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百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语文试题(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百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语文试题(二)

‎2020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二)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 也随之数不胜数。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而历史学者中又可细分为中国史学者、世界史学者、 某种专门史学者等。‎ 各种历史学者,不言而喻,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至于非历史专业的学 者是否也对历史注意观照,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 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在笔者 看来,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自觉地观照历史,要根据需要,给予历史以足够的观照。‎ 一般说来,学者们所研究的对象千差万别,其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多有不带“史”字者,这即是 本文所说的“非历史专业”。但是,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因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总与其他事物 发生这样、那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些过程、关联、影响,岂不正是该事物的“历史”;研究这些 事物“历史”的学问,岂不正是这些事物的“历史学"。世界上除了人类以外,笼统说来其余即为 大自然。人为万物之灵,其既对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对本身以外的全部客观存在即大自然 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鉴于这种情形,有人将人类的全部知识概括为人类史和自然史两大种。‎ ‎ 这一概括是正确的。做出这一概括的着眼点,就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或称大自然)如实地以 变化之物和互相关联之物来对待。‎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以变的观点观察自己研究的对象,重视了解、掌握其长期以来变化的历史及其中所体现的规律,由之很可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为解 决面临的学科发展新难题找到原来不曾想及的出路。另外,非历史专业的学者在增强“历史情怀”中,也可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成果论述了人类认识和 改造自身及大自然的大量经验和教训,其中某些方面很可能使非历史专业的学者获得启示。如 果所选读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对象主体,正与从事选读的非历史专业学者所研究的对象主体完全一致,例如研究历法某一专题的非历史专业学者,选读某一历法史学家的相应研 究成果,尤其易于获得有益的启发。‎ ‎(摘编自南炳文《说说学者的情怀与史家的情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多寡,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B. 历史学者都有“历史情怀”,与非历史专业的学者相比,他们都重视对历史的观照。‎ C. 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学科名称大多不带“史”字,但实质上并非完全与“史”无关。‎ D. 非历史专业的学者也应该选读一些与自己不同行的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以获启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 B. 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岀论点。‎ C. 第三段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严谨,条理清晰,突出了“历史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 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数不胜数,所以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也因之数不胜数。‎ B. 作者研究了非历史学者对历史的观照情况,对其“历史情怀”缺失状况做出了准确判断。‎ C. 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演变、最终消失过程以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研究。‎ D. 对《民法》感兴趣的非历史学者,可以阅读复旦大学叶孝信教授所著的《中国民法史》。‎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错,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如果以是否掌握、传承体系性的历史知识为基准来划分,则除了历史学者外, 其余学者都可笼统地称为非历史专业学者”,“如果”两字表明此处是假设,并不是确指,不能武断地把学者可以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文章第一段将学者分为历史学者和非历史专业学者,为下文议论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历史学者和非历史学者对历史观照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论点;第三段更进一步递进,指出非历史专业所研究的对象实质上也与“史”有关;最后一段用突出“历中情怀”对学者的重要性。所以,整篇文章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A项,前后分句因果关系错,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表述为,“人类发展延续到今天,其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分句“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种类已经数不胜数”在前,分句“掌握、传承各种学问的学者也随之数不胜数”。‎ B项,“做出了准确判断”错。