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徐汇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20.5‎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⑶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答案】 (1).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 孟子 (3). 弦弦掩抑声声思 (4). 驿寄梅花 (5). 鱼传尺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辟”“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 )‎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B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或古语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运用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诗句的出处及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所给的语境,从内容、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诗句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哪些句子不符合语境。‎ A项,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语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B项,出自北宋周邦彦的《苏幕遮》,意思是“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这是对雨后荷池景色的描写,没有体现哲理。此句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C项,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D项,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诗句揭示了新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新老事物的更替是自然伦理的道理。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故选B。‎ ‎3.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 ‎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B. ‎ C. D. ‎ ‎【答案】C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要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按照内容划分层次,再对照选项表示的逻辑层次,选出最符合语句逻辑关系和表达先后顺序的选项。‎ 这段话是关于“传言”的。①是说我们应当对“传言”信息有明确的区分,是总的态度的概括;②是对“传言”的定义;③和④是针对②的信息是否被“证实”,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的补充,因此②③④属于一个层次;⑤针对的是②中的“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提出这种信息有可能被利用。据此,这段话的逻辑顺序应是①是总领;②⑤是第二层次;③④是针对②的小层次。符合这个逻辑层次的是C项。‎ 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陈嘉映 ‎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 27 -‎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拒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删改)‎ ‎4. 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 ‎5. 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 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C. 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₂O”属于科学概念。‎ D. 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6. 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 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 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 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 27 -‎ ‎7. 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 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C. 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D. 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8. 以第⑦段为例,分析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答案】4. (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5. B 6. A 7. C ‎ ‎8. 对“日常语汇”“科学术语”“科学理论”等概念运用准确。多用限制、修饰语,如“来自日常语汇的”“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都”“或多或少的”等,使表意更严密。