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场凛冽的寒风扫过,火石湾变得严峻起来,滚动的浪涛似乎也冻凝了,缓慢地起伏着,偶尔泛起的白浪末,却像一簇簇寒光闪烁的冰茬。豁口下面的沙滩上镶了一层薄冰,鹅卵石变成了亮晶晶的冰蛋蛋。 两个海碰子踩着这些冰硬的鹅卵石,走向水边。冷嗖嗖的小北风扫过来,使他们不由得打一个冷战。老海碰子首先走进了这个寒冷的蓝色世界,紧接着小海碰子也跟了进去。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肉体像有千万支冰针穿皮肉而进。小海碰子那柔嫩的脊骨一阵扭动,“啊啊”地叫着,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似地逃出水面。老海碰子没有丝毫反应,像一块酱褐色的石头浸在水里。小海碰子瞪着惊讶的大眼睛,下意识地揉搓着变了色的皮肤,又战抖着走下水里。“啊啊!”他哀嗥着,扭动着,不得不重新跳上岸。老海碰子还是纹丝不动。小海碰子望着老海碰子,立了一会儿,终于咬紧牙关又走下水里。老海碰子紧闭双眼,等待着疼痛消失。小海碰子也学着他,死死地挨着。约摸一袋烟的时间,那扎在身上的千万支冰针开始熔化,整个身上的皮肤出现一股微妙地“辣辣”的感觉。这时,他们摆动胳膊,伸蹬两腿,像冻僵的鱼复苏过来,游了起来,向火石湾深处。 整个大海犹如冻凝了的蓝色固体,被这两个酱褐色的长条切碎,划出两股白花花的碎末来。猛然间,两个酱褐色的长条不见了,钻进了这蓝色固体的深处。 - 25 - 老海碰子猛力地蹬着扁平的脚板,直挺在前面的鱼叉尖闪着一簇寒光,像一颗流星朝黑沉沉的水下划去。他好似往一个固体冰块里钻,老海碰子闪出返回去的念头,但他看到身旁亮灼灼地一闪,攥着鱼枪的小海碰子竟扎了进来。老海碰子突地涌上来了力量,一直朝更深的暗礁扎下去。接近暗礁时,他脸上的水镜滋滋地压紧了,两个眼珠子往外鼓。他咬住牙,看准一个肥大的海参,尽全力抓上去,然后一个急返身,箭一样钻出水面。他喘着气,踩着水,欣赏着手里肉乎乎的五垅刺的大海参。“呵!小猪崽儿!”他兴奋地叫起来。老海碰子突然感到一阵空虚,陡地转身四顾,海面平静无声,一股恐怖感刷地涌上全身,不祥的寂静使他的恐怖变成一副可怕的画面:小海碰子那柔嫩的身子正死死地夹在黑乎乎的暗礁缝中,溢一股鲜红的血沫……不可能!他一个翻身扎进水里,但他的动作在水层空间收住了。一个红色的小脑袋正飞也似地从水下升腾,冲出水面。一出水,小海碰子就疯狂地大口喘气,嘴里却溢出一口口血水,他的水镜里面也喷满了血沫子。第一次扎深水,都会出现口鼻冒血的现象,但小海碰子显然比较严重。 “快摘下水镜!”老海碰子大声喊。小海碰子似乎没听见,他高高地举着鱼枪,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因为枪尖上牢牢地插着两个肥大的五垅刺儿海参!他骄傲地踩着水,兴奋地喊着:“两个!两个!我扎了两个……”。 老海碰子一把摘下他脸上的水镜,用海水冲洗镜面的血沫子,喝道:“洗脸!漱口!”小海碰子把头扎进水里使劲晃着,然后大口喝那苦咸的海水,咕噜咕噜地漱着嘴里的血水。可是他接过老海碰子洗干净的水镜后,却又要往下扎猛。“上岸!”老海碰子更严厉地喝斥他,一把拽住他,朝岸边游去。 两个火堆并在一起燃烧了,老海碰子和小海碰子一齐扯着手,拥抱着火堆,那火堆因为燃料增多而呼呼地烧着,火苗子欢快地往上窜,交织着,扭结着,飞舞着。老海碰子从一个最大的鲍鱼壳上剜下肥嫩的肉来,擎在火上滋滋地烤,然后送到小海碰子的手里。“吃!”他下了一声充满感情的命令。 火石湾的夜是美的,黑蓝色的夜幕罩得海天浑然一色,远处,灼亮的海火与星光交织闪烁,流动的暗云同微涌的浮浪搅在一起,躺在铺得厚厚的柴草堆上,看着这奇妙的景色,是一种享受。潮流按照日升月落地推移,已转到早潮了。“早潮快似马”,海碰子不在海边过夜是赶不上好潮流的。豁口外面的海浪累乏了,正在轻轻地摩挲着岸礁,发出低低的鼾声。 “你见过错鱼吗?”他的一口小白牙在黑暗中显出来。 老海碰子没吱声。 “再扎深点,我就能全看见……”。 “全看见?”老海碰子望着他:“全看见什么?” “错鱼呗!……还有那……” 老海碰子坐起来,望着眼前这瘦小的身影。他想起那灼亮的鱼枪,那两只五垅刺儿的海参,那冒着血沫沫的小脑袋,他似乎看到小海碰子已捧起那美好的东西,浮出蓝色的水面,向山那边的世界,兴奋地炫耀着:“我得到啦!”啊,人们再也不会对他这个老海碰子惊讶地瞪大眼睛!是的,他的家什儿落后了,他衰老了,就像傍晚的太阳,但终要落下去的!他感到小海碰子正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他喜爱这个小东西,无论什么打击,只要一过去,就精神百倍。他相信小海碰子到了他的岁数,将会比他更老练,更有本领。 (节编自邓刚《迷人的海》)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小说侧重描写人物对冰冷刺骨海水的感受,笔墨细腻生动,而且含蓄委婉。 B. 因为年老,老海碰子向海底深潜时,因海水温度过低,也曾产生返回的念头。 C. 小海碰子第一次扎深水,虽然口鼻冒了血,但从未有过的收获让他雄心勃勃。 D. 小说显然受到了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 8. 小说中的老海碰子在小海碰子成长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海”与《老人与海》中的“海”在象征寓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①是小海碰子成长的引领(示范)者。不敢进入刺骨的海水,老海碰子进入刺骨的海水后,闭目不动,慢慢适应,给恐惧的小海碰子做出示范。②是小海碰子成长的呵护者。第一次扎深水的小海碰子出现严重口鼻冒血,老海碰子强行带他上岸,对他进行保护。③是小海碰子成长的欣赏(激励)者。小海碰子在深海收获海参后,又想追求更大的理想,老海碰子对此非常欣慰。 9. ①小说中的“海”象征着人生成长的环境,《老人与海》中的“海”象征着人孤立无援的处境。②小说中的“海”象征着磨砺人生的挑战,《老人与海》中的“海”象征着与人对立的强大力量。③小说中的“海”象征着蕴育收获的对象,《老人与海》中的“海”象征着吞噬人奋斗的外在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项,“含蓄委婉”不正确。文中描写人物对冰冷刺骨的海水的感受“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肉体像有千万支冰针穿皮肉而进”“约摸一袋烟的时间,那扎在身上的千万支冰针开始熔化,整个身上的皮肤出现一股微妙地‘辣辣’的感觉”,这是直接描写的“直笔”,不是“含蓄委婉”。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老海碰子首先是小海碰子成长的引领(示范)者。比如刚开始下水时,小海碰子“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肉体像有千万支冰针穿皮肉而进。