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作业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 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一个外来者,打门请进,有所要求,有所询问,他至多是个客人,一切要等主人来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钻窗子进来的人,不管是偷东西还是偷情,早已决心来替你做个暂时的主人,顾不到你的欢迎和拒绝了。缪塞(Musser)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那首诗剧里,有句妙语,略谓父亲开了门,请进了物质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爱人(ideal),总是从窗子出进的。换句话说,从前门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虽然经丈人看中,还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欢心;要是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进前门,先要经门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现,还得寒暄几句,方能说明来意,既费心思,又费时间,哪像从后窗进来的直捷痛快?好像学问的捷径,在乎书背后的引得,若从前面正文看起,反见得迂远了。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座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子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我们刚说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门,你总得去开,也许是易卜生所说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冲进来,也许像德昆西《论谋杀后闻打门声》所说,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进黑暗罪恶的世界,也许是浪子回家,也许是有人借债(更许是讨债),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甚至每天邮差打门的声音,他使你起了带疑惧的希冀,因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带来的是什么消息。‎ 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有删节)‎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春天入笔,引出“窗子”话题,在作者看来,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和给太阳晒的懒洋洋的风,连鸟语也琐碎而单薄。‎ B.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欣赏的是阴沉中的一缕阳光,闷郁中的一丝丝光亮。所以,愿独自留屋内,享受如画风景,细品人生滋妹。‎ C. 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来论述窗对屋里的意义,进一步说明门和窗的区别。也就是说,门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窗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 D. 钱钟书先生将我们每个人每天必看见的窗户和门的意味写得让人吃惊,独特的视觉和幽默,深刻的思想和生活的情趣就都淋漓尽致了。‎ ‎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门”和“窗”有什么不同?包涵什么深层含义?‎ ‎3. 钱钟书先生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请从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 塔下人家 沈念 ‎ 和那个阳光般的男孩相见时,抬头就是被雨淋湿的古塔。那是一片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如波浪翻滚,把一块块光投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岛屿、湖泊。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瘦削的身体,穿一身褶皱青衣,脸色永远白皙。‎ ‎ “塔,记录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我和男孩说起25年前的记忆。成长于乡野之地的少年,14岁离家,尚未脱去稚气,求学而来,懵懂无知地“探”进这座城市。那时候,我乘坐的大客车要搭上轮渡才能抵达城市。汽车排着老长的队伍,把前面的车挤上船,然后等着后面的车把自己挤上去。我在车上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城市的面目,只能眺望车窗外一湖阔朗的水波。在我“渡”到这座城市的漫长分秒中,屹立水边的塔,若隐若现。‎ ‎ 男孩恰是那一年出生在塔下人家。‎ ‎ 那时的老城区是衰颓、晦旧的,塔下人家的生活也多艰涩愁郁。“你到鱼巷子,离塔就不远了,我家就在塔下面。”男孩的电话指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寻塔的经历,同样被人这般介绍而记住了呈“7”字形的鱼巷子。多少年过去,鱼巷子的市井气鱼腥味仍丝丝缕缕飘在城市的上空,湖里的鱼和别的水产把狭长的巷子弄得湿漉漉的。塔整天看着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喜笑怒哀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又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轨道上。‎ ‎ 男孩的父亲在这里贩卖过鱼,这位中年男人下岗后,干过多种活计,孩子要长大,老人要赡养,没有任何优势、背景、资源、专长的他,注定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塔,看到过男人从巷子里早出晚归,也看到过他拥抱孩子和妻子时的微笑。塔下住着很多这样的家庭,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张拧巴,就像走出门,坑洼的街面,不小心就会踩一脚烂泥水。男孩那一年喜欢上了绘画。夫妇俩纠结了一天一夜,决定送他去培训班,家里的一切开支压缩到最低限度。男孩坚持了7年的绘画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许多次,他们拒绝了友人资助的善意,却不知要如何述说陪伴、培养孩子的经历,好像是咬咬牙就走过来了,那些艰辛、隐忍和坚强却只字未提。只有塔,是最熟悉这些塔下人家的困窘和努力的。‎ ‎ 在水的波光浪影中,塔把时间创造的变化藏进了城市的身体里。细心的人发现,七拐八弯的老街路面铺了柏油,填平了积水的空洼;路灯擦亮了这里的夜晚,暗夜行走变得暖意丛生;社区服务延伸到街巷每个角落,塔下人家多了欢声。这些变化跟着时间前行,这些变化来自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美好共享。男孩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穿过挨挤的房屋中的窄路,走到湖边看水,也抬头回望几年前整饬过的塔。那一刻,男孩似乎能猜到这座实心塔里浮动着的欢喜心思。‎ ‎ 我离开这座城市好几年了,而塔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实心塔,注定它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特定坐标。二十多年来,我也说不上有多少次一个人或陪外来朋友看塔,每一次的场景仿佛都是流动的,只有塔是坚定的不变者。我和男孩每每谈起这座城市,都需要从塔出发,似乎这里是寻找宝藏的入口,似乎离开它就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申的城与市。‎ ‎ 男孩学业优异,大四时被选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交流,结束学业后他选择了回国,先去了上海,又回到北京,刚做出自己满意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设计作品。这些年,男孩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从未停下迈进的脚步。和他的父亲母亲一样,在困难面前,男孩从没有生发过退缩的念头。自己的路自己走,男孩鼓舞他自己,向前走。‎ ‎ 正是这座城市的底蕴,赋予了年轻的他和他们勇于担当的力量。‎ ‎ 这些年城市的变化,细微的,翻天覆地的,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我想,一座城市总是涌现出诸多变化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然而,某些不变的东西更是珍贵的。从我所认识的男孩及其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那种珍贵。‎ ‎ 寒来暑往,塔依旧站在望不见尽头的屋脊之上,在不变中收纳着变化。常有三五成群的鸟,栖身于塔檐上,眨眼间又腾空而起,向着声响的方向飞去。这些美好的声响,清悦、悠长而辽阔,仿佛是从塔下人家,从男孩和他的父母,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里发出来的。‎ ‎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写作者再见古塔时的印象,想象新奇独特,表现了古塔与老城区的建筑及周边自然景物的相融相衬,突出了古塔不同凡俗的气质。‎ ‎ B.作者多年以后重访鱼巷子,觉得巷子里仍旧丝丝缕缕飘着“市井气鱼腥味”,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城市的发展已让这里焕然一新了。‎ ‎ C.本文写男孩的父亲,既着眼于他的个性特征,也把对他的刻画与对塔下人家生活的描写结合起来,借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共性。‎ ‎ D.