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不应当只是功能性的,其美学特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这样描述佛罗伦萨:“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同理,城市的形态应当表达一种清晰独特的意象,而这正是当代我国绝大多数在功能主义理念下产生的城市的普遍不足之处。‎ 产生于人居生活和特定自然条件长期磨合的传统城市,大到格局,小到建筑风格及构造技术,往往都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与特殊性,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在漫长岁月的点滴积淀中,它更蕴含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深厚集体记忆,并成为特定人群文化传统的锚系之地,这样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而现代社会中由大规模资本主导的快速度、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建设,则往往忽视城市特定的自然及人文条件,从而破坏了城市的独特意象,也破坏了基于此的市民与城市的心理联系。‎ 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根本上塑造着绝大多数市民共识的城市意象,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遗产则不仅加强了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历史环境的联系,而且是城市空间的历史意象营造的唯一途径。可以通过这些特色鲜明、认同感强的空间要素的合理组织,建立起清晰独特的城市意象。这样的城市空间可以使市民在其日常使用中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有利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 我国当前的城市历史保护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另一种则是城市遗产的局部保护。‎ 前一种方式以丽江、平遥等为代表,大规模的现代建设避开老城进行,老城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从城市到建筑的大部分历史遗存,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空间独特意象得以完整地延续。但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由于现代以来对保护的不重视,以及城市空间复杂而剧烈的现代化转型,城市遗产大多被毁坏,只能“亡羊补牢”式地选择了后一种局部保护的办法。‎ 城市空间的历史延续性并不是整体式保护的城市的专利,在大多数城市中同样需要被市民感知,即“城市遗产的公共空间化”可使得城市遗产成为城市公共意象的载体。但事情应当不止于此,城市的整体意象需要系统性的建构,要表达城市空间整体的特色和历史意蕴,还需要系统地组织这些意象载体,让城市显现出整体层面的历史特征。‎ 城市历史系统性保护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和因袭历史的风貌——这样既不可能也无意义——而是要重建和表达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逻辑,改变城市中现实与历史断裂对立的状况,让它们成为延续的一体。‎ 今天的城市空间发展不应排斥适应现代功能要求而发生的变化,而应该让当代的发展与城市的历史以统一的逻辑成为一个整体。就如美国波士顿前市长托马斯·梅尼诺所说:“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强调系统化的城市历史保护,目标就是要重建这种空间历史逻辑的延续,让城市的历史对生活其中的市民来说真实可读,而不是仅存在于文献中。只有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城市历史空间的真实联系,城市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可能的。‎ ‎(摘编自沈旸《城市遗产的当代转型与公共空间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建设不应秉持功能主义理念而只强调城市的功能性,从而忽视城市的美学特征。‎ B. 现代城市空间建设忽视了城市特定的自然及人文条件,破坏了城市的独特意象和市民与城市的心理联系。‎ C. 传统城市鲜明独特的空间关联着人们的集体记忆、特定文化传统和人们的归属认同感。‎ D. 系统地保护城市历史是为了改变城市中现实与历史断裂对立的状况,重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逻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凯文·林奇的话是为了论证城市美学特征的意义和城市应有清晰独特的意象。‎ B. 文章采用递进结构,第二段论述了城市意象的意义,第三段论述了塑造城市独特意象的具体措施。‎ C. 文章是基于城市建设中忽视城市特定自然及人文条件、城市独特意象遭到破坏等现状而写的。‎ D. 文章列举我国当前城市历史保护的方式,分析城市遗产遭到破坏的现状,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空间中有了城市遗产,就可以使市民与传统文化建立联系,使城市实现良性发展。‎ B. 现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选择城市遗产局部保护的原因是不重视保护,导致城市遗产毁坏严重。‎ C. 一个城市的未来是它的过去合乎逻辑的延伸,对城市发展来说,延续其历史逻辑是最为重要的。‎ D. 要传承城市历史与传统文化,必须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建立起与历史空间的真实联系。‎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而现代社会中由大规模资本主导的快速度、标准化的城市空间建设,则往往忽视城市特定的自然及人文条件,从而破坏了城市的独特意象,也破坏了基于此的市民与城市的心理联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本题中,B项,“第三段论述了塑造城市独特意象的具体措施”无中生有,没有具体措施。