小海碰子那柔嫩的脊骨一阵扭动,‘啊啊’地叫着,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似地逃出水面”,而此时的老海碰子“像一块酱褐色的石头浸在水里”,引得小海碰子“瞪着惊讶的大眼睛,下意识地揉搓着变了色的皮肤,又战抖着走下水里”,却又“‘啊啊! ’他哀嗥着,扭动着,不得不重新跳上岸”,此时老海碰子“还是纹丝不动”,而小海碰子“望着老海碰子,立了一会儿,终于咬紧牙关又走下水里”。可见老海碰子是小海碰子的示范者,引领者。 - 25 - 其次,老海碰子是小海碰子成长的呵护者。比如看到第一次入深海的小海碰子口鼻出血比较严重,老海碰子先是喊“快摘下水镜!”,在小海碰子的欢呼中“老海碰子一把摘下他脸上的水镜,用海水冲洗镜面的血沫子,喝道:‘洗脸!漱口!’”,当小海碰子还要下水时“‘上岸!’老海碰子更严厉地喝斥他,一把拽住他,朝岸边游去”。可见老海碰子正在竭力保护小海碰子。 最后,老海碰子是小海碰子成长的欣赏(激励)者。比如“他感到小海碰子正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他喜爱这个小东西,无论什么打击,只要一过去,就精神百倍。他相信小海碰子到了他的岁数,将会比他更老练,更有本领”。这是一个长者对迅速成长起来的后辈的欣赏,对后继有人的欣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环境特点及象征意义的比较鉴赏能力。 小说中的“海”是小海碰子第一次尝试下深海捕捞海参的地方,尽管刚开始他不敢下水,“当一接触冰冷的水时,肉体像有千万支冰针穿皮肉而进。小海碰子那柔嫩的脊骨一阵扭动,‘啊啊’地叫着,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似地逃出水面”,但是在老海碰子的示范和引领下,他最终“也学着他,死死地挨着”“他们摆动胳膊,伸蹬两腿,像冻僵的鱼复苏过来,游了起来,向火石湾深处”。这时的“海”是小海碰子历练的地方,象征着人生成长的环境。而《老人与海》中的大海却是老人要独自作战的战场,“茫茫无际的海面”上只有老人的一艘小船,“大海”象征着人孤立无援的处境。 小说中的“海”在小海碰子首次深潜时就给予他以“警告”,如“小海碰子就疯狂地大口喘气,嘴里却溢出一口口血水,他的水镜里面也喷满了血沫子。第一次扎深水,都会出现口鼻冒血的现象,但小海碰子显然比较严重”,而小海碰子此时尚不知深浅,还要下水,被老海碰子“拽住他,朝岸边游去”。可以想见,日后小海碰子还要在这个大海中进行无数次的历练,也会吃亏,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这时的“海”是小海碰子练习本事的地方,象征着磨砺人生的挑战。而《老人与海》中的大海用它的威严、狂暴对老人进行无情的打击,老人既需要与鲨鱼斗争,更需要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大海,“海”象征着与人对立的强大力量。 小说中的“海”慷慨地给了小海碰子馈赠,“他高高地举着鱼枪,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因为枪尖上牢牢地插着两个肥大的五垅刺儿海参!他骄傲地踩着水,兴奋地喊着:‘两个!两个!我扎了两个……’”,可见“海”象征着蕴育收获的对象。而《老人与海》中的“海”对待老人是那么无情,一次一次打击他,要阻止他带回鲨鱼,要摧垮他,大海象征着吞噬人奋斗的外在力量。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25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别 茶① 刘帆 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气闷热,罗湖桥一带却异常热闹。 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心提了起来。爷爷说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队过江,粗布军衣,打着背包,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贾,推门一看,都大吃一惊! 钱之江的爷爷在他小时候一再讲这个故事,还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仁义的部队。 钱之江印象深刻。爷爷从来没有这么眉飞色舞过。 钱江纱厂公私合营后,爷爷沪港两头跑,后来常驻港岛,生意继续,家里时常来人,讲的话与岛上的人不一样。钱之江就觉得,说话的人,讲国语,他们说的江南水乡,钱之江没去过,倒是课本上白乐天的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钱之江至今记得。 爷爷说,江南塞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这是钱之江一直的梦想。 人们说,去看江南塞北,要过桥,过罗湖桥。 钱之江好想去。刚开始年龄小,去不了:等长大了,又念书,仍去不了:再大一点儿,去了英国,还是去不了。钱之江就想,等我能够经济独立的时候,就自己去。爷爷说过,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带一点儿回到香江。 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虽然距离香江不过一百七十多里,但是自从爷爷腿脚不方便后,又是十年光景。钱之江下榻的房间里有一张太师椅,斜卧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钱之江离开洁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远处高楼林立,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泻在楼宇和树叶上,此刻,他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他俯瞰城市,蓦然发现,一缕香气氤氲。茶几上,一杯清茶香气袅袅。钱之江回头,知道茶是碧螺春,产于太湖边的吴县,爷爷生于斯。多年来,受爷爷影响,他对这款茶也是情有独钟。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 - 25 - 钱之江侧过身子,单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站在那里。爷爷曾说,几声鸡叫啼亮,湖山醒来,晨雾弥漫,采茶姑娘踏着朝霞,成群结伴,向山上的茶园走去。钱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时光,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树丛中,采茶姑娘们神采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绿树间,江南美丽动人的图画蓦然在眼前。 