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6年(2007-2012)高考精解精析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6年(2007-2012)高考精解精析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  4.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  B.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 ‎  【答案】D ‎【解析】阙,空缺之意。‎ 15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3分)‎ ‎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 ‎  B.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弟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  C. 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  D. 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  (10分)【答案】(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要抓住关键词否、浇、宜、以、图、治)(6分)‎ ‎ (2)萧燧说:“‎ 151‎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要抓住关键词与、安、于、坐视)(4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另外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才能准确翻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 萧燧,字照邻,是临江军人。 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他的亲信偷偷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其中缘由,那人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愤怒地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对他心怀愤恨,不久萧燧接到文书调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考官中换了一位到漕试考场,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 孝宗初年,任命诸王宫中讲授大学和小学的教授。等到萧燧作答,他说:“官职应该选合适的人做,不应该为了人而选择官职。”皇上十分高兴,写了《用人论》赐予大臣。淳熙二年,晋升起居郎。这之前,察官空缺,朝廷议论大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諫。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都有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 当时在商议进攻敌国这件事,皇上拿这问萧燧,萧燧回答说:“现在有德才的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人情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取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小的安康,萌生骄敌之心,后果不是臣所能知道的。”皇上说:“这真是忠言啊。”趁机劝皇上整肃纲纪,采纳正直的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给钱财,不能给他们权力。皇上都欣然接受。他后来出任严州知州。严州地方小财力匮乏,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到三千,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用这些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当时不肯随便给予官职和荣誉,没有功劳的不授予,下诏说萧燧治理地方有功劳,任命他为敷闻阁待制,后改迁作婺州知州。父老挡住道路,几乎无法成行,送他出州境的人要用千来计算。‎ 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用费力就能治理得很好。当年严州大旱,浙西常平司请求向严州调粮,萧燧说:“东路西路不是一路,不应当给,但怎么忍心坐视以前治理过的地方而不管呢?”為此他到朝廷请命,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严州。孝宗八年,被召回朝中,他说:“‎ 151‎ 江、浙连年水旱灾,希望下诏征求建议,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催促他们。”‎ ‎ 孝宗十年,他上书议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很多建议都施行了。庆典时施予恩泽,丁钱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201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长寿 ‎【答案】A 151‎ ‎【解析】“意”应该是“意料、料想”的意思。‎ ‎【考点定位】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备考建议】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A. 使工以药淬之 ‎ ‎ B.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C. 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 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 D.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11.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51‎ A. 周公、孔子是不朽的,精通某种技艺的人也可以不朽。‎ B. 薛雪留下的奇特病案和有效方剂比理学语录有意义得多。‎ C. 医术也是仁术,薛雪通过行医实践了孔子的仁学,体现出他的价值。‎ D. 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 虽子之仇,无异词也。(2分)‎ ‎ (2) 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2分)‎ ‎(3) 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4分)‎ ‎【答案】(1)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3)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 词”。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 传”“ 所共信”。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 所以:……原因”。‎ ‎【考点定位】文言文的翻译 ‎【备考建议】(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借助上下文翻译,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5)不随意改变顺序。(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参考译文】‎ 天生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可是他的儿子或是孙子却一定要把他推入必然朽灭的地方!这就是我忧愤地悲伤的原因啊!所谓不朽的人与事物,并不一定光是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后弈的射技、弈秋的棋艺、俞拊的医术,都是可以不朽的。假使一定要等到出了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然后才可以不朽的话,那么古往今来的人间哪里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呢?!‎ 151‎ 你的祖父一瓢先生,是一位不朽的医生,在活到高寿的时候不幸去世了,我正想着要收集记述他的概要事迹,用来使他永传不朽,可没想到你寄来的墓志铭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医学,反而把他依附到了陈文恭先生讲论理学一类的事情当中什么什么的。唉!从此一瓢先生就要不被传扬了!要淹没了!‎ 任何学问都贵在身体力行,而不在于口头讲论。神圣的学问没有哪一种比得上仁学的了,先生能够凭着他的医术施爱于大众,使他们没有因病而早死的不幸,这就是孔子的“老人,要使他们晚年安心;年轻人,要使他们归向仁学”的学问啊!从自己的现实地位和情况出发去实践仁学,有什么比这更为高尚呢?!那么何必舍弃这个去追求别的东西呢!王阳明功勋卓著,胡世宁还讥笑他多了一项讲论理学的事情;文恭先生又照样去从事它,在我的心里依旧认为是不对的。然而,文恭,是位高官;你的祖父,是位平民。高官要是借助平民来抬高自己,名声就会很好;可是平民要是依仗高官来使自己也显得地位尊贵,就太浅薄了。如果拉住路上的人然后问他说:一瓢先生不是名医吗?即使你的仇人,也没有不同的意见;又问他说:一瓢先生大概是位理学家吧?即使你的亲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却用人们都怀疑的事实给先人立传,只怕是因于“技艺上的成就位次在下”的说法而去做那计较名位的事了吧?!不知道技艺就是仁道中有实践特点的学术啊!精心地探求技艺,哪种技艺不属于仁道?!表面上符合仁道,仁道和技艺两者都会被丢弃。燕王哙和子之哪曾没有依托尧舜禅让的故事来宣扬高尚?!可是最终却被木匠与造车之人所嘲笑。医术作为一门技艺,尤其不能轻易谈论;神农氏开创了它,黄帝光大了它,周公让家宰兼管着它,其中的道理一直通向神圣的境地。如今天下的名医绝迹了,只有讲论理学这一类的人仍然没有绝迹的原因是什么呢?医疗的效果会立即表现出来,所以名医在一百个医生中也没有一个;理学讲论之时没有依据,所以浅薄的儒生到处都是。你不把先人尊奉到百无一人的人物当中,却反而使他被贬低到了到处都是的人们当中,真是大错特错啊!‎ 我从前曾经患了病、病得很重,生命已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即使有十位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朱熹这样的理学家又有什么帮助?!可是先生独独能用一药物使我活命,这就是我从心里折服而且实在地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啊!料想此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救助世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奇特医案和良方,要是记述下来并使之流传下去,定会高出程朱“语录”中的陈腐言论极其之多。可是你竟然忌讳而不愿宣扬,甘心舍弃你祖父神奇的医学成就而把他依附到臭腐的理学之中。这样,在理学界未必能够增加一个虚假的席位,但医学界却反而失去了一位真正的人物了。难道不荒谬吗?!难道不令人感到痛惜吗?!‎ 151‎ ‎(2012·浙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答案】A 151‎ ‎【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当助词,形成所字结构。‎ ‎【考点定位】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备考建议】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答案】C ‎【解析】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考点定位】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备考建议】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注意细节(时间、地点、事件、官职、迁调、人物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151‎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考点定位】文中句子的理解 ‎【备考建议】注意句式结构的对仗,注意虚词,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词语的顶针,落脚在文意的把握上。‎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 【答案】(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解析】(1)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代词“是”。(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考点定位】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备考建议】(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借助上下文翻译,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5)不随意改变词语顺序。(6)翻译完要代入原文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贺钦,字克恭,世家定海,父孟员,以戎籍隶辽之义州卫。钦少颖敏,习举子业辄鄙之曰:“为学止于是耶?”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玺书至而母适病死,乃上疏恳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之,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恨。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上官按之不得实,一见钦即惭伏地曰:“他人可欺,吾敢欺贺先生耶?”其至诚感人如此。 ‎ 钦处家笃恩谊,正伦理,厚姻戚 151‎ ‎,睦宗党。冠婚丧祭一遵古礼,不根之言纤毫不入于耳,子姓必薰陶之以孝弟之义。日改月化,一乡人皆兴于善。里俗溺于异端,丧葬皆作佛事,啖酒肉,肆为奢僭,钦以身范之。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举子业辄鄙之曰 鄙:以为羞耻。‎ B.自劾求退 劾:检举揭发。‎ C.必宥尔,无恐 宥:宽恕。‎ D.上官按之不得实 按:查验。‎ ‎【答案】A ‎【解析】A项“鄙”是“轻视,瞧不起”的意思。‎ ‎【考点定位】文言实词。‎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钦听其论学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玺书至而母适病死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 但以刘日薄西山 D.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钦做字,进德修业,尊师重道,传道授业,都坚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 B.贺钦处变不惊,机智策略地安抚变乱民众,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宁。‎ C.贺钦重视伦理道德,对家属亲戚、邻里乡党、民情风俗,都有教化和影响。‎ 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 ‎【答案】D ‎【解析】D项文中没有贺钦隐居学医的信息。文中“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的“医无(巫)闾山”是地名,不要望文生义。‎ ‎【考点定位】归纳要点,概括人物形象。‎ ‎(2012·上海版)(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 151‎ 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解析】要结合语境,在邻近的上下文中,具体找“之”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原文“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其”,指代是东池,东边的泉水为池,周围有九里。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它具体是指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备考建议】注意代词的“就近指代”原则。‎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解析】“堂不待饰而已奂”,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注意联系前文“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后文“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可知,有品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居住,自然不待装饰就已经华丽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答案】B ‎ ‎【解析】原文“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谯国名士戴逵之后戴简,戴简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由此看来,不是弘农公建造的。故B项不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解析】从题目“记”上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一篇借写潭州东池藏氏堂的景,赞的是戴简、弘农这些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 ‎【考点定位】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备考建议】主要内容总结时要符合格式:本文描写了……赞美了……颂扬了……。‎ ‎【参考译文】‎ ‎①杨凭(杨凭,弘农人)担任潭州刺史三年,依借东泉把它修成了人工湖,环周九里。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东池的景观为这一带景色中最美的。弘农公说:“不是超凡脱俗而乐道的人,不应该到这里来享受美丽的景致。”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谯国名士戴逵之后戴简,戴简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戴氏堂建成后景观更加的绮丽,远望它就像那战船相连,与水上下波动,站在戴氏堂上,看到的所有景物似乎都倒置着,辽阔渺远浩浩荡荡。栽上松树、柏树、杉树、槠木等树,种上菱角、芡实、荷花这些花,郁郁苍苍,灿然开放。凡是来这里能够观赏水上美景、体会到它的神奇魅力的,只有戴简了。‎ ‎②‎ 151‎ 戴简曾经因善写文章,文采出长而被授予官职,但是他不愿意做官。与人交往,总是谦让三分,深受各位诸侯的宠爱,但他不自以为高傲,难道是他远离社会了吗?但是他喜欢读孔子的书,又涉猎到庄子等人的文章,研究到了极为精通的地步,从中领悟到它对人生有益的道理,难道是他乐于这些道吗?贤能的人所作所为也一定是志趣相同的人才处在一起,当弘农公选拔人的时候,特意到这个景色美丽的地方,难道是那么的容易得到吗!地方虽然好,但如果再有合适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那么山似乎愈增其高,水域好像更加宽广,山水景观就更加美丽了,戴氏堂不用装饰,堂屋更华丽照人了,这是人间对自然景观的作用。戴简以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天上的云和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表达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他每天与它们为伍,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是更加高尚,他的文章风格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就是自然对人间的作用,这样两者之间互相促进。既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又在当时社会传播了出去,我担心他远离社会的志向不能实现。