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 2022 届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 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 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 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 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 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 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 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 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 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 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 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 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 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 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 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 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 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 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 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 2 -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 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 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 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 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 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 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 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 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 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 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 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 萌生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 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 成提供了条件。 C. 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 走向了灭亡。 D. 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 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 3 -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是“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项,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相关表述为“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 在土地上的百姓牢牢控制在手中”。 C 项,“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犯了推断不当的错误。从第三段可知,商鞅变法使 得秦朝强大,并不是此后土地制度保持稳定的原因,保持稳定的原因应是此后的朝代中央集 权体制日益巩固。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理解错误,从第三段来看,应是采取措 施缓解土地与中央集权或君权之间的矛盾。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 C 项,原因分析不当。从第五段可知,李唐政权的灭亡不是由于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而是 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 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 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 - 4 -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 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 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后,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得到了高速增长,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 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新兴发展市场。自 2010 年到 2015 年,全国高 校总数基本保持平稳,在 3600 家左右,而在校学生数量则呈现逐年缓慢增长趋势,在 2015 年达到 2628 万,如果按每个学生每年消费 5000 元估算,校园贷可以达到 1300 亿的消费市场。 大学生是一个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而消费需求旺盛的群体。随 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分 期贷款消费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了高额一次付清和入不敷出的消费难题。 (摘编自《校园贷现状简要分析报告》) 材料二: (摘自《互联网消费金融常见模式》) 材料三: - 5 - “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近日,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在新 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校园贷问题,明令禁止“校园网货”,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 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引发社会关注。 前不久,陕西 21 岁大学生小朱因无法偿还校园贷而跳江自杀,成为这一灰色金融形式酿 成的又一悲剧。而每一起因校园贷引发的不幸背后,都事关学子的前程和家庭的命运。“零 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等宣传遍布陷阱,让大学生一经借贷便深陷其中。这种病态模 式和恶劣影响,早已超出金融领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 乱象愈演愈烈。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校园贷沦为 “校园害”。这乱象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 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货 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 园货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 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 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 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 最终迷失自我。 (摘编自人民日报《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 村料四: 高考结束后,又将有一大批新人将走进大学校园,办一张信用卡,会是他们中很多人的 选择。而在监管机构严整“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的当下,银行在阔别大学生借贷市场数年 后再度回到校园。多家银行争相推出学生信用卡,发力学生市场。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 增长,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 2695.8 万人,大学生消费市场总规模超过 6000 亿元。伴随着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 规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中行的“中银 E 贷·校园贷”在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试点推出。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的 大三学生王磊(化名)说,目前尚未看到中国银行进校园推广,“不仅是我,至少我身边的同 学都没听说。”他说,目前对中行的校团贷产品还不了解,如果额度较高、利率较低又很安 全,他会使用。“此前我的手机、电脑都是通过分期的方式购买的。” 建行广东省分行的“金蜜峰校团快贷”率先于广东高校试点。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 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 - 6 - 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摘编自钱江晚报《各大银行再度发力学生信用卡市场》) 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通过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大学生消费者和 投资者之间的中介,为两者建立联系。 B. 大学生分期平台将借款需求以未来应收账款的形式转让给互联网理财平台,由该平台提供 具体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进行投资。 C. 大学生分期平台将从互联网理财平台处获得的资金用于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 然后由商品、服务提供商给大学生消费者发出商品或提供服务。 D. 大学生消费者在收货或者享受服务之后,通过一次还款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将本金以及利 息通过各类中介平台返还给投资者,使投资人获得收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关注了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盛,校园作为消费金融发展 的新兴市场逐步完善等现象。 B. 在信用消费、提前消费的消费意识下,自身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又无独立经济能力的大学生 可能会选择分期贷款消费的方式。 C. 正规商业银行走进校园办理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因管理比“校园网贷”更加规范 而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 D. 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非法校园网贷因危害 学子被监管部门叫停的内容。 6. 解决非法校园贷的问题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政府相关部门方面: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② 国有银行方面: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③大学 生自身层面: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 7 - A 项,“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大学生消费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中介,为两者建立联 系”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二“大贷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分析大学生分期消费金融模式可知, 大学生分期平台实际上充当的是中介的角色,为“大理财平台建立联系”,不是为“大学生 消费者和投资者之间建立联系”。故此项移花接木了。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 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 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 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本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考生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 再一一进行比对。 A 项,“材料一关注了……校园作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兴市场逐步完善等现象”理解有误,依 据材料一“学生人群也开始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校园贷遂成为消费金融市场里面的 新兴发展市场”可知,材料一只是“关注了大学生人效逐年增长以及大学生群体消费需求旺 盛,校园逐渐成为消费金融新兴的发展市场等现象”,并没有关注“校园作为消费金融发展 的新兴市场逐步完善等现象”。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C 项,“……普遍认可”理解有误。“普遍”一词错误,材料四“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 在校学生对记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 这款产品”表明了很多学生不了解银行的信贷产品;故“普遍”二字扩大范围了。 D 项,“材料三与材料四都涉及了网络贷款机构校园贷存在的重大问题”理解有误。材料四并 没有提到“校园网贷”的危害。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 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解决非法校园贷 有哪些途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 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 具体分析,依据材料三文句“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 - 8 - 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考生可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整合:相 关部门加强对校园贷借贷机构的监管,积极整治非法校园贷;依据材料四文句“伴随着大学 生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经历了不合规的‘校园贷’退出之后,银行‘正规军’走进大学 生的生活”,考生可从“国有银行方面”整合:正规信用卡业务走进校园,帮助更多有需求 的大学生解决消费难题;,依据材料四文句“不过,多位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在校学生对记 者表示,目前还不了解这款产品,也没见到建行进校园推广,身边还没人使用这款产品”。 考生可从“大学生自身层面”整合: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 花掉一分钱。