睁大眼睛准备涂刷睫毛之际,孔苏埃里托-萨拉萨尔的丈夫拿着手枪冲了进来。他一边叫 喊,一边扑向自己的妻子,揪住她散乱的头发,使劲地摇晃,就像在摇动一口钟的钟舌。他 粗声大气地骂着脏话。宣泄着心中的忌恨,指责妻子持家懒惰,并咒骂岳父母和姑舅。那群 胆小怕事的女人一哄而散,跑开躲在了烘干机的后面,把孔苏埃里托孤零零地丢下,听任她 暴怒的丈夫攻击,她小声地抽泣着。无比惊怒。 现在这个时候, 奇拉姨妈挥着自己刚刚修好指甲的手,从角落里走了出来。 “你给我滚出去。”她一边冲那男人吼叫,一边走进他,仿佛一个热诸此道的酒保,知 道如何应付那些在酒馆里撒泼的牛仔。“你的喊声吓唬不了任何人, 你这胆小鬼。我们受够 了,我们早就不害怕了,你要是个男人的话,就把手枪给我那才算得上你是好汉一条。要是 你有什么事要和妻子商量,就跟我说好了,我是她的代表,你吃醋了?为什么吃醋?就为孔苏 埃里托费心养育了三个孩子?为她整天围着锅台烧二十道菜?就为她穿着家常袍子,不停地织 毛线活?这个可怜的没见识的孔苏埃里托,承担起了所有的活计,就换来你跑到这儿一通大闹, 弄得大家伙儿像堂惊的老鼠一样尖叫?你别做梦了,滚到别处去吧,滚出去,滚!滚!滚!” 奇拉姨妈说着,一把夺过手枪,将手指扣在扳机上。瞄准那男人。他被奇拉的勇猛镇住了, 又被夺了手枪,脸上露出窘态差点引得美容厅的人哄笑。 “永不再见,先生,”接着,奇拉姨妈说出了她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你需要同情,找 我从前的丈夫好了,走运的话你没准也能得到全城人的同情。” 奇拉姨妈把孔苏埃里托的丈夫推到边,瞪了他一眼,又把他推出门,直到把他推到人行 道上,奇拉才关上了手枪的二层保险。 “这帮王八蛋。”人们听到奇拉几乎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 美客厅里的人们鼓掌迎接她回来,奇拉姨妈长时间地回谢。 “我终于说出这些话了。 ”然后奇拉嘟囔道。 “原来你也经历过。”孔苏埃里托说。 “有过一次。”奇拉回答,满脸羞涩。 - 9 - 这举动犹如面包的甜香,迅速穿过伊奈西塔美容厅,飘了出去。没人再说奇拉-乌尔塔姨 妈的坏话、因为随时有人,打算立即阻止他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20 期,有删节)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构思巧妙,选取了特定的时刻,地点以及另一对夫奏的冲突来暗示奇拉的婚姻秘密。 B. 小说写众人对奇拉姨妈的非议,欲扬先抑,与后文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奇拉的形象。 C. 奇拉前夫虽未现身,但从他人的对话内容及众人的评价来看其丈夫是个令人不齿之人。 D. 奇拉在“夺枪”时充满了气势,她说的话既可看作严厉的斥责,又可视之为女性的宣言。 8. 小说中的奇拉姨妈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9. 小说为什么拟题为“夺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C 8. ①勤劳能干,自立自爱。②有更高品位的人生追求。③富有主见,果敢 决绝④仗义助人,勇敢侠义。 9. ①暗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夺枪”是小说的高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②突出人 物形象,在“夺枪”中,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奇拉的鲜明形象。③隐喻了小说主题, 表达了向男权社会话语权的挑战,呼唤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但从他人的对话内容及众人的评价来看”错。原文表述为“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奇拉的 做法”,众人认为奇拉前夫是“那么忠实,双眼充满了善意的男人”,并且对奇拉“说三道 四”,所以“从他人的对话内容及众人的评价来看其丈夫是个令人不齿之人”错误。故选 C。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 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 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多年来,奇拉一直织补大量的袜子, 为人们腌制腊肠……至于定价,也由她说了算”分析可知,奇拉姨妈勤劳能干、自立;结合 “每年,她还会去好几趟罗马和巴黎,据说是为了寻找灵感”“然而奇拉姨妈忙得很,没时 间和他们争斗,她仿佛不晓得别人在背地里对她说三道四”分析可知,奇拉姨妈有更高品位 - 10 - 的人生追求;结合“如果你需要同情,找我从前的丈夫好了,走运的话你没准也能得到全城 人的同情……奇拉回答,满脸羞涩”分析可知,奇拉姨妈富有主见,果敢决绝;结合“‘你 给我滚出去。’她一边冲那男人吼叫,一边走进他,仿佛一个热诸此道的酒保,知道如何应 付那些在酒馆里撒泼的牛仔……奇拉姨妈说着,一把夺过手枪,将手指扣在扳机上。瞄准那 男人”分析可知,奇拉姨妈仗义助人,勇敢侠义。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 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 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 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 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 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 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 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 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本题是概括形象特点。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小说标题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 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拟题为‘夺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需要注 意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 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引起读者兴趣。答题 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结合文本内容“奇拉姨妈说 着,一把夺过手枪,将手指扣在扳机上。瞄准那男人。他被奇拉的勇猛镇住了,又被夺了手 枪,脸上露出窘态差点引得美容厅的人哄笑”分析可知,“夺枪”是小说的高潮,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兴趣。结合“你给我滚出去”“你的喊声吓唬不了任何人,你这胆小鬼。我们受够 了,我们早就不害怕了……你别做梦了,滚到别处去吧,滚出去,滚!滚!滚!”分析可知, 运用语言描写;结合“奇拉姨妈说着,一把夺过手枪,将手指扣在扳机上。瞄准那男人”分 析,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奇拉姨妈的仗义助人,勇敢侠义鲜明形象。结合“夺枪”中奇拉 姨妈的语言“你要是个男人的话……滚到别处去吧,滚出去,滚!滚!滚”分析可知,体现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敢于向男权社会的挑战。