‎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 A项,“城市空间中有了城市遗产,就可以使……”说法绝对;‎ B项,“原因是不重视保护”原因概括不全;‎ C项,“最为重要”与文无据。‎ 故选D。‎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您好,请问您想办理什么事项?”一句贴心的问候后,社区工作人员会为你解答和办理具体事项。这是桥西区大境门街道西岔社区为辖区居民推出的便民代办服务,大大的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社区居民事务代办是项新生事物,社区事务代办是社区面向居民展现社区服务居民的一种体现,它考验和提升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西岔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小乐这样说。‎ 帮老年人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桥西区西岔社区自成立社区代办站以来,替居民办小事、管“闲”事,至今,已为900多位居民代办事务。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走进社区服务站办理各类事项,社区服务代办站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 ‎(张家口新闻网《“代办站”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 材料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让贫困户精准脱贫,关键要解决好精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贫困群众自己能造血,自己能长肉。”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感慨地说。‎ 随着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正在稳步提高。‎ ‎“就扶贫对象来说,容易帮扶的基本都帮扶完了。尚未脱贫的,有的是因为残疾、重病导致劳动能力欠佳,有的是因为生活环境确实恶劣,脱贫缺乏条件,但也有极个别贫困户就想躺在扶贫款上睡大觉。”吴金笔代表说。‎ 吴金笔代表建议,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中,必须更精准地施行扶贫政策,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对于缺乏脱贫动力的扶贫对象,要注重“扶志与扶智”,逐步减少直接补贴,引导他们勤劳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陆銮眉认为,今明两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将更加艰巨。不过,越是如此,越要克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问题,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宁德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精准。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说,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工作,久久为功,如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建档立卡中,宁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现实处境精准施策:缺资金的,就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缺项目的,就帮助引入符合家庭实际的项目;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就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采购等等。通过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有效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 ‎(《经济日报》林灿《打通最后一公里》)‎ 材料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后一公里”成为一个高频词。比如,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要让抗癌药进医院,把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做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顶层设计要见成效,就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农村医疗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通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等,都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如今常用来指代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关系到政策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能不能起到实效。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的也正是“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导致政策不落地,服务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019年3月14日文汇时评《不让“最后一公里”梗阻百姓的获得感》)‎ ‎4. 下列不属于“最后一公里”工作的一项是 ( )‎ A. 帮助照料老人幼儿、帮助居民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 B. 