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 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 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 况,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 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 于是她的想像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 了吗?这种幻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 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 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 去吧。她逢人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 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 的计划是那么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 - 9 - 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了。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 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 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 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 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 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 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 了。他们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 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 他说,你吃,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 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 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写她“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原本生活的艰 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惦念。 B. 小说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如前文丈夫来信中写到“带露台的房子”“钢琴 声”,与后文写到她遇到的真实情况形成了呼应。 - 10 - C. 男主人公辛苦节俭,细心体贴,不断寄钱回家,给妻子带回汉堡;女主人公勤劳质朴,注 重维护丈夫虚荣心,沿有拆穿丈夫的谎言。 D. 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写出了社会底层小 人物的命运,彰显了他们卑微生活之中的人性美。 8. 请探究文中划线句子的内涵。 9.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7. D 8. ①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 这让她心酸。②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 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③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 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9. ①本义:“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②结构:是 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内容:“阳光路十 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 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小说以小见大,透过一对小夫妻的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错误,“表达了对社 会的批判”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重在赞美人性之美。 故选 D。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究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 子。“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根据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 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 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旁边的 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 这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可 - 11 - 知“心酸”是因为那里的条件极差,丈夫的打工生活太艰苦,挣钱太难,她感到心疼,这让 她心酸。“他在来信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 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虽然是打工,可并觉得不苦”“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 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他还说起过麦当 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可知“幸福”是因为丈夫怕她担心才把那里描绘得 非常美好,才把生活说得非常惬意,这让她感到幸福,因为她借此发现了丈夫的体贴与真爱。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可知 “秘密”是因为她把去阳光路十七号找丈夫而发现了真相的事藏在心里,不向丈夫透露。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 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 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 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 号”“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 就是”,可知 “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阳光路 十七号”是小说的线索,作者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男人从“阳光路十七号”给女人写 信,女人去城里寻找在“阳光路十七号”打工的男人,男人从“阳光路十七号”回来的 事情, 使情节紧凑集中。“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 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 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别人的快乐”“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 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 路才叫阳光路”,可知“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预示着他 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 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 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 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 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 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 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 - 12 - 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华廙字长骏,弘敏有才义。