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教案:第4讲 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4讲 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 教学内容 1、掌握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的方法。 2、主要学会从作品的整体、人物的言行举止、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引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游戏中的人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程度进行更换,也可以更换成看图猜人物等;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进行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探讨。 一、猜猜他是谁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 2、他有三头八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 答案:1.猪八戒 2.哪吒 3.孙悟空 你怎么能一下子就猜出他们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吧!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提问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 重点突出从哪些角度奖赏评价人物形象,并通过例题的文本分析与重点题目讲解巩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鉴赏要点】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并不陌生。 就拿散文、诗歌来说,《史记》中持璧睨柱的蔺相如、《庄子》中望洋兴叹的河伯、《孟子》中拔苗助长的急性子、《韩非子》中守株待兔的经验主义者、《木兰辞》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琵琶行》中沦落天涯的琵琶女,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至于说到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那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近年来,高考试题溶入的鉴赏、评价因素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便体现、落实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上。对我们每一位考生来说,能否恰如其分地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十分关键。鉴赏、评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必然渗透着每一位考生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主体意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理性批判。然而,在鉴赏评价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仍有许多共性的要素必须予以注意、细细体会。 (一)从“看故事”过渡到“看人物” 鉴赏人物形象,离不开故事情节,情节本来就是人物行为和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如果仅沉醉于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痴迷于“预埋”、“悬念”、“高潮”、“解扣”等情节技法,就容易模糊人物形象了。写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这二者的主辅关系在鉴赏过程中必须留意。塑造了怎样的人物,用什么笔墨塑造的,有着怎样的性格,蕴涵着什么认识意义,这些应该成为我们鉴赏的主要兴趣点。 (二)从“只言片语”、“一举一动”来认识人物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常常借助于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等描写方法,鉴赏人物形象,一定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尤其是在篇幅短小的阅读语段,作品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波澜,都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呈现,对深入鉴赏人物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从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来发现人物 文学作品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活动的,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单是自然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对待的。合理地鉴赏人物形象,便要注意紧扣环境因素,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在把握鲜明的人物个性的同时,看他是否代表了那个时期很多类型的人物。否则,就不能从中发现更多的人,就不能领会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这样的鉴赏评价自然流于肤浅。 (四)从多侧面、多层次来把握人物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有多重复杂的性格。鉴赏人物形象,不要停留在静态的、单一的思维上,不要用一种解释去框套人物,不要轻易下非此即彼的简单绝对结论。