‎ ‎③有远见卓识的人认为弘农公担任潭州刺史找到了做官的真谛,建造东池找到了它的美丽的景观,把官职授给最为有才华的人,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上以中正美德感动我们的人吗!在戴氏堂上,看见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不能不记下这些事。‎ ‎(2012·上海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卜式传 ‎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答案】C ‎【解析】 A.介词,跟/动词,跟随 ;B.动词,作为/介词,替,给。C.连词,连接两个动词,表修饰关系。D.代词,……人/代词,……的东西(籍账)。‎ ‎【考点定位】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建议】‎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苟,子何欲?‎ ‎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答案】‎ 151‎ ‎(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解析】第(1)题注意实词“苟:如果”,宾语前置句“子何欲?”的翻译;第(2)题注意实词“起居:作息”,“ 恶:不好的”,虚词“辄:就”,词类活用,“败”使动用法,“使……变坏”的译法。‎ ‎【考点定位】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备考建议】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解析】重点从文本中理解“人情”的含义,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劳,理应得到回报,这是常理,即人情。卜式慷慨解囊,捐资为国,不求回报,但在丞相公孙弘看来不合常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解析】解答时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所做事情和变化,以及皇上的态度变化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上不报式”“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 上过其羊所,善之”“ 上以式朴忠”反映出由不太了解——认为是忠厚的长者——发现其是治国人才。‎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参考译文】‎ ‎①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愿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 ‎②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浑邪王等人投降,仓库空虚,贫民大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于是,卜式再次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皇上从此认为卜式是忠厚老实的人,于是任命卜式为中郎。‎ ‎③刚开始,卜式不愿意担任中郎。皇上说:“我在上林苑有一些羊,想要让你去放羊。”卜式虽然做了中郎,但穿着布衣草鞋去放羊。过了一年,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皇上经过他养羊的地方,认为他做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是这样的,管理国家治理老百姓也是如此。按照规律作息,不好的就除去,不要让它影响了整个群体。”皇上惊异于他的话,想要试试他做官的能力,有政绩和好的声誉。皇上认为卜式是忠厚的人,不久就让他担任了齐相。 ‎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151‎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若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庆卒,子琴嗣。建初五年,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汉书·阴兴传》)‎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 和睦 ‎【答案】A ‎【解析】躬,亲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理解)‎ ‎【备考建议】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华而少实 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 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B ‎【解析】B替;A表转折/表修饰; C、用/因为;D、相当于“于”,在,表地点/相当于“于”,比,表比较。‎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理解)‎ ‎【备考建议】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虚词的含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51‎ ‎【答案】A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析】②是世人称赞,⑥是明帝说的。‎ ‎【备考建议】注意题干中要求,不要张冠李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答案】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析】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不是阴兴的请求,阴兴只是说他们二人“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备考建议】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不少选项错因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译文】‎ 阴光字君陵,光武帝阴皇后的同母兄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率领武骑随光武征伐,平定许多地方。阴兴每次随从出入,常亲手持伞盖,遮避风雨,脚踩泥途,率先期门。凡光武新临之处,他必先进入清宫,很受信赖。他和同郡的张宗、上谷的鲜于裒并不相好,但知其有用,同样称其所长而推荐其任官;友人张汜、杜禽跟他很要好,但他认为二人华而不实,只给他们钱财,始终不给推荐。因此世人都赞扬他的公忠平允。‎ 建武九年,改任待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他,把印绶都摆出来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令天下人为之倾慕向往,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待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光,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建武二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阴兴和堂兄阴嵩平时不友好,不过敬重阴嵩的严肃有威。他病重了,皇帝亲自看望,问他政治得失及群臣胜任与否,他叩头回答说:“臣下愚笨,不足以知道这一切。不过我看议郎席广、谒者阴嵩二人都有高深的学识修养,超过了公卿。”阴兴死后,光武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领羽军十多年,以谨慎勤敏受器重。明帝即位,任他为长乐卫尉,后改任执金吾。‎ 151‎ 明帝永平元年诏书说:“已故侍中、卫尉、关内侯阴兴,管领禁军,随先帝平定天下,应以军功光荣地受到封爵奖赏,同时各位舅父也应按成例蒙受恩泽,都被阴兴推让了,安居于里巷之中。他曾辅导于我,体现了周昌般的正直,在家仁孝,也具备曾、闵等人的品行,不幸早年去世,朕十分伤悼。贤人子孙,应给予优异的待遇。封给阴兴之子阴庆为鲖阳侯,阴庆之弟阴博为氵隐强侯。”阴庆死,子阴琴继承爵位。阴琴死,子阴万全继承爵位。阴万全死,子阴桂继承爵位。‎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2012·辽宁版)(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 ,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弱冠,袭父爵武城侯。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或劝其避敦,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 ‎(编自《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151‎ ‎【注】 ①顗:(yǐ) 多用于人名。‎ ‎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顷雅道陵迟 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 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 横:强行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 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 ‎ 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 B. 何乃刻面无盐,唐突西施也 ‎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 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 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 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 ‎ 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 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答案】B ‎【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考点定位】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51‎ ‎【备考建议】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折:压倒。校:动词,计较。宗:尊崇。(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 ‎【考点定位】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建议】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 ‎ 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二十岁的时候,周顗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武城侯。中兴建立,官位吏部尚书。不久,因为醉酒,又因为门生砍伤人而犯罪,被免除官职。太兴初年,又授职太子少傅,依旧担任尚书。周顗上疏辞让说:“我退而省察自身,学问不能通一经,才智不足授予一官,知止知足的确很难,不能安守本分,于是忝列显要的职位,名位超过气量。”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下诏不允许。‎ 庾亮曾经对周顗说:“诸人都把您比拟为乐广。” 周顗回答说:“怎能刻画无盐女,来唐突西施呢。”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交给廷尉,将要杀害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周顗待人宽容友爱。弟弟周嵩曾经醉酒后对周顗说:“您的才能不及我,怎能意外得到重名!”用燃烧的蜡烛投掷他。周顗神色没有变化,徐徐说:“阿奴用火攻击,本来就是下策罢了。”王导非常器重周顗。周顗曾经在王导的座位上傲然啸咏,王导说:“您要想效仿嵇康、阮籍吗?”周顗说:“怎敢就近舍您,就远效仿嵇康、阮籍。”‎ 等到王敦谋划叛逆,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的这种举动似有所在,应当没有失实吧?”周顗说:“您年少没有经历事情。人主不是尧舜,怎能没有过失,臣子怎可举兵威胁主上!共同推重拥戴,不能数年,一旦像这样,怎能说不是叛乱呢!”王敦傲慢没有主上,他的意愿怎能有满足呢!”不久王敦的军队败了,周顗奉诏书到王敦那里去,王敦说:“你辜负了我!”周顗说:“您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不能不做事情,让天子的军队打败仗,因为这辜负了您。”王敦忌惮他的言辞正当,不知如何回答。皇帝召见周顗,对他说:“近日发生的大事,宫内宫外都没有受害,诸人都平安,大将军还符合众人所望吗?”周顗说:“宫内宫外自然如英明的诏示,对于臣子等还是没有什么可知道的。”有人劝周顗躲避王敦,周顗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 151‎ 不久周顗被拘捕,经过太庙,大声厉骂贼人不绝,请求快速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于是遇害,时年五十四岁。‎ ‎(2012·江西版)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 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 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 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答案】B 151‎ ‎【解析】劳:犒劳,慰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其返汝耕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A.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 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 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答案】D ‎ ‎【解析】A组第一句为世祖的行为,张冠李戴;第二句表现彻里“奋不顾身”。B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耿直”。C组第一句表现彻里“忧国忧民”;第二句表现彻里“勤于政事”。D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廉洁无私”,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参考译文】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151‎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 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 大德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他去世的那一天,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廉洁。‎ ‎(2012·湖南版)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151‎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D)‎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51‎ ‎【解析】“加以杖责”表达错误。对应的信息是“公杖之”。此句中“之”指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 ‎【答案】C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1)屈意:降低身份。礼:优待。委:托付。(2)以:作为。于,表比较,比。远:多。(3)曹:辈、等。逮:及。姑:姑且。师:学习、借鉴。‎ ‎【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 151‎ 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2012·湖南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理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151‎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劝谏他人”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得分点 ‎(1)“ 森然”“ 动”各1分,句意1分。‎ ‎(2)“虽”“与”“妄”各1分,句意1分。‎ ‎(3)“若”“损”各1分,句意1分。‎ 15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 ,理解。‎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15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能力层次为B ,理解。‎ ‎(2012·湖北版)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家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评价 ‎【答案】C ‎【解析】C项“就”应该是“趋向、靠近”之意。此题联系上下文将词义代入原句,联系上下文容易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3分)‎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④唯父昶异焉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⑤浑曰:“何如我?”‎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美痴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是王济感叹王湛高深莫测 ④是父亲王昶了解王湛 ⑥是武帝不了解王湛,不是家人。‎ ‎【考点定位】筛选信息,理解人物传记的人物形象。‎ ‎11.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151‎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3分)‎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3分)‎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解析】这段文字少用虚词,注意文段中的动词,按句子结构断句。‎ ‎【考点定位】文言断句。‎ ‎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 ‎ 151‎ ‎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5.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 ‎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答案】C ‎【解析】举,发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B. 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河,导之入淮 C. 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 澍毅然以身任 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 ‎【答案】D ‎【解析】D、都是介词,把、拿、用;A、动词,担任/动词,成为;B、助词,的/代词,代指河;C、名词,地方/所字结构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3分)‎ ‎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 ②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D ‎【解析】①是通过总督的表彰侧面表现,⑤是总体评价,都不是具体表现。