通过微信微商、淘宝等网络销售方式或者公共媒体广告,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C. 调动农民进行文化消费的积极性,集中乡村的贤达人士,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D. 多渠道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拓宽乡村医生执业发展前景,加快构建基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通过面向居民展现社区服务居民的社区居民事务代办得以考验和提升。‎ B. 容易帮扶的扶贫对象基本帮扶完了。尚未脱贫的有的是身体原因,有的是生活环境缺乏条件,还有很多是有懒惰依赖的思想。‎ C. 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只有做到精准,才能有效帮助脱贫。随着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正在稳步提高。‎ D. “最后一公里”多用来指代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实效。‎ ‎6. “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有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A 5. B ‎ ‎6. (1)让群众生活办事更便捷,更好的服务居民,尤其是对老弱病残的帮扶。‎ ‎(2)提升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提高脱贫质量,做到精准扶贫。‎ ‎(3)政策措施的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起到实效,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A项,“帮助居民代缴水电气费”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帮助老年人代缴水电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B项,“还有很多是有懒惰依赖的思想” 范围扩大,材料二第三段也有极个别贫困户躺在扶贫款上睡大觉,选项“很多”说法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材料一“社区为辖区居民推出的便民代办服务,大大的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帮老年人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材料二“通过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有效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材料三“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关系到政策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能不能起到实效”。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题,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屋顶上的梦 宁肯 如果从空中看,1957年的北京就是一大片四合院,一大片房顶,屋顶一般是猫和鸽子的世界。偶尔会有小孩爬上来,探头探脑,与猫、鸽子互不相扰。现在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自己小时候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大片房顶上,就觉得有一个梦始终没做完,总想回到儿时的屋顶,那时的一片青瓦的北京。‎ 我记得刚开始上房时我还太小,十岁左右样子,一般总是被小伙伴们托着屁股上,或者踩着大点孩子的肩膀上。不是哪儿都能上,一般是院与院的分隔墙,连接墙,这种墙都比较矮,墙那边就是另一个院。一般都是从后院上,我们院说是后院其实不过就是个露天夹道,夹道另一边是别人家的院子,院子的大门已在另一条陌生的街上了。别小看这种夹道,北京胡同所有院与院连接全靠它,叫“××夹道”的胡同也特别多。夹道一般不是正式胡同,宽了才叫胡同。一般这地界都很幽静,小时不知为何有这种地方,只觉得神秘,静悄悄,而哪个孩子天性不喜欢幽暗、神秘?在这儿玩的东西可多了,捉迷藏、弹球、拍三角、种花、养草鱼、掐蛐蛐,还有就是实在没事了上房。‎ 前院也能上房,但大人见了会骂,只有到了后院——夹道才是我们的天下。我们后院上房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夹道一出口的右面的连接墙,一个是里两处山墙连接的凸出的“出水口”,雨水从两房之间顺这儿流下。这儿跳起来,扒着“出水口”的瓦,可引体向上,脚翻上一蹬就到了上面。一般大点的孩子才在这儿上房,我是小学快毕业了才像吊死鬼儿似的挂上去。我在这儿出过事,一次吊上去正艰难地引体向上,结果出水口突然垮了,把我连人带砖瓦一起掉下来,右手砸破一个大口子,鲜血迸流,可我连医院也没上,上了点红药水几天就好了。那儿以后,那个出水口彻底废了。‎ 房上是一个陌生世界,别人看不到你,你看得到别人,除非下面有人知道你上房了,但即使如此,这人也在你居高临下的监控之下,你会随时隐蔽。在这个意义上,高处是一种梦想的权利,也是一种实际的权力。换句话说,你到了房上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你不仅看见自己院中熟悉的人,还看到了别的院陌生的人。此外,更重要的是,放眼望去,屋顶世界完全是一个新世界,不再有胡同,不再有院门,不再有道路,世界是平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房上虽没有道路但你却可以走得很远,甚至感觉可以在屋顶上走遍北京。当然,这也只是想想,我从来也不会走出太远,一般最远也不过是穿过四五个院子,在一个叫小西南园的胡同拐角处抱着一棵电线杆子下来。电线杆下半截有水泥方柱,我出溜到水泥方柱处,站稳了,跳,就算完成了房顶旅行。‎ 小西南园是条很窄很短的胡同,北口对着周家大院口,中间横过的前青厂胡同,胡同东头连着琉璃厂,对,就是那条著名的文化街,鲁迅经常走的街,我上小学的街。我从电线杆子下来一溜烟跑回自己的院子,再次上到房上,大口喘息,无比兴奋。有时是我一个人,有时是我们一大群孩子。一群孩子通常走得更远,像一次房上的长征,这很危险,因为人多动静大,难免被下面哪个院子的大人发现,那会被骂死,甚至打将上来。也正为如此,更吸引我们一次这么干。