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语”。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而是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重要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面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应是对自己文化的自觉热爱,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了解。唯有各种文化都这样做,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长处并弘扬自我,也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贡献。‎ ‎(摘编自乐黛云《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首创意义。‎ B. “和六律”与“和五味”,都体现了不同因素的和谐融合,达到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发展和创新。‎ C. 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D. 现象学范式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文化,它和逻辑学范式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举例和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述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思想的内涵。‎ B. 文章引用埃科演讲中的话语,旨在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 C. 文章从社会发展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剖析了文化互通共存成为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原因。‎ D. 文章阐述了“生成性对话”的作用和特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统一中心论”就不会解体,不同文化的独立性就无法建立起来。‎ B. 在文化交往中,倡导以他者视角对异质文化进行观察,体现出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 C. 在现象学视野下,每种文化都是具体的、变动的、开放的,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 D. 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并尊重了解其他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共存。‎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意味着他想要证明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当。根据第二段可知,“马可·波罗到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意为在中华文化中寻找跟西方文化相似的东西。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这是进一步论述‘文化主体性’内涵的前提”不当。根据第五段可知,“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才能进行“生成性对话”。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 项,程度夸大。根据“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促进的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B 项,无中生有。“但也可能削弱自身文化”于文无据。C 项,曲解文意,“不能用抽象方式予以表述”不当,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思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摘编自钟超《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光明日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现在,贵州一带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 在打通数据壁垒上,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数据“牵手”“共享”“交换”,使扶贫信息在阳光下运行,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实现了精准化识别;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目前,“扶贫云”已经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 ‎(摘编自黄浩《撕掉贫困标签,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新华网2018年5月29日)‎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省用心培植“智慧树”、用力深挖“钻石矿”,大数据从无到有、逐步趋优,成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引擎。据悉,因为大数据红利,贵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黔进”,贵漂、创客在贵阳遍地开花。‎ 几年前播下的大数据“种子”,正逐渐成长为生机勃勃的“智慧树”。通过开放一批政府数据,贵州这一中部欠发达地区,逐步培育出了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交融汇聚的完整生态。在贵阳市数据开放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找到日常最为关心的民生数据;企业能够从平台发布的气象、环境、企业、信用等各行各业的实时数据,发现商机,创新商业模式;政府则通过释放数据红利,促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勇立潮头抢先机、干在实处走前列”,政府主动作为、大胆创新,让各方都能共享大数据红利。展望未来,“中国数谷”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给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贵州样本”。