以“夺枪”为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 11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 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 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 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 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后迁镇北 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 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 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 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 者所称。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 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 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 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 以讨敏之任。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 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 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 12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掾,在我国封建时代本来是佐助的意思,后来成了副官佐或者为官署属员的通称。 B. 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C. 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D. 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 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 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姓;做镇北将军时,既 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 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 陈敏进犯后,他调兵遣将,精心布局,终将陈敏击退。 D. 刘氏祖孙三代为官,有所传承。刘馥为政,大行恩化,深受百姓爱戴;刘靖以民为本,有 刘馥遗风;刘弘重视农业,宽刑减赋,百姓连年丰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2)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刘弘于是就评定功绩,衡量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补缺授予官职,(这些做法) 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 (2)有人(到刘弘那里)说陶侃坏话挑拨离间,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到刘弘处做人质,刘弘让 他回去,并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尚且不彼此辜负信任,更何况我们大丈夫呢!”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于是,(刘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 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 句中,“兴治”意思是“修建、营造”,“兴”“治”同义,不可断开,所以排除 BD 两项。 - 13 - “陂塘之利”意思是“(他)修建的水利设施带来的便利”,应该作后一句“至今为用”的主 语,所以“官民有蓄”和“陂塘之利”之间要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 项,“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解说错误。此项有两处错误:“守宰”应是泛指地方长官;文中的“宰”是“县令”的意思。 《滕王阁序》中“家君作宰”的“宰”即为此意。 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 C 项,“终将陈敏击退”错误。原文是“敏竟不敢窥境”,意为陈敏惧于形势,不敢“西上” 出兵侵犯荆州,所以不存在题干中所说“击退”之意。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叙功铨德”,评定功绩,衡量德行;“随”,根据;“称”,赞赏;“甚为论者所称” 被动句式 (2)“间”,挑拨离间;“质”,做人质;“遣”,打发……回去;“负心”,辜负信任。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 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 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 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 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 14 - 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 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 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 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 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 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 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刘馥字元颖,是沛郡相县人。建安初年(196),(刘馥)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让 他们率领部众同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为这件事很高兴,司徒府征召他为掾吏。后来孙策 任命的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杀害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等人在江、淮地区聚集 几万人马(攻掠州县),各郡县残破不堪。曹操正赶上与袁绍苦战,认为刘馥可以胜任东南方 的事务,就上表举荐他为扬州刺史。刘馥接受任命后,(他)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合肥,(在那里) 建立扬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边安抚梅乾、雷绪。几年之间大力实施感化恩抚的政策(效 果显著)。百姓对他的治理感到高兴,成千上万流离逃难的人渡江越岭返回故乡。于是,(刘 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 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到今天还在发挥作 用;他又加高城垒。积蓄很多木石等。为作战防守做准备。建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扬州 地区的官吏百姓对刘馥追思怀念。 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220-226)出任河南尹。刘靖施政之初虽然比较琐碎细密,最 终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亲刘馥的遗风。