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炎德.英才大联考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马 忠 ‎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②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③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 ‎④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 28 -‎ ‎⑥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⑦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 ‎(选自2019年1月30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B.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 C. 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减弱。‎ D. 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 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 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 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能的基本条件。‎ B. 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不乏真知灼见。‎ C. 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D. 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历练“审美力”。‎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原语境“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前后为转折关系。B项,“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曲解文意,原文“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是“不能不说”,并没有主次之分。D项,“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无中生有。第二段“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第五段“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说的是如何重建审美批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依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理解错误,原文“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应是突出“审美感受力”对“思想分析”的意义。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 28 -‎ 项,“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可知,不是给“批评家”而是给“读者”“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期)‎ 材料二:‎ - 28 -‎ 材料三:‎ 据日本媒体报道,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正无处可去。原因是中国政府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下令禁止进口此类“洋垃圾”。日本经济新闻网近日汇总了日美与欧盟28个国家的贸易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后,日美欧的废塑料半年出口量一直保持在300万至360万吨,但2018年上半年却迅速减少到231万吨,同年7至12月更是迎来了自2015年上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于2017年底禁止进口废塑料。‎ 本来,出口国家应该将废塑料进行清洗和甄选后再运往其他国家,但日美欧的中间商跳过了这一环节.直接把受到污染的废塑料原样大量出口至中国。中国政府担忧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物质,进而转为强硬姿态。东盟也很快紧随中国,限制垃圾进口,因而废塑料的国际再生网陷入瘫瘓状态。‎ 滞留在日本国内的废塑料也成为垃圾排放企业的成本负担。一家业务范围遍布东京圈的工业废弃物处理企业的董事认为,目前难以解决的是支付给焚烧站的委托费。分析认为,如果增加日本国内的焚烧设施,相应的处理能力就会提高,但经营者的投资意愿却并不高。一名在东京拥有焚烧站的经营者抱有“幻想”地说:“中国和东南亚可能.重新允许进口,不能盲目增加焚烧站,把国内的人工费和运输费考虑在内的话,比在中国生产的价格高出许多。”‎ - 28 -‎ 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员森田宜典表示。应该在日本主导下构建一个管理废塑料品质和流通渠道的全球通用规则。“不论日本国内外,各国相互协调重新构建废塑料再生网的必要性在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中国拒绝“洋垃圾”一年后,日美欧废塑料只能“流浪地球”》,《文汇网》2019年4月4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一用图示法直观地说明了中国过去和现在对洋垃圾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B. 从图二来看,世界上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人均垃圾产量就越高,反之亦然。‎ C. 自2013年始,中国洋垃圾的进口量和从事进口废物加工利用的企业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D. 近几年来中国进口洋垃圾的变化情况,应该与中国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来看,我国从2018年1月起。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人境新规,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所有洋垃圾进口。‎ B. 从材料一来看,中国为减轻生态环境负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决定严控进口废物。‎ C. 从材料三来看,垃圾出口国出于对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考虑,希望发展中国家重新进口垃圾。‎ D. 三则材料综合起来看,中国严控进口废物必定会对世界废物的回收与利用产生良性影响。‎ ‎6. 中国严控进口洋垃圾这一举措对世界各国可能会产生哪些长期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 ‎6. ①促使垃圾出口国加快国内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②促使各国相互协调,重新构建废物再生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整个世界在垃圾的产生和处理上达成共识,促使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促进全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世界上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人均垃圾产量就越高”分析错误。从图二看,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均垃圾产量就越高,比如卡塔尔。‎ 故选B。‎ - 28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项,从材料一看“将逐步停止所有洋垃圾进口”中,“所有”理解错误,原文是“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意即还是有少量无法替代的固体垃圾进口。‎ C项,“垃圾出口国出于对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考虑”分析错误,垃圾出口国考虑的是他们本国的利益和环境。‎ D项,“必定……产生良性影响”这一说法过于武断。