‎ ‎(摘编自余甜甜《聚焦“中国数谷”:政府主动作为 共享大数据红利——解码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中国网信网2018年5月29日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行业能激活生产要素,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但是目前由于无序竞争,已经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 B. 野蛮生长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是难以避免的,随着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C. 贵州打通数据壁垒,联通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进行“共享”“交换”,‎ ‎ 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 D. 贵阳的数据开放平台给百姓带来了方便,给商家提供了商机,促使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政绩的同时,也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需要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 B. 贵州建立大数据监管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的全流程覆盖、数据全纪录,能够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 C. 贵州大数据从无到有,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重要引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贵阳发展,贵阳也成为青年人创业的乐园。‎ D. 贵阳在利用大数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数据开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数据开放又要求政府优化服务水平。‎ ‎6. 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政府在利用大数据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4. B 5. B ‎ ‎6. ①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②联通共享各种相关数据,建立精准化识别机制和综合考核平台;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大数据红利共享。‎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依据第一段“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A项中“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夸大危害;C项中“联通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表述错误,原文中是“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D项中“政府则通过释放数据红利,促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没有“提升政绩”,无中生有。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再筛选信息,要有目标意识。根据文意可知,B项“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错误,原文“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审题题干,结合文段出处,进行归纳概括。从文章的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可知,“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文章第二部分讲的是一个实例,借鉴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的实例,可概括为“联通共享各种相关数据,建立精准化识别机制和综合考核平台”;第三部分借助文段出处《政府主动作为 共享大数据红利——解码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则可概括为“政府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大数据红利共享”。‎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云起,雍州万年人。隋开皇中明经举。尝因奏事,文帝问曰:“外闻有不便事,汝可言之。”时兵部侍郎柳述在帝侧,云起应声奏曰:“柳述骄豪,兵机要重,非其所堪,徒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以陛下官不择贤,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斯亦不便之大者。”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会契丹入抄营州,诏云起护突厥兵往讨契丹部落。契丹本事突厥,情无猜忌,云起既入其界,使突厥诈云向柳城郡,欲共高丽交易。既明俱发,驰骑袭之,契丹不备。炀帝集百官曰:“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①,朕今亲自举之。”擢为治书御史。云起乃奏劾曰:“内史侍郎虞世基职典枢要,寄任隆重;御史大夫裴蕴特蒙殊宠,维持内外。今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或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曰:“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授上开府仪同三司,判农圃监事。是岁,欲大发兵讨王世充,云起上表谏曰:“国家承丧乱之后,百姓流离,频年不熟,关内阻饥。京邑初平,物情未附,鼠窃狗盗,犹为国忧。臣谓王世充远隔千里,山川悬绝,无能为害,待有余力,方可讨之。令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安人和众。令虽欲速,臣恐未可。”乃从之。‎ 行台仆射窦轨多行杀戮,肆其凶暴,云起多执不从。隐太子②之死也,敕遣轨息驰驿报,轨乃疑云起弟庆俭、堂弟庆及亲族并事东官,虑其闻状或将为变,先设备而后告之。云起果不信,问曰:“诏书何在?”轨曰:“公,建成党也,令不奉诏,同反明矣。”遂执杀之。‎ 初,云起年少时师事太学博士王颇。颇每与之言及时事,甚嘉叹之,乃谓之曰:“书生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然刚肠嫉恶,终当以此害身。”竞如颇言。 ‎ ‎(节选自《旧唐书.韦云起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B. 