表达上逻辑清晰,说明了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科学与日常生活领域用法的差异及其原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 结合原文“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可知,此处的“洗净”是“彻底去除”的意思;再结合“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洗净”是指完全去除“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第⑥段画线句是“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外行,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科学家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不同。‎ A项,同属于人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处于不同阶段,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B项,“我们”属于“外行”,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生物学认为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鱼会产卵,而鲸鱼和海豚属于胎生,是哺乳动物,而且鱼类是用鳃呼吸,而海豚鲸鱼是用肺呼吸。可见“我们”认为的“鱼”和科学家认为的“鱼”含义不同。可以做画线句的例证。‎ - 27 -‎ C项,只是对“水”的不同叫法,没有涉及到意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D项,“重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同一概念含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第③段的段意是第一句“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第④段的段意也是第一句“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不是选项说的“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项,第⑤段的段意是“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可见选项表述的“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错误;‎ D项,第⑥段讲的是“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而那些“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更不容易弄清。而不是选项说的“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文的题目是《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文中从日常经验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不同;发现的事实改变了我们对概念的看法;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即使来自日常概念,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也早已不同;外行摆脱不了科学概念的自然意义,但普通人如何使用概念影响不了科学家等方面阐述“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由此可以推断出的是“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A项,“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不是文本论述的内容;‎ - 27 -‎ B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错,文中只是说“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D项,“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无中生有,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取代。‎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题干的提示,确定本文的语言特点,然后从文中找出能够证明这一特点的例子即可。‎ 本文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最能体现这样的语言特点的一是概念的准确运用,二是修饰语的使用。文中出现的很多概念,如“日常语汇”“科学术语”“科学理“都”“或多或少的”等论”准确表达了的作者的观点;修饰语如“在日常话语中”“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 等,显示出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另外,本文表达逻辑清晰,如“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这两个“不仅”使得表达逻辑层次清晰。‎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筝仙女 铁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 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 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 27 -‎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地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 ‎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 27 -‎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⑪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⑫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⑬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9.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分析其在表达上的效果。‎ ‎10. 第⑬画线句中的“突然”一词别具匠心,请对此加以赏析。‎ ‎11.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写到了“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分析作者这样构思的意图。‎ ‎12. 