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第18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教案:第18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8讲 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教学内容 ‎1、了解上海高考对文言虚词考查的要求。‎ ‎2、既能够在语境中辨别文言虚词的词性,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2个问题直接导入到本次课主题;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了解虚词的部分用法。‎ 一、导入 师:XX同学,我说“之乎者也”,你能想到什么?‎ ‎(诙谐一些:是想到罗大佑的歌还是天杀的文言文)‎ 生:……‎ 师:我们常常把文言文也叫做“之乎者也”。为什么?‎ ‎(对于文言文功底较差的,听到别人读就像听天书,时不时会有“zhi hu zhe ye”四个音节蹦出来,出现率极高,于是乎……)‎ 生:……‎ 师:用这四个词代称文言文,无疑是因为这四个词在文言文中的频率最高,而这四个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虚词。‎ 二、预习作业探讨交流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 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通过梳理虚词的分类,并做好一定的巩固提升。‎ ‎(一)考点综述: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虚词考察主要在选择题以及句子翻译中出现,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感能力和分析能力。一般在选择题考察时会涉及到教材内的篇目,需要我们对课本内的知识点有很好的掌握;句子翻译时要关注翻译时的语气和情态。‎ ‎(二)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三)文言中,虚词数量较少,但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是造句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同时虚词也有自己表情达意的作用。学好文言虚词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样,它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 ‎(四)所谓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指:“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 ‎(五)考查形式: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虚词类型 概念 词类特点 代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的虚词。‎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虚词。‎ 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助词 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虚词。‎ ‎【文言虚词分类例举】‎ ‎1、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 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 女、汝、若、尔、而、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第三人称 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复数 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柳敬亭传》‎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 是、此、斯、兹、之、然 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 彼、夫、其 ‎ 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 或、莫 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 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顺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 ‎(3)疑问代词 代人 谁、孰 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代事物 何、胡、奚、‎ 曷、盍 什么、哪里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表处所 安、恶(乌)、焉 在哪里、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副词 ‎(1)时间副词 ‎ ‎①表过去 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 已经、过去、刚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 方、会、适 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 且、将、欲、方、行、垂 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表短暂 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几、须臾、无何,猝、乍、暴、忽 不久、一会儿;突然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 ‎⑤表持久 常、雅、素 经常、时常、平素、一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素昧平生、素不相识。(成语)‎ ‎(2)否定副词 ‎①表否定 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 不、没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表禁止 毋、勿、莫、无 不要、别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范围副词 ‎①表全部 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 全、都,凡是、大凡,总共、共,大都、大致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出师表》‎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②表部分 或个别 但、唯、止、仅、独、徒、特、第、直 只、仅、只是,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 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技止此耳。《黔之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吴起列传》‎ ‎(4)程度副词 ‎ ‎①表深度 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 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稍微、略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吾至爱汝。《与妻书》‎ ‎②表比较 益、弥、尤、愈、加、滋 更加、尤其、更、越 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游褒禅山记》‎ ‎(5)情态副词。‎ ‎①表方式 俱、并、闲、微、窃、固 一起、暗中、坚决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②表速度 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 匆忙、急迫、急促 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并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 ‎③表频率 数、亟、累、屡、仍、辄、每、复 多次、重复、任何一次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满井游记》‎ ‎(6)语气副词 ‎①表确认 即,必、定,诚、信,果 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 即此爱汝。《与妻书》‎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其、盖、殆,盖 大概(是)、恐怕(是)‎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表意外的惊异 曾 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祈使 其 可、要 汝其善抚之。《与妻书》‎ ‎⑤表反诘 岂、其、庸、巨(讵)、宁 难道、哪里、怎么 岂若吾乡邻。《捕蛇者说》‎ 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王后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7)指代性的副词 相 互指、偏指 相互,我、他 ‎……‎ 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叶叶相交通。《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见 动作行为的接受 自己、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君既若见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谦敬副词 表敬 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 承蒙、有幸、请让我 ‎……‎ 请为王吹竽。《滥竽充数》‎ 猥自枉屈。《出师表》‎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 表谦 敢、窃、忝、猥、伏 私下地、伏在地上想 ‎……‎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陈情表》‎ 伏惟启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 ‎“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3、助词 ‎①音节助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晋魏。《桃花源记》‎ 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 不译;……的样子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句首助词 夫、盖、维、惟、唯 表要发议论等,不译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 ‎③句中语气 盖、也、与 表停顿,不译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④句末助词 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 不译;罢了,了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兮 呢、吗 而又何羡乎?《逍遥游》‎ 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 呢、啊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语气助词“也”和“矣”的区别 也 都表陈述语气,但二者分工明确。‎ 表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 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矣 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 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4、连词 ‎(1)表并列 与、及、暨/且、而、以/且…且…,载…载…‎ 和/又/又…又…/一边…一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 四体康且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表承接 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 于是、就、便/然后/至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3)表递进 而、且 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4)表因果 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 由于、因为/因此、所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5)表假设 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 如果、假如/即使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山中留客》‎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6)表转折 而、然、则、然则、可 却、可是、但是、但 于其身也也,则耻师焉。