‎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151‎ ‎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4分)‎ ‎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2012·福建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一5 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扰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151‎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早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 ,发言为诗,皆有可现,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 ① 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 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分)‎ ‎ ① 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 ② 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 ③ 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 ④ 其北有“甘露室”‎ ‎ ⑤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 ⑥ 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 A . ①④⑤ B .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仔细把握住信息要求,即题干中“直接描写龙鸣上景色”,解答时,要注意筛选各项信息所表现的内容没有扣住“直接描写龙鸣上景色”的题项,即可排除:①句写的是游龙鸣山时的天气情况,不是直接写景色;④写龙鸣山北处有“甘露寺”,写建筑,不是直接写景色。‎ 151‎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4.【答案】B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选取材料中的若干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的且可以做数十人的巨石”, 从原文看这块“巨石”不是在潮音岩,而是作者等绝顶时所见,即使在龙鸣山山顶的西处有一块巨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 l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 分) ‎ 译: ‎ ‎( 2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 分)‎ 译: ‎ ‎5.【答案】(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第(1)题重点考查了实词“下”“引”“给”,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在句式上,注意句中的省略成分,应补出。‎ ‎ 第(2)题中的难点在实词“适”“得”虚词“斯”“其”“信”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查考生在理解句意基础上的直接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151‎ 游赏胜地,能够选择在恰当的时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能够选择恰当的地点更是快乐的事情。如果同游的人又都是名人才子,就能够宣扬世间的和顺、纾解内心的郁闷、欢畅内心的性情并且展现个人的文采,这样不仅能够快乐,同时不失于正道。‎ 至元丙子年二月甲午日,严厚斋兄置办了酒席请我一同游赏龙鸣山,也就是所谓的无想山。当时春日久晴,风和日丽,老少英杰,按次序前行,吹吹打打,很是热闹。从兰溪向东南方向行驶五六里地,有两座山相互对立,相距百余步,绵延东去。中间夹着石田,石田右边是一天小路,伴随着两座山的走势蜿蜒曲折。再行三四里,险峻不适合种田,只能作为道路。又走几里路,山势越发险恶,陡峭的山体相互对立,就好像华表一样。众多高大的松树柏树,夹杂在道路的南北两侧。寺院雄伟壮丽,名字叫做“禅院”。寺内长老出来迎接客人,请到名叫“白云深处”的后堂。后堂的西面有“听松轩”,再西面就是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亲手种植的桧树依然存在。同游的人很是疲惫于攀登,于是停留在了这里。‎ 我对不能够登上顶峰而遗憾苦恼,和几个朋友执意前行。地势陡峭险峻,上有深水天池,水流直下拍响岩壁,西面有大石,平坦光滑,可坐数十人。相向四周远望,让人心旷神怡。东西两向都是高峰,实在疲倦不愿攀登,于是回到“白云深处”饮酒。大家都非常高兴,言谈甚欢,即使是随从乐工也都高兴万分。喝酒完毕,寺内长老引领众人赏花登环翠阁,然后告别作诗而回。这次游玩,正是在恰当的时候到了恰当的地点,确实值得高兴。但此地并非交通要道,又加上山体隐蔽,因此少有名师高人在此留下墨宝来对其进行描述纪念,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如今我们这些同游者心情和悦,因而抒发情感做成诗作,也应该是正道的乐趣了吧!于是记录下这次游玩的盛况,让无想山由此在世上闻名。‎ ‎(2012·大纲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151‎ 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A项,“冒”应为“冲击”。‎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胁,怒不拔 ‎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 ‎【答案】D ‎【解析】①是抗击夏人不是金人,⑤相聚米仓为乱的是“饥民”不是金人,故选D。‎ ‎【考点定位】筛选信息,理解人物传记的人物性格。‎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送,二人联手打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151‎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定位】文言翻译。‎ ‎(2012·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151‎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 ‎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祸 ‎ B、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著 ‎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 D、何以为报 妻卧草中以号 ‎ ‎【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考点定位】‎ ‎【误区警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露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句子可译为“把封存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都寄存在他的邻居家”。‎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理解)‎ ‎【误区警示】A项“踵”,名词活用作动词,走到;B项“少”稍微,“颜面”脸色;C“志”记录,“识”做标记。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151‎ ‎(2012·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痛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己,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51‎ A.值母病笃 笃: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 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 ‎【答案】:A ‎【解析】:A项的两个“以”,均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B项的“则”均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反倒”。C项的“于”均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向”,第二个相当于“从”。D项的“为”均是介词,第一个与后面的“所”联合表被动,相当于“被”;第二个相当于“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151‎ ‎【答案】:B ‎【解析】:该项中“公船私用”错误,文中无此信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 ‎(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难道比他们少吗?‎ ‎【解析】:第(1)句的得分点是:“咸”(都),“以为”(动词,认为),“因”(于是),语句要通顺。第(2)句的得分点是:“虽然”(即使这样),“施设”(施政),“贵显”(地位高而显赫的人),“较”(比较),“歉”(不足,欠缺),句式“与……”,语句要通顺。‎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参考译文:‎ 许君,名叫曾裕,字 151‎ ‎ 高,又字南湖,是桐城人。许君年少时就卓越出众,有远大的志向。才六岁,恰逢母亲病重,就知道庄重地跪在祖庙前面,为母亲祈福,十多天都不觉疲倦。渐渐长大,就到学堂跟随老师接受学业,很聪明,出类拔萃,对书没有不读的。可是他的父亲因为正直、信实被家族里的人怨恨,打起了官司,十多年都没有得到伸张,竟至于愤懑而死。许君将悲痛深埋于心中,再次向官吏投诉,又过了十多年,冤情才得以伸张。然而许君的精神力气、远大志向也消耗了大半了。没能让自己得到功名,于是就出钱得到一个空缺的职位,被授予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一带靠近大海,过去就设置了巡视大海的船只,它的名字叫乌船。过去,通判和监修,上上下下都从中侵吞牟利。那船一遇到大风就坏了。许君独自亲自去察看试验,其中的弊端才消除。从前,远地方的人把东西运到松江来贩卖,松江一些乱法犯禁、不务正业的人拿取了他们的货物,可是欠人家的钱不给。许君到后,惩罚了其中几个尤其狡猾诡诈的人,那些贩运货物的人感恩戴德,流下眼泪。松江的河道细长、狭窄,极容易被泥土淤塞,淤塞后船就不能通行,老百姓的天地也得不到灌溉。因此,在冬天河水干枯时,就用人来挑泥疏浚,其中的费用都是从百姓中收取,钱财聚积至万。官吏们也只是略加兴建,然而就浪费了其中一大半的费用。许君独自认为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私利,却要吸取那么多的民脂民膏,从内心上来说是不忍的。于是就亲自测量计算深度、长度,使得那用工商没有尺寸的差错。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靠近海边,没有职业的人大多到大海里去获取利益来养活自己,官府也禁止不了。许君接受朝廷的委派巡视察看,可是大海里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货物多于养活自己粮食的船只就有一百多艘。许君想到这些穷苦的百姓中没有那些大的作奸犯科、盗窃作乱的坏人,仅仅是因为无知贪利而把自己送上违反法纪而遭杀头的地步,假如加以详细报告,那么自己虽然有了抓住了海贼的美誉,但处死的人是不可能重新活过来了。于是就暗地里向布政辰公请求,恳请宽恕他们。辰公明白许君爱护百姓的诚挚之情是出自内心,深深为之激发、欣赏。(朝廷)将要讨论提拔他,可是许君就在这一年得病了,六月十日死在松江府自己的宿舍中,五十八岁。当初,许君年少时,怀有不一般的志向,想在天下建功立业,能够了解许君的士大夫们,都猜测许君一定会被朝廷重用。可是由于家中遭受了多次变故,没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等到出门做官,官阶居于闲官之类,仅能在众人之间为生活而奔走,常常愤懑郁结。已经被地方长官所了解,希望有机会让他尽展才华,没想到却死了。难道这就是命运吗?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难道比他们少吗?唉,可悲啊!‎ ‎(2012·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战马记 ‎ ‎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151‎ 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ò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答案】B ‎ 【解析】①⑥是作者对战马的表述与评价,③是说明苏州同知王某阴险奸猾,乘人之危,低价得到王桢的战马。据此三项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做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审清题干要求,细致分析文意。‎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151‎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答案】A ‎【解析】A项中“承担过很多重任“在文中并没有表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2012·重庆)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4分)‎ ‎【答案】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 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 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 木商惊骇地祷告说: “替 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如他所说。 ‎ ‎【解析】:①句的要点是实词“数”“事”“委”。②句应注意实词“惊”“祝”及状语后置句式,并补出省略的部分”。‎ 翻译时要逐字逐句落实,特殊句式要体现,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桢(的才能),【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 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并断句,基础在于翻译句意,并依据句意断句。‎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古文文意的理解及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51‎ 附译文:‎ ‎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十分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商人将要离开,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是王公吗?确实是你(的话),就长啸三声(再)停下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151‎ 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吗!能不敬服(它)吗!‎ ‎【2011高考试题】‎ 一.(重庆)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性敏慧,弱冠举于乡。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子女。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 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因勒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公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柳僻南服,俗犷悍。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公白大府,缴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恳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穿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一周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饷应期至,军乃戢。粤西山峻削,柳尤连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厦,颇多巨木。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行数里,至绝巘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公日:“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何如?”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是不可取。”公曰:“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有删节) ‎ ‎ 【注】①逋赋:拖欠的赋税②渠魁:首领③军兴旁午:军队征敛繁多 151‎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趣:通“趋”,前往 ‎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将要 ‎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 ⑤守臣当先以身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也因此受到牵累。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 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采集巨木。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答案】A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 15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有误,原文为“公慨然白府”,可见慨然的并非承担赋税,而是对前任县令的遭遇而言。‎ ‎1l.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3分)‎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4分)‎ ‎【答案】‎ ‎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①题“之”,“走”,“耳”为得分点。“之”为代词,代指那些盗贼;“走”译为“跑”,“耳”语气助词,译为“罢了”“了”。②题“以”、“徇”、“是”以及省略句的翻译是得分点。“以”表承接,不译,“徇”译为“示众”,“是”译为“这”,句首为“斥”,动词,缺乏主语,根据上下文判断其主语为江皋,所以应该补全。‎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文言断句应考虑动词的位置,如“持”等,再进行主宾的划分,同时要照顾到文言句式特点,如“者……也”,以及文言的对称性,如“内志正,外体直”,这些都是断句不可忽视的细节。‎ ‎【参考译文】‎ 江公名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下。江皋天性敏锐聪慧,二十岁的时候被乡里举孝廉,不久,中进士,被任命为瑞昌的县令。‎ 瑞昌隶属九江郡,依山傍水,民众疲惫不堪又频发盗贼,所以拖欠赋税且日积月累。‎ 151‎ 江公上任的那天,发现前任县令因此被治罪且连累三代人,有一个亲属居然受牵连致死,他的妻子孩子都不能回家,江公感慨于此,于是禀告上级官府,亲自负责民众拖欠的赋税,将前任县令的家眷全部遣送回家。瑞昌县城靠近一河,河岸崩溃堵塞了以前的水道,江公捐出自己的薪水倡议大家集资修筑堤坝,考虑如何使堤坝坚固长久,当地民众称这个堤坝叫“江公堤”。当时闽楚有警讯,瑞昌与楚地相邻,土匪利用小路打劫,官吏们建议派兵剿灭他们,江公说: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于是就勒令乡里保长宣读告示明示利害关系,派勇敢的壮丁巡查路况,后来抓获了劫匪首领并处死了他,盗贼于是就平息了。‎ 不久,江公升官做了巩昌的太守。但是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民众感到疲乏窘困,士兵却更加骄横强悍,有的私自去民间掠夺,也没有人敢呵斥他们。