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有矛盾。对此你怎么看?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9. 这句话反复出现,从侧面写出风筝借着风力越飞越高的飘逸姿态;也充分表达出我在放飞风筝时逐渐高涨的欢悦情绪;抒发了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 ‎ ‎10. “突然 - 27 -‎ ‎”一词突显出皓月升空的动态,直观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也巧妙地表现出我一路追逐风筝的过程与心无旁骛的状态。同时,“突然”与“沉甸甸”“悬”相搭配,描摹出明月朗照的情态,呼应了我对“欢乐”的顿悟,也与我找到风筝后明朗、平和的心境相映衬。 ‎ ‎11. 戴钻戒的青年”与其他人、尤其是“我的同事”放风筝构成对比:前者代表了一种物质化的生活,物质的丰足滋生了傲慢,使人无缘体会真正的生活乐趣;后者物质匮乏,却执着地向往并创造生活的乐趣,也懂得珍惜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作者以这样的对比讽刺物质文明发展后人性的变异,表达出对都市人失落本真的遗憾。由“我的同事”对风筝的追逐也引出我对风筝仙女的追逐,引发了我对快乐的感悟:快乐是在真实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中获得的。 ‎ ‎12. 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本文和《哦,香雪》都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时期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表达她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的渴望。本文是站在都市人的视角,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此基础上表达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时先理解句子含义,由表层到深层;然后再看句子中有无修辞手法,如果有,按照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最后再看这个句子表现的情感。‎ ‎“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处是在第⑥段,人们看到我在放仙女风筝,“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然后作者重复了这句话,明显是被邻人的热情鼓励,情绪高涨地开始放风筝“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第二次在第⑧段,这段紧承第⑦段描写的放风筝的过程,进一步体现出作者情绪的高涨和欢愉,以及写出风筝借着风力越飞越高的飘逸姿态;再结合第七段“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可知,此句表现了作者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以及对自然的亲近和渴望。‎ - 27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本题鉴赏的是词语。要鉴赏词语运用的好不好,需要结合语境分析。从词语描写的具体内容到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或者运用的修辞等角度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 第⑬画线句是“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分析语境,前文写“仙女”风筝脱了线,“我”去追赶风筝。“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画线句中“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中“突然”一词,写出“我”忽然看到皓月升空的动态,与“天色已暗”“暮色苍茫”相照应,直观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也巧妙地表现出我一路追逐风筝的过程与心无旁骛的状态。同时这句也是景物描写,起到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突然”与“沉甸甸”“悬”相搭配,描摹出明月朗照的情态,呼应了我对“欢乐”的顿悟,也与我找到风筝后明朗、平和的心境相映衬。‎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构思的妙处的能力。解答时要先概括出段落或情节的内容,思考作者想要通过它们表现哪些感受或观点态度。也就是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戴钻戒的青年”和“我的同事”放风筝是截然不同的。“戴钻戒的青年”这样放风筝:“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维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物质生活的富裕使他如此傲慢,以至于缺失了放风筝本身的乐趣。“我的同事”这样放风筝:“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我的同事虽然家境不富裕,却更珍惜放风筝的不易,反而更容易从中得到快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阐述了一个道理:物质的充足,反而使人失去了生活的本真,使得人性变异。另外,从“同事”对风筝的追逐和“我”对“仙女”风筝的追逐中,体会出这样的人生哲理:快乐是在真实的、脚踏实地的追求中获得的。‎ - 27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创作意图与主题的能力。探究文本的情感和主题,要分析创作的背景,抓住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句子来理解创作意图。本题是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要分析出两篇文章的主题及情感才能解答问题。‎ ‎《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初期,描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小说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 本文通过描写在“市区的边缘”,在“楼房前边……农民的菜地”里放风筝的自由和快乐,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通过“戴钻戒的青年”被物质异化,不懂得放风筝的快乐,站在都市人的视角进行反思,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表达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 两者都表现了对乡村的亲切感,对乡村人保留的淳朴人性的赞美。