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C. 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D. 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莫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此/而不绳/为害将大/请付有司/诘正其罪/‎ ‎8.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就是通晓经学,汉武帝时开始成为选拔官员的科目,唐朝时明经科与进士科同为科举基本科目,到宋神宗时废除。‎ B.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及司法刑狱等,其以尚书为主官,以侍郎为次官。‎ C. 三司,在不同朝代定位不同,唐合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理刑狱;五代、北宋合称盐铁、户部、度支,主理财赋。‎ D.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的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武帝时始置太学,汉光武帝设五经博士;名始于西周,后来历代名称不一。‎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云起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他认为兵部侍郎柳述仅凭身份特殊官居要职却难以胜任,建议皇帝选择官员要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 B. 韦云起通晓谋略,用兵精妙奇谲,讨伐契丹时,他让突厥士兵诈称借道与高丽交易,使契丹军队疏于防范,然后攻其不备,最终大获全胜。‎ C. 韦云起遇事冷静,善于审时度势。武德元年,朝廷要远征王世充,他认为时机未到,并旦通过对朝廷内外时局的分析说服皇帝放弃了出兵。‎ D. 韦云起嫉恶如仇,最终身死人手。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也会招致灾难,韦云起的人生结局不幸印证了此说法。‎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甚然其言,顾谓述曰:“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可师友之。” ‎ ‎(2)今内难未弭,请暂戢兵,务穑劝农。‎ ‎【答案】7. A 8. B 9. D ‎ ‎10. (1)文帝很赞同他说的话,回头对柳述说:“云起说的这些话,是你的良药啊,应当把他当作你的良师益友。”‎ ‎(2)现在国家内部的灾难没有消除,请暂且收起兵器,致力于农业生产并鼓励农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讲述的是韦云起向隋炀帝陈述平乱的一些策略,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陛下”“贼”“官军”贼党”“此”“有司”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闻”意思是“听说”,“听说”的内容是“贼少”,故应在“少”后断开,排除BC两项;“故”意思是“所以”,是由前面事情而得出的结果,一般放在句首,“故”前应断开;“此”指代“贼党日滋”,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及司法刑狱等,其以尚书为主官,以侍郎为次官”中 “兵部……掌管……司法刑狱”错误,掌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韦云起嫉恶如仇,最终身死人手。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也会招致灾难,韦云起的人生结局不幸印证了此说法”中 “太学博士王颇曾认为他刚直不阿的性情会带来富贵”错误,从文中看最后一段说王颇“书生识悟如是,必能自取富贵”意思是“你一介书生,见识悟性到了这般水平,定能以此获得富贵”,可见王颇认为能给韦云起带来富贵的是他的“识悟”。‎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和句式:‎ ‎(1)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顾:回头看;云起之言,汝药石也:判断句式,云起说的这些话,是你的良药啊;师友:意动用法,以……为良师益友。 ‎ ‎(2)弭:消除;戢:收藏、收起;兵:兵器;务:致力于;穑:农业;劝:劝勉、鼓励。‎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译文:‎ 韦云起,是雍州万年人。隋朝开皇年间举荐为明经。曾有一次向文帝报告事务,文帝对他说:“外面有人做了不应该的事,你可报告袅.。”凿时兵部侍郎柳述在皇帝旁边,云起应声报告说:“柳述骄横豪奢,兵机大事,不是他所能担当的,只不过他是公主的夫婿,才担任重要富职。我担心众人会议论陛下您任官不选贤才,扰乱应有的秩序而行私情,这就是最不该做的事。”文帝很赞同他说的话,回头对柳述说:“云起说的这些话,是你的良药啊,应当把他当作你的良师益友。”‎ 遇上契丹进犯营州,下诏让云起随着突厥的军队去讨伐契丹部落。契丹本来与突厥交好,就没有什么怀疑,云起进入契丹地界后,派突厥人去诈称到柳城郡去,打算与高丽交换货物。第二天军队一起出发.骑兵奔袭,契丹没有防备(而大败)。炀帝召集百官说:“云起利用突厥而平定契丹,指挥军队有奇谋,文武之才兼备,又以正直感言立身朝廷,我今天亲自举荐他。”提拔为治书御史。云起于是上弹劾奏章说:“内史侍郎虞世基掌管中枢机要,对他的期望很高:街史大夫裴蕴蒙受非一般的信任,管理朝廷内外。眼下多方有变故,但他们不上报实情,作乱之徒很多,他们谎报说少。陛下听说贼人少,就派兵不多,这样就众寡悬殊,派去的人都不能平定,所以使得官军失利。贼党一天比一天势大。到这样的地步而不绳之以法,危害将十分大了。请把他们交付有司,追究罪责。大理卿郑善果上奏说:“云起诋毁有名大臣,说的不是实情;非难诋毁朝政,是妄图自己的权威。”因此云起降职任大理司直。‎ 武德元年.加封云起开府仪同三司,监事管理农圃。这年,朝廷想要发兵讨伐王世充,云起上表进谏说:“国家经受丧乱之后,百姓流离失所;又年年歉收,关内饥荒。京邑平定不久,人心不稳,鼠窃狗盗之辈,还是国家的忧患。我以为王世充偏远千里,山川多险阻,短时难以为害。等到国家安定有了余力,才可讨伐他。现在国家内部的灾难没有消除。请暂且收起兵器,致力于农业生产并鼓励农耕,使人民生活安定和诸。如想眼下急于处理(王世充),我担心不行。”皇帝听从了云起的意见。‎ 行台仆射窦轨做了很多杀戮之亭,任意凶残暴虐,云起很多事都坚持不按他的做。稳太子李建成死了,诏令窦轨停止驿报。窦轨于是怀疑云起的弟弟庆俭、堂弟庆箭和索族中的人都是效力东官的,担心他们知道后发生变故,就先作了防备再告知。云起果然不相信,问道:“诏书在哪里呢?”窦轨谎:“你是李建成的同党,现在不奉诏,你们是一同谋反,这很清楚了。”于是把云起抓起来杀了。‎ 当初,云起少年时师从太学博士王颇。王颇常与云起谈论时事,非常赞赏云起,于是对他说:“你一介书生,见识悟性到了这般水平,定能以此获得富贵。然而你刚直热肠,嫉恶如仇,最终也会由此害身。”结局正如王颇所言。