原文第二自然段表述为,“即具有‘历史情怀’,从实际情况说来,似是除部分人重视观照外,不少人并不观照或观照较少,或虽然实际行动有所观照而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和主观自觉”,“似是”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而不是确指。‎ C项,“历史学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产生……”错,原文第三自然段表述为,“因为 ‎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演变、最终消失的过程”,原文强调的是“任何事物”,并不是单独指“历史学”。‎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大概是因为 它既非官学,亦非纯粹的私学,但又与官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得到各级官府的支 持和资助。许多官员也将创建书院、讲研义理学问视为一种可以自豪的政绩,希望以书院长育人才、开启民智、移风易俗。但书院又非官学,书院的科目设置、讲论内容都由著名学者担任的 书院山长、主讲设定与主持,官府干涉有限。书院与官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故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使中国教育由古代迈入现代,便能自然衔接而水到渠成了。‎ 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风范声望言传身教,并不刻意传授系统知识。尤其是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了两汉的讲经之风,注重阐释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理学借书院讲学得以光大。此后,随着时代的需要和地方学术风气 的浸润,书院讲学内容各有侧重,或义理或实学或训诂或辞章,而书院的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 讲论、问答、辩说、切磋,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书院的根本任务是养育 人才,故与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密切相关,讲论经义、草拟试策、熟记帖括、习练论说,自然也是 书院学习的重要内容。书院以及乡村的义塾、义学,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而达至社会底 层,从而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书院有其莫大 贡献。‎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10月31 ‎日)‎ 材料二:‎ 新时代下,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得以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中国传统书院空间消失殆尽。而择守书院,风格古朴典雅,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 以中式园林中庭院为造景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构思将园林造景、假山、漫步、穿插的体验 代入现代空间中,传达出设计对自然与生活相融的哲学思考。在顶部灯膜飞鹤的灯膜下,在柔 ‎ 和的晕光下,让空间充满了氛围感。空间以艺术品的妙趣横生来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文人趣味 性,这种微妙的排列使人驻足停留,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融会贯通的感官体验。鼓琴室(琴 房)、校书房(书房):古典红木家具,白墙黑地砖,黑白灰调子的素雅更多的重点在于古琴、琴谱、 书画案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历史停驻于此刻,展现出书院通达的智慧与纯粹;艺术与人文 的缱绻,让情致释放于此间,展现出文人高雅的豁达与洒脱。‎ ‎(摘编自“搜狐"《中国最美新书院——择守书院》‎2018年6月11 ‎日) ‎ 材料三:‎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 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 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 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 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 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 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摘编自《CCTV—文化频道》)‎ 材料四:‎ 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个方面,今天尤其 值得重视与发扬。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化传 承和社会担当,让学术创新有了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从而得以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以各种名目活跃着的书院,有五六百所。新兴书院,普遍面临着经营难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今天,书院大范围 兴起,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现代书院复活的,究竟是形式还是精 神?如果只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者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就是不相符的。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来源,是书 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办书院,一般是自负盈亏,一旦建设者或投资者出现资金周转困 难,便有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另外,建设资金的匮乏,也可能导致书院精神背离初衷,走上低俗 化道路。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现代书院,大都是由民 间力量兴办的,难以保障运营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例如,因尚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 ‎ 颁发的“准生证”,许多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现代书院办学,如何与体制内教育、与整个社会结 合起来,值得深思。