只是一个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一个是站在称呼人的视角,二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点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三)(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 27 -‎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此为黄庭坚于熙宁四年辞去叶县尉职务时所作。平舆,在今汝南县,汝水流经此地。②幽人,指李子先,与黄庭坚是同乡好友,时在并州担任佐吏曹的小官。③青袍,品级低下的官吏所穿的服装。‎ ‎13. 这首诗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 《山谷外集》 B. 《草堂诗余》‎ C. 《古诗纪》 D. 《唐诗别裁集》‎ ‎14. 以下关于本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主客并提,构思巧妙。‎ B. 颔联实写夜景,触动真情。‎ C. 颈联巧用典故,寄意深远。‎ D. 尾联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15. 诗题中有一“怀”字,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围绕着“怀”字来写的。‎ ‎【答案】13. A 14. B ‎ ‎15. “怀”在诗中是惦念,也是寄托心志之意。首句开门见山写友人李子先和自己一样作小官而不得志,为“怀”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颔联中以“心随汝水”直写怀友,又想象友人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将“怀”字具象化;颈联以千里马比喻友人,表达对友人的赞赏及对友人与自己不遇的愤懑,深化“怀”字的内涵;尾联遥想故乡的美景,呼唤朋友解官共游,引发友人共情,为“怀”字做结。‎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目是变相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整理主要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分类以及;对诗歌的体裁等文学常识要学会判断。‎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作者是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著有《山谷外集》。此诗应当放入《山谷外集》。‎ B项,《草堂诗余》是一部南宋何士信编辑的词选,其中词作以宋词为主,兼收一小部分唐五代词。‎ - 27 -‎ C项,又称《诗纪》,先秦至隋诗歌总集,明代冯惟讷编,一百五十六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成书。‎ D项,是沈德潜编著的第一部诗歌选本,初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取名《唐诗宗》,在陈树滋的协助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成,次年刻成印行。‎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实写夜景”错。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具体考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答题时先答出这个字或词的含义,再逐联分析是如何体现该字的。‎ 题目中的“怀”既是“惦念”也是“抒怀”。诗一二句中“幽人”指李子先,他在并州作小官;“青袍”是下级官员的服装。写友人李子先和自己一样作小官而不得志。这样主客并提,以彼此远居又各不得意为“怀”字提供丰富的内容。三四句承首联中“各在异地”的含义,叙遥相思念之情。这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互生。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这一联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五六句承首联中“各不得志”的含义,写无人理解的愤懑。“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以千里马比喻友人,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深化“怀”字的内涵。末二句写出全诗的主旨,劝李子先也解官归故里,与诗人同游。其中“归来”二字明言作者用心,紧接着又下一个很有分量的“是”字,但诗人犹嫌不足,同时还用水涨花落、渔船载酒构成一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图画,劝归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为“怀”字做结。‎ - 27 -‎ ‎【点睛】诗眼知识(1)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2)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3)诗眼分为两类:首先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其次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张臣传 ‎①张臣,号东山,故榆林健儿。矫捷精悍,常陷坚。擢为队率,同千夫长刘朋守黄甫川。朋遇虏丧马被围,单骑驰救,射虏,中其魁,夺虏马,载朋归。已,代朋为长。有卒张英被虏,从虏犯韩家山。臣率众御虏,虏败,获英。英泣而呼:“故汉人,为虏胁至此。”竟免之。归台司喜曰人以首虏功多邀赏若不妄杀异日当为大将。‎ ‎②嗣后,数遏虏,功居最,迁宣府膳房堡守备。虏大众入,我兵寡,环攻台上,相支以日,欲生得臣。臣召麾下酌水为酒,饮而歌呼,虏莫测所为,不敢登台。夜分决道出,从境外取捷迳归。当事者奇其胆略,迁延绥入卫游击,防古北口。‎ ‎③土蛮拥众十万寇永平、滦州,部兵千人往援。诸将就善水草顿舍自保,臣独请战。辽帅王志道曰:“虏众我寡,战不利,一败涂地,奈何?”臣曰:“虏虽众,抄虏骈衍佖路,以我易与,击其惰归,时不可失。国家养士谓何?无一矢相加遗,窃耻之,愿为诸君刷耻。”帅疾声揖之:“君志大,言大,何藉吾等!”臣忿,与其部呼天为誓,不与贼俱生。擐甲而驰,曰:“惟余马首是瞻!”众从之,无不一当百,欢声震天。