要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重在主要人物的赏析;二是主要人物的主要倾向与次要倾向的关系,重在主要性格的把握、理解与评价。 (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来分析人物 近年来,高考逐步加大阅读整体把握能力的考核力度。我们评价人物形象,必须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围绕作品的主题进行考察、鉴别、判断、评价,切不可用部分代替整体,以一叶而障目。人物具有怎样的个性,为什么会具有这种个性,都得用主题要素来衡量,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都不可能游离于作品的主题。整体与部分,总是辩证的统一。了解了部分,才能更好地鉴赏整体;把握了整体,才能更深人地鉴赏部分。 【典型例题】 清官之死 刘 璟 古时某小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因天灾频频,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穿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拨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拨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复又拨下银两,复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 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县,责令查明真相,并彻底清除强盗。 钦差乃知县故交。欲给知县一意外惊喜,故未将赴该县之事告知知县。夜,钦差带队悄悄入城,适逢强盗穿街而过。钦差大喜道:“送给老友的见面礼来了。”当下严令随从军士:“拿下。” 刀光剑影,血腥扑鼻。 盗首忽大喝:“住手。”揭去面纱,下马伏绑。 钦差大惊,盗首乃知县本人。 钦差疑惑:“这是何故?”知县□□答:“不如此,赈济银两从何而来?吾县百姓何以存活至今?” 钦差悔不当初,然爱莫能助,神情□□说:“圣上旨意,无人能违,兄弟一场,你有何话,尽可说来。” 知县说:“小弟只有一事相求,斩我用刽子手麻六。”麻六快刀天下闻名,罪人无疼无痒,已命赴黄泉。 钦差慨然应允。 三日后,刑场人满为患。知县遍视全场,说:“吾死不足惜,可惜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民皆恸哭,声震天地。 麻六赤膊扛刀,阔步行至知县跟前。扑通跪地:“大人莫怪。”不等知县搭话,刀已轮圆,咯嚓一刀,麻六右臂应声落地,手兀自紧握刀柄。知县惊呼:“麻六你该杀的是我。” 麻六话语铿锵:“臂断,肉疼,杀大人,心疼。心疼不如肉疼。”左手提了右臂,转向钦差说:“小人无臂,无法行刑。” 钦差泪光闪闪:“陈七,你砍。” 陈七仿效麻六,也断右臂。所不同者,陈七刀不比麻六,故左手握刀。陈七说:“犬人活我全家,欲杀大人,必先杀我。” 钦差又点:“刘五,你砍。” 刘五又要断臂,知县突然道:“刘五,你附耳过来。” 刘五恭恭敬敬跪到知县面前:“大人有何吩咐?” 知县说:“本县欲活小命,求你砍我似死实活,日后定有厚报,实不相瞒,每次赈济我都私留一半。” 刘五□□跳起:“狗官,还麻六和陈七的胳臂来。”白光一闪,知县人头落地,尚张嘴说:“刘五,我骗了你。” 刘五□□,深感知县大德。稍加犹豫,刀又抡圆。 刘五人头落地。 1、文中空格内依次填入的词语应是( ) A.霍然 恍然 朗然 黯然 B.霍然 朗然 黯然 恍然 C.朗然 恍然 霍然 黯然 D.朗然 黯然 霍然 恍然 参考答案:1、D 解题思路: 四“然”皆为人物特定之神情。知县一心为民,天地可鉴,自然“朗然”;钦差弄巧成拙,悔不当初,自然“黯然”;刘五见贤思齐,疾恶如仇,自然“霍然”;被知县一语道破玄机,自然“恍然”。解题时应细细体味,逐一择取。 2、本文为塑造“清官”形象,用笔甚奇,在“行骗”上用足功夫,设计了两个故事情节,请具体加以说明。 ① ② 参考答案: 2、知县骗皇上的银子,这是第一层故事;知县骗刽子手的刀子,这是第二层故事。 解题思路: 故事套着故事,情节连着情节,这就叫传奇。“看传奇”是热闹,“看人物”是门道。知县第一骗是为了全县百姓。第二骗是为了刽子手的手臂。两“骗”皆为民而行,不愧为堂堂正正的好清官! 3、麻六、陈七、刘五,这些刽子手,与我们印象中的刽子手形象有何不同?请作一评价。 解题思路: 3、 鉴赏评价人物切不可概念化、模式化、标签化。说到“刽子手”,大都会联想到冷性、血腥、残酷、流氓成性、杀人不眨眼甚至是吃人不吐骨头,鲁迅笔下的“康大叔”便是一例。但本文刑场一幕,麻六、陈七、刘五或断臂救主,或杀身成仁,可敬可佩!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知县知晓“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麻、陈、六又何尝不知知县爱民之心!“话语铿锵”、“抡刀”果敢,好一些有血性、重情义、敢担当的刽子手。 4、自古以来,百姓爱戴、景仰、呼唤清官。但本文中的“清官”似乎又窝囊了些,于国于民都无所作为。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人物当然允许有读者自己的见解。但另一方面,评价也得注意作者在叙述语言中对人物所作的概括和介绍,作者本人的概括和介绍不仅对读者心理是一种语言风格上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对提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往往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文中叙述来看,知县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在前;假扮强贼,以身试法、从容赴死在后,他或许没有丰功伟业,但在“天灾频频”的情况下,治理一方,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爱民、安民、哀民、为民的好知县,难道不是好清官吗?另外,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切不可以功利态度来评价人物,不纠缠于非此即彼的功罪,不轻启非善即恶的道德法庭,而要力求看清他们情感的悲与喜欢,经历的苦与乐,命运的幸与不幸等等,这才是评价的关键之关键。 5、知县人头落地之时,还张嘴说了一句“刘五,我骗了你”,有必要再说上这一句吗?