‎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年11月28日)‎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两汉讲经之风,注重阐释光大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 B. 中国古代一般的书院非官非私,但与官府、官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难以分割。‎ C. 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故而并不传授系统知识。‎ D. 书院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至社会底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莫大贡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余韵流传绵长,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轨道上前行。‎ B. 新时代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传统书院消失。‎ C. 作者借宋代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四书院告诉人们可在其中感受古典文化余音。‎ D. 作为古代精神资源宝库的书院,因为有作为精神内核的学术创新而使书院长久不衰。‎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 ‎【答案】4. C 5. B ‎ ‎6. ①准确定位,提升书院的人文精神。新兴书院不仅要继承古代书院的探究学问、养育人才的作用,更要发挥 其思想传播功能。不仅要与时俱进传播人文精神.还要吸纳西方先进文化。②政府、社会应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书院发展有后劲。③政府应加强对书院的组织与引导,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秩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并不传授系统知识”错,原文材料一第二自然段表述为,“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风范声望言传身教,并不刻意传授系统知识”,选项少了“不刻意”几个字,于是曲解了文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传统书院消失”错,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材料二第一自然段表述为,“让人得以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中国传统书院空间消失殆尽”,其中, “殆”是“几乎”的意思,“消失殆尽”指几乎要消失完,但并不是消失。‎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然后再对照题目的要求,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与新兴书院发展相关的材料,特别是谈到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四的第二自然段。“新兴书院,普遍面临着经营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而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也不间断地提出新兴书院存在的问题,如材料二第一自然段,“而择守书院,风格古朴典雅,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材料三第中间部分也提到,“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有关新兴书院的表述,从正面和反面阐述了新兴书院应该具有文化气息和思想传播功能。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材料二、材料三中提到的内容和材料四中提到的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就可以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铃儿 老舍 京城北郊王家镇小学校里,校长,教员,夫役,凑齐也有十来个人,没有一个不说小铃儿是聪 明可爱的。‎ 每到学期开始,同级的学友多半是举他做级长的。别的孩子入学后,先生总喊他的学名,惟独小铃儿的名字---德森,仿佛是虚设的。校长时常的说:“小铃儿真像个小铜铃,一碰就响 的!”下了课后,先生总拉着小铃儿说长道短,直到别的孩子都走净,才放他走。那一天师生说闲 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不记得!等我回 家问我娘去! ”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 ‎“小铃儿看这张画片多么好,送给你吧!”先生看见小铃儿可怜的样子,赶快从书架上拿了一 张画片给了他。“先生!谢谢你——这个人是谁?”“这不是咱们常说的那个李鸿章吗!”“就是他 呀!呸!跟日本讲和的!”小铃儿两只明汪汪的眼睛,看看画片,又看先生。“拿去吧!昨天咱们 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跟他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 不能讲和!”‎ 小铃儿每天下学,总是一直唱到家门,他母亲听见歌声,就出来开门;今天忽然变了:“娘啊! 开门来!”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小铃儿紧紧的往屋里跑。“哟!你又跟人家拌嘴啦?谁? 跟李鸿章?”“娘啊!你要上学,可真不行,李鸿章早死啦!”从书包里拿出画片,给他母亲看“这不 是他,不是跟日本讲和的奸细吗!”“你这孩子! 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 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学手艺,我可不干!"他摇晃着脑袋,向他母亲说。“别美啦!给 我买线去!青的白的两样一个铜子的!”吃过晚饭小铃儿陪着母亲,坐在灯底下念书;他母亲替 人家作些针黹。念乏了,就同他母亲说些闲话。‎ ‎“娘啊!我父亲脸上有麻子没有?”“这是打哪儿提起,他脸上甭提多么干净啦!”“我父亲爱 我不爱?给我买过吃食没有?”“你都忘了!你父亲常常眯坛眯坛的傻笑,搬起你的小脚指头,放 在嘴边香香的亲着,气得你姑母又是恼又是笑。——那时你真是又白又胖,着实的爱人。”‎ 小铃儿不错眼珠的听他母亲说,仿佛听笑话似的,待了半天又问道:“我父亲那一年就死啦? 怎么死的?”“可不是后半年!你姑母也跟了他去,要不是为你,我还干什么活着?”‎ 小铃儿的母亲放下针线叹了一口气,那眼泪断了线的珠子般流下来! “你父亲不是打南京 阵亡了吗?哼!