虏以数骑尝我,臣手刃之。虏骇,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斩首百有奇,尽还所略。诸将尾进斥闉要遮,虏眯乱堕崖死,溪谷几平。自是五十年,虏不敢大寇蓟门。‎ ‎(节选自《明史钞略》,有删改)‎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常陷坚( )‎ ‎⑵何藉吾等(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⑴部兵千人往援( )‎ A. 安排 B. 率领 C. 部队 D. 训练 ‎⑵以我易与( )‎ A. 给予 B. 对付 C. 帮助 D. 亲附 ‎18. 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 - 27 -‎ 归台司喜曰人以首虏功多邀赏若不妄杀异日当为大将 ‎19. 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虏以数骑尝我,臣手刃之。虏骇,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斩首百有奇,尽还所略。‎ ‎20. 第③段中张臣反驳王志道的话可谓针锋相对,请对此加以分析。‎ ‎21. 张臣三次面对以寡敌众的情形,总能出奇制胜或化险为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张臣用了哪些策略。‎ ‎【答案】16. (1). ⑴攻破、占领 (2). ⑵依靠 ‎ ‎17. ⑴B ⑵B 18. 归 / 台司喜曰 / 人以首虏功多邀赏 / 若不妄杀 / 异日当为大将 ‎ ‎19. 敌人用几支骑兵来试探我军,张臣亲手杀了他们。敌人害怕了,败走而不能成军。张臣率队追到棒槌崖,杀了一百多人,夺回了所有被抢走的物资。 ‎ ‎20. 针对王志道说“虏众我寡,战不利”,张臣认为正可利用敌人轻敌的心理,攻其不备,有取胜之机。针对王志道担心“一败涂地”,张臣认为即便可能失败也要抗敌以报国。针对王志道的萎缩态度,张臣以“窃耻之”相讽刺,表达对贪生怕死、不忠国家之徒的蔑视。 ‎ ‎21. 第一次以“擒贼先擒王”之策救出刘朋;第二次张臣用“空城计”迷惑敌人,乘其不备突围;第三次先发制人,以乱敌人军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常陷坚,意思是“常常能攻破敌人坚固的阵地”。陷:攻破、占领。‎ ‎(2)何藉吾等,意思是“还依靠我们做什么”。藉:依靠。‎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1)部兵千人往援,意思“张臣率领一千士兵前往救援”。部:率领。‎ 故选B。‎ ‎(2)以我易与,意思是“认为我们容易对付”。与:对付。‎ 故选B。‎ ‎【18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回去之后,台司高兴地说:“别人以俘获的敌人、功劳多来邀取奖赏。你不随意乱杀,他日会成为大将领的。”‎ ‎“归”是时间状语,可与后面断开;“曰”字是对话标志,后面断开;“人人以首虏功多邀赏”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若不妄杀”,意思是“你不随意乱杀”,主谓都全,后面断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以,用;尝,试探;手,名词做状语,亲手;刃,杀;折北,败北;不收,不能成军;奇,零头;所略,所字结构,被抢走的物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文言文中的此类题目,还是要以翻译大意为基础,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鉴赏表达的妙处。这类题目一般难度不大,只要根据题干提示找出对应的语句即能够解答。‎ 第三段中王志道是这样说的“虏众我寡,战不利,一败涂地,奈何?”,意思是“敌人众多我军兵少,作战没有好处,一败涂地,怎么办?”。他的顾虑有两点,一是敌众我寡,作战不利;二是担心失败。针对“虏众我寡,战不利”,张臣的回答是“虏虽众,抄虏骈衍佖路,以我易与,击其惰归,时不可失”,意思是“敌人虽多,他们一路抢劫掳掠,认为我们容易对付,在他们懈怠返回的时候出击,这个时机不能失去”, 张臣认为正可利用敌人轻敌的心理,攻其不备,有取胜之机。针对“一败涂地,何也?”张臣的回答是“国家养士谓何?无一矢相加遗,窃耻之,愿为诸君刷耻”,意思是“国家供养人才为了什么?没有为国家受过一箭之伤,我私下里对此感到羞耻,希望为你们洗雪耻辱”,张臣认为即便可能失败也要抗敌以报国。针对王志道的萎缩态度,张臣以“窃耻之”相讽刺,表达对贪生怕死、不忠国家之徒的蔑视。‎ - 27 -‎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再概括出主要信息。概括信息尽量用原文的语句。‎ 第一次是“朋遇虏丧马被围,单骑驰救,射虏,中其魁,夺虏马,载朋归”,意思是“刘朋遇到敌人,失马被围,张臣单身匹马前来援救,射击敌人,射中了敌人的首领,夺走了敌人的马,载着刘朋回来”。他的主要策略是射击敌人的首领,也就是“擒贼先擒王”。‎ 第二次是“虏大众入,我兵寡,环攻台上,相支以日,欲生得臣。臣召麾下酌水为酒,饮而歌呼,虏莫测所为,不敢登台。夜分决道出,从境外取捷迳归”,意思是“敌人有众多士兵前来侵犯,我方的士兵少,围攻台上,支撑了几天,敌人想活捉张臣。张臣召集手下士兵舀水为酒,一边喝酒一边歌唱,敌人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不敢登台。张臣夜晚突围出堡,从堡外选取便捷的小路返回”。他的主要策略是边喝酒边唱歌来迷惑敌人,趁机逃脱,也就是“空城计”。‎ 第三次是“擐甲而驰,曰:‘惟余马首是瞻!’众从之,无不一当百,欢声震天。虏以数骑尝我,臣手刃之。虏骇,折北不收。追至棒槌崖,斩首百有奇,尽还所略”,意思是“张臣穿上铠甲,一马当先,说:‘大家听我的命令行动!’部众们跟着他,没有人不是以一当百,欢呼声震动天地。敌人用几支骑兵来试探我军,张臣亲手杀了他们。敌人害怕了,败走而不能成军。张臣率队追到棒槌崖,杀了一百多人,夺回了所有被抢走的物资”。他的策略是先发制人,扰乱敌人军心。‎ ‎【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参考译文:‎ - 27 -‎ 张臣,号东山,原先是榆林的士兵。强健勇猛,常常能攻破敌人坚固的阵地。他被提拔为一队兵卒的首领,和千夫长刘朋守卫皇甫川。刘朋遇到敌人,失马被围,张臣单身匹马前来援救,射击敌人,射中了敌人的首领,夺走了敌人的马,载着刘朋回来。不久,代替刘朋为千夫长。有一个士兵张英被俘虏后,跟着敌人侵犯韩家山。张臣率领众人抵御敌人,敌人战败之后,捕获了张英。张英哭着大喊:“我本来是汉人,是被敌人胁迫到这里的。”最终张臣赦免了张英的罪。回去之后,台司高兴地说:“别人以俘获的敌人、功劳多来邀取奖赏。你不随意乱杀,他日会成为大将领的。”‎ 之后,张臣多次阻击敌人,功劳最大,升迁为宣府膳房守备。敌人有众多士兵前来侵犯,我方的士兵少,围攻台上,支撑了几天,敌人想活捉张臣。张臣召集手下士兵舀水为酒,一边喝酒一边歌唱,敌人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不敢登台。张臣夜晚突围出堡,从堡外选取便捷的小路返回。当权者认为它胆略过人与众不同,升迁延绥入卫游击将军,防卫古北口。