江公例行公事巡行他所管辖的地区考核下属政绩。在郊外,看到几个骑兵飞快地经过他的车队,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四年之后,江公出任柳州刺史。柳州地处偏僻的南方地区,风俗粗犷剽悍。当时刚刚收复粤西,军队留在柳州镇守,军队中有很多掠夺来的妇女,她们哭泣着想回家。江公禀告大府(官名),带着军营统帅登记被掠夺来的妇女并到郡上通知此事,请求回家的人根据路程远近派发路费让她们回家,总共资助了数百个人。第二年,柳州统帅去世,军饷没有办法按时发放,士兵们穿着盔甲在军帐前示威抗议,江公很快就出了军帐,和他们定下一个月后发放军饷,士兵们相信江公,慢慢地就解散了示威活动。江公立即快马送信到台省紧急发军饷,军饷如期发放,军队才收敛了。粤西的山很陡峭,柳州更是连山险峻,山石错落,没有办法去砍伐,山上有很多大树。当时皇帝正在修建太和殿,皇帝派来采伐巨木的使者即将到达柳州,柳州人很惊恐。不久,使者到了,江公就询问 柳州民众柳州哪里产巨木,命令他在前面带路,江公骑马带着使者前往看巨木场地。行了好几里路,到了绝壁之下,山上石头嶙峋,大树阴森而出,在它的下方就是深谷,马不能前行。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微休息了一下,然后邀请使者徒步登山,使者面露难色。江公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巨木如果可以得到,地方长官理当身先士卒。于是卷起袖子拄着拐杖,扶着两个小兵先自登山,使者勉强跟随着他,走到半山腰路就断了,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江公看着大树回头对使者说:怎么样?使者啧啧感叹,大叫着急切想回到山下,他说:“这树没有办法砍,”公说:“树都在这里,拜托使者将没有办法砍树的实情告知皇上。”‎ 151‎ 使者于是就回去了,向皇帝奏请免除,柳州人民欢呼皇帝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死于康熙乙未年。江公秉性廉洁清明,因为到哪里哪里都有名声功绩。江皋为人既有孝道又友好,性格恬淡,对世事了解透彻,通晓为官之道。一生清白,贤士达人都为他感叹敬仰。‎ 二.(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鉴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 ‎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 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明经 第:考取。‎ B. 子无为嫌 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 俾 :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 方:仿效 151‎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公之逮所由使也 ‎ ‎ B. 因极推引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醉则更相枕以卧 ‎ D.保邦于未危 室西连于中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答案】D ‎【解析】不是“贬谪”,而是“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是升官。‎ ‎【高考考点】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151‎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提示:至于你的才能,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警策)?。‎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4分)‎ 提示: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高考考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三 .(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151‎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 ‎【答案】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点明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四.(天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51‎ ‎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 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答案】B ‎【解析】当应为相等,相当之意。‎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0.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A ‎【解析】A副词,/连词,尚且;B表地点对象,在;C、舒缓语气,可不译;D、表转折,却。‎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1.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151‎ ‎【答案】C ‎【解析】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答案】D ‎【解析】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自古以来为他人做序的,都是后世的人认为他是做宗师的人写的)的含义。‎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3分)‎ ‎【答案】(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1)审、让;(2)足下;(3)汲汲、不知我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51‎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五.(陕西)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 ‎【答案】C ‎【解析】“敛”是“收拢,收束”之意,此处意为“收兵”。‎ 151‎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从“忿而举兵犯我”可见“遏”不成,所以①排除;②“著崖石”表明射敌不中,排除;④是建议言论,还未付诸行动,不合题意。‎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辛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万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答案】D ‎【解析】D项曲解文意。“灌亦望风迎溃”中的“迎”是“迎合”之意,而非“迎击”,何灌没有“阻止溃退”。‎ ‎7.⑴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箭靶,观看的人都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诵”意为“公开地”,“劳”意为“犒劳”。‎ ‎⑵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乞”意为“请求”,“许”意为“答应,允许”,“ 隅”意为“角落”,“控”意为“控制”,“控守”意为“扼守”。‎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在武官遴选中及第,担任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士,有朝一日你将会取代我的位置。”‎ 151‎ ‎(后他又)担任了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明白地画出界标,阻止他们前来。辽国人很生气,起兵进犯。何灌面对高处射击,每发一箭必中,有的射进崖石都看不见箭头,敌寇都很惊叹,认为他是神力,后退收兵离开。三十年后,契丹萧太师与何灌会晤,说起从前的事,查点起何巡检的神射,何灌说:“说的就是我啊。”萧太师惊惶地起身叩拜。担任河东将时,与西夏人相遇,西夏人的兵马来追赶,何灌射出的箭都穿透了铠甲,打穿胸部从背上穿出来,堆积成串的后面的兵马,很害怕,于是撤退了。张康国把他推荐给徽宗,徽宗召请他答对,策问西北边境的事务,何灌用手笏在御榻上比画,指着座上的衣服花纹来言说形势。徽宗说:“(听你一席话)敌人(好像)在我眼前啊。”何灌被提拔点派为河东刑狱,升迁为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管理沧州。因为修筑御敌城堡有功,调任为引进使。朝廷下诏让他运送三十万石粟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水浅不能载舟,陆运将需用八千辆车,沿边地区麦子刚刚成熟,希望能用运费中增加的钱前往买入。”奏请皇上后,回复同意。没多久,他做了岷州知州,引邈川的水灌溉了千顷闲田,湟地人称之为广利渠。他被调任到河州,仍然镇守岷州,被提拔为熙河兰湟弓箭手。他进言说:“如果先修葺河渠引水,使田地不患旱灾,那么人们便会乐于响应招募,从而,射手的名额就足了。”上面采纳了他的建议。刚刚半年,得到的良田就有二万六千顷,招募的士兵有七千四百人,成为他路之最。他陪同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就射中箭靶,第二箭没中。辽使说:“太尉箭术不行了吗?”他回答说:“不是的,只不过是谦让客人来表示礼待而已。”整理弓箭再次射中箭靶,观看的人都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又升迁为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把全部的禁军都交付给梁方平镇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军队驻扎滑州,梁方平向南逃遁,灌也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兵于是径直进攻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城抗敌总共三日,受了伤,死在战阵中,死时年龄六十二。‎ 六.(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 151‎ 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山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10.(山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51‎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11.(山东)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山东)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151‎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答案】(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罚恐吓百姓,不用强力禁止百姓)。‎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答案】(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答案】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 151‎ 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知百姓的疾苦,并且用道德使百姓忧惧,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用刑罚恐吓百姓,不用强力禁止百姓)。注意这四点,足够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尽忠心,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让我听听您的主张。”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忠诚,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自己想要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那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开始做就行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减少刑罚,薄收赋税,那么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在国内施教,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走向正常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业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您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为劳顿忧伤,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为劳顿忧伤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象流水一样。‎ 151‎ 七.(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延:邀请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51‎ ‎【答案】D ‎【解析】①表明其孝顺;②表明熊鼎处事思虑周详,能抓大放小,不能体现“精细”。排除有①②序号出现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注意“慰劳”“赐”“复”“召”等关乎句子大意的实词的翻译,根据所处语法位置,可知“复”意为“再,又”;根据语境,可知“慰劳”是同义词连用,古今同义,仍在沿用,意为“慰问”;“赐”为“赐予”,“召”为“召回”。‎ ‎【参考译文】‎ 151‎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朝末年在乡试中中举,执掌了龙溪书院。江西贼寇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亲自镇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都没有理会。邓愈镇守江西,多次邀请他,惊异于他的才华,把他推荐给了太祖。太祖想要授予他官职,因为亲人年老而推辞,于是留在邓愈的幕府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丧期满,便被征召到京城,授予为德清县丞。松江人钱鹤皋谋反,邻郡非常惊恐,熊鼎予以镇守抚慰使他们得以恢复平静。升迁为起居注(时),奉召寻找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例,书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奏报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帝派遣御史查访他们。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劝谏都不采纳,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朝廷广泛布施信义于四方,又因为小事烦劳御史,失去了信义,还将亵渎威严。帝沉默了很久,于是没有派遣御史(查访)。”洪武元年,刚刚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别监察台州和温州。台州和温州自从方氏私下里占据,非法官员蛮横的将领有二百人,非常凶暴蛮横。熊鼎把这些官将全都迁移到江淮之间,老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 州梅镒犯了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将要听从民意,属官禀告说:“释放了知州,(上面查问的话)以什么缘故来答对呢?”熊鼎感叹说:“法律是用来诛杀有罪之人的,我怎么敢(因为)畏惧谴责,诛杀无罪之人呢?”释放了梅镒,把情况上报皇帝,回复就像他奏报的一样。宁海人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申诉不能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问实际情况(后),立即治了他的罪。这一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设立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想要考查官员的好坏,于是让郡县各置备两本日历,每天书写所处理的案件钱粮事务,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宪府,互相交换更替,按照日历来探寻考查官员,没有人敢隐瞒。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改任熊鼎岐宁卫经历。到了以后,发觉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帝派 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熊鼎出发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以大义相斥责,怒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一起被杀害了。‎ 八 .(辽宁)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51‎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乃谥曰“敬”。    ‎ ‎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充岭南采访使           充:代理 B.庆礼躬至其境               躬:亲自 C.遂罢镇兵五千人           罢:撤去 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离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A ‎【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 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 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 乖方是“违背法度”, 乖:背离。 ‎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 151‎ ‎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②独庆礼甚陈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        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    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151‎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10分)‎ ‎(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答案】(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答案】(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解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所 表大概数目,翻译为“左右”。‎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151‎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九.(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 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居官,无以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151‎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不上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5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家电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 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代词,他(们);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替。