文章中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中国严控进口洋垃圾这一举措对世界各国这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发达国家的包括塑料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在失去了中国及东盟等发展中国家进口之后,必然会促使他们加快国内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 ‎②中国严控洋垃圾进口,各国在权衡利弊之后,必然会相互合作、协调,重新构建废物再生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中国严控洋垃圾进口,必然会引起垃圾产生国增强垃圾处理意思,也会促进整个世界在垃圾的产生和处理上达成共识,促使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④当全球工业生产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达成共识后,必然促进全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 窑里黑魃魃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一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砰!”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相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怎么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 28 -‎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又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号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晴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8 -‎ A.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 C. 老太婆-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等言行衬托了“小红军”的形象,东北军的蛮横言行则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本质。‎ ‎8. 小说以“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内涵。‎ ‎9. 小说结尾连长为何要“用力拥抱”“小红军”?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拿它去打日本。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 ‎9. ①孩子说的“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连长。②因为连长、东北军战士和“小红军"对日本法西斯有着共同的仇恨。③因为连长被孩子唤醒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崇高民族感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东北军的蛮横言行则说明了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本质”分析错误。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是用来反衬“小红军”的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结尾连长拥抱孩子的情节可以看出,东北军同样有爱国之心。‎ 故选D。‎ ‎【8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小说的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小说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探究标题主要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几个方面作答。‎ 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最后却没有执行;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拿它去打日本。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它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又是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9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理解小说的内容、情节、主题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小说最后3段,孩子劝说连长,留下子弹杀日本鬼子。连长幡然悔悟,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因为连长与“小红军”对日本法西斯有着共同的仇恨,因为连长被孩子唤醒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崇高民族感情,因此他“用力抱住孩子”,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点睛】小说标题含义的解题思路:‎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 28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过,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权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賊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赏无头志伏兵乘之擒基副感江及隆。‎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谢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日:“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日:“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日:“过界河臭。”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遵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道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B.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C.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乃降 D.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28 -‎ A. 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人学或任官的权利为“荫”或“荫子”,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叫“封妻”。‎ B. 中国古代称北方为朔方,比如朔漠就是北方的沙漠,因此将黄河以北区域称为河朔,包括现今山西.河北等地。‎ C. 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D. 古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金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 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辽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尊严。‎ C. 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 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答案】10. D 11. D 12. C ‎ ‎13. (1)他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 ‎(2)张叔夜两次上书请求拨给骑兵,与各位将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没有得到答复。‎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 28 -‎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预先把壮卒理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于是投降。‎ 句中,“匿……旁”意思是把……藏在……旁边,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贼”与上句没有关系,是下句“闻之”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C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解说错误,应该是“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是“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从弟”,堂弟;“摭”,搜罗;“司”,公务活动;“贬监”,贬去监管。