钱之江决定明天就飞往那里,看那入夜万家灯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钱之江曾在《诗经》中体验“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爷爷说沧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还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故情周匝向交亲”,茶人的感情完全因为人茶彼此交往才显得亲密。 钱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动不动: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青螺入水,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嫩绿透亮,姿态动人。 你说嘛,明天的行程。钱之江的妻子,声音很好听。爷爷说吴侬软语,不要忘记了。绵软润滑,有酥糖的味道吧?钱之江瞅着妻子,马上高兴地问,你到过江南吗? 结婚这么多年,你今天才这样问我。姑苏的报恩寺,你知道吗?在那里,我是个采茶女。有空一定要去那个地方。 报恩寺。名字真好。 钱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着妻子,似乎沉浸在某种幸福的回忆里。妻子的脸上好像升腾起一朵红云,在柔和的灯光下魅力无限。 钱之江动容了:多好啊!有你这样懂茶道的妻子。 钱之江说完,准备去拉妻子,这才发现太师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几上茶叶飘香,依然绿意盎然,香气袅娜。 妻子在哪?钱之江一惊,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并未随行,只是那洁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脱脱一个采茶女。 钱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爷爷曾说,内地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钱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白墙黛瓦,护城河,老城墙,石板街,转个弯,钱之江在院中摆了一张桌子,邀请来的几个人团团围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温开水,放入一小撮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新朋旧友,相聚茶园,品茶谈心,那份伊呀呀的小调就落到了茶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4期) [注]①别茶:鉴别茶叶。“别”是“鉴别”的意思。②鹏城:深圳的别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25 - A.面对同样的部队驻防一事,前后相隔四十八年,当年爷爷所说的富商巨贾的心理状态是惊讶,而现在钱之江的心理状态是紧张。 B.小说多处写了爷爷要钱之江到内地看看,这既体现了爷爷的思乡情怀,又强化了钱之江前往内地看看的原因和心理状态。 C.小说所选地名很有讲究,如“报恩寺”词既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又暗含了要不忘家乡、回报家乡的主题思想。 D.小说结尾写钱之江带着“爷爷”的嘱托,来到期盼已久的江南,尝到了江南的茶,呼应标题,突出了钱之江的喜悦心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但自始至终都围绕“想去看茶”这一线索展开,其中如“四十八年前”等,让读者可窥见相关历史背景。 B.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直接刻画了钱之江爷爷和钱之江妻子的形象,二人都对钱之江前往内地有促进作用。 C.小说的结尾极富有画面感,其风景风物、人物相欢、品茶氛围均美不胜收,让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恍如梦境,惬意无比。 D.小说采用散文化叙述,人物的情感在自然中融注,用语富有意蕴,多处运用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 8.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的情节构思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有误,从文中相关信息可知,富商巨贾感到惊讶的是“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而不是“部队驻防”;另外钱之江也不是紧张,应是“激动”。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主要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直接刻画”分析错误,文中这二人并未直接出现。 8.①既强化了茶香的浓郁,也全方位展现了制茶、品茶等茶文化及茶人情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使小说具有散文化特质。 ②强化了主人公前往内地看看的愿望,引发了主人公钱之江沉浸在茶之氛围中以及由此带来的想象,从而丰富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使文章有了诗情画意之美感。(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小说中引用诗句,一般有以下作用: - 25 - ①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②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③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9.①小说以“想去看茶”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高度浓缩了两代人几十年的人生,且脉络清晰。 ②结尾以完成了心愿作结,与开头形成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③中间插叙了爷爷相关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交代了钱之江想去看茶的原因,还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国情怀的主题。 ④用大量的笔墨写钱之江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受,使行文有了波澜,又强化了江南之茶的魅力与在钱之江心目中的分量。(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情节构思的能力。小说情节构思特色一般从线索、记叙方式行文特色和开头结尾等角度来考虑,答题时从这几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①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② - 25 -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人啊,有时候觉得日子过得太慢;有时候又觉得太快了,简直来不及做什么!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象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③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象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④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⑤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⑥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⑦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⑧“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⑨“就是的……” ⑩“口粮哩?” ⑪“扣了!” ⑫“为什么扣了?” ⑬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⑭“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 ⑮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 25 - ⑯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⑰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⑱“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⑲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蜒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⑳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两袋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他灵活变通的个性。 - 25 - D.队长一家人吃糠咽菜,生活困难;老汉-家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奄奄一息,这些 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普遍状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体弱多病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小说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多处语言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典型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 9.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6. C 解析:C项,“旨在表现他灵活 变通的个性”错旨,在表现田福军 一心为 民不,顾个人 得失。 7. B 解析:女孩子不是因为体弱多病,而是因为过度饥饿。 8. 答案: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②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 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 情节发展做铺垫。③突出 表现了田福军 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 9. 答案:①人在面临矛盾做出选择时,勇敢的 人可以舍弃个人利益选择维护集体利益 ,哪怕会因此承受一定 的后果。②“文革 ” 结束,当时农民吃饭问题依旧解决不了 ,但他毅然投入到解决 农民温饱问题的工作中来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③面对饥饿问题 ,他不顾个人 后果,违反上级规定开仓放粮,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勇于担当 ,公而忘私的勇气和魄力。(每点2分) - 25 - 五省名校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测语文试卷(适用于河北重庆广东福建湖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赾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 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他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 ”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住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户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户上的换了。”