D介词,在。 ‎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51‎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2)公卿以下皆卑奉者,独汲黯与亢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礼相待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朝廷(遇到)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51‎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很赏识他,就赦免了他的罪。他在东海郡时,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关注大事,不苛求细枝末节。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汲黯身体多病,病假将要接近三个月的限期了,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说:“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汉武帝派使臣带着大将军印信来到,在军中只拜卫青为大将军,各路将领皆归卫青统领。汉武帝对卫青的尊崇宠信超过了任何一位朝廷大臣,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有人劝汲黯说:“大将军地位尊贵,您不可以不下拜。”汲黯说:“以大将军身份而有长揖不拜的平辈客人,大将军反而不尊贵了吗!”卫青得知,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卫青虽然地位尊贵,但有时入宫,汉武帝就坐在床边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受到的尊重和礼敬就是这样的。 ‎ 十.(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 151‎ 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 ‎【解析】易,轻视,看不起。‎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151‎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 ‎【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不少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151‎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 ‎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151‎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 (陈公弼)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十一.(湖南)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151‎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答案:A.‎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注意“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把握到这一点,再运用对称法,才能选准A项: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 ‎ 151‎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译文: ‎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译文: ‎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译文: ‎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 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151‎ 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 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 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参考答案】D ‎【解析】顾:只是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A.          B.‎ 151‎ C. D.‎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 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 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 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得效法暴秦乱君。‎ ‎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 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2)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151‎ ‎(3)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参考答案】13.(1)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 ‎(2)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了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的棺椁。‎ ‎(3)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 ‎【解析】(1)句的重点词语“厚衣”“封”“树”词类活用。(2)句的重点词语“亡”“求”“其”。 (3)句的重点词语“去”“坟”“神”“则”省略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然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 ‎ 151‎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北边,父母都很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只有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十三.(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151‎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智能亦自可韬 语其妻曰……‎ 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 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A选项中的其字都是物主代词,指的是他(罗提督)的;B选项中第一个以字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字是副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C选项中两个之均表示代词,指罗提督;D选项中两个且,皆为副词,表示将近。‎ 151‎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侯船过,随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 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 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 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答案】D ‎【考点】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归纳题需要注意的是选项中 “无中生有”的内容,做题时要充分比照原文,以求理解的全面正确。A、B、C在原文都有所涉及,D项“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有误,原文没有写到他让别人提醒自己一事。‎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151‎ ‎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至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答案】‎ ‎①罗公招募擅长游泳的人,(让他们)拿锋利的锯子隐藏在上游的水中。‎ ‎②(罗)并且延请读书人一一记叙那些事情,实在是个不寻常的男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 ‎【解析】第①小题,“募”“者”“上流”和省略句为得分点,“募”译为“招募”,“者”译为“……的人”,“上流”译为“河的上游”, “持利锯”的主语是“善泅者”,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将被省略的主语补全。此题重点考查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两个考点。‎ 第②小题,“历”“其”“洵”及判断句为得分点,“历”译为“全面”,“其”译为“他的(罗提督的)”,“洵”译为“确实”或“诚然”,此处为通假字,通“恂”。同时,此句中有二处省略,“并请”前应该要补出主语“罗提督”;“洵”前面要补出主语“他”,“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也应该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 151‎ 东乡罗提督的战功,在《圣武记》中已经被记述得很详细了。他的智力与才能之多但也是怀才不露,并不只是凭借武力称霸一时。罗公曾经带领士兵深入南山,搜寻漏网之贼。南山村民不堪群猴偷吃粮食之苦,每天早晨都发射火器恐吓猴群。罗公知道村民们发射火器吓猴的原因之后,命令他们抓获一只猴子来并将猴子的毛剃光,又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等,将猴子扮成丑陋的妖怪的样子。第二天等猴群来之后,就将这只画了脸的猴子放归猴群,猴子都惊吓得四处逃走。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罗提督任职夔州游击之时,夔州的关隘临近峡谷,山上流水迅猛湍急,眨眼流泻千里之远,盐枭(私自贩卖食盐的团伙,通常配备武装)到这里总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地越过关卡离开夔州,他们的船都设有火炮枪械,船的两旁绑着大竹子,弯弯的像弓一样,如果有其他的船追近他们,他们就砍断绳索发射竹箭,追船必定会倾覆,因此没人敢抓他们。罗公招募擅长泅水的人,(令他们)手拿锋利的铁锯藏在上游的水下,等盐枭的船经过,就依附在船身并且锯损船舵。盐枭的船到达夔州关时船舵恰好就断了,船不能继续前进,又撞到暗礁而损坏,罗提督将他们全部抓获。‎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捕他后杖刑至死,并将他抛尸野外。半夜里,罗提督醒来,爬行到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不再行窃,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监督军队,但是他迟迟没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仍然继续等待禧恩到来才发兵,罗提督说:“如果围困赵金龙过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趁势逃走。”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罗提督每次都会和人说他以前做过窃贼这样的事,没有一点避讳,并且请文人将他的事迹全部记述下来,他确实是一个奇特的男人。他参军后才娶了一房妻子,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用了很多的方子都没有治好。有一个道长拜访他说:“有一个方子可以救你,但是需要三十千的钱才能给你配药。”罗提督自忖家里没有钱,从哪里获得三十千的钱呢?就对他的妻子说:“我现在病得要死了,你也会被饿死。如果把你卖掉,换来一些钱买药,那么我们两个都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他的建议,他的病后来果然痊愈了。‎ 罗提督任职游击之后,就派人找他的妻子,并且用很多的钱将她赎回来,他们破镜重圆,他就像当初恩爱自己的妻子,用来报答妻子卖身救夫的意气。这件事不足以成为典范去效法,但是看到世间很少有与妻子共同经历艰难困苦的男子,他们一旦富贵之后,就会讨厌抛弃自己的妻子,他们与罗提督在对待妻子薄情厚恩方面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啊。罗提督天生是豪杰之士,行事光明磊落,怎么能用卫道士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呢?‎ 十四.(福建)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1‎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答案】A 151‎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151‎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 ‎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 ‎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151‎ ‎【文言文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询问守亭者,则说:“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他说:“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不为之动摇。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已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十五.(安徽)(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151‎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絳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答案:D 151‎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归”的对象是人,不是物品,本应该是“返回”的意思,但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农人告余以春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 151‎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中的关键词“骤”、“骇”、“然则”、“试”,分别翻译为“突然”、“感到吃惊”(意动用法,把……当作惊讶的)、“既然这样,那么”、“考试、测试”。第(2)句中的关键词是“以(弃运走)”、“道”、“死事”、“退”,分别翻译为“因为”、“在路上”(名词作状语)、“为公事而死”、“让……退下”(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贞文先生叫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县人,是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年少时不恭顺,不肯温顺服帖地随从兄长,所经过的地方多遭毁坏,几位兄长也就不重视他。他的父亲想着把他寄托到寺庙里去,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就把他关进一个空房间里。贞文先生看到书架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非常高兴地读着,几天就把它读完了;又看见有关经学之类的书籍,都全部读完。从关闭的房间出来后,于是就常常跟随几个哥哥后面,听他们谈论。有一天,大哥要准备一年的学习考核的内容,先生也想参加,大哥笑着说“你懂什么呢?”先生回答说“看几位哥哥所要达到的程度,也是很容易的吧。”大哥突然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很惊讶,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将要来考考你。”于是就拿经义类的题目测试他,漫无边际,上千文字,一会儿就完成了。他的大哥非常惊讶,拿着文章流下眼泪,把这情况报告了父亲说:“差点儿失掉了一个弟弟。”万泰也很惊愕地说“差点失去了一个儿子。”当天,才给先生穿上新衣新鞋,送到学校读书。过了一年,又送到黄宗羲先生那学习,又被安排在老师讲学的讲席之旁。贞文先生读书一目五行,读书的速度就如同挖掘了海堤的海水涌入那样。但还是坚守古代儒者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读,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但记住的只是大的方面。‎ 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博的人(即开设博学鸿词科),浙江巡道许鸿勋将先生推荐上去,但先生却坚持推辞才得以免除。第二年,官府设立编写书籍的机构来修 151‎ ‎《明史》,昆山的学士徐元文请先生前往,当时,修史机构征召有学问的人是按照七品官来发给俸禄的,称之为翰林纂修官,徐学士想按照其他人的例子来授给先生,但先生请求凭平民的身份参与史书编修,不标示头衔,不接受俸禄,主管的人答应了。所有的编修官把稿子送到先生那里,由先生来审核,先生看完,对身边的人说: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补充进来;拿某本书,某卷某页上记载了某件事,应当相互参照与校对。身边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差错的。《明史稿》五百卷都由先生亲手裁定,虽然后来没有完全依照先生原来裁定的内容,如果索取那些底本,足够用来自成为一部书的。先生初到京城,当时人们议论他的专长在史学方面,等到昆山侍郎徐乾学居丧在家,先生与他说《丧礼》,人们才知道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研究。侍郎于是请先生编成有关五礼的书二百多卷。当时,京城人才济济,各自凭自己的专长展现自己,然而先生低调,但从王公以至于 下层的读书人,没有不称他为万先生的,而先生在与他人来往时,署名只写“布衣万斯同”,未尝有其他的称呼。‎ 先生为人心平气和、儒雅,但其中意志又坚定不移。故去的督师的姻亲中有人正身居要职,就到史馆请求对督师稍加放宽,先生清楚地列举他的罪过来告诉他们。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他的孙子想用贿赂的办法来请求把祖父列入因为职事而死的人之列,先生斥责并让他退下去。钱忠介公的子孙们非常困苦,先生为了表示自己的同情而劳累,最终没能够解决,但先生未尝感到厌倦。父亲的朋友侍郎冯跻仲的子女们被充到勋卫家做家奴,先生就把他们赎出来,并让他们回家。不激奋自己的意气,不宣扬自己的声誉,尤其喜欢劝勉引荐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就是在聚会讲学中也是万分恳切,再三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啊。他死后,学生后辈们给予的谥号为“贞文”。‎ 十六.