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河床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河床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河床 昌耀 河床 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 走进作者 昌耀 ( 1936 — 2000 ),原名 王昌耀 。中国伟大的民族 诗人 。籍贯 湖南 桃源 。 1950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 1953 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 河北省 荣军学校读书。 1954 年开始发表诗作。 1955 年调青海省文联。 1958 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 青海 垦区。 1979 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 1982 年后参与 “ 新边塞诗 ” 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后曾率团出访俄罗斯等国家。其代表作有 《 划呀,划呀,父亲们! 》 、 《 慈航 》 、 《 意绪 》 、 《 哈拉木图 》 等。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 2000 年 3 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绝笔作为 《 一十一枝红玫瑰 》 其出版的诗集有 《 昌耀抒情诗集 》 ( 1986 )、 《 命运之书 》 ( 1994 )、 《 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 》 ( 1996 )、 《 昌耀的诗 》 ( 1998 )等。 2000 年诗人过世后有 《 昌耀诗歌总集 》 行世。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 走近诗文 从地域、形态、性格三方面分析河床的特点 地域特征 :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山走下 。 ------ 黄河源头 , 起源于巴颜喀拉 . 形态特征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 ------ 宽广 、 浩荡 2. 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 . ------ 有时滋润 3 . 我刺肤文身 , 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 ------ 有时干枯 4.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 ------ 沟壑纵横 性格特征 :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 , 像奏着迎神的喇叭 , 登上了我的胸脯 . 轮子跳动在我鼓囔囔的肌块 . ------ 坚实宽厚 2 .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 雄性美 3 .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 富有使命感 4.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 博爱 诗中的意象 黄河源头 巴颜喀拉山 雪豹 高原鹰 亚洲象 唐古特人 唐古特人 唐古特人的马车 母狼 化石 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 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 “ 兀鹰 ”“ 母狼 ”“ 黄河象 ” ,原始、血性, 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 “ 唐古特人的马车 ”“ 猎人 ”“ 鹰的城堡 ” 。 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 “ 飓风 ”“ 时间 ”“ 古迹 ”“ 化石 ”“ 始皇帝 ”“ 驰道 ”“ 不可攻克的球门 ” 。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 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我 —— 河床 ( 4 )把我幻想成河床,所有的形象特征既是河床的,又是远远大于河床的,诗人渗进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但这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载体,又可以被看做人类各种性质大致相同的经验: 可以说我既是河床,又是英雄的象征,先驱者的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沉着自信的民族的象征 。诗人通过河床这个象征物,把感情景物与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凝聚在一起。 探究问题 一、请从修辞上对 “ 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 进行赏析。 诗句运用 拟人和比喻 的修辞。我宛若一个躺倒的巨人,轻轻地笑着,让那些马车早早上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肤”, 写出了河床的宽厚慈爱,对待马车的队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写出了河床的壮阔和力度之美。 又把马车刮木的声响 比喻 成迎神的喇叭, 使河床弥漫上肃穆与神秘的色彩,整个画面鲜明形象而充满厚重与阳刚之美。 二、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那个猎人。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请问 “ 猎人 ” 和 “ 母狼 ” 为什么得到 “ 我 ” 同等的称誉和欣赏? 这两个意象都充满了原始生命的强力,有着让人震撼的血性,它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无差别地生活在“我”苍莽艰难的环境里,它们身上拥有着诗人所追求的血性和对生命的坚韧态度。虽然它们相互处于敌对的状态,但是却具有无差别的旺盛的生命力,故而“我”予以无差别的称誉与欣赏。 三、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我 ” 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 “ 他们 ” 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 “ 亲密接触 ” 的人们; “ 他 ” 指兀鹰, “ 她 ” 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 “ 你们 ” 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 黄河象 ( “ 也永远怀念你们 —— 消逝了的黄河象 ” ),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一指 人类 ,把河床和人类并举,有种不分 “ 你我 ” 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诗人是怎样选择自己的语言来接纳自己的精神寻求 首先 ,我们能注意到诗人喜欢用一些古奥的、生僻的字眼或古语现象,“唐古特”“令名”“胝掌”“团圆月”“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等这些字眼就像高原上的粗砾一样在过于光滑的节奏中打下了楔子,制造了某种障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节奏。 第二 ,诗人还爱用短促的句子,对分行也没有太多的强调,每个诗行,有长有短,短的就一句组成,如“我是父亲”,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种写作特征也印证了诗人关于诗歌分行的观点:“我并不强调诗的分行 …… 也不认为诗定要分行,没有诗性的文字即便分行也终难称作诗。相反,某些有意味的文字即便不分行也未尝不配称作诗。诗之与否,我以心性去体味而不以貌取。” 第三 ,诗人选择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也避免了我们已经不感到新鲜的“母亲”呀、“摇篮”呀之类的肤浅的赞美。当我们读到这首诗的第一行“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时,从审美心理上就已经与河床成为一体了,审美距离也随着诗歌感性的递进而递进,直至消失。   艾青的树  一棵树,一棵树 /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 风与空气 / 告诉着他的距离 //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 它们的根伸长着 / 在看不见的深处 /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全诗写出了对树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B .前四行诗描写了树的实实在在的形象。      C .后四行诗写树的地下景观,暗含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      D .诗人以树作为象征,把深厚的社会内容涵盖其中 。    这首诗借“实”的“树”的形象,来表达“虚”的对“中国人民民族 精神的赞扬”。 A 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理解就失 之偏颇。   。 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 在土里洗澡; / 爸爸 / 在土里流汗; / 爷爷 / 在土里埋藏。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以下四个选项,要求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 .诗人以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C .“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D .诗人所强调的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    诗人对旧社会的农民怀有深厚的同情之心,但他在写诗时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不作直接的抒发和宣泄。 A 项“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的分析错误的。 语言运用 请根据下面的说法填上相应的成语。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便于人们学习和记忆。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 —— 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 —— 垂涎三尺,等等。再如: (1) 最宽阔的胸怀 _____   (2) 最反常的天气 ________________ (3) 最怪异的动物 ___      ____ (4) 最丰厚的稿酬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虚怀若谷( 2 )晴天霹雳( 3 )虎头蛇尾( 4 )一字千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