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写古塔,但没有停留在追求诗意表达的层面,而是通过古塔的代言,含蓄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2.请结合作品说明文中“塔”的含意。‎ ‎3.作者写城市和塔下人家时,还穿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中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向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的世界里,出不得门,只得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腿断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强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之人。她原是我的岳母,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 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作家极少是专业的,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不过艺术是需要全神投入的工作,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主位。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从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笑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在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愿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俩正好互作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 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办手续这类琐事放在文章开头,并非突出其重要性,而是要表达作者 对于此类琐事的厌烦,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 B.文章既写到孝父母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又写到读书、教书、‎ 写作、旅行等,充满了生活情趣。‎ C.作者认为老师太有名了,就会忙于其他事物,还不如不出名,“博学而无所成 名”,经常与学生接触,更能产生实效。‎ D.本文语言洗练,娓娓道来,富有趣味。引用、典故等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表达传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原文概括。‎ ‎3.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 一答案:‎ ‎1. C ‎ ‎2. 门和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能否供人进出,而在于窗子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屋子里就可安坐享受春日的美景。门表示欲望,窗子表示享受。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 ‎3. ①文章语言平实简约。②将精深的人生哲理,通过“门”和“窗”两种常见之物表现出来。③用托物言志为我们展示了窗文化这道风景,寄于作者深沉的思索。④表现作者那淡泊名利,甘居寂寞的情怀。‎ ‎【1题详解】‎ 此题考查作品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作品内容。然后对照所给句子逐个排除。C项分析错误,作者引用了陶渊明的两句诗,是为了说明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找出相段落,然后可以分析概括。阅读文本,分析可知,门和窗的作用的区别在于:二者都是供人进出的;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在屋子里就可安坐享受春日的美景。“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因而,门代表的主要是物质需要;而窗增添了屋子于人生的意义,屋子成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场所。门表示欲望,窗子表示享受。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散文语言要求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如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达技巧;四是布局谋篇技巧。本文语言平实简约,平白如话,如“门是人的进出口”“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等。寓深邃哲理于日常事物之中,通过“门”和“窗”两种常见之物,将精深的人生哲理表现了出来。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引用古诗词,向我们展示了窗文化这道风景,寄于作者深沉的思索。寓情于物,通过对门和窗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表现作者那淡泊名利,甘居寂寞的情怀。‎ 二答案:‎ ‎1.B ‎2.①“塔”是这座城市的特定坐标,记载人们对城市的独有记忆。‎ ‎ ②“塔”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 ③“塔”象征塔下人家勤勉乐观、坚强自立的生活态度,象征城市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 ‎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将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城市的变化关联起来,使作品对塔下人家生活不断变得更加美好幸福的描写更为真实丰富。‎ ‎②以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映衬城市和塔下人家的发展变化,使作品对积极上进时代精神的赞美更真切诚挚。‎ ‎ ③使作者的人生经历与男孩的成长经历交织在一起,产生时空交错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 三答案:‎ ‎1.C ‎2.①对一些琐事的无奈之情;②孝敬父母之情;③顾惜读书之情;④重教书之情;⑤思写作之情;⑥慕旅行之情;⑦恋恬淡之情。(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3.①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 ‎②作者以独特视角对生命进行了大胆的设想,从生计、亲情、闲情等方面阐释了对人生的认识,写出了生命的短暂、生活的纷繁复杂、人生面临的困窘与苦恼,以及作者的分身乏术、无奈之情。‎ ‎③人的生命只有一条,作者的无奈更彰显生命的可贵,作者的设想侧面表明人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让自己拥抱生活,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尘俗杂事,可以尽孝道,享受亲情,也可以修身养性,活得从容超脱。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 ‎(其他理解,如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亦可)‎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还不如不出名”、“更能产生实效”不合文意。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本文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流露出的情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以独特的思维与角度设想了九条命,有的为生计,有的为亲情,有的为友情,有的为闲情,娓娓道来,充满睿智和哲理,使人深思。细细品味可以知道,作者所假设的“九条命”,完全是缘于九种情。文章节选了其中的七条命内容来写,通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来分析。结合文本内容“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分析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有人说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可回答是悲观的,也可回答是乐观的,但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本文作者以独特的思维与角度设想了九条命,有的为生计、有的为亲情、有的为友情、有的为闲情,娓娓道来,充满睿智与哲理,使人深思、给人启发。以总分的形式逐个记叙了不同的“命”所要经历的事情,体现了作者希望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尘事俗物,希望可以尽到自己的孝心、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希望可以修身养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读书、教书、写作、旅游等,希望可以从容超脱、不受约束地面对生活。所以总体来看,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从这点分析比较好回答。自己的看法可结合生活的实际,围绕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展开即可。其他理解,如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