(北京)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到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151‎ ‎;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151‎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他的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 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略:简略 ‎【答案】D ‎【解析】略:指大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次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 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 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之论其臣也 ‎8.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 B. 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 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151‎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2010高考试题解析】‎ ‎【2009高考试题解析】‎ 一、(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151‎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解析】动,经常。‎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同时,要学会迁移,将教材例句进行适当迁移,比附参详,确定真伪。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动以朝廷为辞”等均出自教材,可资参考。‎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在解答时,要针对史传文章特点,弄懂几个问题:写得谁?干了什么事?怎样做的?表现了什么品质或节操?怎样写的?然后参考原文,得出结论。‎ ‎【解析】①说的是魏德深的政绩,③说的是赵君实。‎ 151‎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 ‎ 。‎ ‎⑵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 ‎ 。‎ 151‎ 附: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151‎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二、(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 子原平,字长泰,又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硃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 禀:赐与 151‎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闲:熟习 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 直:报酬 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爨:做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A.唯餐盐饭而已 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父抱笃疾弥年 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于母前,示有所啖 岂可减溉田之水 D.原平乃拜而受之 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在偷盗。‎ 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太守王僧郎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他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151‎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 ‎ ‎⑵若依其贫老邪,耄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译文: ‎ ‎【答案】⑴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⑵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 ‎【解析】本题要特别注意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两点,且翻译时要联系前后文。⑴句注意“施”“颠沛”“所”“乃”“立”“足”等词的落实;⑵句注意“其”与“耄齿”“比” 等词的落实。‎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此题应注意几点:一是翻译实质是考查关键词语句式,特别是关键的实词与虚词的理解;二是要有得分点意识,而“点”则为重点的实词虚词,尤其是基本篇目中出现过的字词,更要重视;三是从教材迁移到试题中,用教材原句来比照翻译,确定正误。四是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附:参考译文 ‎ ‎ 151‎ 郭原平,字长泰,宋朝会稽郡永兴县人。他生性孝顺,为人正直宽厚,乐于行善,总是处处先人后己,不贪图计较个人的私利。郭原平很孝顺,他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侍养父母。他会做木工,常靠给人做工供养双亲。他生性谦虚,每次给人做工,只取一般木匠的工钱。雇主招待他吃饭时,郭原平想到自己家中贫穷,父母不曾吃荤菜,所以自己只吃咸菜下饭就算了。家里有时没饭吃,他就整日空腹干活,和家里人一同挨饿;等到傍晚收工,得了工钱回家,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父亲得了重病整一年,郭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渍的蔬菜,这样过了一冬一夏,连觉都没躺下睡过一次。高阳许瑶之居住在永兴,后他被罢免建安郡丞回到家中,曾将一斤绵赠送给原平。原平不肯接受,来往送反者前后达到几十次。后来,瑶之就亲自前往,对原平说:“今年天气过于寒冷,而建安产的绵质量好,我只不过是用它来送给老人孩子罢了。”原平这才拜谢接受了绵。郭原平每次去市场卖东西,别人问多少钱,他总是栽减成市价的一半,这样时间长了,城里的人都认识他,于是加还本价给他,卖者买者彼此总要互相推让。郭原平总想使买的人稍稍减价,等价钱低廉然后才收钱。郭原平住的房屋下面潮湿,他便绕着宅基挖了条水沟疏通淤水。他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有一次,郭原平偶尔起来撞见了,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郭原平认为自己不能广施善行,而使偷者摔跤,于是在种竹笋地方的水沟上搭一座小桥,使偷者行走方便,又采了些竹笋放在篱笆外面。偷笋人感到很惭愧,从此再也没有人去他家偷笋。郭原平以种瓜为业。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郭原平说:“普天下大旱,百姓都很困难,怎么能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步行改走他道去钱塘卖货。每次行船来钱塘,看见旁人的船被堵在水坝下还没有牵过去,就迅速操桨过去帮助,自己的船自己牵引,不要旁人的帮助。若是自己的船已经通过了水坝,后面的人还没赶上来,他常常停船等待,似乎这样已成了习惯。因为郭原平的德行令人钦佩,所以太守王僧朗推举他为“孝廉”,郭原平没有接受。太守蔡兴宗来到该郡,对郭原平的为人行事也很钦佩,感到惊异,于是便把自己的米馈赠给郭原平和山阴县朱百年的妻子。郭原平坚决的一再推让,誓死不受。有人问他说:“府君嘉奖你淳厚的德行,怜悯你年老贫穷,所以才有赡养之赠,岂能苦苦推辞呢?”郭原平回答说:“府君如果因我的孝义行为而给以赏赐,则不止我一个人做得好,所以不能随便承受这种赏赐;如果因我贫穷衰老而馈赠,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家家都很贫困,并非只是我一个罢了。”他始终不肯接受,朱百年的妻子也推辞不接受。‎ 三、(2009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徒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钦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北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颜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151‎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孔,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肆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央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率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筋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千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真至……终于 ‎【答案】C ‎【解析】根据上下文推断实词的含义,“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这里的“鄙”与下文的“不知时变”相照应,所以和不知是时变的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见识浅薄。‎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及项染之薛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度吾所能行为之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51‎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胸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赁当面阿谀得到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 按照地位高低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C ‎【解析】“设兵张旗帜”应该是派兵竖起旗帜,其中没有设置士兵列队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C。‎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1‎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迁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朴 之 天 之 道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子《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如“与”是句尾语气词,一般要放在句尾,所以在后面要停顿;“孰能”“是以”等词一般放在句首,这些词的前面要停顿;还可以根据句式的对衬断句,如“有馀者损之”和“不足者补之”两个句子是对称的,断句时要分开。‎ ‎【考点定位】这道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等级为C。‎ 附: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坎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151‎ 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皇帝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您所奉事的将近十位君主,都是靠当面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的。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皇帝可以试来视察一下。”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我能做到这些。”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那礼仪是: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谒者传呼“小步快走”。于是所有官员各入其位,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大行令安排的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地传呼。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皇帝祝颂敬酒。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大典之后,高帝非常得意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叔孙通出来后,把这五千斤金分赐给了诸位儒生。诸位儒生都很高兴地说:“叔孙通实在是圣人啊,了解现今世道上最需要办理的事情。”‎ 四、(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4题。‎ ‎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151‎ 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51‎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根据原文信息“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B项“宋孝孙向上级报告”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原文有一个较正确全面的理解;其次,要读懂各选项并仔细与原文进行对照,看表述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 译文: 。‎ 151‎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译文: 。‎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 译文: 。‎ 附:参考译文 ‎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自己想:“我是禁军的一员,如今到了这里,被捉住也是死,没吃的也是死,遇到虎狼毒蛇也是死。对这三种死,我不再忧虑了,只管向山的深处去呀!”他的饼吃完了以后,采草根树果来食。一天病十次愈十次,呕吐、下痢、腹胀、胸满,全都出现了。数月以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因此进山二年不饿,然而多次遇到猛兽,也总是没死。孟德说:“凡是猛兽,大都能识别人的气息。离人尚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在山谷中震响。我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吓住。过一会,它就跳过来像是要与我搏斗,离我十几步,又停下来蹲坐在那里,迟疑不决,终于俯首贴耳地走了。再试之其它猛兽,前后都一样。”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151‎ 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所顾惜,所以对有的事仰慕,对有的事畏惧;仰慕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情绪表现于面色中,旁人一望而知。所以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没有一个是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如今孟德心中没有眷念,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即使同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何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写的孟德的事情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那道理似乎可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早年我听说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我)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五、(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疮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余辄不乐。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覇 151‎ ‎,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解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常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 ‎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解析】季,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个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2.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矣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解析】A、代词,代指植物/语气副词,还是;B、表比较,比/表对象,对于;C、表修饰;D、……的人/判断句的标志。C项与D项较难判断。‎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已,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 ‎【答案】C 151‎ ‎【解析】不是“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而是“丢掉自己(的本心)只应对外物”(惟物之应,宾语前置句,惟应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又办不到。(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解析】(1)注意“涉”,经历;“智”,智慧;(2)“妇子”,妻子和儿女;“仰”,依靠;“为”,做,担任。(3)“辞”,推辞;“步”,步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事实,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附:文参考译文 ‎《诗经》不是说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植物不经受(时节的)变化,那么就不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秋天的第三个月,天气刚刚变得肃杀,寒气将要到来。在这时,天地之间凡是出自于春夏的雨露的润泽,光华的色泽充溢,枝叶美丽茂盛的植物,等到重霜在晚上降临,早上起床观看它们,就如同打了败仗的军队,卷起旗帜,丢掉战 151‎ 鼓,包扎着伤口逃走,官吏士兵都面无人色,也许只是像这样罢了。在这时天地闭塞变成冬天,(那些植物)被摧残败落毁坏的超过一半,他们经受时节的变化也是残酷的啊。但是从这以后,柔弱的变得坚强,虚弱的变的结实,滋润的变的干燥,都在体内收敛了精华,各自显现他们的成就。深山中的树木,向上接触青天,下面能庇护千人的,没有不枯萎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这样的植物呢。但是工匠拿着斧头在林子中巡行,举起斧头来砍完它们,来充作栋梁、方形的椽子、车轮、车的輹辐,不论粗细大小,没有不胜任它的任务的。所说得损毁它们后有好处,败落它们后有成就,虐待它们后又快乐就是这种情形啊。‎ 我有个叫秦少章的乡党,在我担任太学官时,他拿他的文章给我看,不高兴的告诉我:“只是因为家庭贫穷,接受父母的命令勉强写科举的文章。”从前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写诗歌和古文,往往清丽奇特雄伟,比科举文章精巧百倍。元佑六年他进士及第,调任临安主薄。读书人考中科举可以稍稍高兴,但是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快活。