尸骨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呢!'小铃儿听完,蹦下炕去,拿小拳头向南北画着,大 声的说:“不用忙!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先打日本后打南京!”“你要怎样?快给我倒碗水吧! 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倒完水该睡了,明天好早起!”他母亲依旧做 她的活计,小铃儿躺在被窝里,把头钻出来钻进去,一直到二更多天才睡熟。‎ ‎“快跑,快跑,开枪!打!”小铃儿一拳打在他母亲的腿上。“哟,怎么啦!这孩子又吃多啦!瞧!被子踹在一边去了,铃儿!快醒醒!盖好了再睡!”“娘啊!好痛快!他们败啦!”小铃儿睁 了睁眼睛,又睡着了。第二天小铃儿起来的很早,一直的跑到学校,不去给先生鞠躬,先找他的 学伴。凑了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家蹲在体操场的椅角上。小铃儿说:“我打算弄一个会,不要旁 ‎ 人,只要咱们几个。每天早来晚走,咱们大家练身体,互相的打,打疼了,也不准急,练这么几年, 管保能打日本去;我还多一层,打完日本再打南京。”“好!好!就这么办!就举你作头目。”‎ 正说的高兴,先生从那边嚷着说:“你们不上教室温课去,蹲在那块干什么?”一眼看见小铃 儿声音稍微缓和些,“小铃儿你怎么也蹲在那块?快上教室里去!”大家慢腾腾的溜开,等先生进 屋去,又凑在一块商议他们的事。不到半个月,学校里竟自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永不招惹人 的小铃儿会有人给他告诉:“先生!小铃儿打我一拳!”“胡说!小铃儿哪会打人?不要欺侮他老 实!”先生很决断的说,“叫小铃儿来!”小铃儿一边擦头上的汗一边说:“先生!真是我打了他一 下,我试着玩来着,我不敢再 ”“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 真是! ”先生说完,小铃儿同那委委屈屈的小孩子都走出来。‎ 小铃儿皱着眉,同大家来到操场椅角说道:“说吧!今天干什么?”“今天可好啦!我探明白 了 ! 一个小鬼子,每天骑着小自行车,从咱们学校北墙外边过,咱们想法子打他好不好?”张 纯说。‎ 王凤起指着小铃儿的脸说。“干哪!听你们的!走 ”小铃儿红了脸,同着大众顺着墙根 溜出去,也没顾拿书包。‎ 第二天早晨,校长显出极懊丧的神色,在礼堂外挂了一块白牌,上面写着:“德森张纯……不 遵校规,纠众群殴……照章斥退……”‎ 一九二二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塑造了一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反应敏捷、号召力强,有朴素家国情怀的学生形象。‎ B. 小说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既写了小铃儿可贵的爱 国情感,从校长身上,也表现了国民的愚昧一面。‎ C. 文中小铃儿的母亲与小铃儿的观点格格不入,不许孩子读书,只让孩子学手艺,古板刻薄。‎ D. 小说情节虽然简单,却异常生动,叙述及对话全部采用北京口语,体现出老舍娴熟的驾驭 语言的能力。‎ ‎8. 文中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物,请分析其形象特点。‎ ‎9.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来写小铃儿“一碰就响”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 ‎①具有爱国情感•并以此教育学生。②尊重学生。懂得循循善诱。他明知小铃儿父亲的死因.却问小铃儿。让 他回家问母亲.这样既达到了告诉他的目的,又激发了小铃儿对日本人的仇恨。③关爱、甚至袒护小铃儿。 ‎ ‎9. ①当先生问起小铃儿父亲的病和死时的模样,用神态描写表现小铃儿的伤心、焦急;②当先生说起不要跟照 片中的人李鸿章一样时.用反问句和夸张手法表现小铃儿的决绝态度;③当母亲要求小铃儿跟舅舅学手艺 时,用倒装句“学手艺,我可不干•写出了小铃儿跟母亲观点的完全不同;④当听母亲说父亲是打南京阵亡的时候。用反复手法“把头钻岀来钻进去”写出了小铃儿报仇心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古板刻薄”错。原文表述为,“你这孩子!一点规矩都不懂啦!等你舅舅来,还是求他带你学手艺去,我知道李鸿章干嘛?”“不用想那个,长大成人好好的养活我,那才算孝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小铃儿的母亲话语中包含着对小铃儿的疼爱,作为母亲,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长大尽孝符合母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特征,不能算作是古板刻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找出文中写先生的段落或句子,然后再仔细分析这些句子所写的内容和包含的情感。文中总共四次提到先生,第一处“那一天师生说闲话,先生顺便的问道:“小铃儿你父亲得什么病死的?你还记得他的模样吗”,写出先生教学有方,懂得尊重学生;第二处“昨天咱们讲的国耻历史忘了没有?长大成人打日本去,别跟李鸿章一样”,写出先生的爱情情怀;第三处“先生从那边嚷着说:‘你们不上教室温课去,蹲在那块干什么’”,第四处“一眼看见小铃儿声音稍微缓和些。”去吧!没什么要紧!以后不准这样,这么点事,值得告诉?真是”,第三处和第四处体现了先生对小铃儿的关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表达技巧以及考查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清楚题干的要求,此题要求从文中举出运用三种不同手法的例子来写小铃儿“一碰就响”的特点。第一,要找出文中写小铃儿“一碰就响”的例子,可以说,小铃儿“一碰就响”的特点,文中比比皆是。第二,要明确写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有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肖像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烘托、对比等。另外,还有欲扬先抑、修辞等手法。“小铃儿哭丧着脸,说话的时候,眼睛不住的往别处看”“哭丧着脸”,运用神态描写的手法;“‘跟他一样?把脑袋打掉了,也不能讲和’”,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同时,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效果;“很急躁的用小拳头叩着门”,运用动作描写的手法;“学手艺,我可不干”,运用倒装句,突出强调效果,也表现出小铃儿那种日本人的决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好属文论,虽绮丽不 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 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 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 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又议移县狱于郡及二社应立,朝廷从之。