‎ 土蛮率领十万士兵侵犯永平、滦州,张臣率领一千士兵前往救援。将领们前往水草丰茂的地方休整自保,唯独张臣请求作战。辽帅王志道说:“敌人众多我军兵少,作战没有好处,一败涂地,怎么办?”张臣说:“敌人虽多,他们一路抢劫掳掠,认为我们容易对付,在他们懈怠返回的时候出击,这个时机不能失去。国家供养人才为了什么?没有为国家受过一箭之伤,我私下里对此感到羞耻,希望为你们洗雪耻辱。”王志道拱手行礼并高声说道:“您的志向远大,口气也大,还依靠我们做什么!”张臣很生气,和他的部下呼天发誓,不与敌人共存活。张臣穿上铠甲,一马当先,说:“大家听我的命令行动!”部众们跟着他,没有人不是以一当百,欢呼声震动天地。敌人用几支骑兵来试探我军,张臣亲手杀了他们。敌人害怕了,败走而不能成军。张臣率队追到棒槌崖,杀了一百多人,夺回了所有被抢走的物资。将领们尾随堵截,敌人们迷乱坠崖而死,山间的河沟几乎被填平了。从此五十年,敌人不敢大肆入侵蓟门。‎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序洛诗 ‎ 白居易 ‎①《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 ‎②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 ‎③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 - 27 -‎ 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 ‎④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茍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 ‎(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 ‎22. 以下虚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 )。‎ A. 也 B. 矣 C. 乎 D. 焉 ‎23. 以下对文中提及的“洛诗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集中的诗歌多为愤忧怨伤苦叹之作。‎ B. 集中的诗歌为诗人情感的忠实表达。‎ C. 集中的诗歌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 D. 集中的诗歌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 ‎24. 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 ‎25. 白居易在这篇序中提出了“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创作原则。结合《琵琶行》,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的?‎ ‎【答案】22. B 23. B ‎ ‎24. 以自己这五年的官职变迁,一方面印证上文所说的“官至三品、免罹饥寒”,过着身闲家给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旋”“再”等词,突出了皇恩浩荡,自己身处理安之世,也为后文的论述做铺垫。 ‎ ‎25. 《琵琶行》的序中就交代了文章的创作缘由,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曲子和悲惨身世之后,触动了自己被贬漂泊的身世经历,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寄寓了因无故被贬而愤懑不平的诗歌。‎ ‎【解析】‎ ‎【2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虚词的选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熟悉常用虚词表达的含义及用法,判断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前后句的关系,辨别句子的语气,从而准确选用虚词。‎ ‎“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大意是“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以看出了”。此处需要一个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的词语。‎ A项,“也”字一般表判断语气;‎ B项,“矣”字一般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C项,“乎”字一般表感叹语气;‎ D项,“焉”字一般表反问语气。‎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表述是否正确,概括是否全面。‎ A项,结合“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可知“多为愤忧怨伤苦叹之作”错。‎ C项,结合“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可知“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错。‎ D项,结合“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可知“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错。‎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作用题,首先要概括句子的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有手法要分析手法及效果。‎ 画线句是“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从内容上看,这是概括自己这五年官职调动情况。用“旋”“再”等词,突出了皇恩浩荡,自己的感激之情,表现身处太平之世的幸运。从结构上看,这句话照应了上文的“官至三品,免罹饥寒”;又为下文抒发“茍非理世,安得闲居?”的感慨和感悟做铺垫。‎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作者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引证这一观点。举例时要结合具体作品的语句,指出是如何表现观点句的。‎ - 27 -‎ ‎“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意思是“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考生要分析出《琵琶行》创作的缘由。可结合诗前的小序来分析。“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这篇小序集中交代了文章的创作缘由,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曲子和悲惨身世之后,触动了自己被贬漂泊的身世经历,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寄寓了因无故被贬而愤懑不平的诗歌。