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 · 述而》)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3)苏轼《江城子》写自己在梦中见到妻子,想说的话太多,但不知从何说起,所有情思全在 泪水中托出,这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曲肱而枕之 (2). 论语 (3). 贤者能勿丧耳 (4). 相顾无言 (5). 惟有泪千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 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 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 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 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 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 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肱”“勿”“耳”“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 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选择题。(5 分) 2.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他的麻烦 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 会长久的。”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 __________ ” 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 A.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B.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C. 知人知面不知心 D. 君子之交淡如水 - 2 -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 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 A 项,“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为: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 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从文中 太太的话“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可知,此句不合适。 B 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意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表达结交朋友 不在多,在于能找到一个真正志趣相投的知己。与太太的话不符。 C 项,“知人知面不知心”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通常用来告 诫对方在与人交往时,要谨慎。不做害人之事,也不要忘记防人之心。 D 项,“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庄子·山木》的“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意为:君子之间因心怀坦荡,所以无须存有戒备之心,不用讲究太多礼节及客套语,不用太 过谦卑,轻松自然,心境如水一样清澈透明。现在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朋友平时交往 可能并不频繁,联系也不多,但双方全心信任彼此的友谊,一方一旦需要帮助,另一方定会 两肋插刀。且“水”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最符合题干语境。 故选 D。 3.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并进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推理要立足文本,不可武断。 - 3 - 题干句子里的关联词“只有……才”,为必要条件复句,且条件唯一,即“才”后面的内容 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做不到“只有”的条件必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 但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 ①句,张三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但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结论错误。 ②句,张三不能做到“只有”的条件,自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结论正确。 ③句,张三实现了“才”后面的内容,自然是因为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正确。 ④句,张三没有实现“才”后面的内容,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做到“只有”的条件,也有可 能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错误。 故选 C。 二、阅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吕思勉 ①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 ②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从前 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 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但世事不会完全相同,用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 哪有不失败之理?所以愤激的人说道:历史是足以误事的。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 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 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 而不能见其真相了。 ③历史知识足以误事之言,并不能说它不对。然而没有历史知识,亦未尝不误事。当袁 世凯想做皇帝时,先由筹安会诸人列名发出通电,说要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的国体问题,到底 君主民主,孰为适宜?当时大家看见这个通电,就说:袁世凯想做皇帝了。我以为生于现今 世界,而还想做皇帝;还想推戴人家做皇帝;除非目不识丁而全不知天南地北的人,不至于 此。然而后来,事情一层层披露出来,竟真的如此,这不是一件奇事么?此无他,还是缺乏 历史知识。据这件事情看来,历史知识是不会误事的,所以误事,还是苦于历史知识的不足。 袁世凯和筹安会中人,想做皇帝,想推戴人家做皇帝时,何尝没有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中国 历史上,皇帝是如此做成的;推戴人家做皇帝,是如此而成功的;岂能说是没有?以当时的 - 4 - 情形而论,反对的人,自然不会没有的,然而据历史上的成例推测,岂不可期其软化?即有 少数人不肯软化,又岂不可望其削平?这个,据着他们仅有的、一偏的历史知识推测,自亦 可以作此断案,自不免于希冀侥幸。倘使他们再多读一些近代的外国历史;倘使他们的心思 再能用得深一点,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符的甚多,未可轻易地执着前事以推断后事;他 们自然不至于有此失着了。