凤姐儿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颜色又鲜,纱又轻软,我竟没见过这样的。”贾母听了笑道:“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薛姨妈等都笑说:“凭他怎么经过、见过,如何敢比老太太呢?老太太何不教导了他,我们也听听。”凤姐儿也笑说 :“好祖宗,教给我罢。”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凤姐儿一面说,早命人取了一匹来了。贾母说:“可不就是这个!先时原不过是糊窗屉,后来我们拿这个作被作帐子,试试也竟好。明儿就找出几匹来,拿银红的替他糊窗子。”凤姐答应着,众人都看了,称赞不已。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 子,岂不可惜!”贾母道: - 25 - “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再做一个帐子我挂,剩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凤姐忙答应了,仍令人送去。贾母起身笑道:“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往秋爽斋去。 一行人等来至探春房中。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 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西。”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 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贾母问:“是谁家娶亲呢?这里临街倒近。”王夫人等笑回道:“街上的那里听的见!这是咱们的那十几个女孩子们演习吹打呢。”贾母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众人都说那里 好。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有删减)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贾母带刘 姥姥逛大观园为线索,从潇湘馆到秋爽斋,从外部环境到内部陈设,体现了大观园的气派。 B.刘姥姥让路给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这既表现她内心的卑微,也能看出她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质。 C.画线句以刘姥姥的视角写黛玉居室,她将绣房错认为公子书房,符合刘姥姥身份见识,也侧面点出了黛玉爱好读书的特点。 D.文章描述探春房中摆设时, 连用了六个“大”字, 是对“探春 素喜阔朗”的具体解释,意在与上文潇湘馆 的狭小形成对比。 7. 文中“板儿挨打”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 请结合选文,分析 贾母的形象特点。 - 25 - 9. 鲁迅认为,《红楼梦》不是历史小说、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人情小说”。请从林黛玉、贾探春、刘姥姥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相关情节,谈谈你对“人情小说”的理解,150字左右。 6. D 7. ①板儿挨打是因为他要这要那的 乱闹,侧面说明探春居室的装饰风格比较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表现探春豪爽质朴、喜欢民间小玩意儿的性格特点;②刘姥姥打骂板儿,看似是表现自己见过世面,其实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惶恐,体现刘姥姥世故狡黠的一面。(刘姥姥看出探春的不满而斥孙,侧面表现她的察言 观色和机灵应变。)③在表现形 式上,又区别于在黛玉处单纯的惊叹 ,板儿挨打一节显得有声有色,生动多姿。 8. ①富而有礼,有慈悲心。不因刘姥姥贫苦而歧视她,反而带她逛大观园,关心她是否扭了腰,称她“刘亲家”等。②见多识广,趣味高雅。介绍众人闻所未闻的软烟罗,关于潇湘 馆窗纱颜色与环境的搭配,“借着水音”听演奏的音乐趣味等。③慷慨豁达,不做守财奴。对于珍奇的软烟罗做及时的处置,或做家用,或送人。④慈爱,善于观察。疼爱黛玉,给黛玉换窗纱。 9. 小说不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取胜,而是立足现实生活、闺阁琐事, 以小见大,反映社会人生。如写黛玉的爱情,着眼于日常中的儿女情 事,如探宝钗时言辞间的醋意,因宝玉而生发的小口角,被拒之门外而产生的误会等日常小事,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逐渐推进爱情的发展,黛玉敏感自伤、脱俗专情的形象特点也在这些人情世事中得以立体呈现。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十一中2021届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 25 -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 25 -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 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 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 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 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 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6. D 7. A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 25 - 9.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 - 25 - 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昔日之光 夏笳在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我突然看见一幅脸部特写照片从大屏幕上闪过。