迁尚书左丞。‎ 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 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 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竞。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诏曰:“政 道之本,诚宜久于其职,咸奏是也。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 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咸累自上称引故事,条理灼然,朝廷无以 易之。‎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 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有删节)‎ ‎【注】①毛班: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B. 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C. 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D. 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以为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咸在位多所执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爵,又称封爵、世爵,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 B.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例如李密《陈情表》有“除臣洗马”。‎ C. 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中国古代尚书省所设官职,左丞一人,正四品下;右丞一人,正四品上。‎ D. 台辅是指古代三公宰辅之位,例如唐代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公若登台辅,临危莫 爱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咸见多识广,颇有文才。他喜欢写文论,言论可为鉴戒,庾纯感叹他的文章接近于诗人的创作;他多次上书称引往事,条理清晰明了。‎ B. 傅咸品行高尚,特别孝顺。他有高尚的节操,疾恶如仇;出京城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他前往,于是他上表请求免职。‎ C. 傅咸针眨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当时奢侈之风,以先王吃肉穿衣都有定制为例,规劝君王要戒奢侈,指出奢侈造成的浪费比天灾还严重。‎ D. 傅咸为人正直,忠勇果敢。他曾上奏罢免了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王戎等,从而使京都肃敬,贵戚慑威伏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员。‎ ‎(2)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 ‎【答案】10. D 11. C 12. D ‎ ‎13. (1)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干百姓所做的事,亲自日理万机,辛苦操劳到太阳偏西。‎ ‎(2)御史中丞解结认为傅咸弹劾王戎是违背典制,越位侵权,干涉了非他职权之内的事,于是上奏罢免傅咸的官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标志性词语、特殊句式等等。本句中有一个特殊句式,“惟农是务也”是宾语前置句,“也”处需要断句;有一个标志性语气词“也”,“未有逾陛下也”处应断句;“躬自”是亲自的意思,如果选取BC, “帝王躬自”,翻译成帝王亲自,这句话没有谓语,是病句,所以排除BC两项。A项,“以为当今之急先”,把断句划在“先”后,不符合文意,此处“急”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的事,“当今之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当务之急”,应该在“急”字处断句。‎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左丞一人,正四品下;右丞一人,正四品上” 错,应为“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上奏罢免了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王戎等”错,原文是“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名单中没有王戎。‎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至尊”,最显贵;“布衣”,平民;“修”,做;“亲”,亲自;“昃”,太阳偏向西方时称昃,“日昃”,太阳偏西。‎ ‎(2)中,“以……为”,在这里可以译为把……当作,也可译为认为;“越局”,越权;“干”,干涉;“分”,职权之内的事。‎ 译文:‎ ‎  傅咸字长虞,刚强率略,有高尚的节操。风度品行严整,见多识广聪慧明达,疾恶如仇,推举贤能,乐善好施。喜欢写文论,虽然文采不够绚丽,但言论可为鉴戒,颍川的庾纯常常感叹说:“傅长虞的文章接近于诗人的作品了。‎ ‎  咸宁初年(275),继承父亲的爵位,拜为太子洗马。累迁为尚书右丞,出京城任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傅咸前往,于是傅咸上表请求免职。三旬之后,改任为司徒左长史。当时武帝注意政事,下诏向朝臣访求政事得失。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干平民百姓所做的事,亲自日理万机,辛苦操劳到太阳偏西。从前的帝王,亲自干微薄的事,以利天下,也不会超过陛下。我认为当务之急.要先合并官职,简省琐事,宁息差事,停止徭役,上下齐心,只致力农业生产。”傅咸在任多能主持公道。‎ ‎  傅咸因为世俗奢侈,又上书说:“我认为谷物衣帛难以生产,如果不节约使用,没缘由不缺乏。所以先王教化天下,吃肉穿帛,都有定制度。我私下认为奢侈浪费,比天灾还厉害,假使各部的用心,都像毛玠一样,风俗的改变,确实不是困难的事情。”又议论把县里的监狱移到郡里,以及应当建立两社,朝廷都同意了。迁任尚书左丞。‎ ‎  当时朝廷政治宽松,豪强大族放纵恣事,交私友托人情,朝野混乱。傅咸上奏罢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一片肃敬,贵戚畏惧顺从。当时的仆射王戎兼管吏部,傅咸上奏说:“王戎位在台辅,兼管选举,却没有使风俗宁靜,聚集功绩,致使人心倾侧不安,大开争名夺利的风气。中郎李重、李义也不加以匡正。我请求免除王戎等人的职务。”诏书说:“政道的根本,确实应当任职长久,傅咸上奏的正确,王戎的职责在于评议事理,是我所推崇委任的,要禁止他再懈怠。”御史中丞解结认为傅咸弹劾王戎是违背典制,越位侵权,干涉了非他职权之内的事,于是上奏罢免傅咸的官职。