所以说: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 ④历史上成功的,大家所认为好的事情,既不能摹仿;据历史上的成例,以推断事情, 又易陷于错误;而没有历史知识,又要误事;然则如何是好呢?须知道:应付事情,最紧要 的,是要注意于学与术之别。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浅薄 的人往往说:我能够应付就得了,事物的真相,管它干嘛?殊不知你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 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 ⑤我们要用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听他的出身?为什么要打听他的经历?岂不以一个人的 性格、才能等等,就是他的出身、经历等等微信公众号:语文考试助力造成的。我们试再反 躬自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子的我,岂不和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我的职业,都 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放眼纵观:我们所认得的人,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读书的人多 少有些迂腐气;做官的人多少有些官僚气;生意人多少有些市侩气;白相人多少有些流氓气; 这是为什么?他们是生来如此的么?然而中国的社会,为什么和欧洲不同?欧洲的社会,为 什么和日本不同?甚而至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朝鲜不同;就中国的社会,南北风气亦 不能尽同;其故安在?就可以深长思了。寻常人对于一切事物,大都不甚深求,所以觉得不 成问题。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 可以追溯至于极远之世的。固然,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总不能真正寻根究底,然而多知道一 些,毕竟要好一些,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 (选自《历史研究法》,见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 4. 第②段提出的“历史是前车之鉴”“历史是足以误事的”两种看法各有理由,请对这些理 由加以概述。 5. 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6. 以下对第④段中“学”与“术”两个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用来寻找事物真相的被称为“学”。 B. 用来应付事物方法的被称为“术”。 C. 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 D. “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 - 5 - 7. 下面是对第①段“研究历史的作用”的回答,依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就越能鉴往知来。 B. 研究历史,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 C. 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 D. 研究历史,能促进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因。 8. 第⑤段中,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请对例证的运用进行评析。 【答案】4. ①前人做事成功,后人可效法;前人失败,后人引以为戒,所以历史是前车之鉴。 ②世事不同,用前人办法解决当下问题,易为成见所蔽,所以历史足以误事。 5. 第③段开篇亮出“没有历史知识未尝不误事”的观点,是对第②段有人认为“历史知识足 以误事”这个观点的纠偏。然后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 最后得出“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 6. D 7. C 8. 本段以“用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论证了研究历史的 作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作者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对这些现象不停发问,引发人们 思考,也使其观点水到渠成。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 重点读与题干要求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根据要求进行概括。 文中“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 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是“历史是前车之鉴”的理由,而“历史是 足以误事的”理由为“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 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 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需要注意的是 题干要求“概括”,所以必须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进行简练概括,而不能照抄 原文。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段落的行文思路, 从内容观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这样写的目的和效果。 答题时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怎么写(运用举例论证)、写了什么(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 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写得如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 - 6 - 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与开篇“没有历史知识未尝不误事”的观点相照应,对第二段有 人认为“历史知识足以误事”的观点进行纠偏)。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 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 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文中,“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 D 项,“‘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分析错误,通过原文“知道了事物的真相, 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可知两者的关 系为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没有“学”,也就没有正确的“术”,所以两者并不 是一对矛盾关系。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 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 上下文判断正误。 C 项,“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的结论错误,从文中“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 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可知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有时也 容易误事。