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世上独特的读书人,生性不高兴的事不能做,说话不合乎心意的人不能交往。饮食起居,动静等各种行为,不能勉强顺从别人。假如一旦担任官吏,就是丢掉自己(的本心)只应对外物,自己稍微显露傲气,祸患就接着到来。以前自己一个人被父母出资养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又办不到。。从这以后,我就像身上涂上了漆(生疮)寻求解药了。”我劝解他说:“您以前的日子,像是春夏生长的草木。现在让你苦恼的,是蒹葭经历的霜啊。人的生性寻求安逸,那安逸确是天下的大忧患。让自己迁变是贵重的事,重耳不是在外流浪十九年,归国后就不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跑,就不能进入楚国报仇。这两个人,当他们处于被羁绊穷困忧患之时,暗地里弥补他们的短处增进他们不能做的事,不是像口耳相传学的那样浅薄。到现在你想以前做的事,那些值得后悔的很多了,这是因为你知道的知识更多了啊。在床上翻来覆去思考仍然心里安稳,那么行走在整个天下也没有值得忌惮的了。能把食物分给别人的人,是经常挨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害怕饥饿厌恶走路,就将要有随便获得别人的东西的心思,为害不是已经很多了么。所以降下霜来没有被杀死,这是植物的灾害;安逸享乐终生,不是人的福气。”‎ 六、(2009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151‎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答案】D ‎【解析】A、C两项的“数”和“捐”(如“细大不捐”)应该较为熟悉。B项中的“侪”可以确定词性为名词,把注释代入进去,完全合理。D项的“立”,如果作为“订立”讲,缺乏语境支持,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应为“立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如果选项中的实词教材中出现过,可以运用联想推断法,如果较为生僻,可以用代入法。‎ ‎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人,具告沛公 151‎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 ②⑤⑥ C.①③⑤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②为聚饮者。④为寄宿之客。⑥不甚明确。排除法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对提供的几个句子,要作以下分析:①主体(多为人物)与原文是否一致,有无张冠李戴现象;②与题干的要求是否相符。然后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151‎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气非常寒冷,所以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2)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3)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解析】⑴句中“甚”是程度副词“很”“非常”的意思,翻译应注意语序,“寒冷得很”或“非常寒冷”;“不…不…”双重否定句要翻出来;“噉”应猜出“吃”的意思。⑵句注意“沐”的用法的情境猜测。⑶句注意通假字“匪”的用法,以及“抑”可作连词,如“抑或”,进而根据语境猜出“而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根据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文语句的通顺。‎ 附: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位卖酒的人,凭借擅长酿酒发家致富。从来不欺骗人,有人打发小童婢女去买酒,他一定会问:“你会喝酒吗?”有人跌倒摔破装酒的瓶缶,他就从家里拿来酒瓶,又灌上酒,让他拿着回家。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誉他为性情长厚之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议事情却不能决断,相对叹息。卖酒的人问他们说:“诸君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却相互叹息呢?”一起喝酒的人说:“‎ 151‎ 我们这些人为甲做担保向乙借本金,甲超过期限不肯偿还,将要打一场官司,如果打官司就会破产,事情必将牵连我辈,几家人不得安宁矣!”卖酒者说:“数目有多少?”对方回答:“利息和本金一共四百金。”卖酒人说:“忧虑什么呢?”立即拿出四百金偿还,也不求取借据。‎ 有个外乡人用袋子装着很重的财物在路上行走,雪下得很大,不能前行。听闻卖酒者是个长者,前往寄宿。雪一连下了几日,卖酒者每天喊外乡人一起博弈,用赢的钱买酒肉一起吃喝。外乡人大多是输,私下里心中不快,说:“卖酒者竟不是个性情长厚的人吗?既然我已经输了,姑且大吃大喝,来抵偿我的钱。”雪后天晴,外乡人兑现了博弈所输的钱,要上路了。卖酒者笑着说:“主人竟然会拿客人的钱买酒肉吗?天气非常寒冷,如果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于是把偿还博弈所输的钱全部还给他。‎ 有个懂道术的人用五行之术给他测算命运,判定卖酒者的死期将至。将要到了那个限期,他置备了酒宴,召集自己所购买田宅的主人全部到来,对他们说:“吾从前买你的田宅,你心中愿意吗?价格上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者按契据上同价收回,价钱亏了的人,补偿现金。然后又召集各借贷的人说:“你们借入现钱多少,利息和本金加起来是多少了。”能够还上的舍弃利息,贫困的立即把借据还给他。并且说:“不能让我的子孙将来困扰你们啊!”等到期限到了,卖酒的人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木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脸色像平时一样鲜明红润,亲戚朋友守候观察他至半夜,才离散。此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子说:我听闻卖酒者喜欢博弈,闲着没事就和三个儿子整天对局,大声争吵没有一家人应有的礼节。有人问他,就说:“儿子们好游戏玩乐,不这样的话,他们会与他人家博弈,败我家产啊。”唉!卖酒的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七、(2009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立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 151‎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赵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答案】B ‎【解析】A项“素”译为“平素”,符合上下文语境。B项“课”译作“抄写”,显然有误,根据句式的对偶和上文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可推知,应该译作“讲授,学习”。 C项“革”译为“改变”,用在这里前后贯通。D项“一”译为“纯一”与后半句的“不杂”相互呼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 B.(1)未及为而去 (2)人非生而知之者 C.(1)即因民钱作孔子庙 (2)相如因持璧却立 D.(1)无真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2)问征夫以前路 151‎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2)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解析】⑴句中要注意“大抵”(大概) “所以……者”(用来……的人)“不复”(不再)“出”(产生)(各占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1分;⑵句中应注意“且”(将要)“幸”(庆幸)“不吾继”(不能继承我)“本”(推究)(4词各1分),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占2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根据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文语句的通顺。‎ 附:参考译文 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刑赏与教化,所以学校一天都不能不存在于天下。古代在天下的田地中划定井田,举办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学校的法律也在其中建立。那么学生士子每天的所见所闻无不是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他们习熟武艺一定符合仁义的要求,所学一定都能尽其才能。日后某一天被选取为公卿大夫官员的后备人选,那么他的才能品行都是平素已经具有的了。备选的学生士子他们能施展的才能也都是平时的所见所闻,不需要等待训练演习之后才能做事。‎ 151‎ 后来的朝代没有了划定井田的法律,学校也就有的还在,有的停办了。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而且求学的士人,或群居,或聚族相处,居老师、弟子之位的人,只讲章节、句读,讲授、学习一点文字罢了。到了国运衰落很久之后,各地的学校也停办了,就在天下修建庙宇来祭祀孔子。大概庙宇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如今的天子即位多年,大力整治法纪,改变了前几代在学校教育方面做得不正确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逐渐在天下建立起来。但还是规定:一个州的学生士子达到二百人,才能开办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慈溪的学生士子不能有自己的县学,修建的孔庙还是原来的样子。后来孔庙损坏了无法修理,县令刘报告州官,让百姓出钱,将要修建孔庙,(后因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修建就离去了。后来林肇到任。就说:“过去用来兴办学校的方式我没能看见,但是一个州的学生士子达到二百人,才能开办县学的法律我不能不遵循。虽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能没有教育啊。”马上依靠筹集百姓的钱修建孔子庙,整理孔庙的四周,在其中建起了学舍讲堂,带领全县的年轻后生,起用杜醇作老师,开始兴办学校。‎ 林肇本来是一个贤能的县令,而慈溪这样的小县,没有财宝、奢侈工巧的物品来招致各地的经商之人。慈溪有很好的农业,能够自给自足,没有水灾旱灾的忧虑。没有经商之民,所以这里的社会风气统一而不混杂;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官府用刑审慎而容易治理。我所见到的慈溪的学生士子,也多有隽美博洽的才能,很容易培养成才的。杜醇是越地的隐士,他的学问品行适宜做老师。因为慈溪这个小县遇到了一个好的县令,又得到了一个适宜做老师的人作县学的老师,又因为修治纯正、易管理的社会风气,进荐了隽美博洽易于培养的人材,虽然被法律和时势所限,不能够全部像古代的学校那样做,但我坚定的相信林肇的教化将得到推行、希望的社会风气得以出现。教化可以使社会风气更美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有好的结果。但现在在任的官员,不可能在慈溪做很久的官。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八、(2009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共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受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 151‎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诚。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凯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故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 事觉自死 觉:败露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讲为“博取”或“博得”。‎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对文言常见实词的正确理解,能力层级为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151‎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流语。‎ ‎(1)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 “若……非……”为是一个假设复句的格式,在其分句间应该有所停顿,而“止坏公法”与“损百性”同为“非”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纵……/……”又是一个假设句,分句间仍需停顿。‎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能对浅显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害,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 151‎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一、(08北京)阅读正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①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②,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钺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③,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吏④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 ①历召:一一召请。②学官:学校。③不殊:没死。④掾吏: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1‎ ‎ ‎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 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 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 A 解析 欺负:欺骗,对不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A.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C. D.‎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 B 解析 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C项他们/你。D项于是/乘机。‎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151‎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 D 解析 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151‎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得志,所以临时当了门卒,韩延寿于是接待并任用他。他在东郡三年,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案件大减,天下名列第一。‎ 二、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 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 谓汉曰:“大 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151‎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 赐谥曰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迫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答案 D 解析 D项度:气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 ③是激励士气后的结果;④是阻止诸将攻鬲县;⑤属于攻打成都时的举措。‎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151‎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答案 C 解析 先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后与刘尚的队伍会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文: ‎ ‎ ‎ ‎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译文: ‎ ‎ ‎ ‎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文: ‎ ‎ ‎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县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后来)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和信任。建武二年,皇帝封吴汉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吴汉率军)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致聚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救援。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和他交战,(吴汉)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盖,回到军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卧床,众将士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包裹好伤口起来,杀牛犒赏将士,下令军中说:“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准许,说:“使鬲县百姓造反,都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有敢轻言进兵的人,杀!”‎ 151‎ 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告诉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的)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吴汉)。第二年,贼人率领五万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天,(吴汉)进军攻打广都,攻取了广都,派遣轻便的骑兵火烧成都市桥。皇帝叮嘱吴汉说:“只坚决地占守广都,等待他们来攻打,不要与他们争夺胜负。如果(他们)不敢前来,你轻移阵营逼近他们,必须等到他他筋疲力尽,才可以攻打。”吴汉乘着便利条件进军逼近成都,依靠险要的江北构筑营地,派刘尚率领一万多人驻扎在江南。皇帝听说后非常吃惊,责备吴汉说:“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营驻扎,有紧迫事情发生时,不能再互相救援。”诏书还没有到达。谢丰、袁吉率领士兵十几万人攻打吴汉,派别的将领率领一万余人威逼刘尚,使他们不能互相援救。吴汉与(敌军)大战一天,大败,逃跑回到营垒。吴汉于是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就在这一举动。”于是树起许多幡旗,让烟火不断绝,晚上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带领军队与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都没有察觉。第二天,吴汉率领士兵迎战,于是大败敌军。吴汉自从出征讨伐,众将看到战事不利,有些人很是惊惶恐惧,失掉了常态;吴汉神态泰然自若,整理兵器,振奋士气。