诏书也不同意。傅咸多次上书都称引过去的事实,条理清晰明了,朝廷无法改动。‎ 吴郡顾荣时常给他的亲戚写信说:“傅咸当司隶,刚直忠勇果敢,审核实罪状的力度让人吃惊。虽不是完美的人才,而在正直方面却很可贵。”元康四年(294)死在官署,享年五十六岁。‎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一首①‎ 黄公度 牙叉老木抱江城,城古江寒相对清。‎ 云雁不逢音信杳,沙鸥无数往来轻。‎ 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 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 ‎【注】①诗人为官正直,讥切时政,遭到奸相秦桧的妒恨,被贬岭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江寒凄清之秋远眺近看,抚今追昔,念己及国,感慨万千。‎ B. 诗人用“抱”“相对”,将无情之老木、城、江拟人化•营造出凄清意境。‎ C. 诗人借助云雁和无数沙鸥写出了对音信的渴望及音信不见的伤感无奈。‎ D. 全诗前两联写景,并融情于景;后两联议论,深刻透彻,让人警醒。‎ ‎15. 诗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4. D 15. ①有才不为重用被贬他乡的愁苦,②身体多病的酸楚,③国家动乱的担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后两联议论”错。诗歌后两联,“露华今夜凝仙掌,词藻他年动帝京”写到夜晚,清冷的露水打湿了仙人掌,他年也因才华过人名动京城;“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写到此时诗人独自一人身处岭南,可是千里之外的关河战争不断。两句诗主要采用叙事的手法,没有议论。‎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后两联表现了哪些复杂情感”,然后理解诗歌后两联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其中的复杂情感。第一步,弄清情感,要做到知人论世,诗歌注解指出,诗人此时遭受奸人所害,被贬岭南,空有才能却得不到施展,内心愁苦不堪;第二步,明确“淮海一身犹卧病,关河千里未休兵”的诗句大意,该诗句讲的是诗人独自一人身处岭南,可是仍然关心千里之外的战事。第三步,学生综合考虑,得出诗人复杂情感:“淮海一身”:有才不为重用被贬他乡的愁苦;“卧病”:身体多病的酸楚;“关河千里未休兵”:国家动乱的担忧。‎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两句是:“______,‎ ‎ ______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不畏挫折、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答案】 (1). 弩马十驾 (2). 功在不舍 (3). 谈笑间 (4). 檣橹灰飞烟灭 (5). 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弩、驾、檣橹、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演绎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 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令人拍案: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凯旋的高超战术,都让我们折 服。面对强敌,狼的 和 ,让人佩服;狼族遭遇困境的 ,让人惊讶;倔强可爱的小狼失去自由成为 而艰难的成长——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悬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 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 奉狼图腾?( )?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对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 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 狼的传人?‎ ‎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演绎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B.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合而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C. 《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组合而成,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D. 《狼图腾》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演绎而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不肯就范 不屈不挠 同心同德 笼鸟池鱼 B. 不肯就范 持之以恒 同心同德 无本之木 C. 视死如归 持之以恒 同舟共济 无本之木 D. 视死如归 不屈不挠 同舟共济 笼鸟池鱼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是否是因为还有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B. 之所以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就是因为还有从未中断过的狼图腾文化 C. 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难道不是因为狼图腾文化从未中断 D. 中华文明之所以从未中断,不就是因为有从来没有中断的狼图腾文化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第一处,多层定语“由有机连贯的几十个‘狼故事’”语序颠倒,应该为“由几十个有机连 贯的‘狼故事’,排除CD项;‎ 第二处,动词“演绎”使用不当,应改为“组合”; “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缺少主语,应补上主语“情节”,排除A项。‎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不肯就范:不愿意听从别人的安排行事。