妻父卢毓典选,难举姻亲..,故廙年三十五不得调,晚为中书 通事郎。少为武帝所礼,历黄门侍郎、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父疾笃辄还,仍遭丧。旧例, 葬讫复任,廙固辞,迕旨。初,父表有赐客在鬲,使廙因县令袁毅录名,三客各代以奴。及 毅以货赇致罪,狱辞迷谬,不复显以奴代客,直言送三奴与廙,而毅亦卢氏婿也。又中书监 荀勖先为中子求廙女,廙不许,为恨,因密启帝,以袁毅货赇者多,不可尽罪,宜责最所亲 者一人,因指廙当之。又缘廙有违忤之咎,遂于丧服中免廙官,削爵土。大鸿胪何遵奏廙免 为庶人..,不应袭封,请以表世孙混嗣表。有司奏曰:“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廙为世子著 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诸侯犯法八议平处者褒功重爵也嫡统..非犯终身弃罪,废之为重, 依律应听袭封。”诏曰:“诸侯薨,子逾年即位,此古制也。应即位而废之,爵命皆去矣, 何为罪罚再加?且吾之责廙,以肃贪秽,本不论常法也。”于是有司奏免议者官。混以世孙 当受封,逃避,断发阳狂,病喑不能语,故得不拜,世咸称之。廙栖迟家巷垂十载,教诲子 孙,讲诵经典。集经书要事,名曰《善文》,行于世。太康初大赦,乃得袭封..。久之,拜城门 校尉,迁左卫将军。数年,以为中书监。惠帝即位,加尚书令,进爵为公。寻迁太子少傅, 动遵礼典。后年衰病笃,诏遣太医疗病,进位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时河南尹韩寿因托 贾后求以女配廙孙陶,廙距而不许,后深以为恨,故遂不登台司。年七十五卒,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廙为世子/著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诸侯犯法八议/ 平处者/褒功重爵也/ B. 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廙为世子/著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诸侯/犯法八议 /平处者褒/功重爵也/ C. 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廙为世子/著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诸侯犯法/八议 平处者/褒功重爵也/ D. 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廙为世子/著在名簿/不听袭嗣/此为刑罚/再加诸侯/犯法八议 /平处者褒/功重爵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3 - A. 姻亲,特指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不同。“血亲”特指有血统关系的亲 属。 B.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我国古代常见的平民称谓还有“布衣”“赭衣”“黔 首”“黎民”。 C. 嫡统,即正统。在封建宗法制度中,嫡指正妻,正妻所生的儿子称嫡子。嫡子是封建家庭 的正支。 D. 袭封,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封爵。爵位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周爵五等:公、侯、伯、 子、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廙生性孝顺,不惜忤逆皇帝。华廙在父亲病重之时便离职回家,父亲去世,丧葬完毕后, 他却坚决不复职,以至于违背皇帝的旨意。 B. 华廙得罪权贵,屡受不公待遇。华廙拒绝中书监荀勖的联姻,以致遭到陷害被剥夺爵位, 拒绝贾皇后的拉拢,以致终生不登台司之位。 C. 华廙讲读经典,著作流行于世。华廙隐居在家数十年,潜心教育子孙,讲读经典。收集经 书要事,编纂成《善文》一书,流行于当世。 D. 华混断发装疯,深受世人称赞。朝廷废华廙应为庶人,让华混继承爵位,华混剪断头发, 佯装癫狂,喑哑失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寻迁太子少傅,动遵礼典。后年衰病笃,诏遣太医疗病。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水, 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2)不久晋升太子少傅,举动遵循典章礼仪。后来年老病重,皇帝下诏派遣太医给他治病。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一时之制”指的是前面“除名削爵”,如断为“廙所坐除名”“削爵一时之制”,就变成 - 14 - 单指“削爵”一事,且前一句华廙犯错受罚也就变成“除名”这一种惩罚了,所以这种断法 是错误的,正确的应为“廙所坐除名削爵”“ 一时之制”,排除 BD 两项; “诸侯犯法”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且“八议”是指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 须交由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此处做“平处”的状语,所以应断为“诸侯犯 法”“ 八议平处者”,排除 A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我国古代常见的平民称谓还有‘赭衣’”错误,“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 赭色,故称,又指囚犯,罪人。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华廙拒绝中书监荀勖的联姻,以致遭到陷害被剥夺爵位”错误,文中说的是“又缘廙 有违忤之咎,遂于丧服中免廙官,削爵土”,可见还有违背圣旨的原因在内,不仅仅是“拒 绝中书监荀勖的联姻”。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锐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爪牙” 古今异义,爪子牙齿;“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地 下水;“用心”,古今异义,因为心思(用心);“一”,专一。 (2)中,“寻”,不久;“迁”,晋升;“动遵”,举动遵循;“笃”,病重;“诏”,下 - 15 - 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华廙,字长骏,旷达敏捷,有才德。华廙的岳父卢毓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难以推 举姻亲,所以华廙三十五岁没有得到提拔,很晚才担任中书通事郎。年少时华廙被武帝敬重, 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华廙的父亲病重便回家,父亲去世。按照旧例, 下葬完了,恢复原职,华廙坚决推辞,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当初,华廙的父亲华表有皇帝赐 给的门客在鬲县,派华廙通过县令袁毅登录名字。三个门客各以奴仆代替。到袁毅因用财物 买通他人而获罪,袁毅的供词迷乱谬误,不再显露以奴仆代替门客的事,直接说是送三个奴 仆给华廙,而袁毅也是卢毓的女婿。又在这以前,中书监荀勖替儿子向华廙求娶其女儿,华 廙没答应,结成怨恨,荀勖就秘密地向皇帝陈述这事,认为袁毅贿赂的人多,不能全部判罪, 应该惩罚最亲近的一个人,趁机指责华廙应当判罪。又因华廙有违背圣旨的错误,就在守孝 时间免除他的官职,削除爵位封地。大鸿胪何遵上奏朝廷应把华廙免为百姓,不应该承继前 辈受封的爵位,请求用华表的世孙华混继承爵位。有关部门上奏朝廷说:“华廙犯罪被取消 原有的身份并剥夺爵位,只是一时的规定。华廙是华表的嫡子,写在名册上,不让他继承爵 位,这是刑罚上再加处罚。诸侯犯法,用八议制度来评判裁决,这是褒扬功绩,看中爵位。 嫡系亲属不是犯了终身废弃的罪,废除爵位就太重了,依照法律应让他继承爵位。”皇帝下 诏说:“诸侯去世,儿子一年后继承爵位,这是古制。华廙应该担任的官职而废除,封爵受 职都革除了,怎么是刑罚再加处罚?再说我惩罚华廙,以此来达到肃清贪污丑恶,本来就不 需按平常的法律。”于是有关部门上奏免除异议者的官职。华混凭世袭祖爵之孙的身份本应 受封,他逃避受封,剪断头发假装疯狂,患病声音喑哑,不能说话,所以得以不受封,当时 的人都称赞他。华廙在家乡游玩休憩将近十年,教导子孙,讲解诵读经典书籍。收集经书的 重要事件编成书,叫作《善文》,流行于当世。太康初年,大赦天下,华廙才获得继承封地。 过了很久,授予城门校尉,升迁左卫将军。几年后,任命他担任中书监。惠帝即位后,加封 尚书令,进身爵位为公。