‎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 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 颈联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相通之处,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D.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景结情,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2. 本诗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选择三个做简要赏析。‎ ‎【答案】11. D 12. 对比。通过当年吴宫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之感;运用典故,借范蠡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尾联直接抒发不被赏识、无人理解的愁苦;融情于景,兰叶自生,长廊空响,表达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D项,“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景结情,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中“以景结情”错误,尾联“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作答时,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表达的情感或收到的效果。‎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伤感;“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运用范蠡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直抒胸臆,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抒发了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苦闷。‎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 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B. 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 C. 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D. 颈联宕开一笔,写想象之景:你过巴峡时我刚写送你诗文,你过巫峡时,听着猿声也会有断肠之思。‎ ‎14. 诗人对萧处士怀有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诗歌第一句称萧处士能文好饮,对朋友的称赞与敬重;“身似浮云鬓似霜”对年事渐高却四海漂泊的担忧与关切;“不醉黔中争去得”,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B项,“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中“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家园忘却酒为乡”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分析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结合注解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再对诗歌内容准确把握、正确理解,接着把握并能概括出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可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进而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从诗题“送萧处士游黔南”看本诗是送别诗,一般对友人的依恋都会有。诗歌第一句“能文好饮老萧郎”,萧处士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喜欢饮酒,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称赞与敬重;“身似浮云鬓似霜”,写萧处士四海为家,身似浮云,两鬓如霜雪般斑白的状态,表现出作者对年事渐高却四海漂泊的朋友产生了担忧与关切的心情;“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表达了在萧处士离开后,奔赴黔南,作者思念不止之情。“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黔中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作者心忧,他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作者充满了伤心和悲戚的情绪,要和友人醉别,表现出了作者饯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之情。‎ 名句默写 ‎15.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中所受打击,唱出了“_______,_______”的心声。‎ ‎(2)《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_______”与《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 ‎(3)《离骚》中常用比喻的手法,用“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高明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一尊还酹江月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6). 元嘉草草 (7). 封狼居胥 (8). 赢得仓皇北顾 (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涯、尊、酹、嫉、蛾、谣诼、淫、嘉、胥、赢、仓皇、博、己。‎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创始于美国军方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无论是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和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都需要GPS导航定位授时,而我们只能接收到数据粗糙的民码GPS信号,还存在被阻断的危险。近年来,从“中国奇迹”到“中国分享”,快速发展的北斗系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今年年初,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能邯郸学步, 他国道路,而应自主创新。