请从人物形象或叙述语言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题思路: 从叙述语言角度来看,这一句很有必要,否则,刘五抡刀谢罪这一惊心动魄之举就发展不下去。换个角度来看,这一句由知县口中说出,又似乎反损知县“哀民”、“为民”的形象,刘五有血性、易冲动,一时半会也许醒悟不过来,那么考虑让围观的百姓来说这一句,来挑明这一“骗”或许就两全其美了。此题有较大的开放度,情节再续、人物塑造等因素都可作为评价的标准,标准不一,得出的结论自然允许有所差异。当然,这里还涉及到“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能力”。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书生论剑 韩静霆 ①古代的兵刃,多半都是走进博物馆去歇着了。只有剑器,还常常在今人的生活里露面,自然,这剑早已不是那剑,不再是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锻造的,剑锋上不再有凶神恶煞的寒光和深紫色的凝血。 ②我对远古的青铜剑器,一向有一种感性的敬畏和崇拜。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就像一个青壮年的汉子,身材修长坚实,没有一点儿赘肉,浑身□□着血性。经过千锤百炼的青铜剑器的光色,有一种黄金的质感,□□着高贵、狂野和傲岸的神气。日月星辰在剑体上□□,像火苗在泼泼辣辣燃烧,无言但顽强地□□着一种建立功勋和短兵相接的渴望。渴望用血来淬火,渴望那种血浆浇在剑锷之上时,“刺啦”一声烧干的声色齐迸的快感。 ③青铜剑的剑柄,有美丽的鎏金纹线装饰,还有安放中指的凸箍。这种量体裁衣般的精细,手掌碰上去就舒适得要命。人握住剑柄,就被引诱得手也痒,心也痒,生出挥舞一番的冲动。青铜剑是天生的舞师,带着人舞蹈。它不像斧钺只会粗鲁地狂砍乱伐,也不像戈戟只会单调地凸刺横扫。它灵活飞动,让人在冷铁相搏的肉搏战中也闪展腾挪舞个不停。剑器和别的兵刃相磕,在迸放的金星中,声音如钟,如杯盏相碰。不过,那些“凡夫俗子”们,可就倒大霉了。 ④史书《战国策》说到青铜剑之锋利,断牛马,截金银,椽子柱子碰上断为三截,巨石触之碎成百块。青铜剑在造型艺术和铸造科学上的双项成就,不知古人从何得道,已成为千古之迷。古之名剑见于记载的,有干将、莫邪、龙渊、太阿、纯均、湛卢、巨阙、鱼肠、胜邪。九剑擎天,惹起战事无数。良剑各怀绝技,互不相让,个个出鞘如芙蓉出水,蛟龙出岫,带着清风,带着长啸。凝眸看它那如水溢于塘中的剑锷,几乎能看见古人睿智非凡的眼睛在闪动。 ⑤古书上说,昆仑山有形似兔子的怪兽,雄的黄色,雌的白色,掘了地道潜入吴国武器库,把兵刃全吃了。吴王下令猎得“双兔”,开其腹,发现怪兽肚子里有“铁胆肾”。遂命工匠将粒粒铁胆肾投入炉中铸剑。据说,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剑时,矿石不熔化,夫妻双双投入炉中,溶汁才流将出来。欧冶子的学生干将莫邪夫妻俩铸剑,又碰到了同样的考验,“铁汁”三月不出。这天夜里,夫妇争着往炉子里跳。彼时,风悲日熏,炉火将衰,莫邪说服了丈夫,站在炉台之上,挥泪诀别。干将简直要疯了,狂呼大叫,命令三百童男童女把头发、指甲剪下,扔到炉子里。三百人披麻带孝,拼命装炭,扯动巨大的牛皮制的风箱,之后,一齐跪倒炉前。莫邪纵身一跃,像一根羽毛投入火中,以身殉剑,顷刻间,炉里发出了咕唧咕唧的声音,火焰腾空而起,照红了半边天,青铜的溶浆开锅了!喷溅而出!“干将”、“莫邪”两剑铸成了。读了这段传奇,感叹一代又一代铸剑师殉剑的悲壮,不由人不相信青铜剑的灵性。匣中的剑在静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⑥历代帝王好剑,尚方宝剑,可以为君王代言,说是“剑在故王在”。可是,王侯们一个个倒下朽成污泥了,青铜剑从土里站起来,依旧是雄姿勃发,光彩照人!春秋战国期间,剑分上制、中制、下制,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佩带着青铜剑的神气活现的士们,被历史的弯刀像割庄稼一样,一排又一排地伐倒了。古剑却抖落尘灰走了出来,青铜还是青铜,拂之铮铮有声。 ⑦人类武器中林林总总的兵器,充其量只是冷面杀手,只会嗜血杀人,惟独剑器身上闪烁着儒雅的文化色彩。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我一闭上眼睛,就能看见诗人屈原佩剑呼号着走来。他流放于穷途,行吟于泽畔。脸黑瘦黑瘦的,塌了腮,形同枯死的槁木。鞋子跑丢了,赤着两脚。衣服扯烂了,袍带乱舞,长发飘飘,连头上的峨冠也不知丢在何处了,可他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一柄青铜剑!屈原身后,钟情于剑器的诗人层出不穷。铜剑铁剑,都有此殊荣。李白酒酣兴浓时,“三杯指剑舞秋月”;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是令后世文人墨客望其项背,羡慕得死去活来。 ⑧剑在匣中有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矜持,哗然出鞘,则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人可以挥剑决浮云,也可以把生死托付给它。在先民眼里,剑还不只是剑,更是一种足以辟邪的正义、正直的象征。传说中驱魔降妖的钟馗,总是剑不离身的。民间认为,一把雕刻的桃木剑挂在房中,百邪皆退。 ⑨今人爱剑,不但不逊于古人,而且又添了很多的新花样儿。影视剧中的剑侠层出不穷。他们的装束行头总是差不多的:弄个宽檐破竹笠,遮着半个带伤疤的脸;穿上一身哆哩哆嗦的袍子,累月不洗。裹腿是要打的,身后的包袱可背可不背,瘦马可有可没有,只有一样东西必备,这就是剑器。而且,剑器要带着鞘,要横着握在角色的手里。只要手里有了剑,就能成大侠了。观众取神遗貌,也很宽容,只要有个像剑一样的东西比划着,就能有“雄起”的感受。当年的铸剑师干将莫邪,他们要是知道宝剑成为这平常玩艺儿,宁肯弹铗垂泪“下岗”,宁肯把铸剑的炉子改成烤羊腿烤羊肉串的炉子,也不会纵身投火的。 1、文中空格内依次填入的词语应是( ) A.闪烁 喷薄 倾吐 奔跑 B.喷薄 闪烁 奔跑 倾吐 C.奔跑 闪烁 喷薄 倾吐 D.倾吐 奔跑 闪烁 喷薄 参考答案:1、B 2、文中第②、③段作者把青铜剑比作“青壮年汉子”、“天生的舞师”,这是因为“青铜剑”修长、结实、 、 、 、 ;而对于那些既平庸又嗜血的其他兵器,作者则在后文把它们称之为“冷面杀手”。 参考答案:2、优美、高贵、狂野,灵活、飞动、傲岸顽强、有血性等。 解题思路: 考查辨别和筛选重要词语的能力,只要能围绕“壮汉”、“舞师”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四个相关词语(不有所偏废)即可;“凡夫俗子”。