‎ ‎(2)“再”,两次;“乞”,请求;“假”,借;“其”,代词,指敌人。‎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 28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者的孙子。(张叔夜)因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向朝延献上自己的文章,被授任知舒、海、泰三州。再次献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语,赐他为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张叔夜)出使辽国,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标。辽人惊叹诧异。要求看他用的弓,因为没有前例,他拒绝了。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典五篇,上奏给朝廷。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助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拾取、找出)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很久以后,他被召任为秘书少监,提升为给事中。升任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以微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十部,官军没人敢触其锋芒。传言(宋江军队)将到海州,张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去向,宋江军队直接到海边,抢走大船十多艘,运载战利品。(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预先把壮卒理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于是投降。‎ 靖康改元,全兵南下,张叔夜两次上书请求拨给(借给)骑兵,与各位将领合力截断敌人归路,没有得到答复。改任邓州知州。四道设置元帅,张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金兵再次攻到,钦宗下手令催他入京保卫。立即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第二天出发。十一月底,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皇帝点头同意。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张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铠甲放光,在城下拜舞。‎ - 28 -‎ 皇帝越发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令他带兵入城,不久任签书枢密院。接连四天,(张叔夜)与金兵大战,斩杀全兵金环貴将两人。皇帝派使者送出蜡书。把褒扬宪任张叔夜的事情传告各地,但仍没有军队开来。城池陷落,张叔夜受伤,父子仍竭力作战。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张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往。"张叔夜痛哭着两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嵇仲努力吧!"‎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张叔夜对孙傅说:“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张叔夜)写信给(金军)两位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顺从民望。两位元帅大怒,追到军中.到了后(张叔夜)反对和请求的内容一直不变,于是(被迫)跟着皇帝到北方金国去。(他)途中不吃饭,只不过不时喝些汤而已。到达白沟时,车夫说:“过了界河了。”张叔夜就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第二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死讯传来,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谁号为忠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楚人“谓虎於菟”,即虎的别称。‎ ‎14. 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 B. 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 C. 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 D. 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 ‎15. 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 - 28 -‎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全诗进行赏析不正确的项”。‎ 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情感,且是针对尾联进行考查,然后考生要理解尾联的意思,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全篇的内容来体会尾联中的情感。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 28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用古诗 文的名句来表情达意,往往会比白话更加典雅含蓄。比如一位女性就可以用《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青春老去、情感消磨的感叹;也可以用《楚辞·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荷花、芙蓉等服饰图案的喜爱;还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彼此天各一方 ,但友谊长存的情怀。‎ ‎【答案】 (1). 桑之落矣 (2). 其黄而陨 (3). 制芰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5). 海内存知己 (6).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陨、芰、裳。‎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那么故官博物院推出的“古画会唱歌”则 更进一步,古典雅致的歌词、行云流水的曲调将千年古画青山绿水的场景烘托、渲染得 。 这种新形式让现代人不仅用眼睛来欣赏古画的“静美”,也用耳朵来聆听古画的旋律,更用心体会诗情画意的韵味, ‎ - 28 -‎ 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传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干里江山图》可谓尽人皆知。这幅千古名画就像“最 的陌生人”一样让不少人魂牵梦萦。从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到如今的“古画会唱歌”,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借助科技手段,尊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与生动有趣的故事相结合,变得更“ ”,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A. 如果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B. 与其说此前能够让国宝开口说话使得《国家宝藏)热播 C. 如果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D. 与其说此前大热的《国家宝藏)让国宝能够开口说话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栩栩如生 经过 熟悉 高大上 B. 栩栩如生 通过 熟习 高大上 C. 惟妙惟肖 通过 熟悉 接地气 D. 惟妙惟肖 经过 熟习 接地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 -项是 A.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B.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和开掘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C. 古画要变得拉近人们的距离、更有吸引力,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D. 