这正引证了作者的观点:“情发于中,文形于外”。‎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参考译文:‎ ‎《序洛诗》,是白居易自叙在洛阳的快乐生活。‎ 我遍览古今诗歌,自《诗经》《离骚》之后,苏武、李陵以来,李陵、苏武开始写五言诗,依次而及鲍照、谢朓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这中间闻名的词人有好几百个,流传的诗章极多。看它们所写的缘由,大多因为受谗言被冤,被贬谪放逐,远行屯守边疆,受冻忍饥,生病年老,生死别离,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因此愤忧怨伤之作,总计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见。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时代少,战乱的时代多,这也很明白了。‎ - 27 -‎ 我不才,喜好诗文,从小到老,写了几千首诗。因为诗文多,所以我的诗句被人吟诵,我的名字落入诗人之列,虽然我的才华赶不上古人,但是我所写的不止几千首,正因为诗文写得多,我做一个命运不好的读书人是绰绰有余了。现在我已经年过六十,所幸没有痛苦,官至三品,免于遭受饥寒,这是一大快乐。大和二年,皇上下诏授予我刑部侍郎。第二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洛阳,不久被授予太子宾客的官职分管东都。过了两年,就任河南尹事。又过了三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履道里居所,第二次被授予太子宾客分管东都。从大和三年春到大和八年夏,我在洛阳总共五周年,写了四百三十二首诗。除去悲悼朋友、哭悼儿子等十几篇之外,其他都是在美酒中寄托情怀,或在琴瑟中采取情意。闲适之余,总是饮酒游乐。没有一字为表达痛苦之词,没有一声为表达忧虑之音,这难道是能勉强得来的吗?也是内心产生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而已。这种乐趣,其实本源于明白本分自知满足,再以家庭富足生活闲适辅助,以饮酒赋诗歌咏修饰,以赏看山水风月装饰。这还不感到舒适,到哪里才会感到舒适呢?这又让我的快乐更进了一层。‎ 我曾经说:“安定时代的文辞安闲快乐,闲居时候的诗歌安宁闲适。”假如不是安定的时代,怎么能过上闲居的生活?因此收集在洛阳所作的诗歌,另外为它做一篇序文。不只是记叙洛阳履道里有一个闲居安适的老头,也想要大家知道大唐大和年间有安定的时代安乐的文辞。汇聚成集,为它做序,以待那些采诗的人。甲寅年七月十日。‎ 三写作70分 ‎26.作文 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群体力量与个体行走 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这富有哲理的句子告诉我们,“个体”代表着“群体”,离不开“群体”。然而,“个体”要想从“群体”中突显出来,就必须在“群体”中保持个性。即,既依靠群体力量,又要学会个体行走。‎ 古谚有云:“众人同心,其利为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强调的是群众的力量。今有龙应台语:“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说的,是个体完成各自独特生命行走的必要前提。‎ 我以为,“群体”与“个体”二者决非对立,都具各自的必要与价值。‎ ‎“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从社会、历史、文化或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角度而言,确是如此。牛顿曾语:“我就像个海边玩耍的孩子,有现今的一些绚丽的贝壳,宝贝的发现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群体的力量不言而喻,正是无数科学工作者夜以继日醉心科学,勤于研究与发现,才为牛顿的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若无这一群体的存在,牛顿的经典力学恐不能发展到如此成熟吧! ‎ - 27 -‎ 放眼我国文化历史,在那些民国时期的文人们身上,群体的力量也尤为显著。不论是陈独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还是鲁迅的以笔为枪的辛辣凌厉,亦或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认识与社会精神、治学精神的转变。独脚难行,孤掌难鸣。若非这一群体在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宛若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烽火连天的中国何时方能重现光明?因此,“个体”离不开“群体”,必须融入“群体”。‎ 群体的力量对于社会发展固然意义重大,但所谓“个体行走”的价值与必要亦不可小觑。‎ 在我看来,“个体行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领先于时代的智识、勇者的独自行走;一类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完成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行走。‎ 前者有苏格拉底的饮鸩、惠特尼的浴火而死,还有“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以《古拉格群岛》直指苏联当局,他们以对正义、真理的坚守,对时代进步的要求,从群体中脱离出来,完成了独自一人的旅程。即使时代再黑暗,也以先锋之姿,以真理之名,独自跋涉,也引领时代前行。否则的话,没有“个体”的个性,群体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而后者,则要我们以坚强独立的姿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风雨与坎坷,因这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切,不能依靠他人,只能依靠自己。只有经历岁月的洗礼,时间与挫折的打磨,我们才能成长、成熟,并于这一过程中体会百味人生,实现自身存在价值,从而超越自我,抵达深刻。这样的“个体”,才能够为你所在的“群体”增添光彩。‎ 群体力量与个人行走二者非对立,而自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群体力量与个人行走中找到平衡点,是每个个体一生都应当追求的真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很简短却富有哲理的材料。“对某个群体的固有印象,有时会影响我们对这个群体中个体的评价”,考生可以在这句话的引导之下先思考生活中存在的这类现象。