扣住题干中“平庸”一词来回答,如果回答“平常玩艺儿”,则不妥,因为此处兵器显然不停留在“物”的认识上,而是人格化了。 “剑”显然在本文人格化了,这里所说的“人格化”,即将剑作为一个人性的主体来对待、来感慨、来书写。作者不仅对“剑”做了一种人格化的理解和表现,而且借助于此,透出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倾向。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广义的,不仅仅局限于“人”,有些作品中只有动物或类似“剑”的其他物件,但这背后却蕴藏、寄寓着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我们可以也应该把它们当作人物形象来鉴赏、来评价。 3、加点词“灵性”,具体是指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神奇的铸剑的传说让作者感悟到 (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3、灵性是指匣中的剑在静夜里发出嗡嗡的嘶鸣和铮铮的私语 青铜剑是精灵,是人的精魄所化或青铜剑是人的精气血肉所铸(意思相近即可) 4、世人皆爱“剑”,但所爱之处又不尽相同,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王爱剑,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B.春秋之“士”爱剑,是身份的体现。 C.诗人爱剑,方显其潇洒、儒雅。 D.百姓爱剑,为求富贵吉祥。 E.今人爱剑,只为雄起。 参考答案:4、B 解题思路: 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之人,一剑面前,各有所爱:帝王爱剑,是权势的象征;百姓爱剑,为的是辟邪,渴望正义,如果要说“富贵”,那么既不可即也不可望,距离百姓阶层实在太远;至于今人爱剑,大概仅是看着过瘾而已,文中“雄起”一词显然是反语。而诗人爱剑,心理比较微妙、复杂,或许因为金属的锋刃,能给柔弱的诗人一点儿刚性的补充;亦或诗人可以借题发挥,抒发一些胸中积郁的豪气;当然还有剑本身具有的那种文质彬彬的品格在起作用,一拍即合。 5、文末,作者为何将今日影视剧中的“宝剑”,称之为“平常玩艺儿”?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5、“剑”是用生命铸造就:今日之“剑”连徒有其表都算不上,既无匣中所发铮铮之鸣,更无那种剽悍、豪侠、质朴、刚直的阳刚之气了。 6、文中描述屈原形象的划线句,并不是作者凭空的想象,而是一种合理的想象、合理的再创造,这在《涉江》及《史记·屈原列传》中均有相关描写,请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 。(屈原《涉江》) (2)屈原至于江滨, , ,形容枯槁。 参考答案:6、(1)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2)被发行于泽畔,颜色憔悴 7、结合本文的观点和自己的感受,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剑客”,要求生动传神。(80字以内) 解题思路: 人们常说:“形象大于思想”,意思是,一个人物形象和一个思想观点相比,前者的含义要比后者丰富得多,广泛得多,而后者则总是明晰的、单一的。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努力发现那隐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志趣、阅历、性养,去寻求一种新的发现,去描述一个自己心仪的形象。 人物形象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我们读者的,依赖我们生动传神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各自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文学修养的制约,从而带有一些主观的色彩,这也是自然的。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所涉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看故事”过渡到“看人物” 从“只言片语”、“一举一动”来认识人物 从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来发现人物 从多侧面、多层次来把握人物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来分析人物 二、本次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条嘱咐在他常常重复的训诫里,一直高居首位。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母亲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一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 ②有回我和父母亲同乘火车回四川老家探亲。去的一路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衔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 ③有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往张家口。那时我已经工作,自己觉得成熟多了。坐的是硬座,有两个年轻人坐到我们对面,脸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絮丝。母亲竟 去跟对面的那个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不想办法治治?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另一个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就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那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了另一只;另外那个青年后来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又笑说自己实在是落后了,只认这样的老药,如今新药品种很多,更科学更可靠,可惜难得熟悉了……末了,她竟把一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给冻疮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两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下车时,站台上有些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去。