孩子世界之所以和成年人世界不同就在于天生的超现实性,房顶世界刚好满足了这点。房顶通常是压抑的,因此带来了超越性,因为遮挡因此带来了想象,它鼓励了孩子一种东西:世界除了是你看到的样子还有另外的样子;可以做你不能做的,做了是那么的有趣。‎ 此外,屋顶上的世界对于喜欢孤独的孩子还有特别的意义,这点我同样体验很深。屋顶上那种明亮又隐蔽的空间,让像我这样平时家里没大人的孩子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和与安慰。我与上面哥哥姐姐隔得太远,几乎是意外出来的,或者像是投胎,我刚懂事上面就全是成人世界,我非常孤独,别的孩子都有相邻的兄弟姐妹我没有,别人都有家,我觉得我好像没有,因此我经常就一个人跑到房顶上看太阳。在屋顶上,一切都是平的,没什么高出我,谁也看不见我,一个人面对暴晒的阳光,独自享受着世界的寂静。多少年后,具体地说四十年后,我读到意大利小说大师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不禁感叹人类看上去多么不同也有共同的东西,《树上的男爵》写了一个孩子一生都生活在树上不愿下来,这不正是我小时的心境吗?卡尔维诺写出了儿时我内心深处的东西。‎ ‎(选自《收获》,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几段用大段篇幅回忆儿时“上房”的经历,既为下文作铺垫,也表明自己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 B. 文章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我”上房扒掉出水口的一段描写、场面生动,画面感强,富有表现力。‎ C. 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又有恰当的议论或抒情,作者想象力丰富,感悟深刻。‎ D. 作者通过感悟儿时屋顶上世界意义,表达了对儿时的怀念,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 文中“屋顶上的梦”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D 8. 尽管我和卡尔维诺笔下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但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感受是相同的,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在优秀作品中得到共鸣的意思。(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 ‎9. ①在屋顶上能获得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②在屋顶上发现了一个平的、完整的,可以走到远方的新的世界。③满足了孩子世界天生的超现实性,鼓励了对远方和未来的向往。④屋顶上的世界对于喜欢孤独的孩子有特别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亲和与安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题中,D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文中无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重点注意答题的关键是句子中的词语的含义,抓住词语的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即可,“人类看上去多么不同”指的是和卡尔维诺笔下的孩子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也有共同的东西”指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孤独的感受是相同的。此题注意抓住“一切都是平的,没什么高出我,谁也看不见我”“独自享受着世界的寂静”等理解“共同的东西”的含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我们理解并分析文中“屋项上的梦”对于“我”有哪些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我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进行概括与分析。文章第四段开始出现了“屋顶世界”的字眼,我们应该从此段开始寻求答案。答案的关键点往往在一些结论性的、概括性的或抒情议论的句子上。通过寻找,我们可以发现与“屋顶上的梦”有关的重要句子有“在这个意义上,高处是一种梦想的权利,也是一种实际的权力。換句话说,你到了房上意味着你获得了一种超越别人、观察别人的权力”“屋顶世界完全是甚至感觉可以在屋顶上走遍北京”“孩子世界之所以和成年人世界不同就在于天生的超现实性,房顶世界刚好满足了这一点”“此外,屋顶上的世界对于…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和与安慰”等。最后要注意对所选出的向子进行分析概括,分点作答。‎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成德,字元升,霍州人,依舅氏占籍怀柔。崇祯四年进士。除滋阳知县。性刚介,清操绝俗,疾恶若仇。文震孟入都,德郊迎,执弟子礼,语刺温体仁,体仁闻而恨之。兖州知府增饷额,德固争,又尝捕治其牙爪吏。知府怒,谗于御史禹好善。好善,体仁客也,诬德贪虐,逮入京。滋阳民诣阙讼冤。震孟在阁,亦为之称枉。德道中具疏极论体仁罪,而震孟已被体仁挤而去之。好善再劾德,言其疏出震孟手,帝不之究。‎ 德母张伺体仁长安街,绕舆大骂,拾瓦砾掷之。体仁恚,疏闻于朝。诏五城御史驱逐,移德镇抚狱掠治,杖六十午门外,戍边。‎ 德居戍所七年,用御史詹兆恒荐,起如皋知县。寻擢武库主事。以母老辞,不允,乃就道。至则上言:“年来中外多故,居官者爵禄迷心,廉耻道丧。陛下御极十七年,何仗节死义之寥寥也!宋臣张栻有言:仗节死义之臣,当于犯颜谏诤中求之。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未几,城破,不知帝所在,旁皇厅事。已,趋至午门,见兵部尚书张缙彦自贼所出。德以头触缙彦胸,且詈之。俄闻帝崩,痛哭。持鸡酒奔东华门,奠梓宫于茶棚之下,触地流血。贼露刃胁之,不为动。奠毕归家,有妹年二十余未嫁,德顾之曰:“我死,汝何依?”妹曰:“兄死,妹请前。”‎ 德称善,哭而视其缢。入别其母,哭尽哀,出而自缢。母见子女皆死,亦投缳死。‎ 先是,怀柔城破,德父文桂遇害,家属尽没。妻刘在京,以征德赃急,忧悸死。至是,又阖门死难,惟幼子先寄友人家获存。