《师说》 ‎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5、介词 ‎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 以、因 拿、凭借、依据 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②引出动作的对象 于、与、因、为、乎 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③引出动作的原因 于、以、为 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④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 于、乎、自、从、缘 在、从、到、沿着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生乎吾前。《师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以 ‎①以+名词(名词性短语) ‎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充当句中唯一动词的状语或补语,为介词 ‎②以+动词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以刀劈狼首。《狼》‎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为介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为连词 与 ‎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名词(名词性短语) ‎ ‎①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无主次之分,即“与”前后之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没有改变,即为连词。‎ ‎①(前一个“与”连接的“卿”和“子敬”是并列关系,故是连词;后一个“与”连接“卿与子敬”和“孤”,有主次之分,故是介词)‎ ‎②(可以互换,连词)‎ ‎③(不可互换,介词)‎ 因 ‎ ‎①因+名词(名词性短语)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成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过秦论》‎ ‎“因”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为介词 ‎②因+动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为连词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段太尉逸事状》‎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之)喜,计之。《黔之驴》‎ ‎6、叹词 唉、嘻 唉、哎 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呜呼、嗟乎、噫吁嚱 啊、哎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 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 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 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 ‎(2)虚词连用。‎ 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 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 ‎(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 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典型例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1、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参考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考词的用法辨析。解这类题主要靠语法分析,当然也要有基本积累。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有宾语前置的现象,所以选定B项。A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B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因为”;C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D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作、为”:A C D中的“为”都是动词。B项“为”是介词,因为。‎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为代词,你;A、 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参考答案:C ‎ 解析:‎ C均为副词,分别表商婉、期望语气。‎ 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 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 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周亚夫军细柳 ‎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昔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凭证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手持兵器,长揖到地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於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比较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乃”也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乃”字不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已而之细柳军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①先驱曰:“天子且至!”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怀王乃悉发国中之兵 D.①请以军礼见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译文: ‎ ‎②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 ‎ ‎4、下列叙述与文意不合的一项( )‎ A.汉文帝派刘礼、徐历、周亚夫分别驻兵,为了防备匈奴入侵。‎ B.汉文帝慰劳军队,车马直入刘礼、徐历军营,而不能进入周亚夫军营。‎ C.周亚夫下令开营门,天子车马才进入军营而慢行,汉文帝派人向周亚夫道歉致敬。‎ D.群臣出细柳军营都很惊讶,汉文帝通过对比赞叹周亚夫是不可侵犯的真正将军。‎ ‎5、试着比较周亚夫和汉文帝的人物形象。‎ 周亚夫: ‎ 汉文帝: ‎ 参考答案:1、C 2、A 3、略(见译文)4、C ‎5、刚正不阿、威严、真将军 明君,善识人才。‎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虚词类型,有何特点?‎ 虚词类型 概念 词类特点 代词 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介词 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的虚词。‎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虚词。‎ 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助词 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叹词 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虚词。‎ 二、在文言文虚词方面,你还有哪些地方有待继续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 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 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参考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而”:但、却,表转折;‎ B、“以”:因为,表原因;‎ 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参考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在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有的出自考试文段,有的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 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 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 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 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参考答案:B。‎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高中作文——议论文展开之分解论点》‎ ‎ 2、预习作业:阅读下列作文,找出分论点并思考其结构特点。‎ 人生需要阅读 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阅读过不少书籍。阅读能使我们的旅途少一份寂寞,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愁,多一分激情,它能使我们孤单的心灵找到一处归宿,寄托我们的“酸甜苦辣”,它也能使我们脑海满载知识,丰富生活,故人生需要阅读。‎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东方缓升的启明星,启蒙我们愚昧的思想。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处境相当艰难,多少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同胞被受欺凌,多少中华儿女在愚昧无知思想中挣扎。当他阅读了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呐喊》等著作时,他们最终从阅读中觉醒,他们成功挣脱,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救国革命先导,最终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阅读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滤去腐朽落后的思想,启蒙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激发了我们,故阅读在人生中必不可少。‎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一位无私的老师,赋予我们无穷的知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从小就喜欢阅读。在英国时,他每日都会到英国国家图书馆阅读书籍,他每天就和书籍相伴,从阅读中不断吸允无穷的知识,从阅读中寻找走向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最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多少无产阶级走向革命的成功。如果马克思不是如此孜孜不倦的阅读、吸收知识,他能完成这么伟大的著作吗?可见,人生需要阅读。‎ 人生需要阅读,它犹如“百味瓶”,使我们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生活。阅读过《红楼梦》,你是否领悟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一面?阅读过《三国演义》,你是否领悟到关羽忠义的一面?又云: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为不孝,读《出师表》不流泪者为不忠,这一切都是在阅读中所感悟,在阅读中触动你的情感,在阅读中渗透如你的心灵,丰富你的情感。‎ 人生中缺少阅读将是可怕的,那我们将会变得孤陋寡闻,会流失情感,更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人生需要阅读。‎ 你的点评:‎ ‎ ‎ ‎ ‎ ‎ ‎ ‎ ‎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