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表格式教案《过秦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必修三表格式教案《过秦论》

‎ ‎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 ‎ 时量 ‎ 3 课时 课题 ‎10 过秦论 教学目标 ‎ 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 2 . 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 3 . 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4 . 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教材 教法 分析 课内阅读教材,指导学生读诵背。‎ 教学时量:3课时 教学过程 ‎ ‎ 1 . 了解作者贾谊。‎ ‎    2 . 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 政治 ) 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 ) ‎ ‎    4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    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 . 本文的语言特色。‎ ‎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    6 . 本文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    本文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     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     凝缩,如上句可译为:“ ( 秦 ) 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     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    7 . 正确理解本文中的繁笔写法。‎ 6‎ ‎ ‎ ‎ ‎ ‎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但本文中“叙”的成分占绝对优势,     “议”的比重却很小。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    “叙”忠实地为“议”服务。本文先详叙史实,最后从这些铁的事实中归纳出中心论点,给人以水到渠     成之感。如果没有前四段所叙内容作为基础和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恐怕“千呼万唤”     也难“出来”。‎ ‎    “叙”中寓议。如果我们边诵读边体味的话,就不难明白,作者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     的对秦之过的鲜明态度棗对一向奉武功而不讲文治,一味使用暴力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否定的、反对的。因     此对文中用繁笔叙事迄今无人责难。‎ ‎    8 . 文化常识。‎ ‎    “叩关”的“关”,系指函谷关。‎ ‎    “因河为池”的“河”,是指黄河。‎ ‎    “山东”的“山”,是指山。‎ ‎    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    九州:兖 ( yǎn ) 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来代称中国。‎ ‎    “百越”,也叫“百粤”。我国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故称“百越”。‎ 附:文言词语积累 ‎1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    ②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    ③合从缔交 从通纵 ‎    ④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    ⑤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2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 1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接 ‎    ( 2 ) 因遗策 沿袭 ‎    ( 3 ) 东割青腴之地 肥沃 ‎    ( 4 ) 西举巴蜀 攻取 ‎    ( 5 )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 6 ) 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    ( 7 ) 践华为城 踏 ‎    ( 8 ) 逡巡而不敢进 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    ( 9 ) 追亡逐北 逃亡的人,败兵 ‎    ( 10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防 ‎    ( 11 ) 焚百家之言 意为言论,此指书籍 ‎    3 . 翻译下列句子:‎ ‎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     外。‎ ‎   ‎ 6‎ ‎ ‎ ‎ ‎ ‎ 提示: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和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     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夺。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提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提着粮食如同     影子那样跟随着他。‎ ‎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提示: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    4 . 词义、组词结构辨识 ‎    ①秦人开关延敌:主谓结构式。秦人打开函谷关引敌进入。‎ ‎    〔辨析〕延 yán棗多义词,姓 yán;其余全为动词。‎ ‎    ( 1 ) 延长,扩展。如“蔓延”,“绵延”,“延伸”,“延续”,“延绵”,“延年益寿”,“苟延     残喘”,“延口残喘”。‎ ‎    ( 2 ) 时间向后推迟。如“延期”,“延迟”,“延宕”。‎ ‎    ( 3 ) 邀请,聘请。如“延至其家”,“开关延敌”,“延揽”。‎ ‎    ②赢粮而景从:联合式结构。提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 ( 陈涉 ) 。‎ ‎    〔辨析〕赢 yíng棗多义动词 ‎    ( 1 ) 获得,取得 ( 荣誉 ) 。如“赢得称赞”,“赢得敬仰”,“赢得读者”。‎ ‎    ( 2 ) 专指获利。如“赢利”,“赢余” ( 盈余 ) 。‎ ‎    ( 3 ) 输赢。如“赢得胜利”。‎ ‎    ( 4 ) 担负,背。如“赢粮而景 ( 影 ) 从”,“赢三日之粮” ( 《荀子·议兵》 ) ‎ ‎    ③蹑足行伍之间:动补式结构。出身于戊卒队伍之中。蹑棗引申为“出身于”。‎ ‎    〔辨析〕蹑 niè棗多义动词 ‎    ( 1 ) 蹈、踩,以脚踏地,插足,参加。如“蹑足”,“蹑足 ( 于 ) 行伍之间”。‎ ‎    ( 2 ) 追随,跟踪。如“蹑踪”。‎ ‎    ( 3 ) 放轻脚步。如“蹑手蹑脚”。‎ ‎    ④揭竿之旗:偏正式结构。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    〔辨析〕揭 jiē棗多义动词,姓 jiē。‎ ‎    ( 1 ) 高举。如“揭竿而起”,“揭竿为旗”。‎ ‎    ( 2 ) 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如“揭幕”,“揭开锅盖”。‎ ‎    ( 3 ) 把粘在、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的纸片等物取下来。如:“揭去膏药”,“把画揭下来”。‎ ‎    ( 4 ) 揭露、揭穿、揭底等。‎ ‎    5 . 多音、多义、形近词语 ‎    第一组:‎ ‎    务耕织:从事耕种和纺织 务棗动词,从事 ‎    非务相反也:并非一定要互不相同 务棗副词,必定 ‎    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鹜棗动词,追求 ‎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那样为争食而跑去 鹜棗野鸭子。‎ ‎    第二组:‎ ‎    拱手而取:形容毫不费力地夺取 拱手棗两手相合,此处形容毫不费力 6‎ ‎ ‎ ‎ ‎ ‎    拱手加额:形容致敬庆贺 拱手棗两手在胸前相抱 ( 左手抱右手 ) ,表示致敬。( 加额棗以手加于额前,表示祝贺 ) ‎ ‎    垂拱而制:即垂衣拱手。古时多形容帝王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来管束和治理天下。 拱棗拱手,     形容毫不费力的神态 ‎    垂拱而立:课文《屈原》中形容屈原站在已死的婵娟脚边垂衣拱手恭敬而立的神态。‎ ‎    ——拱手,表示敬意 ‎    第三组:‎ ‎    因遗策:沿袭前代的策略。 因棗沿袭 ‎    因河为池:就是黄河作为池 ( 护城河 ) 因棗就着 ‎    因利乘便:乘借着这样的便利条件 因棗乘借 ‎    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 因棗根据,依照 ‎    ( 附注:上述“因”,全为介词,而介词带有动词性,因而都带着宾语。 ) ‎ ‎    第四组:‎ ‎    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六国的贤士。‎ ‎    于是——介宾短语,在这时 ‎    于是从散约败:合纵的盟约于是就解散了 ‎    于是——连词,常与“就”连用,也说“于是乎”,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 ‎    是前一事引起的。‎ ‎    吾祖死于是:我们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    于是——介宾知识,在这件事上 ‎    晋于是始墨:晋国从这时开始穿黑色孝服 ‎    于是——介宾短语,从这时 ‎    第五组:‎ ‎    追亡逐北:追逐逃走的败兵 北棗名词,指溃败的军队 ‎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夺取十分重要的城邑 北棗向北,名词作状语 ‎    北面而事之:指投降曹操 北棗动词,面向北称臣 ‎    北国风光:北中国的景象 北棗名词,北部,北中国 教学后记 6‎ ‎ ‎ ‎ ‎ 6‎ ‎ ‎ ‎ ‎ 6‎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