赠德光禄卿,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成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B. 夫犯颜谏诤何难/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C. 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D. 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伸忠臣孝子于生前/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自古以来一直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 诣阙,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借指朝廷;“诣阙”则可指赴朝廷,也可指赴京城。‎ C. 梓宫,梓,落叶乔木,宫,古时专指帝王的房屋;特指皇帝或皇后用梓木制成的棺材。‎ D. 谥,是古代帝王、贵族、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褒贬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德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他对文震孟很敬重,对温体仁却颇为憎恶,后被禹好善弹劾并被皇帝追究。‎ B. 成德性格刚介,敢于直言。他向皇上进言,要改变鲜有臣子为节义而死的现状,就应当培养犯颜直谏之臣。‎ C. 成德忠君爱国,临危不惧。皇帝驾崩后,他拿着鸡和酒奔向东华门祭奠,在祭奠的过程中,头撞在地上流出了鲜血。‎ D. 成德关爱家人,重视亲情。尽管他做好了自杀的打算,但他依旧关心未嫁之妹在自己死后如何托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母张伺体仁长安街,绕舆大骂,拾瓦砾掷之。体仁恚,疏闻于朝。‎ ‎(2)用御史詹兆恒荐,起如皋知县。寻擢武库主事。以母老辞,不允,乃就道。‎ ‎【答案】10. B 11. A 12. A ‎ ‎13. (1)成德的母亲张氏在长安街等候温体仁,(他的车刚出来)就绕着车子大骂,并捡拾瓦块碎石投掷他。温体仁怨恨,上疏使朝廷知晓(这件事)。‎ ‎(2)因御史詹兆恒推荐,被起用担任如皋知县。不久又被提拔为武库主事。(成德)因母亲年老推辞,未被允许,于是只好上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敢于冒犯皇上威严直言规劝有什么难,(难的)在于朝廷培养他们罢了。在忠臣孝子生前宣扬他们,在乱臣贼子没有死的时候谴责他们。假若抗敌而死的人没有功劳,那么讨好敌人的人就没有罪;不极力褒奖赞扬抗敌而死的人,那么投敌的人就坦然而不知畏惧。”“而已”,罢了,是语气助词,与前文联系紧密,排除CD;“死敌者无功”与“媚敌者且无罪”是对称结构,在“则”前断开,排除A。‎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自古以来一直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错误,御史 ,在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A项,“并被皇帝追究”错误,原文是“帝不之究”。‎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语句要结合语境,将所翻译的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其大概的意思。翻译之前先确定句子中的重要的得分点,比如特殊句式、重点词语、词语的特殊用法等;然后再逐字落实;最后要对所翻译的句子加以润色,如调、删、补、换等。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的重点词语有:(1)伺,等候,;恚, 怨恨;闻,使动,使……闻。(2)用,因为;辞,拒绝,推辞;不允,被动句。‎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参考译文:‎ 成德,字元升,霍州人,依靠舅父在怀柔入籍定居。崇祯四年考取进士。被任命为滋阳知县。性格刚强正直,节操高尚,超出世俗,疾恶如仇。文震孟入京,成德到郊外迎接,行弟子的礼节,(由于)说话讽刺温体仁,温体仁听到后就记恨他。兖州知府增加军粮的额度,成德坚决反对,又(因此)曾逮捕并惩治他的随从官吏。兖州知府怒了,(就)向御史禹好善进谗言。禹好善是温体仁的门客,诬陷成德贪婪暴虐,成德被逮捕进京。滋阳的百姓赴京都(替他)申诉冤屈。文震孟在内阁,也替他鸣冤。成德在进京的路上准备奏疏详尽论述温体仁的罪行,但文震孟已被温体仁排挤离开内阁。禹好善再次弹劾成德,说他的奏疏出自文震孟之手,皇上没有追究。成德的母亲张氏在长安街等候温体仁,(他的车刚出来)就绕着车子大骂,并捡拾瓦块碎石投掷他。温体仁怨恨,上疏使朝廷知晓(这件事)。(皇上)下诏叫五城御史驱逐她,并把成德转移到镇抚狱拷打讯问,在午门外杖责六十下,充军边疆。‎ 成德在谪戍之地待了七年,因御史詹兆恒推荐,被起用担任如皋知县。不久又被提拔为武库主事。(成德)因母亲年老推辞,未被允许,于是只好上路。到任后进言说:“近年来朝廷内外颇多变故,做官的被官爵俸禄迷惑,不顾廉耻,道德沦丧。陛下即位十七年,怎么坚守节操为道义而死的人寥寥无几!宋代的臣子张栻有这样的话‘坚持节操为道义而死的臣子,应当在敢于冒犯皇上威严直言规劝的人中求取’。敢于冒犯皇上威严直言规劝有什么难,(难的)在于朝廷培养他们罢了。在忠臣孝子生前宣扬他们,在乱臣贼子没有死的时候谴责他们。假若抗敌而死的人没有功劳,那么讨好敌人的人就没有罪;不极力褒奖赞扬抗敌而死的人,那么投敌的人就坦然而不知畏惧。”不久,城池被攻破,(成德)不知道皇上所在的地方,(于是)在厅堂徘徊。过了一些时间,赶到午门,看见兵部尚书张缙彦从敌寇的住处出来。成德用头撞击张缙彦的胸口,并且责骂他。不久听说皇帝驾崩,大哭。拿着鸡和酒奔到东华门,在茶棚下的皇帝的棺材旁祭奠,头撞到地上流出了鲜血。敌寇亮出刀刃威胁他,他也不为所动。祭奠完了回家,有个妹妹二十多岁尚未出嫁,成德回头看着她说:“我死了,你依靠谁呢?”妹妹说:“哥哥如果要死,妹妹请求先死。”‎ 成德说好,哭着看妹妹上吊而死。又进屋跟自己的母亲告别,极尽悲哀地哭泣,出来后就上吊自杀了。母亲见儿子、女儿都死了,也上吊死了。在此之前,怀柔城被攻破,成德的父亲成文桂遇害,家里其他人全死了。妻子刘氏在京城,因为追讨成德的(所谓)赃物急迫,担忧害怕而死。到这时,全家又死于国难,只有小儿子先前因寄身在友人家中得以存活。(朝廷)追赠成德为光禄卿,谥号忠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七)‎ 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本诗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牵牛和鲸鱼像。