与之前发射的卫星相比,( )。近年来,北斗系统在智慧城市、减灾救灾、精准机控等领域 ‎ ‎,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带来技术创新和突破。开放的北斗,还与世界携手共赢。北斗基础产品已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不少沿海国家的舵手们指引方向,赢得海内外交口称赞。“2035年前,我国将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空天地海、高精度安全可靠、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新时空体系,从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总设计师杨长风 地说。‎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还是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 B. 无论是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或者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 C. 无论是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和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 D. 无论是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还是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更高精度氢原子钟的配置,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的实现,使北斗三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B. 北斗三号配置了更高精度的氢原子钟,实现了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C. 北斗三号更高精度的氢原子钟的配置,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的实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D. 配置更高精度的氢原子钟,实现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使北斗三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依附 遵奉 初露锋芒 毋庸置疑 B. 依附 依循 脱颖而出 信誓旦旦 C. 依赖 依循 初露锋芒 信誓旦旦 D. 依赖 遵奉 脱颖而出 毋庸置疑 ‎【答案】16. D 17. B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是一道辨析并修改语序不当的题目,解答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语序不当的问题:并列短语的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位置颠倒、多重定语和状语的语序不当。‎ 划线句“无论是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和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存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问题。关联词搭配不当,“无论”不能与“和、或者”搭配,排除B和C;“无论……还是……”后面内容的语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军用作战飞机、舰艇、坦克等主战武器”应放在“民用电力、电信等行业”之前,排除A。‎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由前一句“与之前发射卫星相比”可知,此句主语应为“北斗三号”,故排除ACD;“更高精度的氢原于钟的配置”“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的实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句式不一致,综合分析,“配置了更高精度的氢原子钟,实现了星载时频无缝切换功能”比较好,排除C。‎ 故选B。‎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依附:依赖;附着;从属;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语境中表达中国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依靠创始于美国军方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故选用“依赖”。遵奉:指遵照、奉行;依循:依照遵循。语境说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能邯郸学步,不能依照遵循他国道路,而应自主创新,且“遵奉”与“道路”不搭配,故选用“依循”。初露锋芒:比喻初次显示出棱角或刚开始表现出力量或才能。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结合“北斗系统在智慧城市、减灾救灾、精准机控等领域”“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带来技术创新和突破”等分析可知,选用“初露锋芒”。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为诚恳。毋庯置疑:理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一般作谓语、补语,不作状语。结合“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分析可知,选用“信誓旦旦”。‎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9.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A项,“尘网”是比喻束缚人的官场。B项,“青云梯”是比喻天姥山山路之高,如深入云端的梯子。C项,“丝竹”借代音乐。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选C项。‎ ‎【点睛】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不同处: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20.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 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 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D. “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如,借代和借喻。