后来。他升任镇北将军总管河北地区的军事,于 是,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耍的地方屯兵据守;又修凿拓宽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蓟州南 北的大片农田;他还以三次轮作的方法来耕种稻田,边境百姓都获得好处。嘉平六年(254).刘 靖去世。 刘靖的儿子刘弘,多次升迁官至宁朔将军。太安年间(302-303),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 镇南将军总管荆州地区军事。刘弘让南蛮长史陶侃担任大都护。牙门将皮初担任都战帅,进 驻襄阳。陶侃、皮初等人多次打败张昌,张昌害怕而选走。他的部下全部投降,荆州被平定。 当时荆州各地地方长官很多空缺,刘弘请求补选,皇帝(惠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刘弘于是就 - 15 - 评定功绩,衡量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补缺授予官职,(这些做法)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 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免刑律减少赋税。百姓每年的用度都有富余。陈 敏进犯扬州后,又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于是解除(自己)南蛮校尉之职,将其授予(前北军中侯) 蒋超。(刘弘)统领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领众多士卒在夏口屯兵驻守;又派遣何松 统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的军队在巴东驻守;又加南平太守应詹(为宁远将军)都督三郡水军 增援蒋超。陶侃与陈敏是同郡人,又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官。有人(到刘弘那里)说陶侃坏话挑 拨离间。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到刘弘处做人质,刘弘让他回去,并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彼此辜负信任,更何况我们大丈夫呢!”于是他任命陶侃为前锋都护,把讨伐陈敏的任务交 给他。陈敏最终不敢出兵西进侵犯荆州,当时人没有不称赞(这件事)的。(后来)刘弘在襄阳 去世,百姓哀叹悲痛,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②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③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④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①芣苢(fúyǐ):车前草。②袺:提起衣襟兜东西。③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 西往衣里面塞裹。④酤:酒。 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变换,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 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 16 - B. 《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细腻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情载面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 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入 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D.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 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15. 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 读之自见意思。”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来说,《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与其类同,请对此作 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①“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 ②“三夜阴霪”“一竿晴日”,这是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③“急炊大饼”“多博村酤”, 侧面展现劳作之热烈,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④“闭廪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 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 项,“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分析错误,《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 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也是通篇言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如下: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不巧三夜霪雨,险些使麦子霉掉,幸好雨过天 晴,诸孙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作者借此抒发了对诸孙的感谢与喜欢之 情,以及浓浓的亲情之乐,令人倍感幸福温暖。“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连绵 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 - 17 - 事农活的喜悦。“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应 描绘他们收麦的情景,作者却没有,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 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 神”尾句直抒胸臆,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也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 孙的“爱怜”之情。 【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 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 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 次分明。 