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析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题干要求的论证方法的特点,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评析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上的优点或缺点。 题干提出的评析对象是“第五段的例证运用”,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 点的,所以针对第五段运用的举例论证,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五段运用了以“用 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有力地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作 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的观点。最后针对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的效果上进行评析: 这些例证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而且作者在例证中还运用了不断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 引发读者思考,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二)(15 分) -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川的花季 陈应松 ①大地如此慈祥。沿着大渡河两岸,以及上游的大金川,一百里盛大的花海,盛大到浩 荡,到奔腾,到翻滚,到延袤不断。只有一种色彩:洁白;只有一种味道:清香。这百里的 白,满川的香,这被梨花淹没的一个又一个藏寨,被馥郁席卷的一座又一座山头,仿佛大雪 突兀而至。这样的村庄,为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一万株、十万株、百万株古老梨树的花,抵 抗山顶雪峰的冷、大河奔流的寒。 ②蜿蜒飘拂的梨花海,如爆着响声的玉佩,点燃耀眼的浮冰。云帛重锦,这是大地的哈 达,献给春天的吉祥祝福;它就横亘在川西,横亘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之上, 有吐尽天下芳香的豪气。 ③我闯入这样的花海,带着少年一样的亢奋,有如一个春天之火的蹈火者。高原的阳光 照耀着那些纯真笑脸,那些青春丽影,那些在花丛中徜徉和歌舞的人们,那些蜜蜂的嗡鸣, 那些吹起的长长的铜钦、甲铃和敲响的咚咚的藏鼓,那些嘉绒藏族男女跳起的马奈锅庄。这 茫茫的香雪海,玉洁冰清的漩流,旋转在金川的土地上。 ④沿着梨花的长廊,织着河流的花环,这里的大金川河谷已经完全是茫茫花海。沙耳乡、 咯尔乡、庆宁乡、勒乌乡、万林乡……数不清的千村万寨,全笼罩在梨花盛开的赫然气势中, 梨花烂漫,粉妆玉垒,雪浪翻飞,不可遏止。 ⑤金川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称为阿坝的江南。不过我更看重她的气候,三月这里 如此温煦,春风如此和蔼..,阳光如此明媚,天空的蓝把梨花的白和雪山的白衬得格外纯净。 因为梨花的肥厚..,近看像是水晶雕出的巨大花树,在河流的滋润下,以天真的素白照耀和守 护着这儿仙境般的生活。收获果实的秋天一定比想象的还要壮观,也有同样的温暖和甜蜜馈 赠给勤劳的人们。 ⑥这种恢弘的春天的仪式,是古老先民为子孙创造的狂欢节,它依然浸透着祖先们的记 忆、嘱托和想象,让春天变得如此华丽,盎然吐放着他们的激情,那么浓郁、雄健、炽热, 洪波涌起,渐至澎湃。那被点燃的高原之火,白色的烈焰,是山川的血液。群山在梨花中浮 动,绚烂瑰丽,令人情迷的磅礴光流,被流淌弯曲的大渡河带向世界。 ⑦那几乎透明的花瓣,细小精致的花蕊,有黄,有红,有绿,以微小的光芒组成汹涌的 火树,点亮这片吉祥的天空。在夜晚,它是一万个月亮照耀下的银色河川,这些白色的精灵 纵情劲舞,跳跃和奔泻在梦里,被河水拉曳成银色的星空。火焰相互串联的秘语,遵循着高 - 8 - 原季节的召唤,一瞬间喷发如春雪。煨桑祈福的烟火和村庄的炊烟汇合,从花缝里钻出来, 流溢和洇染在梨树林、古碉和藏式小楼之上,这袅袅的、慵懒的、牧歌般的自在日子,让这 里的人民如此幸福地陶醉在静谧如童话的梨花园里,令人艳羡。 ⑧梨花的怒放,梨花的挤攘,梨花的壅塞..,在这片高原上、河川里滚滚向前,就像春天 冰河炸裂..。漫天纷飞的花语,属于云朵之下的善良人民。 ⑨香气蒸腾,银光堆泻,这春天之火,静静地在阿坝高原上燃烧,这古老而又年轻的玉 树琼枝,一年一年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狂欢。 ⑩在这里,河流、梨花海、雪峰、寺庙、铜钦、古碉、优美的舞蹈、部族的传说,全都 闪现在强烈的阳光下,葳蕤并滋润着这片香风花雨之地。 ⑪一年一度追寻你的踪迹是不可能的,但我会记得这次的偶遇和邂逅,记得你在天边一 隅散发的异香,展示的幻景。阿坝连绵起伏的高原群山之间,你汹涌腾越拍击天穹的花海, 扬起清香的气息。是一双什么样的巧手,是谁,织就了这条巨大的哈达,捧来这满满的祝愿 和崇高的敬意?这属于高原的永远的花季,让金川永远吉祥,永远明艳,永远甜蜜,永远年 轻……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20.3.21) [注]哈达:蒙古族、藏族作为礼仪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 9.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10. 作者在第②段和第⑪段都以“哈达”作为喻体,赏析这种写法的效果。 11. 赏析第⑤段和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和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肥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壅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炸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 【答案】9. 领起本段:这片大地孕育了千万株梨树,盛开的梨花形成了清香的花海。总领全 篇:这片大地养育了善良的人民,这里人民生活在牧歌的美好中。 10. 两处都将阿坝高原上的梨花海比作哈达,这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喻体,形象地描摹了无边 花海的轻盈雪白;第②段说梨花海是大地献给春天的哈达,第⑪段追问是谁的巧手制就的哈 达,一答一问,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美 好祝福。 - 9 - 11. (1). 本指人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这里暗用拟人,写出作者置身春天的金川,倍感 温煦。 (2). 本指食物肥腴丰厚,这里用“肥厚”形容轻盈的梨花,是突出其重重叠叠形 成的气势。 (3). 本义是阻塞,这里突显怒放的梨花的拥挤状,写出了梨花带来了奔放的 春天气息。 (4). 指物体突然破裂,冰河炸裂就是一江春水;梨花海一旦炸裂,就是漫天 花语,极具气势。 12. 答案示例:本文描写金川怒放的梨花,突显了春天的力量,赞美了这片大地上蓬勃的生 命力,真诚祝福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天地有大美,自然有奇观,人生活在这样的世 界里,精神自足;我们应珍惜自然的馈赠,让生命在和自然的交融中获得意义。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分析重要句子作用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 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 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方法(3)(4)(5)即可做出答案。要做好此 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扩展语境,即结合上下文来丰富答案,上下文是对画线句的提示或加深 理解的参考。关注相关段落的开头,即中心句有助于理解情感态度和写作用意。