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答案】17. C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题,从与“那么”的呼应来看,“如果”更恰当,故排除BD两项;下文不再谈“热播”,而谈艺术创新形式,故排除A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熟语)的使用能力。要培养自己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就要重视日常积累,要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词语的规范用法。‎ 第一空: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和扮演等)非常逼真。画上的青山绿水是景物,不存在像活的一样。排除“栩栩如生”,应选“惟妙惟肖”。‎ 第二空: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过程,亲身见过、做过或遇到过的事。语境中是借助“创新的艺术通感形式”的手段,应选“通过”。‎ 第三空:熟悉,知道、了解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语境中指的是人,应选“熟悉”。‎ 第四空:接地气,比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跟广大群众息息相通。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根据语境后文的“百姓家”,可知这里应选“接地气”。‎ 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古画要变得更有吸引力、拉近人们距离,就必须不断拓展人们欣赏的渠道和深度.以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原句残缺介词“与”,应为“拉近与人们的距离”,排除AC两项;“拓展”和“深度”搭配不当,排除D项。‎ 故选B - 28 -‎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0.下面是一位资深语文专家关于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请从这段文字中总结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0个字。‎ 诵读是出声音的读,但并不是朗诵。朗诵往往是读给别人听,诵读却是读给自己听。从方法上来说,用普通话即可,节奏、抑扬、强弱、缓急都无客观规定,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古人所谓“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不管是成篇诵读、片段诵读,还是陌生词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答案】①文言文诵读可以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②文言文诵读要“心到、眼到、口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段内容,然后划分层次筛选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本题所给材料一共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前两句话,解释“诵读”的含义;第二层是中间两句话,讲的是诵读的方法;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说的是诵读的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总结出两条文言文诵读的方法,信息就在第二层。由“用普通话即可”,“可随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可概括出诵读的第一个方法,就是“随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由“ ‘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可概括出文言文诵读的第二条方法:心到、眼到、口到。‎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8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对象是大众,要使之传播有效,就要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并且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满足大众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要比之前的简单灌输更为有效。借助娱乐愉悦感所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更容易使参与者注意和接收其中的科学信息,使他们对科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当然,借助娱乐只是科普的一种形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节目在激发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娱乐过头。‎ ‎【答案】 (1). (1)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 (2). (2)通过娱乐化的一些方式进行科普 (3). (3)在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本题先总体浏览文段,了解话题中心,明确所读的是电视台科学节目如何接地气的问题,再看需要填写句子的三处,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照应来作答。第一处根据“其对象是大众,要使之传播有效,就要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并且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可知要求把科普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揭示出来,可填入类似“科普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句子即可。第二处根据“借助娱乐愉悦感所带来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更容易使参与者注意和接收其中的科学信息,使他们对科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可知谈借助娱乐进行科普的方式,可填入类似“通过娱乐化的一些方式进行科普”的句子即可。第三处根据“科学节目在激发观众兴趣的同时,也不能娱乐过头”可知,谈娱乐在科普中要掌握一个度,可填入“在运用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好度” 的句子即可。‎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8 -‎ 你观看过2019年国庆阅兵吗?作为青年的你,受到震撼了吗?有什么感悟吗?请写一篇文章加以闸述。要求:①自选角度,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继往开来,走向新时代 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0个生日,在全民迎接祖国70周年生日的日子里,我总是天天记着10月1日看央视直播,浏览70周年国庆的有关新闻。10月1日一大早,我就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直播的开始。在长达3个我小时的阅兵中,我真正地感到了祖国国防的强大,同时有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我深深地感到,一条7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共有过多次国庆阅兵,目的都是展现军备建设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心,展现武装力量建设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展示了国威、军威和民心,也是对我全军指战员的最好褒奖。这样看来,国庆70周年即2019年国庆阅兵是势在必行了!2019年国庆阅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阅兵式,即阅兵者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二是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阅兵者的检阅。‎ - 28 -‎ 我们的祖国走到今天经历了多少艰难的历程!谁会忘记悲壮的甲午战争?谁会忘记圆明园燃起的冲天大火?