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兵供给不充足,为什么买那么多田地住宅呢?”‎ 等到吴汉去世,赐谥号为“忠侯”。‎ 三、(08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151‎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造: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 答案 C 解析 A项“振”通“赈”,救济;B项“收”指逮捕,抓获;D项“悦服”即心悦诚服,高兴地降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因家庐江寻阳焉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A. B.‎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与贼战,斩首数百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C.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 又破之,奔于临贺 答案 A 解析 A项第一个“因”,连词,于是;第二个“因”,动词,趁机。B项“与”都是介词,同。C项“以”,连词,意思为来,用来。D项介词,到。‎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151‎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译文: ‎ ‎ ‎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译文: ‎ ‎ ‎ 151‎ ‎【参考译文】‎ 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赞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员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统帅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统帅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军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惮于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151‎ 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 四、(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①。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 ①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答案 D 151‎ 解析 许,应解释为“赞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①表明嵇绍有“知人之明”,②表明嵇绍不攀附权贵,⑥表明嵇绍据理拒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庞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文: ‎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译文: ‎ 答案 (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解析 (1)“所以”意为“用来……的”。“行”意为“德行”。“细”意为“小的”。 151‎ ‎(2)“寻”意为“不久”。“蒙尘”意为“蒙受风尘”,引中为“流亡在外”。“承诏”意为“接受诏令”。“诣”意为“到……去”。‎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有贤能,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顾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五、(08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151‎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 C 解析 “乃能屈志戎旅”的“乃”应译为“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 昙首有识局智度 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A. ‎ B. ‎ 一毫不受于人 妇女不得为饰玩 151‎ 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C. D. ‎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 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先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 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 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⑴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 译文: ‎ ‎ ⑵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151‎ ‎ 译文 ‎ ‎【参考译文】‎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曾良策注:刘裕);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勇气。”高祖听了很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平定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你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151‎ 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史,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一再乞求皇上让他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的?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皇上说:“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 六、(08辽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任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骢马,发自寿阳涘,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骢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竟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huī):挥手呵斥。‎ 151‎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介绍其才能,②介绍委以重任,④介绍其威信高。以上各句均不能说明其战功显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儿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使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答案 B 解析 B项中“揣摩”不对,文中无此义。‎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⑴陈人欲战,蛮奴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 译文: ‎ ‎ ⑵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151‎ ‎ 译文: ‎ ‎【参考译文】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来居住在新安。他从小就刚直不阿,凭借胆识谋略被颂扬,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他生性喜爱读书,对于各种经书他都能大略地知道其主要意思。周太祖看见了他之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常让他和儿子们在宫中交游。后来因为军功,韩擒逐渐升职为仪同三司,后又承袭父亲的爵位,被授为新义郡公。武帝讨伐齐国,齐国的大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说服了他使他投降。(后来)韩擒率军北上平定范阳,被授予永州刺史。陈军进逼光州,韩擒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击退陈军对光州的进攻。高祖做相的时候,韩擒升任为和州刺史。陈地的将领频繁地侵犯江北地区,先后进入江北地区。韩擒多次挫败其先锋部队,使陈军丧失斗志。开皇初年,高祖暗中有吞并江南的心意,因为韩擒能文能武,一向有好的名声,于是就把平定陈地的任务交给了他,这让敌人非常害怕。等到大举进攻陈地的时候,任命韩擒为先锋。韩擒率领五百人连夜渡河,袭击采石,守门的人还都沉醉不醒,韩擒随即就攻下了采石。进攻姑熟的时候,仅用半天时间就攻下了城池,驻扎在新林。江南的人们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到军队的门口拜见,黑夜白天都不断绝。陈地的人非常吃惊,那里的将领都相继投降。晋王广写奏折上报,高祖听了非常高兴,设宴赏赐大臣。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镇守朱雀航,听说韩擒将要到来,众人害怕而逃。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被遗弃的军队投降了韩擒。韩擒率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径直进入了朱雀门。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于是平定了金陵,捉住了陈叔宝。当时贺若弼也有功劳。皇上于是下诏对晋王说:“这两个人,深谋远虑,在不同的地方让敌人溃逃,他们二人本来就是我任命的,他们在当地抚恤百姓,也非常符合我的心意。天下不统一,已经好几百年了,凭借着大臣的功劳,成就了太平的基业,这是天下的盛事啊,怎么说责备你们呢!听到这非常高兴,实在是应该庆贺。平定江南地区,是他们两个人的功劳。”赐给两人好多财物及万匹绸缎。在这之前,江东有民谣说:“黄斑青骢马,从寿阳水边上来,来的时候是冬天啊,离开时春天就到了。”‎ 151‎ 众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韩擒本名叫虎,平定陈地的时候,又骑着黄斑青骢马,他往返的季节也正好和歌谣相对应,到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后来突厥使者来朝见,皇上对他说:“你们听说过陈国的天子吗?”回答说:“听说过。”皇上命令左右的人引领着突厥使者来到韩擒面前,说:“这就是抓住陈地天子的人啊。”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不久回到京城,皇上在内殿设宴款待他,受到恩宠礼遇非常优厚。过了不多久,因为积劳成疾,过了几天就死了,去世时五十五岁。‎ ‎【2007高考试题及其解析】‎ 一、(07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统过干 (2)访以当时之事 ‎(3)干雅自多 (4)不矜小节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答案 C 解析 A项中“书记”是指书籍。B项“待遇”是“对待”的意思。D项“可以”是“可以凭借”的意思。‎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答案 AD 151‎ 解析 A项是表目的连词“来”。B各个项是“因为”的意思。C项是介词“凭借”。D项是目的连词“来”。‎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 ‎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译文: ‎ ‎(2)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 ‎ 答: ‎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奏章文字资料,擅长言辞,20多岁时,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高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151‎ 高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不久,高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有奇能。仲长统性情豪爽洒脱,敢于说正直的话,不注重小节,有时默然不语,性情变化无常,当时有人称他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就任。常常认为凡是到帝王那里做官的人,打算立身扬名,但名声不会长存,人生易老,优哉游哉,或俯或仰,可以使自己快乐,打算居住在清静空旷的地方来使自己心志快乐。 二、(07北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 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答案 A 解析 正:使……改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被创流血,至难也 A. 碧水东流至此回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151‎ B. 若风之摇草木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C.‎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D.‎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答案 C 解析 A项最/到;B项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C项都;D项连词,来/凭。‎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①说的是“法”;③说的是“人”,间接反映;⑤间接反映。‎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151‎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答案 D 解析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错。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不可治理,不修礼义,廉耻之心就树立不起来。百姓不知礼义,法律也不能让他们走上正路,不尊崇善举、罢止丑行,百姓不会趋向礼义。没有法律不可以治理国家,不知礼义不可以推行法律。法律能诛杀不孝之人,却不能使人做出像孔子、曾子那样的善行;法律能惩罚偷窃之徒,却不能使人做到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高徒七十,学子三千人,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无论言行、仪表、文章,都是教化而成的。为墨子服役者有百八十人,都能使他们赴汤蹈火,死不后退,也是教化所致。 在肌肤皮肉上刻花纹,受伤流血,很难忍受,然而越人以此为荣。圣王在上,阐明好恶给百姓看,用褒贬引导百姓,亲近、举荐贤士,黜退无才之徒,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而有尊贵、显赫的声名,老百姓又有谁不服从呢? 古代设法却无人犯法,设刑却不用刑,不是可以刑罚而不刑罚;百工按时劳作,万事兴盛,是因为修明礼义、任用贤德之人。英雄豪杰,各自按照才能大小处于合适的职位,得其所宜,由本至末,以重制轻,那么君主倡导而百姓和顺,上行下随,四海之内,同心一致,弃贪鄙向仁义,这样教化百姓就好像风摇草木,过处无不顺伏。 如今使愚蠢的人教导智者,使无才之人管理贤士,即使刑罚严明,百姓也不会顺从,这是因为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所以圣主推举贤能,建立功业,昏主推举惟命是从的人。文王推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就是举贤建功。夫差任用太宰嚭而灭亡,秦王任用李斯、赵高而亡国,这是因为推荐惟命是从的人。所以观察君王所推荐的人可知治乱,观察君王亲信的人可知其贤愚。‎ 二、(07天津,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 151‎ 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 ‎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 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有闻而传之者曰 C.‎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51‎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答案 B 解析 A.那么,就;B.从/向;C.表并列关系;D.代词,这件事。‎ ‎8.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151‎ 译文: ‎ ‎【参考译文】 传言不能不明察,多次传说后白的就变成黑的了,黑的变成白的了。本来狗像玃,玃又像母猴,母猴又像人,可是人与狗相比就相差太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如果听到传言能辨清,就是一种幸福;如果听到传言不去辨明,就不如没有听到了。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子,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他们能仔细考察这两个人,所以齐桓公、楚庄王能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说了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说了赵襄子,他们没有仔细考察这两个人,所以自己丢失性命,国家灭亡。 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仔细论证,它需要人一定用道理去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有一只脚,的确是这样吗?”孔子回答:“从前舜要用音乐教化天下人,于是让重黎从民间推举出夔并且进用他,舜让他做了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音和谐,八音平和。天下人非常佩服他。重黎还要多举荐一个人,舜说:‘音乐,是天地万物的精华,是表现得失的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是能够让音乐从根本上做到和谐的人。夔能够让音乐和谐,让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位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啊。”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没有水井,就到外面洗衣服、打水,经常有一个在外面。等到他家里挖出水井,家人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传言说:“丁家挖井得到一个人。”‎ 国中人都传说这件事,让宋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宋国君主让人向丁氏询问此事,丁氏回答说:“我们得到了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的传言,不如没有听到。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有三头猪渡过黄河。”子夏说:“不是这样,这是己亥。己似三、豕与亥字形相似。”子夏到晋国后问这件事,当地人说,晋国军队在己亥这天渡过了黄河。 151‎ 传言大多看似是错的却是正确的,看似正确的却是错误的,正确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明,这是圣人最谨慎的。那么怎样做到谨慎呢?要根据事物情况和人的实情,把它作为传闻实情,这样就能做到谨慎了。‎ ‎ ‎ 15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