根据文意,此处是在写狼面对强敌时表现出的状态,“不肯就范”是指有人指使后自己不听从,此处没有这个语境,故选用“视死如归”;‎ 第二处,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此处仍然是在写狼面对强敌时的状态,“不屈不挠”更能表现狼在面对劲敌时的不屈服状态,故选“不屈不挠”;‎ 第三处,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同心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心同德”侧重于思想;“同舟共济”侧重于行动,此处是写狼族在面对困境时所采取的行动,故选“同舟共济”;‎ 第四处,笼鸟池鱼:关在笼里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无本之木: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此处写小狼失去自由,“笼鸟池鱼”更符合文意,故选“笼鸟池鱼”。‎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文段探讨的就是“狼图腾文化”,并且括号前一句“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 奉狼图腾?”是问号,说明是疑问语气,因此,可以首先排除B项;C、D项是反问句,直接表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是因为从未中断过狼图腾文化,语气过于肯定,不符合括号后文段的意思,也可排除。‎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嫦娥四号升空后,面临极端的温度环境。 ____,温度可高达一百摄氏度以上;而背阴面,温度则可低至零下一两百摄氏度。为保证嫦娥四号的仪器设备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下____,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和上海硅酸盐所为其量身定制了 ____。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为 “嫦娥”穿上了能调控温度的“外套”——有机热控涂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外套”由十 余种无机热控涂层、高温合金抗氧化涂层、高摩擦抗冷焊涂层、高温隔热屏及低温多层隔热 组件等材料精制而成,用于不同仪器和部位。‎ ‎【答案】 (1). ①受阳光直接照射的一面 (2). ②依然能正常工作 (3). ‎ ‎③两件不同材质的外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学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一个填空处,是一个带分号的两个句子,那么分号前后分句的结构相当,内容相关。分号后的句子“而背阴面”,说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那么分号前划线处的句子应该是“太阳照得到的地方”。第二个划线处是紧跟着“为保证嫦娥四号的仪器设备在这样的空间环境下”,仪器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工作,此处填“能正常工作”较好。第三个划线处要考虑划线前和划线后的句子,提到两个单位“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一个能提供“有机”材料,一个能提供“无机”材料,然后文段又提到这两个单位都为嫦娥四号准备了外套,再结合“定制”这个词,第三个划线处的文字是“两件不同材质的外套”。‎ ‎21.阅读下面的漫画,请概括漫画内容,并对此发表评论。‎ ‎【答案】内容:漫画反映了部分学生在小长假期间沉迷于游戏的现象。‎ 评论:打游戏虽然能缓解学习的压力.但不能沉溺其中.不应打破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应以不影响学习为基本限度,否则,有百害而无一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 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概括漫画内容,并对此发表评论”,“概括”二字包含了一个隐性的要求,就是简要地说。第一步,回答漫画内容,要仔细观察两幅画面上的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第一幅画的内容是一个学生在打游戏,第二幅画的内容是学生因长久打游戏而白天和黑夜不分,两幅画综合起来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目前有的学生趁放假时间沉迷游戏。漫画通过这种现象是要告诉大家,学生放假适当放松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不分白天和黑夜,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这样既不利于身体成长,也不利于学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位小学生质疑神话“后羿射日”被推上了热搜。事情是这样子的:快期末考了 ,8 岁的福州男孩小冯提了一个问题:二年级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 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后羿是怎么蹚的?这个问题,被妈妈何女士晒到朋友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据查,原文里并没有“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以及“蹚九十九条大河”一说。显然,蹚河这事,是编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以便给孩子们带来更强的可读性而加的创作。怎奈异想天开太随意,犯的错误太低级,一眼就被小学生识破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要鼓励孩子的质疑 ‎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的8岁男孩小冯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不少家长和老师。这个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有篇文章《羿射九日》,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按照“蹚”字多意指“从有水、草的地方走过去”,羿是怎么蹚的?‎ ‎  众所周知,怀疑与学问一直是一个共荣共生的话题。我们应为这位小学生感到很骄傲,小学生又有如此的质疑能力,确实是传统学问的一次创新。‎ 而值得让人深思的是,学生在学这篇课文时,曾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老师仅说“问得好”,但答案是什么,老师并没回答。就这样敷衍了事。课后教师并没有努力寻找答案。这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我们无法要求每位教师都是一个“百事通”。但是对学生的怀疑和提问,如果当场不能回答,课下应该努力寻找答案,以后再进一步给学生答疑,而不是就这样没有了下文。‎ ‎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逻辑错误,仍然有一群人围绕着该话题争论不休。有人说,后羿射日本就是神话故事,所以出现一些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足为奇。