不久晋升太子少傅,举动遵循典章礼仪。后来年老病重,皇帝下诏 派遣太医给他治病,进位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当时河南尹韩寿托贾后请求把女儿许 - 16 - 配给华廙的孙子华陶,华廙拒绝,不答应,贾后十分恨他,所以不能登三公之位。七十五岁 去世,谥号元。 (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 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写作时间和诗人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 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诗人漂泊在外的状态。 B. “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观看西边雪岭的日落,与首句中“秋尽东行且未 回”相照应,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C.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诗人感时自叹,感事抒情,情感深沉蕴籍,语势有 停顿转折,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D.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运用典故和描 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 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 抱负。 ③对亲友的思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 去友人的思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 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 - 17 - 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错误,尾联“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是直接抒情, 直接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结合诗歌标题、 作者、注释以及诗歌内容来体会诗人情感。 从诗歌标题来看,“秋尽”交代时令,这是秋末,即将入冬,这也暗示考生,诗人的情感可 能是低落的;从作者和注释来看,“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 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交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境遇,“投 奔严武”,结果“严武被召回京”,这就暗示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入蜀投奔严武”“遇 到叛乱,滞留”等信息表明诗人漂泊在外,自然可能会有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也可能会有 羁旅在外的孤独寂寞。 从诗歌内容来看,这首诗歌四联八句,前四句呼应标题“秋尽”,主要写秋日景事,“秋尽 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意思是“已到秋末时 节,然而我这一次东行却依然无法回归。我那简陋的茅舍依然在少城的角落里孤单地等我回 去,真是令人怅然。家中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我漂泊江湖,虽遇贵人,却依然无法 实现抱负”,“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结合注释二对“袁 绍杯”的介绍来看,诗人其实是借用这个典故来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 负;诗歌后四句主要感时而自叹,“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 怀抱何时得好开”意思是“独看雪岭落日,剑门阻隔,我这北来之人无法通行。我万里漂泊, 长时间作客他乡,到何日才能得偿所愿,一展胸怀”,独看落日,“长为客”,这些内容可 - 18 - 以看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而“何时得好开”又能感受到诗人的的一种期待;“剑门犹阻北人 来”和注释一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北人”既指回京北去的严武,也指北边的亲友,因为战 乱阻隔,这人亲友不知何时才能南来,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 (2)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常用《琵琶行》中的 “______,____”来表达生活的不如意。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 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咏怀古迹》 (其三) 中,诗人运用拟入手法,借助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7). 小学而大遗 (8). 吾未见其明也 (9). 群山万壑赴荆门 (10). 生长明妃尚有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 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易错字形:(1)作客(2)沦落(3) 尊、酹(4)遗(5)壑、荆。 【点睛】在考查名句名篇默写,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默写名句名篇时,要 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 字,不漏字,不误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 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 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____17____。有时候,哪怕只是一 - 19 - 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 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 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18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 指称那些爱给自已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 该如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 会价值、能不能___19___。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 蓝”成为环保重要目标的____20____,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这些____21____的流 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 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却如过眼烟云一般,最终被人遗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迥然不同 历久弥坚 来之不易 经久不息 B. 大相径庭 历久弥新 谈何容易 经久不衰 C. 大相径庭 历久弥坚 谈何容易 经久不息 D. 迥然不同 历久弥新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 因为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 的认知。 B. 语言因为是表达思想的手段、交流信息的工具,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 的认知。 C. 语言因为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 的认知。 D. 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手段、交流信息的工具,所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他人 的认知。