谁会忘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谁会忘记黄浦江畔“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为了洗雪国耻,为了拯救危亡,多少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谭嗣同,李大钊,杨靖宇,赵一曼……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他依然坚定的驾驶着“南湖船”,迎风搏浪,向着社会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 为我们的祖国唱一首十月恋歌,那十月恋歌,是从守卫在南沙群岛的海疆战士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从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站队员挥动的红旗中飘出来的,是从农民粗硬的手指间跳出来的,是从我们辛勤的园丁们的笔尖上耕耘出来的,是从炎黄子孙拳拳的心中涌出来的。 ‎ 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已经七十华诞了。七十年前,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家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七十年的风雨中,中华巨龙不断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祖国是擎天巨树上的落叶飘向大地母亲怀抱时的那一种殷殷深情,是一种使一个国家虽然饱经沧桑忧患却仍能焕发出生命光泽的力量支柱,是一种使自己的儿女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将魂萦梦绕、日牵夜挂的精神召唤,更是一种流在每个人血管里,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光照千秋、与日月争辉的魂!我爱我们的祖国! ‎ 轰鸣的礼炮还在耳畔回响,威严的军容还在眼前闪动,欢呼的人们依然在跳跃。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继往开来,走向新时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材料的背景是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盛大阅兵,以此来庆祝祖国的70华诞。还说到社会各地以不同的形式庆祝祖国七十华诞,最后要求以当代青年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感,关注我国越发强大的国防力量,感受军人保家卫国的情怀,以此激发自己的自豪感,并树立起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 参考立意: ‎ ‎①维护世界和平,献礼共和国70华诞。 ‎ ‎②七十年沧桑巨变,未来我任重道远。 ‎ ‎③祖国发展我成长,民族复兴我奋斗。 ‎ ‎④祖国富强永久远,接续奋斗不敢忘。‎ 参考素材:‎ ‎1、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 - 28 -‎ 华诞,毫无疑问,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刻,全国人民上下无不欢喜雀跃,此时此刻坐在电视前的我心情也同样如此,一大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这场盛世大阅兵的开始。‎ ‎2、现在是北京时间10点整,伟大祖国的盛世庆典阅兵仪式开始了。这次阅兵和以往不同,这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的首次阅兵,无论是在营造庆祝氛围、编排方式还是展示装备形式等方面,这次的阅兵都加入了创新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装备进行了首次亮相,对比之前的阅兵,这个规模更大,令人震撼!此时此刻的我在电视机前内心已经是无比激动与自豪了。‎ ‎3、天安门广场上,军人们,他们踏着标准的正步走过,充满了斗志昂扬,向大家展示了军人的雄姿!我们的视线也始终追随着他们的身影,最终落在他们衣服的国徽上……对比中国的70年前,那时候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还是百废俱兴,现在中国已经是发展迅速了,在阅兵仪式上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那些新型的装备武器就已经是显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威,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底气。而此时,正在电视机前的我,内心是无比激情彭拜,心中不禁感慨自己的国家是多么的强大。‎ ‎4、7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70周年的阅兵仪式给大家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尤其是我们的装备从“小米加步枪”到“精良武器”,阅兵不仅可以震慑有非法念想的份子,更可以增加我们全民族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衷心地祝愿祖国能够蓬勃发展!‎ ‎5、看完阅兵仪式,电视机前的我真心觉得每一次的阅兵都彰显着时代的特点,具有每个时代的不同风格,我们共同见证祖国的日益强大,看大国崛起! 这次的阅兵给世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仅展示我们的科技军事力量,更是树立我们中华儿女的自信心,我们的祖国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面向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我们的实力,我们中国啊,不仅站起来了,而且站得更高,望得更远了!‎ ‎6、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在感受祖国军事强大的同时,更要感激祖国为我们打造的这个盛世,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感到自豪。我们还应该要将把祖国发扬光大的这个理念作为我们的使命,因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未来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都应该要携手共进,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7‎ - 28 -‎ ‎、在喜庆洋洋的礼炮声中,阅兵仪式正式拉开了序幕。紧接着三军仪仗队领衔全军,率先登场。仪仗队士兵整齐的方块队伍,炸出一大波实时弹幕,网友纷纷大呼神奇。接着是地面分队紧跟其后,各种新型载具武器轮番上阵,让人目不暇接。面对这些新型的武器载具,并不怎么关注军事我,都叫不出名字来,只知道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劲了。在地面分队展示完毕之后,代表现代空战中坚力量的空军开着新式战斗机,拼接这精湛的飞行技术,在空中画出了各种图案,庆祝祖国70周年生日。‎ ‎8、就在空军出现的同时,很多网友开始自发刷弹幕:“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这盛世,如您所愿”。视频上的实时弹幕也如同一同参加阅兵一般有序,网友纷纷表示对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欣喜,和对周总理以及为中国崛起鞠躬尽瘁革命家们的致敬!‎ ‎9、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泪以及模糊了双眼,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些艰苦的岁月,但是被眼前的这一幕幕所感动。现在生活有多美好,之前的人们奋斗地就有多艰难。在这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我想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些为中国崛起奋斗过的人,无论是被载入史册的人,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10、转头看现在的中国,看看这天安门此时此刻的盛况,谁敢相信这是70年前还伤痕累累的国家。但是党却一直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好,总有一天,中国会完全崛起。想毛爷爷,邓爷爷等伟人,在那个时代里说的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到了今天都一一实现了。而今天的我们,除了要坚信党的领导外,还要加倍努力,不要成为“垮掉的一代”,要努力让祖国母亲变得更强大。‎ 例文结构分析:‎ 本题要求针对2019年的国庆阅兵谈感受,比较适合于写成议论文。先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简要叙述2019年国庆阅兵的经过。然后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对祖国走过风风雨雨70年,如今变得如此强大的感受。感受部分可采用并列式结构。文章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文章结尾,要呼应主题。‎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8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