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七)

1 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 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 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 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 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 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 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 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 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 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 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 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 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 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 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 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 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 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 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 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2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 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 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 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 读者阅读、 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 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 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 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 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 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月出龙门山 王飞 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 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含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 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 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诸佛、 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 3 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 肉身就如一粒尘埃。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 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在龙门西山的半山 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 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 身。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 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①那极具魅力的微笑 ........ ,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 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在这样的微笑 面前,蒙娜丽莎也要退而却步。 今天的雕艺师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往往会说到佛像衣纹流畅飘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 壮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这些都是卢舍那大佛最显著的艺术价值。被雕刻、被信仰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造像石,②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 ,那神态几乎就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 上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 现了龙门的雕塑之美。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拿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比较。喜龙仁认为卢 舍那大佛“几乎没有个性,也没有显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 品中。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着观者。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 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 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无论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 在的和谐。因此,喜龙仁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 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卢舍那在颤栗,承受着劫后余生;伊河默默流淌,如同长泪一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在宾阳中洞发现了两幅浮雕。到北京后,普爱伦找到古 董商行的岳彬。于是岳彬找人进行盗凿。浮雕凿下来后,都是碎块,他们将其运到北京。经过拼接,这些 浮雕被运往美国。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身首异处的佛像浸透了泪水,这些飘零在异国的 艺术珍品总让人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 盛唐是所有炎黄子孙乃至东方世界求远的骄傲,但白居易一首《长恨歌》 ,就给其画上了句号。站在诗 人中间的一代女生武则天,其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只有卢舍那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禅定。一轮皎然的 明月从卢舍那大佛的头项升起采了,龙门像莲花般洁白,伊河的水漾着两岸入画的山景,③那个感动了世 ...... 界的卢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 。 (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先写伊河、龙门,再写龙门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现卢舍那大佛雕像,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突 出卢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4 B.文章第一段写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其实这是作者心态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龙门石窟 艺术珍品的敬畏之情。 C.文中 “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一句, 运用比喻、 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山河的奇异。 D.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 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 术价值已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5.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6.文中三处(序号加点处)写到了卢舍那大佛的笑,试结合全文,分别探析这三处“笑”的意蕴。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 “丝绸之路” “泰山” 3 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 “敦煌舞(飞天)”“莫言” 3 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 巴西、南非 3 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 “中医针灸” “汉服” 3 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 3 个文 化符号中, 印度受访者选择了 “中庸” “和而不同” “川滇金丝猴” ,南非受访者选择了 “敦煌舞(飞天) ”“孙 悟空” “中庸”巴西受访者选择了“川滇金丝猴” “篆刻” “中庸” 。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在文化 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 点。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 动机呈现差异化特征。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 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 成为金砖国家清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 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中国文化符号调查分类表 组别 初级难度 中级难度 高级难度 中国人物形象 孙杨 莫言 孙悟空 中国哲学观念 和而不同 中庸 气 中国艺术形态 篆刻 古琴 敦煌舞(飞天) 中国自然资源 西湖 川滇金丝猴 泰山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汉服 算盘 中国人文资源 丝绸之路 中医针灸 二十四节气 5 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喜爱程度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 材料二 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 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中,在调研对象 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镇定在了青年人群体。 从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 人认可。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 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种整体结构的认知需 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认识中国。 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 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圈中有中 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 4.1 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 3.6 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 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 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 类偏单一。