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9

河南省扶沟高中2012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9‎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2、 请在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四(实用类文本)任选一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 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12‎ C. 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北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这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外部、内部以及家具风格上。‎ B.北欧人使传统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 现代审美的简约。‎ C.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逐步衰败,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无法达到,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了破坏。‎ D.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成功过渡一方面来自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来自公众的认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12‎ ‎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3分)‎ A.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 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7.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注】篆香:盘香,因其形状回环如篆,故称。‎ ‎8.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5分)‎ ‎9.“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与温庭筠《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蕴相似。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做以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1.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句。(每句1分) ‎ ‎(1)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 ‎ ‎ 文天祥《过零丁洋》‎ 12‎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 ‎(韩愈《师说》‎ 乙 选考题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信 任 ‎ 甘晓成 ‎ 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 ‎ 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具体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 ‎ 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 ‎ 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 ‎ 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 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 ‎ 12‎ ‎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 ‎ 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 ‎ 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 ‎ 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 ‎ 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 ‎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 B.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 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他觉得将军虚伪、做作。‎ D.小说的故事围绕“信任”层层展开,不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 E.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表面顾全大局,对斯曼友好实际上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处心积虑身处将军身边却想为父亲复仇为暗线来安排故事情节。‎ ‎(2)请围绕汉克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 ‎(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 12‎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12‎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媒体在近日表示了对欧洲经济状况的担忧,欧元区积重难返,何时才能走出债务泥潭。‎ B.温州高铁事故,受到了各界人士关注。国人纷纷为遇难者祈福,对酿成这场悲剧的主因提出看法。然而网络红人“凤姐”今天中午更新微博大放厥词,大肆调侃动车事故中的死难者,引起网友围观和怒骂。‎ C.最令我敬佩的是钱学森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D.2012年春晚上,萨顶顶演唱的《万物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关注。她的歌声如空谷足音般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为了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12月3日,中国联通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执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绝不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包含淫秽色情等违法信息的行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 _。 ,____,____。它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最普遍的时间形式,并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时间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 ①在这些小说中,事件与人物性格的展开均无固定的时空顺序及因果逻辑 ‎ ②而王蒙等进行的小说变革,则从结构技巧、思维变换和展现风格等视角,改变了以往的小说形式 ‎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 ④文本结构是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意识”流程演绎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悲欢离合一⑤从传统意义上说,中国小说长于通过描写外部现实世界,即描摹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关系来表现人物性格及其命运 ‎ A.⑤①②③④ B.⑤②①④③ C.②①④③⑤ D.②⑤①④③‎ ‎16.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车尾的个性标语也形形色色。如,挑衅型:“你快你飞过去”;搞笑型:“不要迷恋姐,姐开的是块铁”、“你就当我是红灯”;恐吓型:“至尊新手,擅长急刹,随时熄火” 、“驾校除名,自学成才”;正话反说型:“告诉你个秘密,我喝酒了”。这些标语和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有人将其称为“车尾文化”。人们对此褒贬不一。‎ 请你就此“车尾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字数不超过45字。‎ ‎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位作家的作品,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 庄周的《庄子》,是清亮通透的河,可以摆渡迷惑的众生,能够觅得源于道家经典的人生微笑。‎ 六、写作(60分)‎ 12‎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 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自选文体,自拟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12‎ 语文答案 ‎1.C(解析: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2.B(解析:原文中“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中的“其”指的是“加进去一种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的“传统”。)‎ ‎3.D(解析: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必然消失”是武断的。)‎ ‎ 4.A 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 5.C ‎ ‎ 6.D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7.【翻译】‎ ‎ (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诗歌鉴赏】‎ ‎ 8.诗歌中描绘了一位春天登楼远眺思念归人,心中满怀离愁别恨的女子形象。“天涯旧恨”、“独自凄凉”写出了女子的离愁别恨,而回肠寸断,春风吹不展黛娥写出愁苦之深,故“困倚危楼”。‎ ‎ 9情感上,两诗都表现的是思妇登楼远眺,盼望思念之人归来,却迟迟未归的失望之深;表现手法上,都是以景衬情,将情感融入所写景物中,“飞鸿”和“千帆”都是能令她高兴的消息,但是缺让她深深失望。‎ ‎ 10.【名句默写】‎ ‎(1)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2)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 (1)D 3分,C 2分,A 1分 ‎ ‎ B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E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 ‎(2)负责将军卫士的初选工作;隐约察觉斯曼的不同寻常;发现斯曼的真实身份;建议将军控制斯曼;为将军的落泪感到恐惧;对斯曼的手枪不响感到疑惑;明白斯曼遇害的真相后,杀死将军。(答对6点得满分,每点1分。)‎ ‎(3)①心狠手辣,心胸狭窄;②城府极深,哗众取宠;③虚伪、阴险;④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每点1分,共4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4)(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6分。)‎ 观点一: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①给读者留下更多想像的空间。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或者是他的对手?②主旨表达更加含蓄。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③小说情节在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 观点二: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①情节更完整。②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满。③主旨更加突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12.(1)BE (E 3分, B2分, D1分“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 ‎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13、C 积重难返: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 (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 大放厥词: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或作“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即脱离实际地吹牛皮。 ‎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常被误用为贬义词,理解成没有文化或没学问。形容人没有心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单纯。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含褒义。‎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事物。‎ ‎14、B A成分残缺,“遭受”缺宾语“的冲击”; C 两面对一面;D 成为赘余 删掉“行为”。‎ ‎15. B(逻辑顺序:首先概括传统小说的特征,接着说明王蒙等对传统小说的变革,然后阐述现代派小说的特征,最后加以总结。)‎ 12‎ ‎16.【车尾文化】要求观点明确,有个人看法和见解即可。‎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种“车尾文化”更能彰显车主的个性,体现车主个性化的选择,活泼幽默;‎ ‎ 我认为这种文化现象不值得提倡,行车安全是首要问题,车尾标语应以警示注意安全、统一张贴为宜。‎ ‎17. 参考示例:‎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儒林群丑的图,可以警醒迷途的士子,能够打破源自科举制度的思想禁锢。 ‎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纯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能够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 ‎(内容合理2分,比喻贴切2分,句式相同2分。)‎ 六、[提示] ‎ 为自身考虑,维护自身的权益,近乎本能,不容回避,无可厚非,要做到为他人着想却不易。这两者看似矛盾,但材料中的那位法官却把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在社会生活中,你、我、他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也许最终反而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关心他人,保护他人,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挖掘出来,可以作为观点例证,也可作为叙述主体。 ‎ 不仅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共同点,凡是矛盾的双方都存在同一性,都可以运用那位法官的思路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外交上的“求同存异”、军事中的“和谈”、商海中的“互惠互利”、谈判中的“双赢”遵循的都是既“自利”又“利他”的思路。 ‎ 个人主义、大公无私曾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语,两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其实人性的微妙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所能解释,生活的复杂也并不是通过贬褒抑扬就能使之改变,用法官的思路来考察和处理今天这个转型社会的诸多矛盾,会使人有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之感。 ‎ ‎【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12‎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  嘉佑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