题干为:分 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画线句“大地如此慈祥”在开头段的开头部分,结构上必然总领全 文或相关段,表达上这是抒情句,使用了拟人修辞,内容主旨方面,赋予大地母亲的秉性, 赞扬土地的宽厚伟大,不仅养育了植株梨树,还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 幸福快乐,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给人亲切感,增强可读性。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的能力。一般从三方面解答: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题干 为:作者在第②段和第⑪段都以“哈达”作为喻体,赏析这种写法的效果。“写法效果”侧 重语言表达特色,但必然结合内容主旨作答。写法效果的答题模式为:明确手法+分析手法+ 情感作用。 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即相关的句子: ②云帛重锦,这是大地的哈达,献给春天的吉祥祝福;它就横亘在川西,横亘在四川阿坝藏 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之上,有吐尽天下芳香的豪气。 ⑪是一双什么样的巧手,是谁,织就了这条巨大的哈达,捧来这满满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 这属于高原的永远的花季,让金川永远吉祥,永远明艳,永远甜蜜,永远年轻…… 然后加以解析:都是用了比喻修辞,第②段本体为“云帛重锦(蜿蜒飘拂的梨花海)”,第 - 10 - ⑪段本体为“香风花雨之地上的花海”,除了比喻这两段兼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美丽的花海风光,如哈达一般纯净洁白飘逸柔美。两段之间又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匠心独具, 第②段写大地献给春天如哈达般洁白浩渺的梨花海,第⑪段使用问句,层层发问,明问实褒, 赞美大自然巧夺天工织就雪白的哈达,答问之间,既是结构上的紧密照应,又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对春天、对这片土地和美好生活的讴歌和礼赞,借助哈达这一意象深沉委婉地祝福 这篇神圣沃土上的子民永远幸福安康。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内容主旨方面,注意本义和句中意、象征比喻义等,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分层解答。修辞效果方面,先明确手法,再结合例句分析修辞表现以及对于表情 达意的效果。题干为:赏析第⑤段和第⑧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首先回归文本到相关段落里找到加点词语 其次按照本义和修辞义分别作答: 比如①“和蔼”本义为温和平易可亲,把人的性格秉性赋予春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 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温馨惬意美好。 ②“肥厚”本义应该是用来形容外形肥大宽厚,句中巧用比拟移用到梨花上,借以表现梨花 的特点:饱满、丰盈、层层叠叠,富有气势。 ③“壅塞”本义是形容受到阻碍而堵塞的感觉,句中造出三个整齐句式,层层铺排,彰显梨 花的怒放,花朵因为繁多而显得拥挤状,给人繁盛、热闹感,张扬、蓬勃着无限生机和活力。 ④“炸裂”本义指物体突然破碎裂开的样子,这里照应梨花海的比喻,再次使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表现梨花在这片高原上、河川里滚滚向前,就像春天破冰奔涌的滚滚江水般,一派磅 礴、律动。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 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 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 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题干为: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评析是指分析、 评论。 解答思路或模式:本文描写了什么(大意、内容),比如金川漫山遍野恣意怒放的梨花海,突 显(赞扬、讴歌)了什么,即明确立场态度、思想感情,比如赞美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和春天 的富有生机和活力,歌颂了这片大地上飞扬着的生命力,真诚祝福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勤劳 - 11 - 勇敢顽强拼搏的人民。天地有大美,自然有奇观,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物质充盈精神自 足;从而启示我们珍惜当下,热爱自然,感恩所有,创造人生价值,并未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献身出力。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 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与客饮杏花下 [宋]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①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褰:qiān,撩起;揭起。 1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暮春夜晚,杏花随风飞落于竹帘上,把最后的春意吹走了。 B. 三四句写如水月光穿过杏花,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在水中的青蘋。 C. 五六句写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将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 D. 尾句写杏花满地,但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14. 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篇首四句描写工巧:杏花飞落明月入户,月中花影一派清幽。 B. 九十两句由人及物:箫声断、月将落、酒将空,实写人将别。 C. 篇末二句转换自然:由前句惜月转写惜花,抒发了人生感慨。 D. 全诗情景交融,声调优美;写月写酒写花写人,均流畅新颖。 15. 有人说“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的。 - 12 - 杜甫《遣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白居易《晚春酤酒》: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 【答案】13. D 14. B 15. ①杜甫诗句写柳枝在风中摆动;苏轼借“争挽长条”四字,写摇动树枝,杏花飘落之状。 ②白居易诗句写暮春花落如雪,强调落花成阵、花色淡雅;苏轼将“落如雪”并改为“落香 雪”,突显杏花色、香俱佳。 【解析】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文学常识、形象、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等,分析选项时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仔细辨 析,判断正误。 A 项,正确。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 两句大意是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 景色都给驱散了。 B 项,正确。三四句写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 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 C 项,正确。