菰米: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表达对当今国势的讴歌与赞美。‎ B. 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但一“虚”字见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 C. 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惟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 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5. 本诗颈联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菰米不收而任其沉,莲房不采而任其坠,足见兵戈乱离之状。菰米的黑色,给人以沉沉之感,暗写诗人心绪的沉重。‎ ‎②“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漂零蓬转的凄苦。‎ ‎③“露冷莲房”一语,“冷”字不仅表现了秋天莲房之露冷,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之感。‎ ‎④粉红之坠象征着繁华落去,影射了国运的衰颓和自己人至暮年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表达对当今国势强盛的讴歌与赞美”错,本诗抚今追昔,借汉武帝时代的强盛感伤当今国运的衰颓。‎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要求分析颈联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首先理解颈联的含义,再结合全诗分析情感即可。颈联是说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菰米与莲子皆可食,而如今任其沉坠,这是因为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无人采摘,可见战乱之苦;“粉红”与“黑”是两种强烈对比的颜色,饰以“沉”“坠”则表示了一种过份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趋向。在此强烈色彩之下,则用了四个表现荒凉之感的动词,如“漂”字,表面上写的是了菰米在水中漂浮,实际是一语双关,也写出了诗人与之相似的飘泊无定的生活;“冷”字表现了莲房之露冷,还写出了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冷;至于“沉”字与“坠”字,都是表现残败和凋零的字样。菰米为黑色,成片菰米水中漂浮似黑云,而给人以沉沉之感,诗人以此抒写心绪的沉重。“粉红”象征着国家的兴盛、青春的年华、理想的美好,粉红之坠则意味着繁华落去,暗示了国家的衰微和自己年华易逝而壮志未酬的苦闷。‎ ‎【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强调人们各有各的追求,而自己把修身养性作为毕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明确择师的标准,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出师表》中,点明了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于南阳时的心态,表明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民生各有所乐兮,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3). (2)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5). (3)苟全性命于乱世, (6). 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好修、常、苟全、闻达、诸侯。‎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 ‎ ‎,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 )。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 ,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 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而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 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家政治又一次与龙有了关联。‎ B. 龙又一次关联了国家政治。‎ C. 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 D. 国家政治又一次关联了龙。‎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风调雨顺 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 B. 风栉雨沐 休戚相关 数不胜数 不约而同 C. 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 擢发难数 约定俗成 D. 风栉雨沐 息息相关 擢发难数 不约而同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B. 过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C. 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 D. 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排除AD;B与C相比较,C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排除B。‎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风栉雨沐: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此处指天下就会安宁,应选用“风调雨顺”。