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 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 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 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 20 -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 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 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 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①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的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 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比较对象限于两个(类)。语境是说六张照片都不一样,强调差别大, 不是差距大,故选“迥然不同”。据此可排除 BC 两项。 ②历久弥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 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此题依据所填成语前面的文句“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 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 ”可知,此空需要 一语意是“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的成语,故此处应填成语 为“历久弥新”。 ③来之不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 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常作谓语。第三空所填词语需作定语中心语, 语义上前者更适合语境,故选“来之不易”。 ④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 健壮的外表,或幼年起到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 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对象为“流行语”,且后者第二层语义更适合语境,故选“经久不衰”。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题干要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划线句子有 两处语病,一处是关联词“因为”位置不当,一处是并列短语的前后顺序不对。“因为语言 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关联词位置不当,此文句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 的,都是“语言”,故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依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依据语句的逻辑关 系,应语言先“交流信息的工具,后成为“表达思想的手段”,故可排除 B 项。 - 21 -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 境的分析与体会。 具体分析,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 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推断可知,括号内内容描述的主体应该 是“网络流行语”故排除 C 和 D,且此两项中“一定会”过于绝对,可大胆排除此两项,;并 非所有的“网络词汇”都会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故“网络语汇(词)汇”扩大范围, 因此括号内提及的“网络语汇”需要一个限定词,故可排除 B 项。 故选 A。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 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 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现代人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歧,并且发展了对话理论。按照想象, ①_____________,对话的本质是以讨价还价代替真刀真枪的较量。在理论上说,假如理性对 话足以解决冲突问题,那么②________,至少也能够为地区性的“永久和平”作出贡献。不 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事实表明,③_____________, 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 【答案】 (1). 对话可以解决分歧(或“对话是成本最低的博弈”) (2). 即使不能 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 (3). 语言无法替代行动的较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 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 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具体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 第①空,结合前文中的“解决分歧”。前文表述的是现代人想通过理性对话解决分歧,后文 - 22 - 写对话的本质,由此判断横线处的内容应该与对话能够解决分歧有关,可填写“对话可以解 决分歧”或“对话是成本最低的博弈”。第②空,要注意前后句。前文是“假如理性对话足 以解决冲突问题”,后文写对话在解决冲突问题上的重要作用,所需要填的文句是作用之一, 依据所填文句后面的文句“至少也能够为地区性的‘永久和平’作出贡献”可知,所填文句 和此文句应构成假设让步关系,内容应和“世界和平问题”有关,由此判断②要填写的内容 应该是“即使不能解决世界和平的问题”。第③空,要注意前后句。从前文的“不过,语言 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个良好愿望”和后文的“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 重的分歧”分析,③处主要探讨的是语言博弈不能代替行动较量的问题,所以可填写“语言 无法替代行动的较量”。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 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 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解决分 歧”“解决冲突问题”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21.下面是某中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近期,新冠肺炎来得很猛,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肩负 起抗击疫情的责任。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不准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了解新冠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恐 慌,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 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做点事儿。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 们一定能搞定这场抗疫阻击战! 某校学生会 2020 年 2 月 18 日 【答案】①“来得很猛“改为“来势汹汹”;②“不准”改为“请勿”;③“做点事儿”改 为“尽一份力”。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 场合,把握语体特征,明确关键词的谦敬和语意轻重,仔细判断。 具体分析,本题要求为倡议书修改“三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倡议书”属于公文,故要 注意语体色彩,“来得很猛”和“做点事儿”都是口语,应该分别改用书面语,可改成“来 势汹汹”和“尽一份力”;而“不准”语气太过生硬,故可改为“请勿”。 