那是一张老态尽现的面孔:深褐色的、布满各色斑点的皮肤,像是某种风干的兽皮皱缩在一起:眼窝、嘴角、面颊,连同太阳穴都深深凹陷下去;从微微张开一道缝的眼眶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光亮,也很难辨识出表情。 我呆呆地停下脚步站住。那是奶奶,我认得出,却又与记忆中的样子如此不同。我掐着手指算了很久才算出,奶奶今年应该是 106岁了。 屏幕上依旧闪动着一张又一张面孔,配以字幕和解说词:抗战胜利 80周年,最后的老兵,国家荣誉奖章……于我而言,这些数字、地点与事件总显得些许陌生,仿佛一张过于庞大繁复的蛛网,向历史纵深处无边无际地蔓延。我读到这些字句时从来不会想起奶奶,不会想到那个从路边小贩推车上购买拐枣的老太太,是地主家的小姐,是一位将军。 我买了一张车票,坐上高铁回老家。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我按下座位旁边的按钮,几道薄薄的光幕从上方落下,将我包围其中。我在光幕上轻敲几下,寻找关于奶奶的资料。文字和图片一段段在光幕上流淌,奶奶这一生的故事都随时间之河顺流而下。资料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题目是“写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我费力辨认那些歪七扭八的字迹,突然意识到这篇作文正是我自己写的。 - 25 - 继而,我看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份写作提纲: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迈的奶奶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打盹。梦中她告诉战友们,战争已胜利,他们期盼的那种和平生活已经来临;她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些不可思议的新奇玩意儿 --高楼、高铁、无人飞机、小汽车……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我怕自己无法设身处地体认奶奶经历过的那些岁月,也无力把握那些过于宏大的历史图景,能够把握的只有距离我最切近的生活场景,譬如奶奶颤巍巍行走的步态和苍老的容颜,譬如院里的葡萄架,譬如拐枣在舌尖黏稠的甜味。 光幕上出现一扇漆黑的大门,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老兵不朽”四个大字。这是一个网上纪念墓园。伸手推门,我慢慢向墓碑中间走去,耳边依稀传来风声和鸟鸣。我面对其中一座墓碑,伸手轻触上面的照片。一个老人的影像浮现出来,他是我的爷爷,穿着绿军装,戴着军帽,胸前挂着各色勋章。 “今年是哪一年啦?”“是2025年。”“你奶奶还好吧?…‘很好。” “孩子,我给你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吧。” 我点点头,老人便用他浓重的口音慢慢讲起来。给我讲奶奶怎样离家出走,怎样昼行夜宿,怎样摇着小船去海上截击敌寇,怎样踏上漫漫长路奔赴战场。爷爷的讲述让我把这些故事和奶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我再次想起了奶奶。在许多年前的许多个夏夜,在后院的葡萄架下,这些故事奶奶给我讲过多次,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忍不住走神,一会儿数天上的星星,一会儿留意墙角的蟋蟀,不知不觉就歪在椅子里睡着了。夜风微凉,奶奶的故事像露水一样在花叶上凝聚,一颗一颗渗入大地深处。 一个声音渺渺地从远方传来。“旅客朋友们,列车就要到站了……”我深深鞠躬,向爷爷告别。 “走好,孩子,别忘了我们。” 我撤去光幕,车厢内的喧哗又再度涌来。邻座哭闹的小男孩已蜷缩在奶奶怀中睡作一团。这样一个宁静的、晴空万里的好日子,阳光透过车窗照在孩子脸上,他密匝匝的睫毛忽闪着,肉嘟嘟的嘴唇像初生的嫩芽般圆润。这幅画面不知为什么竞让我想要落泪。 推门进屋时,我看见奶奶正在轮椅中打盹,脑袋沉甸甸地垂向一侧,透过白发露出稀疏的头皮。 - 25 - 轮椅侧面的袋子里插着几份报纸,还有那个我送她的套着粉色塑胶壳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循环播放着几幅画面:一幅黑白的画面,画上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站在一棵大树下,相视而笑,风吹树影,洒落满地光斑。指尖滑动,下一幅图是一群青年围坐桌旁,面前摆着茶缸纸笔,做学习讨论状。再下一幅图上有垂柳依依,还有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三个小孩站立在湖边。 忽然我明白了:奶奶一定是用“昔日之光”图片处理软件将平板电脑里存的旧照片处理过了。原来她现在终日凝望的,正是这些短暂却永恒的片刻。 我低下头,把脸埋在手里,眼泪顺着指缝不断往外淌。擦干眼泪抬头时,我看见奶奶正望着我。 她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那笑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走上革命道路,出生人死,成长为将军;老年过着平凡的生活,是最后的抗战老兵。 B.爷爷讲故事的情节既交代了奶奶的革命经历,又表现“我”对奶奶认识的逐步深入。情节安排巧妙,匠心独运。 C.车上小男孩在奶奶怀中甜睡的画面,宁静祥和。此处细节描写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 D.标题“昔日之光”既喻指奶奶的辉煌经历,也暗寓英雄人物的奉献牺牲精神光照千秋,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2)小说开头写奶奶老态尽现的脸“很难辨识出表情”,结尾写“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结合作品分析说明。 (3)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1)C.“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内心很失落”于文无据。 (2)开头的“很难辨识出表情”这些描绘是对老人脸部具体情形的一种客观详实的真实描绘,展现出老人沧桑的一生以及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这种描绘应该是“我”对奶奶较为肤浅的一种认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看出奶奶的具体特征。结尾处的“苍老的脸上绽放出微笑”“天真烂漫”则是展现出奶奶看到旧日照片后一种内心的满足与愉悦的感受,真切详实的突出了我因为理解奶奶而展现出的一种欢心的味道。