‎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没有利害关系,应选用“息息相关”。‎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此处强调很多,应选用“数不胜数”。‎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此处指风俗活动,应选用“约定俗成”。‎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划线句,句式杂糅,“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或“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排除B;谓语残缺,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亮”,排除A;宾语残缺,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排除D。‎ 故选C。‎ ‎20.下面五则实用文的摘录,每则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修改。‎ ‎(1)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95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室全部开放。(广播稿)‎ ‎(2)这几天突降暴风雪,地面结冰,学生上下学期间,实在欠安,各地各校务必小心防范。(教育局通知)‎ ‎(3)多年来承蒙您的教诲,令爱今年能考取理想的大学,我们全家都非常的感激您,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某家长给老师的感谢短信)‎ ‎(4)为把我们的校报办的更好,恳请全体同学踊跃参与,积极投稿,为办好校报尽绵薄之力。(征稿启事)‎ ‎(5)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受邀回母校做报告)‎ ‎【答案】(1)全部——全都(2)欠安——不安全(3)令爱——小女(4)绵薄之力——一份力量(5)忝列——荣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本题考查文体得体。‎ ‎(1)广播稿中“全部”和“全不”容易混淆,应改为“全都”;‎ ‎(2)教育局通知中“欠安”表达意思不准确,也不符合此处表达对象,应改为“不安全”;‎ ‎(3)书信中“令爱”是敬辞,用于对方女儿,应改为“小女”;‎ ‎(4)征稿启事中“绵薄之力”是谦辞,用于自己,应改为“一份力量”;‎ ‎(5)报告中“忝列”是谦辞,用于自己,应改为“荣列”。‎ ‎21.2019年9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共和国勋章”。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的人。‎ 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 ‎【答案】示例:(1)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四十载航天岁月谱华章,你与同事们,在茫茫星空中镶嵌了30‎ 颗中国卫星。如今,你更以儒将之风,挂起绕月工程之帅印。持国利高于顶,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孙家栋(2)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这些战场都有你矫健的身影。巍巍乎高山景行,铮铮然铁骨侠风;壮志谱传奇,热血写春秋。九秩红心华发,撰写老兵新传。离休不休天行健:初心不改,斗志不减,本色不变! ——李延年(3)不变的齐耳短发,不变的蓝布套装,不变的朴实低调。这就是你,农民的代言人,劳动妇女最美的代言人!建言“同酬”入宪法,“绿色银行”美色佳。登高且望远,丹心映白发!—— 申纪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拟写颁奖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基本方法是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恰当运用修辞,使语言新鲜、活泼,有感染力。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解答此类题要掌握颁奖词的格式,选择熟知的人物来写,一般用第二人称抒写,语言要凝练生动,修辞得当,情感饱满,富有文采,具有表现力。本题所给的人物,学生应该都很熟悉,根据平时的积累及所给的材料,加上适当想象,即可写成。行文逻辑应该是按时间顺序概括人物主要生平和事迹。‎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3月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向习近平主席发问。‎ 习近平主席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此言一出,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热烈反响。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当今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无我”之树,灼灼其华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今天,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 更是一种大境界,大胸怀,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无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无我”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无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无我”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马云对阿里和淘宝的发展规划也坚持着“无我”理念。有位小伙子问马云,“如果有一天,您没有阿里和淘宝,您会怎么办?”马云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吗?