【点睛】应用文改错主要错误在于谦辞敬辞、口语书面语转换、应用文格式这三大方面,此 外也有部分涉及语病,如搭配不当、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解答时,要综合公文的适用场合、 适用对象和语意表达来改错。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 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 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 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 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 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 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赞美的力量 原本琴技被评价为“锯床腿”的女孩,在树林里练习的过程中总会收到一位老妇人的赞 美,于是女孩的琴技逐渐有所提升。老妇人不因女孩一开始糟糕的琴技而批评她,反而赞美 她,赞美使女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步。可见,赞美蕴含了巨大的力量。 赞美能给人带来信心。赞美总是与鼓励和肯定分不开,当一个人收获了肯定,自信往往 会倍增。撒切尔夫人能够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即得益于她的父亲从小对她的赞美。这样的 赞美,使她在思考和回答问题时不畏手畏脚,而且越来越有信心。父亲的赞美,认可和肯定 了她的能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正因如此,才会诞生这个闻名于世的“铁娘子”。因此, 赞美是信心的能量源泉。 赞美能给人带来动力。赞美会让人觉得这不可辜负,而这种心理会成为人们拼命努力的 内在动力之一。戴尔·卡耐基曾说,“使对方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做好一件事、他在这件事 - 24 - 上很有潜力可挖,那么他就会废寝忘食,努力把事情办得更好。”这种信任最直接的表达方 式就是赞美,赞美给人以能量,给人以责任,给人以愉悦,得到赞美之后的满足感和勇气往 往可以抵御一切,受到赞美的人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所以,赞美能激发人们的动力。 赞美能给世界带来美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赞美别人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包容、 开阔的胸怀,那么,受到赞美的人也一定不吝啬赞美别人,赞美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爱 的桥梁。殷庆功有一句话,“要是每一个孩子的诗情画意都能得到人们的欣赏赞美,那么世 界将不愁成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世界。”试想,如果每个人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赞美担 当,赞美坚持,同时也赞美努力,赞美进步,那世界也不愁成为一个美丽而充满爱的世界。 善意大多是通过赞美抒发,它能温暖寒冰,点亮黑暗。人人都喜欢听到赞美,它总能为人心 之善埋下一颗种子,所以,赞美能使世界多一分善,少一分恶,多一分温情,少一分冷酷。 我们需要赞美,同时也要学会赞美。玛丽·凯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比金钱和性更 为人们所需——认可和赞美。”善于赞美,乐于赞美,赞美之词就像给予别人的那朵玫瑰, 温暖他人也芬芳了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个叙事类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拉小提琴的故事。按照由果溯因的 方法,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的进步除了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老妇 人的赞许”“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这个小女孩是幸运的,她从赞美声中得到了进步的力量。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 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教育中应当适时地对一些孩 子加以赞美,使他们获得一种精神动力,获得一种成长的力量。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一点赞美, 使他们获得自信;对遭受挫折的学生一点赞美,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对自律性差的 学生一点赞美,使他们获得进步的动力……本题要求写作议论文,我们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 分析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谈赏识对于人 的激励作用。 参考立意:(1)赞美的力量(2)赏识是激励人的强大动力(3)我们需要赞美,同时也要学 - 25 - 会赞美 参考素材: (1)在科学史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那就是:一位小学生,由于他的耳朵失聪、加上他 思维方法奇特,老师认为他是无可救药的,于是,就把他退学了。回到家里母亲并没有对孩 子失望,并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最聪明的,你将来一定能有大作为,今后妈妈在家教你。 在妈妈辅导下,他完成了学业,后来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去世时,为了悼念他,全 美国熄灯五分钟。他就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假如,没有母亲的肯定和赞美,这个世界上将会 多一位顽皮的孩子,少一位大发明家,电灯和录音机的发明将会向后推迟若干年。 (2)一个世纪前,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一个工厂里,有一位刚刚满十岁的童工,他很渴望成 为一名歌唱家,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当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老师对他说:“你不可能成为 歌唱家,你根本没有好的歌喉。你唱歌的声音就像穿过百叶窗的风一样。”但,孩子的母亲 知道他的宏志之后,没有像那位老师那样,而是惊喜的把孩子紧紧的拥进怀里,并说:“妈 妈相信你会成功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母亲为了省钱给儿子上音乐课的学费,走路连 鞋都舍不得穿。后来,正是这位贫穷母亲的赞扬创造了奇迹,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他成为了 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卡卢梭。 (3)前任福特汽车总裁皮特森就有习惯每天写纸条称赞员工。他说“你每天最重要的十分钟, 就是你花在鼓励员工上的时间。”皮特森认为,管理人“把事情做对”,领导人更要“做对 的事”,如果只照书本做管理,只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衡量员工的努力,进展有限,但如果 同时用脑与用心去领导,诚心肯定每个人以激发个人动力,当每个人都成功时,团体必能成 功。作为领导者,具有欣赏之心,勇敢地把成就给部下,赞美部下的优点,不仅能很好的调 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很好的获得追随者,建立起自己的领导魅力。 (4)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待人处事,最有效的灵丹妙药就是能够适时地给 他人播撒心灵上的阳光和雨露,即:感谢、鼓励、欣赏和赞美。接受是一种能力,欣赏是一 种心境,只有懂得欣赏和感恩的人,才能真诚的肯定和赞美别人。 结构示例:《赞美的力量》,议论文。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赞美蕴含了巨大的力量。正 文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赞美能给人带来信心;赞美能给人带来动力;赞 美能给世界带来美好。从不同层面分析“赞美”对于人的成长、世界的美好所起到的作用。 结尾总结:我们需要赞美,同时也要学会赞美。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 26 -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