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败露被逮……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3号车厢。 ④母亲84岁谢世,算是高寿了。但母亲84年的人生经历里,竟没有出现过一例因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还是证明着其他一些什么?父亲都去世多年了,母亲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⑤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深深的海洋》: 深深的海洋, 你为何不平静? 不平静就像我爱人, 那一颗动摇的心…… ⑥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捕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着一只大塘瓷缸,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那女士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 ⑦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动。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1、在乘火车回老家探亲的途中,父亲的神情为何“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 参考答案: 1、在孩子面前,母亲与陌生妇女在公共场所热情交谈,有悖于平日里自己对子女的、训诫、教导。 解题思路:内心的不满、无奈;子女面前掉价;可谓尽起波澜,表情当然“尴尬”了。 2、面对母亲主动、热情的攀谈,慈祥、固执的举措,3号车厢的两个年轻人态度发生了何种变化?请用原文词语一次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2、冷冷回答—一乖乖承受—一含混道谢。 解题思路: 即使是再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母亲那样善良、真诚、热情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道谢”虽然含混点,这难道不是因为有所触动、有所感动吗? 3、地铁通道里的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捕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联系前文,简要分析作者“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 参考答案: 3、母亲与陌生人说话,尽管作者早已理解、感动,尽管作者内心也呼唤每个人都能真诚相待、互相信任,但在平日功利的社会交往中,面对陌生人仍不由得抱有戒心。这种内心的矛盾——“动摇的心”也许就是隐藏在心底的忧郁。解题思路:隐秘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冲突,方显真实、感人。 4、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父亲对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训诫,母亲总是不能身体力行、恪守如一。 B.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 C.母亲的一生,从未与陌生人说话而遭致的损失,这是上苍对她的厚爱。 D.盲人歌手的话,表达了他们渴望能够与人相互沟通、平等相处的心愿。 E.悠扬的歌声,唤起了“我”对青春时光美好的回忆,也唤起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参考答案:4、B、D 解题思路: A.母亲一开始在这条上就不能“率先履行”,谈不上能否“恪守如一”。C.真诚必然会换来真情,归结为“上苍”的功劳,便削弱本文的主旨了。 D.歌声唤起的是我“动摇的心”。 5、仔细体味这篇文章,就本文的内容或形式,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价。(60字左右) 解题思路: 从内容角度来看,可选择“题材的认识价值”、“母亲的形象”、“主题的意义”等进行,本文主要表达的是对超越功利、互相信任、真诚相待的当今人际关系的呼唤和渴望。 (补充资料) 作者刘心武曾在另—篇散文《人情似纸》中感慨到:“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物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的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心外的扶持。人类在进步而人情在萎缩。真的么?”从形式角度来看,可选择“材料的组合”、“细节的描绘”、“明、暗线的贯穿”等进行,如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跟陌生人说话,暗线是“我”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如选择典型意义的材料来表现主旨,母亲跟陌生人说话对象、时间、场合虽然不同,但都表现了母亲善良、热情与人交往毫不设防的性格特点。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素材积累转化之电影》 2、预习作业:请同学们观看短片《神奇飞书》(或者选一部已经看过的电影),并且对影片的主旨思想展开讨论? 电影的主题思想: 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命题中: 自选角度写一段影评: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