很显然不会,不过,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青年不解,马云说:“阿里和淘宝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阿里和淘宝做“没”,但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来供大家交易东西,而是要让它变得于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听到这番话,很多人为马云竖起了大拇指。这不也是很好地印证了“无我”这一观点吗?‎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 ‎“无我”之树,必将灼灼其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我将无我”四个字,彰显出一位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无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我”,是一种带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无我,一种把小我置于大我中的无我。这里的“无我”,提倡的是家国情怀,注目的是天下苍生,它表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追求,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表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局,表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境界……“不负人民”是一种大担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有了这种大担当,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句话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结合材料可综合为,奉献精神的可贵,爱国情怀的传承。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要求“结合当今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考生适合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 参考立意:‎ ‎1、为苍生死,死而不惜。‎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奉献精神永流传。‎ ‎4、把使命扛在肩上。‎ ‎5、与人民同甘共苦。‎ 参考素材:‎ ‎1、大境界造就大胸怀。“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拳拳之心,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的铮铮之誓,再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初心之诺,无不蕴含着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宏大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能全心全意爱民、贴心交心亲民,锻造出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 ‎2、大格局成就大作为。“无我”是一种大格局,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的自我要求,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责任担当,再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的庄严宣示,无不彰显着枝叶关情、人民至上的远大格局。有了这种格局,才能诚心诚意为民、公平公正惠民,引领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壮阔征程。‎ ‎3、在建设新世纪中国的漫漫征程中,涌现了无数感动中国人物,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投身于新中国建设、隐姓埋名20‎ 多年、只为中国制造国之重器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院士程开甲。有国家航空地球物理领域的顶级科学家、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黄大年。有踏过平庸,一心只为打造中国天眼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代楷模”南仁东。有六年坚守扶贫一线,宁愿冒着失明危险也要恪尽职守,坚持为贫困地区早日摘掉穷困帽子而奔波不已、奋斗不息的好干部张渠伟。……正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大公无私以身许国的一代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中国从备受欺压凌辱侵犯一步步发展到令人仰望敬畏的大国强国。‎ ‎4、只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古老而现代的中国定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呈现出勇往直前的磅礴气象。‎ 结构示例:“‘无我’之树,灼灼其华”,文体:议论文。开篇从三千多年前大禹治水说起,一直到习近平主席“我将无我”的言论、事迹,亮明观点:“无我”精神,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的大境界。文章从古代、近代到现当代,举例详实,紧扣“无我”论证充分;对比现实中某些人只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强化“无我”精神在当代的重要意义。结尾引入《围炉夜话》“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以“无我”之树,必将灼灼其华,扣题结束。‎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