五六句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趁着酒兴 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互相映发。 D 项,“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的分析错误,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想 象中的凋零之花。虽然眼前的月下之花十分动人,但诗人想到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 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于是将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寄寓了人生 命运的感慨。 故选 D。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文学常识、形象、艺术手法、 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等,分析选项时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仔细辨 析,判断正误。 B 项,“实写人将别”分析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 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抒发 了诗人的“惜月”之情。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 - 13 - 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 诗人忧从中来。 故选 B。 【15 题详解】 此题变相考查诗歌意象和手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题干的指 引下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杜甫与白居易诗句的,首先要理解杜甫与白居 易诗句中的意象特点和所用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苏轼继承了哪些,又有了哪些创新。 杜甫的诗句“狂风挽断最长条”是描写柳树的枝条随狂风摇摆的模样。苏轼化用为“争挽长 条”四字,用来形容杏树摇动枝条以致杏花飘落之景。白居易的“百花落如雪”用了比喻, 生动地写出晚春时节,白色的春花如雪般纷纷飘落,苏轼化用成“落香雪”不仅以比喻突出 杏花之色,还突出了它的香味。考生结合这些分析即可。 (四)(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嗣业传 ①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累功为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 军中初用陌刀①,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高仙芝讨勃律②,署嗣业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 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四 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七八。鼓而驱 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③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 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 仆固怀恩掎角③。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④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遂之, 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 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 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 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进收东都,嗣业战多。 ⑤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④,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 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给灵舆 - 14 - 护还在所。葬日,使中人临吊,中朝臣祖泣,茔给扫除十户。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 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选自《新唐书》卷一三八,有删节) [注]①陌刀:唐代长柄刀的一种。②勃律:古国名,在今印度。③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 怀恩。唐朝中兴名将。掎角:从两方面夹攻敌人。④耄:疲劳。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而嗣业尤善.( ) (2)虏不虞.军至(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阵.于香积祠北( ) A.战斗队形 B.列阵;布阵 C.阵地;战场 D.成群结队貌 (2)赠.武威郡王( ) A.送给 B.以殉葬用品送葬 C.送走;驱除 D.赐死者以爵位 18.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 19. 对第⑤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B.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C.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D.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 20. 第③段画线句表现了唐肃宗对李嗣业的 、 。 21. 按照示例,分析李嗣业的言行对塑造其形象的作用(选择李嗣业的另外两个特点进行分 析)。 [示例]第①段写其善用陌刀,第②段写与勃律交战“立大旗走险”,第⑤段写其多次奋 勇冲杀,功劳为众军之冠,死前仍呼喊杀敌: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的英勇作战....、战功卓著.... 的特点。 【答案】16. (1). 擅长;善于 (2). 猜度;料想 17. (1)B(2)D - 15 - 18. (李嗣业带领大唐官军)击鼓进军,杀到勃律,擒获敌军首领,平定其国;敌军称(李 嗣业)为“神通大将”。 19. A 20. 赏识/倚重、勉励 21. 答案示例:(1)第②段写其领军偷袭勃律,第③段写其割臂盟誓,要求部下“秋毫无犯”: 这些言行突显了李嗣业作为将领,富有谋略、纪律严明的特点。(2)第④段其写收复长安, 身处险境,冒死求生,终于平定叛乱: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临危不惧、能当大事的特点。(3) 第⑤段写其将所得赏赐,献给官府,以助军用: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忠毅忧国、重义轻财 的特点。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语意来推导。 (1)而嗣业尤善,善:善于、擅长,句意: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 (2)虏不虞军至,虞:料想,句意:敌军没料到唐军突然来到。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的解释含义,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 结合语境对其意义进行推断,有的词还可根据其结构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性活用现象, 然后与选项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出最恰当含义的选项。 (1)阵于香积祠北,句意为:在香积祠北边列阵。阵:列阵,名作动。 故选 B。 (2)赠武威郡王,句意为:赐(他)武威郡王的爵位。赠:赐予死者爵位。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该句翻译要点: 补充句子主语:李嗣业带领唐军;“鼓”,击鼓进军;“禽”,通“擒”,擒获;“虏”, 敌军;“号为”,称(他)为,补充宾语。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 - 16 - 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 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此句句意为:李嗣业忠心为国,不置家财,只有十匹大宛马,先后赏给他的东西,他都交给 官府来补充军费。 “嗣业”为人名,“忠毅爱国”是用来形容李嗣业,断开,排除 BCD。“不计”“有”为动词, 之间断开,“前后”是用来修饰“赏赐”,而不是“马匹”,所以应在“十匹”后断开。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 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 划线句的意思为:现在你来了,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了。从中可以看出 皇上认为李嗣业一人能顶几万人,并将讨伐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表现出对他的欣赏和 器重,同时也体现出皇上对他此番前去讨贼的勉励。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找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相关的内容,然 后结合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才智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 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反映人物品性特征的事件,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 他人物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提炼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互相包含。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勾画出描写李嗣业言行的句子,如“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 四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 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 北”“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 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 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忽闻金鼓声,知与 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等。从中可总结出其形象除了“英勇作战、战功卓著”外 还有富有谋略、纪律严明、临危不惧、能当大事等特点。 然后按照示例要求及格式进行仿写。从示例中可看出,答题时需要概括出李嗣业的相关言行 (不能照抄原文,或大段引用原文),并精确指出来自哪一段落,继而分析这些言行塑造了他 - 17 - 形象中的哪两个特点,两个特点之间不能互相包含。 【点睛】参考译文: 李嗣业,京兆府高陵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开元年间,积累功劳被封为昭武校尉。 后来被召募到安西,军队中开始使用陌刀,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 所向无敌。 高仙芝征伐勃律国,任命李嗣业为陌刀将。当时吐蕃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 用木材修成城寨,来抵御唐军。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河,下令说:“到中午打败敌人,不然 都处死。”李嗣业率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死敌军,又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 都跟着他。敌军没料到唐军突然来了,因此大败,十人中有七八个跳到山崖下摔死了。(李嗣 业带领唐军)击鼓进军,杀到勃律国,擒获了敌军首领,平定了他们的国家。敌军称(李嗣 业)为“神通大将”。 安禄山反叛,唐肃宗调李嗣业回来,诏书一到,他就率军上路,并和众将割破手臂起誓 说:“路过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侵犯。”到达凤翔,拜见皇帝,皇帝高兴地说:“现在 你来了,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了。”于是下诏命他和郭子仪、仆固怀恩 配合夹攻敌人。(他)常常担任先锋,用大棒挥击,叛军碰到,大多被瓦解。又升任四镇、伊 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广平王收复长安时,李嗣业率前军,在香积祠北边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来 挑战,唐军用箭射退他们后派骑兵追赶他们,还没跑到叛军营地,敌军大举出击,掩杀追击 的唐军骑兵,回过头来侵袭他们,使唐军难以维持阵型。李嗣业对郭子仪说:“现在不拼死 求生,全军就完了。”立刻脱掉衣服手持长刀,大喊着冲到阵前,杀死了几十名叛军,唐军 的阵型才恢复整齐。(他)率两千步兵持陌刀、长柄斧并排前进,所向无敌,李归仁将军队埋 伏在军营左边,窥测战况,广平王分出回纥精兵进攻叛军的伏兵,李嗣业也从敌军背后夹攻, 从中午战到太阳偏西,斩敌首六万颗,死在山涧山谷中的将近一半,叛军东逃,于是收复了 长安,李嗣业作战最多。 后来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军队疲倦了,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穿铠甲多次奋勇 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后被流箭射中,躺在营帐里,伤刚好,突然听见了发令的战鼓声, 他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就大喊杀敌,伤口又裂开,流了几升血后去世了。皇帝赐(给他) 谥号叫忠勇,赐(他)武威郡王的爵位,派灵车护送回任所。下葬的那天,又派宦官去吊唁, 朝中大臣哭着为他致哀,他的墓地安排十户人家常年清扫。李嗣业忠心为国,不置家财,只 有十匹大宛马,先后赏给他的东西,他都交给官府来补充军费。 - 18 - (五)(13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槎墩记 [明]吴廷翰 ①槎①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 足以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 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 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 ②【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 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 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 ③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 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 不能险,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 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 (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 [注]①槎:chá,木筏。