《芣苢》诗歌赏析: 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 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 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 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 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 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 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 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 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 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 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 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 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 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 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 - 18 - 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周南• 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 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 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 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 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 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 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周南•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 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 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 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 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 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 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 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 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 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清人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 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 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 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写诸孙入村帮作者收麦,不巧三夜霪雨,险些使麦子霉掉,幸好雨 过天晴,诸孙顾不得饥饿困乏抢收麦子,最后收麦入仓。作者借此抒发了对诸孙的感谢与喜 欢之情,以及浓浓的亲情之乐,令人倍感幸福温暖。 从表现技巧上看,诗作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欲收新麦”而不得,与诸孙替老人形成 对比,表现出先忧后乐的情感变化;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 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活的喜悦。 - 19 - 诗作还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收麦的辛苦。题目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理应描绘他 们收麦的情景,作者却没有,只是叙述自己忙着做饭、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 艰辛和劳苦,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直抒胸臆,也是一个写作技巧。尾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外孙的“爱怜” 之情。 不管是侧面描绘,还是直抒胸臆,在自身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外孙们的及时到来、帮着 收麦的情景,展现出了浓浓的亲情,这种亲情,确实令人倍感温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妇姑荷箪食 (6). 童稚携壶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惘、荷、箪、稚。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一些瞬间令人真诚感动。小学操场上,一名学生曾冒雨奔向教室,当听到国歌声时 便 在风雨中面向国旗敬礼;世界女排大奖赛场地中,国歌声骤然响起,正在赛前 - 20 - 热身的中国队队员自觉停下来,昂首挺胸,注视国旗。爱国,竟是如此具体而动人。 环顾寰宇,人不分肤色,都称呼祖国为母亲;国无论大小,都 地把爱国教育 作为必要的公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 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这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教育必须提供的一堂人 生必修课。 因为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现实中,一些 人对“爱国”二字麻木不仁,认为倡导爱国主义是刻板、迁腐,甚至对他人的爱国情愫噎嗤 之以鼻。这些,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教育的不足。正因此,怎样增强 ,创新方 式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入 思考。 无声的典范说服力强,身边的榜样感染人心。其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不一 定局限于学校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式上,( ). 面对重大险情,中船重工第 七六 O 所黄群等 3 名同志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爱国情怀。每一位爱国的行动 者,都可谓无形的教科书。倡导向他们学习,知行合一、 ,把对国家之爱融入日 常、付诸行动,正是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仁立 义正辞严 针对性 事必躬亲 B. 挺立 理直气壮 指向性 身体力行 C. 仁立 理直气壮 针对性 身体力行 D. 挺立 义正辞严 指向性 事必躬亲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B. 因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C. 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能量、消解温度。 D. 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缺乏,爱国之“爱”就可能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19.