A项,“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副刊比作文艺摇篮。B项,“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济失衡的情况比作泡沫。C项,“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冲决藩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封建制度比作藩篱。故选C项。‎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B. 案件审理结束,主审法官对书记员说:“请把判决书打印好,呈请原告、被告签字。”‎ C. 王太太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我是稀客,但她对我并不因不熟悉而疏远,总让我如沐春风。‎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B项,“呈请”是用公文向上请示,申请或要求,此处用来让原告、被告签字,可改为“让”;‎ C项,“稀客”指不常来的客人,带口语色彩,常用作客套话,此处语境是说自己,可改为“虽然我不经常来”;‎ D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家,不得体,可改为“寒舍”。‎ 故选A。‎ ‎22.下面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 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 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 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 的时候,谁还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呢?‎ A. 信息化发展导致古老的地方剧种日渐式微 B. 信息化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威胁 C. 信息与交通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D.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需重视保护剧院特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由“核心观点”可知要找中心句。“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讲述的是以前的情况, 以前的情况不重要,属于背景引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始讲述现在的情况,以前与现 ‎ 在对比,现在的情况更重要,即“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试想”即想一想,为举例 子,故后文是假设论证,为了支撑前文观点,即传统文化因为信息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B项 是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古老的地方剧种”,文段尾句虽提及“地方剧种”, 但为例子,例子内容不是重点,排除。C项“信息与交通”对应文段首句,是背景引入的部 分,非重点,排除。D项“剧院特色”文段未提及,排除。故选B。‎ ‎23.下面是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母语节”辩论赛“积累知识与塑造人格谁更重要”辩论片段,反方观点是“塑造人格更重要”,但反方在辩论推断中有三处存在问题,请修改另外两处问题,使反方的辩论更加严密,不一定参照①的方式。‎ 正方:你们来成外是干什么的?是来学习的,是来积累知识的。‎ 反方:难道你们说我们来成外不是来塑造人格的吗?‎ 正方:有了知识,便能生活;有了知识,便能生存。‎ 反方:有了知识,便能生活,我请问对方辩友,马加爵的知识够不够丰富?但他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带来了福音吗?没有。反而带来了灾难。‎ 正方: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你必须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才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反方:只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够立足于社会,造福于社会吗?不见得吧。多少科技犯罪人才给社会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① 我们来成外不单是来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正是马加爵人格的扭曲,才会造成惨案的发生,导致白己和他人无法生活和生存。 (2). ③很多科技人才给社会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并不是知识不多、技术不精,而是人格缺陷而犯罪。‎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逻辑推理的能力,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题干的要求“反方观点是‘塑造人格更重要’”而其反驳中“马加爵的知识够不够丰富”“只要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够立足于社会,造福于社会吗”强调的是知识不重要,没有强调“人格”的重要性。‎ 四、作文 ‎24.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2017年,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在某卫视开播:黄磊、何炅和刘宪华在农家小院“蘑菇屋”过日子,他们劈采,砌炉灶,搭羊圈,利用传统生活用品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多人看完都在说:“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 材料二:脱口秀演员李诞直言:《向往的生活》这档节目,追求的田园牧歌不够真实。他说:你在城市里生活,田园才是牧歌:当向往变成现实,真正过上“田园牧歌生活”,你就不觉得是牧歌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田园牧歌生活”怎样的思考或感悟呢?‎ ‎【答案】田园牧歌,永不停息 读完两则材料,“田园牧歌生活”触动了我的心灵,从小到大,我仿佛就一直有一个想要去体会田园牧歌生活的愿望。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那种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感觉,仿佛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指引着我去追寻“田园牧歌生活”,永不停息。