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焉 B. 哉 C. 也 D. 矣 23. 对第①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 B. 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 C. 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 D. 风水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 24. 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②段中,正确的选择是( ) A. 放到【甲】处 B. 放到【乙】处 C. 放到【丙】处 D. 放到【丁】处 25. 第②段写“槎”的特点是____、____。 26. 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 试对此进行评析。 - 19 - 【答案】22. C 23. B 24. A 25. (1). 能动能静 (2). 能远能近 26. “槎”在进退、浮游、动静、险夷、远近等变化中能自如自在,是由于“槎”的一切都 符合“道”,即“道存乎其间”。(指出“槎”的特点是符合“道”)人像“槎”一样,将终 身托付给“道”,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指出类比关系) 本文的道理由形象引申而出,自 然真切,易于为读者接受。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 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晓日、晚霞、雨笠、风帆,增添了四季的景致,以上这些都 是槎亭里极目可见的美景。所填的虚词应表判断、肯定语气,选项中只有“也”可与前一句 的“者”相配合,固定句式表判断语气。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 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 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重点阅读第一段,理解文意:作者将湖中的墩改造成槎亭,可欣赏四季美景。 B 项,“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分析错误。第一段主写在槎亭中所见美景,作者沉醉其 中,觉得闲适得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并没有“不忘其君”的想法。 故选 B。 【24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 句话让考生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考生需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把握前后文的语境,明确前后 文内容的照应,选择最合适的位置。 “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意为:有人说“墩为什么取于槎而用槎命名它?” 根据文章的叙述层次可知,第一段主写作者在墩上造了亭,取名槎亭,第二段主写了槎的三 个特点:槎可漂浮泛游,故能动能静;槎在湖泊中会面临很多危险,但又能化险为夷,故槎 能遇险也能化险;槎漂泊在水里能到达万里之远也能回到原地,故槎能远也能近。所以第二 - 20 - 段解释了为什么作者给墩取名为槎。开头的“曰:夫槎之为物也”正是回答“或谓”提出的 问题,所以放在甲处最合适。 故选 A。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 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概括。 从第二段的“夫动也而能静者乎!夫险也而能夷者乎!夫远也而能近者乎!”三句中可知, 槎的特点为:能动能静、能险能夷、能远能近。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题干要求的写作方式的特点,然 后结合具体内容,评析这种写作方式在表情达意的优点或缺点。 题干提出的评析对象是“先描写‘槎’的形式再结合自己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这 样衔接自然的写作方式”,针对这种写作方式,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槎的具 体特点,分析这种特点是符合“道”的,能自然地引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最后对这种写作 方式进行评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要和槎一样,只有符合“道”,将一 生托付给“道”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样的写作思路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真实自然生动, 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槎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年,我把家建在湖上,然后墩就正对着堂屋门前。乘坐小舟可 以直接渡湖到墩,或坐或躺,一整天都处于自在闲适中,自认为这样足够用来安享晚年了。 在墩上搭建木架造亭,四周角落也倚靠着树木覆盖茅草,好像一个个小亭子般环绕排列。用 若干棵柳树做成巷道,六个冬青树做成门,两棵芭蕉树做成台子,水荆、木槿这类的混杂着 遮挡成墙壁,芙蓉作为屏风。于是把这个墩起名叫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亭里 都能见到,自是它所拥有之物。晓日、晚霞、雨笠、风帆,增添了四季的景致,以上这些都 是槎亭里极目可见的美景。 【甲】说:那槎亭作为物件,拉拽它可以用来牵引前进,摇动它可以漂浮泛游,除了以 上用途还可以停泊驻留作亭子。【乙】这样看来是能动也能静的呀!面临的既有惊涛骇浪,又 有蛟龙啃噬,然而什么都侵犯、奈何不了它。【丙】那危险原来也是可以化为平安的呀!放纵 它自由漂泊可以到达天下四方,逆流而上也可以到达万里远的地方,这样以后还能回返。【丁】 这样看来远也可以成为近啊! - 21 - ③我靠着微贱的名声在外浪迹生涯,我在平安微小的地方待过,也经历过令人惶恐的谗 言困扰,这样的情形很多次啊。遭受困顿后回家,闭门隐居不出,于是最终得以在此处栖居 停留,因此能够在一湖间或俯或仰地畅快游泳,希望终身可以借此地免却令人惊悚败亡的灾 祸。想要距离近就不能拥有远处,想要平安自然就远离危险,想要安静就不能拥有热闹,那 么就用不着槎了。可是像这样没有了槎的话远的就不能变近了,危险也不能转为平安了,动 的不能变成静的了,那么在槎上的体会就不圆满周面了。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但是 道理却存在其间,我愿意把一生托付给它。 三、写作 70 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王欣宜对同学说:“最近我有点困惑,因为有人说我很‘执着’,还有人说我有点‘轴’ (说话、做事爱较真,不听人劝)。” 请你以好朋友身份,给王欣宜写一封信,帮其解惑。 注意:①明确写信目的;②考虑如何说服收信者,语气得体;③遵照书信基本格式;④不少 于 800 字。 下面方框中的话可以帮你思考这个问题,供你参考。 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种人是小人啊!因为他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 彻自己言行。”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重要 的是我们得按照道义行事。 【答案】范文 执着要有度 亲爱的王欣宜: 展信佳!听闻你最近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把握“执着”和“轴”之间的度,所以我 尝试着把我的想法用写信的方式传达给你,希望能解答你的一些困惑。 