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B. 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敞篷车上的浮雕就是生动的爱国画卷 C. 首先出场的老兵方阵让无数人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D. 老兵方阵的首先出场让无数浸润眼眶,生动的爱国画卷由敞篷车上的浮雕展示 - 21 -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 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伫立,长时间站立。挺立,直立。此处突出时间长,用“伫立”。 第二空:义正辞严,道理正当,措词严肃。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 里无愧,无所畏惧。语境说“爱国教育”,用“理直气壮”更好。 第三空:针对性,能对准某类人或事物的特性。指向性,具有指定事物发展方向或特点的性 质。该段强调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爱国之‘爱’”的现象进行教育,第三空前文 是“既缺乏尊重与敬畏,也映照着教育的不足”,这是“现实问题”,后文“有效培养学生 的爱国情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前后文都是针对“解决爱国主义教育中 的问题”来谈的,故用“针对性”。 第四空:事必躬亲,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白去做,亲白过问。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身体力行”和“事必躬亲”都有“亲身做”的意思,但“身体力行”偏重于“努力去实 践”,“事必躬亲”偏重于“凡事一定要亲自做”并有“不放心别人去做”的意思,语段强 调学习黄群等人的实践精神,应用“身体力行”。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 意。 划线句子存在多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将“因为……就”,改成“如果……就”,而且 有关联词位置的问题,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问“如果”应该在句首;二是语序不当, 应为“缺乏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搭配不当,应为“失去温度、消解能量”。 分析可知,A 项修改最合适。 故选 A。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 22 -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结合前文“身边的榜样”“阅兵仪式”与后文“每一位爱国的行动者”来看,“首先出场的 老兵方阵”更连贯更合适,因此排除 AD 两项;而按照句式特点,B 项句式与前句衔接更贴切, 而且选句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应该放在“爱国画卷”,而不是“浮雕展示”,因 而排除 C 项。 故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 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 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 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 内容重复。 20.下面是 XX 中学王明给某杂志投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 来并进行修改。 我是 XX 中学的王明,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小伙子。早就听说贵刊大名,决定赐稿。现奉上 佳作一篇,敬请拜读。还请阅后回复。 【答案】①“小伙子”改为“学生”②“早就听说”改为“久闻”③“赐稿”改为“投 稿”④“佳作”改为“拙作”或“作品”⑤“拜读”改为“斧正” 【解析】 【详解】本题中,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 XX 中学王明给某杂志投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 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 系辨析正误。此类题要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的组织语言进行回答.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 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得体就是用语要注意对象,要 注意与受话人的关系,是语言实际运用的基本要求之一。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 有辈别之分、有求人和助人之分等.不同的关系,用语就不尽相同。用语要注意场合,尤其是具 有共同特点又有所不同的场合。本题中,“小伙子”偏口语化,应改为书面语“学生”;同 理,“早就听说”改为“久闻”;“赐稿”是敬辞,用在对方身上,此处说的是自己,应改 为“投稿”;同理,“佳作”也是敬辞,应改为“拙作”或“作品”;“拜读”也是敬辞, 让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用“斧正”。 - 23 -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 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 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 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 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1)根据漫面的画面,选择合适的文字,填入画面下方的文字空白处。 (2)简要描述画面。结合画面内容和下方文字,谈谈给你的生活启示。不超过 90 字,文从字 顺,书写工整。 【答案】(1)失去美貌/失去形象。(2)漫画中一个怒发冲冠的不礼貌者,面目狰狞,美貌(形 象)尽失。可见,知礼守礼者,可显其美好;弃礼违礼者,则面目可憎。造物主的公平就在于: 你给予生活什么,生活就回赠你什么。 - 24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漫画类的图文转换能力。这类题一般有描绘画面内容、拟写标题、揭示寓 意三种题型。是一种通过夸张、变形手法揭示社会现象的艺术形式。叙述画面内容,要抓住 画面中的构图元素,如图案、文字等。 (1)根据漫画的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中的人物,因为对人没有礼貌,自己也变得十分丑陋。 因而,文字的空格处可以填写:失去美貌(或失去形象)。 (2)通过漫画的画面和下方的文字,分析可知,一个对人没礼貌,经常怒发冲冠的人,自己 也会形象尽失。由此给我们的启发是:你以礼貌待人,你会尽显自己的美好,你若无礼待人, 你就会面目可憎,变得丑陋。进而,我们知道:你给予生活生命,生活便回报你什么。 【点睛】漫画类题型: (1)漫画描述画面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 的表达方式。(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并揭示画面的寓意, 以拓展答案的深度) (2)漫画揭示寓意: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 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 “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3)漫画拟写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 拟加标题;拟题可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标题应起到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英]布莱克(天真的预言)(节选)丰子饱译 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启示?