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 ) 材料三: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 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 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中国人要走出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 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 度最高。 6 B.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 ,成为印度、巴西、南非 3 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 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战略的推动。 D.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 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 应加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有正面的效应, 也有负面的 效应。 B.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型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 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C.从材料四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一些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 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 界深刻理解。 9.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受书,一再辄成诵。初以族祖荫补官。绍兴五年廷试,言孝弟动上心,擢 进士第二人,授保宁军节度推官。中在王府时,龙大渊已亲幸,中未尝与之狎,见则揖而退,后他教授多 蒙其力,中独不徙官。 迁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相谓祭酒周绾 与中曰: “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未对,中曰: “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 “黄司业之言 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 充贺金生辰使,使金回,言其治汴宫,必徒居见迫,宜早为计。上矍然。宰相顾谓中曰沈介归殊不闻 此何耶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中犹烈备边为言,又不听,递请补外, 上不许,曰: “黄中恬退有守。 ” 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 “此国家大事,臣子至痛,一有失礼, 谓天下后世何! ”竟得如礼。中自使还,每进见辄言边事,又独陈御备方略,高宗称善。不数月,金亮已拥 众渡淮。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乾道改元 ..,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 “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 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 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 “今日之来,将再拜 7 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 ”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 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 ..卒,年八十有五。 (选自《宋史·黄中传》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宰相顾谓中曰 /沈介归 /殊不闻此 /何耶 /居数日 /中白宰相 /请以妄言 /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 /徙中以补 其处 / B.宰相顾谓中曰 /沈介归 /殊不闻此 /何耶 /居数日 /中白宰相 /请以妄言待罪 /已乃除介吏部侍郎 /徙中以补其 处/ C.宰相顾谓中曰 /沈介归殊不 /闻此 /何耶 /居数日 /中白宰相 /请以妄言待 /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 /徙中以补其 处/ D.宰相顾谓中曰 /沈介归殊 /不闻此 /何耶 /居数日 /中白宰相 /请以妄言 /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 /徙中以补 其处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谏官,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吏,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 B.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 C.告老,文中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其他缘故而辞职的一种借口。 D.庚寅,干支之一。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黄中不攀附、迎合权贵。黄中面对龙大渊不卑不亢,而没有得到龙大渊的照顾;宰相因武成庙的事 质问黄中和周绾,黄中予以反驳。 B.黄中受到赏识,获得优待。他在考试中提到孝悌而打动了皇帝的心而被提拔;他七十多岁还被皇帝 记在心上,皇帝给他丰厚赏赐。 C.黄中富有远见,关注边防。他出使金国,觉察到金国人的意图,报告皇帝,后来证明他的预见是对 的;他觐见皇帝多次捉到边防的事。 D.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达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 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金使贺天申节,遽以饮宗讣闻,朝论俟使去发丧,中驰白宰相。 (5 分) (2)敌既临江,朝臣争遣家逃匿,中独晏然。比敌退,众惭服。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晓发公安 ① (作者原注:数月憩息此县) 杜甫 8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 ②亦不迟。 邻鸡野哭 ③ 如昨日,物色生态 ④ 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 ⑤已陈迹,药饵扶 ⑥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②明星:启明星。③语出《孔子家语》 :“若是哭也,其 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 ”④物色:指物。生态:指人。⑤转眄( miǎn):转眼。⑥扶:陪 着;维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中的“击柝” “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 “复”字便见得前此已饱闻。 B 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 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野外的哭声而引发感慨, “能几时”透露出幻灭感。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E.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15.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 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直接点明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高兴满足的情态的两句是“ ▲ ,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 ▲ ”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 抒发离别之情; “ ▲ ”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 ▲ ”一 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 93 万 人次,致使该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 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賞》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适巧成为配套, 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 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 。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 .... 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 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 9 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 传输距离远、 保密性好, 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 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 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贏得了德方的信任。 C 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 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 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 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数据在高等教育 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 100 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他对王编辑说: “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6 个字。 ( 6 分) 地球由几大板块构成。一般说来, ① ;而在外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而下,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 方;② ,隆起成岛孤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 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 ③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和向亚欧板块碰撞过 程中产生的。 21.学校举办关于“人类是否将毁于科技”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的发言,请针对正方的观点,替反方拟写 一段辩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运用举例论证, 70~110 字。 (5 分) 正方: 现代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变成了悬顶之剑。人类对科技的使用早已到 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经年累月的堆积,使得科技的负作用正随时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这是科技毁灭性趋势 的更深层次危机。 反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写作(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材料一: “表情包”是一种通过图片来表示感情的方式。