的确,执着和轴之间的度很难把握,一时不注意就容易顾此失彼。这样的困惑,很多人 都曾经有过,因此你不必过于焦虑。而我认为执着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应学会在特定的情况 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做一个有主见,有坚持却要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 不可否认,执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质。于自身而言,执着是目标明确的体现,能够帮 助我们更好地追求梦想,不受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不迷茫徘徊,清醒有主见地完成自己的目 标。而于他人而言,言语信实,言出必行是值得被信赖、深交的好朋友。 但若是过于执着,这种执着则容易变味,就成了你所说的轴。正如孔夫子所说:“言语 - 22 - 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种人是小人。因为他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的言行。” 诚然,社会事物并非一成不变,一味固守原先的目标承诺,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最终脱离 具体情况行事,忽视事实,走入怪圈。正如刻舟求剑中那样,不懂变通,不听人劝,最后不 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贻笑大方吗? 而在人际交往中,一味苛求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一致,摩擦将不可避免,自己也将成为他 人口中的“斤斤计较”、“爱较真”的人。而当局者迷,这样的行为在自身看来可能是正确 的、守信的行为,却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伤害了他人的感受或者利益,一味埋头前行,将此奉 为为人处世的不二准则,错而不知,最终只会和他人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应学会变通,在原则问题上坚持、执着,而在触及不到原则的问题上,懂得 按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当然,我所说的进行调整并不是指完全放弃自己所执着的原则。正如孟子所说,重要的 是我们得按照道义行事。不盲目执着,清楚原则的标准,对他人、自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 较真,相信你的困惑会迎刃而解。 希望我的解答能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希望看到你解决问题后自信明媚的笑容。 祝好! 你的朋友安安 2020 年 6 月 10 日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的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套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做到准确,并力求深刻、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为 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这次的材料是要求给材料主人公写信,帮助其解惑。通过王欣宜的话,可以得知她是个能坚 守一些原则或信念的人,有人认为这种坚守是值得褒扬的“执着”,有人认为这是需要改善 的“轴”。面对他人的评价,她的这种“坚守”是应该继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还是需要根据他人的劝说而改善呢?这就需要考生来为她解惑了。 考生需要明确什么是“执着”什么是“轴”,以及两者之间的度,结合方框里孔子和孟子的 话,说服收信人接受自己的建议。 方框里首先引用了孔子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并且作了解释,小人坚 - 23 - 守诚信但不管是非曲直;其次引用孟子的话:“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解释为贤 人坚守道义而非坚守诚信。这些材料都在提醒考生所谓的“坚守”到底是“执着”还是 “轴”得看坚守的是什么。坚守诚信看似是一种美德,但它也会成为不辨是非的“轴”,看 似没有坚守诚信,但只要坚守住道义,它也是值得赞美的“执着”行为。 立意: “执着”不可弃、坚守也要讲变通、不要盲目执着、坚持也要审时度势、过于“执着”就成 了“轴”等等。 素材: 1、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 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 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 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2、越战期间,一个叫穆司提的男子每晚都点着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在一 个雨夜,他还是手拿蜡烛站在那里。 一名记者忍不住问他:“穆司提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 这个国家的政策吗?” 穆司提回答:“不,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3、2009 年 3 月 15 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 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 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他不讲诚信、恶意破坏规则,也有人称其为民族英 雄。 4、“执着”是不可放弃的,但应在尊重客观前提的基础上,并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不 必太在意来自外界的评价,有时却需要这些评价来反省自身的不足。执着或轴,都不能完全 约束你。有人欣赏你坚持的人生态度,也有人看见你做事欠妥之处,这其实都是值得高兴的 事。适当听取他人客观的建议和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是夸大事实,恶意抹黑的评价, 则让它随风飘去,不要放在心上。人无完人,缺点是人进步的来源,但无法掩过你的光芒, 不必焦虑太多,也不用处处担心。怀着你那颗赤诚执着的心吧!再稍微改正一点点做事爱较 真的习惯,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5、《史记》中有这么一句:“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我们要在时代潮流的 冲刷下,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谨遵道德规范,不在浪潮中迷失自我,更应随机应变,灵活 - 24 - 变通掌握规律而制定计划,兼取方能解惑。 参考结构: 采用书信体格式: 1、开头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2、问候语,如:你好、见字如晤等。 3、正文:表达来信目的,以自己的想法为收信人解惑。结合收信人遇到的困惑,分析什么是 “执着”什么是“轴”,以及两者之间的度,再结合方框里孔子和孟子的话,说服收信人接 受自己的建议。 4、祝颂语。在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 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 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 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 “祝”“颁”“此致”等字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 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 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