‎ 人,本身就是来源于自然的。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之中,人类逐渐地远离了自然,开始形成了聚落,形成了村庄,形成了城市。人类仿佛是在极力地摆脱着自然,远离着自然想要开辟出一片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不受自然所支配的新的天地。人类好像是成功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已经再也看不到那些只有田园才有的澄澈之天与清凉之水,取而代之的是那五花八门的形形色色的高楼,只有那一片又一片用水泥堆筑的灰色在人眼面前晃动着,令人不禁从心底涌出一阵莫名的悲哀。‎ 远离了自然的人,最终又获得了什么呢?唯有那心底的空虚和精神的压力。在这只有人工的城市里,就连那最后的一点绿色也显得悲凉而惨凄。自然啊,田园啊,你究竟身在何方?难道说你已消失了吗?再也无法寻觅到你的踪迹了吗?不,没有人会相信你已消失了,你一定还存在于这世上。于是我便开始了寻找,寻找你的踪迹。‎ 于是我发现了,不只是我有同样的感受,在这世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有着与我一样的感受。他们也同我一样,在执着地追寻着,追寻着这田园牧歌,于是我们来到了大自然感受她的气息。我们也的确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息。‎ 这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她直接触摸到你的心底,让你的心灵受到震撼;它是你血液中的一部分,来自你生命最初的一种力量,一种感受。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然中去……于是你便陶醉于其中了,那种美妙的感觉早已映入了你的心底,让你无法自拔。这就是田园牧歌的魅力所在。‎ 从来就没有人能离开田园,离开自然,每个人的血液里流动的都是自然的血液,可以这样说我们本来就是属于田园的,田园牧歌代表回归与解放。田园牧歌,心之所属;田园牧歌,神之所往;田园牧歌,永不停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时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从每则材料里筛选提炼出关键词句,找出这些关键词句反映出的内容的共同点或不同点。如果关键词句的意思是相反的,那么立意时应该从正面的意思出发,把相反的意思统一到正面的意思之下。‎ 审题:材料一“很多人看完都在说:‘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可见这种“田园牧歌生活”是不少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田园牧歌”源于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因为现在人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很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个浮躁不堪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向往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一种精神的轻松,很多人对这样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可以表明他们很重视自己精神的释放。材料二李诞“吐槽”《向往的生活》这档节目,说过:你在城市生活,田园才是牧歌;当向往变成现实,真正过上‘田园牧歌生活’,你就不觉得是牧歌了。因为李诞认为,节目中的“田园牧歌生活”就是营造出来的,没有风吹雨打,只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取得食材,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天灾人祸。但真正的田园生活,比这个艰苦多了。李诞的想法,其实和围城所表达的意思也差不多。城外的人想进来,不想再过苦日子了。而城内的人,又向往着外面宁静朴素的生活方式。写作时表达感悟时可以向往“田园牧歌生活”,也可以表达真正的生活不是“田园牧歌”的想法。‎ 立意:(1)追求田园牧歌生活,那是释放精神压力,回归心灵家园的生活状态(2)向往田园牧歌生活,追求诗和远方(3)我们的生活不是“田园牧歌”。‎ 相关素材:(1)“田园牧歌”这个词一听上去就知道它是褒义的,带有一些温情在里面,所以只有喜欢乡村生活的人才会认可“田园牧歌”这个说法。一般喜欢乡村生活的人都有谁呢?我觉得无非就是这三种:一是没过过乡村生活的;二是农村出来又适应不了城市生活的;三是农村出来能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又对乡村生活怀有好感的。‎ ‎(2)实现“田园牧歌,还有诗和远方”,包括那样的洒脱,我们真的做不到吗?当然不是,只是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世界虽好,谁都想去;可你想过,每个人都去看世界,那你所想看的美丽的世界,谁来创造呢?说走就走,独自旅行,可你想过,你身上的社会责任,谁来担负呢?一个人回到乡下,“归隐山林、幽居田野”,养活着自己钓钓鱼、爬爬山、骑骑自行车,可你想过,谁来赡养你的上一代,谁来抚养你的下一代?社会是你的,你享受着社会。但同时,你也是社会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如果你已经拥有了名和利,但你选择退隐乡下,我觉得这可以称为真正的淡泊名利。只知道逃避现实,享受山水,却从不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如果不叫消极颓废,那也是自甘堕落。你虽住在田园,可你一定听不到牧歌;你虽住在远方,却算不上诗意。‎ ‎(3)梦系恬美的湘西小城,情融凄美的田园牧歌。一只渡船,载得了渡河的船客,却载不尽心中无限的忧愁;一溪流水,唱得响清脆的歌谣,却唱不出内心朦胧的爱恋一颗流星,寂寞地划过夜空,划出了那凄美,那永恒……‎ ‎(4)不用疲惫的度测自己,真实展示自己的形象,不伪饰年轻时的模样,潜行在生活底层,与贝螺水草为伍;不做纸折的飞机,不做无壳的昆虫;不做瓷器模样的赝品。‎ 在神话般的幻想中飞越生命中危机重重的岛屿,昂首阔步的走向自己盼望长久的完美境遇。‎ 年年月月人不同,岁岁时时人相似;海天明月共潮升,江湖潮水同沸腾。‎ 春光妩媚的村庄,把自己安放在树花波澜的山溪边,与鸟声共鸣,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是我绝美的渴望,经过三十年的寻找和奋斗,终于达到了。我在外省都市拥有电梯高楼住有三房,又在故乡城郊拥抱飞鸟渔歌,在江堤渔网边听蟹爬上竹栅,诗意的春夜,我在二地旅行人生,写下生机蓬勃,盛莲花光芒的诗歌,迎接来访的每一位朋友。‎ ‎(5)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古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行文结构:你定一个扣题且有文采的题目。开篇从材料引出观点“指引着我去追寻“田园牧歌生活”,永不停息”。主体部分内容上递进,写城市生活的压力,写对田园牧歌生活的追寻和感悟。结尾升华主题,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