请你以此为出发点,作为某校高三(1)班的学生,为本班以“致青 春”为主题的原创诗歌集写一简序言。 要求:①以“《XX 集》序言”为副标题,把副标题补充完整。 ②合理引用材料,联系现实生活,明确文体,不少于 800 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青春的色彩 《无畏青春》序言 - 25 - 时光飞逝,多少坎坷岁月在足下踏过,多少风风雨雨曾经走过,童年与少年的两把钥匙 已经埋葬在每个人的的心底,甚至是祖国的不同角落里.可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今手中 抓住的是青春花朵的钥匙。 提洛斯感言: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手掌里盛出无限,一刹那便是永恒。 每个人都拥有青春,无论那是否是曾经,是否紧握手中,是否是翘首一待,我们总是相信, 并且坚信不移!中间夹杂着幸福的甜蜜,悲伤的苦涩,不忍的酸楚,惊险的火辣;一个深邃眼 神的陶醉,一句平淡蕴籍的话语,一段粉色罗曼的邂逅,一声最最温暖的的祝福,美幻得如 此倾国倾城,感动得如此泪流满面,纯净得如此冰魂雪魄,执着得如此无怨无悔…… 此刻的我更加相信这含苞欲放的青春花朵是生命的奇迹,是人生的回忆,是成长的路程。 是啊!这 15 年的旅程让我了解了童年是幼稚无知,少年是无忧无虑,青春是梦想,是向往! 年热情奔放,少年朝气蓬勃,相信青春是一盆火,融融的热烈,汪汪的光明。 漫天黄沙之中,渴望一湾清泉,萧条雨季之后,渴望一缕阳光,枯黄生命之冬,渴望春 的滋润。相信这青春的艳丽就是人生的一缕阳光。 人生仅此一回,青春也不会久远,人生有许多年代,童年与少年的我们懵懂天真。既没 有鸡尾酒的轰轰烈烈,也没有清茶的平淡而浓郁,青春时期我们该去理解,该去尝试,该去 享受。 相信青春的意义已经澄清了…… 回想少时的我们,犹如奔流的小溪清澈见底,童年心事像河中的鹅卵石都历历在目,但 此时此刻,小溪已化为一片海洋,再不似往昔般透明简单。有一天我不再年轻,回想往事时, 少年时的种种将是人生的一笔浓墨重彩,可能青涩,也可能会锦上添花,为青春增加更多活 力和色彩 我望着窗外,男生矫健的身影在操场上显现,坐在领操台上的女生的欢乐笑容正沟 通着在生活每天的琐事,这正是西南模范中学的剪影。 我们未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战争和奋起,也未曾感受几千年前的辉煌和黑暗,我们迎接 的是 21 世纪的未来,我们不该规行矩步,患得患失,青春在我们手中,它的光彩在于我们的 创造。 青春是活力,让我们抓紧现在,青春是向往,让我们勇攀高峰,青春是被激起的浪花, 让我们充满动力。 将来有一天,当我们站在人生最后的门槛前,回首这段乐章,它永远是一个闪光点,正 是因为它曾经给我们的创造空间,让我们以最博大的爱和关怀呼喊道;炫耀吧!璀璨的明 珠——青春! - 26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 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 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 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的材料是一首哲理诗。理解诗歌的主旨有助于本文的立意。“一沙一世界/一花 一天堂”一个人的希翼传给另一个人就是两个人的希翼,两个人的希翼延续下去,就是一个 民族的希翼。做为个体的、自我的个人来说,希翼是卑微的,但是若干个、千万个卑微的希 翼凝结在一起,就是一个物种巨大的生命力。人类的个体在一代代的更新着,人类的历史在 一天天的漫延着。“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 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的发展足 迹,会有无数的文明在道路两旁绽开。那么,有限的将是岁月时空不已的轮回,无限的却是 人类灵魂深处那有力的羁绊。当有限与无限已无所谓界线,那人类便无所谓永恒与收藏了, 更无所谓个体的生与死,这才是真正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参考立意: 1、青春的色彩; 2、把握当下,放眼久远; 3、唯一拼搏,方可圆梦。 参考素材: 1、我们必须朝着自己所定的目标前进。不浪费一分一秒,紧紧抓住从指缝间流逝的时光。因 为这份责任,我们要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把握现在,勇往直前,决不后退。 2、要知道,可能在我们享受物质生活,迷醉于游戏、网络、美食的时刻,有那么一些人,即 使没有像我们现在学习那么好的条件,刻苦勤奋甚至不眠不休地在学习。他们懂得自己的梦 想,在他们懂得把握现在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挑起那沉重的负担,他们便有了成功的理由! 3、把握现在,珍惜他人赋予自己的一切! 4、有些人,常常在失败时自艾自怜,认为自己是可怜可悲的,对今后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却 从没有想过从问题的源头寻找原因。又有些人优柔寡断,在下定决心做某事之前,却有开始 幻想到过遵循这些目标做事之后。自己会变得如何如何,今后又会怎样怎样。就在这样的可 笑的幻想中,迷失了自己。只有真正一个脚印一个坑,每天为自己定个小目标,逐步实现它, - 27 - 在一天一天中,充实自己,改善自己,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资源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 最终目标。 5、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做自己。 6、我们身上背负的责任为因为一天天自己“实力”的壮大,而变得越来越轻。到有一天,你 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完全独立、成功时,你肩上的负担已悄然放下。 7、把握现在,将来美好的前程是无可限量的,但是,未来的道路上也有未知的艰难困苦,我 们无法得知。但是只要把握现在,坚持不懈,才能为迎接困难的来临打下坚实的基础。 8、李大钊同志以前说过“我以为世界最宝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正因 它最容易丧失,因此更觉得它宝贵。”这句名言是为了提醒大家,“这天”的宝贵,因此我 们必须要好好把握它。 9、记得朱熹有一首劝勉人们惜时的诗:“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 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我想,那些在各种科学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大概会有所启迪 的。 10、我就有这么一个深刻的体会:去年暑假,正因毕业了,没有什么作业,妈妈就想让我在 空闲时刻写一个关于小学历程的文章,以次作为珍重的回忆。可我在两个月的时刻里,什么 都没有做,就这样没有把握住时刻,将宝贵的时刻荒废掉了。 行文结构: 本文适合于写成议论文。理解小诗,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正标题,并补充副标题。 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 分,宜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证需要准备充分的论据材料,论据要注意新颖性和典型 性。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 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 28 - 角度。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