进一步凸显出,有了真实的深刻的认识之后,真正的走进了奶奶的内心世界,才引发出对奶奶的这种认识的一种深刻,凸显出“我”认识的一种变化。 (3 - 25 - )小说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这三个载体具体叙述故事,使得不同的空间之间的故事发生一种具体的转变,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更为立体,更为别致。“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这三个具体的载体,将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相互交织在一起,糅合出不同人物所展现出的不同的历史价值和具体的历史定位,使得作品更具文学内涵,增强了一种艺术特色感。从另外的一种角度上来看“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这三个具体的载体叙述能够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使得小说更具艺术内涵,更具核心魅力。 答案: (1)C (2)①开头的照片是老人脸部形态的客观呈现,结尾的微笑则是奶奶看了旧日照片后满足幸福的表现,以及看到我因理解她而流泪的欣慰。②开头时“我”对奶奶的认识比较肤浅,更多地看到了她的表象;有了深刻认识后,真正走进了奶奶的内心。 (3)①突破时空局限,多方位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②将历史与末来交织穿插,突出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使作品内蕴更丰富。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艺术感染力更强。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 25 -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一中2021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屁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 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 25 -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 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镇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镇党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 25 -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表现出“爹”作为船工,壮实有力,也反映出“爹”对铁锁稍显粗暴。 B.“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暗示村里人听到涨河消息后兴奋急切的心情,都准备赶往河边捞炭。 C.“爹”面对涨河,一再要求铁锁向臭蛋“师傅”请假,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而“师傅”反对铁锁去河中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D.“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黄河沿子苦”等句可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并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小说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臭蛋”成为铁锁“师傅”的来由,表现出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D.小说标题“炭河”既是小说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8.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 - 25 - 6.C项,“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分析有误,结合“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等分析,应该是体现了“爹”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重利”无中生有。 7.D项,小说“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错误,铁锁并非讲述者。小说通过对铁锁和他爹及师傅的对话,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等,并不是铁锁在讲述事件。 8.第一次,是师傅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神情,表现出他听到涨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第二次,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反映出他没有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体现出他对“铁锁爹”的关心;第三次“愣神”,其实是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他不同意“铁锁爹”让铁锁去下河捞炭。(意思对即可) 9.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描写之美,如月色、凉风、云彩、土崖、老柿树等等景物,构筑了一幅安宁纯美的乡村图画;人物形象之美,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守候的乡村妇女,这些形象鲜活生动,给人以温暖的诗意关照;温暖人情之美,质朴简单的乡村,亲情勾连,人们生活贫穷但充实,呈现出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意思对即可)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