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感受神话中的先民智慧,而不是纠结于其中的逻辑错误。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很简单,连一个8岁孩子都看不下去的错误,又有什么好掩饰的呢?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去欣赏和鼓励那位孩子的质疑精神。发现错误就及时提出,不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了。‎ 我们说,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这个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孩子能否快速适应社会,并有一番作为,最终要的是让他们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拥有这项能力的孩子,未来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具有竞争力,从而崭露头角。让孩子拥有思辨能力,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有权威的都是对的,要懂得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想到解决的方式。‎ 语文教材该怎么选、该怎么编,这显然是个太过宏大问题,根本无法在本文中得到解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语文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广大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就始终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而那位提出质疑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驱动性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写出对材料的思考。首先,学生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的题目要求决定了写作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这是单则材料,单则材料要注意选准对象,多角度立意,且审题过程要注意找要素、析原因、辨关系、拟中心。这则材料主要有个三要素:小学生,编者、教材内容,可以就每一个要素为出发点,展开议论,结合现实,阐述观点。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我们可以谈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对这种精神要加以肯定和提倡。同时,可以再宕开一笔,谈谈目前的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能力提高,而不是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站在编者的角度,可以谈教材编写的原则,教材编写者应当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当更充分地尊重社会生活实际,教材编写既要有文学味,也要有烟火气。站在教材内容的设置安排上,可以谈教材内容的编写既要考虑到可读生,适当增强趣味性,同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也要注意遵从生活的规律。‎ ‎【立意】1.从学生的角度看孩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和提倡。‎ ‎2.从教材编排的角度看教材编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要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和敬畏感。‎ ‎3.教材编写,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要遵从生活的逻辑。‎ ‎【结构】‎ 材料作文一般提倡写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通过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鼓励孩子质疑。然后进一步分析材料,进一步阐述学生的质疑精神值得提倡。紧接着通过一些社会上的现象,分析目前仍存在着一些不好现象,从反面进一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结论部分通过对教材编写者的呼吁,让文章中心升华“提出质疑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素材】1.叔本华曾经在《思想随笔》里这样说过:“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2.之前有一名叫马思齐的小学生发现了《西游记》中的漏洞,她发现《西游记》中,唐僧一路走过的地方,几乎所有吃的,都是江淮小吃,并没有出现各地特色。而她的质疑被专家看到后说:“她的发现,对于长期以来都在研究吴承恩是否是《西游记》的作者很有帮助。”让孩子拥有思辨能力,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有权威的都是对的,要懂得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想到解决的方式。‎ ‎3.早在2010年,某民间教育研究团体发表了有关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存在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等问题。其中,事实的缺失即是损害真实、裁剪真实。如《羿射九日》中前面说“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又接着出现“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就是以不真实为基础的描写,很容易变成教育指定观念和意识的灌输,也容易造成教育对象价值和逻辑的混乱,这对孩子、对社会都无益,甚至有害。教材的准确性、常识性、逻辑性,兹事体大。从这个角度看,小学生质疑“羿射九日”是一面镜子,我们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的同时,更应当对教材编写保持足够的敬畏感,尤其是要以尊重事实、符合逻辑为基础,哪怕有一点失实之处,都要及时予以纠正。‎ ‎4.据《山海经》《淮南子》等相关文献记载,“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中并没有“蹚九十九条大河”一说。教材中关于后羿“蹚河”的描写,不过是编者“用夸张的手法展示他的神力”。没想到这样的描写“用力过猛”,竟然导致了自相矛盾。显然,这是文章的逻辑问题,而不是用词不当的问题。如何修改教材,恐怕不是简单换掉“蹚”字就可以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