比如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印象是比较刻板、严厉的,而忽视了还有《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老师那样的青春偶像;对“富二代”这个群体的印象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而忽视了还有赌王的儿子何猷君那样的优秀且勤奋的数学精英……同样,也不能因为对“警察”的这一群体的安全认可而忽视了也有“坏警察”的存在等等。然后考生再思考,这句话包含着什么道理?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一是思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既然你身处一个群体,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并是不你个人,而是这个群体,个体要融入群体,要有为一个群体而完善自我的群体意识;二是“群体”与“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既要注意一个群体的整体特点,也不要忽略了个体的个性存在,不要被“固有印象”所蒙骗,要客观地看待一个群体和里面的每一个个体,要理智而全面地看待问题。‎ 参考立意:‎ ‎1.个体与群体互为依存,是一个整体;‎ ‎2.个体既要为群体努力,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3.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不要被固有印象蒙蔽。‎ - 27 -‎ 参考素材:‎ ‎1. 曾有人问一位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简短的对话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体离不开群体。个体只有投入到群体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体一旦离开了群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会枯竭。‎ ‎2. 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的果树长得特别好,而他周围的果树长得差,于是到栽种季节,这位农场主把优质的种苗分给农场周围的人。人们觉得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这样他收获的果实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这些优等果树中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什么好处。”是的,个体的优异影响群体的整体性。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组成部分,倘若每个个体都能发挥自身的优点,那么个体就会变得强大,就像人一样,人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各尽其职,那么人的身体素质一定很高。群体的整体性又会制约个体发展。个体与群体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 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使你两脚站稳——奥斯特洛夫斯基 ‎4. “人,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况 ‎5. 诺贝尔奖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在对把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医学家屠呦呦时解释道,“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这也是继四年前拉斯克医学奖之后,大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6. 西方哲人曾说:“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不是灾难、祸患,而是冷漠。”哥本哈根会议上争吵不休,不管世界环境恶劣,只管本国经济发展;而六国灭亡,“非秦也,六国也”,不也是因六国不管他国生死而终致灭亡吗?鲁迅作品中一个个冷漠的看客,刑台旁的喝彩的人们,在昏暗的年代中涂上一抹浓黑,将光明笼罩。自私的人性使人类拥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人们嚷着“勿管他人瓦上霜”,便对小悦悦熟视无睹,便对跳楼的人冷嘲热讽,便对跌倒的老人视而不见。‎ ‎7.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人们总是以浅显的表象为判断 ,以至于总有个固有印象桎桔着。缺少了从心的模样,磨平了个性的棱角,迷失在寻找“真正的幸福感” 中了, 殊不知“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闲寄山水是一种幸福,‎ - 27 -‎ ‎ 碌碌于车马亦是种幸福,只是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开来,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就是值得的。‎ 参考结构:题目是《群体力量与个体行走》。文章从材料所给的这句话入手,先阐明观点:既依靠群体力量,又要学会个体行走。然后分别引用古谚和龙应台的话,阐明群体和个体都很重要。接着由牛顿的话引出科学的“群体”给了“个体”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又以我们民国时期那些优秀文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个体只有放入群体中才会绽放光芒。接着论述个体行走的重要性。一类是领先于时代的智识、勇者的独自行走;一类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必须完成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行走。最后总结,群体力量与个人行走二者非对立,而自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群体力量与个人行走中找到平衡点,是每个个体一生都应当追求的真理。‎ ‎【点睛】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 ③数量与质量分析;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 ⑩纵向与横向分析。‎ ‎ ‎ - 27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