表情包一经诞生,就统治了中国人的社交圈,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社交方式是所谓“天可不聊,图不可不输” ,几乎任何对话都会出现表情包的身影。 材料二:一位教授表示,他感觉自己“落伍”了,常常不知道该怎么跟学生在手机上进行交流。最典 10 型的例子是,现在学生都喜欢用表情包,有时他苦口婆心劝告学生几句,学生啥也不说,回一个表情包; 表扬或批评学生几句,他们常常也是发来一个表情包。老师说,表情包简直是结束聊天的“利器” ,学生发 “包” ,他都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回应;这不是对话结束,而是沟通中止了。 材料三:美国学者伯德惠斯特尔称,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 7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 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曾提出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语调、语速( 38%)十表情、 姿态( 55%)十语言内容( 7%)。 表情包是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还是阻碍了人们的表达能力?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高三语文考试详细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 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 我生活的经验; B“此时读者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 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 C“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 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 行对比”错,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评论理论,但没有 将两者进行对比。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 观念和普遍标准, “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受到了黑格 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 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11 4.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 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错,应是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雕像在某个角度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要好,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印证龙门的雕塑之美。 5.①通过普爱伦事件侧面衬托出龙门石窟艺术品的珍贵价值。 (1 分)②点明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 缩影,反思历史,引人思考。 (2 分)③表达了对珍贵文物被欺凌掠夺的无限愤慨以及被摧毁得千疮百 孔的痛心。 (2 分) 6.①卢舍那大佛包容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是光明和智慧的化身笑看无数名利权势的争端纷扰随岁月 而流逝。②卢含那大佛慈祥而自信,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的象征。③繁盛的朝代和权倾一时的皇帝 化为历史烟尘,但静穆与内在和谐的卢舍那大佛却永恒地留在人间。 (每点 2 分)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因果关系牵强,从原文看,金砖 四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动机与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8.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是无中生有, 原文中无此信息。 9.①纠正文化推广方式与接触渠道偏好错位。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较多的是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 场节事活动而外国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解中国文化活动。因此,应把互联网作为中国对外 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②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国别意识强化传播的对象化。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 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金砖国家则对中国娱乐性的文化更感兴趣。③加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民间交 流。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 (意思对即可,每点 2 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原文标点:宰相顾谓中曰: “沈介归,殊不闻此,何耶?” 居数日,中白宰相,请以妄言待罪。已乃除介吏部侍郎,徙中以补其处。 11.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 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点。 13.(1)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 骑马赶去报告宰相。 (得分点:遽、俟、白各 1 分,句意 2 分) (2)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 愧敬服。 (得分点:既晏然、比,各 1 分,句意 2 分) 参考译文: 黄中,字通老,邵武人。幼年读书,一遍两遍就能背诵。起初因族祖恩荫得官。绍兴五年廷试,讲孝 悌之道感动了皇帝,提升为进士第二,授任保宁军节度推官。黄中在王府的时候,龙大渊已得皇帝宠幸, 黄中不曾和他亲近,见面就作揖而退,以后其他教授大多得到龙大渊的帮忙,只有黄中不曾升官。 升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生在武成庙中,官吏请求上奏让皇帝知道,黄中不答应,官吏私下 画图进献。宰相对祭酒周绾和黄中说: “太平盛世的吉兆,压下而不上奏,为什么?”周绾没回答,黄中说: 12 “太平盛世要这个有什么用?”周绾退下来,对别人说: “黄司业的话精当切实简短扼要,可惜不是谏官。 ” 担任贺金朝生辰使,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修治汴宫,必定要迁居逼迫我朝,应当早做准备。皇上 吃了一惊。宰相回头对黄中说: “沈介回朝,竟然没听见这话,为什么?”过了几天,黄中告诉宰相,请求 因随意说话等待处分。然后授任沈介为吏部侍郎,调黄中补充沈介的位置。黄中还进言戒备边防,又不被 采纳,于是请求调到地方任职。皇上不答应,说: “黄中淡泊谦让有操守。 ” 金国使臣来贺天申节,突然把钦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家,朝廷讨论等金国使臣走后办丧事,黄中骑马 赶去报告宰相,说: “这是国家大事,臣子极为哀痛,一旦有所失礼,对天下后世的人怎么交代! ”最后得 以按照礼节办理。黄中自从出使回朝,每逢拜见皇帝都进言边防大事,又特别陈述守卫防备的方法策略, 高宗称好。不过几个月,金朝完颜亮已经聚兵渡过淮河。敌人已经到了长江边,朝廷大臣争着遣散家人逃 跑躲藏,只有黄中镇定平静。等到敌人退走,大家惭愧敬服。 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 “黄 中是位老儒,现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 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 有这样的话: “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前进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 了。 ”他被人敬慕像这个样子。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羔。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 深深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14. C. D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对一项给 2 分, 答对两项给 5 分。C 诗中的“野哭”不是指哭于野外,而是指恸哭或号海大哭。 D 应是“第七句照应颔 联,第八句照应颈联” 。 15.①对自己滞留他乡数月且衰病一身的遭遇的悲愁。②对乱离时代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③对个人无止 境的漂泊生活的感伤。 (意思对即可,每点 2 分) 16.(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17.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 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 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 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情色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18. 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 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面加“的优点” 。B 语序不当。 可把“尽管”移到句首。 D 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 19. 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B 惠赠, 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C“内容完全晓得了”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政府公函用语。 20.①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 ②大陆板块因密度小、位置高受挤上拱 ③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13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 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来解决。科学家曾经预言, 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 21 世纪初人类将面临能源危机,而现在,新能源的开发,使 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22.参照 2017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参考立意角度: ( 1)从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的角度立意:①表情包可涵盖表情、 姿态和语言内容, “一图抵千言” ,更贴近人际沟通的需求。②表情包简单易懂,既省时省力,还能缓 解聊天中的尴尬,具备幽默功能,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③青少年在人前难以彻底传达的喜怒 悲欢,在表情包中得到了全面宣泄,现实生活中饱受压抑、煎熬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与补偿。④表情包 的创作和开发门槛降低,人人都可以成为表情包的创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创造性。 (2) 从阻碍了人们的表达能力的角度立意:①表情包助长了我们表达的情性,削弱了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靠它可以含糊应对的事情,我们就懒得用语言说清楚。②相对于语言表达的无穷无尽,表 情包是有限的制式化的,当我们的表达依赖于千篇一律的表情包时,思维就会出现同质化倾向。③很 多表情包都带有恶搞属性,配图和文字的强烈反差,具有引人发笑的效果,滥用表情包助长了娱乐恶 搞之风。④不是所有的悲伤都能用文字诠释,但是一些悲伤,能从文字中得到安慰,这是表情包所不 能给予的魅力。 (3)从辩证分析的角度立意:表情包不失为一种新的语言补充,也的确具备一定的叙 事功能,但其内核是孤独与思想的贫乏,缺乏精致的美感与对时代的沉思洞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